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健康與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健康與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Copied!
81
0
0

Teks penuh

(1)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健康與心理諮商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非營利組織推動殯葬禮儀文化經驗之研究 -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為例 A case stud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promoting Funeral Ceremony Culture – Chinese Funeral Association 宋亞芬 Ya-Fen Soung 指導教授:曾煥棠. 博士. Adviser: Haunn-Tarng Tseng,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February, 2020.

(2)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健康與心理諮商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非營利組織推動殯葬禮儀文化經驗之研究 -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為例 A case stud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promoting Funeral Ceremony Culture – Chinese Funeral Association 宋亞芬 Ya-Fen Soung. 指導教授:曾煥棠. 博士. Adviser: Haunn-Tarng Tseng,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February, 2020.

(3)

(4) 誌. 謝. 首先誠摯地感謝指導教授曾煥棠老師,老師給予許多的指導,不論是在工作 或論文的撰寫,老師像一盞明燈指引方向,且不時地在討論中看到老師對學問的嚴 謹,是我深深學習的典範,也謝謝我的口試委員:楊荊生老師與陳錫琦老師 ,在 論文的審訂上,給予我精闢的見解與啟發,深切的表達由衷的謝意。 本論文的完成十分感激理事長吳珅篁先生、吳賜輝先生、副理事長吳麗芬女 士、總編輯李民鋒先生、秘書長譚民奎先生、顧問林逸盛先生、鍾偉正經理、劉正 安總經理、陳姿吟副教授、陳禎祥經理、許寶猜女士,也因為有您們的協助幫忙, 使得本論文能夠更完整而嚴謹。當然更感謝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顧問群卓越的貢獻, 及 22 年來我所任職的這個組織,在經過不同階段環境中,留下創作在那個時代的 許多文字,給了我有今天的研究成果。回首從台北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到中華殯葬 禮儀協會,這三十多年在殯葬工作的歷程,給我帶來了諸多人生改變,及對工作的 信心與目標沒有消退過,感恩您們給予我很多的啟迪與教導。 三年北護生諮所的薰染,對生命有更加睿智與正向的適應力,謝謝庶深老師、 傳永老師、玉嬋老師、佩怡老師、瓈灩老師,經由寬恕教育治療、生死教育、悲傷 輔導、藝術治療的專業學習,增長對事物的價值觀,也懷念在「白毫寺」兩天收起 手機、掛著「禁語」牌、清晨在花園中、觀看荷葉上的露珠…平靜、專注上著正念 減壓課程,這一切都很美好…超有療癒力量的生活體驗。 感謝瑞祥、希娟、霈瑀、文芝、覺音、淑慧,懷念導生會團聚時的說笑時光, 拍畢業照的開心模樣和上課點滴,可說是一幅美麗圖畫。 感謝主,在祢愛的光中我得著能力,在終身學習的路上,奔跑不放棄。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家人,我愛您們!.

(5) 非營利組織推動殯葬禮儀文化經驗之研究 -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為例 宋亞芬 摘. 要. 90 年代的台灣,在時代變遷,人們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倫理觀念式微,民間 禮俗混亂;其中尤以殯葬禮儀為甚;因缺乏一套合乎社會轉變需要的標準殯葬禮儀 遵循,全憑業者自行操作,如為增加業績而新增「五子哭墓」、「孝女思親」等民 間陋習,令人無所適從。 本研究選擇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因其在國內及國際上有相 當知名度,是一個純粹公益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卻能從 90 年代成立,迄今二十多 年的時間內,不斷地成長擴大,期望透過此研究能將經驗傳承。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採用文獻分析、關鍵人物訪談等進行研究。 研究範圍則是從協會創立迄今的文件進行回顧,並與相關人士訪談,多重蒐集證據, 相互驗證。終將資料加以整理歸納,產生結論與相關建議。. 關鍵字: 殯葬、殯葬文化、殯葬新觀念、殯葬禮儀. i.

(6) A case stud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promoting Funeral Ceremony Culture – Chinese Funeral Association Ya-Fen Soung Abstract In the 1990s, under the changing times, people were affected by utilitarianism, their ethical concepts diminished, and folk etiquette was chaotic; especially funeral etiquette. Due to the lack of a set of standard funeral etiquett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social change, it is entirely up to the industry to operate by itself. For example, the new folk habits added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are unpredictable. In this study, the Chinese Funeral Associ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 object. Because it has a good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a purely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can be founded in the 1990s. Constantly growing and expanding,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can be passed on to experience.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interviews with key personnel, etc.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is to review the document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so far and to interview relevant persons, collect multiple shreds of evidence, and verify each other. Finally, the data are sorted and summarized, and conclusions and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duced.. Keywords: funeral, funeral culture, a new concept of funeral, funeral etiquette. ii.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成立與發展………………………………………. 11. 第二節 殯葬禮儀文化的研究與推廣……………………………………………. 17. 第三節 殯葬禮儀革新的影響……………………………………………………. 23. 第四節 中華殯葬禮儀文化成熟進步的願景……………………………………. 31. 第三章 訪談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華人首創之殯葬產業民間非營利社團…………………………………. 36. 第二節 華人慎終追遠文化之深化研究與推廣 …………………………………. 41. 第三節 扮演殯葬產業改革的舵手 ………………………………………………. 47. 第四節 持續引導殯葬產業再進化 ………………………………………………. 53.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64. iii.

(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66. 外文部分 …………………………………………………………………………. 70. 網路資料 …………………………………………………………………………. 71. iv.

(9) 表. 次. 表 1-3 訪談對象表 ………………………………………………………………. v. 7.

(10) 圖. 次. 圖 1-3 研究流程圖 …………………………………………………………………. vi. 5.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非營利組織的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推動台灣殯葬禮 儀文化改革對社會的影響。本章包含三個小節:首先闡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 次陳述本研究之目的,再針對目的擬定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殯葬文化從古到今均受到世界各國重視。西方先進國家對殯葬的處理,隆重 而不失其莊嚴與敬虔,儀式簡單亦符合肅穆寧靜的要求。喪禮流程在有組織、有條 理進行下,能讓逝者有尊嚴與平靜安息;生者也得到撫慰。我國為禮儀之邦,以倫 理為本,慎終觀念深植人心,注重孝道,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 之以禮」。古禮雖然繁文縟節,但不失其意義範疇。無奈在 1990 年代的臺灣經歷 了各層面的巨大震盪。雖然經濟上的台灣加權指數曾以 2160 億元的天價創下歷史 新高 12682.41 點,之後台股又在一年之內一路跌到 2485 點。在政治上,於 1991 年 5 月 1 日,廢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2 月 21 日,全面改選國民大會, 萬年國代全部退職。1992 年 11 月 7 日,廢止金門、馬祖戒嚴及戰地政務實驗。 1994 年 12 月 3 日,舉辦首屆直轄市及省長公民直選選舉,同年也實施了縣市議 員、鄉鎮市長選舉投票。1998 年 12 月 21 日,實行精省,將台灣省政府虛級化。 李登輝當選,成為台灣首任民選總統。在外交上,台灣與大韓民國宣布斷交,與布 吉納法索復交,連戰出訪宏都拉斯與巴哈馬,並以總統特使身分出使薩爾瓦多與瓜 地馬拉。李登輝前往菲律賓、泰國、印尼進行度假外交,同時也進行了 17 年來元 首首次拜訪邦交國的出訪,先後前往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南非與史瓦濟蘭,並 在 1995 年前往美國訪問。在軍事上,1997 年 7 月 1 日,李登輝政府主導精實案開 始實施,中華民國國軍兵力從自 60 萬以上裁減至 38 萬人,其中以陸軍與海軍陸戰 隊影響最大。在兩岸關係上,1990 年 7 月,中華民國軍警以「越界偷渡」為由逮 捕並虐待中國大陸漁民,致使 25 人死亡。1993 年 4 月 27 日進行辜汪會談。1994 年 3 月 31 日,臺灣旅客在千島湖被劫,其中 24 人被殺。1995 年,中華人民解放軍 挑起臺灣海峽飛彈危機。1996 年,總統選舉前夕,中共設置飛彈瞄準臺灣,引發 臺灣民眾恐慌。在民生上,臺北市首條捷運木柵線在 1996 年年 3 月 28 日通車。新. 1.

