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限制蘋果等農產品進口案(WT/DS76)
一、日本實施「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第2.2條)
二、小組既已判定本案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與 第5.6條之規範,惟小組指稱該項判決之效力僅及於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項 進口產品,而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項進口產品,因此,該項判決是否 有誤?(第2.2條、第5.6條)
三、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具有風險評估的基礎?該風險評估是否已將 現有之科學證據等相關因素納入考慮?(第5.1條、第5.2條)
四、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措施比「品種檢疫」措施較不具貿易限制效果,而可達到 日本設定的保護水準?又,本案小組依據科學家的建議,判決「化學吸附作用」
為日本現有檢疫措施之合理替代措施乙節,是否符合舉證責任原則?(第5.6 條、第11條、DSU第13條)
五、「品種檢疫」措施是否為一暫時性措施?(第5.7條)
六、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之透明化義務?(第7條)
七、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有關管制、檢驗與核可程序方面的規定?(第8 條)
八、小組報告是否違反DSU第11條有關對證據應予以客觀評估之規定?
壹、本案背景 法令依據
日本於一九五○年制訂「植物保護法」及「植物保護法施行細則」,並於同年對包 括美國在內之疫區出產的蘋果、櫻桃、桃(包括玫瑰油桃)、胡桃、杏、西洋梨、李 以及溫桲等八種農產品實施限制進口措施,所持理由為該等水果疑有蘋果蠹蛾
(codling moth)寄生,由於日本國內並無此種害蟲,若因開放該等農產品進 口而不慎引進蘋果蠹蛾,將對日本國內農業造成損害。然而,日本指稱,如果出 口國能夠提供文件證明其採行之檢疫替代措施可達到日本所設定之保護水準,
則該項進口限制可予以解除。此項解除進口限制之規定亦課予出口國擔負舉證之 責任。
科學證據與風險評估
日本針對同一產品的不同品種,以溴化甲烷燻蒸(methyl bromide
fumigation)1[1]之後,發現不同品種的CxT值2[2]有所差異。根據此項實驗
的結果,同一產品的不同品種間,引進疫病之風險程度亦不相同。基於此一科學 假設,日本農水省於一九八七年制訂兩項指導綱領,做為判斷出口國所採檢疫 替代措施是否有效之標準程序。這兩項指導綱領為Experimental Guideline for Lifting Import Ban - Fumigation:規範以燻蒸方式解除某項產品
(product)進口限制之檢疫標準,以及Experimental Guide for Cultivar Comparison Test on Insect Mortality - Fumigation(the "Experimental Guide"):規範同一進口產品之不同品種(varieties)應適用不同的檢疫標準 後者即為引發爭議之「品種檢疫」(varietal testing requirement)3[3]措施。
嗣後,日本農水省於一九九六年邀集十二位來自昆蟲學、動物學、及植物病原學 界的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Expert Committee),評估引進蘋果蠹蛾等各 種植物病蟲害之風險,並就日本政府宜採行何種防範的進口檢疫措施提出建議。
「專家委員會」首先根據現有的科學文獻資料篩選出一百一十七種具有引進可能 性的農業/森林害蟲,經過測試後發現包括蘋果蠹蛾在內的十五種害蟲具有極高 的引進可能性,且鑒於該等害蟲的幼蟲係寄生於果實內部,無法經由肉眼觀察 或一般的檢驗程序加以檢出,因此建議政府宜採行下列防範措施:除禁止進口 該等害蟲的宿主植物(host plants)外,亦必須針對可能寄生該等害蟲的進口 農產品進行燻蒸處理之檢疫措施;且由於該等害蟲之引進風險極高,宜採行嚴 格的「品種檢疫」措施。日本政府爰引用是項評估結果,作為支持其採行「品種檢 疫」措施的科學證據之一。
美國指稱,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所訂定的檢疫標準過於嚴苛,加上檢疫 過程耗時且費用昂貴,無形中加重出口國的負擔;此外,日本自從實施該項措 施後,美國所出產的蘋果等水果的新品種幾乎無法再出口至日本,「品種檢疫」
措施在實質上已構成隱藏性的限制貿易措施。其次,美國亦曾針對蘋果的七種品 種、櫻桃的九種品種、玫瑰油桃的十種品種、以及胡桃的四種品種進行檢疫測試 測試結果發現不同品種的檢疫效果並無差異4[4]。再者,美國認為,日本「專家 委員會」所作的風險評估結果只能證實蘋果蠹蛾是一種具有引進可能性的害蟲,
卻無法證明(warrant)「品種檢疫」措施具有科學的基礎,係防範引進蘋果蠹 蛾的必要檢疫措施。因此,美國提出五項理由,抨擊「品種檢疫」措施違反SP S協定相關規範:
一、「品種檢疫」措施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不符合SPS協定第2.2條之規 定。
3 4
二、日本針對引進蘋果蠹蛾害蟲所作的風險評估程序並不完整,亦未考量現有的 科學證據,違反SPS協定第5.1條及第5.2條所規定的義務。
三、為達到日本防止引進蘋果蠹蛾之目的,事實上還有其他技術與經濟上可行的 措施較「品種檢疫」措施之貿易限制效果小。依據SPS協定第5.6條之精神,「品 種檢疫」措施之貿易限制效果太大,日本應改採其他貿易限制效果較小之替代措 施。
四、日本並未公告(publish)有關「品種檢疫」措施的相關法規,違反SPS協 定第7條有關透明化之義務。
五、日本執行管制和檢疫的程序不符合SPS協定第8條有關管制、檢驗與核可之 規定。
訴訟程序紀要
基於上述五點理由,美國於一九九七年四月七日要求與日本諮商,要求日本改 採「產品檢疫」措施(testing by product)5[5]作為替代措施。是年六月五日 雙方舉行諮商未果,美國遂於十月三日要求WTO爭端解決機構成立小組審理 本案。十一月十八日該小組成立,歐盟、匈牙利及巴西保留以第三國參與本案訴 訟之權利。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小組報告分送各會員,報告中判決日本違反SPS協 定第2.2條、第5.6條及第7條之相關規定:
