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世說新語選 班級 姓名 座號
*《世說新語》的內容與篇目
世說新語收錄東漢至東晉,共約三百年間的名士軼聞瑣事及言行風貌,凡一千一百三十餘條。
其中對東晉時期的大世族,如王、謝、顧、郗等的言語應用、人物品題、玄虛清談、疏放舉動,
都有詳盡的描寫。其書以品評人物為主,所記述的人物以魏、晉時期為主,但也有超出魏、晉時 期的。書中人物最早者,當數秦、漢之際的陳嬰之母,見於司馬遷 史記 項羽本紀;其次是漢武 帝時的東方朔,漢元帝時的京房、王昭君,以及漢成帝時的班婕妤;最晚出現的人物為謝靈運
(卒於宋文帝 元嘉十年),可以說是與劉義慶同時代的人。
從世說新語的某些門類中,可以看出劉義慶編著此書的道德標準。前四篇依序為德行、言語、
政事、文學,正好為孔門四科,說明了在老、莊哲學盛行的年代中,儒學亦有其影響力。在前二 十二篇,作者對其中的人與事大抵採取肯定的態度;而第二十三篇之後的任誕、簡傲、汰侈、尤 悔、惑溺等,則對所寫的人與事多持否定態度。總括而言,他還是依據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來評價 人物。
全書按門類編排,共分三十六門類,篇目依序如下:
(1)德行 (2)言語 (3)政事 (4)文學 (5)方正 (6)雅量
(7)識鑑 (8)賞譽 (9)品藻 (10)規箴 (11)捷悟 (12)夙慧
(13)豪爽 (14)容止 (15)自新 (16)企羨 (17)傷逝 (18)棲逸
(19)賢媛 (20)術解 (21)巧藝 (22)寵禮 (23)任誕 (24)簡傲
(25)排調 (26)輕詆 (27)假譎 (28)黜免 (29)儉嗇 (30)汰侈
(31)忿狷 (32)讒險 (33)尤悔 (34)紕漏 (35)惑溺 (36)仇隙
各篇則數不等,最多的是賞譽(記受到讚賞、稱譽的人士),有一百五十餘則,最少的是自 新,只有二則,分別記周處、戴淵改過自新的故事。
*國學常識—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簡表
筆記小說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以其無關經世治國,謂之小說;以其隨筆札記,非有意 而為之,故稱筆記或筆記小說。筆記小說於魏 晉時期開始出現,一般概分為「志人小說」和「志 怪小說」兩種主要類型。在藝術表現上,其故事情節多為直線發展的筆記體,缺乏人物形貌與心 理的描寫,也沒有特別鋪張情節的發展,再加上作者欠缺創作的自覺意識,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成 熟的小說。
形式 短篇文言文,逐條筆記,故稱筆記小說。文字簡潔、篇幅短小、零星記事、缺乏完 整結構。
類別
志人 小說
定義 或稱「軼事小說」。記述人物遺聞軼事和言談舉止等,從中可見當 時社會現況。
背景 東漢以後,士大夫喜歡品評人物,至魏 晉,清談之風大盛,於是助談之書便應 運而生。
影響 成為後世許多文學作品的取材對象。
代表作
1.笑林(東漢 邯鄲淳):多調侃諧謔,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笑話集。
2.西京雜記(東晉 葛洪):記述西漢人物軼事,涉及宮室制度、風俗習慣、衣 飾器物,有奇異色彩。其中有些故事後來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壽、司馬相 如、卓文君等人的故事。
3.語林(東晉 裴啟):品評東晉人物之名著。
4.世說新語(南朝 宋 劉義慶):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 的情況,反映魏 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
志 怪
小說 定義 記敘神仙鬼怪故事、誇飾歷史傳聞的小說。
背景 1.當時佛 道思想傳布、神仙方術之說盛行。
2.人民在困苦的環境下,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
借助於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現出來。
影響 唐傳奇中許多志怪故事就是由此發展而成的,為後來的戲曲和小說 提供許多養分。
代表作 1.列異傳(魏 曹丕):多為鬼神妖怪故事。如談生寫冥婚,宋定伯(一作宗定
伯)寫定伯捉鬼賣鬼。其中許多情節為後世志怪小說所採用。
2.博物志(晉 張華):內容包羅萬象,有山川地理知識、歷史人物傳說、奇異
草木蟲魚和飛禽走獸、神仙方技紀錄,也保存不少古代神話材料。
3.搜神記(晉 干寶):搜集各種民間關於鬼怪、奇跡、神異以及神仙方士的傳
說,也有採自正史中記載的祥瑞、異變等情況。是現存魏 晉 南北朝志怪小說 中最為完整的一部。唯二十卷的原書面貌,至宋代散佚。
4.幽明錄(南朝 宋 劉義慶):書中記鬼神靈怪之事、佛教輪迴之說,變幻無 常。