(12) 中部橫貫公路也在 1991 年正式通車,南迴鐵路正式營運,全民健康保險法三讀通 過。而當時的台灣,社會瀰漫著功利主義,浮華當道,倫理觀念式微,社會綱紀淪 喪,尤以民間禮俗的殯葬禮儀最為紊亂,葬儀社良莠不齊,殯葬儀式繁雜,難以表 達喪禮的意義,也缺乏一套需要合乎社會環境轉變的殯葬禮儀標準可以遵循,全憑 業者自行操作,令人無所適從。政府對民間葬儀社的管理又太過鬆散,一直未能有 效的管理,而失去了慎終追遠的優良遺風。 根據台灣省文獻會的研究調查(1983)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社會型態之轉變,生 活水準之提升,致使殯葬禮俗意見起了變化,一方面簡化或省略傳統殯葬儀式與文 化內涵,另一方面卻在殯葬行列中,日趨普遍的新增例如(獅陣),「五子哭 墓」,「孝女思親」等陣頭。文獻會召集人江慶林主任委員注意到了這個對社會影 響深遠的問題,認為探究與研究台灣現行各項喪葬禮俗是具有意義的。他認為現行 殯葬禮俗,實為一項困難度極高之民俗研究,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因不同 的宗教信仰,不同之教育程度,不同之經濟能力,不同之用錢態度,不同之交友範 圍 ,不同之親屬人數,而造成殯葬禮俗之多樣性。因而殯葬禮俗之合理性,很難 一概而論,需要研究出一套良好而又可行的禮制,供政府匡正歪風,殯葬業者也能 有明確的方向依據。 生老病死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歷程,然華人自古以來,對處理先人的後事格 外慎重。研究者曾經歷過,早上上班時突然發現喪家霸佔住宅區附近的公共設施, 靈堂就設在家樓下的巷道內。行經喪宅附近時,可看見在巷口搭棚作法事,為逝者 做祭奠禮,如同《父後七日》的場景一樣,少則三、五日,多則百日。從清晨五、 六點開始,鑼鼓喧天,念經聲、哭啼聲、喧雜不已,感覺蠻觸霉頭的,令周遭鄰居 坐立難安。而有拒絕接受陳舊殯葬禮俗,並思考如何在家有喪事,哀慟之餘,尤其 在都會區,能讓冥陽兩利、生死兩安的想法出現。幸好,那幾年來台北市政府社會 局積極倡導殯葬節約風氣,加強推行並輔導殯葬改革,採用國民禮儀範例簡單隆重 辦理,並於 1992 年,在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景仰廳首度舉辦聯合奠祭,全部過程顯 得簡單而不失莊嚴,是最佳示範。. 2.

(13) 但因殯葬禮儀實在紛雜難懂,喪家被敲竹槓之事也時有所聞。1995 年初,部 分殯葬同業有鑑於此,在高雄市葬儀同業公會大會聚首時,有「推行合乎禮儀規範 之殯葬儀式」之議,期能結合有志一同者,群策群力宣揚理念,宣導正確簡約隆重 為原則的殯葬禮儀才是治本之道,用以「導正社會習俗,淨化人心」。經過一年的 努力,認為還應該結合官方、更多同業、及社會有心人士,共同推動才能有績效, 於是成立「中華民國殯葬禮儀協會」非營利的社團組織,希望能對社會慎終追遠的 善良風俗聊盡綿薄;而原名「中華民國殯葬禮儀協會」已於 2014 年 12 月第五屆第 一次會員大會時更名為「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本研究選擇「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為研究對象,係因為「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已經在國內及國際上有相當知名度,且為純粹公益性質的非營利組織,沒有政府的 補助,也不接受企業的資助,卻能夠在二十多年的時間不斷地成長擴大。期望透過 此研究調查能將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推動經驗傳承給更多非營利組織。.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剛成立時,鑑於要導正一般社會上殯葬事務的不良習俗, 必須一面闡揚殯葬新文化,導正觀念,另一面培養殯葬事務人才,從事合乎禮儀規 範的喪葬儀式著手。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這個非營利組織,經 過二十多年在推動殯葬禮儀文化改革的實務上是如何對台灣的殯葬產業造成影響。 析分之,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四: 一、透過文獻與訪談,了解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設立宗旨與歷史發展的階段過程。 二、透過文獻與訪談,了解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宣導喪葬禮儀與文化、提高社會 大眾對喪禮有正確的觀念、迫切性與重要性。 三、透過文獻與訪談,了解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以組織團體的力量,積極闡揚殯 葬禮儀文化,提倡哪些新的殯葬觀念。 四、透過文獻與訪談,了解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推動殯葬文化革新,對台灣社會造成 哪些影響。 為了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撰寫的重點包括: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成立與發 展,殯葬禮儀文化的研究與推廣,殯葬禮儀革新的影響,中華殯葬禮儀文化成熟進 步的願景。. 4.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與半結構式訪談進行個案研究。分述如下: 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規劃研究流程,以達成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如圖 1.3 所示。. 圖 1.3. 研究流程圖. 5.

(16)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論採質性的個案研究法。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是對應著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另一種科學研究取向。量化研究取向的科學方 法論,雖然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絕對的優勢典範地位;但是在社會、人文科學等其 他領域卻受到許多挑戰;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質性研究是另一種與量化研究典範相 對的研究取向典範。但每一種不同的質性研究典範都有各自不同的認識論假定與立 場,因此很難歸納出一種統一的質性研究特徵,甚至不同的質性研究典範也不一定 完全認同另一種典範的假定。 Patton(1990)即認為質性研究是自然的,研究者並不企圖以人力操控研究情境。 研究情境是一項自然發生的事件、方案、社區、關係或互動,這其中沒有研究者所 建立的或為研究者而建立的先決方針,而是應用質的方法,了解在自然發生的狀態 中的自然發生現象。因此,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來進行質性研究。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探討是經由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方法,此方法為間接研究方法,其在社會 研究過程中之所以被廣泛運用,是因在某些限度之內,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 重建過去、解釋現在及推測未來。 文獻探討的範圍或來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 相關研究報告、定期刊物、學位論文。 2. 類似的科學學說與理論。 3.為一般論者、民間通俗典故、具創造性或思考性的文章(葉至誠等,2005)。 本研究搜集並研讀分析之相關文獻,主要是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內部的刊物、相 關的著作、內部論壇、電子郵件及相關紀錄,著作,報導,引用來進行分析與探討 為加強論述。. 6.

(17) (二)訪談法 本研究邀請的關鍵訪談對象條件有二: 1.能夠提供研究者設定訪談題目加以回答,並以最直接最貼近事實的內容來說 明。 2.曾經是協會的領導者或內部工作管理執行人員,他們可以輕鬆卻深入的探討中 華殯葬禮儀協會內部的優劣點。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把握的訪談五項特色,分別是有目的的談話,雙向交流 的過程,平等互動關係,彈性的原則,與積極地傾聽等,以獲得最有效且精確的數 據。搜集相關文獻,著作,刊物,報導並研讀分析引用加強論述。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介於結構式訪談與無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研究者在訪 談進行之前,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先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針。不過, 在整個訪談進行過程,訪談者可以彈性的、不必完全根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 訪談工作。 由於本研究在訪談上需設計訪談大綱,方能掌握訪談的重點,又希望在訪談 上保持彈性,使訪談中能獲得其他重要的資訊,故研究者也依實際狀況,對訪談問 題作彈性調整。訪談對象如表 1-3。 表 1-3 訪談對象一覽表 訪談對象. 性別. 職務. 訪談地點. 日期與時間. 信義區家中. 2019/11/22 1:50. 君悅酒店. 2019/11/05 1:25.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第三 A:吳 0 篁. 男. 屆理事長 萬安生命總裁. B:吳 0 芬. 女.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副理 事長 7.

(18) 蕃薯藤國際有限公司董 事長 C:李 0 鋒. 男.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中. 臥龍街家中. 2019/10/02 1:20. 國立中山大學育成中心 李總編輯家. 2019/10/03 1:15. 華禮儀」總編輯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顧問. D:林 0 盛. 男. 諮詢委員企業導師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常務 理事 E:鍾 0 正. 男. 國寶集團 23 年. 公司會議室. 2019/11/15 1:31. 台大餐廳. 2019/11/16 1:17. 電話訪談二次. 2019/12/04 1:10. 現職聖恩集團公關部經 理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常務 F:劉 0 安. 男. 理事 金寶山事業(股)總經理任 職 30 年 中華殯葬教育學會理事. G:陳 0 吟. 女. 長 長庚科技大學應用化妝 品系副教授. 訪談大綱如下: (一 )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成立迄今,在各個不同階段中,對於殯葬禮儀與文化宣 導了那些正確的殯葬儀式與觀念? 1.為何要宣導這些殯葬儀式觀念?是配合政府政策? 這樣做有甚麼迫切性與重要 性? 2.這些殯葬儀式觀念,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用何種方式宣導?投入的人力、物力 有多少? 在那些地區進行? 開過多少次會議? 8.