一、 日本針對蘋果、櫻桃、桃以及胡桃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具爭議性之「品種檢疫」
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若無充份的科學證據即不得採行 該措施,但有第5.7條之規定則不在此限」規範下之義務。亦即由於日本未 提供充分之科學證據,亦未具備第5.7條有關採行暫時性措施之要件,因 此不符合SPS協定第2.2條與第5.7條之規定。
二、 日本對於蘋果、櫻桃、桃以及胡桃採行具爭議性之「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 SPS協定第5.6條「……會員於制訂或採行某項檢驗或檢疫措施時以達 到適當保護水準時,應考量該等措施之技術與經濟可行性,並保證該等措 施對貿易的限制以不超過達到適當保護水準為限」規範下之義務。亦即由於 日本採行之「品種檢疫」措施比其他經濟與技術上可行之替代措施具有較大 之貿易限制效果,因此不符合SPS協定第5.6條之規定。
三、 鑒於日本並未公告其「品種檢疫」措施之法規內容,違反SPS協定附件B 第一段以及第7條規範下之義務。
基於上述判決,小組於報告中建議,爭端解決機構應要求日本改變其「品種檢 疫」措施,以符合SPS協定下之義務。
日本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向爭端解決機構提起上訴,巴西與歐盟於同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分別提出第三國之書面意見。上訴機構於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 二日提出報告,判決日本敗訴。三月十九日爭端解決機構採認小組與上訴機構之 報告。六月四日美、日雙方同意,執行爭端解決機構之建議與判決的合理期間為 九個月又十二天,亦即自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日本於 本(二○○○)年一月十日通知爭端解決機構,日本政府業於一九九九年十二 月三十一日廢止「品種檢疫」措施,未來將與美國共同諮商進口檢疫之替代措施 惟迄今尚未有明確結果。
貳、本案之事實與主要爭議點 本案之主要爭議點如次:
一、 日本實施「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第2.2條)
二、 小組既已判定本案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與 第5.6條之規範,惟小組指稱該項判決之效力僅及於蘋果、櫻桃、桃及胡桃 四項進口產品,而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項進口產品,因此,該項 判決是否有誤?(第2.2條、第5.6條)
三、 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具有風險評估的基礎?該風險評估是否已將 現有之科學證據等相關因素納入考慮?(第5.1條、第5.2條)
四、 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措施比「品種檢疫」措施較不具貿易限制效果,而可達到 日本設定的保護水準?又,本案小組依據科學家的建議,判決「化學吸附 作用」為日本現有檢疫措施之合理替代措施乙節,是否符合舉證責任原則 ?
(第5.6條、第11條、DSU第13條)
五、 「品種檢疫」措施是否為暫時性措施?(第5.7條)
六、 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之透明化義務?(第7條)
七、 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有關管制、檢驗與核可程序方面的規定?(第 8 條)
八、 小組報告是否違反DSU第11條有關對證據應予以客觀評估之規定?
謹將上述爭議點分述如次:
一、日本實施「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第2.2條)
(一)SPS協定相關條文
第2.2條規定:「會員應保證其採行檢驗或檢疫措施,僅以保護人類或動植物的 生命或健康之需要程度為限。該等措施應基於科學原理,且若無充分的科學證據 即不得採行該等措施,但有本協定第5.7條之規定則不在此限」。此條文旨在要 求會員採行SPS措施必須有充分的科學證據作為支持,否則即應立即停止採 行該等措施。
(二)雙方的主張 1. 美國的主張
美國認為日本所提出的主要論點是:同一產品,不同品種間的差異「可 能」會影響檢疫的效果。美國認為這種說法忽略了眾多科學研究報告的結 論,這些報告都指出:只要某一種產品的任一品種通過檢疫測試,則該 產品的其他所有品種亦皆可以通過該項檢疫測試。此外,美國曾針對蘋果 櫻桃、玫瑰油桃及胡桃之不同品種進行檢疫測試,發現不同品種的檢疫效
果並無差異。美國因此指稱,日本不僅忽略眾多支持「產品檢疫」措施的 研究報告,亦未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其採行「品種檢疫」措施。
2. 日本的主張
日本則辯稱:許多科學研究報告都指出,「產品檢疫」措施具有引入果蛾
的可能性6[6]。首先,日本指出在溴化甲烷燻蒸法中,不同品種的CxT
值並不相同,從而可能影響檢疫的效果,而日本認為CxT值可作為檢疫 措施有效性的指標;其次,日本提出另一項測試結果,發現要殺死百分 之五十的果蛾所需要的殺蟲劑劑量,不同的品種間呈現不同的數值。因此 日本這種獲得實證研究支持的科學假設(scientific hypothesis)符合 SPS協定第2.2條規範的義務。此外,美國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只證實採 用某項檢疫措施,對於某一產品所有「受測過」的品種都具同樣檢疫效果 但是這並不表示該產品其他「未受測」的品種亦具同樣的檢疫效果。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小組認為日本並未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其針對蘋果、櫻桃、桃及胡 桃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因此違反SPS協定第2.2條的 義務。