5.宣驗記(南朝 宋 劉義慶):記佛教宣傳因果之書。
*劉義慶文學志業與成就 (一)世路艱難,寄情文學
劉義慶之所以不熱衷政治,除了本身愛好文義、信奉佛教之外,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不願捲入當時皇室複雜殘酷的權力鬥爭。永初三年(西元四二二年)宋少帝繼位,但不久被弒。
宋文帝借助徐羨之、傅亮、謝晦之力即位,卻以謀反的罪名處死徐、傅兩人,隨後又誅殺荊州刺 史謝晦、兗州刺史竺靈秀、江州刺史檀道濟等顧命大臣。元嘉十七年,文帝採取斷然措施,誅殺 擁戴劉義康的領軍將軍劉湛等人,並解除劉義康司徒錄尚書事職務,貶為江州刺史。文帝雖然開 創了元嘉之治,卻也開啟劉宋宗室相殘的局面,最後文帝自己也在元嘉三十年被太子殺害。劉義 慶為避免捲入政治鬥爭的風暴,故而請調外鎮,逃避京師險惡殘酷的政治圈,不論是在荊州、江 州或南兗州刺史任內,立身處世格外小心,「無浮淫之過」,並寄情文學,以求全身遠禍。世說 新語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二)雅好文學之士,編纂《世說新語》
史稱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宋書說他「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招聚文學之 士,近遠必至」,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都成為他的座上客。
劉宋開國之初的宗親都雅好文學,與劉義慶同一輩的文帝 劉義隆、廬陵王 劉義真、江夏王 劉 義恭,晚一輩的孝武帝 劉駿、南平王 劉鑠、建平王 劉宏等,在當時都有文名,而劉義慶在皇室 宗親的人物中,則屬文學上的佼佼者。他編撰的作品除世說新語外,尚有志怪小說幽明錄。宋書 說他「文辭不多」,大概是由於當時文學的主流是詩賦的關係。從文學的某種角度來說,幽明錄 蒐羅之廣或寫作的技巧,有遜於干寶的搜神記;就連世說新語一書,在當時也沒有取得被肯定的 地位,直至南朝 梁 劉孝標為之作注後,才逐漸受到後人的注意與推崇。
世說新語為劉義慶所作,歷來都如此說。南史 劉義慶傳亦無異辭,隋書 經籍志及新舊唐書,
也是這樣記載。然而,「五四」以後出現新說,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稱:「宋書言義慶才情不多,
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眾手,未可知也。」也就是說,世說新語有可能是王 門文學之士的集體創作。這種說法,頗近情理,而且歷史上不乏先例,如呂氏春秋、淮南子。
世說新語雖是「集錄前人所撰」而成,非可比於自出心裁之制作,然而劉義慶應是有能力可以勝 任其事。同時,世說新語中所記前人之說,偶有裁斷,與劉義慶傳所載亦相合,例如他二十二歲 為丹陽尹時,處理老百姓黃初一案所作的結論,謂「禮有過失之宥,律無讎祖之文」,合情合理,
受人稱許;又,元嘉九年,因益州刺史劉道濟縱容部下傷民害政,致趙廣等作亂。十年二月,劉 義慶當機立斷,遣兵赴援成都等,這些都充分說明劉義慶不是一個無主見的人。因此,世說新語 一書雖然是集體編著而成(依魯迅之說),不過,劉義慶必居「主編」地位無疑。
*劉義慶《世說新語》的文學價值與藝術特色
本書可說是漢、魏、晉、南朝 宋時期士大夫們的活動紀錄。劉義慶以文學家的態度,從魏 晉 諸家史書及文人筆記中選定素材,加以想像渲染而完成本書。其文學價值與藝術特色概述如下:
(一)志人小說反映社會現實
從「小說」發展史的立場來看,漢、魏、晉、南朝 宋的小說是以「鬼神」為本位的「志怪」
體,但世說新語則以「人」為本位,有意識的反映社會現實,刻劃人性,這重大的意義便是唐人 短篇小說「傳奇」的先導。
在劉義慶所創造的世說新語世界中,最有文學價值的,便是他展示一幅人文社會的「實相」,
由中可見人性的善、惡、真、假。如果劉義慶所創造的世界,只有善,沒有惡;只有真,沒有假,
那麼他便是一個虛構的「偽善」、「偽真」的世界,這種世界,只有教條,而不會有什麼生活的
智慧可以提供給世人。
(二)人物敘寫臻於藝術境界
魯迅曾把世說新語的藝術特色概況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 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 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
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 心理,但集中而言,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人物的獨特性格,使 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卷一三所說:「讀其語 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劉氏著述此書,多採用史書及文人筆 記的材料,或許因他處於親王相忌、篡奪風盛的時代,而自身又是王室中人,因此對於大小事蹟,
