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居家托育保母安排嬰幼兒遊戲之研究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居家托育保母安排嬰幼兒遊戲之研究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Copied!
206
0
0

Teks penuh

(1)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段慧瑩 博士 Advisor: Dr. Duan, Hui-Ying

居家托育保母安排嬰幼兒遊戲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lay arranged by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for young children

研究生:朱俐蓉撰 Name: Ju, Li-Rong

中華民國 00

August, 2011

(2)

誌 謝

終於可以告訴那些等了我一年的小朋友們,「朱俐老師的功課寫完了!」

沒想到我也有寫誌謝的一天,除了感謝還是感謝。論文寫作之於我猶如 爬山,雖然沒有一口氣直攻山頂,但走走停停,蜿蜒屈折而上,也常有許多意外 的驚奇和收獲。五位保母們就如蘊藏豐富寶藏的大山等我親臨探索,段老師就是 牽著我的手一路陪伴我往前走的響導;偶爾自己脫隊迷路時,段老師永遠樂觀正 向思考的指引激勵,曉苓老師和瑞琴老師則在旁指導建議;遇到壞天氣時,可以

call out給二哥,他會像心理輔導張老師般的傾聽;體力差走不動時,一起走的

同窗好友會連拖帶拉的架著我走;沒毅力想放棄時,有一大群在旁搖旗吶喊的學 姊、學妹和老友,邊遞茶水邊按摩的鼓勵加油,還有求神問卜的老媽,用掛滿我 全身的護身符幫我趨魔擋鬼,祈求我一路順遂平安;快要斷糧餓肚子時,老爸就 開著直昇機空降補給;偶爾撞山跌倒時,有馨慧老師急救;最後快上山頭時,站 在山頂的曉苓老師伸出援手用力拉我一把。終於,靠著大家的幫助,我克服了自 己心理障礙,又往前邁了一大步,雖然還未攻上美麗的山頂,但是我已能體會老 師們希望我爬上山的用心。

這不只是一本論文寫作功課,也是我的人生課題;段老師給我的指導也不是 僅有專業知識,感謝您!

而此刻心情卻是~回首向來蕭瑟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謹以此論文獻給今年結婚五十週年的朱爸和朱媽,祝您們金婚大喜,百歲吉祥!

於新北投市立圖書館 2011.08.23炮戰紀念日

(3)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摘 要

研究所別: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居家托育保母安排嬰幼兒遊戲之研究

指導教授:段慧瑩 博士

研 究 生:朱俐蓉

本研究旨在瞭解居家托育服務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研究者從三位保母 托育服務實地觀察及自然參與嬰幼兒互動,以瞭解保母如何安排嬰幼兒遊戲的環 境、遊戲的時間、參與嬰幼兒遊戲的互動態度、參與角色及其想法,並探究保母 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與想法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居家托育服務專業化在政府 機關近二十多年的推動輔導下,日益受到重視,托育品質已受到若干家長的普遍 肯定。綜合本研究討論,得到三位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各項安排和想法有二大取 向,一為以機構式幼兒園為標竿,朝向小型托育工作室安排;一為順其自然生活 化,以家庭模式彈性安排。總結如下:

一、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環境的安排,明顯呈現機構式幼兒園樣貌及維持家庭情境 二類,但皆認為自己是用心而朝向專業努力。

二、保母對嬰幼兒遊戲時間的安排,偏重指導式教師角色者,結構式安排遊戲學 習活動的作息;偏重媽媽角色者,隨興帶入生活化遊戲。

三、保母參與嬰幼兒遊戲的互動態度呈現教師型與媽媽型,參與遊戲時的角色安 排雖各自不同,但都有指示引導的意涵。

四、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與想法,受到個人特質及對工作的期許、自我專業 知能、經歷以及家長需求而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居家托育服務的保母、保母輔導管理相關單位及未來 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居家托育服務、保母、嬰幼兒遊戲、托育品質

(4)

A study on the play arranged by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for young children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 the type of play arranged by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for young children.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field observation on thre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examining closely their quality of service and their natural interaction with the young children so as to evaluate how they managed the play environment, their time allocation for the young children during the day, their attitude of interaction and the role participating during the play.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e roles the child care providers played in the homes, their ideas and rationales behind the activities they arranged for the young childre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 that better professional child care service is needed beyond the government policy created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also much of the practices are commonly accepted by parents. In the summary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two commonaliti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philosophy of these three child care providers were found: Firstly, they took standards from a typical kindergarten as template and re-created their small-scale child care workshops at home; Secondly, they provided their services as part of their natural daily lives, their management styles were flexible and lacked structure in mode of family.

The overview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environment of the young children’s play created by child care providers has two common characteristics - one that is similar to a typical kindergarten and the other is influenced by the home environment. All the child care providers felt they were diligent and professional.

2.Child care providers allocated some of their play time acting as teachers providing structural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ones who by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a mother, integrating real life experiences and related play.

(5)

3.The providers presented themselves as teachers and mothers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 young children’s play. Although the role assignment in the play were diverse, all shows instructively.

4.The providers’ managements and philosophies towards the play were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jobs, levels of professionalism, experiences and parents’ requirements.

In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made recommendations to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nd authority of counsel and management for child care

providers, and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matter.

Keywords: family child care service, child care provider, young children play, quality of child care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幼兒遊戲定義及重要性... 6

第二節 成人對嬰幼兒遊戲的影響... 12

第三節 居家托育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資料搜集與分析... 42

第四節 研究的信實度... 5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毓姨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及其想法... 53

第二節 玫姨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及其想法... 88

第三節 莉姨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及其想法... 11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5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6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65

參考資料 ... 167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 175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 ... 176

附錄三 訪談大綱 ... 177

附錄四 檔案名稱編碼一覽表 ... 179

(7)

附錄五 逐字稿轉譯符號表 ... 180

附錄六 編碼範例 ... 181

附錄七 概念形成範例 ... 182

附錄八 毓姨參與嬰幼兒遊戲角色分析表 ... 183

附錄九 玫姨參與嬰幼兒遊戲角色分析表 ... 186

附錄十 莉姨參與嬰幼兒遊戲角色分析表 ... 190

(8)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2-1 遊戲學習螺旋圖 ... 21

圖3-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4-1 毓姨舊家平面示意圖 ... 56

圖4-2 毓姨新家一樓平面示意圖 ... 61

圖4-3 毓姨新家二樓平面示意圖 ... 61

圖4-4 毓姨新家頂樓平面示意圖 ... 62

圖4-5 玫姨舊家一樓平面示意圖 ... 92

圖4-6 玫姨舊家二樓平面示意圖 ... 93

圖4-7 玫姨新家平面示意圖 ... 98

圖4-8 莉姨托育服務場地平面示意圖 ... 125

表目錄 表2-1 兒童發展領域和材料設備之關係表 ... 17

表3-1 研究對象背景一覽表 ... 42

表3-2 參與觀察及訪談時間地點一覽表 ... 44

表4-1 毓姨舊家嬰幼兒遊戲環境說明表 ... 57

表4-2 毓姨新家嬰幼兒遊戲環境說明表 ... 63

表4-3 毓姨提供的玩物設備與幼兒發展領域關係表 ... 67

表4-4 玫姨舊家嬰幼兒遊戲環境說明表 ... 94

表4-5 玫姨新家嬰幼兒遊戲環境說明表 ... 99

表4-6 玫姨提供的玩物設備與幼兒發展領域關係表 ... 103

表4-7 莉姨托育服務場地嬰幼兒遊戲環境說明表 ... 126

表4-8 莉姨提供的玩物設備與幼兒發展領域關係表 ... 134

表4-9 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與想法同異分析表 ... 155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居家托育保母如何安排嬰幼兒遊戲及其想法為何?首先緒 論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重要名詞釋義,茲分別敍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直都很喜歡小孩的我,在生活經驗中,常常會降低自己的年齡身份,和嬰 幼兒玩在一起,因為喜歡和幼兒玩,也常常特別注意孩子在玩什麼?怎麼玩?因 此,在進入嬰幼兒保育系就讀後,就對「幼兒遊戲」的課程特別感興趣。大學畢 業專題選擇在實習的機構進行觀察紀錄,專題報告「幼兒建構遊戲與社會行為能 力的關係」;研究所也選修了「嬰幼兒遊戲研究」,實地在台北地區五個戶外兒童 遊戲場進行觀察紀錄,深度探討「探討幼兒在遊戲場的遊戲型態」等議題。這些 觀察幼兒遊戲的經驗以及修習的理論課程,使我對於「幼兒遊戲」產生了更濃厚 的興趣,玩物設備對幼兒的遊戲行為有什麼樣的影響嗎?遊戲場域與幼兒遊戲行 為的關係為何呢?以及成人互動方式會如何影響幼兒遊戲?因此,在思考論文題 目時,即決定以「幼兒遊戲」做為深入探討的主題。