2. 上訴機構維持小組的判決。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1. 小組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肯定並援引「歐盟限制含荷爾蒙肉品進口案」上訴報告中的法律解釋
『依SPS協定第2.2條之規範,所謂「該措施係基於科學原理,且若無 充分的科學證據即不得採行該措施」之規定,應與SPS協定第5.1條有 關「風險評估」的義務併同考慮。前揭兩項條文要求WTO會員必須在風 險評估之結果足以充分證明(sufficiently warrant)--換言之,足以合 理支持(reasonably support)--某項SPS措施係為正當的前提下,
會員方可採行該項措施;亦即要求會員採行SPS措施必須有風險評估 做根據(be "based on"),且兩者間應具有合理的關係(rational relationship)。』7[7]此外,由於會員實施風險評估時必須考量相關的 科學證據,因此,小組認為,如果本案爭端當事國(日本及美國)提交 給小組的科學證據與日本採行之「品種檢疫」措施兩者間缺乏客觀或合理 的關係,則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即非基於科學原理或適當的風險評 估,亦無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規範的義務,
日本應立即停止採行此措施。小組強調其著重於「現有可得的」科學證據 是否充分支持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而非「將來的」科學證據。(另 有關本案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係基於適當的風險評估乙節,詳 見本報告第三項爭議點之說明。)
本案小組曾與美、日諮商後,遴選科學家評論現有的科學證據8[8]。這些 科學家向小組提出下列結論:(1)相同產品的不同品種「可能」會影響檢疫 的效果;(2)依據小組現有的證據,並無法論斷「不同品種的檢疫結果是 否有明顯差異」的問題;(3)即使不同品種的檢疫結果存有明顯差異,但
這些差異主要(甚至於只限於)係因不同水果之「化學吸附作用」9[9]水 準各異,並不可因此而解讀為某項檢疫措施無效。最重要的是,科學家咸 認,即使在「理論上」不同品種可能導致檢疫結果的差異,但是到目前為 止,仍無充分的科學證據可以有效支持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
小組在考量美、日提交給小組的相關科學證據,並參酌科學家所提意見之 後,判定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並無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然而,由 於日本及美國提交給小組之科學證據,均僅討論日本針對蘋果、櫻桃、桃 及胡桃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合理,而無論及其餘四種 進口產品,因此,本案小組如果逕行判決日本針對杏、西洋梨、李及溫桲 等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亦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之規 定,恐有違反舉證責任原則(rule of burden of proof)之虞。(有關 舉證責任原則乙節,另詳見本報告第二項及第四項爭議點之說明)。
對此,小組曾徵詢科學家獲告,渠等就本案提出之意見可一體適用於本 案所涉及之所有進口產品(八種)。惟小組鑒於科學家並未進一步闡述渠 等之論點依據,且美、日兩國亦均未就日本針對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 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合理乙節提出任何意見或相關的科 學研究資料,小組爰決議,本案關於SPS協定第2.2條之判決效力僅 及於蘋果、櫻桃、桃、胡桃等四種進口產品,而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 桲等四種進口產品。
2. 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首先,有關小組判決日本違反SPS協定第2.2條規範之義務乙節,上 訴機構肯定小組將SPS協定第2.2條與第5.1條併同考量之做法,並 援引SPS協定第3.3條中,有關「會員可以設定或維持高於國際標準的 保護水準,但是必須有科學上的合理性,且該措施不能違反SPS協定 的任何其他條文」之規定,判決日本針對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種進口 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並未具有「科學上的合理性」,因此判決日本 敗訴,並維持小組的原判。
其次,有關本案關於SPS協定第2.2條之判決效力應否及於杏、西洋梨 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乙節,上訴機構肯定小組的論理,並維持小組的 原判。
二、小組既已判定本案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與 第5.6條之規範,惟小組指稱該項判決之效力僅及於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項 進口產品,而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項進口產品,因此,該項判決是否 有誤?(第2.2條、第5.6條)
(一)SPS協定協定相關條文
第2.2條規定:「會員應保證採行檢驗或檢疫措施,僅以保護人類或動植物的生 命或健康之必要程度為限。該等措施應基於科學原理,且若無充分的科學證據即 不得採行該措施,但有第5.7條之規定則不在此限」。此條文旨在要求會員採行 SPS措施必須有充分的科學證據作為支持,否則應立即停止採取該等措施。
第5.6條規定:「在對本協定第3.2條之規定不存有偏見之前提下,會員於制訂 或採行某項檢驗或檢疫措施以達到適當保護水準時,應考量該等措施之技術與 9
