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論文"

Copied!
125
0
0

Teks penuh

(1)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已婚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與身心健康之相關因素探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daptation and Physical-Mental Health among Married Female

Immigrants

羅 毓 華 Yu-Hua Lo

指導教授:林佩芬 博士 Advisor: Pay-Fan Lin, Ph.D.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Dec, 2010

(2)
(3)

誌 謝

臺 北 護 專 畢 業 後 任 職 於 北 護 的 附 設 醫 院 ,83 年 學 校 改 制 學 院 , 同 年 順 利 回 北 護 就 讀 護 理 系 社 區 組 , 很 幸 運 地 再 回 學 校 護 理 研 究 所 進 修 , 與 北 護 十 年 的 深 情 , 常 駐 感 恩 的 心 。 剛 進 入 研 究 所 時 , 因 離 開 學 校 進 入 忙 碌 的 家 庭 生 活 已 一 段 時 日 , 面 對 師 長 與 課 業 時 的 畏 懼 困 境 , 讓 我 膽 怯 、 猶 豫 , 北 護 就 像 「 我 的 家 」, 師 長 的 細 心 指 導 、 同 學 的 切 磋 砥 礪 , 引 領 我 完 成 學 業 並 向 前 邁 進 。

首 先 衷 心 感 謝 指 導 教 授 林 佩 芬 老 師 , 博 學 的 佩 芬 老 師 在 研 究 過 程 細 心 的 指 導 著 每 一 步 驟 並 嚴 謹 的 完 成 研 究 , 讓 我 暸 解 學 術 研 究 的 精 髓 。 老 師 在 學 生 課 業 、 工 作 、 家 庭 三 者 兼 顧 的 忙 碌 生 活 中 更 給 予 許 多 的 關 懷 與 鼓 勵 , 感 激 在 心 。 另 特 別 感 謝 二 位 口 試 委 員 黃 玉 珠 老 師 的 移 民 研 究 指 導 及 劉 介 宇 老 師 的 統 計 指 導 , 讓 論 文 更 周 延 完 備 。

研 究 過 程 要 感 謝 專 家 們 對 問 卷 的 意 見 與 效 度 檢 定 , 及 學 校 的 補 校 負 責 老 師 與 參 與 研 究 的 新 移 民 女 性 , 您 們 熱 心 的 協 助 與 接 受 訪 問 , 使 研 究 順 利 進 行 並 得 寶 貴 的 移 民 研 究 資 料 。

感 謝 課 程 的 任 課 指 導 老 師 , 讓 學 生 學 習 收 穫 滿 滿 , 及 同 窗 好 友 淑 芬 、 欣 穎 、 佩 純 、 育 綾 、 竹 珮 、 怡 靜 , 共 渡 課 業 討 論 與 彼 此 鼓 勵 的 日 子 , 有 妳 們 相 伴 讓 研 究 所 學 習 更 充 實 。

最 後 要 感 激 我 摯 愛 的 家 人 , 謝 謝 爸 爸 、 媽 媽 對 我 的 疼 愛 與 幫 忙 , 三 位 小 孩 宇 佑 、 宇 辰 、 琍 昕 在 媽 咪 就 學 的 過 程 中 給 予 加 油 與 配 合 , 及 攜 手 相 伴 給 我 支 持 與 鼓 勵 的 先 生 雅 雄 「 謝 謝 你 , 親 愛 的 」。

得 之 於 人 者 太 多 , 感 謝 不 盡 , 謹 以 此 研 究 成 果 與 我 的 師 長 、 家 人 及 朋 友 分 享 這 份 喜 悅 。

羅 毓 華 謹 致 於 國 立 臺 北 護 理 健 康 大 學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4)

摘 要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在 探 討 已 婚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 因 應 方 式 與 生 活 適 應、身 心 健 康 的 現 況,並 探 討 其 間 關 係 及 預 測 因 子。採 橫 斷 式 研 究 設 計,以 印 尼、越 南 籍 為 對 象,研 究 工 具 採 結 構 式 自 填 問 卷 進 行 問 卷 調 查 , 共 得 有 效 問 卷 146 份 , 以 SPSS 17.0 統 計 套 裝 軟 體 進 行 資 料 分 析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1) 新 移 民 女 性 平 均 有 2-3 項 生 活 壓 力 , 以 「 沒 有 工 作 」、「 想 念 家 鄉 」、「 子 女 教 育 」、「 家 人 健 康 照 顧 」、「 身 分 證 取 得 的 時 間 過 長 」與「 感 受 別 人 不 一 樣 的 眼 光 對 待 」為 此 族 群 之 主 要 生 活 壓 力 源 。(2)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最 常 使 用 「 尋 求 社 會 資 源 」, 其 次 為 「 計 畫 與 期 望 」、「 認 知 壓 抑 」, 最 少 使 用 為「 情 緒 處 理 」。(3)生 活 適 應 得 分 由 高 到 低 依 序 為 環 境 適 應 、 家 庭 適 應 、 人 際 適 應 、 歸 屬 感 。(4)新 移 民 女 性 的 身 心 健 康 在「SF-36 的 八 個 健 康 次 量 表 」得 分 均 低 於 台 灣 地 區 的 常 模 資 料 , 其 中 身 體 生 理 功 能 (PF)、 身 體 疼 痛 (BP)、 一 般 健 康 (GH)、 活 力 (VT)、 社 會 功 能 (SF)、 心 理 健 康 (MH) 具 顯 著 差 異 。 在 生 理 健 康 層 面 (PCS)、 心 理 健 康 層 面 (MCS) 之 得 分 均 低 於 臺 灣 地 區 的 常 模 。(5) 新 移 民 女 性 以 年 齡 、 居 臺 時 間 對 生 活 適 應

(F=5.050, p<0.01;F=3.831, p<0.05) 具 顯 著 差 異 。 居 臺 時 間 對 身 心 健 康 (Total score)(F=3.344, p<0.05)、 生 理 健 康 層 面 (PCS)

(F=3.666, p<0.05)、 心 理 健 康 層 面 (MCS)(F=3.196, p<0.05) 皆 達 統 計 顯 著 差 異 。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目 前 工 作 狀 況 對 身 心 健 康 (Total score)(t=2.312, p<0.05)、生 理 健 康 層 面(PCS)(t=2.375, p<0.05)、

心 理 健 康 層 面 (MCS)(t=2.300, p<0.05) 達 統 計 顯 著 差 異 。 生 活 壓 力 對 身 心 健 康 (Total score)( γ=-0.278, p<0.01)、 生 理 健 康 層 面

(PCS)( γ=-0.210, p<0.05)、 心 理 健 康 層 面 (MCS)( γ=-0.311, p

(5)

<0.01) 均 達 統 計 顯 著 負 相 關 。 因 應 方 式 對 身 心 健 康 (Total score)

( γ=-0.234, p<0.01)、 生 理 健 康 層 面(PCS)( γ=-0.220, p<0.01)、

心 理 健 康 層 面(MCS)( γ=-0.202, p<0.05)均 達 統 計 顯 著 負 相 關。(6) 生 活 適 應 預 測 因 素 以 年 齡 、 居 臺 時 間 共 可 解 釋 8.7%的 總 變 異 量 , 以 年 齡 最 具 預 測 力。身 心 健 康 之 預 測 因 素 以 目 前 工 作 狀 況、生 活 壓 力 共 可 解 釋 10.1%的 身 心 健 康 總 變 異 量,以 生 活 壓 力 最 具 解 釋 力。生 理 健 康 層 面、心 理 健 康 層 面 均 以 生 活 壓 力 最 具 解 釋 力,分 別 為 4.9%、10.8%

的 變 異 量 。

本 研 究 結 果 可 提 供 相 關 單 位 瞭 解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壓 力 的 因 應 方 式 及 對 生 活 適 應、身 心 健 康 的 影 響,並 作 為 實 務 工 作 者 對 新 移 民 族 群 之 健 康 照 護 的 應 用 以 及 未 來 研 究 的 參 考 。

關 鍵 字:已 婚 新 移 民 女 性 、 生 活 壓 力 、 因 應 方 式 、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6)

ABSTRACT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 adaptation and physical-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predictors among married female immigrants. This research was applied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female immigrants from Indonesian and Vietnamese.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 A total of 146 valid surveys were completed and returned for further data analysis using SPSS 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study findings included: (1) Immigrated women have an average of 2-3 main causes of stress. Most of them are unemployment, homesickness, children’s education, family healthcare, excessive waiting time for I.D card, and feelings of discrimination.

