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飲食行為
Bebas
156
0
0
Teks penuh
(2)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 臺北護理健康 大學(學院) 護 理 系所 婦女 組 99 學年度第 二 學期取得 碩 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 年期症狀困擾探討 指導教授: 曹麗英 教授 茲同意將授權人擁有著作權之上列論文全文或摘要,非專屬、無償授 權國家圖書館及授權人畢業學校之圖書館,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 縮、光碟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將上列論文重製,並得將數位化之上列論 文以上載網路方式,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或 並下載、列印。 □讀者基於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或下載、列印上開論文,應依著 作權法相關規定辦理。. 授 權. 人. 姓. 名:. 中 華 民 國. (請簽名並蓋章). 年. 月. 日.
(3)
(4) 誌. 謝. 在這二年多的學習過程中,有歡笑、有挫折,也曾一度想過要打退堂鼓。 不過,在師長、家人以及親朋好友不斷的支持與鼓勵下,總能讓我有勇氣持續面 對挑戰、克服困難向前走。 一路學習的過程中,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曹麗英教授,總是給我正向的 鼓勵、悉心指導我的論文,得以讓我能順利完成並且從中穫益良多,在此獻上最 深的敬意及謝意。承蒙尤嫣嫣教授、周輝政教授在研究過程中給予指導並提供研 究方向建議,使得本論文更臻完備,謹此深致謝忱。感謝臺安醫院新陳代謝科黃 啟薰主任、宜菁督導、宣瑛學姐、文燕學姐、若琳學姐及可燕學姐等醫護人員鼎 力相助,讓收案過程更加順利,並且感謝每一位參與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也謝謝同窗夥伴雪貞姐、美玉姐、雅惠姐、茹宜姐及美儀,有你們的支持 及鼓勵,讓我在求學過程中一點都不感孤單。還要謝謝一路給予我支持及鼓勵的 專科同學慧儀,並且謝謝一路上曾經幫助我的每一個人,由衷的感謝您們。 最後謝謝總是一路陪著我的家人們,每當我有挫折時,您們都會陪著我一 起克服困難,謝謝您們總是給我滿滿的溫暖及鼓勵。.
(5) 摘. 要. 中年婦女的代謝症候群之預防或修正,對於將來臨之健康老年生活有極大 的幫助。本研究目的探討中年婦女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分佈情形及其與基本屬 性、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更年期症狀困擾的相關性及其預測因子。採橫斷式 調查性研究,研究期間為 100 年 01 月至 100 年 04 月,以立意取樣方式於北部某 區域教學醫院門診 40-60 歲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為研究對象,採結構 式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共有 101 位婦女參與研究調查,研究工具包括:代 謝症候群危險因子、飲食頻率問卷、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自填短版-台灣中文版及 更年期症狀困擾問卷。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 52.3±6.2 歲,BMI 平均為 25.9±3.9 kg/㎡,代謝症候群 危險因子則以腰圍肥胖居多(80.2%),其次依序為高血糖(74.3%)、高收縮血 壓(55.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0 mg/dl(38.6%)、高三酸甘油酯(31.7%), 最後則為高舒張血壓(23.8%);符合代謝症候群者佔 55.4%。 二、與各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相關或差異因素如下:(一) 腰圍:年齡、BMI、 停經階段、汽水、可樂、沙士、運動飲料、白飯、糙米飯、油炸食物攝取頻 率及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補充劑(p<.05),其中腰圍≧80cm 者以 56-60 歲、肥胖及停經後期居多,而腰圍≧80cm 者比腰圍<80 cm 者之汽水、可樂、 沙士、運動飲料、白飯、油炸食物攝取頻率較多;(二)空腹血糖:年齡、 停經階段、汽水、可樂、沙士、運動飲料、油炸食物攝取頻率、攝取維生素、 礦物質及其他補充劑、身體活動量及心理精神更年期症狀困擾(p<.05),其中 空腹血糖值≧100mg/dl 者以 56-60 歲、停經後期及身體活動量不足居多; (三)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脂食物攝取頻率及糙米飯(p<.05),其中以高密度脂 蛋白膽固醇<50mg/dl 者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0mg/dl 者之高脂食物攝取 頻率較多;(四)三酸甘油酯:烹調油使用頻率(p<.05),其中以三酸甘油酯 ≧150mg/dl 者比三酸甘油酯<150mg/dl 者烹調油使用頻率較多;(五) 舒 i.
(6) 張血壓:年齡、BMI、停經階段、燕麥及心理精神症狀困擾(p<.05),其中舒 張血壓≧85mmHg 者以肥胖居多;(六)收縮血壓:整體更年期症狀困擾及 骨關節症狀困擾(p<.05),其中以收縮血壓≧130mmHg 者比收縮血壓< 130mmHg 者之整體更年期症狀困擾、骨關節症狀困擾較為嚴重;(七)代謝 症候群:年齡、BMI、停經階段、油炸食物攝取頻率及身體活動量總 METs (p <.05),其中有代謝症候群者以 56-60 歲、肥胖及停經後期居多,以無代謝症 候群者比有代謝症候群者之身體活動量總 METs 較多。 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之預測因子,經邏輯斯迴歸統計顯示:代 謝症候群之預測因子為 BMI(OR=1.68; 95%CI=1.33, 2.08)、更年期(OR=12.3; 95%CI=1.25, 120.68)及停經後期(OR=42.97; 95%CI=2.22, 831.41);此外,腰 圍≧80cm 之預測因子為 BMI(OR=3.46; 95%CI=1.61, 7.46)、三酸甘油酯≧ 150mg/dl 之預測因子為烹調油使用頻率(OR=1.03; 95%CI=1.00, 1.07)、空腹血 糖值≧100mg/dl 之預測因子為身體活動量不足(OR=11.29; 95%CI=1.72, 73.82) 以及舒張血壓≧85mmHg 之預測因子為心理精神症狀困擾(OR=5.08; 95% CI=1.44, 17.86)。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建議中年婦女在其歷經更年期及停經後期時應積極改 善生活型態,積極控制體重,飲食應採取低脂肪、低糖及高纖維質等原則,減少 汽水、可樂、沙士、運動飲料、油炸食物攝取,增加糙米飯攝取,每週至少累積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 75 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以防治代謝症候群。期望 此研究結果可提供醫護人員臨床照護之參考。 關鍵詞:代謝症候群、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更年期症狀困擾、中年婦女. ii.
