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生:葉翠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研究生:葉翠雲"

Copied!
77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吉豐 博士. 論文題目. 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於青光眼病患眼壓之成效探討: 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The effect of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throughacupointson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A Quantitative Analysis. 研究生:葉翠雲. 中華民國 104 年 2 月 10 日.

(2) 誌謝 從小因為我的身體先天體質特別弱,慈愛的母親運用簡單的中醫療法盡心盡 力照護,因此讓我有機會與中醫結緣,十年前一度健康遭逢危機,在西醫治療失 敗後,原本以為已經沒有希望,幸好得到中醫朋友診治,才得以維持目前的身體 狀況,也讓我再次體驗中醫的浩瀚與博大。 雖然有著熱愛中醫的心,但求學期間困難重重,學業、工作、家庭、體力皆 負擔沉重,時間永遠不夠用,猶如蠟燭兩頭燒,每每快要油盡燈滅時,卻是峰迴 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終於順利完成學業與論文。感謝這段期間家人的陪伴與 支持,讓我得以度過漫長而艱難的研究路途;感謝醫院長官與所有同仁對我的協 助與鼓勵,讓我順利完成學業。 感謝指導教授劉吉豐老師,在我論文撰寫期間耳提面命,劉老師望之雖威嚴 無比,近之卻溫和謙禮,治學方面更是嚴謹,一絲不苟,對於論文的匡正與字句 修改不遺餘力,所耗心血,難以估計,令人尊敬;口試委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 興院區醫務長蔡景耀博士及中國醫藥大學張永賢教授,學問豐富,為人謙和,言 談舉止眉宇間流露出儒者的典雅風範,對於論文的研究設計與修正提供許多寶貴 意見,並且詳實有效率的指導與協助,使原本簡略的研究更臻完善,在此一併致 上感謝之意,雖然中醫深奧難以全面匯通,然而有心路不遠,期盼日後持續深入 研展,冀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另外要特別感謝在收案期間,林人傑主任、尤之浩醫師、謝明宏醫師的協助, 及眼科黃小娟小姐、鍾佳慧小姐、劉淑媋小姐、趙麗玉小姐等,謝謝她們的幫忙 與教導,讓我學會測量眼壓,並且容忍我在忙碌的眼科穿梭收案,以及收案時造 成的不便,在此也要特別感謝眼科團隊,使我的論文能順利完成。 最後,我要感謝父母與三個寶貝,在這段時間給我心理支持與陪伴,讓我渡 過艱苦的過程,使我能順利完成碩士論文,僅以此篇論文獻給你們。 葉翠雲 謹誌於 2015.2.10 I.

(3)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於青光眼病患眼壓之成效探討:隨機對照臨床研 究 指導教授:劉吉豐副教授 研究生:葉翠雲 時. 間:104 年 2 月.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及申脈穴( BL62)之 介入措施,對青光眼患者眼壓值之成效探討。 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治療,依變項為眼壓值變化與 年齡,觀察實驗組與控制組間眼壓的變化程度,採類實驗性研究設計, 採取單盲隨機臨床試驗的研究模式,從北部醫院眼科門診,診斷為高 眼壓症,共有實驗組 40 人控制組 42 人,實驗組接受標準經皮穴位神 經電刺激僕參與申脈穴二十分鐘,控制組於僕參與申脈相同穴位使用 貼布而不刺激二十分鐘。二組皆於試驗前先測量眼壓,試驗後立即測 量、30 分鐘、60 分鐘後分別再測量眼壓,以了解眼壓緩解的差異。 結果: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u, Sample t-test)檢定兩組研究對象在 3 個變化幅度上的差異情形,結果實驗組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 鐘延宕成效的 t 檢定皆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實驗組對象經過經皮穴 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後,會有良好的介入成效與延宕成效。 結論:穴位刺激可以有效降低眼壓,是一種容易自我操作且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我們的研究支持穴位刺激可以成為青光眼患者個別化、整體化治療的一種護 理措施,來改善高眼壓,以期望減少致盲率。 關鍵字:青光眼、高眼壓、穴位、穴位電刺激. II.

(4) The effect oftranscutaneous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hroughacupointson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on acupointsto reduce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IOP)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Design: A randomized, single blinded sampling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Setting: The study included the patients from North of Taipei Ophthalmology out-patient department. Subjects: Eighty-two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assigned to groups giving TENS electrodes with either electrical current applied or no electrical current applied on the acupoints BL61 and BL62 for 20minutes. Intervention: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compare their pre-test and post-test IOP. Measures: IOP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irty minutes after, and sixty minutes after TENS electrodes were applied on the acupoints. Analysis: Analysi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participants including age and sex.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analyzed IOP changes and TENS result. Results: Eighty-two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 There was a greater decline of IOP by using TENS electrodes with current applied (p<0.01) than using TENS electrodes with no current applied on the acupoints and it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age of patients and their usage of medications. Conclusions: By applying TENS on acupoints can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IOP of III.

(5) patients with glaucoma. Key words: Glaucoma,IOP ,acupoint, randomized trial,TE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udy design, 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 IV.

(6) 目錄. 頁碼. 誌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附件.................................................... VIII 圖目次....................................................IX 表目次.....................................................X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二章 文獻查證 ...........................................5 第一節 青光眼的定義 ...................................5 第二節 青光眼種類與症狀 ...............................7 第三節 青光眼的治療 ...................................9 第四節 中醫學對青光眼的觀點 ..........................11 第五節 經絡與輸穴 ....................................12 V.

(7) 第三章 研究架構 ..........................................16 第一節 概念架構 ......................................17 第二節. 名詞界定 ......................................18. 第四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0 第二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0 第五章 研究結果 ...........................................3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分布情形 ....................31. 第二節. 兩組研究對象在眼壓前測上的同質性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 ....................34. 第四節. 本研究之介入成效 ..............................38. 第五節. 年齡與藥物對於介入成效的干擾效果 ..............41.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比較 ..........................45 第二節 介入措施對眼壓成效之差異探討...................46 第三節 依據研究結果和相關研究差異性分析...............47 VI.

(8) 第四節 研究過程相關發現 ..............................4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9 第六節 結論 ..........................................50 參考文獻..................................................52 中文部分 ..............................................52 英文部分 ..............................................54. VII.

(9) 附件. 頁碼. 附件一 人體試驗委員會計畫執行許可書 .......................57 附件二 研究計畫受試者同意書 ...............................58 附件三 人體試驗委員會證明書 ...............................63. VIII.

(10) 圖目次. 頁碼. 圖 2-1 房水循環,資料來源: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 ........5 圖 3-1 概念架構圖 ..........................................17 圖 3-2 僕參穴(BL61)與伸脈穴(BL62) ..........................19 圖 4-1 氣動式眼壓測量儀 ....................................24 圖 4-2 慶名經皮神經電刺激器 ................................25 圖 4-3 樣本數推估 ..........................................27 圖 4-4 研究流程圖 ..........................................28 圖 4-5 研究標準流程 ........................................29 圖 5-2-1 兩組在前測眼壓之同質性 ............................33 圖 5-3-1 實驗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 ..................35 圖 5-3-2 控制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 ..................37 圖 5-4-1 兩組在右眼之成效表現 .............................39 圖 5-4-2 兩組在左眼之成效表現 .............................40 圖 6-1 青光眼預測,資料來源: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 .....44 圖 6-2 青光眼性別比率資料來源: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 ...45. IX.

(11) 表目次. 頁碼. 表 4-1 研究設計模式 ............................................. 20 表 5-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基本資料之分布(N = 82) ................ 31 表 5-2-1 不同組別在眼壓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33 表 5-3-1 實驗組研究對象在眼壓指標之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4 表 5-3-2 實驗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之測量情形(N = 40) ................ 35 表 5-3-3 控制組研究對象在眼壓指標之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6 表 5-3-4 控制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之測量情形(N = 42) ................ 36 表 5-4-1 不同組別在右眼眼壓改變幅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38 表 5-4-2 不同組別在左眼眼壓改變幅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39 表 5-5-1 實驗組年齡與眼壓改變幅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41 表 5-5-2 實驗組不同使用藥物情形在眼壓改變幅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42. X.