(2)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coping methods was looking for social resources, follow by planning and hoping for the best, and cognitive suppression, dealing with emotions was the least. (3) The life adaptation score from high to low ar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family adaptation,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nse of belonging. (4)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se women according to the 8 subscales of SF-36 was below the norm in Taiwan, especiall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llowing subscale namely physical function (PF), bodily pain (BP), general health (GH), vitality (VT), social function (SF), and mental health (MH). In addition, the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 (PCS) and mental component score (MCS) are both below the norm of the SF-36 Taiwan. (5) The age of immigrated women and their length of stay in Taiwa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life adaptation (F=5.050, p<0.01, and F=3.831, p<0.05). Their length of stay in Taiwan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nts’ physical-mental health (F=3.344, p<0.05),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 (PCS) (F=3.666, p<0.05), mental component score (MCS) (F=3.196, p<0.05). The employment to the immigrated wome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ysical-mental health (Total score) (t=2.312, p<0.05),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 (PCS) (t=2.375, p<0.05), and mental component score (MCS) (t=2.300, p<0.05). Life stress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s to the physical-mental health (Total score) (γ=-0.278, p<0.01),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 (PCS) (γ=-0.210, p<

0.05), and mental component score (MCS) (γ=-0.311, p<0.01). Coping method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s to the physical-mental health (Total score) (γ=-0.234, p<0.01),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 (γ=-0.220, p<0.01), and mental component score (MCS) (γ=-0.202, p<0.05). (6) Age and length of stay were the major predictors of life adaptation, and both explain the total variation of 8.7%, and age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nce. Predictors of physical-mental health, current employment and life stress explained the 10.1% of total variance, and life stress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7)

variance.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 (PCS) and mental component score (MCS) both explained well by life stress by 4.9% and 10.8% varia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refocusing the community female immigrant health care service.

Key word: married female immigrants, life stress, coping, life adapt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8)

目 次

誌 謝



中 文 摘 要



英 文 摘 要



目 次



表 次



圖 次

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重 要 性

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

4 第 三 節 研 究 問 題



4 第 四 節 研 究 假 設



4 第 五 節 名 詞 界 定



5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第 一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概 況



6 第 二 節 壓 力 與 生 活 壓 力 之 意 義 與 相 關 研 究



7 第 三 節 因 應 行 為 之 意 義 與 相 關 研 究



10 第 四 節 生 活 適 應 之 意 義 與 相 關 研 究



13 第 五 節 身 心 健 康 之 意 義 與 相 關 研 究



16 第 六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之 人 口 學 相 關 因 素



18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第 一 節 研 究 架 構



23 第 二 節 研 究 對 象



24 第 三 節 研 究 工 具



25 第 四 節 研 究 步 驟



30 第 五 節 資 料 分 析 與 處 理



31 第 六 節 研 究 倫 理 考 量



31

第 四 章 研 究 結 果

第 一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之 基 本 資 料



36 第 二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與 因 應 方 式 之 現 況



41 第 三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與 身 心 健 康 之 現 況



44 第 四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人 口 學 特 性 與 生 活 適 應、身 心 健 康 之 關 係



47

(9)

第 五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 因 應 方 式 與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之 關 係



50 第 六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之 預 測 因 子



51 第 七 節 研 究 其 他 發 現



59

第 五 章 討 論 、 結 論 與 建 議

第 一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之 人 口 學 特 性



60 第 二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與 因 應 方 式 之 現 況



63 第 三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之 現 況



67 第 四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人 口 學 特 性 與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之 影 響 因 素 69 第 五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 因 應 方 式 與 身 心 健 康 之 影 響 因 素 71 第 六 節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之 預 測 因 子



72 第 七 節 結 論 與 建 議



73

參 考 文 獻

中 文 部 分



77 英 文 部 分



82

附 錄

附 錄 一 內 容 效 度 的 專 家 名 單



86 附 錄 二 研 究 工 具SF-36使 用 同 意 書



87 附 錄 三 中 文 版 問 卷



88 附 錄 四 越 文 版 問 卷



95 附 錄 五 印 文 版 問 卷



104 附 錄 六 職業分類



115

(10)

表 次

表3-1 預 試 的 研 究 信 度



29 表3-2 統 計 方 法 分 析 表



32 表4-1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基 本 屬 性 分 布



38 表4-2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複 選 題 之 次 數、各 題 百 分 比、平 均 值、

標 準 差、最 大 值、最 小 值、排 序



42 表4-3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複 選 題 之 次 數 、 各 題 百 分 比 、 平 均 值、標 準 差、最 大 值、最 小 值、排 序



43

表4-4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量 表 之 平 均 值、標 準 差



44 表4-5 新 移 民 女 性 的SF-36健 康 調 查 量 表 分 數 與 常 模 基 礎 分 數 的 平

均 值、標 準 差



46 表4-6 新 移 民 女 性 的SF-36得 分 與 台 灣 地 區 的 常 模 資 料 之 差 異



46 表4-7 新 移 民 女 性 人 口 學 特 性 在 生 活 適 應、身 心 健 康 得 分 之 差 異



49 表4-8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 因 應 方 式 與 生 活 適 應 、 身 心 健 康 得

分 之 積 差 相 關 分 析



50 表4-9 生 活 適 應 之 複 迴 歸 分 析



52 表4-10 身 心 健 康 之 逐 步 複 迴 歸 分 析



54 表4-11 生 理 健 康 層 面 之 逐 步 複 迴 歸 分 析



55 表4-12 心 理 健 康 層 面 之 逐 步 複 迴 歸 分 析



55 表4-13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壓 力 因 居 台 年 數 不 同 之 分 析



59

圖 次

圖3-1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生 活 適 應 與 身 心 健 康 之 相 關 因 素 研 究 架 構 圖



23 圖3-2 Back Translation 問 卷 翻 譯 流 程 圖



28 圖4-1 生 活 適 應 標 準 化 殘 差 之 常 態 機 率 分 佈 圖



53 圖4-2 生 活 適 應 迴 歸 標 準 化 殘 差 散 佈 圖



53 圖4-3 身 心 健 康 標 準 化 殘 差 之 常 態 機 率 分 佈 圖



56 圖4-4 身 心 健 康 迴 歸 標 準 化 殘 差 散 佈 圖



56 圖4-5 生 理 健 康 標 準 化 殘 差 之 常 態 機 率 分 佈 圖



57 圖4-6 生 理 健 康 迴 歸 標 準 化 殘 差 散 佈 圖



57 圖4-7 心 理 健 康 標 準 化 殘 差 之 常 態 機 率 分 佈 圖



58 圖4-8 心 理 健 康 迴 歸 標 準 化 殘 差 散 佈 圖



58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世界人口、資金與文化結構的改變,藉由國際移民、跨

國婚姻產生異國聯姻的家庭已日益漸增。婚姻移民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臺 灣在1987逐漸開放,1992年開放大陸配偶來臺定居,和東南亞國家婚姻媒介業 興起,開啟婚姻移民之始,新移民女性最早來臺的已超過二十年,形成半世紀以 來最大的移民潮(夏曉鵑,2000;蕭昭娟,2000;王宏仁,2001;葉肅科,2004)。