(19) 3.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在不同階段的各項努力在大眾對喪禮正確的觀念上的成效 如何 ? (二)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推動所提倡的殯葬禮儀的新文化殯葬觀念,這些新觀 念有哪些? 1.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以組織團體的力量,發行台灣唯一討論殯葬事務雜誌 「中華禮儀」會刊,積極培育殯葬人才,同時教化影響社會上一般人士對殯 葬意義有正確觀念? 2.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積極掌握時代的動脈,編撰台灣殯葬史書籍,組團參 觀中國際會議暨殯葬用品展覽會、亞洲殯儀及墓園博覽暨會議、協辦台灣國 際生命禮儀博覽會,藉以提昇殯葬產業服務的創新。 (三)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如何在推動殯葬文化革新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四、 研究倫理與嚴謹度 (一)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的定義,從字面上來看,可分為「研究」和「倫理」兩個面向。 「研究」(research)一般係指有系統地利用科學方法規劃、設計和蒐集資料,並 將資料進行分析和詮釋的過程,目的是探求特定問題的答案。至於「倫理(ethics) 是指個體在某一社會脈絡及歷史情境下,其主觀行為應遵循的客觀準則和規範 (張 作為,2007)。準此,倫理是透過理性的態度探討人類的行為,並為其歸納出普遍 適用之準則,藉以約束人類的行為規範。本研究在訪談或是文獻整理,進行研究工 作時,即遵循研究倫理的道德規範,評估他們的行為是否合於社會客觀原則的標準。 (二)研究嚴謹度 研究者進行個別訪談以及資料蒐集時,無論是觀察、訪談、或其他資料之蒐 集,均為第一手資料,避免引用推論性的資料,對增強研究的信度頗有幫助。. 9.

(20) 為了增加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將進行三角檢正的工作,在「人的校正」 方面,除了訪談前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理事長外,亦有業者以及教育方面人士,聽取 他們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並列入訪談紀錄,以印證對本事件所作的分析效度。在 「方法的檢正」方面,則採取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等方法,在「資料的檢 正」方面進行廣泛的蒐集資料,還運用觀察與訪談來蒐集其他如信件、會議記錄、 電子信箱、公文批示等資料,都是蒐集的範圍,期使資料的來源能多元化,資料的 數量能豐富化,使在分析的過程中能強化本研究的信、效度。. 10.

(21) 第二章 文獻分析 本研究從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既有的文獻內容,與關鍵人物訪談所提供的資訊、 資訊與解釋中,進行分析與論證。. 第一節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成立與發展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Chunghwa Funeral Ceremony Association) 以推行合乎禮儀規 範之殯葬儀式,導正殯葬習俗,移風易俗,淨化人心為使命,群策群力推動殯葬新 文化。藉各種講座及訓練,發行華人社會最大的殯葬刊物,藉此推廣殯葬產業工作 同仁新觀念,與社會關心人士共同推動與建立合乎禮儀規範之殯葬儀式,創造華人 殯葬禮儀之新面貌,是台灣殯葬產業與國際交流、兩岸交流的台灣的對話窗口。 一、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宗旨任務與沿革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初始研議之時,是由台北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主其事, 有七個縣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共同發起成立,並依人民團體組織法之規定,向內政 部申請立案。1995 年 11 月 9 日奉內政部函覆「同意辦理」後,同年 11 月 29 日, 於台北市辦理發起人會議暨第一次籌備委員會議。秉持非營利組織的獨特的使命、 文化、資源和行為模式,旋於 1996 年 4 月 13 日在台東市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 會,正式成立「中華民國殯葬禮儀協會」(游家昌,1997) 。1996 年 6 月 16 日召開 理監事會議積極展開工作,按不同委員會的工作與功能,在性質上分為「研究發展」 與「教育訓練」兩個委員會;對內擬定工作方向與方針,積極闡揚殯葬禮儀文化, 同時提倡新觀念,發行會刊,並決定發行會刊的簡則,會刊社務編組,並確定會刊 內容及相關的法令規章、協會政策、合乎禮儀規範的殯葬文化,並檢討官、民間現 有的不良措施與行為,提出改正偏失的建言以收教化與導正社會上不正確的殯葬習 俗與觀念 (李民鋒,1997)。對外則透過邀請業界座談,接受電視台的專訪,教導與 影響社會上一般人士對殯葬意義有正確的觀念。 2014 年 12 月 12 日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時,為響應政府政策、積極加入 國際組織,往訪各地區、國家,為得以順利進行,通過更名為「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李宇哲,2015),並經內政部 2015 年 2 月 4 日以台內團字第 1040002211 號核准備 11.

(22) 查。近年來,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已成為先進國家民主社會價值的 守護者,它標榜著「服務 」、「公益」、「 志願」、的精神象徵,是社會力的展 現 ,也代表著社會多元與開放。持續「導正社會習俗,淨化人心」是中華殯葬禮 儀協會的願景。 (一) 宗旨任務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之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主要為教育部、 經濟部、內政部民政司等各該事業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最高權力機構為會員大 會,執行:1.訂定與變更章程,2.選舉及罷免理事、監事,3.議決入會費、常年會 費、事業費、及會員捐款之數額及方式,4.議決年度工作計畫、報告及預算、決算, 5.議決會員(會員代表)之除名處分,6.議決財產之處分,7.議決本會之解散,8.議決 與會員權利義務有關之其他重大事項等職權。 理事會之職權有 1.審定會員(會員代表)之資格,2.選舉及罷免常務理事、副 理事長、理事長,3.議決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之辭職,4.聘任工作 人員,5.擬定年度工作計畫報告及預算、決算,6.其他應執行事項等。理事長則 1. 對內綜理督導會務,2.對外代表本會,3.擔任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主席;副 理事長襄理一切會務。 監事會之職權有 1.監察理事會工作之執行,2.審核年度預算,3.選舉及罷免 常務監事,4.議決監事及常務監事之辭職,5.其他應監察事項等。 理監事均為無給職,目前任期已經從三年改為四年。秘書長則承理事長之命 處理本會事務。依「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章程第一章第 5 條,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之 任務如下(譚民奎,1997) : 1.關於會務宗旨,端正社會風氣、興革殯葬禮儀之推展事項。 2.關於會務宗旨之學術研究、教育訓練及國際觀摩之推廣事項。 3.關於社會倫理、民主法治、群己關係宣揚推廣事項。 4.關於政府措施配合執行事項。 5.關於增進本會會員、志工知能權益及文康活動事項。 12.

(23) (二)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沿革 1.草創期(1996~1997) 此時期社會變遷快速,人們受功利主義影響,倫理觀念式微,民間禮俗非 常混亂,尤其是在殯葬禮儀部分很難正確表達殯葬的意義,有時對逝者非僅沒有適 切的尊重,反而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場面。殯葬同業有鑑於此,希望能結合志趣相 同人士,群策群力宣揚理念,用以導正社會習俗,淨化人心,乃於 1996 年 4 月 13 日在台東市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正式成立,德高望重的吳 伙丁先生被推為創會的理事長。在當時台東地區沒有一家殯儀館,而第一次會員大 會在台東市舉辦有促進台東地區殯葬文化發展的深層意義;同時也有向政府展示, 期望改革台灣殯葬文化的決心。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草創之初,理監事會本著協會的宗旨,不遺餘力的積極 運作推行各項工作,連續召開理監事會議、專案會議等,在集思廣益的共識下,有 了重大的決定,如成立「研究發展委員會」與「教育訓練委員會」,專責推動業務、 廣徵會員入會,按地區吸收會員,共同推動殯葬新文化。1996 年 5 月 29 日在「台 北市美麗華飯店」舉行第一屆第一次常務理監事會議,決議安排上海殯葬界領導人 士來台相互觀摩,促進兩岸殯葬文化交流,決定彼等來訪具體行程,迄今兩岸的相 互觀摩交流仍持續不 斷。同時決議聘請專業人士-高雄市殯葬管理所所長廖金得先 生、台北市民政局專門委員潘志鵬先生、台北市殯葬處處長耀星輝先生三人為協會 顧問。三位顧問均在殯葬主管業務職位多年,嫻熟殯葬業務,尤以倡導合乎禮儀規 範的殯葬文化最得力。 1997 年,「中華禮儀」會刊發行,高雄市民政局謝敏次局長特別撰文,指 出發揚中華文化與端正禮俗,無異於仁義,禮樂的推行。政府為了改善禮俗,倡導 勤奮儉樸生活,實有必要革除鋪張浪費陋習,以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締造現代化 的社會國家,期望「中華禮儀」會刊能有風行草偃,移風易俗的績效展現。. 1997 年 4 月 23 日召開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時,「中華禮儀」創刊號人手 13.