(7)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or modifica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women is helpful for having a healthy life in their old ag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1)the dis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2)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se risk factors with demographics, dietary behaviors,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rimenopausal disturbances.(3)The predicting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middle-aged women. The cross-sectional correlated surve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was applied.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from January 2011 to April 2011. One hundred and one wome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factors aged between 40 and 60 years were recruited from a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in North Taiwan.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risk factor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th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IPAQ-SF), and perimenopausal disturbances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 mean age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as 52.3 ± 6.2 years, and their mean BMI value was 25.9 ± 3.9 kg/m2. Among these women, the ranking of the most common risk factor for metabolic syndrome was:abdominal obesity (80.2 %), hyperglycemia (74.3 %),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55.4 %),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 50 mg/dl (38.6 %), high triglycerides (31.7 %), and hig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23.8 %). 55.4 %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met the criteria of metabolic syndrome. 2.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risk factor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1) Waist circumference: age, BMI, stage of menopause,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of soft drinks, sports drinks, rice, coarse rice, fried foods, and intake of vitamins, minerals, and other supplements (p < .05). Women with a waist circumference of 80 cm or above were mostly between 56 and 60 years of age, obese, and at the postmenopausal stage. Compared to women whose waist circumference was less than 80 cm, those with a waist circumference of 80 cm or greater had greater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of soft drinks, sports drinks, rice, and fried foods. (2) Fasting blood glucose: age, stage of menopause,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of soft drinks, sports drinks, fried foods, intake of vitamins, minerals, and other supplements,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iatric perimenopausal disturbance (p iii.
(8) < .05). Women with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of 100 mg/dl or above were mostly between 56 and 60 years of age and were at the postmenopausal stage, and they generally had insufficient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3)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of foods high in fat and coarse rice (p < .05). Women whose HDL-C was less than 50 mg/dl had higher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of high fat foods than those whose HDL-C was greater than 50 mg/dl. (4) Triglycerides: frequency of use of cooking oil (p < .05). Women whose triglyceride levels were 150 mg/dl or higher used cooking oil more frequently than those whose triglyceride levels were lower than 150 mg/dl. (5)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ge, BMI, stage of menopause, consumption of oatme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p < .05). Most women whos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85 mmHg or higher were obese. (6)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verall disturbance of menopausal and osteoarthritis symptoms (p < .05). Compared to women whos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lower than 130 mmHg, women with 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130 mmHg or higher experienced more severe symptoms of menopause and osteoarthritis. (7) Metabolic syndrome: age, BMI, stage of menopause,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of fried foods, and volume of physical activity (METs) (p < .05). Wome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were mostly between 56 and 60 years of age, obese, and were at the postmenopausal stage. Compared to thos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women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 performed more physical activities (METs). 3..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ng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BMI (OR=1.68; 95%CI=1.33, 2.08) menopause (OR=12.3; 95 % CI=1.25, 120.68) and postmenopausal stage (OR=42.97; 95%CI=2.22, 831.41) were identified as the predicting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BMI (OR=3.46; 95 % CI=1.61, 7.46) was also the predicting factor for a waist circumference of 80 cm or above. The predicting factor of serum triglyceride levels of greater or equal to 150 mg/dl was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cooking oil (OR=1.03; 95%CI=1.00, 1.07).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OR=11.29; 95%CI=1.72, 73.82) was the predicting factor for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greater or equal to 100 mg/dl, and the predicting factor for a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greater or equal to 85 mmHg was the exist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OR=5.08; 95%CI=1.44, 17.86). iv.
(9)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described abov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middle-aged women at the stages of menopause or post-menopause actively improve their life style and control their body weight. In addition, middle-aged wome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ng foods that are low in fat and sugar, and high in fiber. Consumption of soft drinks, sports drinks, and fried foods should be decreased, while the intake of brown rice should be increased Women should perform 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150 minutes, or conduct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75 minutes per week to prevent metabolic syndrome, hopefully, these study results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metabolic syndrome care. Key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Dietary behaviors, Physical Activities, Perimenopausal Disturbances, middle-aged women. v.
(10)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i 表次 ………………………………………………………………………………… viii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定義………………………………………………………………… 7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婦女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 15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 21 第四節 影響代謝症候群之相關因素……………………………………………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場所…………………………………………………………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 31 第五節 資料收集過程及研究步驟……………………………………………… 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vi.
(1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描述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之描述…………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基本屬性、飲 食行為 、 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與之差異 ……………… 54 第四節 研究對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之影響因素分析… 79 第五節 研究結果之綜合敘述…………………………………………………… 85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 及更年期症狀困擾之分佈情形 ………………………………………… 89 第二節 代謝症候群及其危險因子與基本屬性、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 期症狀困擾之差異……………………………………………………… 95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及其危險因子之相關因素分析…………………………… 104 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17 外文部分 ………………………………………………………………………… 123 附錄 附錄一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證明書… 129 附錄二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短版-臺灣中文版授權同意書……………………… 130 附錄三 飲食頻率問卷授權同意書……………………………………………… 131 附錄四 更年期症狀困擾問卷授權同意書……………………………………… 132 附錄五 研究受訪者同意書 ……………………………………………………… 133 附錄六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之研究問卷……… 135. vii.
(12) 表. 次. 表 3-1 身體質量指數分類方法 ………………………………………………… 31 表 3-2 推論性統計方法………………………………………………………… 39 表 4-1-1 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 ………………………………………………… 42 表 4-1-2 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分佈情形…………………………… 44 表 4-2-1 研究對象之一般飲食頻率……………………………………………… 46 表 4-2-2 研究對象之主食類食物攝取情形 …………………………………… 48 表 4-2-3 研究對象之飲食特性…………………………………………………… 49 表 4-2-4 研究對象之素食習慣…………………………………………………… 49 表 4-2-5 研究對象之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補充劑…………………………… 50 表 4-2-6 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量及一天坐著時間……………………………… 51 表 4-2-7 研究對象之各系統之更年期症狀困擾得分及排序…………………… 52 表 4-2-8 研究對象之各題更年期症狀困擾得分及排序………………………… 53 表 4-3-1 基本屬性與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檢定 ………………… 55 表 4-3-2 基本屬性與有無代謝症候群之檢定…………………………………… 56 表 4-3-3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關係之統計 方式……………………………………………………………………… 57 表 4-3-4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一般飲食頻率之差異……………… 59 表 4-3-5 有無代謝症候群與一般飲食頻率之差異……………………………… 61 表 4-3-6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飲食特性頻率之差異……………… 63 表 4-3-7 有無代謝症候群與飲食特性頻率之差異……………………………… 64 表 4-3-8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滷汁或豬油、菜餚的 湯汁拌飯或拌麵習慣之檢定…………………………………………… 64 表 4-3-9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主食類食物攝取頻率之差異……… 66. viii.
(13) 表 4-3-10 有無代謝症候群與主食類食物攝取頻率之差異…………………… 68 表 4-3-11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素食習慣之檢定………… 68 表 4-3-12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維生素、礦物質及其 70 他補充劑之檢定……………………………………………………… 表 4-3-13 身體活動量與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關係之統計方 式………………………………………………………………………. 71. 表 4-3-14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有無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之檢定… 72 表 4-3-15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身體活動量總 METs 之差異…… 74 表 4-3-16 有無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總 METs 之差異…………………… 75 表 4-3-17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更年期症狀困擾之差異………… 77 表 4-3-18 有無代謝症候群與更年症狀困擾之差異…………………………… 78 表 4-4-1. 研究對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預測因子…………………… 82. 表 4-4-2. 研究對象代謝症候群之預測因子…………………………………… 84. 表 6-2-1 護理實務建議及本研究結果發現………………………………… 114. ix.