依內政部統計至2008年12月底婚姻移民人數已達413,421萬人,其中大陸、港 澳地區配偶人數最多占66%(274,173人);外籍配偶人數占34%(139,248人)。

婚姻移民的部分以女性為主,除大陸籍外,外籍以越南最多占57.6%,其次依序

為印尼占18.8%,泰國、菲律賓各占約5%(內政部,2009),新移民仍逐年增加

直逼原住民而成為另一大族群人口,移民社會已是未來趨勢。

依歷年顯示:2003年(含)以前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與占總結婚對數比率

呈逐年遞增,至2003年達31.86%比率最高,即平均每3對結婚登記約有1對為 中外聯姻,惟2004年起為有效遏止以不法結婚來臺,內政部及外交部分別於2003 年底及2005年起實施大陸配偶面談及外籍配偶境外訪談,2004年起大陸及外籍 配偶結婚所佔比重驟減,至2006年僅為16.77%,2007年則微增至18.29%,近 年來婚姻移民的趨勢已呈現常態的社會現象(內政部,2009)。自2000年起,每 年有四萬名女性婚姻移民進入臺灣,這樣的異國聯姻結婚對數,影響臺灣出生嬰 兒形態,自2001年起約兩萬名新生兒之母親非本國籍,約佔新生兒總數之七分 之一。大部分來自大陸與東南亞國家之婚姻移民從「新娘」到成為「媽媽」,面 臨不同語言與文化的衝擊,除了需要適應異鄉的婚姻生活外,隨著新生兒的出 生,需面對新的延伸問題(黎雅如、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7),新移民 女性對於臺灣人口遷移、數量、結構、婚姻、家庭等靜態、動態都產生莫大的改 變,更影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各層面,也為臺灣帶來多元社會。

(12)

臺灣的女性婚姻移民在近年裡穩定成長,來自大陸地區新移民女性因語言文 化與臺灣較接近,社會適應較容易(黎雅如、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7), 生活適應如氣候、飲食、宗教、風俗習慣、生活步調及工作態度等方面適應良好,

八成以上對婚姻感到滿意;社區生活適應較佳,也易結交本地的朋友(劉秀燕,

2003;簡孟嫻,2003)。另來自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最直接面臨的就是語言障

礙,因言語隔閡,又不諳中文,週遭亦無親友之支持,在文化與生活習慣截然不 同的陌生環境裡,不但難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造成生活的不便,還會衍生適應問 題(鄭雅雯,2000;黎雅如、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7),新移民女性面 對的生活適應包含社會適應、文化調適、家庭婚姻及親子教育及處理移民後的生 活、社會、法律需求問題(張菁芳,2008)。移民本身是一壓力事件與生活的改 變,當移民者面對重新調整生活適應,會對個人帶來新的健康風險,造成健康的 負面影響(Trimble, 2003)。

新移民女性來到臺灣家庭後,期待能幫助原生家庭生活,帶著原生家庭對其 來臺灣生活賦予之高度期許,加上在新家庭中一至二年內面臨的懷孕、生育母職 角色(蕭昭娟,2000;夏曉鵑,2000;戴君倚、鍾聿琳,2002),而新移民在文 化融合中,會經歷涵化與同化的過程,將原生家庭文化在新的生活環境重新定 位,常出現邊緣化、文化偏見、種族依附的社會隔離現象(Yang & Wang, 2003;

林淑玲、蕭伃玲,2007),她們社會支持不易建立,常缺乏原生家庭支持系統,

常與同族朋友自成支持圈,以減少孤獨感(李瑞金、張美治,2004),且低涵化 的程度之移民,對原生文化較強依戀會呈現強烈社會隔離、憂鬱症狀而影響身心 健康(Miller, Sorotkin, Wang, Feetham, Choi, & Wilbur , 2006)。

語言是新移民女性面臨最大困擾,新移民女性因語言溝通的障礙會影響健康

照護知識、訊息的獲得及醫病關係的互動,婚姻移民的家庭社會資源不熟悉,不 知如何取得醫療服務,自身常感受醫療專業人員的歧視與偏見,對環境不熟悉又 不敢單獨自行外出與使用運輸系統,進而無法有效利用健康照護系統(Yang &

Wang, 2003;Darrell & Annetee, 2008)。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此一特殊群體,具

(13)

前述特質或遭遇到問題時,其外在環境相關因素與生理狀況呈關聯性結構的交互 影響新移民女性身心健康的改變,此改變將對新移民造成傷害,形成「易感性」

(susceptibility)(Park & Balbus, 2000;Steele, 2003),因此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即 是屬於健康易感性群體(vulnerable population),面對移民適應與壓力、語言困 難、家族延續、健康照護利用障礙等健康不利因素而形成另一健康弱勢族群(Yang

& Wang, 2003)。

聯合國說明婦女健康涵蓋的層面應包含:環境與職業衛生健康、傳染性疾

病、心理衛生、健康促進、慢性病及不同群體的健康、性與生殖健康(WHO,

1998),我國雖未加入聯合國,但在聯合國之各項宣言中,均宣誓表示遵守,因

此,對新移民女性群體之健康應更加維護。高美玲(2003)指出阻礙婦女獲得健 康與健康權的最大因子,乃是文化、宗教及社會對婦女的偏差態度。檢視我國新 移民女性的健康權,亦有上述的情況,又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語言隔閡,使得她 們的健康權益無法完整維護,實應就聯合國所揭示之健康權維護層面,給予更多 關注。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臺灣帶來多元化之社會,依內政部外籍與大陸配偶 的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4)顯示她們婚姻建立的感情基礎薄弱、家庭經濟弱勢、

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及家庭地位低落等因素,衍生各種問題。但現實中此一特殊群 體以生活舊經驗為核心,族裔網絡現象,接觸面有限,休閒為次要生活領域,但 隨著來臺時間增長,語言溝通能力的進展、大眾和私人交通工具的熟悉,和外出 工作帶來的經濟資源,促使其在家的地位改變(林倩綺、王淑治、林菁真、闕菊

女慧,2008),婚姻移民後隨時間不同其語言障礙、文化衝突、家庭生活經驗中所

面對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影響生活適應、身心健康安適狀況如何,實在值得探究。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上述之研究動機與重要性,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不同居臺間新移民女性之

生活適應、身心健康狀況,並瞭解影響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身心健康的相關 因素及預測因子。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目前臺灣地區新移民女性:

一、瞭解新移民女性之人口學特性、生活壓力、生活壓力的因應方式、生活適應、

身心健康狀況為何?

二、探討新移民女性之人口學特性與生活適應、身心健康之相關性為何?

三、探討新移民女性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身心健康之相關性為何?

四、探討新移民女性之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身心健康之相關性為何?