(12)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萎縮造成視野缺損終至失明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資料,青光眼是排名全球「致盲率」第二的眼科疾病,全世界約 500 萬 人因它而失明。在國內,青光眼也是國人眼睛健康的最大危機之一,依據健保局 資料庫的資料推估,台灣青光眼人數也有數十萬人(張嘉仁,文薛幃, 2010)。 根據歐洲醫學會(European Glaucoma Society,2003)的定義,青光眼是一群不 同原因與機轉的疾病組合,他們的共通性是具有進行性的視神經病變(progressive optic neuropathy),同時伴隨有視野缺損(visual field defect),造成病患自覺視覺功 能不良及影響生活品質與意外事件的發生(林人傑,楊銘欽, 2010)。 有許多危險因子(risk factor)會導致青光眼,而大多數仍不太清楚,目前的實 證醫學指出,降低眼壓(intraocular pressure)確實能有效的控制青光眼的進展。而眼 壓的控制目前最主要借助各式降低眼壓之眼藥水、雷射或手術來達成目標。多數 的病人經由以上的標準治療方式,皆能將眼壓控制在一定容許範圍內,但是仍有 部分患者對於藥物的治療仍不能達到預定眼壓,或即使並用雷射及手術治療仍無 法達到預期效果。另外有部分患者即使達到預定眼壓,其視野與視神經仍進一步 惡化,有更進一步降低眼壓的需求。對於此種患者,傳統醫學可能提供我們另一 道治療的曙光(何建賢, 2010)。 經絡穴位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有一定的 循行徑路,把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連結成一個統一 的有機體,針灸家以此治病(印會河, 2012)。 根據黃叔仁(1963)的研究,以穴位治療原發性青光眼 26 例 46 隻眼,平均眼 壓下降幅度為 29.84%;劉曙東(1989)的研究,以穴位治療各類青光眼術後不能降 眼壓者 25 例 33 隻眼,治療前眼壓最高為 45mmHg,最低為 24mmHg,33 隻眼中 眼壓下降為正常的有 26 隻眼,占 78.7%;董延齡(1990)的研究,以穴位治療青光 1.

(13) 眼 11 例,治療前眼壓為(24-29.78)mmHg,大多在治療 3 至 4 星期內恢復正常;景 寬、王富春、魏麗娟(1990)的研究,以穴位治療單純性青光眼 46 例 92 隻眼,治 療前平均眼壓為(32.81±1.13)mmHg,治療後平均眼壓為(24.67±0.84)mmHg;周文 新、李鼎、袁寶國(1993)的研究,以穴位治療原發性青光眼 31 例 57 隻眼,治療 前平均眼壓為(5.8±1.2)mmHg,治療後為(20.33±5.48)mmHg;姜俊、嚴振國、邰 浩清(1999)的研究,以穴位治療 15 例 27 隻眼,即刻眼壓變化為治療前 (35.95±5.5)mmHg,治療後(24.59±3.78)mmHg。 臨床上僅有大陸地區少數報告提及以針灸方式刺激穴位來治療青光眼的應用 但都缺乏隨機對照,而穴位刺激對一般患者而言,是一種容易自我操作且非侵入 性的治療方式,我們設計本實驗,以進一步檢驗穴位刺激是否可以有效降低眼壓, 若得到正面結論,則可做為治療或護理青光眼的一種護理措施。. 2.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青光眼為視神經疾病,主要原因為眼壓超過眼睛所能忍受程度,導致視神經 被壓迫,進而視野缺損、視神經病變而造成視功能嚴重損害,是世界各地成人失 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加上高度近視患者越來越多, 也讓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推測青光眼的整體盛行率將逐年上升,形成公 共衛生上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本研究旨在針對青光眼患者,以實證醫學隨機臨床試驗,研究以中西醫結合 治療青光眼的方式是否有較好的療效,是否可以作為青光眼病患,個別化、整體 化治療的一種可能潛在的護理措施,進一步改善青光眼患者生活品質,與期待降 低致盲率,本研究成果亦可提供未來眼科醫學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線索與依據, 更期望揭開祖先的智慧面紗,使傳統醫學國際化,成為醫學主流。 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及申脈穴( BL62)之介入措施,對青光 眼患者眼壓值之改善影響? 二、探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及申脈穴( BL61)之介入措施,對不同 年齡青光眼患者眼壓值之改善情形?. 3.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探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BL61)及申脈穴(BL62)之介入措施,對青光眼 患者眼壓值是否有影響? 二、探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BL61)及申脈穴(BL62)之介入措施,對不同年 齡青光眼患者眼壓值是否有不同影響?.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給予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及申脈穴( BL62)之 介入措施之前眼壓值並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給予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及申脈穴( BL62)之 介入措施後,其眼壓值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4.

(16)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青光眼的定義. 青光眼病變是一個連續性的病變,是一個多因子引起的特殊視神經萎縮的疾 病,會造成視野缺損,損害視覺功能。眼壓升高是已知使眼球視神經血液循環不 良的一大因子,主要原因為眼壓超過眼睛所能忍受程度,導致視神經被壓迫而漸 進性損害,造成視覺功能嚴重受損。青光眼是已開發國家,造成失明的主要眼疾 之一(Quigley, 2011)。 正常眼球內每天由睫狀體分泌房水進入後房,流過水晶體與虹膜細縫,穿過 瞳孔進入前房,在前房循環後經由前房隅角之小樑組織網進入薛氏管,再經鞏膜 內之房水靜脈排出眼球外,經由上鞏膜靜脈而回全身之血液循環。在此循環路徑 中只要有任一部份發生阻塞,排流不順暢,使產生的房水積聚眼球內,則導致眼 內壓升高,超過眼球組織所能忍受的程度,即造成青光眼,故眼球本身應隨時保 持一定平衡的壓力(許玟銘, 2007)(圖 2-1)。. 圖 2-1 房水循環,資料來源: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 5.

(17) 臨床上可接受的眼壓範圍介於 10~21 毫米汞柱(mmHg)間,正常人雙眼眼壓差 值不應大於 5mmHg,24 小時眼壓波動不應大於 8mmHg(曾慶華, 2007)。若房水 產生過多或排水系統阻塞,而使房水積聚過多在眼球內,則壓力就會開始上升, 造成眼壓過高,引起視神經纖維層的厚度變薄(Wong, Yuen,Chan, 2010)。對大部 分的患者而言,視神經和視野的破壞程度,決定於眼壓的高低與視神經本身對眼 壓的耐受程度。較高且不穩定的眼壓通常意味著較嚴重的視神經及視野的破壞, 但有些病患的眼壓在正常範圍內或低眼壓型青光眼的患者,而視神經依舊會持續 受損,這可能與眼部或視神經周圍的血液循環有關(Coleman, 1999)。 青光眼可怕的地方是疾病初期症狀輕微不明顯,大多數人發現視覺不佳,神 經已受損超過 40%,喪失的視力,即使治療仍無法復原,台灣仍有高達 25 萬潛藏 病人,它是造成失明排行榜的第二名。. 6.

(18) 第二節. 青光眼種類與症狀. 青光眼是一個視覺神經病變,具有特殊的視神經盤外觀及特別的視野缺損型 態,伴隨著眼內壓上升。因為病理學的關係,不同種類的青光眼所具有的臨床表 徵和治療是不同的,以至於沒有一個單一的定義來適當的包含所有型態的青光眼 (王騰毅,2005)。 青光眼分類有很多種,有依據年齡進行分類;依據房水流出通道被阻塞的位 置分類;依據造成青光眼的最主要組織結構進行分類;依據青光眼形成的原因進 行分類;依據眼睛內部或外部原因造成青光眼來進行分類(何建賢, 2010);但最 常的分類方法還是以隅角的開放(open-angle)或閉鎖(angle-closure )來進行分類: 一、. 急性青光眼. 即所謂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Quigley, 2011),此種青光眼多半是急性發 作,眼壓突然上升,病人的頭會非常的痛,會嘔吐、眼睛漲痛、視力模糊,有的 看電燈會有一圈虹彩,若不儘快下降眼壓,很容易在1至2天內造成失明(Wilbee, 2013)。 二、. 慢性青光眼. 此種即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有的人眼壓正常,視力也不錯,如果沒有 仔細檢查視神經盤,是不容易發現的,病人通常眼睛外部沒有任何異常,也沒有 任何自覺症狀,因為眼壓是慢慢升高,病人會習慣慢慢升高所帶來的不舒服,等 到因視力模糊或視力缺損,找眼科醫師才被診斷出來(Tsao, 2000)。 三、. 先天性青光眼. 此種發生率很低,其中與遺傳有關,通常在3歲以內發生,而且兩眼都會影 響,男孩比女孩較易發生(Walton, Nagao, Yeung, Kane, Steven A,MD, PhD, 2013),主要是因各種缺陷導致房水排流的構造有先天性的異常而引起,病人的房 水排流管自出生後就不正常,因為嬰孩的眼睛組織較成年人具有彈性,當眼壓增 加,眼球便被撐大,而角膜因水腫而呈混濁,容易流眼淚、怕光、眼睛紅或眼瞼 7.

