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口頭報告
Bebas
84
0
0
Teks penuh
(2) 授權頁.
(3) 口試委員審查合格同意書.
(4) 誌. 謝. 再次進入校園學習的時光雖然辛苦,但也不知不覺就進入第四年,終於論文 有個眉目。非常感謝過程中所有傾囊相授的師長們、鼎力相挺的醫院長官與同 仁,以及部落裡所有好朋友的協助,因同時身兼職業、工作、家庭、學業等角色 的在職生,過程中確實分身乏術。 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瑞珍老師,不嫌棄學生駑鈍的情形下,非常溫柔、 技巧及耐性的善誘與不斷的再三正向鼓勵與引領,幫助我清楚找到論文執行的方 向,指點迷津,更花費許多時間在指導我不純熟的論文組織上,更可貴的是從老 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做研究的知識與技能,老師的冷靜、安定、清楚、批判思考、 邏輯性組織後的表達方式與自我品牌的堅持,再再都是我觀察學習的重點,我也 經常與好友、同事分享,遇到楊老師是上帝的恩賜,是我的福氣。也感謝林寬佳 及張秉庠兩位教授的協助審查,在百忙中願意撥空擔任口試委員,更給了我許多 建議與指導。另外感謝同窗好友許雅婷、魏君敏及劉念怡等同學耐心陪伴,互相 鼓勵,貫徹我們「團進與團出」的約定,期間陳月卿同學於學程中不預警的提前 「離席」,令人不捨,同窗緣分雖短暫,但那卻是我們建立深厚情誼的過程,感 謝月卿在天上的看顧,讓我們同窗好友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最後要感謝我的先生與所有家人長輩,謝謝您們的體諒,讓我無後顧之憂的 完成學業,成長點滴,感念在心頭。. 2.
(5) 中文摘要 原住民族相較於主流文化,在許多方面是處於劣勢的,多數原住民生活條 件較差,長期的健康亮紅燈,導致生活品質降低。而生活品質不僅是二十一世 紀健康照護、公共衛生與社會政策的重要課題,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目前 有許多研究探討著不同族群的老年長者生活品質相關議題,但卻少有文獻探 究,原住民長者面對老化的態度與老年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桃山部落原住民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及生活品質的 情形,並探討該部落原住民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之間的相關 性,進而發現該部落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研究設計為相關性,橫 斷面研究法,針對符合收案標準之部落老人,以方便取樣訪談方式進行蒐集資 料,總計 200 位有效樣本,涵蓋率達 31%。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部落老人, 整體「生活品質」平均為 3.37,標準差為 0.56,生活品質滿意程度居中上程度。 經階層式複迴歸分析,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型態、收入、自覺影響生活品質程 度、日常身體活動度及老化態度等變項為該部落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之預測因 子,解釋總變異量有 61%,其中老化態度視為保護因子,部落老人「老化態度」 越是正向,其生活品質滿意程度就越高,而「不識字」、「未婚或喪偶 」、「獨 居」及「無收入」的部落老人則會有較低的老化態度傾向。 透過本研究發現可提供部落健康專業人員,瞭解部落老人老化態度對生活 品質的影響。本研究建議,除對於原住民部落疾病的預防、篩檢及確診之外,尤 其要更加關注「不識字」、「低收入」、「獨居」、「疾病數較多」的老人,並 致力於協助提升部落老人的「老化態度」,進而促進生活品質提升。. 關鍵字:部落、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 3.
(6) 英文摘要 Aboriginal people are at a disadvantage situation in many ways as comparing to people from mainstream culture. Most of them have poorer living conditions, long-term red light in health, and resulting in reduced quality of life. While quality of life is not only a 21st century health care pole also an important aims for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olicy which is goal to pursui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life quality related issue for elderly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ut few literature review on how Aboriginal elder peoples face aging problem and what is their life qu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know the health condition, attitude to aging process, life quality, associations, and the risk factor on inducing poor life quality from the Momoyama tribal Aboriginal people. The study design was descriptive data, cross sectional study. We collected data by interviewing available elders from tribe. Totally 200 old man is our valid samples; covering rate is 31% from all tribe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e mean of life quality is 3.37, SD is 0.56; satisfaction with the life quality is in the upper middle grade. When we us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o analyze how age, educational level, living state, self-perceived QOL degree,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attitude to aging predict the life quality of elder on the tribe. 61% variation of QOL was explained by the linear model. Among them, positive attitude to aging process considered a protective factor;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aging the more satisfied on life quality. But for those tribe elderly being "illiteracy" and "living alone", their life quality satisfaction degree is lower and attitude toward aging process is negative. Through this study results, we have provided information to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whose are working in the tribe to understand that the life quality of elder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elder own attitude toward aging. This study recommends except emphasize disease prevention,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for these old Aboriginal peoples;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ose elders as “living alone, lower 4.
(7) education, lower income"and with “more number of disease”. We need to encourage the old people with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aging process then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tribal, aboriginal elderly, quality of life. 5.
(8) 目. 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I II III VI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生活品質..........................................................................................................4 第二節 老人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係..........................................................................7 第三節 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的關係.....................................9 第四節 老人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4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假設............................................................................................14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場所............................................................................................16 第三節 研究步驟........................................................................................................18 第四節 研究工具........................................................................................................19 第五節 預測分析........................................................................................................21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24 第七節 研究倫理考量................................................................................................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6 第一節 原住民老人基本特性狀況調查之分布情形................................................26 第二節 部落原住民老人的生活品質現況描述分析................................................34 第三節 生活品質與人口學特性、自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的關聯性分析........36 第四節 影響部落老人生活品質的預測因素............................................................41 6.
(9) 第五節 老化態度與人口學特性的關聯性分析............................46 第五章 討論 ...................................................... 49 第一節 參與者的人口學特性、健康狀況與老化態度............................................49 第二節 部落老人的生活品質與預測因子................................................................50 第三節 部落老人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高危險群的共同特徵................................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3 第一節 研究限制........................................................................................................53 第二節 結論................................................................................................................53 第三節 實務運用與建議............................................................................................54 參考文獻......................................................................................................................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參與同意書…………………………………………………….…… 原住民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及生活品質問卷………….…… WHOQOL 生活品質量表使用同意書……………………………… 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 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證……………..……………..……. 7. 55 59 64 65 71 72 73.
(10) 表. 次. 表 3-1 表 3-2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預測人口學資料分析………………………………………………… 信度分析摘要表…………………………………………....………… 基本特性調查次數分配表………………………….………………… 自覺健康狀況現況之描述性分析……………………….…………… 醫師確診與自覺疾病之描述分析…………………………………… 醫師確診疾病數之次數分配表……………………………………… 醫師確診與自覺疾病之關聯性……………………………………… 自覺疾病影響生活品質程度之描述性分析…………………………. 22 23 27 29 29 30 31 32.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4-10. 身體活動功能評估:巴氏量表現況之描述性分析………………… 老化態度現況之描述性分析………………………………….……… 生活品質現況之描述性分析…………………………………….…… 生活品質次範疇與總體平均數在人口背景上的差異分析…………. 33 34 35 37.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生活品質與自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之相關係數表……………… 人口學、自覺健康狀況與老化態度預測生活品質之複迴歸係數表. 老化態度在人口學特質上的差異分析……………………………… 人口學特質預測老化態度之迴歸摘要表……………………………. 41 44 46 48. 8.
(11) 圖 圖 3-1 圖 3-2 圖 5-1. 次. 研究架構……………………………………………………………… 資料收集流程圖……………………………………………………… 影響老化態度及生活品質之因子……………………………………. 9. 15 19 52.