不便作任何的褒貶。其實,他的不作批判,正可留給後人批判的空間。
世說新語的文字表達有一種特色,就是簡潔俊麗,且有晉人簡約玄澹的旨趣。每一則記載,
總能從最突出的地方著墨,於短短數語中表現清晰的形象。故事生動,筆墨經濟,成為後世典範。
(三)體例故事、名言雋語影響甚廣
不僅後人仿世說新語的體例著書,其精鍊的文字也留下許多名言雋語,而為後人所引用,例 如:「漸至佳境」、「坦腹東床」、「入幕之賓」、「令人絕倒」、「未免有情」、「登龍門」、
「阿堵物」、「捉刀」、「不可一日無此君」、「會心處不必在遠」、「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 今」、「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等,
都成為後世常用的辭彙。
雋語之外,世說新語亦有許多故事流傳民間。例如:洪喬之誤、王祥孝行、絕妙好辭、王戎 苦李、魏武酸梅、七步賦詩、擊鼓罵曹、韓壽偷香、周處除三害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甚至 成為戲劇題材。世說新語之廣受民間的喜愛,以及在文學上的價值,由此可見。
*王子猷
(一)任性放誕,喜好聲色
王徽之字子猷,性情超凡不受拘束,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但常蓬頭散髮,對於官府內的 事也不太理會。……個性任性放誕,喜好聲色,曾經在夜晚與弟王獻之共讀嵇康的高士傳贊,王 獻之欣賞井丹的高潔,但王子猷卻說:「比不上司馬相如的玩世不恭。」他的倨傲曠達就像這樣。
當時的人都欽佩他的才能,但對於他的行為卻不甚苟同。
【原典】徽之字子猷。性卓犖不羈,為大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雅性放誕,
好聲色,嘗夜與弟獻之共讀高士傳贊,獻之賞井丹高潔,徽之曰:「未若長卿慢世也。」其傲達 若此。時人皆欽其才而穢其行。(晉書 王徽之傳)
(二)二王神宇
王子猷和王子敬兄弟二人曾有一回同坐在一間屋室中,屋頂忽然著了火,王子猷倉促地避走,
慌張得連木屐都來不及穿;王子敬卻神色安然自在,輕聲緩語呼喚左右僮僕,將他扶出門外,跟 平常沒什麼兩樣。世人便以此論定二人神宇的廣狹。
【原典】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 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雅量)
(三)傾心於竹
王子猷有次暫住人家空宅,一來就叫人種竹子。人家便問:「只是暫住,何必那麼麻煩 呢?」王子猷嘯詠良久,然後直指著竹子說:「哪裡可以一日無它呢?」
【原典】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 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北宋 司馬光 種竹齋詩前四句云:「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瀟灑常在目。」
(四)未知生,焉知死
王子猷作了桓車騎(即桓沖)的騎兵參軍。有一天,桓沖問王子猷說:「你擔任的是什麼官 職?」王子猷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我是什麼官,只是不時看見別人牽著馬來,牽著馬去,好像 是管馬的官。」桓沖聽了有點生氣,又問王子猷說:「這官署中共有多少馬匹?」王子猷答說:
「你要知道馬匹數,就該問馬,怎麼問起我呢?」桓沖強忍住幾乎就要爆發的怒氣,勉強再問:
「馬最近死了多少?」王子猷想都不想,當下答說:「不知道活的馬有多少,怎知死了多少 馬?」
【原典】王子猷作桓車騎騎兵參軍,桓問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
似是馬曹。」桓又問:「官有幾馬?」答曰:「不問馬,何由知其數?」又問:「馬比死多 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簡傲)
(五)人琴俱亡
王子猷後來擔任黃門侍郎,之後即棄官東歸。晚年與王獻之(子敬)都生重病,沒多久王獻 之先病逝。子猷問左右的人:「為什麼都沒有聽到子敬的消息?這應該是已經死了吧!」說的時 候完全不悲傷。於是王子猷坐車去奔喪,完全不哭。子敬平素愛好琴,子猷便直接進去坐在靈床,
取王獻之的琴彈奏,但是琴絃久久未能調和,便將琴丟在地上,感嘆說:「子敬啊子敬!人琴俱 亡!」因此傷痛欲絕。王子猷之前背部的毒瘡,因此潰爛破裂,一個多月後也相繼去世。