五、探討影響新移民女性之生活適應、身心健康的預測因子?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不同人口學特性之新移民女性其生活適應身心健康有相關。

二、新移民女性之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身心健康有負相關。

三、新移民女性不同之因應方式其生活適應身心健康有相關。

(15)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新移民女性

本研究界定為新移民女性指因婚姻移民由越南、印尼來臺灣之女性。

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是指與個體所處之環境的和諧狀態,亦包含個體內在、外在與環境 的關係呈現的狀態。本研究包含環境適應、人際適應、家庭適應、歸屬感之整體 生活適應(王雅芬,2004)。

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係指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完整之平衡狀態,並非無疾病或殘疾。

本研究定為新移民女性感受生活壓力後影響身心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層面與心理 健康層面(Ware, Kosinski, & Keller, 1994)。

生活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個人所處情境超過其身心所能負荷時都稱之為生活壓力。本

研究所指之新移民女性的生活壓力包括:工作、居留取得、語言學習、子女教育、

健康、意外災害、社會、經濟、想念家鄉、沒有朋友、夫妻感情、行動、飲食習 慣。

壓力因應方式

因應方式係個體感受壓力情境時所產生認知與行為的努力,以平衡處理外在

環境與個體內在需求。本研究因應方式是指:尋求社會支持、計畫與期望、情緒 處理、認知壓抑、轉移注意力。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之相關文獻,分為六個部分:新移民女性的概況、壓力與生活

壓力之意義與相關研究、因應方式之意義與相關研究、生活適應之意義與相關研 究、身心健康之意義與相關研究、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與身心健康之人口學特 性相關因素。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的概況

臺灣原本就是移民社會,1949年政府播遷來臺,人口遷移受嚴格管控,僅

少數因留學、移民、工作自然形成,1970年代單身退伍榮民面臨單身與擇偶困 境至印尼娶貧困華裔為妻,至1980年代經濟資金趨向東南亞國家投資貿易,菲 律賓、泰國婚姻移民進入了臺灣,1987年戒嚴解除,大陸人民移居臺灣逐漸增 加,1992年大陸配偶來臺居留、定居正式實施;隨著婚姻媒介業與政府南向政 策之驅使更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繫,促使印尼、越南女性的婚姻移民,來自各 地的新移民女性將獨特的文化、語言與生活習慣帶入臺灣,形成豐富多元文化社 會(夏曉鵑,1997;蕭昭娟,2000;王宏仁,2000)。

婚姻移民依內政部統計(2009)自1987年1月至2008年12月底婚姻移民 人數已達41.3萬人(413,421人),大陸地區新移民人數最多26.2萬人(262,701

人)占64%。外籍新移民人數為13.9萬人(139,248人)占34%,女性婚姻移民

的部分佔婚姻移民超過九成(128,868人,占92.5%),依國籍顯示越南最多占

57.6%,其次印尼占18.8%,泰國、菲律賓各占約5%。婚姻移民在臺灣地區遍及

各縣市,臺北縣、桃園縣、臺北市居前三位,桃竹苗、南投、嘉義、屏東縣等農、

工業較聚集之地分佈比例亦較高,從都會至鄉村,新移民女性面臨不同的生活與 社會環境(萬敏婉,2006)。東南亞籍的新婚移民女性平均年齡25.7歲,相較於 其他的國籍及大陸地區29.9歲及我國女性29.3歲,東南亞新移民女性顯最為年 輕(內政部,2008),正值生育年齡,而婚姻目的以傳宗接代為主,多數在適應

(17)

初期即面臨懷孕生產,生育即成為生活中重要任務(Yang & Wang, 2003;李慧 貞、蘇秀娟、許芷音,2004)。

跨國婚姻主要原因分經濟、文化、思想三個面向,其中經濟因素為最根本的

原因,如同婚姻市場中經濟為擇偶條件重要因素(葉肅科,2004),九十二年內 政部調查新移民女性大多經由婚姻媒介,其次朋友介紹認識,本國對象部分為原 住民、榮民、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等弱勢地位身分占16.3%(2004,內政部)

或中下社會階層,但相較於原鄉的不穩定經濟與貧困生活環境仍較優渥,跨國婚 姻即在優勢物資生活條件下驅使進行(蕭昭娟,2000;王宏仁,2000)。

近年來由於國人的婚姻觀念改變,與新移民女性結婚者的身分居於弱勢地位

者所佔比率稍有下降;榮民身分者亦漸少(柴松林,2004)。新移民女性也開始 投入勞動市場,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者,更因人際網絡的建立,工作機 會增加,有較長期穩定的工作收入,家庭地位因而提升,加上來臺時間日久,行 動自主能力增強,常利用工作之餘邀集同鄉好友,安排休閒,以排除工作、家庭 和各方面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林倩綺、王淑治、林菁真、闕菊女慧,2008)。

第二節 壓力與生活壓力之意義與相關研究 一、 壓力的意涵

Hossain等人(2002)在New Concise Medical Dictionary對壓力定義為會威 脅、傷害到個體並超過個體一般所能因應之範圍,所產生的心理過程。當個人察 覺到的某種刺激,而此刺激超過個人身心所能負荷,而引起生理、情緒或行為上 的轉變(蕭鵬卿、湯玉英,2004)。Selye(1956)指出壓力事生活中的一部分,

適度的壓力,可以提高個體之警覺,表現較佳,然過度壓力則會成生理與心理之 不適。

近代之國外學者Fitzpatrick(1998)將壓力歸類為三類理論,刺激為取向、

以反應為取向、交互作用為取向詳述如下:

(一)以刺激為取向

(18)

將壓力源的變化過程視為刺激,Folkman與Lazarus(1984)認為壓力是內 在、外在刺激之變項;Fitzpatrick(1998)將壓力視為破壞性反應的刺激,破壞 生理功能之外在因素。刺激為取向是以環境刺激做指標。

(二)以反應為取向

將壓力是為個體對刺激所產生的整體反應。Selye(1956)認為個體面對外

在刺激時,個體對刺激會產生反應之過程,稱「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分三階段反應:初期為警覺期(stage of alarm):當個體處 於壓力刺激時,感受到環境之要求,會準備因應或逃避,其次為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個體會呈現尋求協助、因應策略,以利應付壓力,後期為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個體如無法抵抗壓力而壓力持續存在,會造成個體之身心耗竭,

甚至死亡。反應為取向是以個體生理反應做指標。

(三)以交互作用為取向

將壓力認為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並非單一以生理或環境刺激。

Lazarus與Folkman(1984)的交互作用模式中,壓力與環境之間交互影響,更

強調個體認知與心理層面並含兩種過程:認知與因應歷程。認知歷程是當面臨壓 力源時個體會評估壓力對個人風險,經過評估會影響其行為反應,可能會呈現知 覺、生理、情緒、行為的改變。因應歷程是個體對改變認知與行為,來處理個人 與環境之不愉快感受。交互作用取向是以壓力個體對環境變動的感受。

二、 生活壓力的定義與意涵

生活壓力是指日常生活中所遭遇事件發生,個體失去原有之平衡狀態,並刺

激個體內在的適應歷程已恢復原有之平衡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個人所處情境超 過其身心所能負荷時都稱之為生活壓力(翁素月、陸汝斌、陳碧霞、吳玫勳、賴 姿如、周桂如,2005)。Iwasaki(2003)研究中指出生活中角色壓力、人際關係、

環境、親人死亡或意外災害為主要形態的壓力源。當壓力反應產生後,影響身、

心、社會三者交互影響,引起體內神經、內分泌變化,並產生行為調適再經由個 人因應能力之影響,產生生理、情緒、行為不同層面之改變,而影響其身心健康

(19)

與適應。個體面對壓力源,如無法解決,壓力又持續存在即變成生活壓力。個體 則須面對並適應生活環境,伴隨生活環境之改變而需調適則構成生活壓力之主 因。

移民適應歸化之過程會經歷涵化壓力,包含身體、心理、家庭、社會、經濟、

語言等層面,而生活上卻很少得到收入、教育、語言協助資源而影響健康(Casado

& Leung, 2001)。新移民女性的家庭收入所得偏低,婚姻基礎不穩固,容易造成

失業、家庭暴力,離婚、單親等重大生活壓力(莫藜藜、賴珮玲,2004)。異國 的陌生環境中語言受限,資訊缺乏,教養小孩方式認知不足,擔憂自然災害,生 活上人身安全、子女教育二方面壓力較大(姜涵淋,2006)。工作是新移民女性 的生活重心(林倩綺、王淑治、林菁真、闕菊女慧,2008),除了操持家務、養育 子女外,又兼負家庭之經濟,長期下來生理、心理上累積承受極大壓力(黎雅如、