(24) 一冊,引發台灣地區殯葬業的廣泛討論,並對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未來,充滿期待。 也祝福中華殯葬禮儀協會能在國內發揮功能,受到政府相關單位及民眾重視 (甘文 若,1997) 。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除了促進殯葬產業文化革新、現代化、及專業化外,從 1996 年開始對外交流,訪問北京、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區的殯葬設施,拜訪主 管作業單位,參觀墓園,蒐集殯葬作業流程及有關資料,作為台灣殯葬改革參考。 2.拓展期(1998~2003) 「中華禮儀」會刊於 1997 年 1 月發行創刊號以來,積極推動社會教育,持 續宣導與推廣淨化殯葬禮俗,優化殯葬服務、逐漸創造了殯葬禮儀新風貌,至今已 發行 27 期,是殯葬文化的綜合性讀物,已具有代表性,對殯葬事宜之倡導具有莫 大貢獻。 殯葬改革在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全力推動下,引起學者的共鳴,紛紛參與。 「中華生死學會」、「中華殯葬教育學會」也成為台灣殯葬革新的生力軍。尤其從 「中華禮儀」第 11 期起,由「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中華殯葬教育學會」、 「中華生死學會」三會合作,共同發行,逐漸建立學術聲量,更具有影響力。 2000 年起,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邀集了業界,學界共同研商殯葬革新事宜, 將意見提供給政府,促成 2002 年 7 月內政部將不合時宜的「墳墓設置管理條例」 廢除,制訂現行的「殯葬管理條例」,經總統於同年 7 月 17 日公布全文 76 條。殯 葬服務業及殯葬行為管理均明訂有詳細的罰則,促進殯葬設置符合環保並永續經營, 殯葬服務創新升級,提供優質服務,殯葬行為切合現代需求,兼顧個人尊嚴及公眾 利益,提高國民生活品質,更促進殯葬產業文化革新及專業化。 3.深耕期(2004~至今) 2002 年的「殯葬管理條例」中,第 44 條的落實開啟了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 深耕期。第 44 條是指生前殯葬服務契約與消費者簽訂生前殯葬服務契約之殯葬服 務業,須具一定之規模;其有預先收取費用者,應將該費用之 75%,依信託本旨交 14.

(25) 付信託業管理。前項所指之一定規模,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中央主管機關對於第 一項書面契約,應訂定定型化契約範本及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本時期在專業證照制度之建立方面,也有明顯之成就。依殯葬管理條例,要 求業者建立殯葬專業證照制度,非經專業考試取得禮儀師資格者,始得執行殯葬禮 儀相關業務,希望藉由漸進改革方式,以提升殯葬文化。 二、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任務發展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對殯葬產業所需要的人力,在不同時期也付出極大的努力, 終於促成於學校教育體制內,接受有系統的教育。 2003 年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五專部成立,2007 年國立空 中大學設立「生命事業管理科」,其中,殯葬管理組 20 個學分的專業選修課,也 得到學術教育界正式承認,禮儀師專業養成教育體系規模雛形初具,顯示學術教育 界對殯葬教育開始有了專業的認識與肯定。 丙級技術士檢定考試亦於 2008 年施行,並將禮儀師納入政府證照。此外, 尚有兩項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工作,分述如下: (一)導入資訊電子化系統,建置產業資訊平台 因網際網路運用普及,2003 年經中小企業處輔導建置網站,中華殯葬禮儀 協會的網站興起,網路資料庫功能優化,使得殯葬服務業者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相關 服務的環境越來越成熟,網路行銷急速發展,上網人口大量成長。促成中華殯葬禮 儀協會對社會大眾之資訊與知識公開,進而讓產業間的資訊與情報能夠更有效率的 揭露與交換 (協會報導,2003)。原來因為殯葬服務產業的特性,社會大眾甚至相關 業者對於殯葬文化的認知,都有待教育與推廣正確文化資訊;因此規劃殯葬文化相 關內容,是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建立網路資料庫營運的一個重點項目。 為擴大殯葬文化的認識及服務指引,宣導正確的殯葬禮俗導正大眾,知識庫 的內容物,配合政府及時的宣導法規與政府政策不斷更新。並規畫中英文兩種語言 版本的網站架構,以中文網站為主,英文網站為輔。也與國際殯葬市場做相關連結, 15.

(26) 進入全球化,提升會員對國外殯葬產業知識的接軌。同時結合學者專家、相關團 體 、葬儀同業、因應世界潮流趨勢,舉辦殯葬禮儀訓練,持續出版「中華禮儀」 刊物,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充實殯葬服務專業文化內涵 (李宇哲,2013) 。 (二)進入全球化產業知識接軌,更名為「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2014 年 12 月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吳賜輝當選理事長,全體理監事提議 為了進入全球化與國際殯葬市場做相關連結,提升會員對外的產業知識接軌以及舉 辦國際論壇、殯葬禮儀培訓等事務,決議將「中華民國殯葬禮儀協會」變更為「中 華殯葬禮儀協會」,持續出版台灣唯一論殯葬事務雜誌之刊物-「中華禮儀」,並 結合學者專家,相關團體、葬儀同業,因應世界潮流趨勢,充實殯葬服務專業文化 內涵,改善殯葬企業之形象,強化殯葬服務業之專業倫理,提昇企業經營之永續條 件,以落實殯葬改革,共同為建立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殯葬習俗持續發揮社會教育 功能(李宇哲,2015) 。. 16.

(27) 第二節 殯葬禮儀文化的研究與推廣 殯葬禮儀文化就是人們在殯葬時的觀念、殯葬的操作和殯葬實物中所穩藏或 寄託的某種含意。殯葬禮儀文化的形態分為三類,即死亡的觀念形態、操作形態和 實物形態(王夫子,2003)。臺灣的殯葬禮儀文化與其族群文化有相當大的關連,由 於臺灣早期移民多來自閩南與粵東地區,因而葬習俗也延續了漢民族文化,內容極 為豐富與多樣,但也極為複雜與多元,並夾雜著各種價值系統的世俗化與變革化, 很難辨別其真正的文化本質 (鄭志明,1999 )。 死亡的觀念形態是指對於死亡的看法,亦即所謂「死亡哲學」。其意義在於 幫助人們理解死亡。理解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為人們的生存提供一個賴以 無窮歡樂的精神支點和面對死亡時的安詳,所謂生得其益,死得其所。 死亡的操作形態即辦喪事、祭祀等活動。實物形態則是喪事和祭祀中所產生 的各類物品,如棺槨、墓、碑銘、紙錢、祖廟等。實物形態和操作形態統稱為「殯 葬」,這一過程所形成的文化稱為「殯葬文化」。很顯然的,殯葬文化是死亡文化 更感性的部分,並受死亡觀念形態,即死亡哲學的影響和支配。死亡文化實際上是 一種特殊形態的生存文化,是生者依照自己對生命、死亡的理解所建立的,是圍繞 死亡事件而展開的活動,涉及到生者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經濟、政治、意識 形態、社會心理、民風民俗、人情世故和禮尚往來等,因而死亡文化不僅是一個大 體系,且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槓桿(王夫子,1998)。 綜合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研究與推廣的殯葬禮儀範圍,有殯葬禮儀中的文化內 涵,具有教育的功能;殯葬禮儀是生命禮儀最為核心的文化儀節;合宜的殯葬儀式 能安頓心靈;殯葬文化有待提昇;及殯葬禮儀是殯葬文化的體現。分述於下: 一、殯葬禮儀中的文化內涵,具有教育的功能 殯葬歷來是社會的一個窗口、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 的脈搏在跳動,窺視到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興衰榮辱。華人向來重視 孝道,自古皆然,無疑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古代社會何以形成「隆喪厚葬」 的傳統殯葬文化,有諸多社會原因,也與古代殯葬文化的特徵和社會治理都有關係。 17.