其次,社會型態深受單親家庭、核心家庭與雙薪家庭日益增多的轉變,其年 幼子女的托育照顧,需向外尋求支援及協助的情形,也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李 宜靜,2008;周琳霓,2005;馬祖琳,2005;涂妙如,2003;張美娟、段慧瑩,

2005;蔡嫦娟、張碧如,2003)。祖父母、親戚家族、保母、外傭及托嬰機構等,

是這些家庭選擇嬰幼兒托育的考量方式(涂妙如,2003;陳雯琪,2004);數項 資料(內政部兒童局,2006;李華玲,2010;涂妙如,2003;張美娟、段慧瑩,

2005;陳雯琪,2004)顯示,出生至三歲嬰幼兒的托育照顧,除了父母親及家中 親人外,保母是其首選。

由內政部兒童局所調查的「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

(10)

調查報告分析」(摘要版)亦指出,0~未滿3歲嬰幼兒以「在家由母親帶」者最

高,佔45.44﹪,「在家由其他家人帶」者次之,佔23.75﹪,「白天送到保母家,

晚上帶回」再次之,佔8.17﹪(內政部兒童局,2006)。再者,涂妙如(2003)

的研究也顯示,嬰兒二個月至一年期間及一年後的照顧現況,除了母親自行保育 者外,則由親人、保母或外傭托育,且選擇保母的比例都高於外傭。另外,張美 娟和段慧瑩(2005)的研究顯示,家中有0~4歲幼兒,且父母都需外出工作者,

其幼兒的托育方式以長輩照顧者為多,其次是專任保母。最後,2004年育兒生 活雜誌主辦「全台保母托育問題大調查」,共接獲696份讀者有效問卷。調查結 果指出,當夫妻兩人皆無法帶小孩時,有58%的人會交給長輩,次之就是19%

的人認為保母是最佳的選擇,顯示除了長輩之外,保母是第二個托育選擇,代表 保母在家長心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陳雯琪,2004)。

以上資料皆顯示,0~3歲嬰幼兒的托育方式,除了「在家由母親帶」之外,

其次是委由親友長輩照顧,再者即為居家托育的保母提供服務(內政部兒童局,

2006;涂妙如,2003;張美娟、段慧瑩,2005;陳雯琪,2004)。居家式托育服

務的需求逐年增加(蔡嫦娟、張碧如,2003);再者,保母的家庭為一私人領域,

家長都無法自主進入以進行長時間觀察和理解(馬祖琳,2005),更何況一般局 外人,更是不易知曉該場所的托育實況;因此對於此一嬰幼兒托育場域的研究及 瞭解,其重要性實在不容忽視,引起研究者想進一步探究居家式托育保母如何安 排嬰幼兒遊戲。

2010年9月,當研究者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以「幼兒遊戲」

為關鍵字搜尋時,獲得18筆相關的博碩士研究,其中14篇的研究場域都是幼托 機構,其主題包含幼兒遊戲行為、玩具性質亦或教案設計等等,但針對居家托育 或是家庭環境的幼兒遊戲研究闕如;Coley(2001)在其研究中也提到進入居家 式服務的研究遠低於機構式的托育研究,並建議應有更多居家式托育品質的研 究。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更肯定將研究場域設定於居家式托育,也呼應黃瑞琴

(11)

(1991)所述,研究場所選擇時,若考量該場域為其他研究尚未探究的場所,其 研究意義將可能會是社會學上的重要課題。

1968年生態心理學家Roger Barker提出的行為情境論(Behavior Setting

Theory),解釋了環境與行為之間的交互影響。他認為,個體會在不同的環境中

產生不同的行為,其所處的情境及其中的擺設會給予他線索,使其產生應該出現 的行為(引自Day,1983)。由此可知,居家托育的環境會對嬰幼兒的遊戲行為 產生影響,所以,保母會如何安排嬰幼兒的遊戲環境呢?家中的硬體擺設因應托 育服務有何變動呢?對嬰幼兒的玩具會如何選擇呢?又是那些想法影響其對嬰 幼兒遊戲的安排呢?這些都是研究者欲加以探討的研究問題。

保母的工作究竟是一份專職的工作,還是一份兼差工作呢?王順民(2009)

就質疑,「留在家裡並看顧別人的小孩,此一就業型態的屬性究竟是一門專職的 工作,還是隱含著多重考量的兼差工作」;許多相關研究也都提到,保母工作的 特性就是,除了增加收入還可兼顧家庭(高仁華,2005;蔡嫦娟、張碧如,2003)。 對此,「居家托育管理實施原則」(2009年3月3日)僅指出:「在托育時段內應 專心托兒,不得有其他酬勞報償之兼職工作」。因此從事家務及對嬰幼兒的基本 保育工作之外,保母會如何安排嬰幼兒的遊戲時間呢?會參與嬰幼兒遊戲活動 嗎?其背後的想法又是為何呢?尤其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與想法之間的關 係,成為本研究分析統整的重點。

本研究旨在探究居家托育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除了瞭解保母如何安 排?更想深入探究其安排時的想法與觀點。由於量化研究是經由數據結果而呈現 事實現況,無法明確深入瞭解事實背後的真正內涵;而質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特 別重視人類行為的主觀意義、當事者內在的想法、自然的情境脈絡,以及人們解 釋其經驗的過程(黃瑞琴,1991),較為合適本研究旨意。再者,楊曉苓和胡倩 瑜(2005)也曾以問卷方式對全省(北、中、南各區)抽樣580位證照保母,進

(12)

行合格家庭保母托育服務品質調查,其中有關學習活動指標與遊戲的空間、設 備、行為、成人互動等,已有量化的統計結果。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取向進行 研究,因為考量增加資料的豐富性但又為了避免保母私領域接受研究意願低,經 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透過研究者擔任相關專案兼任助理的機會,認識若干位居家 保母,最後經她們同意,以三位研究對象進行個案分析。

綜觀以上之研究動機及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希望藉此研究質性研究取向,對 三位保母進行個案分析,以深入探討居家托育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瞭解保 母如何安排嬰幼兒遊戲的空間、設備、時間及參與嬰幼兒遊戲時的角色為何?瞭 解保母在安排時的想法為何?最後,再分析這些安排與想法之間的關係,期盼此 研究能提供深度詳實有關居家托育場域中嬰幼兒日間活動遊戲的樣貌,以及如何 運用居家環境的特性,重視兼具保育與教育的托育服務內涵,提昇托育品質,讓 每個「傳家寶」都能獲得最健康豐富的成長環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藉由至保母家進行參與觀察及訪談,以瞭解居家 托育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為何?因此,本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居家托育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

二、瞭解居家托育保母安排嬰幼兒遊戲的想法

三、探究居家托育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與想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問題說明如下:

一、瞭解保母如何安排嬰幼兒遊戲的環境及其想法為何?

(13)

二、瞭解保母如何安排嬰幼兒遊戲的時間及其想法為何?

三、瞭解保母參與嬰幼兒遊戲的互動態度和參與角色及其想法為何?

四、探究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與想法之間關係為何?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一、居家托育:本研究採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99年11 月17日,行政院函送立法院審查版本)中對居家式照顧服務的定義,是指 兒童由其三親等內親屬以外之教保服務人員,於居家環境中提供收費之托育 服務。

二、保母:指研究對象中三位保母,皆有保母人員技術士證照,也都加入社區保 母支持系統。

三、嬰幼兒:本研究所指之嬰幼兒,系指研究對象之三位保母所收托出生至四歲 的嬰幼兒。

四、嬰幼兒遊戲:本研究的嬰幼兒遊戲為廣義的定義,舉凡是嬰幼兒自發性的探 索、自由選擇的熟悉活動或是成人安排、引導所進行的活動,不論是充滿愉 悅、驚奇、緊張或偶有害怕的過程都樂在其中的,都是本研究所探究的嬰幼 兒遊戲。

五、遊戲環境:本研究所指之遊戲環境,系指Johnson、Christie和Yawkey

(1999/2003)所說,影響幼兒遊戲行為的環境因子,包含了適合遊戲的空 間、良好的空間佈置及充足的玩具設備。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及問題,搜集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討論,作為研究分析之 依據。第一節敍述幼兒遊戲的定義及重要性;第二節為成人對嬰幼兒遊戲的影 響,其中討論成人安排遊戲環境、遊戲時間及參與嬰幼兒遊戲的互動態度與參與 角色;第三節探討我國目前居家托育服務概況,再回顧和保母工作價值觀、家庭 資源及專業進修等居家托育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幼兒遊戲定義及重要性