(19) 抽搐(Ho , Walton, 2004)。 四、. 續發性青光眼. 因眼睛其它問題,例如外傷、出血、腫瘤、炎症或藥物(如類固醇藥劑)等, 有時也會阻塞房水排流管,而造成眼壓的增高,導致續發性青光眼。目前臨床上 使用類固醇的情形相當廣泛,因此而引起青光眼的人也有不少,其中以眼睛局部 使用類固醇的途徑引起最為常見(張朝凱, 2002)。. 8.

(20) 第三節. 青光眼的治療. 青光眼的治療可以大致分為藥物、雷射、及手術,依照診斷病因的不同,選 擇的優先順序也不同。有些先以藥物治療,或許再輔以雷射,最後再用手術解決。 也有必須非用手術不可,藥物只是手術前的輔助治療。除了先天性青光眼以手術 治療為主,及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初期以雷射治療為優先選擇外,藥物治療仍是青 光眼治療的重點。 雖然藥物仍會有些副作用(Pisella, Pouliquen, Baudouin, 2002),一般慢性青光 眼的治療均以點用藥物控制眼壓為主,目前青光眼的治療目標主要在保存現有的 視覺功能、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要達到此治療目標,適當的治療方式選擇、適 當的檢查追蹤、及患者的配合是缺一不可。 一、常用藥物之作用機轉可分為三大類: 1. 抑制房水產生 2. 促進房水排出 3. 短暫減少玻璃體水份含量(許玟銘, 2007)。 目前青光眼的藥物治療有下列幾種: (一)注射藥劑:高張溶液,如甘露醇(Mannitol) (二)口服藥劑:碳酸水解脢抑制劑,如丹木斯(Diamox) (三)局部眼用藥劑: 前列素類藥物,如舒而坦(Xalatan) 擬交感藥物協同劑或抑制劑,如艾弗目(Alphagan-P) 碳酸水解酶抑制劑,如愛舒壓(Azopt) 複方藥物製劑,如 Duotrav(Tsao, 2000) 二、雷射治療: 雷射虹膜切開(iridotomy),用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 雷射虹膜重塑術(iridoplasty)(Ataullah, Biswas, Artes, 9.

(21) O'Donoghue, et al, 2002) 三、手術治療: 小樑網切除手術、濾過管植入手術、內視鏡雷射燒灼術(Bull, von Wolff, Körber, Tetz, 2011)。. 10.

(22) 第四節. 中醫學對青光眼的觀點. 青光眼在我國古籍中屬五風內障範疇,【醫宗金鑑‧眼科心法】中記載:「內 障初患如好眼,生花視物煙霧中,隱隱似翳瞳失彩,久變黃綠黑烏青……左右相 傳漸漸盲」 。一般認為,綠風內障類似於急性閉鎖性青光眼;青風內障類似於隅角 開放性青光眼;黑風內障類似於慢性閉鎖性青光眼;烏風內障類似於新生血管性 青光眼;黃風內障類似於絕對性青光眼(鄭燕林, 2012)。 一、綠風內障,眼珠劇痛牽及眼眶頭額,視物混濁不清,瞳神散大呈淡綠色的病 證。病因是肝膽風火升擾或陰虛陽亢、氣血不和,類似於急性閉鎖性青光眼。可 用綠風羚羊飲平肝、熄風、瀉火。氣血不和引起的宜用明目地黃丸滋補肝腎調和 氣血(譚樂娟,彭清華,姚小磊,譚涵宇, 2010)。 二、青風內障,指瞳神呈淡青色,頭眼有輕微脹痛,視力漸降的病證。本病多由 肝腎陰虛造成,類似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卷八: 「視瞳神內有氣色昏濛,如青 山籠淡煙也,然自視尚可,但比平時光華則昏濛日進,急宜治之,免變綠色,變 綠色則病甚,而光沒矣。」證見:瞳神呈淡青色,抱輪不紅,眼部微痛腫脹,視 力逐漸下降,或兼見頭痛、口苦、咽干、脈弦細等。治宜養陰清熱,平肝熄風, 方用羚羊角飲加減(劉征利,謝靜華, 2010)。 三、黑風內障:系指頭眩額角偏痛,眼瞼骨及鼻頰骨時時疼痛,眼內痛澀有黑花往 來的病證,類似於慢性閉鎖性青光眼。為五風內障之一,較為少見。本病的病因 是腎受風邪,熱攻於眼所致。治宜祛風清熱益腎,方用補腎磁石丸加減。 四、烏風內障:多由風痰之人或陰虛火旺之人所致。類綠風內障,頭時痛而不眩暈, 眼前常見烏花,瞳神色昏濁暈滯氣,如暮雨中之濃煙重霧,類似於新生血管性青 光眼。養陰清熱,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祛風滌痰,一般多用白附子湯加減。 五、黃風內障:【證治準繩.雜病】於綠風內障證指出: 「久則變為黃風。」類似於 絕對性青光眼(曾慶華, 2007)。. 11.

(23) 第五節. 經絡與輸穴. 一、經絡,中醫學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 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 部分。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 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劉少艾, 2008)。 《靈樞.經脈》 :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 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 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 的整體(沈邑穎, 2006)。 經絡的功能 (一)、聯繫臟腑、溝通內外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 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 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 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 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 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 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於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 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黃維三, 2009)。 (二)、運行氣血、營養全身 《靈樞.本藏》指出: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 12.

(24) 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 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王佩,謝啓 文,2000)。 (三)、抗禦病邪、保衛機體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 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 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而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 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 所說: 「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人舍 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姚春鵬, 2009)。 二、穴位(acupoint) 學名腧穴, 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 主要的施術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又稱孔穴、 穴、穴道等。「腧」通「輸」,或從簡作「俞」 ,輸有轉輸的含義,俞有氣血留存的 含意」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 《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 ; 《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 。俞穴是人體 經脈氣血通達於體表的部位,除了為針灸治癒的刺激點,也是疾病的反應點(李志 剛, 2012)。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 ; 《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 《素問. 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 ;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 也,非皮肉筋骨也」 。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 密切聯繫、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 「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 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 療的刺激點(黃維三, 2009)。 三、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 13.

(25) 起於目內眥(睛明穴) ,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 部(百會穴) 。本經脈分 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 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 ,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 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 體腔,絡腎,屬膀胱。 其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 行至膕窩中(委中穴) 。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鉀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三 寸)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膕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 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印會 河, 2012)。 四、【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而睛明穴是足陽明胃經過於此,手太陽小腸 經支脈止於此,是三經會合之處,亦是與陽蹻、陰蹻脈會合之處,陽蹻、陰蹻是 足太陽和足少陰經的分支,分別行於下肢的陽側和陰側,向上交會於眼部,聯繫 的臟腑器官主要有咽喉、眼目和腦(沈雪勇, 2007)。膀胱經往下行走絡腎屬膀胱, 與眼睛房水排泄管道不謀而合,僕參和申脈穴是膀胱經輸穴之一,亦是陽蹻脈穴 位之一,蹻,有輕健蹻捷的意思,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動的功能,所 以刺激僕參和申脈穴有多重效果,能幫助眼睛多餘的房水從小便排出(吳清忠, 2009),亦能濡養眼目並符合中醫上病下治的治療原則,這也是本研究選取僕參和 申脈穴的主要原因。 五、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是將刺激點選在相對應病症的治療穴位上,傳統醫學 認為疾病是由於陰陽不平衡,五臟六腑不協調而引起,若能加以改善不平衡狀態, 扶正祛邪,疾病即能減退,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藉由電流刺激穴位,使身體過剩 的邪氣得以宣洩,過虛時可以得以補助,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許善華, 2004)。 一般在使用電刺激療法時,每次使用時間為 15-20 分鐘(Carroll D, Moore RA,. 14.

(26) McQuay HJ, Fairman F, Tramèr M, Leijon G., 2008)。. 15.

(27) 第三章. 研究架構. 依照研究目的,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治療,依變項為眼壓 值變化與不適症狀,觀察實驗組、與控制組間眼壓的變化程度,用以檢測經皮穴 位神經電刺激治療是否可用於青光眼之輔助療法。. 16.

(28) 第一節 概念架構. 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 穴位: 僕參及申脈穴. 基本資料 年齡 性別 單眼或雙眼 使用藥物 *眼壓下降程度 氣動式眼壓測量. 確定高眼壓 儀測量眼壓值. 符合收案條件 *年齡與眼壓下降 程度是否有關 *氣動式眼壓 測量儀測量眼 壓值. 圖 3-1 概念架構圖 17.

