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总复习
第二学期总复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一)向量代数
(二)空间解析几何
1、向量的概念
设模:
单位向量:
{
x y z}
xi yj zk aG = , , = + +2 2
| 2
| aG = x + y + z
{
cosα
,cosβ
,cosγ }
|
|
0 = =
a a aG
G G
(一)向量代数
2 2
cos 2
z y
x
x
+
= +
α
cos 2 2 2z y
x
y
+
= +
β
2 2
cos 2
z y
x
z
+
= +
γ
方向余弦:
1 cos
cos
cos
2α +
2β +
2γ =
2、向量的运算
设 aG =
{
a1,a2,a3}
bG ={
b1,b2,b3}
cG ={
c1,c2,c3}
加法: aG + bG =
{
a1 + b1,a2 + b2,a3 + b3}
数乘:
λ
aG ={ λ
a1,λ
a2,λ
a3}
点乘: aG bG aG bG aG bG = a1b1 + a2b2 + a3b3 ,
cos
|
||
=|
⋅
3 2
1
3 2
1
b b
b
a a
a
k j
i b
a
G G
G G × G = 坐标表示:
叉乘:模:| aG × bG |=| aG || bG | sin aG,bG
方向:垂直于 aG , bG , 并且 aG , bG , aG × bG 成右手系
几何意义:
面积。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 表示以 a b
b
aG G G G
,
|
| ×
混合积:
(
aG,bG,cG) = ( a G × b G ) ⋅ c G
3 2
1
3 2
1
3 2
1
c c
c
b b
b
a a
a
=
(
aG,bG,cG) (
= bG,cG,aG) (
= cG,aG,bG)
,(
aG,bG,cG) (
= − bG,aG,cG)
几何意义:
(
aG,bG,cG)
表示以 aG,bG,cG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 积。b
aG⊥G aG ⋅ bG = 0 a1b1 + a2b2 + a3b3 = 0
b
a G G
// aG × bG = 0
3 3 2
2 1
1
b a b
a b
a = =
共面 c
b
aG, G, G
(
aG,bG,cG)
= 01、平面
[1] 点法式 A(x − x0) + B( y − y0) + C(z − z0) = 0 [2] 一般式
Ax + By + Cz + D = 0
= 1 +
+ c
z b
y a
[3] 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x
(二)空间解析几何
2、空间直线
⎩⎨
⎧
= +
+ +
= +
+ +
0 : 0
2 2
2 2
1 1
1 1
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L A [1] 一般方程
p z z
n y y
m x
x
0 0−
0− =
− =
[2] 对称式方程
[3] 参数方程
⎪
⎪ ⎨
⎧
+
=
+
=
nt y
y
mt x
x
0 0
3、过直线的平面束
的平面束方程为:
⎩⎨
⎧
= +
+ +
= +
+ +
0 : 0
2 2
2 2
2
1 1
1 1
1
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L A
: 过直线
π
:π
0 )
( 2 2 2 2
1 1
1
1x + B y + C z + D + A x + B y + C z + D =
A
λ
2 这个平面.
注意:不包括
π
(
2 1) (
2 2 1) (
2 2 1)
22
1
M x x y y z z
M = − + − + −
两点间距离公式:
4 、距离
点
P
0( x
0, y
0, z
0)
到平面Ax
+By
+Cz
+D
=0
的距离为 点到平面距离公式|.