(12) 新竹縣某原住民部落 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藥衛生的進步及社會福利的提升等,人們的壽命得 以延長,老年化人口結構已是世界各國所關注的問題。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訂定,一個國家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占全國總人口數的 7%時, 即邁入老人國之行列,現今台灣老年人口已達總人口數 10.69%,是所謂的高 齡化國家(內政部戶政司,2010)。而在新竹縣尖石及五峰兩個原住民鄉,老 年人口占新竹縣原住民總人口之 11.7%,顯示新竹縣原住民人口老化的情形高 於全國老年人口 10.69%之比率(內政部戶政司,2010)。另外根據內政部 2011 年 10 月發布,2010 年我國國民零歲平均壽命為 79.18 歲,其中男性為 76.13 歲, 女性為 82.55 歲,同時編算原住民族生命表,2010 年全體原住民兩性零歲平均 餘命為 70.30 歲,其中男性為 66.00 歲,女性為 74.78 歲,男、女性平均餘命差 距為 8.78 歲。若與同年全體國人平均餘命比較,原住民兩性零歲平均餘命較全 體國民少 8.89 歲,其中男性少 10.14 歲,女性少 7.77 歲。另外 2008 年統計局也 發現原住民族,平均壽命甚至低於全體國人 9 歲,此現象過去十年來都沒有改變 (內政部統計資訊網,2010),所以早在 2002 年 5 月 10 日立法院即三讀通過「敬 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及「原住民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法務部全國 法規,2005),明訂一般民眾年滿 65 歲,以及原住民族年滿 55 歲,自當年一月份 起,每個月得領三千元敬老津貼。由原住民族年滿 55 歲即稱為「老人」,隱含此 族群較一般民眾處境上有更多的不利風險。. 10.
(13) 研究也指出,一般老年人在老化的過程中,大多伴隨著一種或兩種以上 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又常會導致生活功能受損,易增加依賴人數(劉淑娟, 1999),所以降低慢性疾病的罹患,可減緩身體功能的退化,增加老年人日常 生活的獨立性,使老年人,活得健康、活得有尊嚴,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並減 少醫療及社會成本支出(呂美玲,2003)。另外,研究也顯示老年人的自覺健康 良好,日常生活能力越強,生活品質滿意度也越高(蘇美文,2004) 。陳榮基(2008) 指出壽命延長並不代表有好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所以生活品質比生命延長更重 要,如果年長者僅是長壽而沒有健康,不只是影響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生活 品質也會隨之下降(蔡英美,2011)。所以有許多以老人族群為對象的研究, 生活品質被當作老人生活的重要指標(Rejeski &Mihalko, 2001)。 現今原住民族相較於主流文化,在許多方面是處於劣勢的,如單親家庭比 率及失業率較高、家庭功能喪失、貧窮與孤獨等(李明政,2001:邱汝娜,2000)。 台灣大學江東亮教授亦曾表示:從醫療制度來看,原住民族使用健保的頻率並不 少於非原住民,他認為問題就出在多數原住民生活條件太差,長期的健康亮紅 燈,導致生活品質降低。所以提升良好生活品質不僅是二十一世紀健康照護、 公共衛生與社會政策的重要課題,當然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張慧慈、黃秀梨, 2004)。雖然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探討著不同族群的老年長者,面對老化過程的 態度,但卻少有文獻探究,原住民長者面對老化的態度與老年生活品質關係之研 究,有鑑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部落人口老化嚴重,佔該部落總人口之 27.7%, (五峰鄉戶政資料,2010),高過全國老年人口 10.69%及新竹縣原住民族老 年人口 11.7%之比率甚遠,研究者身為社區護理師角色及醫事機構部落老人關 懷站督導員一職,為落實所屬機構使命「關懷偏遠弱勢族群」及「投入最多醫 療資源的醫院」,探討在不同文化下的老年族群,健康狀況及老化的態度對其 生活品質的影響,希望藉由研究了解該部落原住民老人健康狀態、面對老化的. 11.
(14) 態度及其對生活品質之影響,並提出建議與對策,使該部落原住民老人能活得 更健康,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及成功的在地老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了解桃山部落原住民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及生活品質的狀況。 二、了解該部落原住民老人的人口背景、健康狀況、老化態度及生活品質之間的 關係。 三、探討該部落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 12.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主題,研究者將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內容包含四個層面陳述。 一、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二、老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 三、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四、老人生活品質的相關因子。 第一節 生活品質 一、生活品質概念 「生活品質」一詞正式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詞彙中,當時所強調 的生活品質是,有好的生活而不單只是物質上的滿足而已(Meeberg,1993)。在 1992 年國外兩位學者 Fletcher 與 Dickinson 提出廣義的生活品質是涵蓋了人類 生活所有的部分,包含:環境、婚姻生活、生理、心理、社會及精神層面的安適 感。而國內學者也認為生活品質是個人對整體生活滿意的主觀感受,包括心理、 社會、健康、環境、親密關係與家庭都能達到良好狀態(吳佳珍、林秋菊,1997; Sousa, 1999)。而且除了個人主觀感受外還應包括客觀及相關問題的評估(雷玉 華、丘周萍,2000)。Ferrans 與 Power(1985)兩位護理學者則認為,「生活品 質」是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以及對生活中自覺重要的部份之滿意程度。另外 Farquhar(1995)也將生活品質的定義澄清歸納成四類: (1)總體性的定義(global definition):例如滿意/不滿意、快樂/不快樂;(2)組成性的定義(component definition):將生活品質分為幾個構面來解釋;(3)聚焦性定義(focused definition):聚焦在某一面向的生活品質方面,如功能狀態或經濟面向的生活品 質;(4)綜合性定義(combination definition):結合了許多面向的解釋定義。並 且總結「生活品質」是多面向的概念,其包含了家庭關係(family relationship)、 社會參與(social contacts) 、活動(activities) ,以及一般健康及功能狀態(general health and functional status)等。 13.
(16) Hass(1999)對生活品質的概念,他認為生活品質的定義應該包含主觀的 幸福感、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客觀的功能狀態,並且認為應與健康的概念有所區 分。所以他進一步提出了生活品質測量的方法,分別是依: (1)個人在地區文化 和價值系統影響下,當下生活情況的多面向評估; (2)個人生理、心理、社會及 精神上的主觀幸福感受。而在 1998 年 Levin 與 Chatters 兩位也認為「幸福感」 一直被視為是老人生活品質的指標。所以 Shearer 等人在 1999 年也提出,生活品 質是多面向的,主要包含情緒、人際關係、物質、個人成長、生理狀況、自我決 定、社會關係及權利等。另外 Bajekal 等人於 2004 年說明生活品質兩個重點:一 是界定生活品質不能忽略環境脈絡,二是老人處於不同的社經文化背景下,對於 生活品質的解釋可能存在系統性的差異。所以評價生活品質的焦點可著重在個別 主體態度或客觀事實,例如老人所得、居住狀況或就業情形,甚至日常生活功能 (ADLs)等。Phillips 等人也在 2010 年將老年人生活品質定義為: 「是指老人在 所處社會文化與經濟脈絡下,對生活情境的主觀與客觀評價」。 在中文文獻中,與生活品質相近的名詞有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及安適感等 (尤逸歆,2004)。也有學者提出說明,這些名詞是有其不同之處,但它們之間 的相關性很大,具有一些共通性,因此可以視為同意互通(Horley, 1992) 。而在 生活品質上有兩個重要概念有:整體性的生活品質及健康相關性的生活品質。在 整體性的生活品質中,學者認為生活品質屬於多層面的,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 的安適感受,強調廣泛的評估某特定個人的內在心理層次至外在生活世界的生活 內涵。而健康相關性的生活品質,是指個體在生活中因健康問題而受影響的重要 部份滿意程度(姚開屏,2002)。綜合以上,生活品質是個人或社會所期望的生 活經驗,目前與生活品質相關研究非常多,但針對老人的文獻卻很少(Evans, 2010),對於原住民老人的生活品質相關文獻則更為缺乏,僅有針對「花蓮縣吉 安鄉東昌村阿美族與漢族老人之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略有提及(王淳盈,2005), 因此本研究擬探討部落老人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故以生活品質為評量 指標。 14.
(17) 二、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強調健康照護是全人的 照顧(holistic approach)而非僅疾病本身,以健康的定義作為生活品質的指標, 包括身體、心理、社會安寧的狀態(Zhan,1992)。Ferrans 與 Powers 在 1992 年 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測量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標準,主觀的健康 相關生活品質是個人生活經驗及自覺的重要性,而客觀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則是 將焦點放在影響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因素上,而非生活經驗,所以若要對健康相 關生活品質做正確而完整的評估,應以個人的主觀感受為主,較能測量出個人對 生活的滿意程度。WHO 也於 1998 年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定義為:「個人在所生 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及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 其中包括ㄧ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及環境 六大方面。」這強調個人所處環境中的主觀感受的重要性,且是多層面的概念(姚 開屏,2002)。另外護理學者也提出適用於護理領域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定義 特質有四項:(1)個人對自己生活感到整體性的滿意。(2)個人具有評估生活 滿意度的心智能力。(3)於目前的生活情境中,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狀 況為個人所接受的。(4)由他人客觀的評估,認為此人的生活狀況良好(吳佳 珍、林秋菊,1997)。WHO 於 1998 年同時,從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定義中發展 出超越疾病率或死亡率的健康指標,並期望成為跨文化的四個範疇之測量工具, 包含: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 domain,包括原先的生理及獨立程度) 、心理健 康(psychological domain,包括原先的心理、心靈、宗教及個人信念等)、社會 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s domain)及環境(environment domain)之測量工具。 而在現今人口老化的世代裡,老人族群的「健康」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因為健 康是一個多重面向與意涵的概念,對於健康的測量不應只是存活時間的長短,而 應考量存活時的生活品質(李純華,2005)。而生活品質受許多因素如:年齡、 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居住狀態、疾病數、視力、聽力、咀嚼、 睡眠、身體活動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影響(邱啟潤、張永源、陳武宗、黃洽讚、 15.