(29) 第二節. 名詞界定. 一、 高眼壓 . 概念性定義:經科學儀器檢查診斷確為高眼壓之個案。. . 操作性定義:眼壓超過 21mmHg。. 二、 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 . 概念性定義: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是透過脈衝電流通過人體,利用其微弱電流, 較高之脈衝電壓,對肌肉神經進行電刺激。. .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介入措施採用慶名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型號 D0207KL(衛 署醫器製字第 002678 號)將電極片貼於僕參( BL61)與申脈穴( BL62),實驗 組刺激 20 分鐘,而控制組於相同穴位貼電極片而不刺激,時間同樣為 20 分 鐘。. 三、 僕參穴( BL61): . 概念性定義:是足太陽膀胱經俞穴之一,膀胱經起於目內眥,與足少陰腎經相 表裡,流注時辰為申時(15 點至 17 點),亦是陽蹻脈穴位之一。蹻,有輕健蹻 捷的意思,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 操作性定義: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穴直下,跟骨下陷中,分布有長 腓骨肌鍵、腓動、靜脈,腓骨神經。. 四、 申脈穴( BL62): . 概念性定義:是足太陽膀胱經俞穴之一,膀胱經起於目內眥,與足少陰腎經相 表裡,流注時辰為申時(15 點至 17 點);亦是陽蹻脈穴位之一,亦是八脈交會 八穴之一,蹻,有輕健蹻捷的意思,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 的功能。. . 操作性定義:足外踝下緣,約五分陷中,當白肉際,分布有腓骨長肌鍵、腓骨 短肌鍵、跟骨外側韌帶、腓骨動脈、外側足蹠神經。. 18.

(30) 圖 3-2 僕參穴(BL61)與伸脈穴(BL62). 19.

(31) 第四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設計,第二節為研究場所與對象,第三節為 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驟,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類實驗性研究設計(Quasi-expermental research design),採取單盲隨 機臨床試驗的研究模式,從北部某區域醫院眼科門診,診斷為高眼壓症,年齡 20 歲以上的患者中,經向患者解釋說明本臨床試驗,同意參加並簽署人體試驗同意 書(附錄 )之後,採亂數表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分成以下二組: . 實驗組:接受標準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與申脈穴( BL62)二十分 鐘。. . 控制組:於僕參( BL61)與申脈穴( BL62)相同穴位使用貼布而不刺激二十分 鐘。. 本試驗研究對象均於眼科門診使用氣動式眼壓測量儀(Canon Pneumotonometer)自 動測量眼壓,二組皆於試驗前先測量眼壓,試驗後立即測量、30 分鐘、60 分鐘後 分別再測量眼壓,以了解介入措施前後眼壓的差異與延宕成效的情形。 研究模式如下:. 組別 A B. 眼壓前測. 介入措施. 01 05. 立即後測. X Y. 02 06. 表 4-1 研究設計模式 註:A:代表實驗組 X:穴位刺激二十分鐘 01:代表實驗組眼壓前測 20. 30 分鐘. 60 分鐘. 03 07. 04 08.

(32) 02:代表實驗組介入措施後立即眼壓 03:代表實驗組介入措施後 30 分鐘眼壓 04:代表實驗組介入措施後 60 分鐘眼壓 B:代表控制組 Y:穴位使用貼布不刺激二十分鐘 05:代表控制組眼壓前測 06:代表控制組介入措施後立即眼壓 07:代表控制組介入措施後 30 分鐘眼壓 08:代表控制組介入措施後 60 分鐘眼壓. 21.

(33) 第二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本研究以單盲隨機研究模式,從北部某區域醫院眼科門診病患為收集樣本來 源,臨床診斷為高眼壓症的患者,選取符合條件個案並徵得患者本人同意後,給 予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後收案。研究對象收案條件如下: 一、選樣標準如下: 1. 年滿 20 歲以上之成年人。 2. 有單側或雙側青光眼或高眼壓病史,沒有使用降眼壓藥物,或使用一種降眼 壓藥物。 3. 沒有懷孕、癌症。 4. 意識清楚,教育程度國中以上,能用國台語溝通者,經說明解釋後願意參加 本研究,並填寫同意書者。 5. 能全程參與者。 二、研究對象之排除條件: 1. 患者曾經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 2. 患者曾經接受過青光眼手術。 3. 眼球有持續發炎情形。 4. 因白內障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高眼壓。 5. 三個月內有使用 2 種以上或注射式全身型降眼壓藥物。 6. 青光眼末期眼球近於萎縮狀態。 7. 精神意識狀態不佳或意識不清,無法配合眼壓測量者。 8. 不簽署受試者同意書者。 9. 無法接受穴位神經電刺激者。 二、研究對象之權益維護 遵守人體試驗醫學倫理,秉持尊重自主原則、不傷害原則,研究者於收案前, 先向個案說明研究目的與過程及安全性,強調在研究過程中個案的權利,若要退 22.

(34) 出試驗,不會受到決處罰或影響其醫療照護,告知本次研究結果僅供學術參考, 其個人隱私資料絕對保密,在完成研究報告後,會確實將資料銷毀個案,取得個 案同意接受此項試驗時給予填寫同意書(附件 )。與個案說明時遵守下列原則: 1. 正式收案前,向研究對象說明整個研究目的、研究過程進行方式 與個人權益保護。 2. 秉持尊重自主原則、不傷害原則,優先考量個人權益、安全、保護個資隱私 及醫學倫理為前提。 3. 經研究個案同意接受研究時,必須簽署研究同意書方能進行。 4. 研究過程中,個案若有任何參與研究的相關問題,將給予適切說明。 5. 於研究過程中,若個案表示不願意繼續參與,會尊重個案意願並終止研究。. 23.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為配合本研究之進行,所需使用的研究工具如下: 一、 氣動式眼壓測量儀: Canon Pneumotonometer(衛署醫器輸第字 010759),自 動測量眼壓,三次取平均值。 二、 慶名經皮神經電刺激器(衛署醫器製字第 002678 號):本儀器為非侵入性, 使用時只要經導電貼片緊貼於皮膚表面,指示操作設定,操作簡單,且有 無刺痛感、深度深、穩定性高,本儀器使用全程由研究者親自操作,研究 對象採舒適坐姿,將導電貼片貼於二組雙腳外側腳踝僕參與申脈穴,實驗 組電刺激二十分鐘,控制組不刺激二十分鐘,在執行穴位神經電刺激時, 研究者隨伺在旁監督觀察並詢問個案感受,若有不適情形產生,則立即停 止或觀察並協助接受必要的治療,且考慮排除此個案。. 圖 4-1 氣動式眼壓測量儀 24.

(36) 圖 4-2 慶名經皮神經電刺激器. 25.

(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採單盲隨機研究模式,從北部某區域醫院眼科門診病患為收集樣本場 所,經臨床診斷為高眼壓症的患者,選取符合條件個案並徵得患者本人同意後, 給予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後收案,由研究者收集介入措施前測眼壓資料,之後採 亂數表隨機分配的方式將病患分成二組進行研究,並於完成後再收集介入措施後 立即眼壓值,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樣本數推估:為了避免推估錯誤,以 GPOWER 軟體來做樣本數推估 Effect size(效應大小) : 實驗處理結果的差別需先經過標準化的處理,才能進行比較 與合計,效應大小的值可以代表研究主題,實驗組和控制組之間差異的大小,值 愈大,代表實驗處理的功效愈大;值愈小,代表實驗處理的功效愈小。 smail=0.10 medium=0.25. large:0.40. 一般 Power 在 0.8 時,就會呈現差異,因此將 Power 設為 0.8 Effect size 設 0.25(中間) Number of groups:分別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共 2 組 Number of measures:每組測 4 次(前測與立即後測、30 分鐘、60 分 鐘後). 26.

(38) 圖 4-3 樣本數推估 經計算出總樣本數為 82 個,分為 2 組,因為研究方式是收案後,介入措施後 直接做後測,所以沒有流失率,因此我不估算流失率,故總樣本數是 82 個。. 27.

(39) 高眼壓 Hyper IOP. 擬定收案標準 進行說明及收案 填寫研究同意書. 進行前測 IOP. 立即. 氣動式眼壓測量儀 測量眼壓. 實驗組. 控制組. 穴位刺激. 貼片不刺激. 二十分鐘. 二十分鐘. 立即後測 IOP. 30 分鐘後 IOP. 60 分鐘後 IOP. 結束收案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圖 4-4 研究流程圖 28. 氣動式眼壓測量儀 測量眼壓.