|
2 2
2
0 0
0
C B
A
D Cz
By d Ax
+ +
+ +
= +
到直线 点 M0(x0, y0, z0)
的距离为
p z z
n y y
m x
L : x − 1 = − 1 = − 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s
s M
d M ×
= 0 1
已知两直线 L1 : 过点 P1 ,方向向量为 v1 ;
则
;
: 2 2
2 P v
L 过点 ,方向向量为 共面
与 2
1 L
L ⇔
异面 与 2
1 L
L ⇔
0 )
( 1 2
2
1P ⋅ v × v =
P G G
0 )
( 1 2
2
1P ⋅ v × v ≠
P G G
,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异面
与 若 L1 L2
|
|
| ) (
|
2 1
2 1
2 1
v v
v v
P
d P G G
G G
×
×
= ⋅
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5 、夹角
1 1 : nG Π
2 2 : nG Π
两向量之间的夹角
|
||
, |
cos a b
b b a
a G G
G G G G = ⋅
两平面之间的夹角
|
||
|
| , |
cos
2 1
2 1
2
1 n n
n n G G
G G ⋅
= Π
Π
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
nG Π :v L G
:
|
||
|
| , |
sin v n
n L Gv G
G G ⋅
= Π
两直线之间的夹角 L1 : v1 G
2 2 : v L G
|
||
|
| , |
cos
2 1
2 1
2
1 v v
v L v
L G
G G ⋅
=
6、二次曲面
[1] 柱面
母线平行于
z
轴,准线为:⎩⎨
⎧
=
= 0
0 )
, (
z y x
F 的柱面方 程为:F(x, y) = 0
[2] 旋转曲面
0 )
, ( 0
0 )
, : (
2
2 + =
±
⎩⎨
⎧
=
=
z y
x F z x
y x L F
: 曲面方程为
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旋转 绕
曲线
[3] 二次曲面
(2)椭球面 2
1
2 2
2 2
2
+ + =
c z b
y a
x
(1)球面 (x − x0)2 + ( y − y0)2 + (z − z0)2 = R2
(3)单叶双曲面 2 1 2
2 2 2
2 + − =
c z b
y a
x
(4)双叶双曲面 2 1
2 2
2 2
2 + − = −
c z b
y a
x
b z y a
x22 + 22 =
(5)椭圆抛物面
b z y a
x22 − 22 =
(6)双曲抛物面
2 2
2 y z
x + =
(7)二次锥面
7、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 ⎨
⎧
=
= 0 )
, , (
0 )
, , (
z y x G
z y x F
消去变量 z 后得:
曲线关于
xoy
的投影柱面 设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
⎧
=
= 0
0 )
, ( z
y x
空间曲线在
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H
0 )
,
(x y = H
多元函数微分学 多元函数微分学
(一)极限与连续
(二)偏导数和全微分
(三)方向导数和梯度
(四)极值
(五)几何应用
(一)极限定义的说明
1、
f x y A
y y
x
x =
→→
( , ) lim
0 0
存在是指:(x, y)沿任何路 径趋于(x0, y0)时,函数的极限都存在。
2、求二元函数极限的方法:
(1)利用定义及性质(夹逼准则;无穷小量 乘有界变量仍为无穷小量);
(2)利用一元函数的两个特殊极限及等价无 穷小代换;
(3)利用极坐标变换化成一元函数的极限。
3、确定极限不存在的方法:
(1)找两条不同路径,使
( x , y )
沿这两条路径 趋向于( x
0, y
0)
时,f ( x , y )
的极限都存在,但不 相等;(2)找一条特殊路径,使
( x , y )
沿此路径趋向 于( x
0, y
0)
时,f ( x , y )
的极限不存在。(二)多元函数连续、可导、可微的关系
函数可微 函数连续
偏导数连续
函数可导
方向导数存在
证明二元函数不可微的方法
要证明z = f (x, y)在(x0, y0)不可微,只需求极限:
2 2
0 0
0 0
0 0
) ,
( )
, lim (
y x
y y
x f
x y
x f
z x y
y
x Δ + Δ
Δ
− Δ
− Δ
→ Δ → Δ
若此极限存在且等于 0,则z = f (x, y)在(x0, y0)可 微,否则z = f (x, y)在( x0, y0)不可微,其中
) ,
( )
,
(x x y y f x y
f
z = + Δ + Δ −
Δ
1、全微分定义: 设 z = f ( x, y)
=
Δz fx( x, y)Δx + fy(x, y)Δ y
= z
d
fx(x, y)dx + fy(x, y)d y2
2 ( )
)
(Δx + Δy
ρ
=) (
ρ
+ o2 、求偏导数
1、复合函数微分法(链式法则)
2、隐函数微分法(公式)
3、利用全微分求偏导数
3、方向导数和梯度
(1)方向导数:u = f (x, y,z)在M0(x0, y0, z0)沿
{
cosα,cosβ ,cosγ}
= lG
的方向导数为:
γ β
α cos cos
cos
0 0 0
0 M M M
M z
f y
f x
f l
f
∂ + ∂
∂ + ∂
∂
= ∂
∂
∂G
(2)梯度:u = f (x, y,z)在M0(x0, y0,z0)的梯度为:
0
0
, ,
M
M
z
f y
f x
gradu f
⎭ ⎬
⎫
⎩ ⎨
⎧
∂
∂
∂
∂
∂
= ∂
函数沿梯度方向的方向导数最大,其模为方向 导数的最大值.
