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臺灣地區民眾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臺灣地區民眾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

Copied!
84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Nursing College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臺灣地區民眾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 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 Utilization Behavio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mong Adults in Taiwan 朱美綺 Mei-Chi Chu 指導教授:章美英 博士 Advisor: Mei-Ying Chang, Ph.D.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January, 2013.

(2) III.

(3) 臺灣地區民眾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 研究所別: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章美英博士 研究生:朱美綺 時間:101 年 1 月. 摘. 要. 男女性別本質差異與其角色扮演及社會化的過程不同,造成在疾病或健康上認知 的差別,進而影響健康服務利用行為。過去調查研究國內外報告皆指出輔助與替代療 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盛行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見其日 益普及之情形。大多研究常都是女性的盛行率較高,且研究目的皆探討整體盛行率及 其影響因素,極少數研究再進一步探討?然國內全國性 CAM 調查之研究,亦為探討 民眾使用 CAM 經驗與個人屬性之關係,針對有關臺灣地區民眾使用 CAM 經驗及類 型,在性別差異的相關因素之探討仍闕如,且尚未使用 Andersen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 模式(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進行全國性研究,故本研究目的旨 在探討臺灣地區民眾使用 CAM 服務利用行為之性別差異及其影響。 本研究為採全國性橫斷式研究設計(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利用 臺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複向就醫行為與健康信念相關因素調查問卷,內容包 含個人屬性與使用 CAM 經驗調查,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CATI)全國性調查,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行政區進行多變 數重複加權(raking)方式加權,並經適合度檢定(Goodness of fit Test)檢測後,方進行資 料分析。其抽樣誤差在±2.04%之內,成功訪問率 47.59%。資料分析以 SPSS 20.0 版 進行統計,包括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卡方檢定及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等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 1.研究對象為 2266 位 18 歲以上的民眾,女性民眾有 1158 位(51.1%), 曾經有使用過 CAM 服務利用行為有 753 位(65.0%),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 CAM 服 IV.

(4) 務利用行為有 510 位(44.1%);男性民眾有 1108 位(48.9%),曾經有使用過 CAM 服務 利用行為有 601 位(54.2%),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 CAM 服務利用行為有 341 位 (30.8%)。使用類型女性民眾以中藥(32.8%)、健康食品(21.4%)及推拿(14.7%)為主;男 性民眾以中藥(17.6%)、推拿(12.1%)及健康食品(10.2%)為主。2.女性民眾之傾向因素 (年齡、教育程度)、能用因素(居住地區、個人每月平均收入、信息來源)、需要 因素(身心健康狀態-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自覺健康狀態、症狀情形)在過去一年 內使用 CAM 服務利用行為有顯著差異(p<.05) ,且女性信息來源多來自親朋好友 (37.2%)、症狀情形為感冒(8.3%)、腰酸背痛(6.8%)及肌肉扭傷(6.6%)為主;男性民眾 之傾向因素(教育程度、具有醫療教育背景)、能用因素(信息來源)、需要因素(身 心健康狀態-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自覺健康狀態、症狀情形)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服務利用行為有顯著差異(p<.05) 且男性信息來源多來自親朋好友(25.9%)、症狀情 形為腰酸背痛(5.9%)、肌肉扭傷(5.6%)及肩頸僵硬/痠痛(4.5%)為主。3.女性民眾之傾 向因素(18-59 歲、教育程度高)、能用因素(居住北部及中部地區、20,000-59,999 元)、需要因素(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欠佳、自覺健康狀況不好)顯示有較高的 CAM 服務利用行為使用(p<.05);男性民眾之傾向因素(30-39 歲、高教育程度、具有醫療 教育背景)、能用因素(高收入)、需要因素(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欠佳、自覺健康 狀況不好)顯示有較高的 CAM 服務利用行為使用(p<.05) 。 本研究發現主要影響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情形之重要因素為女性之傾 向因素(年齡、教育程度)、能力因素(居住地區、收入)、需要因素(生理健康、心理健 康、自覺健康狀況);男性之傾向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具有醫療教育背景)、能力因 素(收入)、需要因素(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自覺健康狀況)。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醫 護人員在護理照護上,針對不同性別族群在上述因素的情況,發展出 CAM 個別性相 關衛教內容與方式及提供正確相關 CAM 資訊參考依據。 關鍵字: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性別差異. V.

(5) Abstract Gender differences in role-playing and socialization varies, resulting in cognitive diseases or health differences that affect the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behavior.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s increasing. Most studies show a higher prevalence of women using CAM, exploring the overall preval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ype of CAM. A contingent national CAM survey study was also completed, where people detailed their experience of CAM and personal attributes of the relationship However, factors relating of experience and type of CAM to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Andersen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use have not been addressed in the national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 utilization behavior of CAM among adults in Taiwan.. We used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containing personal attributes based on a CAM experience survey. A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 (CATI) system was us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Rank, gende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residential area were weighted to determin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ample. Before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e goodness-of-fit test was completed, showing a sampling error of ± 2.04% and a successful access rate of 47.59%. The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including the frequency,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chi-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completed in SPSS 20.0.. We surveyed 2,266 people over the age of 18 years. Of these, 1,158 (51.1%) were women, and 753 (65.0%) had experience with CAM; furthermore, 510 (44.1%) of the women surveyed used CAM in the past year. Of the 1,108 (48.9%) men, 601 (54.2%) had used CAM in the past [341 (30.8%) in the past year]. The top CAM treatments sought by women were Chinese Herbal Remedies (32.8%), Health supplement product (21.4%), and VI.

