•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rhuang.com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rhuang.com"

Copied!
71
0
0

Teks penuh

(1)

消化性溃疡

李沛

(2)

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 疡,分别称之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 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胃肠道,与胃酸和胃 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故称为消化性 溃疡病。

(3)

概述

本病是常见多发病,据统计,人群中约 10 %在一 生中患过此病。临床表现以慢性、周期性和规律 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与饮食有关,制酸剂可 缓解。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有季节性,以秋冬和冬 春之交为多发期。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两 者之比约为 3 : 1 。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4)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损害 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 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这种平衡失调 可能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也可能是防御 修复因素减弱,或两者兼而有之。

(5)

病因病理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又有明显不 同,

一般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防御、修复因素减 弱,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因为侵袭因素增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溃 疡的最终形成是因为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自身消 化。

(6)

病因病理

此外,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 常、应激和心理因素、吸烟、饮食不 当、病毒感染等也是消化性溃疡的病 因。

(7)

病因病理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前 壁为多见,胃溃疡多发生于胃角和胃窦小弯。

溃疡一般为单个,也可多个,多呈圆形或椭 圆形。溃疡边缘完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 织构成,上面覆盖有灰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 物。溃疡浅者累及粘膜肌层,深者达肌层甚 至浆膜层。溃疡溃破血管时引起出血,穿破 浆膜层时引起穿孔。

(8)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风寒外邪,侵犯 于胃;或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 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或暴饮暴食

,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气 机失于和降;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久病不愈,脾胃虚弱引起。

(9)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 本病机为胃之气机阻滞或脉络失养,致 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0)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 上腹部疼痛,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 相互交替。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

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以仅有饥饿样不适 感。

(11)

临床表现

胃溃疡约在餐后 0.5 ~ 1 小时出现,在 下次进食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肠溃疡早 餐后 1 ~ 3 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 服药或进食要持续至午餐才缓解,食后 2 ~ 4 小时后又发疼痛,约 1 / 2 患者 有午夜痛,常被痛醒。本病发作时于剑 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 无明显体征。

(12)

临床表现

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当 突然发生溃疡穿孔或大量出血时,才被 诊断为本病。

(13)

诊断要点

① 有典型的节律性疼痛。胃溃疡约在餐后 0.5 ~ 1 小时出现,在下次进食前自行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时疼痛,迸食后 缓解,午夜疼痛明显。

(14)

诊断要点

② 胃溃疡常在中上腹或偏左处有压痛;十 二指肠溃疡常在上腹偏右处有压痛,后壁 穿透性溃疡常在背部 T11 、 T12 胸椎两旁 有压痛。

③ 胃溃疡患者胃酸可正常或偏低;十二指 肠溃疡多有明显的胃酸增加。

(15)

诊断要点

④ 溃疡活动期大便潜血试验常呈阳性。

⑤Ⅹ 线钡餐检查,胃溃疡病变可见龛影,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球部变形,少数 可见点状龛影及周围粘膜向其集中。

(16)

诊断要点

⑥ 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病灶及其部位、形状

、大小及深度,直视下取活检作病理检查

,以辨别良性或恶性溃疡病。

(17)

针灸疗法

毫针法

电针法

皮肤针法

挑针法

指针法

耳针法

鼻针法

足针法

穴位埋线法

穴位注射法

拔罐法

灸法

(18)

毫针法

处方一:足三里、中脘、胃俞(双)、

脾俞、承满(双)。

操作:足三里深刺,得气后施提插捻转 泻法,留针 20 ~ 30 分钟;中脘、胃俞

、隔姜灸 7 ~ 10 壮,或艾卷雀啄灸 1 5 ~ 20 分钟。余穴用提插捻转补法。每 日 1 ~ 2 次, 10 ~ 12 次为 1 疗程。

(19)

毫针法

处方二:梁门、期门、内关、足三里。肝 火犯胃加太冲、内庭。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毫针刺,肝气犯 胃,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 15 ~ 20 分钟