(40) 圖 4-5 研究標準流程. 29.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治療,依變項為眼壓值變化與不適症 狀,觀察實驗組與控制組間眼壓的變化程度。研究資料收集後開始加註編碼、編 譯及輸入建檔,採用 SPSS 20.0 英文版套裝軟體處理,進行資料之統計與分析及相 關圖表繪製,分為描述性統及推論性統計。 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以平均值及標準差來描述組間基本資料包括起始眼壓,以個體及眼睛 數目來描述包括性別、青光眼診斷等資料。 推論性統計:以單因子重複變異數分析檢定(ANOVA)來探討組間實驗前後眼壓的 差異。. 30.

(42)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分布情形 本節主要利用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來瞭解全體研究對象的個人基 本資料的分布情形,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BMI、藥物使用情形、症狀情 形,其中類別變項以個數與百分比呈現,連續變項則以平均數與標準差敘述之。 另外依照基本變項的尺度,利用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或獨立樣本 t 檢定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探究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研究對象在這些 背景變項的特性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研究對象女性為(47 人,佔 57.3%) ,男性為(35 人,佔 42.7%) ,平均年齡為 55.06 歲(SD = 19.40) ,平均身高為 161.75cm(SD = 7.17) ,平均體重為 59.81kg(SD= 9.13), 平均 BMI 值為 22.83(SD = 2.94) ,且已正常者居多(50 人,佔 61.0%) ,其次為過 重(21 人,佔 25.6%)。 使用藥物情形方面,以無使用藥物者為(55 人,佔 67.1%) ,且症狀情形方面,以 無症狀者居多(75 人,佔 91.5%)。 在同質性的比較部分,獨立樣本 t 檢定與卡方檢定顯示兩組在性別、年齡、 身高、體重、BMI、使用藥物情形、症狀情形皆沒有顯著差異(p > .05),即兩組 研究對象在個人基本人口變項的分布情形是同質的。(表 5-1-1) 表 5-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基本資料之分布(N = 82). 變項. 組別. 全體 (N = 82). 實驗組. 控制組. (n = 40). (n = 42). 性別 男性 女性 年齡 身高 體重 BMI 值. t / χ2 值. p值. χ2= 3.31. .069. 35 (42.7). 13 (32.5)%. 22 (52.4)%. 47 (57.3). 27 (67.5)%. 20 (47.6)%. 55.06 ± 19.40. 53.98 ± 19.39. 56.10 ± 19.59 t = -0.49. .624. 161.75 ± 7.17. 160.63 ± 7.43. 162.82 ± 6.84 t = -1.39. .167. 59.81 ± 9.13. 58.57 ± 9.73. 61.00 ± 8.46. t = -1.21. .230. 22.83 ± 2.94. 22.64 ± 3.08. 23.01 ± 2.83. t = -0.56. .574. 31.

(43) 變項 BMI 分組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使用藥物情形 有 無 症狀情形 有 無. 組別. 全體 (N = 82). 實驗組. 控制組. (n = 40). (n = 42). 5 (6.1). 3 (7.5). 2 (4.8). 50 (61.0). 24 (60.0). 26 (61.9). 21 (25.6). 11 (27.5). 10 (23.8). 6 (7.3). 2 (5.0). 4 (9.5). 27 (32.9). 14 (35.0). 13 (31.0). 55 (67.1). 26 (65.0). 29 (69.0). 7 (8.5). 5 (12.5). 2 (4.8). 75 (91.5). 35 (87.5). 40 (95.2). t / χ2 值. p值. χ2= 0.95. .814. χ2= 0.15. .697. χ2= 1.57. .210. 註:類別變項呈現方式為人數(百分比),連續變項呈現方式為平均數±標準差 *p< .05,**p< .01,***p< .001. 32.

(44) 第二節 兩組研究對象在眼壓前測上的同質性 本節主要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分別探討兩組研 究對象在「眼壓」左右眼的差異情形,以瞭解兩組在介入前的眼壓同質表現為何。 由表 5-2-1 可知,兩組研究對象在右眼及左眼之前測 t 檢定皆未達顯著水準 (p> .05),表示於介入前,兩組研究對象在右眼及左眼的眼壓無差異存在,亦指 兩組介入前的眼壓表現屬於同質。. 表 5-2-1 不同組別在眼壓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組別 前測眼壓. 實驗組(n = 40). 控制組(n = 42). t. p.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右眼 左眼. 30. 27.57. 7.34. 30. 25.96. 4.59. 1.02. .311. 18. 25.33. 2.06. 23. 25.89. 4.03. -0.57. .573. *p< .05,**p< .01,***p< .001. 兩組前測眼壓. 28. 27.57. 27 26. 25.96. 25.89. 25.33. 25 24 右眼. 左眼 實驗組. 控制組. 圖 5-2-1 兩組在前測眼壓之同質性 33.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 為瞭解研究對象的眼壓在各測量階段的變化狀況,本節利用單因子重複測量 變異數分析(One 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進行檢定,分別針對不同組別及 左右眼進行分析,若 F 檢定達顯著水準,表示不同測量時間點的眼壓值會有顯著 差異,接著在事後比較採用最小顯著差異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並以事後比較的結果回答本研究問題及討論。 壹、 實驗組 由表 5-3-1 可知,在實驗組右眼方面,時間的 F 檢定達顯著水準(p< .05) ,表 示實驗組的右眼眼壓在 4 個時間點上有明顯地變化,經 LSD 事後比較得知,前測 的右眼眼壓值顯著高於立即後測、30 分鐘後測、60 分鐘後測,亦代表實驗組對象 在經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後,右眼眼壓有明顯地降低。 在實驗組左眼方面,時間的 F 檢定達顯著水準(p< .05),表示實驗組的左眼 眼壓在 4 個時間點上有明顯地變化,經 LSD 事後比較得知,前測的左眼眼壓值顯 著高於立即後測、30 分鐘後測、60 分鐘後測,亦代表實驗組對象在經過經皮穴位 神經電刺激介入後,左眼眼壓有明顯地降低。. 表 5-3-1 實驗組研究對象在眼壓指標之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右眼 時間 誤差 整體 左眼 時間 誤差 整體. SS. df. MS. F. p. LSD 事後比較. 260.55. 3.00. 86.85. 47.97***. <.001. 1>2,3,4. 157.52. 87.00. 1.81. 418.07. 90.00. 150.12. 3.00. 50.04. 58.30***. <.001. 1>2,3,4. 41.20. 48.00. 0.86. 191.32. 51.00. 註:事後比較(1)代表前測(2)代表立即後測(3)代表 30 分鐘後測(4)代表 60 分鐘後測 * p< .05,**p< .01,***p< .001. 34.

(46) 表 5-3-2 實驗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之測量情形(N = 40) 右眼. 測量階段 前測 立即後測 30 分鐘後測 60 分鐘後測. 左眼.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30. 27.57. 7.34. 18. 25.33. 2.06. 31. 23.95. 6.24. 17. 21.95. 2.04. 30. 24.18. 6.48. 18. 21.73. 2.08. 30. 24.13. 6.55. 18. 21.73. 2.57. 實驗組眼壓 30 28. 27.57. 26. 24. ***. 23.95. ***. 24.18. ***. 24.13. 25.33. 22. 21.95*** 21.73***. 20 前測. 立即後測. 30分後測. 右眼 左眼. 21.73 *** 60分後測. 圖 5-3-1 實驗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 貳、 控制組 由表 5-3-3 可知,在控制組右眼方面,時間的 F 檢定達顯著水準(p< .05) ,表 示控制組的右眼眼壓在 3 個時間點上有明顯地變化,經 LSD 事後比較得知,30 分 鐘後測、60 分鐘後測的右眼眼壓值顯著高於前測,亦代表控制組對象的右眼眼壓 值在 30 分鐘後有明顯地上升。 在控制組左眼方面,時間的 F 檢定未達顯著水準(p> .05),表示控制組的左 眼眼壓在 4 個時間點上並無明顯地變化。. 35.

(47) 表 5-3-3 控制組研究對象在眼壓指標之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右眼 時間 誤差 整體 左眼 時間 誤差 整體. SS. df. MS. F. p. LSD 事後比較. 22.35. 3.00. 7.45. 5.56**. .002. 3,4>2. 112.66. 84.00. 1.34. 135.01. 87.00. 10.92. 3.00. 3.64. 2.67. .055. 85.88. 63.00. 1.36. 96.80. 66.00. 註:事後比較(1)代表前測(2)代表立即後測(3)代表 30 分鐘後測(4)代表 60 分鐘後測 * p< .05,**p< .01,***p< .001. 表 5-3-4 控制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之測量情形(N = 42) 測量階段 前測 立即後測 30 分鐘後測 60 分鐘後測. 右眼. 左眼.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30. 25.96. 4.59. 23. 25.89. 4.03. 30. 25.41. 5.23. 23. 25.01. 4.34. 30. 26.43. 5.67. 22. 25.92. 4.48. 29. 26.63. 5.45. 23. 25.87. 4.70. 36.