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7),適度之壓力會使工作表現更好,但過度之壓 力則會對個人造成不良之影響(Allen, 1982)。社會對新移民女性刻板印象仍持 有商品化婚姻、人口素質議題、社會問題製造者的歧視與負面標籤效應對她們及 子女帶來社會生活之壓力(葉肅科,2004)。因此,新移民女性的生活中須面對 個人、家庭、工作與人際、安全、社會環境多面向之壓力。

壓力會影響身心健康,壓力源是經由個體因應處理。壓力的結果會影響生

理、情緒、行為、認知層面之改變:(一)生理方面: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 統、內分泌系統的反應,如心跳、脈搏加快、血壓增加、腸胃蠕動增快、頻尿、

類脂醇與ADH分泌增加。(二)情緒方面:會有失眠、易怒、挫折、忍受度降 低、焦慮、憂鬱、激動不安。(三)行為方面:重複出現某種行為、活動量的增 加或減少、混亂或行為退化。(四)認知方面:記憶力差,組織能力差、解決能 力降低(Witek-Janusek & Werner, 2000;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聖達,2004)。 故適量的適應負荷可以應付環境,而生活壓力下所需面臨壓力不單純、明確、短 暫,常是現代生活中,在慢性的壓力刺激下,累積過量的適應負荷,使身心承載 在過度亢進生理活動中,破壞了身體之調節系統而危害健康(Cohen & Manuck,

(20)

1995;Seeman, Singer, Rowe, Horwitz, & McEwen, 1997)。

動態的生活環境中,人們常會因應付壓力,導致煩惱、緊張、焦慮、不安、

精疲力竭。生活壓力近年許多研究者對不同族群研究,以學生為對象發現生活壓 力與身心健康有顯著之關係生活壓力愈大,身心健康問題愈多,即生活壓力對健 康具預測力(吳麗娟、陳淑芬,2006;李金治,2003;李欣瑩,2000;何茉如,

2000)。翁素月、陸汝斌、陳碧霞、吳玫勳、賴姿如、周桂如(2005)說明憂鬱

程度與生活壓力程顯著正相關。姜涵淋(2006)在新移民研究中亦發現整體生活 壓力愈大,整體身心健康愈不好。

三、 生活壓力的測量

Holmes與Rahe(1967)的社會再適應量表之生活事件,每個事件各有其生 活改變值(Life Chang Unit, LCU),代表個人在特定時間內所遭遇之壓力程度,

國內研究者編修經白璐等學者多次修訂,再編制為57項事件之生活壓力量表(白 璐、溫信財、陸汝斌、郭敏伶,1987)。翁素月、陸汝斌、陳碧霞、吳玫勳、賴 姿如、周桂如(2005)運用成人生活量表研究憂鬱者之生活壓力狀況,衡量事件 發生後,重新適應花費的時間並評分,評分範圍在0-100分之間。姜涵淋(2006)

新移民生活壓力量表包含工作權與國籍取得、教育與識字、生活適應輔導、醫療 衛生保健、子女教育、人身安全六方面之生活壓力共41題,採四點計分法,全

量表Cronbach值0.84。本研究參考姜(2006)之生活壓力及專家意見,增修社

會、經濟、夫妻感情、飲食習慣、沒有朋友、想念家鄉、行動不自由共計十三選 項,擬定生活壓力問卷一份,採複選題方式。

第三節 因應方式之意義與相關研究 一、 因應方式的定義與意涵

Lazarus與Folkman(1988)因應方式係個體感受壓力情境時所產生認知與

行為的努力,以平衡處理外在環境與個體內在需求。Miller(1992)個體面對壓 力情境時,採取改變或適應壓力源的策略,以建立個體生理、心理的平衡、安適

(21)

狀態。因應行為有效控制情境後,可解決壓力,如無法被控制,則會產生危機,

故因應的結果為產生適應與適應不良(Lazarus & Folkman, 1984)。因應行為能減 輕或免除連續的適應問題過程中所帶來之壓力及困擾。

Lazarus與Folkman(1984)在壓力與因應認知理論指出壓力是個體與環境

的互動結果,因應是為了改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壓力所產生的反應。互動模式為 基礎,將個人所遭遇獲感受之壓力視為自變項,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為依變相,探 討其關聯因子(如社會支持、因應方式、人格特質等)之作用,這樣的思維因應 方式成為後來壓力研究之模式(陸洛、陳豔菁、許嘉和、李季華、吳紅鸞、施建 彬,1994)。

Lazarus與Folkman(1984)因應行為分二種型式:問題取向之因應行為、

情緒取向之因應行為:(一)問題取向之因應行為(problem oriented coping):是 個體面對壓力時以直接方式去處理外在環境與個人的脅迫感,分析問題後再選擇 有效的方法處理問題。常見之因應行為包括:主動解決問題、分析原因、改變個 人態度、重新建立行為、尋求協助或支援等方式。(二)情緒取向之因應行為

(emotion oriented coping):由情緒上的抒解與發洩,以控制壓力帶來的情緒,

並非處理壓力環境,如焦慮、害怕。常見之情緒因應行為包括壓抑、否認、逃避、

轉移注意力等心理防衛機轉等。問題取向之因應重點再評估壓力情境並控制壓力 源;問題取向之因應重點在控制壓力下之情緒,是一種緩和性及掩飾性之策略。

面對壓力情境時,有能力認知評估其情境,以主動控制情境,採取問題取向、情 緒取向的行為策略以巧妙的對付與妥善的處理行為(陳珮娥、湯玉英,2005)。 因應是為了紓解壓力,以減輕焦慮、害怕、憂傷等不適感(Miller, 1992)。

Lazarus與Folkman(1988)影響個體因應相關因素有三項:(一)個人因素:年

齡、智力、認知、人格特質、價值觀。(二)環境因素:重要關鍵人物、個人所 能運用與連結之資源,如社會支持、經濟資源、可利用健康資源。(三)壓力特 性:影響個體對壓力威脅的認知程度,如過去經驗、壓力威脅程度、持續時間、

不確定感等。黃秀媚、林世華(2008)說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當面臨個人超出

(22)

其能力範圍的壓力,為了重新建立生理、心理的平衡,所採取的處理或解決的方 法。若因應方法有效,則可免除壓力之困擾;若因應無效,不但無法克服壓力,

可能會引起生活上困擾,以造成身心疾病,形成另一壓力源。因此,當個人能調 整因應行為符合情境,即能有效的減低壓力,維持身心社會健康之整體性。因此,

因應方式係個體面臨挑戰或威脅時,運用認知、行為、情緒之方式以減緩不適產 生的控制行為,讓自己面對情境的挑戰或尋求解決問題所努力的過程。

陳秋香(1994)研究指出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與尋求資源、情緒處理

有相關,人格特質外相且內控者愈會尋找社會資源、計畫期望之因應方式,生活 壓力愈大愈會用情緒處理,社會支持量愈多者越會使用各種因應方式來處理。

二、因應方式的測量

Jalowiec與Power(1984)行為量表所編製的JCS(Jalowiec Coping Scale)

因應行為量表,分為問題因應行為為主15題、情緒為主因應行為25題。Lazarus 與Folkman(1984)將因應行為分為八類型:面對問題(conforntive)、疏離

(distancing)、逃避/迴避(escape-avidance)自我控制(self-contral)、尋求社會 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urt)、接受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計畫的解決 問題(planful problem-solving)、正面再評價(positive reappraisal)量表內容計 51題。

林梅香、徐秀琹(2002)根據Jalowie與Power(1981)行為量表所編製的 JCS因應行為量表,為二類型因應行為:問題取向為主、情緒取向為主共40題,

採五點計分方式,受測者得分越高則表示越常使用的因應行為。何延鑫、黃久美、

郭鐘隆(2005)根據Jalowiec(1987)修訂因應量表及國內蘇雅玲(1994)對疾 病因應發展量表來擬定,分二向度:正向因應方式,面對樂觀自力更生尋求支持 緩和;負向因應方式,逃避、宿命、情緒化,共29題,採四點計分法,各分量 表得分越高,表示越常使用該類型因應行為。