研究者在托兒所服務時常遇到,飯前請幼兒去洗手,二、三歲的小孩總是一 去就不願回來,原來,他們正在洗手台前變化各種花招玩起水來了。如同陳淑敏

(2005)所述:幼兒總是能將最平常的事,變成有趣好玩的遊戲。對幼兒而言,

平常的事就是「遊戲」,教育家杜威更倡議「寓工作於遊戲」、「從遊戲中學習」

的觀念(Johnson, Christie & Yawkey, 1999/2003)。以學術觀點,遊戲的定義是什 麼?有那些遊戲理論?遊戲對幼兒的發展的重要性為何?本節將以遊戲的定義 及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探討。

-、幼兒遊戲定義

有人這麼說:「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不論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玩,而且 玩得很高興。在研究者的個人經驗中,就常見家教的學童及親友的幼子,總是在 大人無預料的情形下,可能是因為買晚餐時一個塑膠袋發出的聲音,或是在等公 車時踢著地上的鐵罐,就嘻嘻哈哈地玩起來了。也就如同陳淑敏(2005)所提,

幼兒遊戲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發生,與其說「遊戲是幼兒的工作」,倒不如 説「遊戲是幼兒的生活」。

大部份的人都認為「遊戲」就是玩,但是卻少有人能為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15)

「遊戲」自古到今,不論是古典理論或是近代學者無不對它有許多討論(陳淑敏,

2005;黃瑞琴,2001,2009;Frost, Wortham & Reifel, 2001/2005;Johnson, Christie

& Yawkey, 1999/2003;Moyles, 1989/2000;Wardle, 2003/2005);甚至詳細探討遊 戲與工作的關係、遊戲與規則遊戲的區別(陳淑敏,2005)、遊戲與探索的差異

(陳淑敏,2005;黃瑞琴,2001)。

在這些文獻中,Johnson、Christie和Yawkey(1999/2003)便主張,「遊戲」

如同愛情一般,多采多姿,其內涵常常是模糊曖昧,不容易抓住真正的意義,也 因此,無法以單一特定定義來做解釋。取而代之的是,用許多個別化的概念交織 而成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陳淑敏(2005)、黃瑞琴(2001)、Johnson、Christie和

Yawkey(1999/2003)及Wardle(2003/2005)等學者則以外在行為表徵及內在特

質狀態,整體概念的描述幼兒遊戲特性。

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後,發現不同學者對幼兒遊戲定義的共同特徵為:內在 的動機(自發產生)及正向的情感,可見其重要性,而各學者中,研究者又認為 以黃瑞琴(2001)之定義最為清楚明瞭:「讓幼兒自發產生、自由選擇、彈性發 展,並且樂在其中的自發性探索活動。」參考上述的遊戲特徵外,研究者認為遊 戲應包含幼兒生活的一切活動,也是本研究中有關嬰幼兒遊戲之廣義定義,舉凡 是嬰幼兒自發性的探索、自由選擇的熟悉活動或是成人安排引導而進行的活動,

不論是充滿愉悅,或偶有驚奇、緊張及害怕的過程都樂在其中,都涵蓋為本研究 所探究的嬰幼兒遊戲。

二、嬰幼兒遊戲的重要性

1989年11月20日通過實施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 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其中第三十一條即為兒童休閒、娛樂及文化活動相關權利,

呼籲各國承認兒童擁有休閒及餘暇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和娛樂活動

(16)

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之權利;其次指出簽約國應尊重、促進兒 童全力參與文化與藝術生活之權利,並應鼓勵提供適當之文化、藝術、娛樂以及 休閒活動之平等機會。此外Moyles(1989/2000)也提到遊戲是幼兒從事了解、

探索周遭世界的過程,遊戲與學習是緊密結合的。為此,教育部(1987)頒布的

「幼稚園課程標準」的六大領域為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常識,遊戲,

遊戲也被列為一種課程領域,可見其重要性。

近年來腦部研究因為科學儀器的進步而有了快速的發展,關心嬰幼兒遊戲的 科學家們運用新的技術及設備進行相關研究,發現遊戲對於發展的重要性遠超過 先前的假設。如Baylor醫學院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較少遊戲或與人接觸的小孩,

其腦部成長比同年齡幼兒小了20%~30%(Frost, 2003)。Frost、Wortham和Reifel

(2001/2005)也提到,如果因剝奪幼兒自發性和創造性遊戲而產生遊戲匱乏,

將可能導致其發展與行為上的遲緩或偏差。綜觀上述,不論是從學術理論或是實 證研究中,都不斷指出遊戲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以下分別從動作技能發展、

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認知發展及情緒發展來介紹遊戲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

(一)遊戲有助於嬰幼兒動作技能發展

嬰兒初期會藉著踢及抓取來操弄運用手趾及腳趾等的身體遊戲(Frost, Wortham & Reifel, 2001/2005)。當嬰兒發展動作技能時,遊戲範圍也擴大了,例 如爬、站、走。接著,嬰兒試著用玩具來進行身體遊戲,他們以操弄玩具及任何 接觸到的新事物,來學習推、拉、敲、打等動作技能(Rogers & Sawyers, 1988), 而每一個動作技能從重演到熟練,嬰兒會將它們不斷地運用在遊戲中(Frost, Wortham & Reifel, 2001/2005)。隨著嬰幼兒的年齡漸長,幼兒透過遊戲活動發展 肌肉協調和平衡能力,與這些動作相關的遊戲,因為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戶外 遊戲是最好的選擇,而音樂律動則是室內常見的動作遊戲活動。蘇秀娟(2006)

以三位8~16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30次的音樂活動,探討其目標氣質向度的改

(17)

變歷程,研究結果顯示,三位嬰幼兒在活動量、堅持度、趨避性及注意力分散度 等目標氣質向度,皆達到正向的發展,她進一步說明,經由這些音樂活動,嬰兒 音樂性的肢體活動量變豐富了。

(二)遊戲有助於嬰幼兒認知發展與擴散思考

對於遊戲與智商的關係,陳淑敏(2005)以許多國內外研究結果推論,從事 社會戲劇遊戲或主題幻想遊戲能夠提高幼兒的智商。她進一步描述:能從事象徵 遊戲的幼兒,因為可以分辦事物的真實情況與暫時的轉換,不會把假的黏土蛋糕 咬一口,能在現實與假想世界中自由轉換,所以思想具有擬似的可逆性,也表示 其具有保留能力。角色扮演可使孩子能有去除自我中心(decentration)及逆轉性

(reversibility)的能力,而這二個認知能力將使幼兒的保留概念發展較好

(Johnson, Christie & Yawkey,1999/2003)。

Vygotsky及Piaget認為遊戲可以幫助幼兒抽象思考能力及熟練新的心智技

巧(Johnson, Christie & Yawkey,1999/2003)。Moyles(1989/2000)也提到,探 索遊戲對日後的問題解決能力是非常有助益的,孩子們傾向多樣化的探索,同時 也就會更傾向於嘗試錯誤的學習,因此盡量提供自由、探索及有意義的遊戲情境 設施,促進幼兒活躍的學習,許多初步的理解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就會產生連結。

很多研究證實具有遊戲特質的幼兒,是比較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陳淑敏,2005; Frost, Wortham & Reifel,2001/2005;Johnson, Christie & Yawkey,1999/2003)。 因為扮演遊戲進行時,並有沒固定的劇本及角色,幼兒必須自己設計建構腳本,

隨時修正改編,完全依照參與者的先備經驗及現場反應,天馬行空,毫無約束的 發揮,因而提昇其想像及創造力。此外,建構遊戲也是激發幼兒想像創造力常見 的遊戲方式,王心筠(2009)、李坤珊(2006)、黃期璟(2003)、楊秀惠和陳嘉 彌(2007)及廖藪芬(2008)等人,以積木或樂高遊戲為研究方法,經實驗而得,

確實提昇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18)

(三)遊戲有助於嬰幼兒語言發展

嬰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而語言的學習則以生活中的自然交談最 為有效(陳淑敏,2005)。黃素華(2009)觀察一位學步兒,從12個月到24個 月大期間的溝通行為及溝通意圖,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用餐情境及共讀情 境,在遊戲情境時,學步兒出現較高的輪替行為(輪流說話)及意圖種類。由此 而知,遊戲確實提昇了學步兒語言溝通的刺激。到了幼兒期,語言、溝通、書寫、