(28) 孝道看重養生送死,生養死葬,此乃為人子女者的責任,當孝道體現為禮數時,很 自然在形式上走向久喪厚葬,以符合「慎終追遠」的要求 (鈕則誠,2014)。 殯葬禮儀是在傳統穩定的社會結構中進行了數千年的文化傳承,是集體生活 經驗的累積、擴充與實踐,是面對死亡事件的集體行為規範與倫理法則。殯葬禮儀 原本具有深層的文化模式,是經得起外在環境急劇變遷下的種種挑戰,是能以其堅 強的禮義與禮文制度來引領人們體驗生命的終極價值。遵循殯葬禮儀的程序與規範 來善盡其生與善盡其死。傳統穩定的文化傳承,經過喪禮祭禮讓後輩不忘祖先,感 恩祖先,學習祖先。能教育下一代對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從而培養健 康的生命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當代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型為科技的工商業社會,面對的是巨大的變革浪潮, 激烈地衝擊傳統的文化體制,面對的是全球性的生存動蕩,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 結構的迅速變遷中,深切地影響與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與生活形態,導致殯葬禮 儀在現代化的調適過程中出現了無人出席的告別式或是化繁為簡的儀式等狀況出現。 透過殯葬的社會風俗,可以說明人性、人們的生存和社會治理等問題,實具 有教育的功能。 二、殯葬禮儀是生命禮儀的核心 傳統的生命禮儀文化中,殯葬禮儀可謂是最精密、最重要的瑰寶;現代人在 快速且緊張的生活中,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皆有長足 進步,傳統殯葬禮儀適應於現代的社會與生活呈現出屬於現代社會多元性的文化色 彩。 殯葬禮儀是生命禮儀最為核心的文化儀節,會受到社會制約與倫理規範的影 響。為了維持和諧與穩定的生活秩序,殯葬禮儀有其存活與發展的空間,只是在變 異的生態環境下,將面對艱巨的挑戰,可能導致外在呈現形態的走樣,以及內在倫 理的缺失。. 18.

(29) 我國是講求孝道的國家,自古即發展出一套很完備的殯葬儀節。徐福全 (1994 ) 指出傳統的喪禮能兼顧理智與感情,讓逝者之子孫節哀而順變,因此沿襲 了數千年。然而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經過仳變後的現代工商社會,它和傳統的 農業社會有許多差異,儘管孝道猶為大家所推崇,但具體的孝道尺度則見仁見智, 因而昔日傳統的殯葬儀節規範具有權威性,未必一定完全適合當前華人。 殯葬禮儀在儀式上原本就是與時俱進、因地置宜,隨時可以商議切磋與改 革,不必牽就或死守舊有的規模與形態,也不需要墨守成規而一成不變;但也不能 是苟且式的勉強湊合與任意調整。90 年代初期的台灣都會區,還能看到告別儀式 會請北管樂團演奏,出殯時有龐大的牽亡歌舞與樂團等陣頭,此陣頭的多寡是依喪 家的經濟狀況與社交關係而定。一般是以開路鼓或大鼓亭做為開路陣頭,喪舞陣頭 有舞龍、舞獅等,喪樂陣頭最後會有古吹陣,稱為「棺前吹」。 另外還有西樂團 、 國樂團、北管樂團等,以隆重的隊伍來送親友最後一程(鄭志明,2008)。 所謂「走樣」是指儀式已不能相應於原有的禮義內涵,而是隨著民眾的好惡 與欲望,不是因陋就簡就是奢侈誇富,在形式化或是過與不及中,表現出各種荒腔 走板的荒謬鬧劇。這種走樣的殯葬禮儀,顯示出外在的禮儀形式雖還保存下來,但 是支配儀式的禮義觀念與價值系統早已殘缺不全,人們只能以吃老本的方式來抱殘 守缺,在操作上便宜行事與隨意變遷 (鄭志明,2005)。如今,為了要保持發揚中華 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在適宜,即把握好適度的原则。儀式並 非越隆重越好,也不是越豪華越好。如厚葬風氣盛行,祭儀混亂,電子琴花車在出 殯行列中表演豔舞等荒誕的「孝行」,或孝子需滿地爬行跪拜,甚至得繞屋爬行三 圈,繼之以號哭表示哀慟,如何能不勞師動眾,折騰親人,擾亂街坊,卻也無法做 到給逝者一個寧靜而有的尊嚴安息。 諸華敏 ( 2003 )認為殯葬禮俗的文化再造必須仰賴殯葬產業的從業人員有心 經營,重視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公眾投資,在對應市場經濟的利益考量下,承擔起 關懷族群生命的社會責任。. 19.

(30) 三、合宜的殯葬儀式能安頓心靈 2006 年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主持國民禮儀範例-婚喪禮儀檢討北區座談會, 研究者出席並建議:「國民禮儀範例第 50 條:親友之喪,應臨弔展奠,道遠者得 函電致唁;奠弔時,應肅穆靜默,不得製造噪音及妨害鄰里安寧。」與現實不符, 建請刪除。 殯葬禮儀應不管城鄉差距,規範出一套標準,從教育著手推廣。更可透過專 業,將細項分列。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一直在不同的階段中,宣導並推動為提高社會 大眾(消費者)對喪禮有正確的觀念,喚醒民眾意識,注入新思維,使殯葬有正向力 量。人類永遠要面對死亡,在合宜殯葬儀式的帶領下,可以協助人們降低死亡恐懼 的心理,積極地檢視個人生命的價值觀,發展出對死亡與臨終的合宜態度。釋體通、 黃世明 ( 2000 ) 認為殯葬文化應隨著現代文明的腳步與時俱進,對殯葬本身的知止 定位,不但可以化除人的生-死、世出-世間、生者-逝者之間的無形隔閡,發揮致一 不二的心靈安頓作用。 四、殯葬文化有待提昇 華人向來對殯葬存有忌諱,少有人撰文討論,直到 1998 年,我國殯葬史上 劃時代的創舉,南華管理學院設立了殯葬管理科系。這是多年來許多宗教家,專家 學者,業者,為提升殯葬文化默默耕耘的結果。對於一向不受社會重視的殯葬業者 而言,無異是注入了高強的興奮劑;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顧問潘志鵬 (1998 ),也受 邀為「當前殯葬管理事業的現況與檢討」做專題報告,以下六大願景就是中華殯葬 禮儀協會致力提升殯葬文化的願景: (一) 國情化: 為提升殯葬文化,我們要擷取東、西文化的精華,粹鍊成合乎我國國情的喪 葬文化,透過殯葬禮儀,使中華民族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二) 現代化: 殯葬作業與禮儀水準,要隨科技與時代同步前進。 20.

(31) (三) 文明化: 要革除人類原始的不合情、不合禮的陋習,俾以突顯華人文化進步的文明表 徵。 (四) 人性化: 要提升殯葬從業人員的人格與社會地位,尊重逝者的人性尊嚴,彰顯人性的 光輝 。 (五) 企業化: 要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經營事業,消除不必要的消費,以免浪費有限的資源 。 (六) 藝術化: 要在殯葬儀式過程中,透過技巧構思,表現出美學的價值,提升殯葬文化及 華人生活的品質。 為了提升殯葬文化,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的章程即陳明要以協會力量推動當代 殯葬禮儀文化的再造,不只是殯葬禮儀形式現代化與科技化的更新。鄭志明 (2010) 指出,應該是禮義精神的重振與實踐,回到殯葬禮儀世代傳承的深層文化結構,繼 承其豐富多姿的精神性禮義內涵,重新建構合乎人性的集體生活模式,積極開拓合 乎現代需求的生命禮儀。深究殯葬禮儀的根本精神是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與人性的 關懷上,這也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文化教養工作。殯葬禮儀就是要經由儀式的操作歷 程,引導人們的生命體驗,從人性的價值實現,完成社會道德的倫理規範。殯葬禮 儀要更新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人性教養。要教導現代人在科技發達的物 質環境中,更要強化對生命存有的價值認知,積極地關注生與死的文化內涵,建立 起克服與超越死亡的共同生活法則。 基於維護人性尊嚴的立場,死與生均為生命的一部分,若說人生離不了生老 病死的話,在生命過程步入人生終點時,給予臨終的關懷,情緒的支持,宿願的達 成,都可為殯葬文化臻於至善之境。中華殯葬禮儀協會希望政府和民間能夠共謀精 21.