【原典】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 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 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傷逝)
*招隱詩
(一)第一首:寫的是尋訪隱士以及對隱居生活的羨慕。
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
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雪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糧,幽蘭閒(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注釋】
荒塗:荒蕪的道路。塗,通「途」。
結構:連結構架,此指房屋建築。
陰岡:背陽的山脊。陰,山北。
丹葩:紅色的花。
瓊瑤:美玉,指山石。
纖鱗:小魚。
糇糧:食糧。
投吾簪:「投簪」猶言掛冠,指棄官隱居。
【語譯】
持杖入山尋訪隱士,荒蕪的路途似乎從古到今橫塞著。山巖上只有洞穴沒有房屋建築,山丘 中卻有人在彈琴。朝北的山脊覆蓋著白雪,山南的樹林已有紅花閃耀。泉水在美玉般的山石間激 盪,小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浮沉。不一定要有絲竹之類的管弦樂器,山水間自有清美的樂音。
何必要自己放聲歌唱,風吹過灌木叢自有聲聲悲吟。秋菊可以兼作食糧,採來幽蘭佩在衣襟。在 世途間猶豫徘徊,只會心力疲乏,還不如拋棄冠簪歸隱山林。
(二)第二首:寫自己隱居的情形,但也表示人生貴在適志,不在於是進還是退。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飛榮流餘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
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 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
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
【注釋】經始:開始經營。
榛:叢木。
瑩:使明潔。
峭蒨:鮮明貌。
結綬:指出仕。綬,繫印章的絲帶。
惠連:柳下惠、少連的簡稱。柳下惠曾仕魯為士師,三次被貶。少連,周代 東夷人,事跡不詳。
撰:通「選」,選擇。
【語譯】
我開始營建東山隱居的屋舍,樹木的果實落在地上,長成了一叢叢的小灌木。屋前有一口寒 冽的水井,暫且可以使心神瑩潔爽快。滿山鮮明青翠的林木中間,只有竹林和柏樹能夠保持自己 的本性。細弱的樹葉棲留在霜雪中,飛花漂流在斷斷續續的泉水上。爵位和佩帶之物雖然榮耀,
但不能愛好成癖;時運有好有壞,但要根據具體情況或進或退。繫上印綬做官就會被世事纏繞牽 掛,彈彈官帽也能除去塵埃汙垢。柳下惠和少連的屈己受祿不是我所說
的屈志辱身,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也不是我所說的仁。彼此欣賞各自崇尚的志願,我選 擇優遊自在的美好時光。
*戴安道
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東晉雕塑家、畫家、哲學家。譙郡人,後徙居會稽 剡縣(今浙江 省 嵊縣)。初學於名儒范宣,博學而有才藝,好鼓琴,工書畫,撰著多,終生不仕。他受儒家影 響,崇尚自然,高隱避世。後來發展了儒家形神一元論的傳統,是范縝無神論思想的先驅者之一,
但堅持命定論。曾有戴逵集九卷行世,今已散佚。
在繪畫方面擅長表現人物、故實、佛像及山水。顧愷之認為他畫的七賢圖,在人物形象和意 趣上超過了前人。謝赫評他的作品「情韻連綿,風趣巧拔。善圖賢聖,百工所範」。曾畫嵇阮十 九首詩圖、吳中溪山邑居圖等,均佚失。二十世紀七○年代在南京、丹陽一帶南朝陵墓中發掘出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列子中的隱士)模印磚畫,可能是依據他的粉本製作的。戴逵尤以擅長佛教 雕塑著稱,努力探索和完善鑄造、雕刻的技法表現,不滿足於外國傳入的佛教造像式樣,而創造 出為當時民眾易於接受的中國式佛教雕塑。在為山陰 靈寶寺造丈六無量壽佛和菩薩木像時,他潛 藏於帷帳中聽取觀眾的褒貶議論,詳加研討,積三年方刻成,而受到好評。戴逵又以十年精力製 作五尊佛像,與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進獻的玉佛像並稱瓦官寺三絕。相 傳他率先將夾紵(一種脫胎翻模的工藝)技術應用於製作佛像而名噪一時。
*曹娥與曹娥碑
曹娥為東漢時代之孝女。十四歲時,父曹盱失足落水,溺死江中。曹娥不分晝夜沿江號哭,