閱讀的能力正在萌發,幼兒常在遊戲中學習語言,包括說出各種不同方式或不同 規則的語言、任意改變語法、複誦押韻的兒歌童謠或說笑話取悅自己,這些都能 增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幼兒也可能透過遊戲學習新的字彙、文法,並在 後設溝通時做有聲的思考(陳淑敏,2005)。

遊戲對於幼兒敍說能力的影響,在Senechal(1997)研究加拿大3歲和4歲 幼兒發現,反覆聆聽和與父母共讀圖書有助於幼兒表達和理解語彙。而Weizman

和Snow(2001)的研究也發現,幼兒的語彙發展程度與親子共讀方式和品質有

關。另外,蔡青君(2008)探討0-3歲嬰幼兒閱讀活動的現況,其訪談研究結果 指出,閱讀活動對嬰幼兒產生的影響存在個別差異,但在專注力、語彙學習等方 面的確有進步。廖藪芬(2008)的研究則發現,透過樂高遊戲誘發,幼兒敘說故 事歷程對其認知、口語表達、創造思考想像、解決問題與邏輯思考等能力及舒解 內在情緒和導正行為與價值觀的功能,都有所助益與進步。遊戲無疑地促使幼兒 更多開口說話、表達思考的機會,而居家托育保母如何適時引導與回應,便是影 響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關鍵,將在下節成人對嬰幼兒遊戲的影響中詳細探討。

(四)遊戲有助於嬰幼兒的社會發展

嬰幼兒社會性的遊戲開始於新生嬰兒以微笑來回應照顧者,接著當他們會玩 弄聲音時,便產生牙牙學語及發出咕咕聲來與人互動,這就是嬰兒溝通的管道

(19)

(Frost, Wortham & Reifel,2001/2005)。透過早期的社會性遊戲,嬰幼兒學習及 練習互動技巧、表達情緒,增進其社會發展。李永華(2005)針對八名2~9個 月大的嬰兒,進行16次的音樂活動,分析實施後的結果及影響性。研究結果顯 示,嬰兒藉由聽覺及觸覺而學習到聆聽的技巧、專注力,並會模仿動作及發聲,

也會融入音樂情境做出適度反應與良好的社交能力發展。鄭如晶(2007)透過 16次的音樂活動,觀察4位學步兒的音樂反應及人際互動的表現歷程。研究結 果發現,4位學步兒參與音樂活動後,音樂反應與人際互動上均為正向發展,且 主要照顧者與觀察員皆肯定音樂活動對孩子的助益。蘇秀娟(2006)的實證研究 結果中也提到,嬰幼兒在音樂活動歷程中,透過同儕學習,促進嬰幼兒社會性發 展及培養其同理心。林晉榮、黃永寬和姚妮君(2007)對於培養及訓練幼兒社會 化的行為能力,提出幾個方式,其中之一即為「借助遊戲活動」,並指出,遊戲 是兒童人際關係交往需要形成的重要途徑,透過遊戲使兒童獲得了處理人際關係 的態度和技能。上述多個實證研究均證實音樂遊戲活動是促進嬰幼兒社會發展的 很好媒介,而要進行此活動只需有音樂CD及一台音樂播放器,對保母們而言,

實可多加運用,但切勿因此而減少戶外遊戲頻率。

(五)遊戲有助於嬰幼兒的情緒發展

遊戲之於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可從嬰幼兒的自我概念建立以及壓力的因應疏 解來看。Erikson(1963)認為扮演遊戲可以將過去不愉快或焦慮的經驗解放,

呈現於現在,而對未來的期望也能預演於現在,有助於自我衝突的解放,所以遊 戲可被視為一種治療方式幫助幼兒因應情緒和行為的困難。Peller(引自Johnson, Christie & Yawkey, 1999/2003)則更強調補償性理由的多元化,幼兒再次經歷過 去的事件並伴隨當時的情緒和心情,重複再現的遊戲能使自我概念重整;

Sutton-Smith強調遊戲角色的反轉,可讓幼兒促進個人控制與自主的感覺,將真

實世界受成人控制的情境移轉至想像世界的扮演遊戲,由幼兒轉為控制洋娃娃,

進而發展自我認同。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兒童遊戲治療,也是運用遊戲能帶給

(20)

幼兒自我表達情緒、想法和行動,能讓幼兒獲得滿足、成就感及成功經驗,讓幼 兒擁有主導權和控制感的原理,藉由治療元素加入遊戲情境之中,使幼兒用最自 然的方式表達及揭露自己的情感、想法、經驗和行為,這就是遊戲治療(台灣遊 戲治療學會,2011)。

由以上的文獻可知遊戲與嬰幼兒的各項發展有著重要的關係,為此居家式托 育服務除了提供保育照護之外,更應注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以提昇托育服務的 品質,更是居家式托育的目標。

第二節 成人對嬰幼兒遊戲的影響

本節主要以遊戲環境、遊戲時間及成人參與嬰幼兒遊戲的互動態度和參與角 色等因素,詳細介紹成人對嬰幼兒遊戲安排的影響。因幼托機構的空間、設備及 師生比等條件都與居家式托育差異較大,而家庭的空間、設備及成人與幼兒照顧 的比例都較符合,所以居家式托育相關的文獻資料,將以家庭環境、父母角色與 態度、親子互動等相關資料作為補充。

一、成人對遊戲環境的安排

收托兒長時間待在保母家中,其遊戲環境大部份受限於保母家庭環境的硬體 設施,因此蔡延治(2010)就認為好的居家生活環境,不論室內或戶外,都要有 充分的採光、流通的空氣與流動的活水。而針對嬰幼兒居家遊戲學習環境的安 排,她更提出一位優質的照顧者要能觀察到嬰幼兒總是在玩的過程發展出新的遊 戲,所以成人最好花費精力佈置一個豐富的環境,使幼兒得已在此產生自己的遊 戲構想。其規劃原則為:準備一個以嬰幼兒為本位的童趣空間,提供生活化的材 料及多功能使用的空間設計。此外,因為幼兒經常在追尋刺激的變化,因此舉凡 是景觀、材質、顏色、社交團體、活動、環境、聲音與味道等,都需考量變化與 多元性,若能在空間和設備上以漸進方式,愈來愈複雜與具挑戰性,讓長時間待

(21)

在托育環境的幼兒,保有持續探索的挑戰(Wardle, 2003/2005)。

縱觀上述嬰幼兒遊戲環境的一般性考量之後,再依Johnson、Christie和 Yawkey(1999/2003)所提出的影響嬰幼兒遊戲行為的環境因子:適合遊戲的空 間、良好的空間佈置及充足的玩具設備,分別予以介紹如下。

(一)遊戲空間的安排

多數探討幼兒遊戲環境的書籍及研究都著重在托育機構及學校空間的安排 及規劃,而大部份居家托育的場所是保母的居住處,空間的安排較無法一一配 合,但是仍應儘量遵循這些一般性考量,尊重嬰幼兒,以其為中心思考,掌握明 亮通風、安全、清潔、空間密度、自由、彈性運用、多元豐富的玩物、情境佈置 等原則,以滿足嬰幼兒發展活動的需求。

1.安全

嬰兒學爬的過程,也是學習身體、手、腳及軀幹的協調和力量控制的時機,

家中若有低矮的家具,使嬰兒扶著就能站起,漸漸地學會扶著移動腳步,就會削 嬰兒爬行的需要,因此如能減少低矮的家俱擺設,以寬敞空間和誘因,就能幫助 嬰兒得到擴展視野及主控移動身體的能力;而學步兒期,因為抬腳跨步尚不協 調,對空間的領悟也未成熟,所以必須注意地面是否平坦及保持乾燥,隨時清空 地面雜物,留意周圍家具是否固定牢靠,可支撐幼兒扶持站立,讓幼兒可以安全 地行走;幼兒期,不僅活動量漸大,更是好奇探索的高峰期,桌布、電視、音響 或是飾品、枱燈、桌上物等,幼兒高度及舉手可及之處的設備,須留意擺放位置 及穩固性,避免幼兒拉扯碰觸翻落而導致意外(蔡延治,2010)。最後提醒照顧 者,幼兒是全身體學習者,因此他們需要有空間躺下來、閱讀、站起來玩新做好 的飛機、在畫架上揮灑,或癱在抱枕上,所以環境中需有符合幼兒需求的柔軟、

有彈性、舒適的材料與設備(Wardle, 2003/2005)。

(22)