經濟可行性,並保證該等措施對貿易的限制以不超過達到適當保護水準為限。」
此條文要求會員所採行之SPS措施對貿易造成的限制效果,不得超過其所期 望達到的適當保護水準;換言之,若是有另一措施不僅具有技術與經濟可行性,
同時可達到會員所期望之適當保護水準,且此措施之貿易限制效果小於原有措 施,則會員應該改採此貿易限制效果較小之措施。
(二)雙方的主張 1. 美國的主張
美國指稱在本案中其已提供並建立「所有」涉案進口產品的「表面證據」
(prima facie case),相對而言,日本則沒有為其所採行之措施提出 強有力的支持證據;因此,本案之舉證責任應已移轉至日本身上。此外,
美國在其上訴意見中指出,依據小組對於舉證責任的法律解釋,控訴國 必須提出確鑿的負面證據(negative evidence),以證明被告國所採 之SPS措施並非基於科學證據,如此將使控訴國(美國)擔負一項無 法達成的舉證責任,並使得SPS協定第2.2條窒礙難行。
2. 日本的主張
日本堅稱其針對蘋果、櫻桃、桃、胡桃、杏、西洋梨、李及胡桃八種進口產品 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基於科學原理,且有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小組判決本案美國僅建立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項進口產品之「表面證 據」,因此,關於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 之判決效力,僅及於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項進口產品,而不及於杏、
西洋梨、李及溫桲四項進口產品。基於相同理由,關於日本違反SPS協 定第5.6條之判決效力,亦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項進口產品。
2. 上訴機構肯定並維持小組關於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 定第2.2條之判決,以及小組對該項判決效力之適用範圍的法律解釋。但 是,對於日本違反SPS協定第5.6條之判決效力應否及於杏、西洋梨、
李及溫桲四項進口產品乙節,則持保留態度。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1. 小組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為釐清本案之舉證責任歸屬問題,首先肯定並援引「歐盟限制含荷爾 蒙肉品進口案」上訴報告中的法律解釋,以確立本案的舉證責任原則:
『最初的舉證責任歸於控訴國,其必須建立「表面證據」來證明對手國
(被告國)的某項檢疫措施可能違反SPS協定何項規範;當此「表面證 據」成立之後,舉證責任移轉到對手國,對手國必須就控訴國之指控提出 反證』10[10]。
其次,小組在詳細檢視本案美、日兩國提交給小組的所有相關證據,並參 酌科學家所提意見之後,發現美國僅初步建立有關蘋果、櫻桃、桃及胡桃 四項進口產品之「表面證據」,從而,依據上述舉證責任原則,日本應針 對美國之指控提出反證,證明其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有充分之科學證
據支持。關於此節,日本雖然也提出一些研究資料,但是並未能說服小組 因此,小組判定日本違反SPS協定第2.2條規範的義務。惟限於美國並 未建立有關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之「表面證據」,小組爰決 議,此項判決之效力僅及於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種進口產品,而不及 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基於相同理由,關於日本違反S PS協定第5.6條之判決效力,其適用範圍亦同前述。美國對此提出上訴 2. 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上訴機構不認為小組對於本案舉證責任之分配,將使美國擔負不可能達 成的舉證責任11[11]。此外,上訴機構亦認為美國並沒有建立有關杏、西 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之「表面證據」,因此,仍維持小組的原判 亦即:對於SPS協定第2.2條之判決效力僅及於蘋果、櫻桃、桃及胡桃 四種進口產品,而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
惟上訴機構特別指出,鑒於其不同意小組對於SPS協定第5.6條之部 分法律解釋(詳見本報告第四項爭議點之說明),因此,關於小組判決 日本違反SPS協定第5.6條之判決效力應否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 四項進口產品乙節,上訴機構不置可否(moot),抱持存而不論的態度。
三、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具有風險評估的基礎?該風險評估是否已將 現有之科學證據等相關因素納入考慮?(第5.1條、第5.2條)
(一)SPS協定相關條文
第5.1條規定:「會員應保證其檢驗或檢疫措施,係在適合其狀況下,依據對人 類或動植物之生命或健康的風險所做的評估而定,並顧及相關國際組織所發展 的風險評估技術。」此條文要求會員在採行檢驗或檢疫措施之前,必須經過適當 的風險評估程序,以證明其採行之措施具必要性。
第5.2條規定:「會員實施風險評估時應顧及現有科學證據、適切的加工與生產 方法、適當的檢驗、取樣與測試方法、特定疫病或害蟲的流行、無害蟲或疫病地區 的存在、相關的生態與環境條件、以及檢疫或其他的處理。」此條文說明會員在進 行適當風險評估之際所應考量的相關因素。
(二)雙方的主張 1. 美國的主張
美國認為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缺乏風險評估的基礎,因此違反SP S協定第5.1條規範之義務。
2. 日本的主張
日本則辯稱:「品種檢疫」措施係根據「一九九六年蘋果蠹蛾害蟲風險分 析」(1996 Pest Risk Assessment of Codling Moth)報告,該報告 具有完整的風險評估程序12[12],不僅符合「FAO害蟲風險分析準則」