,如邪热犯胃,用强刺激提插泻法,并留 针 30 ~ 6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 程。

(20)

毫针法

处方三:中脘、章门、脾俞、胃俞。

操作:毫针剌,提插捻转补法,每日 1 次

, 50 次为 1 疗程。

(21)

毫针法

处方四:脾俞、足三里、公孙、胃俞、中 脘、章门。

操作:毫针剌,进针得气后用捻转提插补 法,留针 15 分钟。针后可施艾条灸或隔姜 灸。每日或隔日 1 次, 12 ~ 15 次为 1 疗 程,疗程间隔 3 ~ 5 日。

(22)

毫针法

处方五: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 三里、关元、公孙。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脾俞、胃俞向脊 柱方向斜剌,其余穴位均直刺,得气后

,用捻转补法,后用温针灸,留针 20 分 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23)

毫针法

处方六:膈俞、内关、血海、公孙

(双)。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毫针刺,进针得 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泻法,血海用补法,

内关用泻法,留针 20 ~ 30 分钟,每日 2 ~ 3 次,不计疗程,以证情缓和为度。

(24)

毫针法

处方七: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 里、三阴交、太溪。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毫针刺。以上诸穴 针用平补平泻或先泻后补法,间歇留针 1

5 ~ 2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25)

毫针法

处方八:内关、足三里、中脘、梁门、

天枢、阴陵泉。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用 提插泻法,中等剌激强度,留针 20 分钟

,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26)

毫针法

处方九:足三里、内关。

操作:是三里用 2 寸毫针直剌 1.5 寸,内关 用 1 寸毫针直刺 0.5 寸,针刺得气后均用平 补平泻手法,要求有较强针感向上传导。

每日针刺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27)

毫针法

处方十: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

三阴交、照海、胃俞。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脾俞、胃俞针刺 方向向脊柱斜刺,其余穴位均直刺,针 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 30 分钟,

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28)

电针法

处方:中脘、足三里、合谷。

操作:针刺后,接 G6805 电针仪,用疏 密波,强刺激,针 30 分钟,间歇 15 分 钟,间歇时间根据腹痛情况适当缩短或 延长,连续针 8 小时后,病人腹痛缓解

,腹肌松弛,压痛反跳痛减轻,可停止

(29)

皮肤针法

处方一: T5 T12 两侧、颌下部、胸锁乳突 肌、上腹部、剑突下、中脘、内关、足三里、

阳性物区。

操作:采用中度或重度剌激法,肋弓缘叩刺

2 3 行,每日或隔日 1 次, 7 次为 1 小疗程。

以后隔日 1 次, 15 次为 1 大疗程,间隔半月 左右再继续治疗。如急性发作,可日治 2 3 次,不计疗程,至病情好转后再按上述疗程治 疗。

(30)

皮肤针法

处方二:取背部第 7 ~ 12 胸椎两侧之夹 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脘部任 脉及足阳明经。

操作:由上向下用中等刺激循序叩打 4 ~ 5 遍,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 次

, 7 次为 1 疗程。

(31)

挑针法

处方一:中脘、胃俞。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用

1

%~

2

%普 鲁卡因在针挑点皮下注射,以形成皮丘为 度,将针具改在挑点中心处,刺入一定深 度后,再将针体轻轻上提,并作左右摆动

,将挑起的皮肤拉断。挑开口后,便可挑 出一些皮内纤维。挑一条拔出一条,直至 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

(32)

挑针法

处方二:肝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每穴以挑筋法为主

,配以挑摆法,每 1 ~ 3 日挑 1 次, 5 ~ 1 0 次为 1 疗程。

(33)

指针法

处方:中脘、天枢、气海、脾俞、胃俞

、内关、足三里。

操作:每次取 3 ~ 5 穴,每穴用手指揉 按、扪按、捏压 2 ~ 3 分钟,每日 1 次

, 7 次为 1 疗程。

(34)