2.空間密度

關於遊戲的空間密度,Smith及Connolly(1980)將空間、幼兒人數及環境 設備當作變項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當幼兒的平均空間愈小,其遊戲時的粗動 作活動量(跑、追趕、混戰)就會減少,當幼兒的平均空間降到25平方呎(約 0.68坪),則會影響幼兒的社會行為,若再降至15平方呎(約0.4坪),攻擊行 為就會顯著增加,團體遊戲也明顯減少。由此研究也證明空間密度會影響幼兒的 遊戲行為。環境需能提供許多適性的體能活動機會(Wardle, 2003/2005),安全 的空間可以提供幼兒各種不同的遊戲經驗,挪開茶几,以活動家具調整空間,騰 出較大場地給嬰兒學爬、學走,再運用活動床墊、榻榻米、棉被枕頭、浴巾…等,

就能從事大肌肉活動,讓嬰幼兒玩得滿身大汗(蔡延治,2010)。

3.乾淨

嬰幼兒的身體動作發展由躺、臥、翻身、坐、爬至扶持行走,明顯可知其所 需的活動空間也會由床、臥室而逐漸延伸至整個家庭空間,再加上此時期正屬於 充滿味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動作遊戲,因此遊戲空間內,不論是家俱、地板都 必須是乾淨清潔(Frost, Wortham & Reifel, 2001/2005)。如此乾淨而自由的遊戲 空間,可幫助嬰幼兒發展感覺統合的功能(高麗芷,1994)。

4.自由

提供給嬰兒及學步兒的環境,應該是一個可以協助他們自立自主行動且減少 大人干預的環境,例如:一條封閉式的走道、鏡子、不同材質觸覺表面的家俱或 物品,提供刺激變化的機會,並鼓勵在沒有成人持續控制與干預的情況下,可以 讓孩子們冒險與探索(Wardle, 2003/2005)。王瑞霙(2004)以北區都會型公寓 住宅的10戶家庭,進行觀察與深度訪談,其研究指出,幼兒都喜歡遊戲,藉由 遊戲來學習並探索環境,大部份的幼兒最常活動的空間就是客廳及臥房,因為其

(23)

他地方,成人都覺得對幼兒太危險,而禁止幼兒進入,卻也阻止他們學習烹調及 分擔家務的機會。所以他認為應該將家中所有空間的危險性降到最低,而不是受 限幼兒能出入的地方,使幼兒有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在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 關於居家環境設計中提到,蒙特梭利的精神是啟發幼兒,讓幼兒自己動手做。因 此,開放式的廚房只要多花一些心思,把危險的物品鎖好,並告訴幼兒這個櫃子 是屬於媽媽的,他不能開,另外再準備幾個矮櫃讓幼兒可以自行使用,幼兒就能 參與更多的家務(陳秀芬,n.d.)。在安全的範圍內儘量開放廚房,讓幼兒也能參 與洗菜、切菜、削皮、煮飯及擺放碗筷等樂趣,這些都是很好的日常生活訓練,

幼兒在享受樂趣時,自然習得日常生活技能,這些經驗也會反覆出現在幼兒的扮 演遊戲中,透過遊戲再次強化複習,由此可見環境的安排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經 驗。

幼兒遊戲環境的重要性應該和教育機構的學習環境一樣被重視,不論這個場 地是在家庭或其他的托育地點。因此,盡可能安排固定活動區,決定用餐、午睡、

大肌肉活動等的位置,以及一個幼兒專屬的遊戲角落,可能是玩具角、圖書角、

藝術角等,放置方便嬰幼兒自己拿取的玩具,使其可以依自己的興趣選擇想進行 的活動,也是學習歸納收拾的開始(Wardle, 2003/2005;蔡延治,2010)。福祿 貝爾(F. Froebel)也相信有準備的環境,具有教育幼兒的力量(Seefeldt & Barbour,

1994),因此,即便是居家托育服務的場地,若能提供一個有準備的幼兒遊戲環

境,對幼兒就會有著深刻的影響,應予以重視。

(二)情境的佈置

新生兒對於冷暖及溫度,是相當敏感的,嬰兒對觸覺的敏感度會明顯提 升其對環境的反應度(Shaffer, 1999/2006),所以環境的清潔及溫度的控制是絶 對必要的。Wardle(2003/2005)提到,良好的托育環境不能太熱或太冷,除了 細菌與病菌喜愛在溫暖不通風的環境中外,過度溫暖也可能導致幼兒想睡而不參

(24)

與活動。楊曉苓(2010a)也指出,環境中的色彩、光線、空間密度、家具材質、

噪音、溫度或成人特質等,都可能對嬰幼兒的學習產生直接或潛在的影響。適合 嬰幼兒的環境是柔和的光線、舒適的溫度、不過度強烈的色彩、柔軟的家具材質 及輕柔的音樂等,相反的,過度擁擠的環境、大量而持續的噪音,都會讓嬰幼兒 處在壓力之下,不利其健康和成長。

華德福幼兒教育的教室不論是在設計上或是功能上都被視為是家庭的延伸

(Williams & Johnson, 2005/2008),因此其相關理論可作為居家式托育服務的參 考。Rudolf Steiner所創立的兒童發展理論中,也認為幼兒對所處的環境極端敏 感,他們用五官吸收資訊,並用整個身體來體驗他們的感覺,因此在華德福的教 室裏,不論是牆壁的顏色、教室的用具以及傢俱,都建議採用樸素淡雅的顏色,

而不使用壁紙(Grunelius, 1991);樸素淡雅的顏色讓人有空氣流通、舒暢清新的 感覺,也會讓人想到櫻桃的花或春天的樹葉,這樣美的感受可以激發幼兒的想像 力及安穩情緒(Williams & Johnson, 2005/2008)。但是,關於牆面的佈置,楊曉 苓(2010b)卻提出另一看法,出生至6個月的嬰幼兒對黑白色對比圖案感興趣,

所以牆面可懸掛一些黑白相間的圖案,增加嬰兒對視覺的刺激;進入7~12個 月,除了在牆上掛色彩鮮豔的圖片之外,可掛上不會破的鏡子、嬰兒和家人的照 片及動物真實圖片等(蔡延治,2010)。而到了較大幼兒,Wardle(2003/2005)

則說,在幼兒視線高度處展示幼兒的作品,可以反映出幼兒在此環境的重要性。

因此,關於牆面的佈置,不論是樸素淡雅或是黑白圖案與家人、動物照片等,都 應秉持不過度複雜與刺激。

Johnson、Christie和Yawkey(1999/2003)提到,良好完善的遊戲空間佈置,

就能誘導幼兒進行高品質的遊戲。所以情境佈置會影響幼兒遊戲的種類、時間及 品質。阮慧貞(2002)在對親子遊戲環境規劃者的建議中也提到,一個溫馨舒適 的環境氣氛,最容易吸引親子長時間沈浸。這其中包括輕快悅耳的音樂給親子聽 覺的享受、活潑的環境色彩帶給親子視覺的歡悅,在歡樂的氛圍裏,相信親子能

(25)

開懷的遊戲,在環境潛移默化的陶冶下,更能提高親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因 此,研究者認為居家托育的嬰幼兒遊戲空間更應該從原有的清潔、安全、收納考 量,逐漸轉向注意情境佈置對幼兒的啟發、引導及吸引,且心理層面的影響還包 括,如色彩啟發美學創造力、收納習慣培養歸納與邏輯分析能力以及家具擺設對 於孩童心理安全感的影響等等。

(三)玩物設備的提供

玩具對嬰幼兒的重要,不僅提供歡樂,也是他們遊戲學習的媒介。玩物的種 類會影響幼兒的遊戲行為(陳淑敏,2005),例如提供拼圖、積木、樂高玩具,

就比較可能引發建構遊戲行為,若提供成人的衣服、帽子、鞋子,則可能引發戲 劇遊戲行為;激發不同的學習潛能(蔡延治,2010);提供幼兒不同的面向的發 展經驗(黃瑞琴,2001),如Spodek、Saracho和Davis所做的發展領域和材料設 備的關係表(1987,引自黃瑞琴,2001),如表2-1。

表2-1

兒童發展領域和材料設備之關係表

發展領域 材料和設備

身體發展 攀登架、帶輪玩具、積木、輪胎、球、鈕扣框架、穿鞋帶玩具、

穿珠玩具、形狀卡、平衡木、梯子、剪刀、木工工具、玩沙工 具、拼圖、和能讓幼兒發展大肌肉或小肌肉的任何其他設備或 材料。

社會發展 有關幼兒經驗的材料,如:郵局或雜貨店的道具、扮家家酒材 料和能讓兩位或更多幼兒一起工作的活動或經驗。

智能發展 動物、植物、操作的材料、沙、水、木塊、積木、天平、放大 鏡、配對遊戲、積木附件(停止標誌、玩具卡車等)、圖書、錄 音帶、錄音機、樹葉、石頭、小樹枝、花、圖畫、拼圖、烹飪 活動和能讓幼兒思考和運作的其他材料。