(FAO Guidelines for Pest Risk Analysis),且有充分的相關科學證
11 12
據做為支持。日本進一步主張,鑒於目前並無有關杏、西洋梨、李及溫桲 等四種進口產品之風險評估資料可資參考,因此任何機構皆無法援引S PS協定第5.1條來判斷某項檢疫措施是否適用於該等產品。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小組認為本案既已認定日本針對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種進口產品採 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條之規定,則基於司法經濟 原則(principle of judicial economy),不需再討論日本針對杏、西 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所採措施是否違反SPS協定第5.1條與 第5.2條的問題。
2. 上訴機構認為小組之不作為係不當引用司法經濟原則,仍須進一步審查 日本對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符 合SPS協定第5.1條與第5.2條之規範,因此舉將有助於有效解決本 案之爭端。上訴機構指出,由於日本對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 產品引進蘋果蠹蛾可能性所實施之風險評估程序不完整,因此違反SP S協定第5.1條與第5.2條之規範。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1. 小組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認為既然已認定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2.2 條之規定,因此就無須探討該措施是否符合SPS協定第5.1條與第 5.2條有關「採行SPS措施應基於適當的風險評估」之規定。
2. 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首先,上訴機構認為小組的判決犯了一項邏輯謬誤。小組固然判定日本針 對蘋果、櫻桃、桃及胡桃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 協定第2.2條之規定,惟該項判決效力並不及於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 種進口產品,因此,上訴機構認為仍須再審查日本針對杏、西洋梨、李及 溫桲等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是否符合SPS協定第5.1條 之規範。
其次,有關「品種檢疫」措施是否係根據適當的風險評估乙節,上訴機構 肯定並援引「澳洲限制進口加拿大新鮮及冷凍鮭魚案」中的法律解釋:
「……依SPS協定第5.1條之規定所實施的風險評估應遵循下列三項程 序:(1)辨別欲防範之疫病蟲害種類,以及伴隨該等疫病蟲害之入侵、立 足或傳播而來對生態與經濟層面造成的潛在影響;(2)評估該等疫病蟲害 入侵、立足或傳播之可能性;以及(3)依可能採行之SPS措施,重新評 估該等疫病蟲害入侵、立足或傳播之可能性。……」13[13]。上訴機構指出:
日本提出的「一九九六年蘋果蠹蛾害蟲風險分析」報告中,並未就採行
「品種檢疫」措施或其他檢疫替代措施,在防範引進蘋果蠹蛾的檢疫效果 方面進行評估與比較;換言之,該報告內容缺乏上述第(3)項風險評估程 序。由於日本針對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引進蘋果蠹蛾可能 性所實施之風險評估程序不完整,上訴機構因此判決,日本針對該等產 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協定第5.1條之規範。
四、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措施比「品種檢疫」措施較不具貿易限制效果,而可達到 日本設定的保護水準?又,本案小組依據科學家的建議,判決「化學吸附作用」
為日本現有檢疫措施之合理替代措施乙節,是否符合舉證責任原則?(第5.6 條、第11條、DSU第13條)
(一)SPS協定及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瞭解書(DSU)相關條文 1. SPS協定相關條文
第5.6條規定:「在對本協定第3.2條之規定不存有偏見之前提下,會員 於制訂或採行某項檢驗或檢疫措施以達到適當保護水準時,應考量該等 措施之技術與經濟可行性,並保證該等措施對貿易的限制以不超過達到 適當保護水準為限。」此條文要求會員所採行之SPS措施對貿易造成的 限制效果,不得超過其所期望達到的適當保護水準;換言之,若是有另 一措施不僅具有技術與經濟可行性,同時可達到會員所期望之適當保護 水準,且此措施之貿易限制效果小於原有措施,則會員應該改採此貿易 限制效果較小之措施。
第11.2條規定:「本協定下的爭端在涉及科學或技術問題時,爭端解決 小組宜向經由與爭端各方諮商後所選定的專家徵詢意見。為此目的,此小 組認為合宜時,在爭端任一方請求下或小組自行決定,得設置技術專家 咨議小組,或諮詢相關國際組織。」此條文賦予小組在審議的過程中可以 向專家徵詢意見之權利。
2. DSU相關條文
第13.1規定:「小組有權向其認為適當之個人或機構蒐集資訊及尋求技 術上之建議。……」另,同條第二項規定:「小組得利用任何相關來源以 蒐集資訊,亦得就案件之某一部分徵求專家之意見。倘一爭端當事國所提 出涉及科學或技術層面之事實問題,小組得要求專家審查群提出書面建 議報告。……」此條文賦予小組蒐集資訊之權利。
(二)雙方的主張 1. 美國的主張
美國認為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之貿易限制效果太大,已超過適當的 檢疫保護水準,係不符合SPS協定第5.6條之規定。美國並強調,「產 品檢疫」措施的貿易限制效果較小,是本案唯一可接受的替代檢疫措施
(the only acceptable quarantine meas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spute at issue)。
2. 日本的主張