(18) 黃忠信,2000; Mitchell & Kemp, 2000; Tseng & Wang, 2001)。另外國民健康署, 在 2002 年進行台灣地區中老年人健預防保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指出,適當 的測量老人健康,是預設了所有疾病及失能都會影響其生命品質。以慢性病與老 人生活品質來說,慢性病會隨著年紀愈大而增加,但慢性病並不是完全決定失能 的因素,有些高盛行率而影響極低的慢性病,如關節炎。有些低盛行率卻影響大 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其中的差別不只是疾病類別的不同,對日常活動的影 響及依賴程度也不同,但最後都會明顯關連到生命品質。另外功能行動能力可經 由個人與社會及環境的互動狀況,評估獨立生活的能力,雖可具體呈現老年與健 康相關的生活品質。但功能行動能力也有其限制,它無法得到一些較不明顯的隱 疾如疼痛、情緒、滿意度、或幸福感等資訊,所以藉由自評健康狀況的測量也是 需要的。Anderson 在 2001 年也特別強調,最具體反映生活品質,及老人對自身 健康評價的指標,就是活動功能狀態。因為罹病情形越多,死亡機率未必就越高, 而老年的活動功能狀態卻可預測老人未來的存活。研究指出老年人主觀的健康感 受比客觀的健康狀態更能具影響生活滿意度及其生活品質,甚至可預測死亡率 (唐憶淨等,1999)。而且老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喪失,不僅其自尊心受損,對於 生活品質也會大大受影響(王增勇,1998)。 由上述文獻顯示,老人健康狀態並不僅限於,表現出來的生理疾病上,身 體活動度、主觀的健康狀態及生活的滿意程度皆會影響其生活品質。雖然目前諸 多研究,正進行測量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卻少有針對部落原住民老人 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 第二節 老人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一、老人健康 Paskulin 和 Molzahn 在 2007 年研究加拿大和巴西的老人健康,發現滿意 度、足夠的金錢、生命的意義和休閒的機會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子;最強的 預測因子是社會支持和健康滿意度。而老人的精神層面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是沒 有顯著影響生活品質。另外 Armer 與 Conn 在 2001 年「老人健康」的研究中提 16.
(19) 到,老人健康的定義是,多層面及整體性的,包含身、心、靈三個層面,例如沒 有生病、能自由活動、能照顧自己及其家人、外表看起來是健康的、感覺舒服、 覺得幸福,以及身、心、靈的平衡感等。若老人生理、心理、社會處於健康狀態, 將能達到「有能力在社會上生活,發揮功能、有高度自主,但是不一定沒有疾病」 的健康狀態(Stanley & Beare, 1995)。但是在許多評量老人健康狀況的文獻裡, 健康狀況指標可分為,主觀的自覺健康狀況及客觀的疾病種類與數目,而自覺健 康狀況是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Spreittzer & Synder, 1974; 黃璉華, 1992)。且從國內文獻,牛貞君(2010)對「台灣老人認知障礙相關因素探討」 研究中提到國外學者 Fillenbaum 等(1998)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相當能反映客觀 的健康狀況,所以自述性健康測量於 1980 年代以後時常被用來測量健康之方法 (國民健康署,1989)。另外(吳淑瓊、徐慧娟、莊瑛智、張明正,1993)的研 究中也以慢性病、身體功能狀態及自覺健康狀況來評估老人健康狀態。同時也有 學者認為健康狀況是功能狀況延伸的概念,以執行日常活動來評估身體功能 (Michalos, Zumbo & Hubley, 2000),故對老人而言自覺健康狀況是屬於高穩定 性的健康評量之一(Leinonen, Heikkinen & Jylha, 2002)。因本研究對象為部落 原住民老人的健康狀況,所以其身體功能狀況測量,擬採用 1963 年 Katz 所發展 的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慢性疾病種類及數目則以行政院衛生福利 部國民健康署 2009 年對老人健康促進計畫之,國民健康問卷來調查,而評估自 覺健康狀況擬使用黃璉華 1993 年所發展之老人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共三題,期 待身體活動功能評量、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與疾病種類及數目,可相輔相成,以達 評估部落老人健康之狀態。 二、老人自覺健康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隨著環境的變遷,國人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以及全人照顧的概念下,對於 生活品質的測量也隨之發展,成為各層面的研究主題。在許多國內外研究文獻中 證實,老人的基本特質及自覺健康狀況與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等方面的生活 品質或滿意度是具有顯著相關的,Anderson 等 1998 年強調,最具體反映生活品 17.
(20) 質及老人對自身健康評價的指標,就是活動功能狀態。再者 Spiro 等學者在 2000 年研究中也認為,自覺健康狀況比客觀的健康評估更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 Heymans 等學者在 2003 年研究發現,身體功能與老人自覺健康狀態是影響老人 生活品質的重要預測因子,Massey 及 Shapiro 在 1982 年的研究裡指出,自覺健 康狀態差相對於客觀的健康狀態差,更能預測死亡因子,及自覺健康差其生活滿 意度也較差。 Idler 及 Benyamini (1997)回顧美國 27 項研究與文章後表示自覺健康狀 況可作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並提出可能的解釋原因有三: (1)自覺健康狀況 較能涵蓋且準確測量健康狀態與健康風險因子; (2)自覺健康狀況是一個動態的 評估方式,並非僅關注目前的健康狀態; (3)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行為,而行為 會間接地影響健康狀態。Hirosaki 等(2010)認為較好的自覺健康狀況與有工作、 有運動習慣、良好的睡眠、正常日常生活功能相關;而肥胖、腦血管病史、心血 管病史、憂鬱症狀、較差的親友關係、較差的經濟滿意度等因子,皆與較差的自 覺健康狀況有相關性,顯示社區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其心理因素、功能狀態、 經濟情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史有相關性。 另外國內對老榮民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探討裡說明,老人自覺健 康狀況與生活品質有著顯著的正相關(趙珮璇,2003),及在社區老人的生活品 質研究中證實,整體老人生活品質影響因素有經濟狀況、疾病罹患率、職業狀況、 生活照顧者及自覺健康狀況(陳嫣芬,2005)。所以自覺健康狀況可以影響生活 品質,也可以作為個人生活品質預測之因子。 第三節 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一、老化態度的意涵 「老化」最初的意涵是指,個體生理上的退化現象,生理上的退化連帶使 得高齡者在心理、態度與行為也隨之改變(林美和,1991)。所以老化是一種漸 進式、持續性的衰退現象,就老人學角度定義老化,是在正常過程中,所面臨的 問題、現象及感受,而不只是高齡時期所患之慢性疾病(李宗派,2002)。另外 18.