(6) Tui na (14.7%); those commonly sought by men were Chinese Herbal Remedies (17.6%), Tui na (12.1%), and Health supplement product (10.2%). Indicators for women using CAM in the past year (p < .05) included predisposing factors (ag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enabling factors (residential area, incom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need factors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medical symptoms). Women typically obtained information from friends and family (37.2%), and were treated using CAM for symptoms of common cold (8.3%), back pain (6.8%), and muscle sprains (6.6%). Indicators for men using CAM in the past year (p < .05) included predisposing facto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edical education background), enabling factors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need factors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Men typically obtained information from friends and family (37.2%), and were treated using CAM for symptoms of back pain (5.9%), muscle sprains (5.6%), and neck stiffness/soreness (4.5%). Indicators for women showing a higher health usage of CAM (p < .05) included predisposing factors (18-59 years of age and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enabling factors (North and Central Region inhabitants and NT$20,000-$59,999 income), and need factors (poor physical health, poor mental health, and poor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Indicators for men showing higher health usage of CAM (p < .05) included predisposing factors (30-39 years of age and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enabling factors (high income), and need factors (poor physical health, poor mental health, and poor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 suggest that health care workers in nursing care be gender-specific because of these factors,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CAM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and providing a correct CAM information reference. Keyword: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Service Utilization Behavior;Gender Differences VII.

(7) 誌 謝. 三年半的時間眨眼般的飛逝,在過程中從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懂得如何 做研究、跑統計分析的階段,在於美英老師身上,學習到如何做研究及 寫文章,這些在大學時期都未曾學習到的。然剛開始學習時,曾懷疑自 己可以完成學位嗎,但學習過程中,感謝老師耐心指導,從確認論文題 目、到整個撰寫論文過程中逐步指引,更像朋友般的隨時給我意見,讓 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也感謝黃宣宜、劉介宇二位口試委員,在論文上 給我的意見,讓我的論文可以更加完善。. 此外,要感謝朱滿學姊、淑瓊學姊、秀茹學姊、智翔同學同學的陪伴 與鼓勵,在你們身上亦也學習許多經驗。另外,也要感謝梅綾學姊、綠 蓉學姊、其明大哥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的協助與鼓勵,才能將論文順利完 成。. 在此,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予支持,讓我慢慢完成學位,謝謝臻佩、 佳君、憓霓、怡諭、詩樺等朋友,感謝你們關心。最後,亦謝謝曾經幫 助我的人,由衷感謝你們給我力量陪我順利完成碩士學位。. 朱美綺 謹識. 民國 102 年 1 月. VIII.

(8) 目. 次. 摘 要 ................................................................................................................................. IV ABSTRACT ....................................................................................................................... VI 目 次 ................................................................................................................................. IX 圖目錄 ................................................................................................................................. XI 表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 - 4 第一節 輔助與替代療法.................................................................................................. - 4 第二節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 - 9 第三節 影響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之因素.................................... -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 -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9 第二節 名詞解釋............................................................................................................ - 20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2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22 第五節 研究設計............................................................................................................ - 23 -. IX.

(9) 第六節 研究對象............................................................................................................ - 24 第七節 研究工具............................................................................................................ - 26 第八節 研究倫理考量.................................................................................................... - 29 第九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 32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特性........................................................................................ - 32 第二節 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盛行率及使用類型之性別現況.................... - 38 第三節 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影響因素.................................... - 41 第五章 討論 ................................................................................................................... - 47 第一節 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盛行率及使用類型之性別現況.................... - 47 第二節 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影響因素.................................... - 4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53 第一節 結論.................................................................................................................... - 53 第二節 建議.................................................................................................................... - 5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57 參考文獻 ......................................................................................................................... - 58 一、中文部份 ................................................................................................................. - 58 二、英文部份 ................................................................................................................. - 61 附錄 ................................................................................................................................. - 67 -. X.

(10) 圖目錄 圖 一 輔助與替代療法之類型 ..............................................................................................- 6 圖 二 第一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 9 圖 三 第二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 11 圖 四 第三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 12 圖 五 第四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 13 圖 六 研究架構 ....................................................................................................................- 19 -. XI.

(11) 表目錄 表一 各專家之內容效度指數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 26 表二 統計分析方法 ..............................................................................................................- 31 表三 研究樣本之傾向因素基本特性分佈 ..........................................................................- 33 表四 研究樣本之能用因素基本特性分佈 ..........................................................................- 35 表五 研究樣本之信息來源分佈 ..........................................................................................- 35 表六 研究樣本之需要因素基本特性分佈 ..........................................................................- 37 表七 研究樣本之症狀情形分佈 ..........................................................................................- 37 表八 臺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類型之性別次數分佈 ......................- 39 表九 臺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治療疾病所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類型之性別次數分佈 ..- 40 表十 臺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促進健康所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類型之性別次數分佈 ..- 40 表十一 臺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關係之性別差異 ......- 42 表十二 臺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能用因素關係之性別差異 ......- 44 表十三 臺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需要因素關係之性別差異 ......- 45 -. XII.