(48) 控制組眼壓 28 **. 26.43 25.96. 26. ***. 26.63. 25.41. 25.89. 25.92. 25.87. 30分後測. 60分後測. 25.01. 24. 22 前測. 立即後測. 圖 5-3-2 控制組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 37. 右眼 左眼.

(49) 第四節 本研究之介入成效 為了瞭解標準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的介入效果,本研究先利用研究對象在立 後測、30 分鐘後測、60 分鐘後測減掉前測,得到各研究對象的改善幅度,若改變 數值為負,則表示有改善;反之,則未獲得改善。接著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檢定兩組研究對象在此 3 個變化幅度上的差異情形, 以驗證標準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的立即效果與延宕效果為何。若 t 檢定達顯著且實 驗組的平均數低於控制組,則證明有良好的立即成效或延宕成效。 由表 5-4-1 可知,兩組在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的 t 檢定皆達顯著水準(p< .05),這代表兩組右眼眼壓從前測到各時間點的改變幅度 有明顯地差異存在。 由平均數可知,實驗組右眼眼壓從前測到立即後測下降 3.36 優於控制組下降 0.55;實驗組右眼眼壓從前測到 30 分鐘後測下降 3.40 優於控制組上升 0.47;實驗 組右眼眼壓從前測到 60 分鐘後測下降 3.45 優於控制組上升 0.57,因此可證明實驗 組對象經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後,會有良好的介入成效與延宕成效。. 表 5-4-1 不同組別在右眼眼壓改變幅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組別 右眼眼壓介入效果. 實驗組(n = 40) 人數. 立即成效 30 分鐘延宕成效 60 分鐘延宕成效. 控制組(n = 42).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t. p. 平均數 標準差. 30. -3.36. 2.59. 30. -0.55. 1.72. -4.95***. <.001. 30. -3.40. 1.58. 30. 0.47. 1.98. -8.34***. <.001. 30. -3.45. 1.51. 29. 0.57. 1.84. -9.17***. <.001. *p< .05,**p< .01,***p< .001 38.

(50) 兩組在右眼之成效表現. 1.00. 0.57. 0.47. 0.00 立即成效. -1.00. 30分鐘延宕成效. 60分鐘延宕成效. -0.55. -2.00. -3.00 -4.00. -3.36***. -3.40*** 實驗組. -3.45 ***. 控制組. 圖 5-4-1 兩組在右眼之成效表現. 由表 5-4-2 可知,兩組在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的 t 檢定皆達顯著水準(p< .05),這代表兩組左眼眼壓從前測到各時間點的改變幅度 有明顯地差異存在。 由平均數可知,實驗組左眼眼壓從前測到立即後測下降 3.46 優於控制組下降 0.88;實驗組左眼眼壓從前測到 30 分鐘後測下降 3.61 優於控制組下降 0.05;實 驗組左眼眼壓從前測到 60 分鐘後測下降 3.61 優於控制組無改變,因此可證明實 驗組對象經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後,會有良好的介入成效與延宕成效。. 表 5-4-2 不同組別在左眼眼壓改變幅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組別 左眼眼壓介入效果. 實驗組(n = 40) 人數. 控制組(n = 42).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t. p. 平均數 標準差. 立即成效 30 分鐘延宕成效. 17. -3.46. 1.13. 23. -0.88. 2.23. -4.80***. <.001. 18. -3.61. 1.67. 22. -0.05. 1.90. -6.21***. <.001. 60 分鐘延宕成效. 18. -3.61. 1.95. 22. 0.00. 1.98. -5.77***. <.001. *p< .05,**p< .01,***p< .001. 39.

(51) 兩組在左眼之成效表現 1.00. -1.00 -2.00. 0.00. -0.05. 0.00 立即成效. 30分鐘延宕成效. 60分鐘延宕成效. -0.88. -3.00 -4.00. -3.46 ***. ***. -3.61 實驗組. 控制組. 圖 5-4-2 兩組在左眼之成效表現. 40. -3.61***.

(52) 第五節 年齡與藥物對於介入成效的干擾效果 由上一節已得知本研究介入具備良好的立即成效與延宕成效,本節將進一步 驗證此效果是否會受到研究對象的年齡或使用藥物情形干擾,因此針對實驗組對 象,採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Analysis)及獨 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分別以年齡與使用藥物情形為自變項, 對 3 項改變幅度進行關聯分析,以瞭解年齡或使用藥物情形對於介入成效的干擾 效果。. 壹、 年齡對於介入成效的干擾效果 由表 5-5-1 可知,實驗組年齡與右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 鐘延宕成效之相關係數皆未達顯著水準(p> .05),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 對於右眼之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不會因為年齡的不 同而有所不同。 實驗組年齡與左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之相關係數亦未達顯著水 準(p> .05),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左眼之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 效,並不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實驗組年齡與左眼眼壓 60 分鐘延宕成 效的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p< .05),相關係數為正值,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 介入對於年齡越大的對象,成效的數值會越小,代表延宕效果越差。 表 5-5-1 實驗組年齡與眼壓改變幅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介入效果. 使用藥物情形 n. r. p. 右眼 立即成效 30 分鐘延宕成效 60 分鐘延宕成效 左眼. 30 30 30. -.13 -.04 .06. .488 .836 .767. 立即成效 30 分鐘延宕成效 60 分鐘延宕成效. 17 18 18. .22 .15 .54*. .402 .555 .021. 註:成效數值為負,代表眼壓下降,成效越好;成效數值為正,代表眼壓上升, 成效越差 *p< .05,**p< .01,***p< .001 41.

(53) 貳、 使用藥物情形對於介入成效的干擾效果 由表 5-5-2 可知,實驗組不同使用藥物情形在右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 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之 t 檢定皆未達顯著水準(p> .05),不同使用藥物情形的 實驗組對象在右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無明顯地 差異存在,換句話說,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右眼之立即成效、30 分鐘延 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不會研究對象有無使用藥物而有所不同。 實驗組不同使用藥物情形在左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 宕成效之 t 檢定皆未達顯著水準(p> .05),不同使用藥物情形的實驗組對象在左 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無明顯地差異存在,換句 話說,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左眼之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 延宕成效並不會研究對象有無使用藥物而有所不同。. 表 5-5-2 實驗組不同使用藥物情形在眼壓改變幅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使用藥物情形 眼壓介入效果. 有(n = 14) 人數. 右眼 立即成效 30 分鐘延宕成效 60 分鐘延宕成效 左眼 立即成效 30 分鐘延宕成效 60 分鐘延宕成效. 無(n = 26).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t. p. 平均數 標準差. 11. -3.82. 2.51. 19. -3.10. 2.67. -0.73. .474. 11. -3.53. 2.08. 19. -3.32. 1.28. -0.30. .770. 11. -3.64. 1.93. 19. -3.34. 1.25. -0.52. .610. 6. -2.87. 1.12. 11. -3.79. 1.04. 1.71. .109. 6. -3.15. 1.54. 12. -3.83. 1.75. 0.81. .430. 6. -2.70. 1.21. 12. -4.05. 2.13. 1.44. .170. *p< .05,**p< .01,***p< .0012. 42.

(54)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青光眼是一個視覺神經病變疾病,具有特殊的視神經盤外觀及特別的視野缺 損型態,伴隨著眼內壓的升高。主要原因為眼壓超過眼睛所能忍受程度,導致視 神經被壓迫,進而視野缺損、視神經病變而造成視覺功能嚴重損害,是世界各地 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也讓青光眼患者有年輕 化的趨勢(陳文甲, 1999),推測青光眼的整體盛行率將逐年上升(黄燕然,2008), 形成公共衛生上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陳秀琴,1989)。 青光眼可怕的地方是疾病初期症狀輕微不明顯,大多數人發現視覺不佳,神 經已受損超過 40%,喪失的視力,即使治療仍無法復原,它是造成失明排行榜的 第二名。根據國際眼科學會(NEI,圖 6-1)統計 2010 年青光眼人數 2719379 人,預 測 2030 年青光眼人數將達 4284823 人,而 2050 年將達 6290760,是呈倍數成長, 所以青光眼議題更值得大家關注。 有許多危險因子(risk factor)會導致青光眼,而大多數仍不太清楚,目前的實 證醫學指出,降低眼壓(intraocular pressure)確實能有效的控制青光眼的進展。而眼 壓的控制目前最主要借助各式降低眼壓之眼藥水、雷射或手術來達成目標。多數 的病人經由以上的標準治療方式,皆能將眼壓控制在一定容許範圍內,但是仍有 部分患者對於藥物的治療仍不能達到預定眼壓,或即使並用雷射及手術治療仍無 法達到預期效果。另外有部分患者即使達到預定眼壓,其視野與視神經仍進一步 惡化,有更進一步降低眼壓的需求。對於此種患者,希望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 利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僕參( BL61)與申脈穴( BL62)的方式來降低眼壓,期望 日後在青光眼療護上,能多一種容易自我操作且非侵入性有療效的選擇方式。 過去研究中有以針刺精明、行間、三陰交等穴降眼壓(姜俊,1999);以穴位 注射,用川芎於合谷、行間、內關三穴注射降眼壓(劉義范,1998);以冷灸方式, 用半導體冷灸治療儀於風池、印堂穴治療降眼壓(侯升魁、婁軍、文彥, 1984), 但都缺乏隨機對照,目前也未找到有關經皮電刺激僕參與申脈穴的文獻,所以本 章節的討論部分透過類似的相關研究做論述。全文共分為六章節, 第一節為研究 對象基本屬性比較,第二節介入措施對眼壓成效之差異探討,第三節依據研究結 果和相關研究差異性分析,第四節研究過程相關發現,第五節研究限制,第六節 43.