李欣瑩(2000)根據國內多位研究﹝朱玲億(1989)、江承曉(1991)、蔣桂 嫚(1991)﹞學生因應行為再深入訪談8位學生經內容效度檢定,經因素分析共

(23)

得五類型: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正向情緒調適、尋求社會支持、與他人建立良 好關係、轉移注意力、逃避問題與發洩情緒,共29題,採四點計分法,各分量 表得分越高,表示越常使用該類型因應行為。陳秋香(1994)根據Lazarus與 Folkman(1984)的因應方式量表(Ways of Coping Checklist, WOCC),研究社區 居民之因應方式探討,經因素分析分為四類型因應行為:尋找社會資源、計畫與 期望、情緒與處理、認知壓抑,共33題,採四點計分法,各分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越常使用該類型因應行為,全量表Cronbach值為0.80,其研究對象為社區 居民,對社區生活新移民族群具適合性,本研究參考陳(1994)因應方式及前述 文獻、專家意見,共11選項,擬定因應方式問卷一份,採複選題方式。

第四節 生活適應之意義與相關研究 一、生活適應的定義與意涵

適應是個體為了因應各種改變所產生結果的過程,包含生理、心理、社會、

文化環境之間所有的互動之反應,需要時間且持續進行之過程(李月萍、陳玉敏,

2007)。Roy等人(1999)認為適應內涵為過程與結果二層面,當個體面臨壓力

威脅時,能因應處理以緩解或控制壓力,恢復平衡狀態(Roy et al., 1999 引自李 月萍、陳玉敏,2007)。張春興(1989)對適應界定三項定義:(一)個體為克服 困境,以滿足需求時所呈現之反應。(二)個體與生活環境間保持和諧狀態所表 現的反應。(三)除了環境的人、事、物,個體為滿足需求所表現的内在改變歷 程,如價值觀、態度等。個體為努力求取與環境的和諧,呈現多面之有意義、有 系統的行為,以滿足個體生理的、心理、和社會的基本需要。

生活適應是指在生活環境中,面臨壓力與解決問題時能透過改變個體或環

境,做適當之調適,且維持個人身心平衡連續過程,並改變環境滿足自己需求(王 雅芬,2004)。亦即個人與他人所處之環境間的互動狀態,並建立個人想滿足自 身需求,主動運用各種技巧與環境發生調合作用(顏錦珠,2002)。移民適應過 程的文化認同重要因素,因涵化能調和原生文化與新文化以平衡適應新環境與行

(24)

為,其涵蓋語言、行為、價值觀(Willgerodt, Miller, & McElmurry, 2002),且移 民者降低對原生文化認知,提升不同文化差異的認同,更能適應新環境而影響健 康(Virta, Sam, & Westin, 2004)。新移民女性因婚姻移民並非僅在居住地之改變,

而是遷移至與成長環境完全陌生環境,定居臺灣後面臨文化、價值、族群差異(夏 曉鵑,1997),她們在新環境追求更好生活及安身之處,適應文化差異的環境、

學習語言、了解風俗習慣與社會生活方式、家庭與婚姻關係(朱玉玲,2001), 在生活中使個人內在環境與所處之外在環境間達平衡的和諧狀態。

跨國婚姻適應問題主要為語言困境、文化差異、人際關係之孤立無援,而夫

妻間溝通、有效的支持網絡、人格特質均影響婚姻移民之適應因素(顏錦珠,

2002)。新移民女性離開成長環境面對不同的氣候、溫度、地理環境、飲食習慣、

語言溝通須重新適應,跨國婚姻之適應不僅限於個人,更包含家庭與成員之認 同,融合過程中的婚姻觀念、夫妻關係、婆媳相處模式、子女教養等價值觀差異 適應(郭香蘭,2005)。社會適應則面對種族偏見、商品婚姻、歧視與標籤化和 就業困難,就像生活在臺灣的另一少數民族(李瑞金、張美智,2004)。因此,

內政部更積極辦理生活適應輔導、學校識字教育、協助取得駕駛執照、新移民生 活輔導相關諮詢窗口等以提升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能力。

內政部為協助婚姻移民之新移民女性跨文化差異生活適應,委地方政府辦理

生活輔導班,再社會化學習發現參訓率會隨著結婚年數、子女數的增加而遞減,

參訓後在生活表現會因結婚年數的不同有所差異(吳金鳳,2004)。新移民女性 來臺時間越久,越能增加語言適應能力(郭香蘭,2005);來臺時間越久,社會 支持愈好(林麗華,2006);來臺灣時間愈長,對適應狀況愈有幫助,會對本地 外在環境更加熟悉,更能融入本地的生活(徐曼真、張芬芬,2006)。因此,文 獻顯示新移民女性會因來臺灣時間增加而提升其生活適應能力。

新移民女性抵臺初期生活高度的依賴先生,無經濟自主權,待語言能力逐漸

提升,行動自主性增強,人際關係由內而外逐步擴展,生活適應過程伴隨著人際 關係同步發展,交互影響(張素真,2007)。然個人(教育程度、年齡)、生理與

(25)

情緒(身心健康)因素會影響新環境與社會適應,促舊文化與新文化價值融合,

健康、活力是調適移民面對新環境主因,適應氣候變遷及生活形態改變,待有能 力投入自己志向之職業(Vanessa & Denise, 2007)。新移民女性處在封閉的社群 網絡系統,在有限的社群網絡下,其母國文化產業已在臺灣出現,從節慶、餐飲 到信仰,形成新移民文化和經濟產業聚落。新移民已不再是昔日的勞動人力和商 品化的婚姻關係,應去除對新移民問題化的標籤傳播。新移民在臺灣已有「新根

-子女」和「新角色-母親」,她們已和初期移民時的生活型態有所不同,逐漸累

積個人和社會的資本,連結原生國家的社群網路互動模式,以及發展小型的文化 經濟產業,其文化的形成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都代表她們文化形塑和社會凝聚力

(陳燕禎,2008)。

新移民生活適應研究議題趨多元,呂美紅(2001)發現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

成正相關,生活適應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徐曼真、張芬芬(2006)指出生活適 應會受到來臺灣居住的時間、人生的經歷、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影響。林麗華

(2006)發現新移民的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與憂鬱呈負相關。陳秀節

(2007)指出憂鬱、社會支持、語言及與長輩是否同住因素為整體生活適應顯著 的預測因子。

二、生活適應的測量

生活適應研究工具部分,林梅香、徐秀琹(2002)曾參考使用張雍琳(2000)

針對大專學生適應問題所進行之研究,以及曾巧芬(2000)針對護理學生生活壓 力之研究,並配合文獻探討及研究者之學生輔導經驗編製成「適應問題調查表」, 原量表共有60題,參酌專家效度意見及預試結果,修訂後得正式問卷包括目標 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經濟適應及實習適應等五部分共有40題,得分越 高表示適應困擾問題越大。

有關新移民的量性研究,呂美紅(2001)對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與婚姻滿

意度之研究,生活適應量表包含個人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共23題的五 點式量表,得分愈高者其生活適應情形愈好。陳秀節(2007)調查臺北市越南新

(26)

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憂鬱與生活適應研究,將整體生活適應分社會適應、心理 適應、文化適應、婚姻家庭適應四部分,共45題的Likert五點式量表。王雅芬

(2004)針對臺北市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研究,定義生活適應包含 環境適應、人際適應、家庭適應、歸屬感四層面,為16題的Likert四點式量表,