(三)多元函数微分法的应用
(三)多元函数微分法的应用
1、在几何中的应用
求曲线的切线及法平面 (关键: 抓住切向量) 求曲面的切平面及法线 (关键: 抓住法向量) 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
).
( ),
( ),
( :
) 1
( Γ x = x t y = y t z = z t
{
x′(t), y′(t),z′(t)}
±
τ
G =切向量
0, )
, , (
0 )
, , : (
) 2
( ⎩⎨⎧
= Γ =
z y x G
z y x
F 切向量
z y
x
z y
x
G G
G
F F
F
k j
i
±
τ
G =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 0 )
, , ( :
) 1
(
π
F x y z ={
Fx Fy Fz}
nG = ± , , 法向量
⎪⎩
⎪⎨
⎧
=
=
=
) , (
) , (
) , ( :
) 2 (
v u z z
v u y y
v u x x
π
v v
v
u u
u
z y
x
z y
x
k j
i nK = ± 法向量
2、极值
1、必要条件:极值点是稳定点。
2、充分条件:若 z = f (x, y), fx(x0, y0) = 0, ,
0 )
,
(x0 y0 =
fy 令:fxx(x0, y0) = A, ,
) ,
(x0 y0 B
fxy = fyy(x0, y0) = C, 则
在点
( x
0, y
0)
处是否取得极值的条件如下:(1)
AC − B
2> 0
时有极值,当 A < 0时有极大值, 当 A > 0时有极小值;
(2)
AC − B
2< 0
时没有极值;(3)
AC − B
2= 0
时可能有极值.) , (x y f
3、求函数z = f (x, y)极值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解方程组
f
x( x , y ) = 0 , f
y( x , y ) = 0
求出实数解,得驻点.第二步:对于每一个驻点
( x
0, y
0)
,求出二阶偏导数的值 A、B、C . 第三步:定出
AC − B
2的符号,再判定是否是极值.
4、求条件极值的一般步骤:
目标函数:u = f ( x, y, z), 约束条件:ϕ( x, y,z) = 0
(1)构造函数
) , , ( )
, , ( )
, , ,
(x y z f x y z x y z
F λ = + λϕ ,
(2)解方程
= 0
Fx ,Fy = 0,Fz = 0,Fλ = 0
解出 x, y,z,λ ,其中 x, y, z就是可能的极值点的 坐标(即条件极值的稳定点)。
(3)判定此稳定点是否为条件极值的极值点。
重积分 重积分
(一)二重积分
(二)三重积分
(三)重积分的应用
二重积分的定义:
二重积分的性质:
和式的极限
(一)二重积分
(一)二重积分
几何意义:曲顶柱体的体积 V f x y dσ
D
∫∫
= ( , ) 物理意义:平面薄片的质量 m μ x y dσ
D
∫∫
= ( , ) 1、二重积分的概念:
1. 如果 D 关于 y 轴对称,则
(1)若 f (x , y) 关于 x 是奇函数,则
I
= 0;(2)若 f (x , y) 关于 x 是偶函数,则
I f x y dxdy
D
∫∫
=
1
) , ( 2
2. 如果 D 关于 x 轴对称,则
(1)若 f (x , y) 关于 y 是奇函数,则
I
= 0;(2)若 f (x , y) 关于 y 是偶函数,则
I f x y dxdy
D
∫∫
=
1
) , ( 2
关于二重积分的奇偶对称性:
轮换对称性:若平面有界闭区域 D 关于直线 y = x 对称,则
∫∫ f ( x , y ) d σ
=∫∫ f ( y , x ) d σ
2 、二重积分的计算
(1)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下的计算公式
(在积分中要正确选择积分次序)
. )
, ( )