(14) 圖. 次. 圖 3-1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 困擾之概念架構圖……………………………………………………… 28 圖 3-2 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之研究步驟資料收集流程圖………… 37 圖 4-2-1 研究對象主食類食物攝取情形-早餐………………………………… 47 圖 4-2-2 研究對象主食類食物攝取情形-午餐………………………………… 47 圖 4-2-3 研究對象主食類食物攝取情形-晚餐………………………………… 47. x.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 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代謝症候群為以下五個危險因子,其中累積三種,即為代謝症候群。此五 個危險因子為:(一)女性的腰圍超過或等於 80 公分(31.5 吋)、男性腰圍等於 或超過 90 公分(35.3 吋);(二)三酸甘油酯等於或超過 150mg/dl;(三)女性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 50mg/dl、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 40mg/dl; (四) 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等於或超過 130 mmHg 及 85mmHg;(五)飯前血糖大於或 等於 100mg/dl(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代謝症候群並不是一個特定的 疾病,而是慢性病危險因子的預測指標。根據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代謝症候群 者是無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為 2.2 倍、罹患糖尿病的機會為 8.2 倍及 罹患腦中風的機會為 4.3 倍(陳等,2002)。雖然代謝症候群的發病機制複雜, 但與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飲食因素與遺傳因素是密切相關 (Kaaja, 2008),因 此行政院衛生署(2008a)提倡若能在代謝症候群的明顯症狀出現時,積極改善 生活型態(如:飲食行為、執行規律運動)等的治療,可減緩降低糖尿病及未來 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行政院衛生署(2010)公布 98 年十大死因統計,女性前四名分別為惡性腫 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2008b)疾病就診 率統計顯示,女性患者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和腦中風等與代謝症候群相 關疾病的就診人數加總卻是因惡性腫瘤就診人數的 11 倍。根據國人 2005-2008 年代謝症候群之狀況調查,發現女性於 31-44 歲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為 7.7%, 至 45-64 歲增加為 30.7%(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國外一項世代研 究結果顯示,女性停經前後每年體重會增加 0.43% (Davies, Heaney, Recker, Barger, & Lappe , 2001);而 Ho, Wu, Chan, & Sham (2010)針對 438 位 45-55 歲更年 1.
(16) 期婦女身體組成變化進行一項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更年期前期到過渡期婦女 軀幹脂肪量增加 4.8%、停經期婦女則增加 2.6%、軀幹-腿部脂肪量比更年期前 期到過渡期婦女增加 5.3%、停經期則增加 8.1%。Cho 等人(2008)採用橫斷面 調查,針對 1002 位停經前期及停經後期婦女不同停經年數與代謝症候群進行研 究,結果顯示,更年期婦女停經後 5 至 9 年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最高,停經少於 5 年的婦女會增加腹部肥胖、高血糖的風險,停經 10 至 14 年的婦女則會增加高三 酸甘油酯的風險。因此,由上述之調查研究,均顯示中年婦女在停經及更年期需 注意罹患代謝症候群之危險。 婦女一旦進入更年期,將會面臨的症狀包括血管收縮症狀、精神方面的症 狀、泌尿生殖道的症狀及骨質疏鬆發生率增加(江、陳、林,2004)。而根據 Chedraui 等人(2007)針對 325 位停經婦女代謝症候群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腹 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高血糖與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及性生活改變)呈 顯著相關。 對於治療代謝症候群,必須要改善生活方式,改變其飲食行為及增加身體活 動(Falentin, 2010)。在國外一項針對 90 位代謝症候群患者持續二年採取地中 海式飲食(全穀物、蔬菜、水果、堅果和橄欖油)追蹤研究發現,二年後體重明 顯下降,只剩 40 名患者仍有代謝症候群(Esposito, Marfella, & Ciotola , 2004)。 而在日本一項代謝症候群的研究發現每天 40 分鐘的走路,經過 12 週後患者體 重、腰圍、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指數明顯下降( Mitsui, Shimaoka, Tsuzuku, Kajioka, & Sakakibara, 2008)。根據一項國人的飲食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每天攝取蔬菜類、 水果類及奶類不足,而每週用油烹調頻率高(行政院衛生署,1998);另一項調 查 40-60 歲的中年婦女身體活動結果發現,62.3%婦女皆是屬於久坐式生活方 式,只有 30.2%婦女達到每週至少五天,每天 30 分鐘中等強度的活動量,7.5% 婦女達到激烈運動強度者(王,2003)。 綜合上述得知,代謝 症候群危險因子與婦女的更年期症狀有顯著相關 (Chedraui et al., 2007),而改善生活的飲食習慣及規律的運動對防治代謝症後 2.
(17) 群是極重要的(Falentin, 2010),因此必須瞭解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 之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過去,雖已有許多代謝症候群與飲 食、運動相關的研究及更年期症狀困擾相關的研究,但對於代謝症候群的研究大 多集中探討老年人(林,2008)、冠狀動脈術後患者(陳,2008;曾,2009)、 中老年人的飲食及活動的研究(鐘,2007);在更年期症狀困擾的相關研究,大 多集中探討更年期婦女(安,2004;宋,2005;張、周、蕭、曹,2008)及停經 後婦女的更年期症狀困擾研究(柳,2005)。而飲食與活動為逆轉代謝症候群之 關鍵,國內對於探討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的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 更年期症狀困擾的研究仍較少見。 本研究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其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為何?飲 食行為為何?身體活動量為何?更年期症狀困擾為何? 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 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之差異為何?各 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之預測因子何?為研究者極欲關心之問 題,期望此研究能作為相關單位協助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防治代謝症 候群及降低更年期症狀困擾之參考資料。. 3.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描述,本研究針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之代謝症候群危 險因子、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進行探討,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以下簡稱中年婦女)之基本屬性、各個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 困擾分佈情形。 二、分析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基本屬性之差異。 三、分析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之差異。 四、分析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及身 體活動量總 METs 之差異。 五、分析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更年期症狀困擾 之差異。 六、探討中年婦女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之預測因子。. 4.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以下簡稱中年婦女)之基本屬性、各個代謝 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分 佈情形為何? 二、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基本屬性的差異為 何? 三、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之差異為 何? 四、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及身體活 動量總 METs 之差異為何? 五、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更年期症狀困擾之差 異為何? 六、中年婦女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之預測因子為何?. 5.
(20)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以下簡稱中年婦女)之基本屬性、各個代謝 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飲食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分 佈情形具顯著差異。 二、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基本屬性具顯著差異。 三、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具顯著差異。 四、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及身體活 動量總 METs 具顯著差異。 五、中年婦女有無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與更年期症狀困擾具顯 著差異。 六、中年婦女各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有顯著預測因子。. 6.