(32) 進,事實上,目前政府已充分掌握時代走向,正努力謀求政策的調整 (劉文仕, 2001)。中華殯葬禮儀協會透過產官學界的結合,配合政府法令及與教育相結合, 共同的推動殯葬文化的再造,在台灣的殯葬發展史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五、殯葬禮儀是殯葬文化的體現 喪禮是宗教上的問題,也是教育與社會上的問題。殯葬禮儀是人結束一生後, 由家屬鄰里好友等進行哀悼,紀念,評價的儀式,同時也是喪禮祭奠的儀式,這個 儀式既有社會習俗的特點,又有人類特有的處理逝者信仰的性質。慎終追遠原是中 華文化中的重要倫理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日趨淡薄,為何一些與殯葬悼祭的相 關儀式卻反而繁瑣。 當今文明先進國家的人們在為逝者舉行喪禮時,殯葬禮儀同樣反映出他們特 有的宗教和文化習俗。以歐美對逝者的喪禮追思禮節而言,會場佈置鮮花,燭台, 悼者素服靜默,主持神父先報告逝者行誼,再由親友上台,表達他們對故人的哀思, 最後所有賓客一起唱聖歌送逝者遠行。其禮儀簡單肅穆,卻能達到逝者安寧,親人 莊嚴肅穆,敬悼者也覺得祥和。 研究者的婆婆和母親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她們息了地上的勞苦,被天主 接走後,均以天主教殯葬彌撒的喪禮儀式作告別,溫馨畫面依稀留在腦海。當神父 帶領大眾唱聖詩,讀經,禱告,教堂裡佈置了淡雅的鮮花和燭台,再由兒女們上台 對逝者表達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思念與哀思。在簡單,肅穆,祥和,的氛圍 下,在詩歌中送至墓園。喪禮就照著她們的信仰,採用宗教儀式使逝者的靈魂安息 在主懷,家人得到安慰,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只是轉換,這樣的信仰文化也 表達在喪禮中。 死亡的人生大事讓陰陽兩隔,因此與宗教觀念和宗教儀式有密切關連。因此 除了希望政府機關有新的倡導與改革之外,宗教團體亦應發揮其影響力,才能導正 不良的殯葬習俗,影響到社會風氣甚至治安的良窳。生命禮儀不僅對個人及家庭關 係重大,對社會風氣及社會治安也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因此為了追求社會祥和,國 家進步,必須不斷端正風氣、改進、提升生命禮儀的內涵與品質。 22.

(33) 第三節 殯葬禮儀革新的影響 曾煥棠 (2011)指出,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是台灣地區殯葬社會團體的代表。該 團體已成立將近二十年以上,有胸襟大、能廣納不同意見的領導者,有不同類型與 規模的殯葬業從業人員的參與,還有多位全職,專業,殷勤的工作人員,積極結合 產官學的資源,不斷推行重大政策,例如早期的改善殯葬設施,端正葬儀禮俗到近 期的殯葬管理條例與殯葬專業證照制度,發行台灣唯一的殯葬刊物、建置網站平台、 提供充足的殯葬資訊、積極和國際殯葬團體接軌等工作,多年如一日,對台灣殯葬 禮儀的改革與創新均有貢獻。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23 年來,配合政府政策,在進程中不斷以新思維接受殯 葬改革的挑戰很多。比如 2001 年 5 月內政部辦理「20 e 世紀殯葬改革研討會」, 會中舉行淨化殯葬儀俗意願書簽署活動,希望藉由社會菁英份子之帶頭示範,超越 死亡禁忌,向世人勇敢地說出他們內心想要的身後殯儀方式與葬祭方式,即引發大 眾對殯葬正確的關懷與認知。當年的民政司長劉文仕是先行者,為推動殯葬法規立 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中華禮儀」會刊不但摘錄了劉司長在「20e 世紀殯葬改革研 討會」的演講-「殯葬改革的挑戰與新思維」,協會也以新思維全力迎向殯葬改革 的挑戰與用心推廣(協會報導,2001)。對殯葬禮儀革新的影響面向廣泛,分述於後: 一、殯葬業立法納入規範 為因應國際經濟自由化與全球化所帶來的外國殯葬業經營理念的衝擊,過去 政府部門消極防弊的管理心態與威權式的管理思維,不能不求新求變,徹底改弦更 張。完整的殯葬改革至少應該涵蓋三個面向:殯葬服務優質化、殯葬行為的現代化、 與殯葬設施環保化。 由於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正,攸關社會民心與生活品質,不僅在硬體、從墳墓、 擴大到殯設施及多元化的殯葬方式;在軟體、強調強化殯葬服務業及殯葬行為的管 理。 在台灣進行殯葬改革有兩股非常強大的阻力,一股來自殯葬業者利益的衝突, 另一股來自於根深蒂固的民間習俗。法律可以控制社會行為,人民也可以透過立法 23.

(34) 後,接受合宜的教育。故要推動殯葬法制的變革,一定要進行觀念革命,透過殯葬 改革的研討,及社會菁英的帶動,還有媒體的推廣宣導,才有可能發揮相當程度的 影響力。 楊國柱 ( 2002 ) 擔任台北市政府殯葬諮詢委員時提出,解決殯葬服務亂象的 策略,是宜盡速立法將殯葬業納入規範。當時楊國柱的構想有下列幾點: (一)消費資訊透明化; (二)經營殯葬服務業採許可制; (三)建立殯葬禮儀師證照制度; (四)限制經營殯葬業者資格; (五)擅自轉介殯葬業逕行提供服務禁止; (六)殯葬業之服務品質與專業能力提升; (七)鼓勵殯葬從業人員研發與創新; 1989 年 9 月 9 日的首都日報報導,即將接任殯葬管理處的處長耀星輝認為, 為要杜絕不法葬儀社業者向家屬亂敲竹槓,重整現有葬儀社良莠不一的現象,殯儀 館的擴大服務是必要的。何況殯葬服務若無法隨著時代潮流的腳步進步,將自外於 整個社會的改革浪潮,民眾是無法容忍的。彼時民意要求加速改革的聲浪很大,比 如要求評估殯葬業務民營化的可行性,要求殯葬業者要在以一年時間取得 ISO 認 證,要求提出杜絕紅包文化的具體措施,汙染及噪音的解決方法,交通的改善問 題,…等,其最主要目的是希望民眾能得到高品質、人性化的服務 ( 陳皎眉,林世 崇,2001)。政府理當發揮主導功能,召集相關配合積極運作,當時中華殯葬禮儀 協會即積極的配合政府的改革理想,辦理座談會,集官員、學者、業者於一堂,共 同探討我國殯葬產業與殯葬文化發展的方向期望。. 24.

(35) 二、重新審視殯葬觀念及喪禮儀程 徐福全 (1999 ) 指出,為了追求社會祥和、 國家進步,生命禮儀工作必須不 斷端正、改進、與提升。隨著時代的演進及社會發展,現代人對於殯葬的觀念及喪 禮儀程逐漸起了變化。早期的「土公仔 」式的傳統業者受到現代化的強烈挑戰, 一些具備與時俱進眼光的業者也開始不甘於受限於傳統作法,有心力圖改革創新。 2002 年「殯葬管理條例」之施行,殯葬事務、殯葬文化開始受到重視。傳 統繁複的殯葬儀式、已日漸走向現代、簡約卻不失禮節;而預先規劃、簡潔莊嚴再 加上地方政府為永續地方殯葬環境,持續推動的環保殯葬新觀念,也是未來殯葬產 業的新趨勢。 李日斌 ( 2010 )提到,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時代的變遷,政府與民間共同 致力於傳統殯葬習俗的改善,由原本耗時、繁瑣、鋪張及濫葬的情形已經逐漸改變 為簡單、節約、重視環保等,以符合現代化之環境需求;然在演變過程中,亦衍生 出現代禮儀過於簡化等相關問題,失去喪禮所具有倫理教養及慎終追遠的意涵。 在孝道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傳統殯葬習俗觀念、扭轉民眾對殯葬設施的刻板 印象,讓人們得以坦然面對生命的終點,藉此降低對於死亡的恐懼。為優化臺北市 殯葬服務品質,提昇殯葬服務業者及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殯儀服務同仁之專業知識, 臺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王文秀於 2012 年 5 月舉辦為期 三天半的「臺北市政府殯葬 新文化禮儀研習班」,研習內容涵蓋「殯葬服務品質與禮儀風範」、「殯葬服務業 評鑑制度」、「乙級殯葬禮儀證照專題」、「殯葬消費者保護」⋯等課程。 殯葬新文化有賴民眾的參與,社會共識與支持,要了解殯葬業務改革的方向 及未來政府的政策方向,方能因應時代潮流,達成導正殯葬禮俗,凝聚廉能殯葬新 文化的共識。 三、推動使用「低碳禮廳」 為回應現代化的喪禮儀式,傾向莊嚴隆重,且日趨簡約的需求,及環保節能 減碳的新趨勢。2014 年 11 月 28 日台北市第一殯儀館於舉行「低碳禮廳」啟用典 25.