耳针法

处方一: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操作:每次取 2 ~ 3 穴,疼痛剧烈时用

强剌激,缓解时用轻刺激,留针 30 分钟。

也可用揿针埋针 24 ~ 48 小时起针,但 夏天不宜埋针,以防感染。

(35)

耳针法

处方二:胃、交感、皮质下、口;配穴 取三焦、腹、肝、脾、膈。

操作:每次酌选 3 ~ 5 穴,可采取毫针 法或电针法,压丸法。急性期,每日 1 次;缓解期,可隔日或每周 1 次。 10 次 为 1 疗程。

(36)

耳针法

处方三:胃、脾、肝、十二指肠、下脚端

、神门、脑。

操作:每次选 2 ~ 3 穴,严格消毒后,用 0.5 寸毫针进针 0.2 ~ 0.3 寸,捻转强刺激 或用电针。留针 30 分钟左右。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37)

耳针法

处方四:胃、十二指肠、内分泌、脾、

交感。

操作:耳针常规操作,两耳交替,连续 4 周为 1 疗程。

(38)

鼻针法

处方:消化三角。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毫针刺得气后,

行补法,留针 1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 为 1 疗程。

(39)

足针法

处方:胃、里内庭、里陷谷、大肠、小肠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选用 1.5 寸毫针针 刺以上穴位,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

中等刺激强度,留针 20 分钟,每日 1 次,

7 次为 1 疗程

(40)

穴位埋线法

处方一:胃俞透牌俞、中脘透上脘、足 三里透上巨虚、梁门透关门。

操作:每次选用 1 ~ 2 对透穴,以 0 ~ 1 号肠线埋人, 20 ~ 30 日埋线 1 次,

3 ~ 4 次为 1 疗程。

(41)

穴位埋线法

处方二: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胃 仓透意舍、梁门、溃疡点、 T8 ~ T12 夹 脊。

操作:选取 1 对或 2 对穴位,按上法把 适当长羊肠线植人,视疗效不同,可在 2 ~ 4 周时间内选择另外 2 对穴位作第 2 次埋线。

(42)

穴位埋线法

处方三:脾俞、胃俞、足三里、中皖。

操作:在上述穴位作切口,用纹孔钳分 离肌肉组织至针刺要求的深度,埋羊肠 线后缝合.一般只要求治疗 1 次即可。

(43)

穴位埋线法

处方四:脾俞透胃俞、上脘透下脘、足三里。

操作:患者仰卧,穴位消毒,带上消毒手套,

用 0.25 %~ 0.5 %普鲁卡因适量,在穴位的进 针与出针处皮下各注射一小皮丘,将大号三角 缝皮针穿上大号羊肠线,用持针器夹住垂直进 针,穿入穴位深层而出针,将羊肠线拉出,并 拉动羊肠线数次,待患者有酸、麻、胀感后,

用剪子剪去露在皮肤外两端的羊肠线,然后包 扎固定。每 15 日埋线 1 次。

(44)

穴位埋线法

处方五:下脘透鸠尾、胃仓透肝俞。

操作:按上法行穴位埋线,先埋腹部,

由下脘透鸠尾出针,后穿背部胃仓透肝 俞穴。术后应注意体息。

(45)

穴位埋线法

处方六: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梁门透承 满、胃仓透意舍。 ^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以注射用 8 号针头为套 管, 1.5 寸毫针剪去针尖为针芯,剌人穴位后 行提插捻转手法,待出现针感时,将羊肠线 2c m 送入针孔内并留于穴位内。每次选用 1 对或 2 对穴位, 30 日治疗 1 次, 3 ~ 5 次为 1 程。

(46)

穴位注射法

处方一:中脘、梁门;脾俞、胃俞。

操作:用维生素 B1100m9 / 2ml ,加 0.2 5 %普鲁卡因溶液 18m1 ;每穴 10m1 , 每日 1 次、两组穴位交替注射, 10 次为 1 疗程。