(21) 在 2012 年高冬玲的「台北市社區獨居老人老化態度、生命意義與幸福感之研究」 裡有國外學者 Lamdin 及 Fugate(1997)指出老化應包含五個層面:1.年齡老化: 指人從出生後所累積的歲數,但解釋整體老化較不具準確性。2.生物老化:指人 體結構和生理上的長期衰老,強調人生晚期之疾病。3.身體功能老化:隨著年齡 增長所導致身體活動度及工作能力效率的減低。4.社會老化:指個人因年齡老化 及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負面老化態度,形成高齡者在社會角色方面的改變。5. 文化老化: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及態度,所傳承的老化文化。而在有關「態度」方 面,在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2)社會心理學裡有提到,國外學者 Petty 與 Cacioppo 於 1982 年認為態度是對特定對象(人、事、物)的一般性與持久性 的正面或負面感受。而「老化態度」的意涵在相關文獻中各有所描述。國內以 65~74 歲的社區高齡者為研究的對象,定義「老化態度」為,高齡者所持的信念、 感覺等態度的反應,及其對生命晚期階段的特徵所做的評價,包括正向及負向的 反應(許毅貞,1993)。而老化態度的狀況可分為老化認知、老化感受,以及老 化的適應的三個內涵(何穎芬,2008)。另有研究指出老化態度為長者在老化過 程中,對於心理、生理及社會逐漸改變所持有的認知,而對老化產生正面或負面 的影響(翁嘉苓,2010)。在國外學者 Hori 與 Cusack (2006)的研究也提到, 老化態度係指個人可以正視並面對老化,能意識老化是一個自然的現象與適應的 過程。總之綜合各家學者,了解到老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 當人們自己面臨老化階段時所產生的認知與感受評價各有不同的適應方式。 Lifshitz(2002)研究老化態度的三種組成,採用開放式問卷及圖表方式詢問正 常智能的人與智能遲緩的人其老化態度,認為老化態度由三種成份所組成,分別 為老化認知、老化情感及老化行為, (1)老化認知:個人本身對於老化或高齡知 識與了解。 (2)老化情感:個人對於老化所產生的評價及感覺。 (3)老化行為: 個人對於老化的反應及個人在面對高齡者或老年生活會採用的應對方式。同時研 究也發現年齡對於老化態度存在顯著之差異,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老化 知覺及了解程度愈高,因此認為在高齡中期及高齡後期族群之高齡者比起年輕成 19.
(22) 人對於老化態度抱持較正面之看法。而在東南亞的新加坡第三年齡顧問局於 2009 年發表的「2008 年大眾老化態度及高齡態度知覺」報告書中,也指出新加 坡大眾皆認為高齡者是具有價值且重要的、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與人分享; 高齡者本身高達 68%認為即使老化,在社會上仍扮演正面的角色;56%認為老化 不是代表衰弱及不健康。 二、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老化只是一個象徵,是生理機能的衰退,並不表示生活的衰退,促進長者 正向發展的老化態度,可使長者在面對老年生活時獲得良好的調適(莊雯琪, 2010)。另有學者在「高齡婦女老化態度之研究」中,對三十位常青媽媽做深度 訪談,試圖了解到高齡婦女在老化過程中,產生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轉變之 觀念、價值與信念等綜合傾向,研究發現: (1)高齡者多以「生理因素」作為老 化的定義。 (2)高齡婦女大多可以接受自己生理上老化的事實,但是當生理老化 對生活造成影響時,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3)個人及家庭看待老化的態度是老 化過程快樂與滿意的重要因素。 (4)高齡者可藉由飲食、運動及健康檢查等方式 來適應生理上的老化,進而建立滿意的生活(陳寶美,2007) 。而 Hori 和 Cusack 在 2006 年,以老化態度量表來檢視高齡者對於老化的看法與評價,研究中發現, 在不同的文化差異下,長者看待老化態度截然不同,認為老化態度是一種對生 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老化之評價。 綜合以上所述,老化態度係指高齡長者對於老化的認知、老化的感受,以 及對自身生理、心理、社會層面老化的適應狀況的評價。 第四節 老人生活品質的相關因子 老人生活品質是一種個人主觀的衡量指標,所以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比醫 學治療更為加重要(O`Boyle,1997)。且生活品質的評估對於健康老人或有慢性 疾病的老人是同等重要(Flecka,Chachamovich & Trentini, 2003),目前國內外已 有許多文獻證實,老人生活品質可能因為老人基本特質、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功 能下降、罹患慢性病或人際關係的疏離等因素而影響其生活品質。 20.
(23) 人口學變項:在針對 115 位 65 歲以上「鄉村社區老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 相關探討」之文獻及 239 位「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其生活品 質相關探討」中發現,老人生活品質與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婚姻 狀況、宗教信仰及經濟等因素有正相關的(趙安娜,2002;侯冬芬,2003)。另 外國內學者以 SF-36 台灣版及 WHOQOL-BREF 台灣簡易版來測量社區老人生活 品質,結果發現人口學特質中經濟、居住環境、疾病及自覺健康狀況與社區老人 生活品質有關(柯舜娟,2001) 。Kitamura 等人(2001)的研究也指出生活滿意 度與年齡有相關,即年齡愈大生活滿意度越高。Wang, Chiang, Juang 和 Tsay (2005)針對 40 歲以上,149 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研究指出,姓別、婚姻狀況、 經濟情況、教育背景與職業和生活品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自覺健康狀況與身體活動度: 「自覺健康狀況」是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 做整體性的評估,在社區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中自覺健康狀況越 差、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越多,與其老年生活品質越低,與生活品質各範疇呈現正 相關,達顯著水準(陳嫣芬,2005;陳啟禎,2003;謝瓊惠,2004)。而且在社 區老人生活品質相關研究中顯示,迴歸分析老人健康狀況及身體活動功能 (ADLs)是生活品質重要的預測因子,自覺健康狀況越好的老人其生活品質越 佳,身體活動功能(ADLs)越差的老人其生活品質也越差(梁金麗,2001;朱 泳家,2002) 。Bowling(2007)對長者進行「失去何者會降低生活品質」的質性 訪談中,健康因素(50%)占第一位,受訪者亦指出它是改善生活品質的最重要 面向之一。若同時測量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時, Otero-Rodriguez 等(2010)研 究指出不管是運用主觀或是客觀的健康指標,健康狀況均顯著影響個人對生命意 義的評價。 罹患慢性疾病:學者以 WHOQOL-BREF 台灣簡易版調查,北台灣 575 位 社區老人、390 位機構老人及 689 位榮家老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健康效用研 究結果顯示,罹患慢性疾病的老人比較無罹患慢性疾病的老人,其生活品質也較 差,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慢性病、自我活動及照顧能力等是影響老人健康相關 21.
(24) 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賴冠郎,2004) 。另外國外學者 Lee, Ko 與 Kyung 等(2005) 對 1920 位社區老人研究的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慢性病數 目、每天運動、量血壓以及性別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指標,皆能用來預測生活品質。 綜合以上文獻,影響老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有人口特質、健康狀況、身 體活動功能及罹患慢性疾病等,且多以 SF-36 台灣版及 WHOQOL-BREF 台灣簡 易版來測量社區老人生活品質。. 22.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描述相關性研究設計,採橫斷面研究法,針對符合收案標準之部 落老人,進行結構式問卷資料收集。以了解部落老人健康狀態及面對老化態度與 其生活品質現況之間的相關性,期待對此部落之多數老人族群有更深入了解,有 助於未來機構在落實關懷弱勢族群的過程中,能更具體擬訂服務介入措施。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假設 為求部落老人收案資料正確性,研究者先於戶政單位取得部落老人設籍與 居住鄰里資料,並於訪談中確認個案身份,以求研究對象真實性,增加資料的可 信度,另聘一名泰雅族原住民志工, (為五峰鄉衛生所退休護理長) ,研究者先進 行研究目的、對象的取樣條件及施測方式的說明,取得執行訪談內容一致性後, 協同研究者全程訪查,必要時協助母語翻譯,以提高部落老人收案資料正確性。 凡同意接受測試者,於訪談完成後贈與小禮物以表達感謝之意。 另綜合文獻探討及研究目的,擬定研究架構如圖 3-1,主要探討原住民部落 老人健康狀況及老化態度對其生活品質之影響。首先進行設籍並居住在該部落年 齡屆滿 55 歲以上之長者,人口基本特性及健康狀況資料收集,包括年齡、性別、 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居住狀況、職業、宗教信仰、慢性疾病種類及數目、 身體活動能力、老化的認知、感受及適應等,最後生活品質以「台灣簡明版世界 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 Taiwan version)測量,再依測量結 果敘述其間相關性及預測影響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因素。. 23.