一連十七日,終究未見到父親屍體,最後自己投江而死。經過五日,曹娥擁抱父親,父女屍體一 同浮出江面。曹娥的孝行傳遍遐邇,當地人於是立下曹娥碑,並建立一座曹娥廟,香火極盛,神 靈極顯。尤其每逢洪水暴漲,江水只能滿到廟庭,不能淹進廟殿。後代人為崇仰其孝,將江名更 改為曹娥江。
【原典】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 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後漢書 列女傳)
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後,東漢 桓帝 元嘉元年(西元一五一年),上虞縣長度尚對曹娥「悲憐其 義,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鄲子禮(按︰邯鄲淳)為之作碑」。度尚原請魏朗撰文,魏朗在當時 是頗有名氣的學者,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魏朗雖已撰作碑文完畢,但卻沒有自信,故佯作未成 而轉請別人,最後由邯鄲淳完成。當魏朗閱過邯鄲淳的文稿後,也不禁大加讚賞,遂將自己的底 稿銷毀。於是曹娥碑上刻寫的作者是邯鄲淳。
曹娥碑文後來風靡全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宋代著名書法家蔡卞等人,都曾摹寫過碑文。尤 其是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的本子,堪稱傳世精品,其造詣僅亞於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可惜的是王羲之摹寫的碑刻早已佚失,其書寫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見諸王羲之書法全集
(見附圖)。
▲ 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的部分文字,摘取自王羲之書法全集 楷書卷
*楊脩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春,曹操部將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關(今陝西省 寧強縣),
被劉備軍殺死。曹操親自帶兵從長安(今陝西省 西安市)出斜谷,經漢中到達陽平關,劉備恃險 拒守。曹操見難以取勝,就想退兵,出了「雞肋」的口令,官屬不解其義。楊脩得知此口令,就 整理行裝,等待退兵。人們問他怎麼知道曹操要退兵,楊脩說:「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
魏王既用它來比喻,所以知道要退兵。」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後來人們就借「雞肋」來比 喻乏味,將乏味之事說是「如嚼雞肋」或「味如雞肋」。
楊脩平日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但鋒芒外露,好逞才能,不知檢束。此次雞肋事件因逞才而 預洩退軍之機,觸犯大忌。曹操原已對他一再容忍,自曹操立曹丕而疏曹植以來,楊脩即時時畏 懼受牽連。待曹操還師洛陽不久,就以楊脩「漏洩機密,交關諸侯」的罪名加以誅殺。楊脩死時 才四十多歲,臨死對人說:「我固自以為死之晚矣。」意指曹植失寵時早就有坐罪之可能。
*析字修辭說明舉例
析字是指對文字形體加以離合、增損,或只假借字形的一種修辭手法。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 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曾就「析字」修辭下了定義:「字有形、音、義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為 形、音、義三方面,看別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連,隨即借來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辭。
……總數所有析字修辭的基本方法,共有三類:(1)化形;(2)諧音;(3)衍義,其餘都是這三類基 本方法(或參用他種修辭格)複合所成的現象。」(按:其中以「化形」最常見。)
析字舉隅:
1.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
三國演義第九回寫道:「是夜有數十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董卓)帳。歌曰:『千 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歌聲悲切。」毛宗崗評注:「『千里草』乃『董』字;『十 日上』乃『卓』字;『不生』者,言死也。」這首童謠運用了析字修辭手法,隱蔽卻又是無比強 烈地表達了人民切齒痛恨董卓的心情。