(21) 第五節. 名詞定義. 本節針對研究中各個變項名稱加以界定,包括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飲食 行為、身體活動量及更年期症狀困擾。 一、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一)概念性定義 代謝症候群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三項之代謝危險因子(蘇,2010),其危險 因素包括腹部肥胖、血脂異常(三酸甘油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高血糖和高血壓(Kaaja, 2008)。 (二)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所指「代謝症候群」是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提出適 用於台灣地區婦女的代謝症候群準則: 1.腹部肥胖:腰圍≧80 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130 mmHg/舒張血壓≧85 mmHg 或服用高血壓藥物。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100 mg/dl 或有服用糖尿病藥物。 4.高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150 mg/dl 或有服用降血脂藥物。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女<50 mg/dl。 本研究所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乃依據行政院衛生國民健康局(2007)五 項準則中符合一項異常即稱之。 二、中年婦女 (一)概念性定義:指年齡介於 40-60 歲(白、安、黃、曹,2009) (二)操作性定義:將針對 40-60 歲之婦女。 三、飲食行為 (一)概念性定義:各類食物攝取的內容及其攝取頻率之情形(曾、高、葉及潘, 1999)。 (二)操作性定義:本研究採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 台灣地區居. 7.
(22) 民之飲食特性變遷調查 13-64 歲飲食頻率問卷(行政院衛生署,1998)進行 測量。問卷內容包括一般飲食頻率共 46 題、主食類食物攝取頻率共 7 題、飲 食特性共 8 題、素食習慣共 4 題、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補充劑共 2 題。 四、身體活動量 (一)概念性定義:身體活動量指高於維持生命基礎代謝量之活動,包含居家活 動、工作、運動活動及休閒活動等(林、方,2000)。 (二)操作性定義:本研究採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同意授權之國際身體活動 量表自填短版-台灣中文版進行測量,問卷內容共七題包括過去七天日常生 活中,每天多少時間在費力活動共 2 題、中等費力活動共 2 題及走路共 2 題, 並詢問一天坐著的時間 1 題。 五、更年期症狀困擾 (一)概念性定義:女性於 40 或 45 歲以後卵巢機能逐漸衰退,體內荷爾蒙的改變 引起各方面不適的症狀(王,2008),包括:心血管、泌尿生殖、骨骼及心 理精神等方面的不適(Cook, 1993)。 (二)操作性定義:本研究以曹、蘇及邱(2002)發展之「更年期症狀困擾量表」 進行測量,問卷內容包含:心血管及自主神經系統症狀共 9 題、關節症狀共 2 題、泌尿系統症狀共 5 題、生殖系統症狀共 8 題、心理精神症狀共 14 題, 分數越高表示症狀困擾程度越嚴重。. 8.
(2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章依據研究主題,將國內外之文獻蒐集後整理,分為四節:第一節「婦 女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第二節「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第三節「代 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第四節「影響代謝症候群之相關因素」。. 第一節. 婦女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婦女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分為四方面陳述之:一、代謝症 候群定義;二、婦女與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之相關研究;四、更年期症狀困擾、代謝症候群與更年期症狀相關研究 一、代謝症候群定義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在國內外各有不同的準則,第一個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 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世界衛生組織(1999) 修定,罹患糖尿病、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空腹血糖異常)或胰島素抗性不佳,合 併以下準則二項或二項以上者: (一)腹部肥胖: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 或 BMI>30 kg/㎡。 (二)血壓:收縮血壓≥140 mmHg /舒張血壓≥90mmHg。 (三)血脂異常:三酸甘油酯≥150 mg/dl 或高密度脂蛋白:男性<35 mg/dl、女 性<39 mg/dl。 (四)其它:微量白蛋白尿(尿液代謝率≥20mg/min 或白蛋白/肌酸酐≥30mg/g)。 歐洲胰島素阻抗研究陣營(European Group Insuine Resistance, EGIR )表示 無糖尿病及超過以下兩項準則異常者(Balkau & Charles, 1999): (一)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4 公分、女性≥80 公分。 (二)血壓:接受高血壓藥物治療或收縮血壓≥140 mmHg /舒張血壓≥90mmHg。 (三)血糖:胰島素阻抗或高胰島素血症及 2 次空腹血糖≥110mg/dl。 (四)三酸甘油酯:>180mg/dl。 (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 9.
(24) 美國第三次國際膽固醇教育計畫(The US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NCEP ATPⅢ, 修改版)表示以下五項準則中符 合三項或三項以上異常者(Grundy et al., 2005): (一)腹部肥胖:腰圍男性≥102 公分、女性≥88 公分。 (二)血壓:收縮血壓≥130mmHg/舒張血壓≥85mmHg 或接受高血壓藥物治療 與高血壓的病史。 (三)血糖:空腹血糖≥100mg/dl 或有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四)三酸甘油酯≥150mg/dl 或有藥物治療。 (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40mg/dl、女<50 mg/dl。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表示腹部肥胖(1、 European:男性≥94 公分、女性≥80 公分;2、Asian: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 分,)合併以下 2 項準則(含)以上者(Alberti, Zimmet, & Shaw, 2006): (一)血壓:收縮血壓≥130mmHg/舒張血壓≥85mmHg 或接受高血壓藥物治療。 (二)血糖:空腹血糖≥100mg/dl 或有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三)三酸甘油酯≥150 mg/dl 或有服用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四)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40mg/dl、女<50 mg/dl。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表示以下五項準則中,符合三項或 三項以上異常者: (一)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0 cm。 (二)血壓:收縮血壓≧130 mmHg / 舒張血壓≧85 mmHg 或服用高血壓藥物。 (三)血糖:空腹血糖≧100 mg/dl 或有服用糖尿病藥物。 (四)高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150 mg/dl 或有服用降血脂藥物。 (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40mg/dl、女<50 mg/dl。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之「代謝症候群」準則是選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提出適用於台灣地區民眾的代謝症候群準則。. 10.
(25) 二、婦女與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 在國內,陳等(2002)針對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盛行率,採 用橫斷面調查法針對 978 位個案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進行探 討,結果顯示男性代謝症候群整體盛行率為 13.3%,女性則為 16.9%,其中男性 30-39 歲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5.2%,40-49 歲增加為 10.1%,50-59 歲為 20.6%, 而女性 30-39 歲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15.3%,40-49 歲增加為 22.4%,50-59 歲為 21.6%。另外,Sheu 等人(2006)在金門地區針對中年者的代謝症候群進行探討, 其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結果顯示 40-65 歲男性的盛行率為 23.4 %,而女性的盛行率則為 24.7%。 在國外,Royer 等人(2007)在拉丁美州進行 3965 位 45-64 歲停經婦女代謝症 候群的盛行率研究,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結果顯示 45-49 歲 的婦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28.1%,而 60-64 歲婦女的盛行率已增加至 42.9%。 Petri 等人(2009)在巴西針對 368 位 40-75 歲的婦女進行橫斷式的研究,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結果顯示整體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為 39.6 %,符合三項、四項及五項發生率分別為 22.8%、13%、3.8%。另外,Hidalgo 等人(2006)在厄瓜多爾針對 325 位停經婦女代謝症候群相關研究進行調查,採用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結果發現整體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為 41.5 %,其中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又以高三酸甘油酯佔最多(56.9%),其次分別為 腹部肥胖(54.2%)、高血壓(38.8%)及糖尿病(16.6%)。由各上述的研究 中,可以瞭解到女性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高於男性,亦發現婦女年齡 40 歲以後 及停經,其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有大幅增加的情形。. 11.