(12)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女性在傳統社會中被賦予照顧家庭成員的責任,扮演主要照護者的角色,而國 內外文獻研究顯示性別不同其健康服務利用差異是存在的,故男女除了本質差異外, 加上角色承擔及社會化的過程不同,會對疾病、健康上認知有差別,進而影響其健 康服務利用行為。 不 論是國內外 的許多研究報告皆指出輔助與替代療法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盛行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見其日益普及之情形。然國 內外研究指出女性使用 CAM 盛行率比男性高(Wootton, & Sparber, 2001;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2005;鍾、章、孫、莊、陳,2007;Barnes, Bloom,& Nahin, 2008;Bishop, &Lewith, 2010;章等人,2013),根據鍾等人於 2007 年調查 臺灣地區指出女性過去一年使用 CAM 佔 51.4%,章等人(2013)於 2011 年調查臺灣 地區指出女性過去一年使用 CAM 佔 44.4%。其一般健康服務利用之研究均發現女 性有較常利用健康服務的趨勢(Owens, 2008;張、古、洪,2007;Smith, Cokkinides, Eyre, 2007;Al Snih et al., 2006;Bertakis, Azari, Helms, Callahan, Robbins, 2000)。 Shaikh 與 Hatcher(2005)研究提到女性自主性是健康尋求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此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健康資訊需求。且隨者國內高等教育普及,女性接受大專 以上學歷人數逐年上升(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參與勞動或工作之比率逐年提 升,女性就業機會逐漸增加,社會地位提高,其自主經濟能力增強,進而掌控更多 的消費支出(鄭,2010),其消費以改善家庭生活水準商品或服務為優先,而從中 所得到醫療保健之觀念,亦進階影響到家人。 目前 CAM 研究皆探討整體盛行率及其影響因素,極少數研究在進一步探討性 別差異。然國內全國性 CAM 調查之研究,亦為探討民眾使用 CAM 經驗與個人屬. -1-.

(13) 性之關係,針對有關臺灣地區民眾使用 CAM 經驗、類型其性別差異的相關因素之 探討仍闕如。 且聯合國(United Nation, UN)於 1995 年第四屆婦女大會中提出了「性別主流化 (gender mainstreaming)」,其要求各國不論是政策發展、研究的設計、執行及監測, 都應該要有性別的觀點及性別平等的概念(UN, 1995)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21 世紀全民健康計畫」中提到「健康公平性」之性別議題 等 (WHO, 1998),故近幾年政府各單位重視「性別主流化」此議題,進而在健康方 面相關研究計劃或政策規劃,其將兩性間健康服務利用差異上作為研究或發展。 故對性別而言,在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經濟收入、信息來源、身心健 康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及症狀情形上對 CAM 的使用情形如何?而哪些主要因素影 響了不同性別使用 CAM?其答案回答也關係到未來護理人員對於不同性別進行有 關個別性的照護與治療時,如何介入與溝通才具有意義。而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探討 各國民眾的個人屬性與使用 CAM 經驗之關係,但尚未針對臺灣民眾性別差異與使 用 CAM 經驗之關係探討,目前僅有一篇為以性別差異探討使用傳統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經驗之文章,故本研究將利用 Andersen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 模式來分析臺灣民眾性別和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經濟收入、信息來源、身 心健康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及症狀情形其使用 CAM 經驗之間的相關,期望研究結 果可以作為護理人員在其不同性別之健康問題,可針對問題運用於臨床護理照護上, 進而提供個別性照護或衛教上作為參考依據。. -2-.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探討臺灣地區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盛行率及使用類型與其 性別現況。 二、探討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因素 及需要因素現況。 三、探討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 因素及需要因素之差異性。 四、探討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 因素及需要因素之影響因素。. -3-.

(1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依照研究動機及重要性及研究目的,其內容包括:第一節輔助與替代療法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 第 二 節 健 康 服 務 利 用 行 為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第三節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 為影響因素之性別差異。. 第一節. 輔助與替代療法. 一、輔助與替代療法定義. 美國於1998年成立國家輔助與替代療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定義CAM為一群各式各樣的醫療與健康照顧系統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s)、操作(practices)和產品(products),通常不被視為傳 統醫學(conventional medicine)的一部分。傳統醫學[也稱為西方或對抗醫學(Western or allopathic medicine)],是由具有正式學位的健康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心理 學家和註冊護理師執行,但CAM與西方醫學之間的界線仍不是有絕對。NCCAM並 進一步闡釋輔助醫療(Complementary Medicine)是指能與西醫一起使用的療法,則替 代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則指可以取代西醫的療法(NCCAM, 2002;NCCAM, 2011)。 原 NCCAM 於2002 年將CAM 定義分成 5大範疇,其分別 為(一)身心療法 (mind-body intervention)指經設計多種技術,提升心靈能力,而影響身體功能和症狀 之療法,如冥想(meditation)、心靈療癒(mental healing)、祈禱(prayer)及藝術、音樂、 舞蹈療法;(二)生物基礎療法(biologically-based therapies)指利用天然物質來使用 之療法,如草藥(herbal products)和營養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s);(三)操作及 身體療法( 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指操作或移動身體的某部位或更多 部位之療法,如整脊(chiropractic)、整骨(osteopathic manipulation)和按摩(massage);. -4-.