(36) 禮,透過低碳環保禮廳之啟用,提供民眾更符合現代「節葬」、「簡葬」之殯葬新 文化,提升節能環保的優質治喪環境。 「低碳禮廳」原為臺北市第一殯葬館的 4 座丁級禮廳,為致力於殯葬文化改 革、軟硬體提升、設施整建、殯葬服務再升級等因素,規劃了「低碳禮廳」的「3 不 1 沒有」使用方式,包括不掛布幔、不套椅套、不鋪地毯,以及沒有傳統輓聯及 外牌,改以多功能電子輓聯、電子外牌等全新佈置,取代傳統禮廳諸多僅能一次性 使用的輓聯、外牌及會場佈置,減少每次用完即丟的資源浪費,以減輕家屬負擔。 這 4 座丁級禮廳看上去整齊明亮、 簡潔單純的設計,不僅改變了舊有祭禮的環境 區域,整體動線連接順暢,與都會城市中時尚文化作接軌,是與時俱進最佳作法。 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黃雯婷處長表示,為推廣「節葬」、「簡葬」 的殯葬新文化及節能滅碳的環保理念,啟用的「低碳禮廳」、民眾可透過網路免費 登錄。隔年,台北市第一及第二殯儀館 21 個禮廳均全面增設電子輓聯設施,正式 上線。 四、鼓勵應用網路線上追思服務 2011 年 7 月起,臺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創全國之先,開發線上使用申請系 統,若親友遺體已進入北市第一殯儀館或第二殯儀館,治喪民眾可直接依殯葬處提 供之帳號、密碼,利用網路線上預訂禮廳、火化爐時間,而不需要親自再次前往殯 儀館服務中心,並於申請後 30 分鐘內,透過網路 ATM 轉帳或刷卡繳費即完成申 請。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 4G 通訊普及,目前又推出手機版的線上使用申請系統, 在服務過程中民眾使用更便利。又因資訊科技的與時俱進,即時互動式直播成為熱 門傳播通訊方式,因此又開發網路公祭措施。2017 年底自第二殯儀館景仰樓完成 免費無線網路建置(網路名稱 FBM-WIFI),提供民眾更為方便快速之網路環境, 使無法到場送別之親友在直播告別式中,得以遠端觀禮、以文字即時回應,同步悼 念,並遙寄思念與祝福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2018)。. 26.

(37) 五、與中華生死學會合辦年度的生死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要改善現有殯葬的風氣,最直接的方式應從加強殯葬禮儀的文化教育著手。 研討會中可以安排主管機關的長官員引言,或主持座談討論,如為了落實專業理念 和改善當前的殯葬行為問題,以「當代殯葬喪禮的改革,先火化、後追思?」為題, 以解決遺體佔用冰櫃保留太久之困境,都依社會的需要做討論或修法執行 (協會報 導,2003)。這幾年已看到政府藉以鼓勵民眾「先火化,再辦理追思會」有優惠措 施可以縮短大體冰存時間,節省家屬殯葬費又兼顧「節葬」與「簡葬」之新思維及 「自然環保葬法」新概念,數量成長了近 2 成,可見殯葬禮儀的文化教育的重要與 成效。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自 2010 年迄今,均與中華生死學會合辦年度的生死學與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以贊助單位為名,每次贊助五千元,並受邀出席,共襄盛舉。 中華生死學會當年的理事長為鄭志明教授,每年均有兩百餘人與會,頗為熱烈;主 管機關的政府官員也會出席參與。每次參與研討會的學者提出的論文範圍甚廣,如 悲傷撫慰、殯葬禮儀、瀕死經驗、生命教育,死亡與宗教、體內排毒、…等,舉凡 養生送死的內容,均有涉獵,篇篇立論精關,都具有創見,逐步擴大殯葬禮儀革新 的影響力。 六、從土葬到環保葬的變革宣導 臺灣的地狹人稠,本不宜土葬。楊國柱 ( 2010 ) 指出,自 1970 年代開始,政 府已大力推廣火化。直至 90 年代,火化觀念漸漸普遍為華人所接受,近年來更是 積極推動提高火化率,引導民眾改善殯葬行為。 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17 年國內遺體火化率已達 96.3%,創歷年新高;另 環保自然葬的件數已有 7,743 人,約每 20 人就有 1 人選擇植樹葬、海葬等環保自 然葬,顯示華人殯葬習俗觀念持續在轉變,有愈來愈多民眾認同及接受火化及環保 自然葬。 自臺北市實施環保自然葬迄今,參加人數已達 19,977 人,位居全國之冠。 2018 年 10 月底選擇多元環保自然葬的民眾有 3,591 人( 樹葬 1,991 人、花葬 1,467 人、 27.

(38) 海葬 133 人 ),較前一年同期成長 15.06%。花了將近 13 年的時間;而今不到 3 年 的時間,即將達到 2 萬人的目標,可見民眾對自然環保葬法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華 人原來忌諱談論死亡與身後事,現今也鼓勵民眾超越死亡禁忌,主動和家人討論自 己想要的身後殯儀與葬祭方式。 自 2003 年起,我國效仿先進國家積極推動綠色殯葬。楊國柱 ( 2010 )亦認為, 植樹葬、花灑葬為近年新興的環保自然葬法,為未來開發型態發展趨勢。 環保自然葬,指的是以火化的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後,不放進納骨塔,亦不 立碑、造墳。「環保自然葬」是近年來常被提及,並且迅速發展的新式葬法。由於 現代人對「綠色地球」的環保意識,很快的對環境生態保護的新式葬法認同和履行。 目前在歐美或是日本等先進國家,環保自然葬有很完整的做法。分述於後: (一) 樹葬與花葬: 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置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 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實施花樹葬之骨灰須經研磨再裝入容器,其材質需易於 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使用的玉米澱粉容器製作、是採用可分解的骨灰 罐。 (二) 海葬(海上骨灰拋灑): 海葬是將研磨處理過之骨灰 (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之容器 )拋灑於政府劃 定之一定海域。火化後的骨灰,需再處理使其成為小顆粒或細粉,現今的作法是用 雙層環保袋包裹盛裝, 加入五彩石增添重量,當船行駛至外海,由家屬為逝者做 最後的祝福祈禱後,將環保袋伴隨鮮花拋撒海中,在家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漸沉入 海中。臺北市政府自 2014 年開辦環保自然葬迄今,已逾萬人參加,以海葬方式將 骨灰撒入大海,突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而海葬也慢慢蔚為風氣,是未來 臺灣殯葬文化另一特色。 (三) 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 灑葬是在政府的劃定的墓園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之 28.

(39) 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逝者姓名,讓骨灰回歸在大自然的懷抱自然合而 為一。植存是在公墓外的特定綠化地點將骨灰拋灑或埋藏,如法鼓山的生命園區。 游家昌 ( 2000 ) 在「台灣殯葬未來」文中即指出,植樹葬 、海葬、生命契約等都是 正在興起的殯葬新觀念,未來將可能成為殯葬主流。 七、推動聯合奠祭 2015 年起政府推出多項「節葬、簡葬」措施。聯合奠祭、生前預立環保葬意 願書、多元環保葬鼓勵金、為市民實施環保葬遺體火化免費、聯合追思禮拜、生命 教育與環保葬宣導系列講座等措施,聯合奠祭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 聯合奠祭是政府近年在殯葬禮儀改革推動項目之其一。主要做法是集合多個喪 家共同舉辦出殯告別儀式,逝者各自有獨立的靈位,先各自舉行家祭後,再共同為 逝者公祭,公祭結束後,各自發引出殯、安葬,以期達到費用節約而喪禮肅穆的目 的。聯合奠祭又稱簡葬,不論在儀節上、家祭、祭祀、費用上的簡化,因少子化、 親屬關係、殯儀禮廳的設計影響、現代人怕麻煩,加上知識程度改變對儀式的要求, 已都能將老舊的觀念逐漸排除而接受這樣的做法。 自 2017 年開辦基督教、天主教逝者專屬聯合追思禮拜,以專屬儀式服務逝者, 更契合實際需要,並且節省不鋪張。 八、關照及尊重現代喪禮的三個基本核心價值 現代喪禮應關照及尊重三個基本的核心價值,即「殯葬自主」、「性別平 等」、「多元尊重」,讓現代喪禮有合宜的內涵。運用遺囑信託、身心療護、摯愛 告別,強調對不同喪禮文化的認知,尊重逝者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以包容為前 提,最終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完成生命的安息。人類社會因為有禮,才能維持社會 的秩序與和諧,才能使我們內在本能需求和外在環境達到一個平衡,並讓社會循序 而行。 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於生前提前計劃自己的喪禮,有的女性將自 己希望在喪禮上播放的歌曲和手寫的遺言夾在書中,有的男性在自己的電腦上建立 29.