日本辯稱:日本已宣佈若其貿易對手國可以證明有其他檢疫措施比「品種 檢疫」措施更不具貿易限制效果,且亦能達到日本所要求之保護水準,則 日本將改採此新措施。此外,有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品種」確實會影響檢 疫效果,故其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屬合理;況且美國並未提供足夠的 證據證明「產品檢疫」措施具有效性,因此,日本無法接受此替代方案。
另,日本並指稱其已經盡力減輕出口國的負擔:(1)接受「代表品種」
(representative variety)的觀念14[14];以及(2)有關新品種的認可,
日本已經將大規模測試所需的昆蟲樣本數由三萬個減少到一萬個。基於上 述,日本並未違反SPS協定第5.6條之規定。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小組認為「品種檢疫」措施的貿易限制效果過大,非屬必要之措施,違反 SPS協定第5.6條之規定。小組並採納科學家的建議,判決日本應改採
「化學吸附作用」(determination of sorption level)做為替代措施。
2. 上訴機構支持小組的判決,同意日本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係違反SPS 協定第5.6條之規定,但駁回美國所主張以「產品檢疫」措施取代「品種 檢疫」措施之上訴,且以不符合舉證責任原則為由,駁回小組以「化學吸 附作用」為日本現有檢疫措施之合理替代措施之判決。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1. 小組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肯定並援引上訴機構在「澳洲限制進口加拿大新鮮及冷凍鮭魚案」上 訴報告中的法律解釋指出,SPS協定第5.6條中,所謂「較不具貿易限 制效果之檢疫措施」必須具備三項要件:(1)合理考慮技術和經濟的可 行性;(2)能夠達到進口國設定的適當檢疫保護水準;以及(3)明顯 較不具貿易限制效果。上述三項要件具有累積的性質(cumulative in nature)。15[15]
在此情況下,小組可用的替代方案有二:其一是美國所提出的「產品檢 疫」措施,其二是小組邀請的科學家所提出的建議方案。就前項替代方案 而言,小組肯定「產品檢疫」措施具備經濟與技術可行性,亦比「品種檢 疫」措施之貿易限制效果為小;惟美國並未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據,可資證 明「當某種進口產品的第一種品種符合某一水準的檢疫效果之後,嗣後進 口的其他品種亦可達到該水準的檢疫效果」,是故,美國提出之「產品檢 疫」替代措施並不能達到日本所要求的檢疫保護水準。
而就後項替代方案而言,科學家認為,如果「品種」確實會影響檢疫的結 果,則導致這些差異之主因(或甚至唯一原因)係與各種水果的「化學吸 附作用程度」(sorption level)有關,因此,為了控制「品種」對檢疫效 果之影響,科學家建議以「化學吸附作用」做為替代措施。小組爰同意「化 學吸附作用」措施可以滿足SPS協定第5.6條所要求的三項要件,是本 案合理可行的替代措施。
2. 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有關美國在上訴意見中,質疑小組以美方未提供足夠證據為由,推斷美 方所主張之「產品檢疫」措施無法達到日本設定的保護水準,是一項錯誤 的判決乙節,上訴機構肯定並援引「澳洲限制進口加拿大新鮮及冷凍鮭魚 案」上訴報告中的法律解釋指出,小組對於證據之考量與權衡有其裁量權 此非上訴機構所能置喙16[16]。因此,上訴機構雖然對小組此項判決亦感
不解,但仍駁回美國所主張以「產品檢疫」取代「品種檢疫」措施之上訴
(另詳見本報告第八項爭議點之說明)。
另,有關小組判決日本應改採「化學吸附作用」做為替代措施乙節,日本 亦提出上訴。日本辯稱:小組不應主動找尋訴訟當事國未主張或不欲證明 的事實,否則即違反舉證責任原則。對此,上訴機構首先同意小組就本案 所確立的舉證責任原則(詳見本報告第二項爭議點之說明),並根據此 原則指出,由於美國在本案中並未對小組明確表示「化學吸附作用」方式 可以滿足SPS協定第5.6條所要求的三項要件,因此,美國並未建立
「化學吸附作用」方式係SPS協定第5.6條下合適的檢疫替代措施之
「表面證據」。
其次,上訴機構認為,即使DSU第13條與SPS協定第11.2條賦予小組蒐 集資訊與調查等權力,但是小組不得濫用該項權力來偏惠於未建立「表面證據」
的訴訟當事國(美國)。因此,上訴機構以不符合舉證責任原則為由,駁回小組 以「化學吸附作用」為日本現有檢疫措施之合理替代措施之判決。
五、「品種檢疫」措施是否為一暫時性措施?(第5.7條)
(一)SPS協定相關條文
第5.7條規定:「如適當的科學證據不充分,會員可暫時採行依現有相關資訊而 定的檢驗或檢疫措施,包括有關國際組織及其他會員所使用的檢驗或檢疫措施。
在此情況下,會員應設法取得更多必要之資訊,以做客觀的風險評估,並在一 合理期限內檢討檢驗或檢疫措施。」此條文允許會員在尚未得到充分科學證據時 得以採行暫時性措施,惟此措施必須在合理期限內檢討,以免造成長期性貿易 障礙之實。
(二)雙方的主張 1. 日本的主張
日本指稱,支持其採行「品種檢疫」措施的理論基礎在於:以「目前可得 的資料」顯示,「品種」可能會造成驅蟲處理效果上的差異,因此,依據 SPS協定第5.7條之規定,日本政府有權採行暫時性措施,限制進口 同一種產品的所有品種。
至於SPS協定第5.7條課以採行檢疫措施之會員「應在合理期間內蒐集 資料並檢討」之義務部分,日本政府指稱,其要求出口國欲出口一新品種 時,該出口國應提供每一種新品種的相關資料,此項做法即已履行上述 義務。
2. 美國的主張
美國則主張,會員必須在「目前無充分科學證據」之情況下方能適用SP S協定第5.7條之規定,而正如美國一再強調的,本案之科學證據已充 分顯示「品種」之差異並不會影響檢疫之結果。此外,鑒於日本維持本項 措施長達五十年之久,實難謂「暫時性措施」,且亦無證據顯示日本政府 有「在合理期限內蒐集資料並檢討」之誠意。基於上述,日本採行「品種檢 疫」措施不符合SPS協定第5.7條之規定。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小組認為「品種檢疫」措施不屬於暫時性措施。
2. 上訴機構維持小組的原判。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1. 小組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認為SPS協定第5.7條具有兩項要求:其一是「目前無充分科學證 據」,其二是「應在合理期限內蒐集資料並檢討」。小組指出,即使假設