得分越高代表生活適應越好。王雅芬(2004)的生活適應量表其全量表之Cronbach 值為0.75,量表涵蓋環境適應之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人際適應之朋友 交往;家庭適應之先生、家人、朋友、社區面向,符合文獻探討中新移民生活適 應廣度及具時間性之歸屬感受,本研究修訂王(2004)生活適應量表並參考前述 文獻及專家意見後修訂為18題Likert四點式量表。

第五節 身心健康之意義與相關研究 一、身心健康的定義與意涵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於1946對健康定義是包含 身、心及社會之整體安適狀態(well-being),並非只是無疾病或殘疾。生物醫學 對健康概念則定義為身體結構的完整與功能良好,個體是無疾病或病理變化之狀 態。WHO健康概念突破了傳統健康侷限於生理的層面,健康實屬多面向之概念

(Tripp-Reimer, 1984)。

King(1990)認為健康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平衡及穩定狀態,當個體

面對內在、外在環境的變動時,持續調整之動態表現,經個體之角色功能及自我 照顧能力的潛能內在發揮,涵蓋心理、情緒、靈性的各層面並相互影響。Newman

(1990)認為健康是意識之擴展,個體會支開外在之約束,步向意識之擴展過程,

而疾病會促使個體進行意識之擴展。因此可知健康具主動性的維持身、心、社會 與靈性之平衡狀態。

移民適應、壓力為影響身心健康因素,移民婦女的憂鬱症狀與呈現感受,反 應在生理、情緒、生活方式且衝擊其對事物的看法(Bernstein, Lee, Park, & Jyoung,

2007)。新移民女性因婚姻移民對生理調適過程會出現無胃口、胃潰瘍、腹瀉等

(27)

腸胃道不適,過敏免疫系統的失調,生理週期混亂、頭痛等內分泌不平衡;心理 調適會產生頭痛、疲憊感、孤寂、焦慮、憂鬱、哭泣、失眠、自我退縮等症狀;

更加深社會適應層面中無真正朋友與支持的心理疏離感(Yang & Wang, 2003)。 另新移民女性之健康狀況發現此一群體之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寄生蟲高感染率的 特殊健康議題(Wu, Su, Liu, Sung, Chang, & Liu, 2004)。由此可之新移民女性之 身心健康包含生理、心理、社會多面向之健康。

近年來對身心健康在不同群體、不同面向壓力的研究議題被討論,針對大學

學生身心健康研究指出學生生活壓力對身心健康最具解釋力(李金治,2003)。 醫護職場工作壓力愈大更是身心健康潛在殺手(陳端容、鍾政達,2006)。Cheng、

Chen 與 Chen(2005)對臺灣一般受雇者之工作狀況調查研究發現工作不穩定

的受雇者易經歷工作上的高負荷、低控制、低社會支持,健康狀況亦較差。李君 如、張芸凱(2007)發現身心健康狀況會出現腰酸背痛、莫名其妙感到疲倦或精 疲力竭。

新移民女性的身心健康研究發現,她們隨跨國婚姻來臺在身心健康方面,以

身體健康層面的安適度較低,且新移民不同華語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心理健康 有明顯差異(姜涵淋,2006),然身心健康調適亦受婚前期望、家庭接納、外向

(個性特質)、幸福感均有正相關(陳嘉誠,2001)。美國之越南籍移民與其他亞 洲國家移民比較發現越南籍移民後自覺健康狀況明顯較差,年就醫次數較高狀 況,遷移後呈現較差之健康狀況(Frisbie, Cho, & Hummer, 2001),上述文獻均支 持新移民女性會因婚姻移民新環境適應產生身心健康改變。

二、身心健康的測量

近年亦不同群體之身心健康研究。身心健康量表可分為正向、負向二種,以

負向較多。負向指標則國內由學者鄭泰安等人編修之中國人健康量表,檢測輕度 憂鬱傾向,此量表分別為30題及12題版,共分為身體化症狀、焦慮、社交障礙、

憂鬱四向度,分數越高,身心健康愈差,研究對象分別學生生活壓力、醫師工作 壓力之身心健康狀況(李金治,2003;陳端容、鍾政達,2006)。正向指標以近

(28)

年李君如,張芸凱(2007)以學者陸洛等人以OSI量表為主要工具經修訂為五 分量表為工作滿意、人格特質、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心理與生理健康,其 中生理、心理健康分量表包含放鬆、活力、心理滿足、心理平靜、心理彈性以研 究空服員身心健康與工作壓力。蔡明春、鄭青展、林淑平(2008)參考學者馮嘉 玉、晏涵文自覺健康量表融入大學生自我價值觀念之自覺健康量表分四個構面,

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共22題研究學生議題之身心健 康。

新移民身心健康研究中姜涵淋(2006)參考文獻編定身心健康問卷以臨床構

面為主,分心理、生理二層面共10題。移居愛爾蘭之華人女性的身心健康的研 究(Guo & Wright, 2005)採用Dr.John Ware,Jr等學者(1994)所發展MOS SF-36 健康調查量表共36題,包含生理、心理健康二構面,整體生理健康內含身體生 理功能、生理功能角色受限、身體疼痛、一般健康;整體心理健康內含活力、社 會功能、情緒角色受限、心理健康,及自評健康變化總計36題,因本量表包含 生理、心理健康二向度且具良好之信效度,故本研究採用此量表為身心健康之測 量工具。

第六節 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身心健康之人口學相關因素

綜合文獻,影響生活適應、身心健康之人口學特性包含國籍、年齡、教育程

度、宗教、來臺灣的時間年數、目前工作狀況、子女數、配偶教育程度、配偶的 職業、家庭型態、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等十一項因素。

一、國籍

生活適應:遷移會受文化的影響,印尼新移民女性多數為華僑,受到華裔傳

統社會觀念及生活影響,對臺灣生活穩定比較滿足;越南新移民女性,盼來臺灣 得到更高之生活環境與經濟支持,較不適應家務,印尼新移民女性在本身、家庭 適應比越南新移民女性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同感(陳庭芸,2002),新移民會因國 籍不同呈現不同之生活適應。

(29)

身心健康:ㄧ般研究甚少對國籍探討不同種族移民間其身心健康之差異性,

在美國來自亞洲與太平洋地區不同國家之移民者會依民族性、文化融合移民後族 群間產生不同健康差異(Frisbie, Cho, & Hummer, 2001)。新移民女性是否因國籍 不同呈現不同之身心健康待探討。

二、年齡

生活適應:15-30歲的年輕移民者易受模塑及適應環境;年長者則受舊價值

與經驗影響,較難接受新事物,不易適應新環境(廖正弘,1985,引自吳美菁,

2004)。亦有研究發現31-40歲的移民較21-30歲者適應良好,顯示較年長者適

應能力較佳狀況(蕭昭娟,2000;呂美紅,2001)。在以加拿大之南亞移民職業 婦女為對象之研究中顯示年輕、教育、身心健康是在新環境中個人適應氣候、生 活方式、職業之重要因素(Martins & Reid, 2007)。因此,年齡為影響生活適應 的因素。

身心健康:移居愛爾蘭之華人女姓的身心健康的研究發現94%女性有健康問

題,其中年齡高於30歲者較多,包含生理與心理疾病(Guo & Wright, 2005)。 美國之韓國移民婦女年齡大與健康狀況愈差,但統計上無明顯相關(Yang ,

2007)。年齡為身心健康待探討之的影響因素。

三、教育程度

生活適應:東南亞國家新移民女性以國中程度較多(內政部,2004),教育

程度愈高之新移民女性越容易表達自己、與人互動,生活適應愈好(王雅芬,

2004)。顯示會教育程度是影響生活適應因素。

身心健康:教育會強化移民者連結健康相關資源之能力,移民研究指出年齡

的增加、女性、低教育程度、低收入之人口學特性與健康欠佳具相關性(Angel, Buckley, & Finch, 2001 ; Newbold & Danforth, 2003),顯示低教育程度與健康不佳 狀態有影響相關。