(47)

穴位注射法

处方二:脾俞、胃俞。

操作:采用维生素 B1100mg 、维生素 B12 250ug 混合穴位注射,每次每穴注 0.5ml

左右,每日 1 次, 10 日为 1 疗程,疗程间 间歇 4 日。

(48)

穴位注射法

处方三:足三里(双)、中脘、胃仓

(右)、脾俞(右);腹胀加阳陵泉;恶 心加肩井:呕吐加内关。

操作:每次选 3 ~ 5 穴,取维生素 B1100 mg 、维生素 B12 250ug 混合液,每穴注 人 0.5ml ,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49)

穴位注射法

处方四:脾俞、胃俞、 T8 ~ T12 夹脊穴、

中脘、内关、足三里。

操作:常用 0.5 %~ 1 %普鲁卡因、 0.5m g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维生素 B1100mg 、 复方当归注射液及 10 % o 葡萄糖注射液等

,任取一种,每次取 1 ~ 2 对穴位,针刺 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 1ml ,每日或隔日 治疗 1 次, 10 次为 1 疔程。

(50)

拔罐法

处方:中脘、梁门、幽门、脾俞、肝俞、

三焦俞。

操作:用中型火攉,闪火法吸于以上穴位 上,留罐 10 ~ 15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51)

灸法

处方一:脾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 里。

操作:用艾条灸以上穴位,每穴熏灼

5 ~ 10 分钟,使之局部及胃脘部发热为 佳。亦可用艾炷灸,每穴 7 ~ 9 壮,最 好在灸背部、上腹部穴位时,在穴位周围 用物阻挡,不使热量走散,以利于局部发 热,每日 1 ~ 2 次, 6 周为 1 疗程。

(52)

灸法

处方二:中脘、足三里(腹痛侧)。

操作:将 5mm 厚的生姜片覆盖在穴位上,

然后艾条悬灸,使灸处产生灼痛或灼热感。

每次灸 10 ~ 15 分钟,每日 2 次,连续治 疗 3 个月。

(53)

按语

注意饮食的调理,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

,细嚼慢咽,少食多餐,进食少渣食物 以减少对胃粘膜的剌激。

调节情志,保持精神舒畅,对胃粘膜的 修复有重要作用。

忌用或慎用对本病发病有关的药物,如 阿司匹林、皮质醇类激素。

(54)

按语

戒除烟酒,对降低本病的复发率有非常 积极的作用。

经常灸足三里、中脘、阳陵泉、梁门对 本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55)

现代临床资料精选

(56)

吴氏等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 溃疡

取穴:①足三里、内关、公孙;②中脘、脾俞、胃俞。

同时配合辨证取穴,如胃痛甚加梁丘;胃寒甚加灸中 脘;腹胀甚加天枢;反酸多加太冲;便秘加支沟;失 眠加神门;乏力加灸气海、足三里。

操作: 2 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 1 次,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 30 分, 5 日为 1 疗程,每疗程间休息 2 日, 9 个疗程后胃镜复查。

结果: 50 例患者,治愈 14 例,显效 11 例,好转 21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2.0 %

—— 吴绪荣,曾振秀,李家康. 针灸治疔胃、十二指肠溃疡50 例.中圄中

(57)

宁氏针挑疗法治疗难治性和顽 固性消化性溃疡

取穴: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

取疼痛中心点,然后再取上、下、左、

右点共五点,每点距离相等。上脘、中 脘、建里、梁门、天枢。

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

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

胃阴不足加胃俞、足三里;

血淤加膈俞、血海。

(58)

宁氏针挑疗法治疗难治性和顽 固性消化性溃疡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针挑部位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