(26) 人口學特質 1. 年齡 2. 教育程度 3. 性別 4. 婚姻狀況 5. 經濟 6.居住狀況 7.職業狀況 8.宗教信仰 9.族群. 健康狀況 1.自覺健康狀況 2.個案疾病數 3.自覺影響 QOL 狀況 4.身體活動度 ADL. 生活品質 生理範疇 心理範疇 社會範疇 環境範疇. 老化態度. 圖 3-1 研究架構 一、名詞界定 (一)「部落」: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第四款,對「部落」有明確的定義:「部 落」係指原住民於原住民族地區一定區域內,依其傳統規範共同生活結合 而成的團體,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者」(全國法規資 料庫,2005)。而研究者也從多方文獻中歸納出,原住民所居住的聚落稱 之為「部落」 ,所強調的是,一群人共同依循同一種文化特性、生活型態、 民情與習俗,是一個集體的生命組織,且存在於一個特定的空間場域,世 代交替並共享歷史記憶的交託與傳承,有別於都市行政區域所劃分之村、 里或社區的概念。本研究的部落所指的是新竹縣五峰鄉桃山部落。 (二)原住民老人(aborginal elderly)定義:依據立法院三讀通過「原住民敬老 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法務部全國法規,2005),明訂原住民族年滿 55 歲,每個月得領三千元敬老津貼。故本研究對象係指 55 歲或以上的原 住民老人。. 24.
(27) 二、研究假設 (一)部落老人的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狀況有關聯。 (二)部落老人的人口學特質與健康狀況、老化態度、生活品質有關聯。 (三)人口學特質與健康狀況、老化態度可預測部落老人的生活品質。 第二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一、研究場所 本研究收案場所為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鄉內山巒起伏綿延,更有五指山 屹立雲霄,遠眺形如五指,故名為五峰而稱之;轄內為原住民居住地,日據時代 實施理蕃政策,為特殊行政區域,由警察機關辦理業務,全鄉編為二外勤區(井 上、十八兒)計十八個派出所,綜理教育衛生授與警務。於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 日依照自治制度編為一鄉四村(大隘、桃山、花園、竹林) ,目前共有五十八鄰, 鄉公所設立於大隘村。全鄉地勢為山岳森林地帶,幾無平地,居民引山澗、溪水 來灌概、開墾農田;鄉內地勢從海拔 300 公尺~2800 公尺,境內野溪由鄉內石 鹿與油羅山發源於桃山相匯合貫通鄉內南北,再與花園溪流經上坪與竹東頭前溪 合流,再經新竹舊港注入大海。目前鄉內四村,五十八鄰,共 1716 戶,人口數 為 4207 人,55 歲以上老年人共 1168 人(27.7%)。 為考量研究目的,探討原住民部落老人健康狀況及老化態度對其生活品質 之影響,故選擇老年人口比例較高的桃山村,作為研究收案地點,以期未來能進 一步執行介入措施,並使部落老人,活得健康,且提升其生活品質及成功的在 地老化。而桃山村是由數個部落所組成,也可算是五峰鄉的中心。桃山村 的部落有洞口部落、桃山部落、黑崮部落、民都有部落、清泉部落、土場 部落、白蘭部落、石路部落、民生部落 …等。村內也擁有許多知名景點, 如清泉溫泉、霞喀羅國家步道、霞喀羅楓林步道、白蘭休閒農場、喜翁瀑 布、八仙瀑布、雪霸國家公園等。部落盛產桃、李,經常有觀光客來此採 果。部落中常可以看到竹子建成的穀倉,是原住民儲藏小米作物的簡易建 築,頗具在地特色。此原住民的飲食風味,常有炸溪魚、溪蝦、山豬肉、 25.
(28) 魚腥草煎蛋、牧草雞湯等。泰雅族的飾物琳瑯滿目,如豬牙臂飾,只限於 獵者在祭典中佩戴,藉此表張英勇的戰績,有時出征時勇士們也佩戴這些 飾品來提高士氣,將豬牙的型狀排成環狀,有如太陽的光芒舞出大地生命 的活力。顏色則以展現活力、清新、自由的綠色、紅色;黑色則為表達五 峰鄉充滿著神密色彩讓人嚮往。在宗教信仰上,從西元 1955 年,西班牙籍 耶穌會士孫國棟神父,將天主教從竹東鎮傳入五峰鄉,主要傳教對象則為 在地的泰雅族及賽夏族。由傳入期到發展最高峰的建堂期(西元 1960 年), 清泉天主堂一直扮演著與原住民族融合的重要角色。由於地處偏遠山地缺乏 工商企業,居民謀生不易,原住民青年紛紛前往平地求職謀生或求學,部落經濟、 文化建設落後,接受中等教育之青少年,多不願留在家鄉工作,因此人口始終維 持在五千人以下,屬地廣人稀之原住民鄉鎮。(資料來源:新竹縣戶政便民服務 網 100 年 2 月五峰鄉人口統計報表) 二、收案條件 設籍並居住於該部落,且符合以下條件者為收案對象: (一)依據原住民敬老年齡屆滿 55 歲者。 (二)意識清楚且能以國語或母語溝通者。 (三)願意參與本研究者。 (四)排除意識不清、精神疾患確定診斷及酒癮者。 三、樣本數與抽樣方法 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平均月收入、居住型態、職業、宗教信仰、族群、健康狀況、老 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等 12 項,使用首要法則(Rule of Thumb)設定樣本數 20%之 平均數變化及 30%之變異數改變,每一變項需以 15 個樣本數來計算(Gerald & Steve, 1998),估計樣本數至少為 180 人。 本研究先於五峰鄉戶政單位取得部落老人設籍與居住鄰里資料為母數 (n=644),設定曾在部落醫療站就醫且年齡在 55 歲以上之老人(n=257),為研 26.
(29) 究目標群體,以「方便取樣」方式訪談,最後收得個案 200 位部落老人,其涵蓋 率為 31%。 第三節 研究步驟 研究前先徵求「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 (WHOQOL-BREF Taiwan version)及老化態度量表問卷作者正式使用授權書,經口試委員審查後, 再申請馬偕紀念醫院倫理審查員會審查通過,於戶政單位取得部落老人設籍與居 住鄰里資料,選出符合條件之個案,開始進行資料收集。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預測(Pilot study),第二階段為正式研究。 一、預測(Pilot study): 目的在於了解研究對象訪查時的反應、問卷內容合適性、施測所需時間並 修正施測時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問題,依所得資料進行問卷信度檢定,以期正式研 究時更為流暢。於 102 年 8 月 20 日,開始進行預測問卷資料收集。對象為設籍 並居住於部落且曾在部落醫療站就醫,意識清楚 55 歲以上的老人;102 年 9 月 10 日完成 30 份問卷,並修訂收案流程後,依預測所得結果,預估收案時間約 2 個月。 二、正式研究: 期間因風災道路中斷之故,而延遲正式施測時間,於 102 年 9 月 20 日~11 月 20 日進行,施測完畢後進行資料分析及撰寫研究結果。資料收集流程如圖 3-2。. 27.
(30) 1.於戶政單位取得部落老人 設籍與居住鄰里資料(n=644) 2.目標群體為,在部落醫療 站,55 歲以上就醫老人名冊 (n=257). 不. 條件不符(n=387). 列. 條件符合. 偏遠未及(n=42). 訪談中確認個案身份 (n=215). 入 個案不同意(n=15) 個案同意 說明研究目的、過程並簽署 同意書(n=200). 收 個案未完成簽暑 (n=0). 簽署完成. 案. 進行問卷調查,完成資料收 集並贈予小禮物(n=200) 圖 3-2 資料收集流程圖.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係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問卷內容共分五部分: (一)個人基本資 料(二)自覺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數與種類調查(三)身體活動功能評估量表(四) 老化態度量表(五)生活品質量表,其中個人基本資料、自覺健康狀態問卷為參 考文獻擬定而成,慢性疾病數與種類調查,以國健署(2009)老人健康調查問卷, 身體活動度以巴氏量表測量,老化態度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是經由作者同意而使 用。 一、基本特性問卷調查 研究者依據研究架構及參考相關文獻擬定問卷,收集資料包括老人之性 28.