(26) 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之相關研究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代謝危險因子集合於同一個人(蘇,2010),其危險因素 包括腹部肥胖,血脂異常(三酸甘油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高血 糖和高血壓(Kaaja, 2008)。代謝症候群的發病機制複雜(Kaaja, 2008),肥胖 或體重超重(劉,2008)、缺乏身體活動與高脂飲食是引起代謝症候群潛在的危 險因素(Eckel, Grundy, & Zimmet, 2005))。 劉(2008)指出,符合代謝症候群的項目越多,可能發生的心血管疾病及糖 尿病的風險越高,其所合併的死亡率也越高,以下有多項研究顯示其相關性。國 內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個案合併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 症、腦中風及高尿酸血症的機會分別為 2.2、4.1、8.2、4.3、3.1 倍(陳等,2002)。 簡(2005)針對 35 歲以上社區居民,進行世代研究追蹤九年,共收 3602 位個案, 結果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一項、二項、三項及四、五項對冠狀動脈發病 率的風險比分別為:1.9、4.0、3.6、5.4 倍;而腦中風發病率的風險比分別為: 1.0、2.3、2.4、3.5 倍。而國外,Barbara, Ronald, & Kristine (2002)針對 4423 位 43-86 歲的居民,進行五年的追蹤研究,結果亦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一 項、二項、三項及四項對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風險比分別為 1.95、2.05、2.7、5.86 倍;對於糖尿病發病率的風險比分別為 1.75、5.99、9.37、33.67 倍。另外,Earl (2004)針對 2431 位美國成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代謝症候群分別罹患心血管 疾病、冠狀心臟病、腦中風、循環系統疾病的死亡率風險比依序為:1.37、1.29、 1.68、1.23 倍。由此可以得知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 的發生,而代謝危險因子符合越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就越高, 合併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 12.
(27) 四、更年期症狀困擾、代謝症候群與更年期症狀相關研究 更年期(climacteric)此名詞源自拉丁文,其意謂著女性已通過人生的高峰, 隨之將走下坡(Sobel, 1996)。Soules 等人(2001)表示更年期(Perimenopause) 是指月經的週期易變化,經期長度變化為>7 天(更年期過渡期早期)或跳過≧ 2 月經週期且≧60 天無月經(更年期過渡期晚期),直到最後一次月經(Final Menstrual Period, FMP)後連續 12 個月無月經的狀態;停經後期(Postmenopause) 是指持續 1 年無月經,一直到婦女死亡狀態;而停經前期(Premenopause)則是 指停經前仍具有生殖力的階段,月經週期規律(WHO, 1996)。 更年期的症狀困擾常發生於停經前後數年之間,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 下降,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及中樞神經分泌物減少(江等,2004),因而引起 生理、心理情緒等各方面種種的不適症狀,其症狀包含:(一)心血管症狀,如熱 潮紅、夜間盜汗、頭暈、頭痛等症狀;(二)生殖泌尿道症狀,如陰道灼熱感、出 血、性交疼痛及頻尿等症狀;(三)骨骼方面,因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四) 心理精神方面,如憂鬱、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江等,2004;Cook, 1993)。吳、顏、李(2008)以中部地區更年期婦女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更年 期症狀困擾最嚴重前三名分別為:失眠、腰酸背痛與關節酸痛。羅、李(2006) 針對 110 位更年期婦女症狀困擾進行橫斷式研究調查,其結果顯示更年期症狀困 擾之嚴重程度依序為腰酸背痛、健忘、失眠及關節酸痛。而劉(2007)針對南部 120 位 44-58 歲之第二型糖尿病中年婦女進行橫斷式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第二型 糖尿病的婦女其最常見更年期症狀依序分別為:感覺疲倦、不易入睡、肌肉關節 痛、性慾降低及頭痛。Chedraui 等人(2007)在厄瓜多爾針對 325 位代謝症候群 停經婦女進行橫斷式的調查,結果顯示最常出現的更年期症狀為:肌肉和關節疼 痛、記憶力差、性生活改變、避免親密關係、感覺憂鬱、熱潮紅及盜汗,此外, 亦發現患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的腹部肥胖與熱潮紅、憂鬱及肌肉和關節疼痛 的症狀顯著相關;患有高三酸甘油脂與更年期症狀的盜汗、憂鬱相關;患有高血 糖與皮膚乾燥及性生活改變的症狀相關。 13.
(28) 綜合上述的研究,國內婦女最常出現之更年期症狀困擾為:失眠、腰酸背痛 與關節酸痛,而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中年婦女最常出現之更年期症狀為:感覺疲 倦、不易入睡、肌肉關節痛,國外代謝症候群的婦女最常出現的更年期症狀為: 肌肉關節痛及性生活改變。由文獻中亦可得知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易造成更 年期症狀的發生。觀看國外已有對於更年期症狀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文獻,反觀 國內仍缺乏此類的研究資料提供參考,期望透過本研究,能作為進一步協助罹患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迎向健康生活的重要參考資料。. 14.
(29) 第二節. 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 第二節「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分為二方面陳述之:一、飲食行為之相 關概念與測量;二、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飲食行為之相關概念與測量 飲食行為係指對食物攝取所採取的行動,是生活型態的一部份(傅、簡, 2009),有些學者則以飲食特性或飲食型態等名詞稱之。以下分別針對飲食行為 相關概念與測量之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傅、簡(2009)針對 1762 位大學生營養知識、飲食態度與飲食行為之影響 進行研究,研究中指出飲食行為是對食物攝取所採取的行動,內容包含節制脂肪 的攝取、注意營養與熱量、嗜好攝取糖與脂肪、定時用餐等行為。黃、姚(1999) 針對 505 位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進行探討,其研究 中之飲食行為包括:飲食型態及飲食內容兩部份,飲食型態即攝食的狀況包含偏 食、吃過量、吃零食及不吃正餐;飲食內容則包括高鈉食品、含糖食品、含脂肪 和膽固醇食品,以及糙米飯及全麥食品的攝取頻率。曾等人(1999)針對台灣地 區居民飲食特性的研究調查,研究中之飲食行為包含各類食物攝取的內容及其攝 取之頻率,食物攝取內容包含五個面向分別為:一般飲食頻率(蔬菜、水果、豆 蛋魚肉類、奶類、茶類與含糖飲料等飲食的消耗頻率)、飲食特性的攝取頻率(高 脂食物頻率,每週平均用油烹調之頻率,油炸食物的食用頻率以及以滷汁、豬油 或菜餚的湯汁拌飯或拌麵的習慣) 、主食類攝取狀況、有無素食習慣以及維生素、 礦物質、其他補充劑的情形。而 Schwerin, Stanton, Smith, Riley, & Brett(1982) 針對其國民食物飲食型態與營養健康進行探討,其飲食型態表示實際攝取各種不 同類別食物之組合方式,如攝取多量非含糖飲料、少量奶製品型態;攝取多量的 肉類,蔬菜、水果與甜點型態或攝取多量蛋、豆類與穀類型態等不同的飲食型態。 綜合上述得知,無論是飲食行為、飲食特性或飲食型態等名詞,其皆為表 示個體對食物攝取的活動,包含飲食型態及其內容。本研究鑑於所研究之對象為. 15.