选消毒约 5cm 长大号缝衣针刺入挑点皮肤,横剌表皮

,将针尖翘高,提高针体作左右摇摆,把挑起的表皮拉 断,再挑起一些稍具粘性的皮下纤维,一边挑摇一边旋 转针体,将纤维缠在针体上拉出。挑出针孔周围的纤维 40 ~ 50 条。术毕,于施术部位涂碘酒,敷盖无菌 纱布。每 2 日挑治 1 次,每次 2 穴。 7 次为 1 疗程,

2 疗程间隔 5 日。 4 疗程后分析疗效。

结果: 32 例患者中,治愈 25 例,有效 5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7

(59)

梁氏等用代针膏穴敷治疗消化 性溃疡

代针膏:由丁香、干姜、白芷、吴茱萸、麝香等药组成。由成都 中医药大学科技中心提供。

主穴:中脘、足三里、胃俞。配穴:虚寒证加脾俞;气滞证加肝 俞。主穴每次取 1 ~ 2 个,配穴必取,左右交替。

操作:主穴及脾俞施以提插捻转补法,肝俞用提插捻转泻法,留 30 分钟后取针,再熏灸中脘、脾俞、足三里至局部皮肤潮红 为度。治疗时用代针膏贴敷上述穴位每穴 0.2ml ,用纱布固定,

每日 1 次,每次贴敷 6 小时后取下, 10 次为 1 疗程。

结果:共治 33 例,痊愈 12 例,显效 11 例,有效 6 例,无效 4

——梁繁荣,鄢路洲,朱慧民,等.代针膏穴敷治疔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1 ,20

1):7

(60)

李氏等埋线加自拟乌贝散治疗 消化性溃疡

取穴:中脘透上脘,双侧胃俞透脾俞。

穴位埋线:常规消毒,用皮肤大弯三角针穿人 4 号铬 制肠线,在距穴位 lcm 处进针,穿过皮下肌膜、肌层

, 至穴位的另一边 1cm 处出针,将两端露在皮肤外的 线头剪掉,提起皮肤,使肠线完全植入皮内,无菌包 扎。

同时内服自拟复方乌贝散,每次 6g ,每日 2 次,温开 水送服。 3 个月后,评定疗效。

结果: 78 例患者中,显效 45 例,有效 27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92.3

(61)

李氏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消化性 溃疡

推拿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右侧,

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或颤法在 胃脘部治疗,使热力渗透于胃脘和腹部,然后 按揉中皖、上脘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时 间约 15 分钟。再使患者俯卧位,用一指禅推 法或掌根揉法,从上背部开始,沿脊柱两侧膀 胱经,向下操作,自至腰部后再向上,往返多 遍。然后重点按揉脾俞、胃俞,背部操作约 5 ~ 10 分钟,使背部温热透里为宜。

(62)

李氏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消化性 溃疡

针剌取穴:中脘、上脘、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

(双);辨证取肝俞、太冲、内庭、三阴交、章门、太溪、建里 等穴。脾胃虚寒型:针刺章闩、建里,艾灸上脘、中脘,每穴施 灸 5 分钟;肝气犯胃型:针剌肝俞、太冲,用泻法;肝胃郁热型

:针剌肝俞、内庭、太冲,用泻法行针 1 分钟,留针 20 分钟;

胃阴不足型:针刺三阴交、太溪。若恶心、呕吐加内关;泛酸、

嘈杂加公孙、梁丘;胃脘胀痛加梁门、天枢;便秘加支沟、承山。

以上治疗方法每日 1 次, l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

结果: 150 例中,痊愈 102 例,占 68.04 %;好转 44 例,占 2 9.33 %;无效 4 例,占 2.67 %;总有效率 97.33 %

(63)