(40) 一份文檔,將自己對喪禮的要求詳細寫在裡面。范德堡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勞拉說, 在過去的十年中,年輕人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離世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事情會讓 年輕人不禁想到自己的喪禮,有越來越多的人會想追求獨特個性的喪禮。在他們眼 中,喪禮是悲傷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希望喪禮辦得更有意義,可能會將自己 喜歡的音樂、愛好,以及一生的成就等,融入到喪禮中。如一些籃球迷會希望自己 在被埋葬時身上穿著自己最喜歡的球衣一樣。 九、尊重同志權益 「平等、尊重、關懷」是現代喪禮中,重要的基本精神和原則。但是,在喪 禮過程中,同志權益很容易被歧視、忽略、排擠和不尊重等情節。重視同志朋友的 「殯葬自主」和「性別尊重」權益,呈現落實人性關懷和尊重,是同志喪禮中應該 被正視關注的事。 十、落實性別平等在殯葬儀式 長期以來,台灣傳統喪禮一直有男尊女卑的性別意識,像由長男捧牌位、嫁 出去的女兒要「哭頭路」、侷限男性主持的「封釘儀式」等。由於性別平等意識覺 醒及殯葬自主化、少子化與不婚主義等多元趨勢下,如仍堅持傳統喪禮儀式,只是 徒增無謂的摩擦跟遺憾,身後事恐無法圓滿。 為落實性別平等在殯葬環境,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曾於 2014 年,與國立臺北 護理健康大學合辦「現代國民喪禮」研習課程,吸引了許多民眾與殯葬業者、相關 系所的學生參與討論。透過類似研習和教育講座宣導,可讓業者或學生更了解未來 性別平等在殯葬實務的方向與落實方法。. 30.

(41) 第四節 中華殯葬禮儀文化成熟進步的願景 殯葬禮儀文化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可以視為一種社會變遷的過程。根據彭懷 真(2015) 對社會變遷相關概念的整理,發現社會進步、社會發展、現代化及社會演 化等,都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最重要的特色在於其使命,是以導正社會殯葬禮儀習俗, 淨化人心為目標,重視人性並整合相關資源,邁向創新、共贏的發展新脈絡,且不 以追求商業利益為目的。中華殯葬禮儀協會成立迄今已 23 年,在國內外提倡殯葬 禮儀文化的改革,推廣並促進產業合作,產官學三方的協同合作,對於我國殯葬產 業造成四大功能面向的影響。 「認知」面向:能不斷充實與統整正確生死觀與殯葬內容,也能將後事安排 意見,明確陳述與推廣。「突顯」面向:能廣納學術團體、醫療團體、宗教團體的 觀念,協助身心靈的安頓。「考慮」面向:能建立專業信賴,不斷更新成長,保持 「中華殯葬禮儀資訊網」是台灣區最有公信力的,客觀、公正、優質服務保證的單 一入口網站服務。「傳達」面向:能提供家屬關懷,悲傷陪伴與撫慰的相關資訊。 由於殯葬禮儀文化的改革是一條不歸路,又有無止境的追求進步與成熟空間。 其成熟進步的願景是秉持協會服務的重要四大功能面向,持續推動與企業集團合作, 殯葬教育的專業化,法治與資訊透明合理化,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與經濟,包容宗教 或文化 。 一、與企業集團合作 徐福全( 2006 ) 指出,全台灣的人現在對殯葬禮儀師的認知,正從往昔穿梭 於亂葬崗中的「土公仔」 轉型為身穿西裝、足登皮鞋、腰掛超炫手機的摩登上班 族,是不爭的事實。 1999 年代,台灣社會的工商化程度更為徹底,不只一般企業大型化,殯葬 業也出現了財團型的禮儀服務公司。他們以大企業的組織架構,現代化的設備,服 務方式主動化,經營模式化、策略化。經過大約十年左右,己發展出一套特有的殯 31.

(42) 葬服務文化及人力資源訓練,有計劃地培養出一批批現代化的殯葬禮儀服務人員, 衝擊著傳統的葬儀社。可喜的現象是很多傳統業者都能面對這股浪潮,接受新式訓 練,產生見賢思齊的改革;反而會從他們身上散發出經過融合的新觀念、新作風的 「文化回饋」現象。 研究者多次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以及文獻探討時發現,當事人若平時未曾接觸 過殯葬事務,一旦事到臨頭,只好讓人擺佈了。尤其一般人對喪事禁忌特別多,更 怕得罪葬儀社,會自嘲反正一個人一生只死一次,能夠花錢消災就好。如果面臨需 辦理自家親人的殯葬服務,受到長輩及親友的影響較多。而最後的喪禮決定會受到 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家庭的支持程度,當事人的宗教信仰的影響。送終是令人傷心 的事,古今中外皆然,而面對繁雜的殯葬禮俗儀式常令人無所適從。 劉仲冬等 (2005) 指出,目前我國的喪禮儀式 90%仍遵照古禮,但是實際的 田野發現,情況並非完全如此。因為社會及生活方式變遷,現代人已經無法完全依 照古禮行事,殯葬禮儀的變遷已經是進行式。不但長時間的守喪不可能,就是戴 「孝」(服喪)也已少見。且隨著社會人際關係的改變,喪禮的趨勢也勢必簡化。 楊荊生(2009)認為,隨著社會的變遷,生命禮儀將逐漸退去傳統的色彩,並刪繁就 簡,出現多元化與客製化,強調品質與特色,追求精、簡、便、省,資訊影音資料 的製作與運用,殯葬產業已不能只界定在服務逝者等的趨勢傾向。中華殯葬禮儀協 會觀察到因社會變遷影響喪葬禮儀的方式,例如馬英九模式、 聯合奠祭等,乃與 企業集團合作推廣,或許日後將成為消費的主流。 二、殯葬教育專業化 曾煥棠 (2007) 指出,台灣的殯葬環境,在最近幾十年有了重大改變。特別 是從 1970 年代開始由厚葬到簡葬,推廣移風易俗,簡化儀式,公墓公園化,臨終 關懷,生死教育逐漸地回歸正名為死亡教育,喪葬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尤其在 「殯葬管理條例」公布施行後,已經開始注意禮儀師的證照考試,塑造殯葬業者現 代化的專業形象。 陳繼成等 (2006) 認為,家屬、政府主管機關及喪禮服務人員本身,對於喪 禮服務人員的角色期待可以分為心理、社會、業務和教育四個面向,如何培育專業 32.

(43) 知識, 並以證照制度認可其專業能力,讓專業能力受到肯定,進而產生信任,喪 禮服務人員才能發揮其影響力。 2002 年 7 月頒佈「殯葬管理條例」,我國殯葬事業正式邁入嶄新紀元,禮 儀服務人員被授于合法地位,深獲各界關注 (張映,2010) 。而禮儀師管理辦法已 於 2012 年 7 月 1 日施行,規定禮儀師資格為:「取得喪禮服務乙級技術士證」、 「修畢殯葬專業課程 20 學分」及「具備實際殯葬服務經歷 2 年以上」。內政部自 2014 年 4 月 28 日受理民眾申請核發禮儀師證書,迄 2017 年 7 月 25 日共核發禮儀 師證書 702 張,是殯葬禮儀從業人員的素養優化升級,能以優質的專業化服務品質 為喪家服務的人道精神實踐。 其中有關禮儀師執行的業務包括:殯葬禮儀之規劃及諮詢,殮殯葬會場之規 劃及設計,指導殯葬文書之設計及撰寫,指導或擔任出殯奠儀會場司儀,臨終關懷 及悲傷輔導。主管機關將「臨終關懷及悲傷輔導」這一項納入禮儀師執行業務基本 職能之一,讓殯葬改革創新已經跨出一大步 (鈕則誠,2014) 。 因而,新興萌芽的殯葬科系教育問題 ,也必需要面對新一波艱鉅的挑戰 , 不容些許怠忽漠視。曾煥棠 (2008) 也針對殯葬管理條例 46 條,提出禮儀師必須學 習有關各種後續關懷的需求。 三、法治與資訊透明合理化 楊國柱 (2011) 對於殯葬管理條例施行至今雖已獲得一定成果,尤其是殯葬 服務人員素質提升,服務品質之進步,及殯葬行為之現代化都有長足之進展。2002 年殯葬管理條例經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 ,並經總統同年於 7 月公布,同時公布廢 止舊條例 ,新的殯葬管理條例全文 7 章計 76 條,是改變殯葬產業實質的影響力的 關鍵點。另對生前殯葬服務契約監督機制如何更加完善以更保障消費者權益,還有 待增訂規範或修正。 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2003 年由中小企業處協助輔導建置網站,使殯葬透明化 和禮儀文化正確的宣導,業者加入協會網站,也能因應社會的需求,價格合理化。 2002 年民政局殯葬科對業者實行殯葬評鑑,在共同監督之下,殯葬產業因應法規 3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identifies the targeted audience, and articulates the life change after giving birth to a microtia child.. The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