(55) 結論。. 圖 6-1 青光眼預測,資料來源: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 44.

(56)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比較 以 AlMansouri 等(2011)的研究調查,青光眼的盛行率以 60-69 歲居多,本研 究總收案人數共 82 人,實驗組 40 例,共 48 隻眼,控制組 42 人,共 53 隻眼,20-29 歲為 12 人,30-39 歲為 11 人, 40-49 歲為 6 人, 50-59 歲為 11 人,60-69 歲為 19 人,70-79 歲為 15 人,80-89 歲為 8 人,亦是 60-69 歲居多,再者衛生福利部統 計處 102 年,青光眼就診病患人數資料,亦是顯示 60-69 歲人數最多,與本研究的 人口學基本資料相符合。 性別方面,實驗組平年齡為 53.98 ± 19.39,控制組平均年齡為 56.10 ± 19.59, 研究對象以女性居多 47 人,佔 57.3%,男性較少 35 人,佔 42.7%,平均年齡為 55.06 歲(SD = 19.40) ,與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02 年資料顯示,青光眼盛行率與發生率, 亦是顯示 50 歲開始出現女性多於男性的趨勢相符合。另外,Xu L 等(2005)的流行 病學研究,探討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盛行率,女性的盛行率(1.7%)高於男 性(0.8),與本研究收案對象女多於男亦是相符合的。再者,根據國際眼科學會 (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圖 6-2),2010 年青光眼盛行率統計,女性為 61%,男 性為 39%,是女性多於男性,與本研究收案對象女性多於男性亦是相符合的。. 圖 6-2 青光眼性別比率資料來源: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 45.

(57) 第二節 介入措施對眼壓成效之差異探討 眼壓是眼球房水作用於眼球壁的壓力,眼壓如果超過了自身視神經的承受能 力則會造成視神經損傷,因此,降低眼壓保持視力是治療青光眼的主要目的和方 法。 本研究使用電刺激器在僕參( BL61)及申脈穴( BL62)刺激二十分鐘之後,立 即測量眼壓,30 分鐘、60 分鐘再測眼壓,其降眼壓與延宕的效果皆達到顯著差異 (P<0.001)。由表 5-5-1 得知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右眼之立即成效、30 分 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不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實驗組年 齡與左眼眼壓 60 分鐘延宕成效的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p< .05) ,相關係數為正值, 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年齡越大的對象,成效的數值會越小,代表延 宕效果越差。延宕的效果左、右眼有所不同,是否有其他因素存在,未來可以考 慮將研究對象樣本數再擴大,資料收集更完整,以探討後續延宕成效。 再者正常人眼內壓的分布是在 11-21mmHg,雖然並沒有絕對的切點,但 21mmHg 一般被認為是正常值的上限,超過這個程度就會被懷疑(Wong, Yuen,Chan, 2010)。雖然本研究介入措施後,右眼立即後測眼壓低於 21 有 11 人,有效百分比 18.0%,30 鐘後測眼壓低於 21 有 8 人,有效百分比 13.3%,60 分鐘後測眼壓低於 21 有 8 人,有效百分比 13.6%,左眼立即後測眼壓低於 21 有 8 人,有效百分比 20.0%, 30 鐘後測眼壓低於 21 有 7 人,有效百分比 17.5%,60 分鐘後測眼壓低於 21 有 5 人,有效百分比 12.2%,本研究實驗組雖然並沒有全部達到眼壓在 21mmHg 以下, 但本研究只有一次介入措施,有可能與介入措施次數過少有關,但未來可以將研 究期延長做進一步研究分析,探討更完整的成效。. 46.

(58) 第三節 依據研究結果和相關研究差異性分析 在姜俊等(1999)的研究提及用針刺取精明、行間、三陰交,先以針刺手法得 氣後,再電針 20 分鐘,共治療 15 例 27 隻眼,治療前眼壓平均眼壓 35.95mmHg, 針刺後立即測平均眼壓 24.59mmHg,下降 31.59%,雖然針刺治療效果優於本實驗 立即後測 13.13%,但針刺是侵入性的治療方式,本研究穴位刺激是一種容易自我 操作且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且姜俊等並未探討介入措施的延宕效果。 劉義范(1998)的研究,採用 10%川芎注射液,在合谷、行間、內關穴位注射, 眼壓下降 9.75-20.25mmHg 共 28 隻眼,無效 4 隻眼,雖然穴位注射降眼壓效果優 於本研究,但穴位注射有使用中藥,且為侵入性療法,而且還有沒有效果的,本 研究為非侵入性,也未使用任何藥物,實驗組 40 個個案皆有明顯眼壓下降,且不 會因研究對象有無使用降眼壓藥物而有所不同。 侯升魁等(1984)研究,運用半導體冷灸治療儀,選取主穴太陽、風池、印堂、 魚腰,佐以光明、內關、太衝等穴,第 1 療程灸溫為-15℃至-20℃,每次 20 分鐘, 第 2 第 3 療程灸溫為-5℃至-10℃,每次 30 分鐘,治療前平均眼壓 50.31mmHg, 治療後 40.84mmHg,下降 16.83%,冷灸雖然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療法,但要治療 3 療程,但本實驗只一次的介入措施即有效果(P<.001),優於上述研究 3 次。. 47.

(59) 第四節 研究過程相關發現 白內障手術會植入水晶體,剛開完刀怕壓力會影響晶體位置,所以不能從事 會引起眼壓升高的活動,手術後一至兩個月應避免提重物及激烈運動,一週內也 應避免搭飛機(梁春寧, 2005),本研究在收案期間,遇到 3 位白內障手術的病人, 因特殊原因必須於第二天就搭乘飛機,故教導他們穴位刺激以降低眼壓升高的危 險性,結果回來後複檢,水晶體皆在正常位置,且病患無不適症狀,這項發現也 許可以作為將來,加強如何保持穴位降低眼壓遠期療效的研究。 雖然本研究有此發現,但並不是希望患者術後不休息,因此要特別加以說明, 畢竟是眼科手術,為了降低手術風險,應該在術前與術後對病患皆應有明確的手 術相關衛教,也請病患安排好手術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與休息,以期達到手術 治療的目的。. 第六節. 48.

(6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於設計時曾多方考慮各種因素,但礙於每一位個案花費時間多,導致收 案時間冗長,人力及經費的限制,研究設計上仍有未臻完善之處,且此次研究只 比較單一次相同強度的穴位刺激,但每位研究對象要測量眼壓四次,前後需要較 多時間;還有,測量眼壓並不是很舒服的經驗,因為眼壓儀會對著眼睛噴氣,所 以有些研究對象因害怕測量眼壓帶來的恐懼,有些研究對象則不願意等待這麼長 的時間,導致願意配合者更少,所以將來若時間許可,期望能進一步研究不同穴 位、不同刺激次數與強度,並盡可能進行大的樣本數研究與較舒適的測量眼壓的 方式,以篩選出最佳的治法和穴位處方,探討針灸穴位與青光眼治療更好的結和 方式,更應當加強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期望讓研究結果更進一步可以普及運 用。. 49.