罗氏等用中脘、胃俞配伍针刺 治疗消化性溃疡

取穴:中脘、胃俞(双)。

操作:中脘选用 1.5 寸毫针,进针 1.2 1.5

寸;胃俞选用 1.0 寸毫针,进针 0.8 1.0 寸。

得气后均施用捻转补法及小幅度震颤 1 分钟,

10 分钟行针 1 次,留针 20 分钟。每日 1 次,

5 日为 1 疗程,疗程休息 2 日。

结果:共治 24 例,治愈 5 例,显效 13 例,无 6

—— 罗海鸥,唐勇,陈瑾,等. 中脘、胃俞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

(64)

孙氏用升阳益胃汤加减配合针 刺治疗消化性溃疡

中药治疗:生黄芪30g ,党参20g ,焦白术 15g ,黄连 5g ,半夏 6g ,陈皮9g

,茯苓 12g,防风 9g,柴胡 9g ,炒白芍9g ,白及 12g ,海螵蛸30g ,炒谷芽 30g ,炙甘草9g 。加减:偏于肝郁者加佛手、川楝子;偏于气滞者加木香、枳壳

;偏于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延胡索;偏于脾胃虚寒者加高良姜、公丁香;偏于 肾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偏于胃热者加生地黄,重用黄连;泛酸嘈杂者加煅瓦 楞子。每日 1 剂,水煎服, 4 周为 1 个疗程。

针刺治疗:主穴取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足三里。随证配穴:偏于肝 郁者配太冲;偏于气滞者配内关;偏于血瘀者配膈俞;偏于脾胃虚寒者配建里、

关元;偏于肾阳虚者配关元;偏于胃热者配梁丘;泛酸嘈杂者配太冲、阳陵泉。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每周 5 次,每次留针10 ~ 20 分钟

4 周为 1 个疗程。

结果:共治 65 例,治愈 46 例,有效 17 例,无效 2

(65)

宋氏用针刺治疗溃疡病穿孔

穿孔闭合期:禁饮食,半卧位,持续有效胃肠减压。电 针取双侧足三里穴,进针得气后连通 G6805 1 型电针 仪,用疏密波,脉冲频率 1Hz ,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 度,通电 30 分钟后起针,每日 4 6 次。静脉补液,

生理需要量及丢失量。

消炎恢复期:此期根据腹部炎症消退情况,患者可下床 活动,停电针改为单纯针刺治疗。主穴取双侧足三里,

配双侧合谷或内关穴,进针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期间 行针 2 3 次,每日 2 次。

结果:共治 9 例,经 5 7 日治疗,穿孔症状全部消退 —— 宋付刚.针刺治疗溃疡病穿孔9 例.上海针灸杂志.200120 4

47

(66)

刘氏用针灸治疗上消化道溃疡

取穴:主穴取梁丘、中脘、内关、足三里。腹胀加天 枢、气海;胃部灼热加厉兑、内庭;便秘加支沟;呕 吐加公孙;胁痛加支沟;口苦加少府、丘墟;呕吐清 水者灸公孙、太白。

操作:皮肤常规消毒,用 28 号毫针刺入腧穴,深浅适 宜,施以补泻手法,捻转提插,直到得气,留针 40 分 钟,每 l0 分钟行针 1 次。每日 1 次, 12 次为 1 疗程

,间歇 2 日,继续下 1 个疗程。

结果:共治 52 例,治愈 39 例,好转 9 例,无效 4 例

(67)

黄氏等用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

取穴: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

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气海、章门、梁门。

每次取主穴 2 3 穴,肝郁气滞者可加肝俞、阳陵泉、太 冲、内庭;脾胃虚寒者可加关元、气海、章门、梁门。

操作:实证者施以较强刺激,虚证者手法宜轻,可加用温 针并拔罐,背部及上腹部穴用隔药饼灸,使胃脘部发热为 佳,留针 30 分钟,每日或隔日 1 次, 30 次为 1 个疗程。

溃疡愈合需要时间较长,须坚持治疗,为延长对穴位的刺 激,可选用埋线疗法,常取脾俞透胃俞,上脘透中脘, T 8 T12 夹脊穴,足三里透上巨虚。每次取 1 2 对腧穴进 行羊肠线埋入,视疗效情况,隔 15 30 日可换穴位作再 次埋线疗法。用此法在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黄琴峰,齐丽珍.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上海针灸杂志,2001 ,(4):461