(31) 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平均月收入、居住型態、職業、宗教信仰、族 群、保險類別、社會資源使用情形等。 二、自覺健康狀況量表 本研究使用自覺健康量表(黃璉華,1993;Wang,1999),共三題,採用 Likert五分法依序給分,非常好為4分、良好為3分、尚可為2分、稍差為1分、非 常差為0分。其Cronbach’s α 值介於0.72~0.89之間。 三、身體活動功能評估(巴氏量表)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BI)其具有良好的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0.82 及 再測信度為 0.89(林嘉玲、蘇東平、張媚,2003) ,自 1965 年由 Mahoney 及 Barthel 發表後,廣為被運用在老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之評估,評估項目包含進食、如廁、 上下樓梯、穿脫衣鞋襪、大小便控制、洗澡、移動(床或椅上坐起或站起)、平地 上走動、個人衛生(修飾梳洗)等 10 項。每項採二到四級分法,每項分數由 0 到 15 分,總分為 100 分。依據總分再區分依賴程度:0~20 分為完全依賴,21~40 分為嚴重依賴,41~80 分為顯著依賴,81~100 分為功能獨立。本研究評量方式為, 研究者於資料收集訪談中,實際觀察參與研究之部落老人,在真實生活中表現的 狀況,以增加資料的正確及真實性。 四、老化態度量表 本研究對象為不同於台灣主流文化之高齡原住民長者,為測量該族群長者 在老化過程中,對於生理、心理及社會逐漸改變所持有的認知程度。在老化態度 之測量,採用(莊雯琪,2010)「高齡志工老化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的老 化態度量表,莊雯琪係參考 Hori 與 Cusack (2006)共同編制的「老化態度量 表」、許麗巾(2007)及蘇琬玲(2007)等的老化態度量表,加以修改簡化成為 高齡者易於了解的題目與涵意,其研究對象為 400 位 55 歲以上高齡志工,其內 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值為 0. 90,採用 Likert 五分法依序給分,極同意為 4 分、 同意為 3 分、中等程度同意為 2 分、不同意為 1 分、極不同意為 0 分。. 29.
(32) 五、生活品質量表 生活品質的測量,本研究依據「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 (WHOQOL-BREF Taiwan version)內容測量原住民老人生理、心理、社會、環 境四大範疇(姚開屏,2002) ,此生活品質問卷其 Cronbach’s α 值達 0.7 以上及良 好信效度。每題評分為 1 到 5 分,分數越高顯示生活品質越好。 第五節 預測分析 為了解研究對象訪查時的反應、問卷內容合適性、施測所需時間並修正施 測時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問題,並依所得資料進行問卷信度檢定,其預測結果分析 如下,受測者共計為 30 位,資料回收時間為 2013 年 8 月 20 日~2013 年 9 月 10 日之間,以下為預測人口學資料分析。 一、基本資料分析: 根據下表 3-1 可以發現,本研究的預測中,共有男性 11 位與女性 19 位, 所佔的比重分別是 36.7%與 63.3%,以女性的比重較高。不識字的民眾共有 4 位, 佔比重為 13.3%;國小則有 15 位,比重為 50%為最多,國中 6 位(20%)、高 中職以上共計 5 位,佔比重為 16.6%。在婚姻狀況上,共有 20 位已婚,9 位喪偶, 1 位未回答,其比重分別是 66.7%、30%以及 3.3%。無收入的民眾共有 19 位, 共佔總前測比重的 63.3%;而 1 萬元以下則有 3 位(10%),10000 元以上則共 有 8 位,比重合計達到 26.7%。在居住情形上,獨居共有 8 位,比重為 26.7%; 夫妻同住共有 16 位,比重為 53.3%;固定與某些子女同住共有 4 位,比重為 13.3%。在職業別上,大多數的民眾都是家管,共計有 16 位,比重為 53.3%,選 擇其他的共有 12 位,比重為 40%,另外從事公務人員、以及工人的各有 1 位。 在信仰上共有 19 位基督教徒與 9 位天主教徒,其比重分別是 63.3%與 30.0% , 而佛教徒有 1 位,未回答者有 1 位。受測者中大部分為泰雅族的民眾共計 28 位, 比重為 93.3%,另外兩位則是賽夏族,比重為 6.7%。. 30.
(33) 表 3-1 預測人口學資料分析. N = 30.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男. 11. 36.7. 女. 19. 63.3. 4. 13.3. 國小. 15. 50. 國中. 6. 20. 高中職. 1. 3.3. 專科. 3. 10. 大學或以上. 1. 3.3. 已婚. 20. 66.7. 喪偶. 9. 30. 未回答. 1. 3.3. 19. 63.3. 10000 以下. 3. 10. 10000-19999. 1. 3.3. 20000-29999. 1. 3.3. 30000-39999. 2. 6.7. 40000-49999. 2. 6.7. 50000 以上. 2. 6.7. 8. 26.7. 16. 53.3. 固定與某子女同住. 4. 13.3. 與親友同住. 1. 3.3. 其他. 1. 3.3. 公. 1. 3.3. 工. 1. 3.3. 家管. 16. 53.3. 其他. 12. 40. 1. 3.3. 性別. 學歷 不識字. 婚姻狀況. 收入狀況 無收入. 居住狀況 獨居 僅夫妻倆人同住. 職業別. 信仰別 佛教 31.
(34) 基督教. 19. 63.3. 天主教. 9. 30. 無. 1. 3.3. 泰雅族. 28. 93.3. 賽夏族. 2. 6.7. 種族. 二、問卷信度分析:老化態度及生活品質量表信度分析 為瞭解問卷的可靠程度、穩定性與內部一致性,針對整份量表來進行檢測。 本研究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衡量各變數之間共同因素的關連性,以計算出衡量 所得的總變異數與各別變異數,來檢驗問卷題目之間的一致性及穩定性。 根據吳統雄(1985)的建議,信度 α 係數的參考範為:α≦.30 以下為不可 信;.30<α≦.40 屬於若初步的研究,則可以相信;.40<α≦.50 屬於稍微可信;.50 <α≦.70 屬於可信;.70<α≦.90 屬於很可信;.90<α 則屬於十分可信。 由表 3-2 可知,「老化態度量表」信度為.66、「生活品質量表」信度為.93,而生活品質各 範疇的信度分別為「生理範疇」信度為.84、「心理範疇」信度為.83、「社會關係 範疇」信度為.66、 「環境範疇」信度為.79。依據吳統雄(1985)的建議,顯示「老 化態度量表」問卷屬於可信的、「生活品質量表」問卷屬於十分可信的內部一致 性(internal-consistency)。 表 3-2 信度分析摘要表 題數. Cronbach’s α 係數. 老化態度量表. 12. .66. 生活品質量表 生理範疇 心理範疇 社會關係範疇 環境範疇. 26 7 6 4 9. .93 .84 .83 .66 .79. 層面. 註:N = 30. 32.
(35)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問卷回收後,將所收集資料編碼及建檔,負向題目(如老化態度第 2、3、4、 6、8、10 題及生活品質問卷第 3、4、26)給予逆轉計分,以統計軟體 SPSS 19.0 為工具,依據研究變項及研究目的進行資料統計及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人口學變項資料以次數分佈(百分比) 、集中趨勢(平均值、標準差、最大 值、最小值)來呈現,各問卷得分情況則以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來 描述。 二、推論性統計 為了解原住民部落老人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對健康狀況、老化態度及生活品 質的差異情形,採 t 檢定或單因子分析(ANOVA),當變異數分析達顯著水準, 則進一步以 Scheffe’s 做事後比較,各組間的差異情形。與健康狀況、老化態度 及生活品質之相關,採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最後運用複迴歸找出原住民部落老 人生活品質的預測因子。 第七節 研究倫理考量 基於研究倫理考量並顧及研究受試者於收案過程的權益與隱私,研究進行 期間執行方式如下: 一、研究者於研究進行前已參加及通過「臨床試驗規範訓練課程」,取得訓練合 格證書。 二、本研究計劃經口試委員審查通過後,提交馬偕紀念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 審核,通過後才開始進行本研究收案。 三、問卷發放前,研究者親自至收案場所,向受試者說明研究過程、問卷內容及 參與研究之權益與保護措施,使受試者完全瞭解計劃內容以及相關資料之 後,取得受試者的同意,簽署受試者同意書,並說明此研究為志願參加。由 研究者採一對一,敘述性對談方式收集資料,必要時請預先訓練完成之部落 志工協助翻譯。 33.