(61) 第六節 結論 一、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於青光眼病患眼壓成效之探討,綜 合上述研究結果,依研究假設進行下列結論: 利用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One way repeated measure. (一). ANOVA)進行檢定研究對象在眼壓上之變化情形,實驗組在時間的 F 檢 定達顯著水準(p< .05),表示實驗組的眼壓在 4 個時間點上有明顯地變 化,經 LSD 事後比較得知,前測的右眼眼壓值顯著高於立即後測、30 分鐘後測、60 分鐘後測,代表實驗組對象在經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 入後,眼壓有明顯地降低。 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檢定,實驗組在立即成. (二). 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的 t 檢定皆達顯著水準(p < .05), 因此證明實驗組對象經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後,會有良好的介入 成效與延宕成效。 (三). 採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Analysis) 及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分別以年齡與使用藥物情 形為自變項,對 3 項改變幅度進行關聯分析,實驗組年齡與右眼眼壓立 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之相關係數皆未達顯著水準 (p > .05) ,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右眼之立即成效、30 分鐘 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不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實驗 組年齡與左眼眼壓立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之相關係數亦未達顯著水 準(p > .05) ,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左眼之立即成效、30 分 鐘延宕成效,並不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實驗組年齡與左眼 眼壓 60 分鐘延宕成效的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p < .05),相關係數為正 值,代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年齡越大的對象,成效的數值會 越小,代表延宕效果越差。另外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介入對於眼壓之立 即成效、30 分鐘延宕成效、60 分鐘延宕成效並不會因研究對象有無使用 藥物而有所不同。. 二、 眼睛是靈魂之窗,在人的生活中,無疑為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根據生 理學的分析統計,人類獲取外界信息及知識的吸收中有 90%是藉由視覺所 50.

(62) 接收的。青光眼是一種發病迅速、危害性大、隨時導致失明的常見疑難眼 病。根據國際眼科學會(NEI,圖 6-1)統計青光眼人數呈倍數成長,所以青 光眼議題更值得大家關注。 雖然西醫一直是台灣醫療體系的主流,但是許多民眾採取既看西醫又 看中醫的複向求醫行為。尤其從民國 84 年中醫納入健保體系後,民眾使用 中醫醫療的狀況也逐步明確具體的被反映出來,護理不能僅限於西醫模式, 應積極地學習中醫藥相關知識,以拓展護理的功能與技能領域,滿足民眾 的健康需求。而穴位刺激是一種容易自我操作且非侵入性的明確治療方式, 我們的研究支持穴位刺激能降低眼壓已得到正面結論,建議可做成衛教單 張成為青光眼患者個別化、整體化治療的一種護理措施,來改善高眼壓, 以期望減少致盲率。. 51.

(63) 參考文獻 何建賢(2010)‧耳穴貼壓降低青光眼病患眼壓之效果‧(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 醫結合研究所)。 劉少艾(Shao-Ai Liu)(2008)‧經絡診斷古、現代的應用研究 ,中華針灸醫學會。 劉征利、謝靜華(2010)‧綠風内障辨證分型的探討‧理論探討中國民間療法, 18(11)。 劉曙東(1989)‧青光眼術後眼壓不降的針刺治療‧中西醫結合眼科雜誌, 7(3), 140。 劉義范. (1998). 川芎液穴位注射治療青光眼. 湖北中醫雜誌,20(3),54 印會河(2012)‧中醫基礎理論‧台灣台北: 知音出版社。 吳清忠(2009)‧人體復原工程‧台中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周文新、李鼎、袁寶國(1993)‧針刺對原發青光眼眼壓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 誌, 9(2), 11。 侯升魁,婁軍,文彥. (1984). 冷灸治療青光眼的療效觀察. 遼寧中醫雜 誌,(10),30 梁春寧. (2005). 224 例白內障手術的護理體會. 廣東醫學院學報, 23(5), 632-633. 姚春鵬(2009)‧黃帝內經‧中華書局。 姜俊、嚴振國、邰浩清(1999)‧針刺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臨床與實驗研究‧針刺. 52.

(64) 研究, 24(2), 95-97。 張嘉仁、文薛幃(2010)‧青光眼‧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二十五(五), 196-200。 張朝凱(2002)‧你的眼科朋友‧台北市: 宏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景寬、王富春、魏麗娟(1990)‧針刺目窗穴為主治療單純性青光眼的療效觀察‧ 雲南中醫雜誌, 11(4), 31-32。 曾慶華(2007)‧中醫眼科學 (第二 版)‧北京市: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陳文甲, 王惠珠, 李穎勳, 吳孟憲, 陳育芬, 許俊傑, 陳正僓. (1999). 高雄地 區九所高中職專二年級學生近視狀況與環境因素之研究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 會. 陳秀琴, 呂忠苓, 李尚儒, 陳彥志(1989). 台南地區國中暨國小學生眼屈折狀態 調查.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雜誌, 28(1), 1-7. 李志剛(2012)‧穴位和經絡探密說‧臺北市中醫師公會。 林人傑、楊銘欽(2010)‧青光眼病患生活品質相關因素的探討‧醫護科技期刊, 12(1), 14-25。 沈邑穎(2006)‧中醫眼科的經絡理論及臨床應用探討‧臺北市中醫師公會。 沈雪勇(2007)‧經絡輸穴學 (第二 版)‧北京市: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王佩、謝啓文(2000)‧中醫經典文獻探討經絡‧中華民國中西整合醫學會。 王騰毅(2005)‧臨床眼科學‧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董延齡(1990)‧針灸治療青光眼‧福建中醫藥, 1, 32。 53.

(65) 許善華(2004)‧調制中頻電刺激器之研製及應用於疼痛治療之評估‧ (碩士, 中 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 許玟銘(2007)‧臨床實用眼科學‧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譚樂娟、彭清華、姚小磊、譚涵宇(2010)‧原發性青光眼的中醫文獻學研究‧湖 南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 鄭燕林(2012)‧中西醫臨床眼科學‧北京市: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黃叔仁(1963)‧針刺行間對原發性青光眼眼壓影響的研究‧ 中醫雜誌, 8, 19。 黃維三(2009)‧針灸科學‧新北市: 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黄燕然, 刘芳. (2008). 2231 例近视人群中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情况的调查与 分析.廣東醫學院學報, 26(6), 660-661. 衛生福利部.102 年青光眼就診人數.取自 https://www.mohw.gov.tw/Ataullah, S., Biswas, S., Artes, P. H., O'Donoghue, E., & et al. (2002). Long term results of diode laser cycloablation in complex glaucoma using the zeiss visulas II system.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86(1), 39-42. Al-Mansouri, F., Kanaan, A., Gamra, H., Khandekar, R., Hashim, S., Al Qahtani, O., & Ahmed, M. F. (2011).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glaucoma in citizens of qatar aged 40 years or older: A community-based survey. Middle East Af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8(2), 141-9. 54.

(66) Bull, H., von Wolff, K., Körber, N., & Tetz, M. (2011). Three-year canaloplasty outcomes for the treatment of open-angle glaucoma: European study results.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249(10), 1537-45. Carroll D, Moore RA, McQuay HJ, Fairman F, Tramèr M, Leijon G. (2008).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for chronic pain..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leman, A. L. (1999). Glaucoma. The Lancet, 354(9192), 1803-10. Ho, C. L., FRCSEd, & Walton, D. S., MD. (2004). 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 2004 update.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41(5), 271-88; quiz 300-1. Pisella, P. J., Pouliquen, P., & Baudouin, C. (2002).Prevalence of ocular symptoms and signs with preserved and preservative free glaucoma med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86(4), 418-23. Quigley, H. A. (2011). Glaucoma. The Lancet, 377(9774), 1367-77. Tsao, S. (2000).The use of drugs in glaucoma patients.CPJ.Canadian Pharmaceutical Journal, 133(7), 30. Walton, D. S., MD, Nagao, K., MD, Yeung, H. H., MD, & Kane, Steven A,MD, PhD. (2013). Late-recognized 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 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50(4), 234-238. 55.

(67) Wilbee, T.(2013。Oct 3, 2013). Glaucoma must be treated soon as possible; disease shows few symptoms。 Wong, I. Y. H., MRCSEd(Oph), Yuen, N. S. Y., FHKAM(Oph), & Chan, C. W. N., FHKAM(Oph). (2010).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after a single attack of 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measured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phthalmic Surgery, Lasers and Imaging, 41(1), 96-9. Xu L,Zhang L,Xia CR,Li JJ,Hu LN,Ma K,Chen YJ,Fan GZ,Song WX,Shi YY,Zhang SY,Sun BC.The prevalence and its effective factors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in defined populations of rural and urban in Beijing.Zhonghua Yan Ke Za Zhi 2005;41:8-14. 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2010Glaucoma.Retrieved from https://www.nei.nih.gov/eyedata/glaucoma. 56.

(68) 附件一 人體試驗委員會計畫執行許可書. 5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We follow Ferris, Haugen, and Makhija 1988 to examine whether Taiwanese investors have the disposition effect in stocks with high volumes.. To control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