,
(
( )) (
2
∫∫ = ∫ ∫
1D
b a
x
x
f x y dy
dx d
y x
f
ϕσ
ϕ. )
, ( )
,
(
( )) (
2
∫∫ = ∫ ∫
1D
d c
y
y
f x y dx
dy d
y x
f
ϕσ
ϕ[X-型]
[Y-型]
(2)二重积分在极坐标系下的计算公式
. )
sin ,
cos (
) ,
( ∫∫
∫∫
=D D
rdrd r
r f dxdy
y x
f θ θ θ
注意利用对称性化简计算
1、三重积分的概念 三重积分的性质:
和式的极限
(二)三重积分
(二)三重积分
Ω
∫∫∫
=Ω
dv 的体积;
三重积分的定义:
奇偶对称性:若空间区域Ω被xoy平面(或 yoz平面 , zox平面)分成对称的两块 Ω1,Ω2。
(ii)若 f (x, y, z)关于z(或 x,或 y)是奇函数,则:
(i)若 f (x, y, z)关于z(或 x,或 y)是偶函数,则:
∫∫∫
∫∫∫
Ω Ω=
1
) , , ( 2
) , ,
(x y z dv f x y z dv
f
∫∫∫
Ω
=
2
) , , (
2 f x y z dv
0 )
, ,
( =
∫∫∫
f x y z dvdv z
x y f dv
z y x
f ∫∫∫
∫∫∫
Ω Ω=
( , , ) )
, , (
"
"
=
轮换对称性:若空间区域 Ω 关于直线 x=y=z 对
称,那么被积函数 f ( x, y, z) 中的变量 x, y, z 无论 怎样互换,积分值不会改变。即
dv y
z x f
dv x
z y
f ∫∫∫
∫∫∫
Ω Ω=
=
( , , ) ( , , )
2、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方法1:“先单后重”
方法2:“先重后单”
∫
∫∫
= ( , )
) , (
2
1
d ) , , ( d
d z x y
y x z
D x y f x y z z
∫∫∫
Ω f (x, y,z)dv∫∫
∫
=
DZ
b
ad z f ( x, y,z)dxd y
∫∫∫
Ω f (x, y,z)dv注意利用对称性化简计算
(1)三重积分在直角坐标下的计算公式
∫∫∫
Ωdxdydz z
y x
f ( , , )
∫∫∫
( cos , sin , ) .Ω
= f r
θ
rθ
z rdrdθ
dz(2)三重积分在柱坐标下的计算公式
(3)三重积分在直角坐标下的计算公式
∫∫∫
Ωdxdydz = z
y x
f ( , , )
∫∫∫
Ωθ ϕ ϕ
ϕ θ
ϕ θ
ϕ
r r r drd dr
f ( sin cos , sin sin , cos ) 2 sin
(三)、重积分计算的基本方法小结
1.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
2. 选择易计算的积分次序;
图示法
列不等式法 3. 掌握确定积分限的方法:
分块积分法 利用对称性 4. 利用奇偶对称性和轮换对称性简化计算;
6. 消去被积函数绝对值符号 7. 利用重积分换元公式
5. 利用重心公式简化计算;
(四)重积分的应用
(1) 曲顶主体的体积 =
∫∫
D
dxdy y
x f
V ( , ) .
(2) 平面区域的面积 =
∫∫
D
dxdy
S .
(3) 空间区域的体积
∫∫∫
Ω
= dxdydz V
S的面积为
; 1
2 2
y dxdy z
x A z
D
∫∫
xy + ⎜⎝⎛ ∂∂ ⎟⎠⎞ + ⎜⎝⎛ ∂∂ ⎟⎠⎞=
(4) 曲面面积 S : z = f (x, y)
) , , (
) , (
∫∫
=
∫∫
D D
d y x
d y x x
x ρ σ
σ ρ
) . , (
) , (
∫∫
=
∫∫
D D
d y x
d y x y
y ρ σ
σ ρ
平面薄片
D
的面密度为ρ ( x , y )
,则重心为:(5) 重心
空间物体Ω的密度为ρ(x, y, z),则重心为:
∫∫∫
.Ω
= dv
M ρ
其中 1 ,
∫∫∫
Ω= x dv
x M ρ 1
∫∫∫
,Ω
= y dv
y M ρ
1 .