「品種檢疫」措施係屬於日本在「目前無充分科學證據」之情況下而採行之 暫時性措施,則進一步檢視「應在合理期限內蒐集資料並檢討」乙項要求 日本也並未履行該項義務。至於出口國提供給日本的資料,其目的只在求 得能夠符合「品種檢疫」措施的相關規定,而非肯定日本採行「品種檢疫」
措施係具有正當性。另,根據科學家所提供的訊息:進行一項有關品種差 異是否會影響檢疫效果的實驗並不困難。此外,日本實施「品種檢疫」措 施已長達五十年之久,即使是以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SPS協定生效之 日起算,日本亦無藉口規避「蒐集資料並進行評估與檢討」之義務。因此 小組判決「品種檢疫」措施不屬於暫時性措施,違反SPS協定第5.7條 之規範。
2. 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上訴機構認為,即使WTO會員可以援引SP協定第5.7條之規定,以
「有條件豁免」(qualified exemption)SPS協定第2.2條有關「無 充分之科學證據即不得採行某項SPS措施」之義務,惟過度廣義與彈性 的解釋將使SPS協定第5.7條變得毫無意義。SPS協定第5.7條要求 採行SPS措施之會員應蒐集更多必要的資訊,其目的在於此舉將有助 於會員日後實施更客觀的風險評估,因此,會員蒐集的資訊必須和風險 評估兩者間有密切關係。然而,本案日本所蒐集的資訊顯然不符合上述要 求。此外,上訴機構也指出,所謂「合理期間」之長短,必須視個案性質 與情況而定。在本案中,由於進行有關品種差異是否會影響檢疫效果的實 驗並不困難,而日本卻未能履行該項義務,因此,上訴機構支持小組的 原判。
六、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之透明化義務?(第7條)
(一)SPS協定相關條文
第七條(與附件B)規定:「會員應將其本國的檢驗或檢疫措施的變更公告,並 應依附件B之規定,提供有關該國的檢驗或檢疫措施之資訊。」此條文要求會員 必須將其檢疫措施之運作透明化,使出口國者得以清楚知道進口國之規定,俾 利國際貿易之進行。
(二)雙方的主張 1. 美國的主張
點(Enquiry Point)並無法提供「品種檢疫」措施的相關資訊;而進口 國未將進口檢疫法規透明化,將使出口國無所適從,除了美國之外,歐 盟和其他出口國亦有相同的困擾。
2. <![endif]>日本的主張
日本承認其未公告「品種檢疫」措施的相關法規(「指導綱領」),但仍辯 稱該項「指導綱領」僅為進口檢疫作業的參考模式(model),並不具強 制性,出口國仍可以提出並證明替代方案的有效性,因此,該措施並非 屬於SPS協定附件B第一段規範之「規章」(regulation),應不受該 協定第7條之約束。
日本復稱,出口國若有需要,隨時可向日本政府索取該項「指導綱領」之說明,
或向諮詢點探詢,因此,公開的程度是無庸置疑的。此外,日本辯稱其選擇不公 布的另一原因是該「指導綱領」具有高度技術性。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endif]>小組認為日本違反SPS協定第7條有關透明化之義務。
2. <![endif]>上訴機構維持小組的判決。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1. 小組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認為就SPS協定附件B而言,必須受SPS協定第七條規範的要 件有:該措施已被採行、該措施為檢疫措施、以及該措施可普遍適用
(applicable generally)。本案縱使「品種檢疫」措施並不具強制性,
惟鑒於在SPS協定附件B第一段中,並未要求會員採行之檢驗或檢疫 措施必須具「強制性」,而SPS協定附件A第一段也指出:「檢疫措施 包括所有相關的法律、法令、規章、要求及程序……」,同樣亦不要求檢疫 措施必須具強制性;因此,日本所採行之「品種檢疫」措施仍屬於應受S PS協定附件B規範的「檢疫措施」。此外,日本雖然主張出口國亦可提 出替代措施,但是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從未接受過任何替代方案。基於上 述理由,小組判定「品種檢疫」措施屬於SPS協定附件B第一段之「規 章」,必須受SPS協定第7條之約束。
另,SPS協定附件B第一段規定:「應迅速公告,俾使利益相關會員得 知」,在此規定下,小組認為必須經出口國提出要求,日本才提供資訊之 做法,並不符合前揭有關「迅速公告」之規定。同時,小組亦不認為「品種 檢疫」措施具有太高的技術性,致使日本政府無法公告。因此,小組判決 日本未履行SPS協定第7條之義務。
2. 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上訴機構認為,SPS協定附件B第一段之附註是使用「例如」(such as)的字眼,並非採窮盡式列舉應受SPS協定規範的所有檢疫措施種 類,因此,本項條文之適用應以本項條文之立法目的與目標來解釋。既然 日本之「指導綱領」具普遍適用性,即屬於SPS協定附件B第一段之
「規章」,必須受SPS協定第7條之約束。上訴機構因此支持小組的原判
七、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有關管制、檢驗與核可程序方面的規定?(第8 條)
(一)SPS協定協定相關條文
第8條(與附件C)規定:「應遵守附件C之規定,以執行管制、檢驗及核可程 序,包括核可添加物的使用,或制訂食品、飲料或飼料中污染物容許量的國家制 度;及以其他方式保證該等程序與本協定之規定並無不一致。」此條文說明會員 在執行管制、檢驗及核可程序時,所應考慮之相關因素。
(二)雙方的主張 1. 美國的主張
美國認為日本在管制和檢疫的程序上不符合SPS協定第8條的規定。
2. 日本的主張
日本認為其措施符合SPS協定第8條的規定,因為其並未要求對「每 一」品種都做檢驗,且日本亦隨時考慮以更適當的方式來滿足出口國的資 訊要求。
(三)小組及上訴機構的判決
1. 小組認為不需討論日本是否違反SPS協定第8條的問題。
2. 上訴機構維持小組的原判。
(四)小組及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小組認為既然「品種檢疫」措施並不符合SPS協定第2.2條、第5.6條與第7 條之規範,因此就不需再探討該項措施是否符合第8條。上訴機構維持小組的 判決。
八、小組報告是否違反DSU第11條有關對證據應予以客觀評估之規定?