(68)

肖氏用穴位埋线治疗胃及十二 指肠溃疡

埋线用透穴的方法,即由胃俞穴透脾俞穴(双)、中 脘穴透上脘穴。穴位用甲紫液做好标记。病人仰卧床 上,皮肤常规消毒后,在选定的穴位处,注射 0.5

%~ 1 %盐酸普鲁卡因。用不锈钢三角针穿以铬制 00 号至 1 号羊肠线。左手捏起皮肤,由中脘穴进针,上 脘穴出针。把线拉入中脘穴皮下后,在上脘穴贴紧皮 肤处把线剪断,放开左手断端即自动退入皮下。注意 线头不可留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再令病人俯卧,

在背部由双侧胃俞穴分别至双侧脾俞穴以同样方法进 行埋线。术后盖以消毒纱布。共治 218 例,有效 212

(69)

李氏等用穴位埋线配合益气活 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穴位取胃俞(左侧)、脾俞(左侧)、中脘、足三里

(左侧),将理线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埋入 0 号羊肠 线,用创可贴敷贴创口。同时服用益气活血方,药物 组成:黄芪 20g ,白术 15g ,延胡索 15g ,丹皮 6g

,蒲公英 30g ,白及 10g ,当归 6g .首煎加水 600 m1 ,煎汁 300m ],再煎加水 300m1 ,煎汁 100ml

,将两次所煎药汁混合分早晚 2 次温服,每次 200m

],每日 1 剂, 4 周为 1 疗程。共治 36 例,治愈 10 例,显效 14 例,有效 9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1.

67

—— 李咏梅,吴杞. 穴位埋线配合益气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36 例临床 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 8 ( 5 ): 250

(70)

王氏等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消化 性溃疡

取穴:双侧足三里、双侧胃俞、中脘。

操作:用 12 号腰穿针(针芯去尖), 2 号铬制肠线,剪刀 1 把,

埋线包 1 个(洞巾 5 块,弯盘 1 个, 5ml 注射器 1 具,敷料 2 块,

镊子 1 把)。所有工具术前消毒。术前紫药水标识选穴。术野常规 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洞巾,选穴处用 2 %普鲁卡因注一小皮 丘。将腰穿针垂直迅速剌人穴位,轻轻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然 后抽出针芯,用镊子把预先剪好泡在弯盘生理盐水中的肠线段塞入 针内,用针芯顶住,退针将肠线注入体内。当针退至皮下时,再循 经上下(针与皮肤成 60° 角)各穿 1 次,深度如前,如上法各注人 肠线一段(一般肠线一段长度足三里为 1.5cm ,胃俞 0.5cm ,中 1cm ,可视患者胖瘦增减;足三里向上斜剌时针与皮肤约成 80°

角,以防太斜刺中骨头)。出针后以酒精棉球压盖针眼,胶布固定。

20 日埋线 1 次, 2 次为 1 疗程,间隔 10 日行第 2 疗程。共治 43

(71)

谢谢!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有各种各 样的风味小吃,特色鲜明,风味独特。 请连线。 过桥米线 陕西 羊肉泡馍 云南 狗不理包子 湖北 三鲜豆皮 天津 夫妻肺片 山西 刀 削 面 四川 答案: 过桥米线 陕西 羊肉泡馍 云南 狗不理包子 湖北 三鲜豆皮 天津 夫妻肺片 山西 刀 削 面 四川 70.. 请将下列京剧行当与它所代表的 人物连线。 武生 会武艺的女子

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各有几种常用的表示式? 答:平面方程有三种表示式:点法式、一般式、截距式;直线方程有三种:对称式 (点向式)、一般式(交面式)、参数式。 2.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