(30) 一般民眾,因此飲食行為採用曾等人(1999)表示各類食物攝取的內容及其攝取 頻率之情形。 測量飲食行為的方法,包括:二十四小時回憶法、飲食日誌記錄法、飲食 歷史法及飲食頻率問卷方法等評估方法(Frances & Amy, 2008),目的皆為瞭解 個案生活中實際攝取食物情形。以下分別針對飲食行為評估方法及其相關研究進 行說明: (一)「二十四小時回憶方法」:是指受過訓練的訪員透過訪談,請受訪 者回憶前 24 小時或前一天所攝取的食物及飲料(Frances & Amy, 2008)。吳 (2008)使用「二十四小時回憶方法」針對 374 位嘉南地區懷孕婦女飲食攝取與 營養狀況進行橫斷面調查研究;李(2008)使用「二十四小時回憶方法」針對 289 位婦女探討懷孕、昇糖指數和相關營養素與嬰兒出生體型及婦女體重變化之 關係進行世代研究。此種方法之優點可將攝入量量化,且不影響受訪者的進食行 為,對於受訪者造成負擔低。缺點則為高成本,攝入量無法精確評估、需花費很 多時間才能獲得個案平時的飲食攝取情況(Frances & Amy, 2008)。 (二)「飲食日誌記錄方法」:是指受訪者記錄超過一天或數天食物及飲 料攝取的情形,透過模型、圖片等估計,記錄其飲食份量,此種記錄方法是連續 的,但不超過 4 天以上(Frances & Amy, 2008)。蕭(2005)採用類實驗設計, 使用「飲食日誌記錄方法」,針對 16 位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之精神分裂症 合併肥胖病患之體重、體組成、血脂及血糖的影響進行研究。此種方法之優點可 將攝入量量化,可加強體重控制的自我管理及其它行為的改變,而且可於飲食前 後立即記錄,所以不需要記得攝取的食物。缺點則為高成本、對於受訪者負擔高、 影響受訪者飲食行為(Frances & Amy, 2008)。 (三)「飲食歷史方法」:是指訪問受訪者過去的飲食習慣,包含飲食攝取 份量及飲食型態(Frances & Amy, 2008)。Hankin, Nomura, Lee, Hirohata, & Kolonel (1983)針對 119 位居住夏威夷的高加索和日本婦女,使用「飲食歷史方 法」進行乳癌案例對照研究。此種方法之優點可瞭解個人的飲食行為、可獲得所 16.
(31) 有飲食的資料、不影響飲食行為。缺點則為攝入量無法精確評估、攝入量經常誤 報、研究者負擔高(Frances & Amy, 2008)。 (四)「飲食頻率問卷方法」:是指評估受訪者在過去特定一段時間,攝取各種 食物在日常飲食中出現的頻率(Zulkifli &Yu, 1992),內容項目包括:食物頻率 表(指食物的選項)及食物攝取頻率(指過去每週、每月或每年攝取食物的次數) (Willett, 1998)。曾(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 針對 104 位代謝症候群病患於冠狀動脈繞道術後之飲食習慣與生活品質進行研 究;盧(2009)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針對 205 位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評估、 飲食認知與執行度進行調查;陳(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飲食頻率問卷 方法」 ,針對胃繞道手術後病患飲食行為與營養問題進行研究;Delavar, Lye, Khor, Hassan, & Hanachi (2009)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針對 984 位中年婦女飲食習 慣與代謝症候群進行橫斷面調查;曾等人(1999)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探 討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 台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而此種方法 自 1980 年代已成為飲食評估中一項重要的評估方法(Willett, 1998),優點為方 便省時(Insel, Turner, & Ross, 2004/2007)、低成本,且可獲得受訪者整體飲食 攝取的資料(Frances & Amy, 2008),是目前多數大規模飲食流行病學研究之常 用工具(Signorello et al., 2009)。缺點則為攝入量無法精確評估(Frances & Amy, 2008)。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不同的飲食評估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其中飲食頻率問 卷方法因使用方便、省時、低成本,並可瞭解受訪者整體飲食攝取情形,亦是國 內研究測量個案飲食攝取量,使用相當廣泛之評估方法,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 的,故選擇飲食頻率問卷方法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 二、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 根據台灣營養學會(2009)修定每日飲食指南表示,成人每天都應攝取足 夠全榖根莖類、低脂奶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的 食物,而行政院衛生署(1998)針對台灣地區居民飲食特性的調查,結果發現女 17.
(32) 性每天攝取蔬菜類、水果類及奶類不足,而每週用油烹調頻率高。陳(2010)表 示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飲食行為息息相關,改善代謝症候群策略,應採取低熱 量、低脂肪、低鈉、低糖及高纖維質的飲食原則。 目前國內外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相關之研究,對象分布於各族群,包括 停經後婦女(Azadbakht et al., 2007)、中年婦女(Esmaillzadeh et al., 2007)、成 年人冠狀動脈繞道術後病患(曾,2009)及職場員工等(徐,2009),研究工具 皆採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調查飲食行為。以下分別針對代謝症候群與飲食行為之 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Delavar 等人(2009)針對 984 位 30-50 歲中年婦女,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 法,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進行飲食習慣與代謝症候群之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共有 284 位罹患代謝症候群,分析得知攝取精緻麵包、 穀物及飲料與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正相關;而攝取魚 類、蔬菜、豆類、穀物和水果與腰圍肥胖、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及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負相關,但與高密度膽固醇呈正相關;攝取奶製品與雞蛋 與腰圍肥胖、收縮壓及三酸甘油酯呈負相關。 Esmaillzadeh 等人(2007)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針對 486 位 40-60 歲婦女不同飲食模式與代謝症候群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攝取多量高 精製穀物、紅肉、肉類加工、奶油、高脂肪乳製品、糖果、甜點、飲料及少量蔬 菜的西方飲食模式者發生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為 1.68 倍;攝取高精製穀物、土 豆、茶葉、全穀物、豆類蔬菜及清淡肉類蔬菜湯的傳統模式飲食者發生代謝症候 群風險比 1.19 倍;攝取多量水果、家禽、豆類、綠葉蔬菜和全穀類的健康飲食 模式者發生代謝症候群風險比 0.61 倍。 DiBeIlo 等人(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針對 1508 位薩摩亞群島成人新傳統飲食模式 和現代飲食模式與代謝症候群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罹患代謝症候群的 發生率為 39.6%,攝取在地的食物如植物纖維、海鮮、椰子,少攝取加工食品(新 18.