(36) 四、研究進行中,受試者可以隨時詢問相關本研究的任何問題,中間作答不舒服 可隨時中止及退出。填答完成後,問卷與同意書將由研究者回收。 五、研究過程中,問卷內容及個案個人活動資料予以保密,僅供學術研究用,不 會對外公佈。. 34.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旨在說明正式研究的結果,施測資料回收時間為 2013 年 9 月 20 日 ~2013 年 11 月 20 日之間,結果主要利用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來計 算,受測對象共 200 名原住民老人,其基本特性、自覺健康與疾病的狀況、身 體活動功能評估(巴氏量表)、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等之現況分布情形,其中類 別變項以人數與百分比呈現,連續變項則以平均數與標準差來描述,並以皮爾 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去計算相關係數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陳述有關原住民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 的相關性分析,而以麥內瑪檢定(McNemar Test,相依樣本的卡方檢定)說明醫 師確診與老人自覺疾病的相關性分析,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的結果說明人口學特質、自覺 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的關聯性分析,並以複迴歸方式了解影響該部 落老人生活品質的預測因素。其結果以,一、原住民老人基本特性及健康狀況 調查之分布情形。二、部落原住民老人的生活品質現況描述分析。三、生活品 質與人口學特性、自覺健康狀況及老化態度的關聯性分析。四、影響部落老人 生活品質的預測因素。五、老化態度與人口學特性的關聯性分析等來分別說明: 第一節. 原住民老人基本特性及健康狀況調查之分布情形. 一、基本特性調查: 基本特性調查包括性別、年齡(由出生年月推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 平均月收入、居住型態、職業、宗教信仰、族群等。 如表 4-1 所示,此部落研究對象原住民老人的性別以女性較多,計 128 人 (64.0%),男性較少,計 72 人(36.0%);年齡分布以「65 歲以下」最多,計 86 人(43.0%),其次依序為「66-75 歲」75 人(37.5%)、「76-85 歲」33 人(16.5%)、 「86 歲以上」6 人(3.0%)。 在老人的教育程度方面,以「國小」最多,計 86 人(43.0%),其次依序 為「不識字」43 人(21.5%)、「國中」39 人(19.5%)、「專科」18 人(9.0%)、 「大學或以上」8 人(4.0%)、「高中職」6 人(3.0%);婚姻狀況方面,以「已 婚」最多,計 138 人(69.0%),其次依序為「喪偶」57 人(28.5%)、「未婚」 5 人(2.5%)。 35.
(38) 在老人的平均月收入方面,以「無收入」最多,計 112 人(56.0%),其次 依序為「10000 以下」22 人(11.0%)、「10000-19999」18 人(9.0%)、「20000-29999」 14 人(7.0%)、「50000 以上」14 人(7.0%)、「40000-49999」11 人(5.5%)、 「30000-39999」9 人(4.5%);居住型態方面,以「僅夫妻倆人同住」最多, 計 98 人(49.0%),其次依序為「獨居」56 人(28.0%)、「固定與某些子女同 住」39 人(19.5%)、「與親友同住」5 人(2.5%)、「其他」2 人(1.0%)。 在老人的職業方面,以「家管」最多,計 80 人(40.0%),其次依序為「其 他」57 人(28.5%)、「農」25 人(12.5%)、「工」21 人(10.5%)、「公」8 人(4.0%)、「軍」5 人(2.5%)、「教」4 人(2.0%);宗教信仰方面,以「基 督教」最多,計 141 人(70.5%),其次依序為「天主教」55 人(27.5%)、「佛 教」4 人(2.0%)。有關該部落原住民老人的族群,本次調查以「泰雅族」居大 多數,計 189 人(94.5%),「賽夏族」很少,僅 11 人(5.5%)。 表 4-1 基本特性調查次數分配表(N = 200) 類別 性別 男 女 年齡 55-65 歲 66-75 歲 76-85 歲 86 歲以上 教育程度 不識字 國小 國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或以上 婚姻狀況 未婚 已婚 喪偶 平均月收入 無收入 10000 以下 10000-19999 36. 人數. 百分比(%). 72 128. 36.0 64.0. 86 75 33 6. 43.0 37.5 16.5 3.0. 43 86 39 6 18 8. 21.5 43.0 19.5 3.0 9.0 4.0. 5 138 57. 2.5 69.0 28.5. 112 22 18. 56.0 11.0 9.0.
(39) 類別 20000-29999 30000-39999 40000-49999 50000 以上 居住型態 獨居 僅夫妻倆人同住 固定與某些子女同住 與親友同住 其他 職業 軍 公 教 農 工 家管 其他 宗教信仰 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族群 泰雅族 賽夏族. 人數 14 9 11 14. 百分比(%) 7.0 4.5 5.5 7.0. 56 98 39 5 2. 28.0 49.0 19.5 2.5 1.0. 5 8 4 25 21 80 57. 2.5 4.0 2.0 12.5 10.5 40.0 28.5. 4 141 55. 2.0 70.5 27.5. 189 11. 94.5 5.5. 二、老人健康狀況 (一)自覺健康狀況分析 針對原住民自覺健康狀況(包含目前健康狀況、跟過去一年相比、跟同年 齡相比及總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進行描述性分析,以清楚地了解本研究對 象原住民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 如表 4-2 所示,原住民老人在「跟同年齡相比的健康狀況」(M = 1.31, SD = 0.94)得分最高,其他依序為「目前健康狀況」(M = 1.26, SD = 0.86)、「跟 過去一年相比的健康狀況」(M = 1.15, SD = 0.86)。而整體「自覺健康狀況」 平均為 1.24,標準差為 0.88。 綜合而言,由於各題及整體平均分數皆在 1~2 分之間(得分範圍 0-4 分), 表示本次調查的原住民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普遍不佳。 37.
(40) 表 4-2 自覺健康狀況現況之描述性分析(N = 200) 項目 目前健康狀況 跟過去一年相比的健康狀況 跟同年齡相比的健康狀況. 最小值 0.00 0.00 0.00. 最大值 4.00 3.00 4.00. 平均數 1.26 1.15 1.31. 標準差 0.86 0.86 0.94. 0.00. 3.66. 1.24. 0.88. 整體自覺健康狀況. 排序 2 3 1. 註:量表為 5 點 Likert 量尺,0 分為非常差、1 分為稍差、2 分為尚可、3 分為良好、4 分為非常好。. (二)老人疾病數調查 1.醫師確診與自覺疾病現況分析 本調查之疾病項目有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氣喘、身心疾病 種類、癌症、畸形、肺結核、心臟病、關節炎、高膽固醇血症、痛風或高 尿酸血症、貧血、慢性肺部疾病、消化性潰瘍、功能性腸胃問題、視力衰 退、B 型肝炎、腎臟病、甲狀腺疾病、癲癇、皮膚病、攝護腺肥大與其他等 24 項,分別詢問是否有醫師確診與自覺狀況。 如表 4-3 所示,原住民老人經醫師確診的疾病前五名為高血壓 101 人 (50.5%)、關節炎 97 人(48.5%)、心臟病 70 人(35.0%)、視力衰退 69 人(34.5%)、高膽固醇血症 44 人(22.0%);而原住民老人自覺的疾病前 五名為視力衰退 79 人(39.5%)、關節炎 75 人(37.5%)、高血壓 71 人 (35.5%)、心臟病 58 人(29.0%)、痛風或高尿酸血症 31 人(15.5%)。 再者疾病的前五名非常類似,表示原住民老人常見的自覺疾病種類與醫師 確診結果大致相同。不過,除視力衰退外,原住民老人自覺的比例都低於 醫師確診比例,也就是原住民老人常罹患這些疾病而不自知。 表 4-3 醫師確診與自覺疾病之描述性分析(N = 200) 項次 1 2 3 4 5 6 7. 疾病種類 高血壓 糖尿病 腦血管疾病 氣喘 身心疾病種類 癌症 畸形. 醫師確診 人數 百分比 101 50.5 36 18.0 0 0.0 20 10.0 0 0.0 3 1.5 0 0.0 38. 排序 1. 自覺疾病 人數 百分比 71 35.5 28 14.0 0 0.0 17 8.5 0 0.0 3 1.5 0 0.0. 排序 3.
(41) 肺結核 心臟病 關節炎 高膽固醇血症 痛風或高尿酸血症 貧血 慢性肺部疾病 消化性潰瘍 功能性腸胃問題 視力衰退 B 型肝炎 腎臟病 甲狀腺疾病 癲癇 皮膚病 攝護腺肥大 其他.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0 70 97 44 38 0 0 18 22 69 7 0 0 0 3 0 0. 0.0 35.0 48.5 22.0 19.0 0.0 0.0 9.0 11.0 34.5 3.5 0.0 0.0 0.0 1.5 0.0 0.0. 3 2 5. 4. 0 58 75 26 31 0 0 16 22 79 0 0 0 0 3 0 0. 0.0 29.0 37.5 13.0 15.5 0.0 0.0 8.0 11.0 39.5 0.0 0.0 0.0 0.0 1.5 0.0 0.0. 4 2 5. 1. 2.老人確診疾病數 由下表 4-4 所示,原住民老人經醫師確診的平均疾病數 3.5 種 (M = 3.5, SD = 2.44),以 2 個最多,計 49 人(24.5%),其次為 3 個 40 人(20.0%)、 1 個疾病的也有 36 人 (18.0%)、4 個的有 27 人 (13.5%)、0 個 19 人 (9.5%)、5 個 15 人(7.5%)、6 個及 7 個皆為 7 人(3.5%)。 表 4-4 醫師確診疾病數之次數分配表(N = 200) 確診疾病數 0(無) 1 2. M/SD. 3 4 5 6 7 3.5/2.44. 39. 人數. 百分比(%). 19 36 49. 9.5 18.0 24.5. 40 27 15 7 7. 20.0 13.5 7.5 3.5 3.5.