(接下頁)

(26)

表2-1

兒童發展領域和材料設備之關係表

(續前頁)

發展領域 材料和設備

創造力發展 各種顏料、各種不同大小,形狀和質料的紙、黏土、廢物利用、

豆子、米、漿糊、金屬線、、布線、編織框架、刀片、剪刀、

蠟筆、印製的材料、積木、服裝、吸管、木塊和幼兒能用來表 達他們的世界的任何其他材料。

語言發展 圖書、錄音帶、語言經驗的材料、圖表、故事、手指遊戲、布 偶、幼兒自製書、扮演的服裝、社會情境、與其他幼兒和大人

互動的機會。

情緒發展 能讓幼兒獲得成功經驗的任何材料、給予幼兒挑戰但不使其挫 敗、讓幼兒獲得成就感。

資料出處: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頁86),臺北,心理。

另外,充足的玩具數量和多樣的種類,也會提昇幼兒的遊戲行為層次,幼兒 可將不同的遊戲行為及素材,彼此建構結合。陳淑敏(2005)就提到,教師可以 鼓勵幼兒整合數樣物品或玩具於想像遊戲之中,以提高遊戲的行為層次和複雜 性。例如樂高搭建的停車場,因為充足的樂高數量,使其可盡興的建構出一個三 層的立體停車場,再將種類繁多的玩具車一一停入放好,最後配合超人及機器人 等玩偶一起進行扮演遊戲。相對的,朱俐蓉(2009)觀察訪談二位居家托育的保 母與學步兒的遊戲情形,研究發現,貧乏的玩具設備,不利於學步兒的文化刺激,

但保母置身其中卻不易查察。

適齡適性的玩具對嬰幼兒遊戲而言,除了安全,也是用以維持和延伸幼兒興 趣和經驗(蔡延治,2010)。Frost、Wortham和Reifel(2001/2005)就提到選擇 嬰兒及學步兒的玩具時,需特別注意玩具是否禁得起猛撞和丟,應避免小零件會 脫落而造成吞食,導致嬰幼兒哽咽。除了安全的考量還需符合其發展的適切性,

例如,考慮嬰兒及學步兒的抓握能力,玩具的尺寸、重量及穩定性就很重要。當 然,符合發展的適切性也包括對嬰幼兒的認知、肢體動作等發展的關注後,選擇 合適的玩具,可避免嬰幼兒因為發展未成熟而不當的操作玩具,或是對於幼兒年

(27)

齡較長,若無適時調整適齡的玩具,會減少其外在的刺激,而降低其學習成效。

蔡延治(2010)也提醒,因為幼兒喜歡新奇變化的刺激,所以照顧者要經常更換 玩具內容。

對於玩具的選擇,郭春在(2006)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自編問卷對281名大 學幼教系在職班生的同事們,調查教保人員認為好的玩具應具備那些要素?最適 合和最不適合幼兒的玩具是那些?研究結果顯示,教保人員認為好的玩具應具備 的要素為安全性、益智性、能激發創造力、符合幼兒年齡、持久耐用。而教保人 員認為最適合幼兒的玩具為組合式積木、樂高組合玩具、拼圖、雪花片、扮家家 酒玩具。最不適合的玩具為武器類(包含槍、劍、刀和尖銳物品)、絨布娃娃、

彈珠、電動式玩具、組合式機器人。王瑞霙(2004)的研究也發現,家長購買玩 具時最重視的是,玩具的安全性與具有創意啟發性。阮怡菱(2009)的研究發現 台北縣的家長對玩具的觀點,認為玩具可以增進孩子的動作發展,可以培養孩子 的創造力,選擇時則會認為積木等操作玩具對孩子有良好的影響,而使用上認為 家長陪孩子玩玩具比買玩具給他更重要。

上述三個研究都指出成人重視玩具激發幼兒創造力的意義,對此蔡延治

(2010)提醒,不要受「益智玩具」名稱所迷惑,其實任何一種玩具都可以滿足 幼兒發展的需要,也因此,她更提到用創意和細心,即使是家裡的鍋、碗、瓢、

盆,也會受到歡迎,多利用幼兒熟悉的玩具或生活用品,不需要花很多錢在購置 設備上。王瑞霙(2004)的研究也發現,絕大多數的幼兒會把家具拿來當玩具,

尤其是客廳的沙發,可以當成遊戲場或是玩具,變化出很多的玩法,也有的幼兒 會把櫃子當樓梯爬。由此可提供保母在選擇玩具時的參考,不用拘泥受限,只要 充滿創意,用心就能提供合適及適齡的玩具,才能提昇幼兒的遊戲層次。

二、成人對遊戲時間的安排

在居家托育的環境中,收托幼兒年齡普遍從出生至三歲,而此年幼兒童之作

(28)

息時間必以喝奶、吃飯、睡覺等保育工作為重點,因此探討成人對其遊戲時間安 排,將由整個作息時間一併討論。

在嬰兒階段,雖然睡眠時間及進食時間占大部份,但照顧者若能擬定一個彈 性作息時間表,明確掌握一天的流程,就能充分利用每日可進行遊戲的機會。不 過,要瞭解年齡愈小的嬰幼兒愈需要靈活的調整時間表,來符合幼兒需求,雖然 穩定的作息流程能讓嬰幼兒得到安全感,但彈性立即的回應也表示照顧者尊重嬰 幼兒的生理節奏及其興趣(楊曉苓,2010a)。

遊戲時間長短對較大幼兒的重要性,可從建構的觀點來看,幼兒在自由遊戲 中,會因為經歷不同的問題情境而使他有機會突破限制,自我調整,建構思考解 決的方法。因此,遊戲需要時間,而且是一段連續、充份且從容的時間,讓幼兒 在遊戲過程,由不同的遊戲材料間學習轉換,發展建構自己的目標,自發探索的 變換遊戲,並循著遊戲的情境與發展而進行同儕互動和交流(黃瑞琴,1995;黃 瑞琴,2001)。幼兒的遊戲都是從簡單的形態開始,經過不斷地嘗試和構思,才 會漸趨完善複雜,所以也就需要較長的醞釀時間(Christie & Wardel, 1992)。且 遊戲的前置規劃作業對於幼兒創造思考、語言及社會能力的發展也有密切的關係

(方金鳳,2004;林美華,2003;楊秀惠、陳嘉彌,2007)。因此給予幼兒時間,

耐心的等候陪伴,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活動進行太緊湊,常會讓幼兒感到壓力,

或因為時間太短,幼兒被提醒遊戲時間結束,卻還沒玩夠時,就會產生挫折感及 衍生負面情緒,成人應在轉換活動前數分鐘先提醒幼兒作準備(楊曉苓,2010a)。 方金鳳(2004)依研究發現而提出,遊戲時間的長短,不只影響幼兒的情緒和人 際互動,也可能影響遊戲的品質,而為了提高幼兒的遊戲行為層次,成人應該隨 時觀察幼兒的遊戲情形而給予適當的遊戲時間。

怎樣才是充足的遊戲時間呢?Johnson、Christie和Yawkey(1999/2003)提 到,充足的遊戲時間,才能讓幼兒沒壓力的玩,也才有機會去計畫並進行高層次

(29)

的戲劇遊戲或複雜的建構遊戲;而不同的幼兒年齡及遊戲行為需要的遊戲時間也 不同,從遊戲的立場來看,建議至少要有45分鐘以上的自由遊戲時間,時間愈 長,幼兒統整建構的效果愈好,能支持及延伸遊戲層次。

托育機構內作息時間較為固定,且安排的遊戲多半呈現結構式遊戲課程,自 由遊戲時間多為零星時間,但自由遊戲對幼兒而言應該與正式學習課程一樣重 要,它是幼兒情緒宣洩調節的管道,也是幼兒慢慢將所學事物統整內化的歷程

(Wenner,2009)。對此,Moyles(1989/2000)則提到遊戲學習螺旋圖(圖2-1)