(16) (四)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則分兩類型,一為生物場療法(biofield therapies)指 影響能量環繞和穿透人體之療法,尚未得到科學方式證實,如氣功、靈氣(Reiki)和 治療性觸摸(therapeutic touch)。另一為生物電磁場療法(Bioelectromagnetic-based therapies)指利用非傳統的電磁場之療法,如脈衝場(Pulsed fields)和磁場(magnetic fields)等(NCCAM, 2002) ;(五)替代醫學體系 (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s),現 在被稱為整體醫學體系(whole medical systems)指根據一套完整理論基礎和臨床實務 的其他醫療系統,通常比西方醫學較早發展出,如傳統中醫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針 灸 (Acupuncture) 、 順 勢 醫 學 (Homeopathic Medicine) 、 自 然 醫 學 (Naturopathic Medicine)及印度醫學(Ayurveda)等(NCCAM, 2002)。 於2007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發佈《補充 和 替 代 醫 學 產 品 及 FDA 管 理 指 南 (Guidance for Industry: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roducts and Their Regulation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做重大調整是對CAM涵蓋的內容進行重新劃分,將替代醫學體系 (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s) 從 CAM 分 離 稱 為 整 體 醫 學 體 系 (Whole Medical Systems)。其原因NCCAM及FDA認為替代醫學體系(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s)的 應用實踐與CAM產品中的其他四類[生物基礎療法(Biologically-based practices)、身 心療法(Mind-body medicine)、操作及身體療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 和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 不同。NCCAM定義整體醫學體系(Whole Medical Systems)是有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與對抗(西方傳統)醫學[allopathic(conventional) medicine]獨立或平行發展而來的,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背景,它們具有一些共有的 元素,如相信機體有自愈能力、治療可涉及應用意念、機體和精神的一些方法等, 例如傳統中醫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及印度醫學(Ayurveda)。美國食品藥品 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認同傳統中醫藥學與美國傳統醫學(即 西方醫學)一樣,是一門有著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獨立的科學體系,而不僅僅是 對西方醫學的一個補充而已(FDA, 2006) 。. -5-.

(17) 故目前NCCAM將歸為四大範疇,其中有部分療法會有範疇重疊,而「整體醫 學體系(Whole Medical Systems)」則橫跨這四個範疇,其分別為(一)天然產物(Natural Products):指的是使用各種草藥[也稱為植物性藥材(botanicals)]、維生素、礦物質和 其他天然產品[如:益生菌(probiotics)]做特殊攝取的療法;(二)身心療法(Mind and Body Medicine):將心靈(mind)集中於大腦、心理、身體和行為,來影響身體功能及 促進健康,如:冥想(meditation)、瑜珈(yoga)、針灸(Acupuncture)、另有深呼吸運動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導引圖像(guided imagery)、催眠(hypnotherapy)、漸進式 鬆弛(progressive relaxation)、氣功(qi gong)和太極(tai chi);(三)操作及身體療法 (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Practices):操作或集中身體的結構和系統,包括骨骼 和關節,軟組織,和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之療法,如:按摩(massage)、脊柱操作(Spinal manipulation)包含整脊(chiropractic) 和整骨(osteopathic manipulation);(四)其他 (Other CAM Practices):如運動療法包含費登奎斯療法(Feldenkrais method)、亞歷山 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彼拉提斯(Pilates)、羅芙結構整合療法(Rolfing Structural Integration)和崔格身心整合(Trager psychophysical integration),另外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都歸為此範疇(NCCAM, 2011)。. 天然產物. 身心療法. Natural Products. Mind and Body Medicine. 操作及身體療法. 其他. 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Practices. Other CAM Practices. 整體醫學體系 Whole Medical Systems. 圖 一 輔助與替代療法之類型. -6-.