(33) 傳統飲食模式),可降低腰圍肥胖;但多攝取加工食品,如大米,土豆片,蛋糕, 薄餅,少攝取當地食物(現代的飲食模式),則增加三酸甘油酯及代謝症候群發 生的機會。 Azadbakht 等人(2007)針對伊朗 42 位代謝症候群停經後婦女採取 DASH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飲食調整改善高血壓) 的飲食 方式進行隨機交叉的研究,其飲食模式分為三組,第一組為 DASH 飲食模式、 第二組以每天攝取 30g 的大豆蛋白取代 DASH 飲食模式中的紅肉、第三組以每 天攝取 30g 的大豆堅果取代 DASH 飲食模式中的紅肉,每組進行共 8 週,結果 顯示每天攝取 30g 的大豆堅果取代 DASH 飲食模式中紅肉,其有效降低代謝症 候群停經後婦女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膽固醇及血清 C-peptide。 Ebbesson 等人(2007)使用飲食頻率問卷,調查 691 位愛基斯摩成人脂肪 酸的攝取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研究結果顯示,攝取富含 Long-chain omega-3 脂肪酸的海洋魚類及哺乳動物與血壓低、三酸甘油酯低、2-hour 血糖低及高密度 膽固醇高有關;而攝取飽和脂肪則與三酸甘油酯高、血壓高有關,攝取反式脂肪 酸則與血壓高有關。 Esposito 等人(2004)針對義大利 180 位代謝症候群成人,檢視地中海式飲 食對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實驗組共 90 位為地中海式飲食(Mediterranean-style diet:攝取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橄欖油等)、控制組共 90 位為審慎的飲 食(prudent diet:攝取碳水化合物 50%-60%、蛋白質 15%-20%及總脂肪 30%), 結果發現經過 2 年後,實驗組體重明顯較控制組下降,並且只剩 40 名患者仍有 代謝症候群。 曾(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針對 104 位代謝症 候群患者於冠狀動脈繞道術後之飲食習慣與生活品質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 象攝取蔬菜、奶類較少,而攝取油炸食品、烹調油最多;結果亦顯示攝取魚類與 腰圍肥胖呈負相關、蔬菜與舒張壓呈負相關、家畜瘦肉類及半肥肉類與空腹血糖 呈負相關、攝取豆漿、醃漬蔬菜、包子饅頭及以滷汁、豬油或菜餚的湯汁拌飯或 19.
(34) 拌麵與三酸甘油酯呈正相關。 徐(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飲食頻率問卷方法,針對 902 位職場員 工飲食、生活型態與代謝症候群進行探討,結果顯示患有代謝症候群者其攝取全 穀類、淡水魚類、深色蔬菜類、含維生素 C 高之新鮮水果類及全脂奶(粉)類 頻率低於非代謝症候群者,進一步分析發現,攝取全穀類、黃豆堅果類、蔬菜類、 水果類及奶類製品的健康飲食模式可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攝取堅果可以降低血糖,Long-chain omega-3 魚類 與血壓低、三酸甘油酯低、2-hour 血糖低及高密度膽固醇高有關;攝取奶製品、 雞蛋與腰圍肥胖、收縮壓及三酸甘油酯呈負相關;而攝取魚類、蔬菜、豆類、穀 物和水果與腰圍肥胖、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呈負相關而與高密度膽固醇呈正相關。因此攝取 omega-3 魚類、堅果、奶製品、 雞蛋、蔬菜、豆類、穀物和水果及非精致食物可以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但攝取高精製穀物、紅肉、肉類加工、奶油、高脂肪乳製品、糖果甜點及飲料則 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然而中年婦女於更年期面臨荷爾蒙的改變,成為了代 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但國內關於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之飲食行為研 究仍付之闕如,因此,期望透過本研究,能作為進一步協助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 因子之中年婦女改善飲食行為的重要參考資料。. 20.
(35)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 第三節「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分為二方面陳述之:一、身體活動量 之概念與測量;二、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 一、身體活動量之概念與測量 「身體活動量」所指的是除了維持生命基礎代謝量活動外,尚包含居家活 動、工作、運動活動及休閒等活動消耗的總能量(林、方,2000)。林、王及吳 (2005)指出讓活動時的能量消耗能夠精要的進行,其中測量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 ),提供簡化評估身體活動能量的消耗。Miles(2007)表示所 謂的代謝當量(MET)是評估身體活動代謝成本(能量消耗或攝氧量)的單位, 1 MET 表示個體在休息的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相當於每分鐘每 公斤體重之攝氧量 3.5 毫升(3.5ml O2/kg/min),而身體的活動量皆為休息代謝 率(RMR)之倍數(Westerterp & Plasqui , 2004)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 表示從事不同身體活動強度之代謝當量(MET))×每天活動時間(min)×天數,可 計算出身體活動量,再依據身體活動量等級區分為身體活動量足夠、高身體活動 量及身體活動量不足。 因此,本研究之身體活動量所指的是除了維持生命基礎代謝量之活動外, 尚包含居家活動、工作、運動活動及休閒等之活動消耗的總能量(林、方,2000)。 評估身體活動量的方法超過 30 餘種(Laporte, Montoye, & Caspersen, 1985), 目前國內研究常使用調查法評估個案身體活動量(陳等,2008;郭 2009;蔡, 2008;蔣,2008)。此評估方法優點為低成本、不花費時間、可獲得活動的細節、 被接受度高、適用於樣本數多的研究(Laporte et al., 1985)。調查法最常使用問卷 及訪談的方式收集身體活動量(劉,2004),以下針對常見調查方法之優缺點及 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日記調查法(diary surveys) :由個人記錄24小時身體活動情形(Laporte et al., 1985)得知活動量,此方法優點在於記錄時間短、較準確,缺點則為需要有. 21.
(36) 自我意願、對於老人家、視力不良者等不適用(劉,2004)。 (二)回憶調查法(recall surveys):透過訪談、自我填寫問卷回憶過去一 天、過去二天、過去三天、過去七天或過去一週等身體活動量情形(Laporte et al., 1985)。蔡(2008)採用縱貫性研究,使用「七日回憶法」問卷,針對169位青少 年身體活動量、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體意象的發展與性別差異進行探討;雷(2003) 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三日回憶法」問卷,針對219位中年婦女身體活動與睡 眠品質進行研究。此方法優點為方便、容易,可以得到大樣本的資料。缺點則為 不夠精準,若使用訪談法,需要訓練訪員,增加成本(劉,2004)。 (三)歷史量化調查法(quantitative history surveys):評估過去超過一週 以上或長達一年具體詳細的活動資料(Laporte et al., 1985)。陳(2008)採用橫斷 面調查,使用「過去一年之身體活動評估」問卷,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於冠狀動 脈繞道術後之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進行研究。此方法因時間太長,需要記住的資 料又太繁瑣,因此其信度往往不佳(劉,2004)。 (四)一般調查法(general surveys):藉由個案主觀印象填答出日常生活 中的身體活動,包括工作和休閒時間的活動。此方法優點使用方便,但其信、效 度資料較少(劉,2004)。 (五)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IPAQ):用以評估最近七天身體活動的情形,此評估方法為國際間共同評估身 體活動量的工具(Karolinska Institute, 2002)。劉(2004)將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翻譯為中文,並依據國人常見活動進行歸類,成為台灣本土版之國際身體活動量 表,此評估內容包含工作、家務、交通及休閒四個層面的活動。自填式的國際身 體活動量表,依據其題數可分為長版及短版,其特性如下: 1.自填長版量表:共 26 題,適用於評估完整的每日身體活動習慣之研究,或應 用於個人的諮詢(劉、吳,2009)。郭(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IPAQ 自填長版」,針對 361 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進行研究; 江(2008)採用問卷調查法中的「IPAQ 自填長版」,針對 439 位大學運動代表 22.