四、宗教

生活適應:新移民離開原有生活環境,經歷文化價值與生活方式調適過程,

(30)

對信仰重新界定與詮釋(戴君倚、鍾聿琳,2002),宗教信仰的不同會影響生活 適應。

身心健康:宗教信仰是遇到困難不可缺的精神支柱,信仰會協助其檢視週遭

生活的人、事、物而產生新的想法,對未來產生希望,感到不再孤獨,進而影響 身心健康(戴君倚、鍾聿琳,2002)。

五、來臺灣的時間年數

生活適應:新移民來臺灣初期對語言、飲食、氣候、生活的不習慣,可隨時

間的經過,循序漸進的調適到適應的程度(吳美菁,2004)。新移民來臺灣居住 時間之長短會影響其對生活環境之適應,來臺時間越久對環境及資源熟悉越能融 入臺灣生活(姜涵林,2006;郭香蘭,2005)。

身心健康:美國之韓國移民婦女定居時間之長短,與健康狀況明顯相關性,

居住時間愈長健康狀態愈好,居住時間具身心健康之預測力(Yang, 2007)。亦有 研究指出加拿大之移民群體於遷移後居住時間愈長而會因呈現較差之健康狀況

(Newbold & Danforth, 2003)。 六、目前工作狀況

生活適應:加拿大之移民研究發現移民婦女在工作會受到輕視,無法找到適

合所學之工作,大多打零工,或只能在速食餐廳、咖啡餐飲或工廠工作;且雇主 對她們工作報酬較低薪資,在加上缺乏原生國籍協助,家中以外之成員亦無人可 解決其負擔(Martins & Reid, 2007)。新移民生活重心大多以家庭為主,負責家 庭勞務,亦無特殊專長,工作機會相對減少(Yang & Wang, 2003),有工作者較 無工作者適應良好(呂美紅,2001)。移民女性勞動工作與不固定之工作性質影 響生活適應。

身心健康:加拿大之南亞移民婦女研究顯示移民壓力源來自工作狀況之不穩

定會更焦慮,工作帶來經濟收入,故生活中會將經濟放置首位,其次為健康狀況 上勞工工作身體上疲倦會連結精神上的憂鬱、心理負擔而影響身心健康(Ahmad, Shik, Vanza, Cheung, George, & Stewart, 2004)。

(31)

七、子女數

生活適應:研究新移民女性能在短期生育者,家庭中有較高之接納(陳嘉誠,

2001)。子女是協助溝通介面以增強生活上之適應。故子女數為生活適應影響因

素。

身心健康:傳統觀念與新移民女性承擔「傳宗接代」使命,婚姻移民來臺後

很快進入懷孕階段,對於親職教育之角色尚未充分準備,懷孕至育兒過程的壓 力,影響身心健康(Yang & Wang, 2003)。

八、配偶教育程度

生活適應:都會區研究發現,新移民之配偶教育程度愈高,社會支持愈好,

進而提升新移民生活適應(王雅芬,2004),顯示配偶教育程度為生活適應影響 因素。

身心健康:新移民女性的配偶通常處於低社經地位,婚姻中的雙方都處於教

育程度的低點,再加上較低生活社會階層、環境資訊取得不易的情境中,其潛在 健康問題值得關注(邱方晞,2003)。配偶教育程度是否為身心健康因子待探討。

九、配偶的職業

生活適應:新移民女性會因配偶之職業類別不同,在生活上環境適應、家庭

適應、歸屬感上呈現顯著差異,職業層級越高者呈現之生活適應愈好(王雅芬,

2004)。

身心健康:新移民女性之配偶職業大多從事半技術性層次之工作,然配偶社

經地位屬中高社經地位者,愈能得到更多支持而幸福感更高,身心健康狀態更安 適狀態(邱馨吟,2007)。另研究顯示配偶的職業與心理健康不相關(林麗華,

2006)。配偶職業是否影響身心健康值再探討。

十、家庭型態

生活適應:新移民女性所嫁入的家庭中大多有較多的家庭成員(李慧貞、蘇

秀娟、許芷音,2004),新移民的初級系統以配偶、配偶之家人、朋友鄰居為社 會支持來源,特別是家人之財務支持以協助其生活適應(王雅芬,2004),顯見

(32)

配偶之家人為生活適應重要因素。

身心健康:新移民女性所嫁入的家庭多與長輩同住,在生活習慣與家庭關係

中與長輩之相處,會害怕觸犯禁忌或行為不當而產生焦慮、敏感或心理不適,產 生身心壓力(李瑞金、張美智,2004)。

十一、家庭每月平均收入

生活適應:內政部新移民生活狀況調查(2004),家庭生活費用最主要來源

為本人或配偶工作或營業收入。先生收入較優渥家庭在整體生活適應、文化及婚 姻家庭適應最好(陳秀節,2007),家庭經濟收入為生活適應因子。

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移民研究中有不同之發現,加拿大移民者之中低收入之

經濟家庭較差之健康狀況(Angel, Buckley, & Finch, 2001; Newbold & Danforth,

2003)。而美國的韓國移民婦女健康研究中顯示職業、教育、婚姻、收入與自覺

健康狀況上並無相關性(Yang, 2007)。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瞭解新移民女性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身心健康的實際情

形,並探討其間關係,本研究採橫斷式(Cross-Sectional)研究設計,本章就前 述研究之方法,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個案倫理考量進行描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的探討,提出本研究架構如下圖:

人口學特性

國 籍 年 齡 教 育 程 度 宗 教 信 仰 來 臺 灣 的 時 間 目 前 工 作 狀 況 子 女 數

配 偶 教 育 程 度 配 偶 職 業 家 庭 型 態

家 庭 每 月 平 均 收 入

生活適應 環 境 適 應 人 際 適 應 家 庭 適 應 歸 屬 感

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 身體生理功能 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 一般健康

身體疼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因情緒角色受限

活力 社會功能

生 活 壓 力

因 應 方 式

圖3-1 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與身心健康之相關因素研究架構圖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縣之縣轄市級地區新移民女性為研究的母群體。研究類型為相

關性研究設計,樣本數之計算方式以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方式進行α值設定 為0.05,統計檢定力為0.8,Effect size 設0.15,屬於較偏medium(Cohen, 1988), 並依據參考文獻與生活適應、身心健康高度相關之變項,本研究架構共計13個 預測研究變項,其計算後預定樣本數至少為131人。

研究族群以臺灣地區婚姻移民人數居首位之臺北縣,選定板橋、中和、永和

及新店之縣轄市級地區。依據臺北縣新移民人口統計板橋、中和為臺北縣新移民 人數前二位,又中和與新店均位於臺北盆地南側,而永和與中和密不可分,合稱 雙和地區,且四縣轄市均位於新店溪流沿線,因地緣關係有較相近之生活環境,

遂選定此區。研究對象來源社區、學校(補校、生活適應班)新移民居住板橋、

中和、永和及新店市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訪談詢問參與意願,經同意後由研究 者進行收案。收案條件如下:

一、越南、印尼籍之新移民女性。

二、能認識原生國籍的文字或具備簡單中文溝通能力。

三、經解釋本研究目的後,同意參與的研究者。

Gambar

表 次  Ⅷ
表     次
表 3-1   預 試 的 研 究 信 度  29  表 3-2   統 計 方 法 分 析 表  32  表 4-1   新 移 民 女 性 的 基 本 屬 性 分 布  38  表 4-2   新 移 民 女
圖 3-1  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與身心健康之相關因素研究架構圖
+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比較使用 2% chlorhexidine alcohol 與 10% povidone-iodine alcohol 溶液對住院老人週邊靜脈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