(18) 二、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相關研究之性別差異 (一)、盛行率 國內外研究指出女性使用 CAM 盛行率比男性高(鍾等人,2007;Barnes, et. al., 2008;林等人,2009;Ock, et. al., 2009;Bishop, &Lewith, 2010;Frass, et. al., 2012; 章等人,2013)。鍾等人(2007)調查臺灣地區指出過去一年使用 CAM 佔 48.9%,其 中女性有 51.4%,男性則為 46.4%;Shih, Liao, Su, Tsai 及 Lin(2012)研究國內女性的 中醫醫療利用率及就醫次數仍顯著高於男性;章等人(2013)調查 2011 年 CAM 全國 民調研究中在過去一年有使用 CAM 之民眾佔 37.8%,其中女性有 44.4%,男性則為 30.9%;Barnes 等人(2008)顯示美國女性為 42.8%,男性為 33.5%使用 CAM;Ock 等人(2009)報告顯示南韓女性為 80.3%,男性為 69.3%使用 CAM;McLaughlin, Adams, Sibbritt 與 Lui (2012)研究發現澳洲老年女性使用 CAM 盛行率為 9.9%,老年男性為 16.1%。Bishop 與 Lewith(2010)整理 1996 至 2006 年文獻,使用 CAM 盛行率有 151 篇使用雙變量分析中 95 篇為女性高於男性,2 篇為相反,而有 116 篇使用多變量分 析中 71 篇女性高於男性,4 篇為相反。 另國內丁(2003)與林等人(2009)分別 2002 年及 2006 年臺灣民眾進行全國民調顯 示,有 75.5%與 85.63%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曾經使用過 CAM,則國外研究調查結果 則顯示民眾使用 CAM 的盛行率差異極大(5 至 76.0%)(Sinngh, Raidool,& Harries, 2004;Xue, Zhang, Lin, Da, &Story, 2007;Hunt, et. al., 2010;Frass, et. al., 2012;Spinks, &Hollingsworth, 2012),但多數國家使用 CAM 皆屬非常普遍且多元。 (二)、使用類型 國內洪等人(2010)研究女性老年人在中醫醫療利用情形比男性高,國外 Pritchard, Elison-Bowers, Book 與 Birdsall(2008) 調查美國有 73%女大學生使用類型前三名為 按摩療法(57%)、運動療法(53%)與祈禱(53%),則男大學生為有專業醫生所開設維生 素(54%)、運動療法(49%)與按摩療法(46%)。 -7-.

(19) 另國內郭、蕭與簡(2007)研究指出 29.3%之民眾在過去一個月使用推拿與腳底按 摩,14.5%之民眾使用收驚,13.0%民眾使用刮痧;Chen 等人(2007)研究指出在全民 健保下,2001 年底止有 28.4%民眾使用過中醫,其中以中藥(85.9%)最為常見,其次 為針灸(11.0%);鍾等人(2007)調查指出使用類型以中藥(22.4%)、推拿(18.3%)、健康 食品(10.8%)、針灸(8.4%)與刮痧(7.9%)為前五名;章等人(2013)調查指出使用類型以 中藥最多(25.4%),其次是健康食品(含保健食品,16.0%)、推拿(13.4%)、針灸(8.3%) 與運動(4.5%);國外 Pagan 與 Pauly(2005)於調查報告中,以祈禱與心靈療癒(44.1%) 及草藥(18.9%);MacLennan, Myers 與 Taylor (2006) 顯示南澳居民較常使用維他命 食品、藥草(20.6%)和礦物質(13.6%);Barnes 等人(2008)發現美國民眾以使用自然食 品(17.7%)和深呼吸療法(12.7%);Ock 等人(2009) 發現南韓民眾亦為自然食品(60.2%) 為第一;Metcalfe, Williams, McChesney, Patten 與 Jetté(2010)研究發現按摩療法 (62.9%)、針灸(18.3%)、順勢療法(18.2%)、脊椎指壓治療(11.3%)、草藥(5.2%)。 利用於疾病方面,Saydah 與 Eberhardt(2006)顯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之民眾使 用生物基礎療法(19.2%)最多,其次以身心療法占 15.2%;Chenot 等人(2007)研究發 現下背痛民眾常使用 CAM 前三名為局部熱處理(34%)、按摩療法(31%)和脊柱推拿 (26%);Fleming, Rabago, Mundt 與 Fleming (2007)發現慢性疼痛之民眾常使用按摩療 法(27.3%)、整脊(17.8%)與針灸(7.6%);Broom, Wijewardena, Sibbritt, Adams 與 Nayar (2010)研究發現罹患癌症之民眾,以宗教儀式占 29.2%;Metcalfe 等人(2010)研究發 現有糖尿病之民眾使用針灸為一般民眾的 1.54 倍,使用腳底按摩為為一般民眾的 2 倍,而有偏頭痛之民眾使用按摩療法為一般民眾的 1.13 倍。由此,可知各國民眾使 用類型會隨著當地文化背景影響而有所差異。 而影響民眾求醫行為涉及了人口、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因素(曾, 2010),於 1960 年時起便開始有學者提出許多理論模式,了解並探討民眾求醫行為 與醫療體系利用間的關係,其以 Andersen(1995)提出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最常被 應用及討論。. -8-.

(20) 第二節.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 關於健康服務利用研究相當多,其中以 Andersen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1968) 為最普遍應用在解釋醫療相關服務利用的理論架構。Andersen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 式曾應用之健康服務相關研究範圍極廣,除了一般醫療服務,例如門診、住院、急 診之外,尚包含口腔保健、疫苗注射、社區式服務、居家照護服務、護理之家、長 期照護服務、預防保健、藥物使用問題、健康社會服務及 CAM 等(紀,2008), 故本節分為二部分介紹,其一為健康服務利用行為(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之定義;其二為影響健康服務利用行為與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相 關研究之性別差異。. 一、健康服務利用行為之定義. Andersen 自 1968 年提出此模式起,曾經因為架構不完整而一直被批評或修正, 經過多次修改至 1995 年,模式不再只是由個人觀點考量理論,嘗試以整體可能影響 健康服務利用具有系統性觀點來研究行為,同時又兼顧理論上完整性及實證上可行 性,所以此模式便被廣泛地應用在求醫行為和醫療服務的利用。此模式四個發展階 段的描述如下: (一)、第一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圖二):. 圖 二 第一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Andersen, R.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1-10.. -9-.