的概念,她指出,幼兒的自由遊戲與成人的指導式遊戲交互產生,使遊戲與學習 之間呈現螺旋狀不斷擴張循環,時而加強提昇自由遊戲的層次,時而迴旋延伸擴 大幼兒更廣博的經驗,之後再升高到知識和技能的增加。對於居家式托育的嬰幼 兒而言,遊戲原本就可能隨時興起、持續,彈性運用於日常生活作息之中,早上 起床後、吃過早餐後、一整個早上、吃過午飯睡午覺前、睡午覺後、洗澡時,晚 飯前、晚飯後睡覺前…(黃瑞琴,2001),相對托育機構,似乎較能擁有長時間 的自由遊戲,若能以Moyles(1989/2000)的遊戲學習螺旋圖概念充份運用安排,

則可看見幼兒遊戲發揮極大的潛能。

圖2-1 遊戲學習螺旋圖

資料來源:Moyles, J. R. (1989/2000). Just playing? The role and status of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段慧瑩、黃馨慧(譯)。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

色與地位。臺北市:心理。

擴大 

再建構  調節適應  精熟 

練習  修正 

指導式遊戲 

指導式遊戲  自由遊戲  自由遊戲 

遊戲 

(30)

有了充分的遊戲時間,若能有計畫的安排遊戲時段及頻率,則能讓幼兒的遊 戲情節得以逐日的延續發展,充實其遊戲經驗(黃瑞琴,2001)。Johnson、Christie

和Yawkey(1999/2003)也提到,若父母能將幼兒堆疊好的積木多擺一天,就能

支持及延伸幼兒的遊戲層次。研究者的家教幼兒,也因為樂高搭建的動物園擺放 多日,而使他增加玩樂高的頻率,不斷地持續擴建,豐富內容,提昇了遊戲的層 次。由此可看出,遊戲的頻率也會影響遊戲的品質,有效累積幼兒同一活動的經 驗,加深對於此一活動的印象與學習。楊曉苓(2010a)也提到對於年齡較小的 嬰幼兒,有些活動是可以重複甚至成為每天例行的活動。另外,黃瑞琴(2001)

也提到每日的遊戲時段能依循美國高瞻(High/Scope)幼教課程模式的「計畫-

做-回顧」(plan-do-review)程序進行,讓幼兒計畫回顧當日的遊戲經驗。在計 畫的時間,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他的想法,並且視自己為一個可以做決定的個 體;而在回饋的時間,能統整幼兒的遊戲計畫與經驗,重視分享過程中的經驗和 創意而不只是作品展示和發表。協助幼兒有計畫的安排遊戲時段及增加遊戲頻 率,這便與保母對幼兒遊戲的知識及信念有關。

三、成人參與嬰幼兒遊戲的互動態度和參與角色

居家托育的嬰幼兒遊戲因為收托幼兒數少,所以同儕互動機會不多,為避免 幼兒長時間單獨遊戲,缺乏社會互動經驗與刺激,保母參與是必要的。但是成人 參與遊戲的時機及方式是重要的關鍵,會影響整個遊戲的結果。Johnson、Christie

和Yawkey(1999/2003)就提到,支持的學者認為成人的參與可以豐富幼兒遊戲

經驗及提昇幼兒的社會與認知發展。而不支持的學者則認為成人的參與會干擾或 抑制幼兒的遊戲活動,並減少他們在遊戲中的學習機會。朱俐蓉(2009)的研究 發現成人的引導及參與能有效提昇學步兒的遊戲行為層次。廖季英(2004)觀察 攝影四位家長參與班級幼兒自由遊戲情形,其研究發現也指出家長參與幼兒遊戲 確實有鷹架幼兒遊戲的角色作用,並能防範幼兒不當行為或偶發問題的發生及處 理。但張芳甄(2008)觀察12對家庭的父母,在家與2~4歲的幼兒玩扮演遊戲

(31)

的情形,其研究發現,當父母在參與幼兒扮演遊戲的過程,會因為強調扮演物使 用的正確性而指正幼兒,強調扮演須與生活事件結合,於是在遊戲中不斷修正幼 兒的遊戲行為以符合真實情境,父母也會從遊戲中給予幼兒機會教育,教導知識 概念,這些因素都使得遊戲不成功開啟或頻繁中斷。以上研究各呈現出成人參與 嬰幼兒遊戲之利與弊,由此而知照顧者需多加瞭解相關之專業知能,謹慎安排自 己的參與時機及角色,才能正向引導幼兒遊戲,提昇遊戲品質。

在探討成人參與嬰幼兒遊戲的相關文獻資料中,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 法來描述互動的方式或是介入的程度。Johnson、Christie和Yawkey(1999/2003)

依介入強度及參與在遊戲框架內外的不同所做的分類方式,分成旁觀者

(onlooker)、遊戲管理者(stage manager)、共同遊戲者(coplayer)、遊戲領導 者(play leader)及遊戲指揮者(director)等五種參與角色。廖季英(2004)在 探討家長如何參與班級中幼兒的自由遊戲時,分成二部份進行討論,一為參與程 度的類型,一為互動時的方式態度。參與程度的類型分為旁觀方式、遊戲管理、

共同遊戲、領導遊戲、指揮遊戲等五種;而所謂的互動方式態度,即為家長與幼 兒講話的方式、內容、語氣,及身體的姿勢和面部表情等。另外,阮慧貞(2002)

至二個公共親子遊戲場觀察親子遊戲互動,其研究發現,親子間的遊戲互動形 態,約可歸納出引導、指導、協助、互為玩伴、管教、跟隨看顧及等待等七種。

研究者參考上述文獻,將本研究保母參與嬰幼兒遊戲的情形,分成二部份進行討 論,一為互動時的態度,一為參與時的角色。定義如下:

互動態度:以依廖季英(2004)所言,即為保母與幼兒講話的方式、內容、

語氣,及身體的姿勢和面部表情等。

參與角色:參考Johnson、Christie和Yawkey(1999/2003)之分類方式,以 下分別定義此五種角色,並嘗試將這些不同介入程度的角色用數線來表示其介入 強度。詳圖2-2。

(32)

1.旁觀者(onlooker):成人就如一名欣賞者的觀眾,位於幼兒遊戲的框架之外,

並不融入幼兒遊戲之中,也不干擾幼兒進行遊戲。在旁觀賞幼兒正在進行的遊 戲,給予一些非語言的表情支持,如點頭、微笑等,但有時也會有口語上的支 持或詢問幼兒在做什麼。

2.遊戲管理者(stage manager):成人此時就像一名舞台的管理者,不介入幼兒遊

戲之中,但是比旁觀者更積極、主動提供協助,回應幼兒對玩物的需求,也會 提供他們相關建議來輔助並延伸正在進行的遊戲,但採納建議的決定權在於幼 兒本身。因此,遊戲管理者是位於幼兒遊戲的框架之外,且不試圖改變框架。

3.共同遊戲者(coplayer):成人就如幼兒的玩伴般,參與幼兒遊戲中,通常扮演

較不重要的角色,只是依循幼兒的遊戲進展一起玩,遊戲的控制權操之在幼 兒。此時已進入幼兒遊戲的框架之內,但不試圖改變框架。

4.遊戲領導者(play leader):成人加入並主動參與幼兒遊戲中,運用更多的影響

來擴充及延伸幼兒的遊戲情節,例如,建議加入新的元素或是新的情節等。此 時雖在幼兒遊戲的框架之內,但試圖改變框架。

5.遊戲指揮者(director):也是教導者(instructor)的角色,成人控制整個幼兒

遊戲的情境,但不參與遊戲之中,只在旁監督、指揮,告訴幼兒在遊戲中要做 什麼,或提出問題、詢問有關遊戲真實層面的問題,將其引入學術性有意義的 學習。此時位在幼兒遊戲的框架之外,且試圖改變框架。

圖2-2 成人參與幼兒遊戲的角色

最少參與  最多介入 

支持性角色

旁觀者  遊戲管理者  共同遊戲者  遊戲指導者  指揮者/教導者 

(33)

資料來源: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99/2003).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 2nded). 吳幸玲、郭靜晃(譯)。兒童遊戲-遊戲發 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揚智。

依上圖所示,研究者從每個遊戲活動觀察中,仔細反覆思量每一段對話情 節,以區辦保母參與程度的多寡,分析出遊戲中保母所出現的角色類型,再紀錄 於附錄八~十保母參與嬰幼兒遊戲角色分析表中。

今日社會對兒童成長施加的學習壓力及要求,已使Elkind(1981)將這一代 兒童定義為被「揠曲助長的危機」(The miseducation)或「蕭瑟的童顏」(The hurried

child)。家長以何態度及角色參與幼兒遊戲?在廖季英(2004)的研究發現,家

長參與幼兒遊戲在互動方式上呈現出親切型和嚴謹型;在參與程度上呈現共同遊 戲參與及指揮遊戲參與。她進一步討論家長與教師在參與幼兒遊戲的互動方式與 態度上的差異,提到家長參與顯得多元,互動態度上多是自然溫和親切、笑容滿 面、完全陳浸於幼兒遊戲互動中,而教師一對多的情況再加上長期受專業薰陶,