∫∫∫
Ω= z dv
z M ρ
, )
,
2
(
∫∫
=
D
x
y x y d
I ρ σ
. )
,
2
(
∫∫
=
D
y
x x y d
I ρ σ
平面薄片
D
的面密度为ρ ( x , y )
,则它对于x
轴、
y
轴和原点的转动惯量分别为:(6) 转动惯量
. )
, ( )
(
2 20
= ∫∫ +
D
d y x y
x
I ρ σ
空间物体Ω体密度为ρ(x, y,z),则该物体对 坐标轴及原点的转动惯量为
, )
, , ( )
( 2 2
∫∫∫
Ω+
= y z x y z dv
Ix ρ
, )
, , ( )
( 2 2
∫∫∫
Ω+
= z x x y z dv
Iy ρ
, )
, , ( )
( 2 2
∫∫∫
Ω+
= x y x y z dv
Iz ρ
. )
, , ( )
( 2 2 2
∫∫∫
Ω+ +
= x y z x y z dv
Io ρ
物体占有空间区域 Ω,体密度ρ(x, y, z),区域 Ω外有一质量为 m0的质点P0(x0, y0, z0),则物体对 质点P0的引力为: F = {Fx , Fy, Fz}
(7) 引力
r dV
x x
z y x Fx
∫∫∫
kmΩ
= 0ρ( , ,3 )( − 0) r dV
y y
z y x Fy
∫∫∫
kmΩ
= 0ρ( , ,3 )( − 0) r dV
z z
z y x Fz
∫∫∫
kmΩ
= 0ρ( , 3, )( − 0)
其中:k为引力常数,r = (x − x0)2 + ( y − y0)2 + (z − z0)2
(一)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二)各种积分之间的联系
(三)场论初步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曲 线 积 分
第一类曲线积分 第二类曲线积分
定
义
∫ ∑
→ =
λ ξ η Δ
= n
i
i i
L f x y ds f i s
0 1 ( , )
lim )
,
(
∫
LP(x, y)dx+Q(x, y)dy] )
, ( )
, ( [ lim
0 1 i i i
n
i
i i
i x Q y
P ξ η Δ + ξ η Δ
=
∑
→ = λ
联
系 Pdx Qdy P Q ds
L
L
∫
( cosα cosβ)∫
+ = +计
算
∫
∫
β
α ϕ ψ ϕ′ +ψ′
= f dt
ds y x
L f
2
] 2
, [
) , (
与方向无关 (α < β)
∫
∫
β
α ϕ ψ ϕ′+ ϕ ψ ψ′
=
+
dt Q
P
Qdy
LPdx
] ) , ( )
, ( [
与方向有关
(一)第一类曲线积分的计算
,则 的参数方程为
、 ( )
), (
),
1 (
α β
ψ
ϕ
≤ ≤⎩⎨
⎧
=
= t
t y
t L x
) (
) ( )
( )]
( ), ( [ )
,
( β
ϕ ψ ϕ
2ψ
2α β
α ′ + ′ <
=
∫
∫
L f x y ds f t t t t dt ,2、L 的直角坐标方程 y = y(x) (a ≤ x ≤ b ) ,
∫
L f (x, y)ds =∫
ab f (x, y(x)) 1 + y′2(x)dx 3、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r = r(θ ) ,α
≤θ
≤β
,∫
L f (x, y)ds βθ θ θ θ θ θ θ
α f r r r r d
∫
+ ′= [ ( )cos , ( )sin ] 2( ) 2( ) 则
5、 若曲线L的方程为:
⎩⎨
⎧
=
= 0 )
, , (
0 )
, , (
z y x G
z y x
F ,则需化成参数 方程,再进一步用公式求。
) (
).
( ),
( ),
(
: x =
ϕ
t y =ψ
t z =ω
tα
≤ t ≤β
L)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β α
ω ψ
ϕ ω
ψ
β
ϕ
α
<
+ ′ + ′
=
∫
′∫
Γdt t t
t t
t t
f
ds z
y x f
4、L 为空间曲线
∫
L P(x, y)dx + Q(x, y)dy{
P t t Q t t}
tb
a [ ( ), ( )] [ ( ), ( )] d
∫
+=
ϕ ψ ϕ
′(t)ϕ ψ ψ
′(t) 1、 对有向光滑弧2、对有向光滑弧 L : y =
ϕ
(x) , x : a → b{
P x x Q x x}
xb
a [ , ( )] [ , ( )] d
∫
+=
ϕ ϕ ϕ
′( x)∫
L P( x, y)dx + Q(x, y)d y), (
) : (
⎩⎨
⎧
=
=
t y
t L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