(21)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開始發展於 1960 年晚期,初期模式將影響人們使用醫 療服務的因素,Andersen(1968)認為不論是傾向、能力或需要因素,根據不同的服務 類型,而有不同的解釋與預測能力,如下:. 1.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個人於健康或疾病階段時,不同人口學特質 的人使用健康/醫療服務之傾向。. (1)人口學特徵(demographic):年齡、性別…等。. (2)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教育程度…等。. (3)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s):個人對健康的態度、價值及知識等。. 2.能用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外在環境中,促進或阻礙個人使用健康/醫療服務 資源之因素。. (1)個人/家庭資源(personal/family resources):家庭收入、健康保險…等。. (2)社會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醫療資源可近性…等。. 3.需要因素(need factors):指個人感受到健康/醫療的需求後而產生健康/醫療利用 的行為。. (1)自覺感受狀況(perceived):自述病徵或自評健康狀況…等。. (2)疾病臨床評估(evaluated):醫護人員在臨床對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狀 況的評估…等。. - 10 -.

(22) (二)、第二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圖三):. 圖 三 第二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Andersen, R.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1-10. Andersen 為了探討健康服務可近性的影響因素,Aday & Andersen 於 1974 年提 出第二階段的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又稱為健康系統模式,其與第一階段的健康 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不同之處在於將人口學特徵細分為可變與不可變因素,此一階段 模式納入健康照護系統、消費者滿意度與健康服務利用內容。. 1.人口學特徵:人口學特徵與第一階段相同,包含可變因素及不可變因素,但 此模式再分為可變與不可變因素,可變因素指個人之健康信念、所得、保險…等因 素,而不可變因素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 2.健康照護系統:包括政策、資源及組織。政策包括財力、物力、人力及教育… 等衛生計畫;資源是指健康照護系統人力及設備的數量與分布;組織則是擁有資源 的體系。. - 11 -.

(23) 3.健康服務利用:包括健康服務型態、健康服務地點、健康服務目的及健康服 務間隔時間加以探討。健康服務型態指民眾接受健康服務的種類,分為傳統醫療及 現代醫療兩種;健康服務地點為提供健康服務的場所,例如:醫院、診所、藥局… 等;健康服務目的指民眾接受健康服務的原因,如預防保健、治療疾病、復健…等; 健康服務頻率指在生病期間,使用某健康服務的比率或使用服務的次數。. 4.消費者滿意度:指消費者使用過健康照護服務後,其對於健康照護服務的評 價,其評價分為五大部份,即方便性(convenience)、成本(cost)、協調(coordination)、 資訊(information)、品質(quality)及禮貌(courtesy) …等。 (三)、第三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圖四):. 圖 四 第三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Andersen, R.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1-10. Andersen 第三階段模式強調健康服務可用來維護及改善個人健康狀況,而影響 健康行為主要決定因素,包括人口學特徵、健康照護系統及外在環境因素,亦為影 響健康服務利用重要因素。此模式擴大健康行為層面,除健康服務利用行為外,亦 包括個人健康習慣,如:飲食、運動、自我照護等會影響健康結果,最後增加對健 康狀況結果的測量,不僅測量消費者滿意度,同時可藉由個人自覺或專家評估其健 康的狀態,將原本評估醫療服務之可近性的概念測量更擴大(Andersen, 1995)。. - 12 -.

(24) (四)、第四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圖五):. 圖 五 第四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Andersen, R.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1-10. 近期發展模式中,主要強調健康服務和結果之間回饋影響過程。Andersen 於. 1995 年,整合 Evan, Scoddart 與 Patrick 之研究後提出第四階段模式,強調整 個模式為一個動態(dynamic)且循環(recursive)的概念,顯示健康服務利用受到 複雜因素影響,例如:環境因素會影響人口特性,並間接影響健康行為,最後 影響健康結果;同時環境因素、人口學特徵、健康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健康結果第四 階段模式與前三期最大不同在於健康結果會回饋影響人口學特徵及健康行為,同時 健康行為也會回饋影響人口學特徵。不過此發展動態過程模式中,必須釐清概念間 關係,以及透過長期追蹤研究才能驗證模式之適用性…等問題(Andersen, 1995)。 本研究是利用電話訪談進行臺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複向就醫行為與健 康信念相關因素調查問卷資料做為調查分析探討,而回顧 Andersen 等人發展的健康 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以第一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著重於探討個人方面的影響 因素,對外在環境影響因素並未詳加納入,較適合本研究,因此將參考 Andersen 第 一階段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作為本研究架構及探討重點。. - 13 -.