要完全投入幼兒遊戲且輕鬆互動是很困難的,且教師也會藉由遊戲引導幼兒學習 常規、認知等結構性的遊戲,在互動態度上會顯得較有目的性與權威感。這研究 結果和張芳甄(2008)的研究發現並不相同,其研究顯示父母對遊戲的看法和參 與幼兒遊戲所持的理由,明顯具有傳遞教養的期望,因此會出現不成功開啟或頻 中斷遊戲的情形,且認為幼兒在遊戲過程中,不僅是遊戲而已,應該從中「機會 教育」幼兒一些事物。此二研究相差4年,不知是否因為台灣這些年來少子化後,

家長寶貝子女使得社會大眾普遍過度強調認知學習,更加重視遊戲是否能增進幼 兒的認知發展,如果遊戲只是遊戲,並沒有其他附加價值,則幼兒將被剝奪更多 遊戲權利。對此,Johnson、Christie和Yawkey(1999/2003)就提到成人過分應 用權威或過度架構整個遊戲情節,會限制幼兒用自己的方法遊戲,也會減少他們 探索、解決問題,考驗自己能力的機會。Vandengerg(1998)也提醒成人應小心 處理教育性的遊戲,尤其是有時成人內隱及外顯的目的運用於教育性的活動,容 易使得遊戲失去玩性,不小心就會剝奪幼兒的歡樂、自由、妙趣與熱情。綜合上

(34)

述文獻,居家托育保母不論以何種態度或角色參與嬰幼兒遊戲,都應謹慎面對。

另外,關於保母敏銳查覺和嬰幼兒的互動,蘇郁珊和蔡尹惠(2010)探討保 母和嬰幼兒依附關係的研究指出,保母在居家托育服務中,提供類似母親的角 色,若能提高對嬰幼兒的敏感性,對其表現出的需求訊息察覺、正確解讀,並且 迅速給予回應與滿足,則嬰幼兒在訊息滿足後更能信任保母,而建立堅固的情感 依附,進而使嬰幼兒有勇氣探索周遭環境和進一步學習,並且使其情緒穩定發 展。此外,劉惠美和曹峰銘(2006)也提出敏銳的互動者能與嬰幼兒產生正向的 社會互動,促進嬰兒的語言發展。而Goldstein、King和West(2003)檢驗母親 提供的即時互動回饋,也發現對嬰兒口語行為的質與量影響;母親立即回應,嬰 兒口語行為相對增加,且語音品質接近成人。因此保母即時即地的回饋,能把握 日常生活中和嬰幼兒遊戲互動的機會,也是提供一個重要且有利的語言學習環 境,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嬰兒更願意表現口語行為。

Cohen(2001/2007)在「遊戲力」書中提到,以遊戲的輕鬆方式和幼兒互動,

不管是一起做家事、運動、做功課、看電視或是管教小孩,就是一種遊戲式的教 養。所以重要的是心態的調整,而要執行遊戲式教養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進入孩子 的世界,與孩子位在同等的水平,以孩子認為最有趣的方式來玩耍。楊曉苓

(2010a)也提到成人與嬰幼兒進行學習活動時,要配合嬰幼兒當時的身心狀況 及情緒,不要用「上課」的嚴肅態度面對,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共同遊戲,讓成 人與嬰幼兒之間互動更溫馨有趣。不過,以Cohen(2001/2007)多年從事兒童 遊戲、遊戲治療及親職教養的經驗,他知道成人需要學習如何放鬆心情,放下身 段,才能加入幼兒的遊戲世界,但對某些人來說,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 是卻是可以下定決心練習而得的。他還提到成人在幼兒遊戲中的角色其實是可大 可小的。小到確定遊戲安全、在孩子需要時出現幫他一下、可能是一個觀眾來欣 賞他們的表演,Cohen(2001/2007)也稱這樣的方式叫做插花式參與法。他舉例:

「你可能正拿著吸塵器清理地板,幼兒提著包包經過,跟你說再見,而你只要和

(35)

他揮揮手,回應他,然後你可以繼續你的打掃工作,等一下小孩又經過時,你再 對他說,『你回來了啊』,然後抱緊他,告訴他你有多高興他回來了。」這樣的 方式,對幼兒而言就是一種支持,認同他的遊戲,但是如果可以為幼兒提供更有 意義的遊戲,成人就需要更用心去理解幼兒的發展及需要。由此看來,對於托育 時間可能需要同時處理家務的保母而言,如能以插花式參與法及遊戲式教養來輕 鬆面對收托兒,就是尊重且支持嬰幼兒遊戲的具體表現。

另外,對待不同年齡幼兒,家長參與時是否採取不同的態度和角色呢?阮慧 貞(2002)研究指出,依幼兒年齡與成長發展階段不同,父母應採取不同的形態 參與幼兒的遊戲;對年紀較小者,多給予引導、指導、協助和跟隨看顧;而對年 紀較大者,應給予較多自我探索、與同儕遊戲互動,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的機會。

張芳甄(2008)研究也發現,父母參與時會考量幼兒年齡而有不同的參與行為:

參與3~4歲的幼兒遊戲時,比較會詢問他們的意見,或讓其自主計畫、主導遊 戲,而參與2~3歲幼兒遊戲時,考量幼兒還處在懵懂階段及幼兒比較不能單獨 遊戲,這時父母會採取主動介入,透過直接計畫情節內容,讓幼兒短時間內順利 進入扮演遊戲情境。

縱觀上述文獻分析,照顧者參與嬰幼兒遊戲呈現有利有弊的結果,其影響遊 戲互動品質的主要關鍵,在於成人看待遊戲的觀念以及用何種角色自居的信念

(阮慧貞,2002;張芳甄,2008;廖季英,2004)。但不論是何種態度與角色,

都要避免過度介入改變幼兒遊戲框架,而使遊戲失去玩性和樂趣;另外照顧者敏 感察覺與嬰幼兒的互動關係,可建立彼此信任感及使嬰幼兒有穩定的情緒發展,

而且注意在參與不同年齡幼兒也需有不同的互動方式。因此,保母多了解與認識 成人參與嬰幼兒遊戲的相關知能,包括專業知識、互動態度、引導技巧等,對提 昇嬰幼兒的遊戲品質有其相當影響力。

(36)

第三節 居家托育相關研究

為探討保母對嬰幼兒遊戲安排的想法,但台灣目前相關實徵研究資料闕如,

在研究者的前導研究結果顯示,保母的工作價值觀、家庭資源及專業進修等會影 響保母對嬰幼兒遊戲的安排,因此本節首先探討我國目居家托育服務概況,再以 上述三項因素之相關研究分析探討。

一、居家托育服務概況

首先介紹保母之專業角色與功能。保母,是居家托育服務的核心人物,美國 稱為child care provider、child caregiver,係為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之一 類,專門提供居家式托育照顧與教保服務者(段慧瑩,2010)。目前我國保母的 分類依受訓程度區分為,未經任何訓練的傳統保母、非幼保系畢業但受過政府委 託訓練80小時以上保母人員職前訓練結業的結訓保母、取得政府保母人員技術 士之證照保母、以及經審核通過加入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的系統保母(洪敏中,

2003;高仁華,2006)。本研究所稱之保母,係指具有保母人員技術士證照,且

加入社區保母支持系統之三位研究對象。

隨著少子女化的世代來臨,政府為奬勵生產,對保母相關制度及完善的輔導 管理也隨著更加重視,而社會大眾對於良好托育服務品質的要求也愈加升高,對 保母而言,托育別人的孩子責任重大,使得保母的角色也隨著服務對象的要求,

而更具多元內涵,因此形成不同的角色類型(段慧瑩,2010)。研究發現保母角 色具有母親、監護人、教師、職業及支持者等多元內涵(Kontos, 1994;Kontos, Howes, Shinn & Galinsky, 1995;高仁華,2005;張碧如、蔡嫦娟,2005;張美娟、

段慧瑩,2006)。而保母在托育服務系統下,具有補充父母角色暫時缺位的功能,

以照護和保護為托育服務的主要工作,而教育為其附帶功能(郭靜晃,2004)。

我國證照保母檢定始自1998年開辦,截至2009年底已發出72,702張保母

Gambar

圖 2-1  遊戲學習螺旋圖
圖 2-2  成人參與幼兒遊戲的角色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圖 4-1  毓姨舊家平面示意圖
+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