2.夕夕多良會,人人从夜遊
清代 方鳧宗、陳元孝、梁藥亭等文人雅士夜飲唱酬時成此巧對。上聯「夕夕」合為「多」字,
說明每天晚上都有非常良好的聚會。下聯「人人」合為「从」字(即今「從」字),表現出這些 文人夜間暢遊、吟詩答對的場景。聯語巧用疊字,強調夜夜唱酬,和者眾多。
3.一生不正行歪道,二世為人作偽官
此聯是中 日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諷刺作惡多端的偽縣長所作。聯中「偽官」指為虎作倀的 漢奸。聯語採用拆字法,將「不」、「正」合成「歪」字,將「為」、「人」合成「偽」字,用 以嘲諷偽縣長「行歪道」、「作偽官」。
4.用人多,開支必大;著力少,質量不佳
上聯「人」、「多」合成「侈」字。「侈」,奢侈、浪費。韓非子 解老:「多費之謂侈。」
班固 西都賦:「窮泰而極侈。」下聯「力」、「少」合成「劣」字。「劣」,壞、不好、低下。
三國志 吳書 陸凱傳:「智慧淺劣。」聯語前後呼應,恰巧成趣,蘊含哲理,令人玩味。
5.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相傳朱元璋在攻打蘇州城時,與劉基題聯以對。朱以「天」、「口」二字題了上聯:「天下 口天上口志在吞吳」;劉基以「人」、「王」二字對了下聯:「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朱元 璋以「天」、「口」二字合成「吞」、「吳」,劉基以「人」、「王」二字合成「全」、「任」。
上下兩聯,對仗工整,妙語連珠。
6.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明朝大學士楊溥少時,父親被縣官捉去服勞役。楊溥因父親年老體弱,再三請求釋放。縣官 見他是個小孩,就為難他說:「我出個對子,你要能對上,我可以釋放。」接著傲慢地說出上聯:
「四口同圖內口皆從外口管」(言下之意,楊溥的父親現在是他的屬下,他有權作任何處置),
誰知楊溥聽了,稍思片刻,恭恭敬敬地答出下聯:「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楊溥運用了
「傘」的析字,婉轉地陳述了自己的請求。縣官見楊溥小小年紀,才思敏捷,便赦免了他的父親。
按 另請參考教師手冊「陸.課文深究」 析字或「捌.課外延伸學習」教學活動建議 (二)析字大 考驗。
*《世說新語》名句
1.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言語)
釋義 表示對眼前事物發生的巨大變化,觸景生情而發出的慨嘆。
2.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言語)
語譯 蒲柳雖有婀娜的枝條,卻經受不住秋風的摧殘而凋落;松柏則擁有堅強的本質,在冰天雪 地裡更顯豐茂。(蒲柳:蒲草與柳樹。)
3.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方正)
釋義 從竹管中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個斑紋。比喻所見甚小。
4.何可一日無此君。 (任誕)
釋義 原為王子猷之語,意思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竹子。後來用以指經常需要而不可缺少的東西。
5.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桮酒。 (任誕)
釋義 此句表現的是一種輕功名、重放達的人生態度。
6.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品藻)
釋義 此句表現了東晉名士對自我個性的尊重與肯定。
7.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自新)
語譯 一個人只怕不能樹立遠大的志向,又何必擔憂自己的美名不能彰顯遠揚呢?(令:美好的。
彰:顯揚。)
第 3 課 〈世說新語選〉問題引導學習單
第一則
1.支公好鶴一文中,你認為「支意惜之,乃鎩其翮」與「養令翮成,致使飛去」哪一個才是愛鶴 表現?為什麼?(延伸思考)
答
2.鶴軒翥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一連串的描寫表示出甚麼種的情緒?(延伸思考)
答
3.文中「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為何意?(文意推論)
答
第二則
4.從雪夜訪戴一文中可見訪戴的動機為何?(擷取訊息)
答
5.對王子猷「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行為,你有何看法?(延伸思考)
答
6.雪夜訪戴一文中,何處最能夠呈現王子猷任誕的人格特質?(擷取訊息)