(37) 隊學生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品質進行探討。 2.自填短版量表:共 7 題,其內容簡短,可用於宣導身體活動時快速篩檢的工具, 亦適用於大規模的調查或併用於相關的研究(劉、吳,2009)。張、林(2009) 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IPAQ 自填短版」,針對 197 位婦產科門診婦女之身體 活動量與更年期自覺症狀進行探討;王(2009)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IPAQ 自填短版」,針對 320 位兼職員工之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品質進行研究;林(2010) 採用問卷調查中的「IPAQ 自填短版」,針對 57 位國小教師身體活動量與良導絡 生物能量進行探討;蔣(2008)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IPAQ 自填短版」,針 對 366 位中老年人的運動健康信念與健身運動參與動機對身體活動量的影響進 行探討;李(2005)採用問卷調查法中的「IPAQ 自填短版」,針對 250 位身體 健康檢查之受檢者探討影響身體活動量與健檢結果相關因素。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使用調查法成本低、不耗時,且可獲得詳細的活動資 料,適用於樣本數多的研究。其中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IPAQ)自填短版之內容其內容簡短,可用於宣導身體活 動時快速篩檢的工具,適用於大規模的調查或併用於相關的研究,亦是國內研究 測量個案身體活動量,使用相當廣泛之評估方法,因此,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選擇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自填短版-台灣中文版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 二、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表示規律之身體活動可降低罹患代謝症 候群之風險,建議每週至少應達 150 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量。 國內外代謝症候群與身體活動量相關之研究,對象分布包括中年婦女、成 人及中老人(林,2008;Delavar et al., 2008; Irwin et al., 2002; Vaughan et al., 2009)。以下分別針對應用不同的身體活動量測量方式於不同族群之代謝症候群 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Delavar 等人(2008)採用橫斷面調查,使用問卷調查法,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針對伊朗 944 位 30-50 歲婦女的不同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症 23.
(38) 候群危險因子進行探討,依據身體活動強度分為中等身體活動量、高等身體活動 量及總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顯示,944 位婦女七天的身體活動以中等身體活動 量居多,其中 632 位無罹患代謝症候群,進一步分析顯示高等身體活動與腰圍呈 負相關,而總身體活動量(走路+中等+高等身體活動)與 HDL 呈正相關。 Vaughan 等人(2009)採用三次橫斷面調查,依據 NCEP-ATP Ⅲ代謝症候 群的定義,使用問卷調查法針對 862 位 25-74 歲成人的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症候群 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100 位無身體活動之個案其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43.7 %、280 位低/中等活動量之個案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30.7%、而 36 位高身體活 動量之個案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18.1%。 Irwin 等人(2002)針對 146 位 40-83 歲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非洲裔美國人、 美國原住民及美國白人婦女,採用自我記錄身體活動量方式,分析有關中等強度 的身體活動、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及在跑步機的最大持續時間等身體活動量與代 謝症候群之關係,進行跨文化活動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經調整其他重要因素後, 消耗中等身體活動量為 491 至 1351METs 的婦女,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會(風險) 是 18 至 215 METs 婦女的 0.18 倍;消耗劇烈身體活動量為 120 至 1351METs 的 婦女,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會是 0 METs 婦女的 0.14 倍 Gelaye, Revilla, Lopez, Sanchez, & Williams(2009)針對 1675 位成人(1056 名女性、619 名男性)探討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研究結果顯 示,整體罹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26.9%,有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者罹患代謝症候 群的風險較沒有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者低,其風險比為 0.77 倍;就男性而言,有 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較沒有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者低,其風 險比為 0.72 倍;就女性而言,有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較 沒有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者低,其風險比為 0.76 倍。 林(2008)採類實驗設計,針對36位40-65歲以上中老人健走運動介入對代 謝症候群相關指標與生活品質進行探討,介入期間共36週,每週健走三次每次30 分鐘,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體重、BMI、三酸甘油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4.
(39) 有顯著改善,而對照組則無顯著變化。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執行身體活動與 HDL 呈正相關,從事高等身體活動與 腰圍呈負相關,每週執行三次健走 30 分鐘,可改善體重、BMI、三酸甘油酯及 LDL,而身體活動量越高,罹患代謝症候群之風險越低。目前國內關於有代謝症 候群危險因子中年婦女之身體活動量研究仍少見,因此,期望透過本研究,能作 為進一步協助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中年婦女執行身體活動量之重要參考 資料。. 25.
(40) 第四節. 影響代謝症候群之相關因素. 第四節「影響代謝症候群之相關因素」以下針對基本屬性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 究進行探討。 年齡、教育程度方面:龔(2007)採用橫斷面調查,針對 855 位高屏地區 中老年人代謝症候群患者之影響因子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年齡與收縮壓/舒張 壓、空腹血糖達到顯著差異;教育程度與空腹血糖有達到顯著差異。Pandey 等 人(2010)針對 498 位更年期婦女的代謝症候群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年齡 56 歲以 上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較 55 歲以下婦女多。Qader, Shakir, Nyberg, & Samsioe (2008)針對 10766 位代謝症候群中年婦女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有代謝症候群 及無代謝症候群婦女與年齡及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 停經階段方面:Mesch 等人(2006)針對 124 位更年期婦女之年齡、停經 階段與代謝症候群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停經階段與腰圍、收縮壓、舒張壓、三酸 甘油酯、血糖有達顯著差異。Heidari 等人 (2010)針對 1596 位更年期婦女代謝症 候群的研究結果顯示,停經後期較更年期早期及停經前期婦女容易罹患代謝症候 群。 BMI 方面:Park 等人(2010)針對 643 位成人之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顯示,BMI<27kg/㎡ 者其 腰圍、三酸甘油酯及血糖值較 BMI≧27kg/㎡者低;而高密度膽固醇之值則較 BMI ≧27kg/㎡ 者高;代謝症候群及無代謝症候群的婦女與 BMI 有顯著差異(Qader, Shakir, Nyberg, & Samsioe, 2008)。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基本屬性的年齡與代謝症候群有顯著差異,而與代謝 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及腰圍亦達到顯著差異;停經階段 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腰圍、收縮壓、舒張壓、三酸甘油酯、血糖有達顯著差 異,當處於停經後期較更年期早期及停經前期婦女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教育程 度與代謝症候群有顯著差異,其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空腹血糖亦達顯著差. 26.
(41) 異;BMI<27kg/㎡ 者其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腰圍、三酸甘油酯及血糖值較 BMI≧27kg/㎡者低,但 HDL 之值則較 BMI≧27kg/㎡ 者高,而有代謝症候群及 無代謝症候群的婦女與 BMI 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基本屬性針對年齡、停 經階段、教育程度及身體質量指數(BMI)與代謝症候群及其危險因子進行探討。. 27.
Dokumen terkait
Keberlanjutan pembangunan pada RPJM ke – 2 ditujukan pada upaya pemantapan dalam kaitannya dengan penataan kembali Indonesia sebagaimana yang telah di lak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