(一)DSU相關條文
第11條規定:「……小組應向DSB提出案件之客觀評估,包括對於案件事實 與相關內括協定之適用性及一致性之客觀評估,協助DSB依內括協定做建議 或裁決之其他調查。……」此條文規定小組之功能。
(二)日本的主張
日本在上訴意見中指稱,小組並未對本案美、日所提交之科學證據做客觀評估,
小組係獨斷地引用科學家的觀點,同時小組對於證據的評斷亦自相矛盾。
(三)上訴機構之判決
(四)上訴機構所做判決之理由
上訴機構認為,鑒於小組對於證據之考量與權衡有其裁量權,除非小組在評估 證據方面犯有重大錯誤,否則即應視為符合DSU第11條「應提出案件之客觀 評估」之規範。由於日本並未提出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小組犯有該等重大錯誤,因 此,上訴機構駁回日本的上訴。
17[1] 「溴化甲烷燻蒸法」是以溴化甲烷作為殺蟲劑來消滅病因或昆蟲。
18[2] 「CxT值」是指在溴化甲烷燻蒸法中,燻蒸室內殺蟲劑濃度與燻蒸時間的 關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migant gas concentration in the
fumigation chamber and the time-period of fumigation),代表在燻蒸過程中,
害蟲所承受的有效劑量。
19[3] 「品種檢疫」措施係以「品種」做為檢疫的單位,同一種產品的新品種必須 通過檢疫方能進口。
20[4] 詳見WT/DS76/R,第4.37段。
21[5] 「產品檢疫」措施係以「產品」做為檢疫的單位,只要同意某項產品進口,則 之後該產品的新品種皆可適用相同的進口檢疫標準。
22[6] 日本提出九篇科學研究報告作為支持其採行「品種檢疫」措施的科學證據,
這九篇研究報告如次:
(a) Honma, K. (1976) :Plant Protection 30: 237-244. (in Japanese) (b) Proverbs, M. D. et Al., (1982) Can Entomol. 114: 363-376.
(c) Moffitt, H. R. et al., (1988) J. Econ. Entomol. 81: 1511-1515.
(d) Beers, E. H. et al., (1988) In Orchard Pest Management, pp. 63- 68.
(e) MAFF (1995) In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pp. 225-238.
(in Japanese)
(f) IIE (1995) Distribution Maps of Pests, Series A. No. 9, CAB International.
(g) Tokyo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1995) In Chronological Scientific Tables, pp. 198-199. (In Japanese)
17 18 19 20 21 22
(h) Yamaguchi, A.& A. Otake eds. (1986) In Disease and Invertebrate Pests of Fruits Trees, pp. 226-230. (In Japanese) (i) Japan Tariff Association (1993, 1994, 1995) In Japan Exports& Imports No. 12, p. 94. (1993), p. 93. (1995).
23[7] 詳見WT/DS26/AB/R及WT/DS48/AB/R,第193段。
24[8] 小組特別強調,鑒於DSU第十一條僅授權小組「應提出案件事實之客觀 評估」,因此在本案中,不論是小組或是小組所遴選之科學家,均僅能就美、日 兩國提交之相關科學證據進行評論,而無權(not empowered)逕自進行與 本案有關之風險評估。詳見WT/DS76/R,第8.32段。
25[10] 詳見WT/DS26/AB/R及WT/DS48/AB/R,第98段。
26[9]化學吸附作用(sorption):透過化學吸附作用,害蟲不論是在產品內部或
是在產品表面,都會被消滅。
27[11] 上訴機構指出,美國可以採行下列任何一種方式,以建立有關杏、西洋梨
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之「表面證據」:其一,依據SPS協定第5.8條之規定 要求日本說明其針對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之 科學證據何在;其二,詢問本案小組所遴選的科學家目前是否有相關的科學研 究或報告;或其三,徵詢其他科學家之意見。在上述三種情況下,若日本相關權 責單位、本案小組所遴選的科學家、或其他科學家均無法提出任何科學證據,則 足以證明日本針對杏、西洋梨、李及溫桲採行「品種檢疫」措施並無充分的科學證 據做為支持,從而美國亦建立本案有關杏、西洋梨、李及溫桲四種進口產品之
「表面證據」。詳見WT/DS76/AB/R,第137段。
28[12] 「一九九六年蘋果蠹蛾害蟲風險分析」包括下列三個步驟:第一,篩選出
包括蘋果蠹蛾在內的一百一十七種具有引進可能性的特定害蟲;第二,根據一 套相對的評估標準,將各種害蟲依其可能被引進的風險,由高至低劃分為A、B C三個等級,其中蘋果蠹蛾被劃分為A等級;第三,選擇適當的進口檢疫措施,
以防範引進該等害蟲。前揭「一九九六年蘋果蠹蛾害蟲風險分析」報告指出,鑒 於蘋果蠹蛾的幼蟲係寄生於果實內部,無法經由肉眼觀察或一般的檢驗程序加 以檢出,因此,如要防範引進蘋果蠹蛾,除了禁止進口該等害蟲的宿主植物
(host plants)外,針對可能寄生該等害蟲的進口農產品採行嚴格的「品種檢 疫」措施亦為可行之道。
29[13] 詳見WT/DS18/AB/R,第121段。
30[14] 若某種產品一次進口超過一種品種,則真正需要大規模測試的僅為其中一
「代表品種」,此意謂並非所有的品種都必須經過大規模測試。
23 24 25 26 27
31[15] 詳見WT/DS18/AB/R,第194段。32
33[16] 詳見WT/DS18/AB/R,第261段。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