(25) 第三節 影響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 之因素 Ryan 等人(2009)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性別、年齡、經濟狀況及教育程度等會影 響自我照顧行為,Mendoza-Sassi 及 Béria(2001)指出人口學、經濟收入及疾病情形等 為影響健康服務使用行為相關因素,而 Andersen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主要有三 個因素: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能力因素(Enabling factors)、需要因素(Need factors)等,如下分別歸類探討之。. 一、傾向因素. 指個人於健康或疾病階段時,不同人口學特質的人使用健康/醫療服務,包括人 口特徵變項、社會結構及健康信念等(Andersen,1995)。 (一)、年齡 國內施(2011)針對中醫醫療利用服務,不論男性或女性,年紀較長者其使用的 頻率皆較高,而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 CAM 研究於不同性別之年齡層。國外 Fonnebo 與 Launso(2009)指出 15-24 歲挪威女性使用 CAM 較頻繁。McLaughlin 等人(2012) 澳洲老年女性為 9.9% ,老年男性為 16.1% 使用 CAM。另國內林等人(2009)調查 2007 年臺灣民眾使用 CAM 報告指出 49 歲以下之民眾使用 CAM 多;章等人(2013) 調查 2011 年臺灣民眾使用 CAM 報告則指出 20 至 59 歲之民眾使用 CAM 較多。國 外 Barnes, Powell, McFann 與 Nahin(2004)調查指出美國民眾在 2002 年 85 歲以上之 民眾使用 CAM 比率偏高;Barnes 等人(2008)研究顯示 30-69 歲之民眾在過去一年內 使用 CAM 偏多;多數研究調查中年人比較常使用 CAM(Harrigan et. al., 2006;Nahin, 2007;Chong, Rajendran, & Wint, 2008;Bishop, & Lewith, 2010)。而研究表示年齡對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有顯著影響,年齡高的健康服務利用行為傾向較高(涂、林、洪、. - 14 -.

(26) 吳,2006;馬、吳、邱、邵、黃,2006);亦有研究指出年齡在健康服務利用無顯 著差異(劉,2007)。 (二)、教育程度 國內Chuang等人(2009)研究國中程度的懷孕婦女比高中以上程度的懷孕婦女於懷 孕和產後時期使用中藥的比例較高,國外Bishop及Lewith (2010)整理1996至2006年文 獻研究其中一篇顯示英國教育程度高的中年女性,較傾向使用CAM;人口學特徵與個 人健康情形與使用CAM 也有顯著相關,而國內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CAM研究於不同 性別之教育程度。另國內、外文獻亦有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越高使用CAM較多(丁,2003; 林等人,2009;章,2013;Barnes et al., 2008;Hunt et al., 2010;Harrigan et al., 2006), 另有國外學者Tan等人(2004)、Honda和 Jacobson(2005)研究指出高中學歷之民眾使用 CAM偏高。而研究表示教育程度對健康行為利用有顯著影響,且教育程度較低者,有 較高的健康行為利用傾向(翁,2006;Kuo & Torres-Gil, 2001)。 (三)、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國內學者 Yom 與 Lee(2007)指出護理人員提倡使用 CAM 佔 78.6%;研究發現 在英國有 12%醫師亦會用 CAM(Perkin et al.,1994);研究指出初級照護醫師有 52.0% 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Ben-Arye, Frenkel, Klein, Scharf.,2008)。因此,可知較少研 究探討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之民眾使用 CAM 情形,且亦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 CAM 研究於不同性別之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二、能力因素 (一)、居住地區 國內文獻亦有研究指出丁(2003)研究指出以直轄市居民使用CAM偏多;Chang等 人(2008)研究中醫醫療利用狀況有明顯有地區性的差異存在,其中部或南部地區的民 眾較高於東部地區者;林等人(2009)研究發現台中市、高雄市使用CAM較多;Shih等 - 15 -.

(27) 人(2010)指出民眾生活在高度都市化地區有更多接觸不同的西醫(conventional)和非西 醫(non-conventional)的機會;章等人(2013)以高度都市化程度為使用CAM較多。由此, 可知各研究對於民眾在居住地區方面使用CAM經驗皆不一致的研究結果,以居住於都 市城市為多(Frass, et. al., 2012),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CAM研究於不同性別之居住地 區。 (二)、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在 CAM 部分,有國內、外學者指出使用 CAM 者,以林等人(2009)調查指出家 庭月收入越高者使用 CAM 較高;Hunt 等人(2010)調查發現家庭月收入以 16,852 元 英鎊以下使用 CAM 較多;章等人(2013)調查 2011 年發現高收入使用 CAM 較多。 研究指出收入與醫療資源可近性為民眾選擇健康服務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龔與蔡, 2010),家庭所得愈高者其就醫次數愈高(張,2007)。由此發現大部分研究以家庭 月收入探討重點,然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可用來當作測量社會階級指標(林、呂,2004) , 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 CAM 研究於不同性別之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三)、信息來源 國外 Pritchard 等人(2008)調查美國女大學生信息來源前三名為家人或朋友 (76%)、雜誌(49%)與網際網路(45%),則男大學生為有家人或朋友(68%)、電視(57%) 與書籍(48%)。國內汪、劉、施(2008)研究發現醫學系學生得到醫學知識大部分源自 課堂、書本、報紙、網路和電視居多;章等人(2013) 調查 2011 年發現其信息來源 以親朋好友(84.4%),其次為平面媒體(13.7%)、網際網路(5.6%)及電視廣播媒體(5.2%)。 Singh, Raidoo 與 Harries (2004) 研究發現民眾使用 CAM 是受到廣告、報紙、書籍或 雜誌為主,而 Navo 等人(2004)指出患者資料來源來自專業保健員、護理專家、網際 網路或媒體、教育者,其中以網際網路/媒體得知居多;Hyodo 等人(2005) 以癌症患 者信息來源受到家人或朋友推薦影響為主;Ock 等人(2009) 發現南韓民眾信息來源 以家人或朋友(66.9%)、媒體(11.7%)為主。. - 16 -.