(42) 3.醫師確診與老人自覺疾病的相關分析 老人疾病在醫師確診與老人自覺相關上,以卡方檢定,來說明原住民老 人在各項疾病的醫師確診與自覺疾病的關聯性(設 α = .05)。根據表 4-5 卡 方檢定顯示,原住民老人在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癌症、心臟病、關節 炎、高膽固醇血症、痛風或高尿酸血症、消化性潰瘍、功能性腸胃問題、 視力衰退、皮膚病等疾病的結果達顯著(p < .001),表示這些疾病在醫師確 診與自覺疾病的比例上是有差異的,也就是醫師與原住民老人的判斷不一 致。至於其它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身心疾病種類、畸形、肺結核、貧血、 慢性肺部疾病、B 型肝炎、腎臟病、甲狀腺疾病、癲癇、攝護腺肥大、其他 等,因無確診病例,故無法比較顯著性。 表 4-5 醫師確診與自覺疾病之關聯性(N = 200) 醫師確診 項次. 疾病種類. 有. 無. 自覺疾病. 自覺疾病. 有. 無. 有. χ2. p. 無. 1 高血壓 2 糖尿病. 71(70.3) 30(29.7) 0(0.0) 99(100.0) 107.90 <.001 28(77.8) 8(22.2) 0(0.0) 164(100.0) 148.32 <.001. 3 4 5 6 7 8 9 10 11. 腦血管疾病 氣喘 身心疾病種類 癌症 畸形 肺結核 心臟病 關節炎 高膽固醇血症. 0(0.0) 17(85.0) 0(0.0) 3(100.0) 0(0.0) 0(0.0) 53(75.7) 75(77.3) 26(59.1). 0(0.0) 3(15.0) 0(0.0) 0(0.0) 0(0.0) 0(0.0) 17(24.3) 22(22.7) 18(40.9). 200(100.0) 180(100.0) 200(100.0) 197(100.0) 200(100.0) 200(100.0) 125(96.2) 103(100.0) 156(100.0). --167.21 --200.00 ----114.14 127.42 105.96. --<.001 --<.001 ----<.001 <.001 <.00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高尿酸血症 貧血 慢性肺部疾病 消化性潰瘍 功能性腸胃問題 視力衰退 B 型肝炎 腎臟病 甲狀腺疾病. 28(73.7) 0(0.0) 0(0.0) 16(88.9) 22(100.0) 65(94.2) 0(0.0) 0(0.0) 0(0.0). 10(26.3) 3(1.9) 159(98.1) 0(0.0) 0(0.0) 200(100.0) 0(0.0) 0(0.0) 200(100.0) 2(11.1) 0(0.0) 182(100.0) 0(0.0) 0(0.0) 178(100.0) 4(5.8) 14(10.7) 117(89.3) 7(3.5) 0(0.0) 193(96.5) 0(0.0) 0(0.0) 200(100.0) 0(0.0) 0(0.0) 200(100.0). 121.26 ----175.85 200.00 131.91 -------. <.001 ----<.001 <.001 <.001 -------. 4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5(3.8) 0(0.0) 0(0.0).
(43) 21 癲癇 22 皮膚病 23 攝護腺肥大 24 其他. 0(0.0). 0(0.0). 0(0.0) 200(100.0). ---. ---. 3(1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97(100.0) 200.00 <.001 0(0.0) 200(100.0) ----0(0.0) 200(100.0) -----. ---表 not available。 (三)自覺疾病影響生活品質程度現況分析 如表 4-6 所示,原住民老人的疾病調查中,各項疾病影響生活品質程度上 (得分範圍 0-4 分),前五名分別為「關節炎」(M = 0.60, SD = 0.88)、「高血 壓」(M = 0.58, SD = 0.76)、「心臟病」(M = 0.49, SD = 0.86)、「視力衰退」 (M = 0.41, SD = 0.61)、「痛風或高尿酸血症」(M = 0.19, SD = 0.46),其他 依序為「糖尿病」(M = 0.16, SD = 0.53)、「氣喘」(M = 0.13, SD = 0.45)、 「功能性腸胃問題」(M = 0.09, SD = 0.28)、「高膽固醇血症」(M = 0.06, SD = 0.23)、「消化性潰瘍」 (M = 0.05, SD = 0.21)、「癌症」 (M = 0.03, SD = 0.24)、 「B 型肝炎」(M = 0.02, SD = 0.14)、「皮膚病」(M = 0.02, SD = 0.12)。其 餘「腦血管疾病」、「身心疾病種類」、「畸形」、「肺結核」、「貧血」、「慢 性肺部疾病」、「腎臟病」、「甲狀腺疾病」、「癲癇」、「攝護腺肥大」、「其 他」(M = 0.00, SD = 0.00)等皆不會影響。而「整體影響生活品質程度」平均 為 2.80,標準差為 2.66(得分範圍 0-96 分)。 綜合而言,影響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較大的疾病多為與運動有關的「關節 炎」、「痛風或高尿酸血症」,與心血管有關的「高血壓」、「心臟病」等類的 疾病。 表 4-6 自覺疾病影響生活品質程度之描述性分析(N = 200) 項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疾病種類. 平均數 0.58 0.16 0.00 0.13 0.00 0.03 0.00 0.00 0.49 0.60. 高血壓 糖尿病 腦血管疾病 氣喘 身心疾病種類 癌症 畸形 肺結核 心臟病 關節炎 41. 標準差 0.76 0.53 0.00 0.45 0.00 0.24 0.00 0.00 0.86 0.88. 排序 2 6 7 11. 3 1.
(44)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0.06 0.19 0.00 0.00 0.05 0.09 0.41 0.02 0.00 0.00 0.00 0.02 0.00 0.00 2.80. 高膽固醇血症 痛風或高尿酸血症 貧血 慢性肺部疾病 消化性潰瘍 功能性腸胃問題 視力衰退 B 型肝炎 腎臟病 甲狀腺疾病 癲癇 皮膚病 攝護腺肥大 其他 整體影響生活品質程度. 註:疾病影響生活品質程度:0~4 分(4:極大. 3:大. 2:中等. 0.23 0.46 0.00 0.00 0.21 0.28 0.61 0.14 0.00 0.00 0.00 0.12 0.00 0.00 2.66 1:少許. 9 5. 10 8 4 12. 13. 0:不會). (四)身體活動度評估-巴氏量表 針對身體活動功能,以總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進行描述性分析,並區分依 賴程度,以了解原住民老人的身體活動功能現況。如表 4-7 所示,研究對象的原 住民老人在「身體活動功能總分」平均為 96.70 (SD = 9.15)(得分範圍 0-100 分),得分極高,且全數在 65 分以上,皆為功能獨立。 表 4-7 身體活動功能評估:巴氏量表現況之描述性分析(N = 200) 構面 身體活動功能總分. 最小值 65.00. 最大值 100.00. 平均數 96.70. 標準差 9.15. 三、老化態度現況分析 針對老化態度,以總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進行描述性分析,了解該部落原 住民老人的老化態度現況。如表 4-8 所示,原住民老人在「老化態度」整體平均 為 2.06(SD = .302),得分屬中間值,表示本次調查原住民老人對於老化態度屬 於既不正向、也非負向的中立態度。. 42.
Dokumen terkait
的報告中詳盡說明跨領域團隊合作和 IOM 核心能力間的關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 護 是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目標(IPEC, 2011)。張等人(2016)指出在執行 IPCP 時,應 讓不同職 類的醫療照護團隊成員瞭解彼此之專業和醫療定位,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並了解各專業對 個案的醫療評估、處置及照護紀錄,當出現疑慮及突發狀況時,才能 準確找到反應管道,有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MN107093 學門分類/Division:醫護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2018.08.01-2019.07.31
Next, we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mulation-based and software-implemented fault injection, robustness ver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tool based on the devising SystemC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