答
第三則
7.「黃絹幼婦外孫 臼」八字意指「絕妙好辭」,這是如何推衍出來的?(擷取訊息)
答
課後統整
8.文學常以對比的手法來凸顯人物的特色,請就支公好鶴、絕妙好辭兩則加以說明。(作法探 討)
答
9.本課所選三則故事,所呈現人物的神采風貌,你最欣賞哪一個?為什麼?(延伸思考)
答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1.魏 晉士人自我意識之覺醒,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意識到「自我本體」的存在。黑格爾在精神現象 學一書中說:「『自我意識』是精神的本質、生命和靈魂。『自我意識』的基本意義是自己對 自身的意識,是意識的自由自主性。」張海明學者即云:「名士的最基本特徵,就是突出一個
『我』字,以自我為中心來行事處世。」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
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竹林七賢為任誕風氣的代表,
幾個指標性的行為是喝酒、清談、裸身、散髮……此後文人模仿他們的一舉一行,以為放蕩行 為即可稱名士。魏 晉名士師心使氣,狂傲任誕,主要表現在他們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上,為 人處事重要的是在於任憑自己內在性情,而不受外在禮法的條框束縛,「恣情任性」正是「越 名教而任自然」的一種表現,「任誕」之風於是大盛。
(王妙純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
2.二○一四年底,被討厭的勇氣成為年度暢銷書,半年內銷售量破十萬冊。根據今周刊的調查顯
示,有71.2%的人都害怕被討厭,60.4%的人會努力迎合他人,完全不迎合者只有4.4%。人
們為什麼害怕被討厭?從精神醫學角度來分析,害怕被討厭的主因是人類有被需要的需求,當 自己被喜歡,也被需要,就能滿足自我存在的價值。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有立足之地,害怕 被討厭帶來的「被排斥、被隔離、孤單落寞」等負面訊息;這也是為何有人沒受邀加入Line群
組或是Facebook遭封鎖時,會處於無助、無望的狀態。
(周子嵐 被討厭還是迎合人?如何做自己)
人際交往中,過於古板和虛偽做作固然不好,但是如果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毫無顧忌地任性而 動,我行我素、玩世不恭,終不免遭受被排擠的命運。面對人際網絡縱橫交錯的現代社會,究竟 要「迎合別人」還是「做自己」?請以「我對人際交往的看法」為題,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見
解。
【寫作提示】
1.可先說明現代社會人際互動的必要性。
2.酌用引文,引出「迎合別人」及「做自己」的兩種行為模式。
3.分別闡述「迎合別人」及「做自己」的優缺點,並提出自己的原則與見解。
《世說新語》一書為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著,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志人小說」代表作,
分為上中下三卷共一千一百三十則,不僅可以將之當作歷史傳記看,也可以當作短篇小說和小小 說的集子;亦是小品文優美的範本。
特色 一、簡潔流暢。二、文字優美。三、注重情調。四、重視人物情操及個性。五、注意人文背景。
六、富有幽默感。七、觀察力敏銳。八、語言鮮活,對白尤傳神。九、寫實而有啟發性。十、結 構緊密而不局促。
三十六類: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容止、
自新、企羨、傷逝、棲逸(避世隱居)、賢媛、術解(精通藝術或方術)、巧藝、寵禮、任誕、簡傲、
排調(嘲笑戲弄)、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憤恨急躁)、讒險、尤悔、紕漏、惑溺 (沉迷)、仇隙。
相信各位同學在國中的時候都已經對世說新語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世說新語一書為著名的
「志人」小說,現在請跟隨題目引導,描繪班上任一位同學或國中同學,並需要注意盡量避免攻 擊同學及發揮你的無窮想像力!!!
1.此位同學名字或綽號?(EX:反骨男孩、AKA明德花美男、明德笑笑花)
2.此位同學有甚麼特徵?(面容、言行舉止)
3.此位同學發生過甚麼趣事?(50字以上)
4.此位同學之描述可歸類為三十六類中的哪一類?
5.嘗試用文言文的方式歸結上列所述
試比較自己的文章與第三課課文的差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