(28) 另有研究指出男女在健康或生病時,獲得信息來源的相關研究指出老年男性偏 好從學術機構獲取健康資訊、老年女性則傾向從親友獲得健康資訊(高, 2007)。 另有老年人也偏好以生活周遭的人際網絡作為資訊來源。平常具有吸收資訊習慣的 老年人通常使用大眾媒體來獲取健康資訊,其中以電視新聞及節目最受歡迎(廖等 人,2012)。因此,可知民眾受到自身疾病、症狀、職業的不同,其信息來源亦有 所差異,而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 CAM 研究於不同性別之信息來源。. 三、需要因素 (一)、身心健康狀態 章等人(2013)報告指出臺灣民眾生理健康愈差、心理健康愈差使用 CAM 之可能 性愈高。柯(2006)發現生理表現佳者醫療利用率降低,而健康狀態是決定健康服務 利用行為的重要及主要因素(張,2009)。但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 CAM 研究於不 同性別之身心健康狀態。 (二)、自覺健康狀況 國內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差者使用 CAM 機會增加(丁,2003;林等人,2009; Xue, et. al.,2007;Ock, et. al., 2009),黃(2007)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與使用 CAM 情形 呈正相關,Upchurch, Burke, Dye, Chyu, Kusunoki, & Greendale (2008)發現健康狀況 差之婦女與使用針灸行為有顯著性差異;在其他健康服務利用行為上,臺灣國人自 覺健康狀況「好」之占率呈現男高於女(陳,2011),多數研究亦發現自覺健康狀 況差及有慢性病者,其健康服務利用正相關(張,2009)。但尚無針對全國性調查 CAM 研究於不同性別之自覺健康狀況。 (三)、症狀情形 在 CAM 部分,國外 Kronenberg, Cushman, Wade, Kaimuss 與 Chao(2006)發現墨 西哥婦女與非洲美國婦女以骨質疏鬆症分別 85.7%及 71.4%使用 CAM 最多,中國婦 - 17 -.

(29) 女以憂鬱症者(36.4%)使用位居第一;Upchurch 等人(2007)研究發現美國婦女以背痛 (15.4%)、感冒(10.2%)較常使用 CAM; Pritchard 等人(2008) 調查美國女大學生疾 病種類前三名為背部疼痛(42%)、關節炎/纖維肌痛(34%)與壓力(31%),則男大學生 為背部疼痛(27%)、頸部疼痛(16%)與焦慮(14%)。另國內章等人(2013)研究調查臺灣 民眾有以腰酸背痛(16.9%)及肩頸僵硬/痠痛(14.0%)使用 CAM 最多;國外 MacLennan 等人(2006)發現肌肉骨骼或關節問題使用 CAM; Barnes 等人(2008)指出美國民眾以 背痛(17.1%)、頸肩僵硬/痠痛(5.9%)與關節疼痛/僵硬(5.2%)較常使用 CAM;Brown, Barner, Bohman 與 Richards(2009)發現美國成年人以高血壓(33.3%)、關節疼痛 (30.2%)與下背痛(24.2%)較常使用 CAM。因此可了解各國民眾大多使用 CAM,以 肌肉骨骼或關節問題較多。 在其他健康服務利用行為上,亦發現當慢性病數越多的狀況下,服務使用的量 都會顯著提升(Shah et al., 2001);而當個案罹患有特定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關節炎、 心理問題、癌症、中風或高血壓時(Al Snih et al., 2006; Chou & Chi, 2004; Kuo &Torres-Gil, 2001; Shah et al., 2001) 也會提高服務的使用機會,臺灣除精神疾病及 糖尿病呈現著女性高於男性外,多數仍顯現男性在健康服務利用行為高於女性現象 (陳,2011)。 綜合以上文獻,健康服務利用行為較少研究 CAM 服務利用行為,而探討民眾 使用 CAM 之研究,多以探討民眾人口學特質對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經驗的影 響,有關探討臺灣地區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極少。 故本研究將為第一篇以 Anderson 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的傾向因素、能用因素及需 要因素三因素,探討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差異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與相關影響因 素。. - 18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變項. 自變項. 性別. 傾向因素. 輔助與替代療法利用. 年齡、教育程度、具醫療 相關教育背景. 能用因素 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 地區、信息來源. 需要因素 身心健康狀態、自覺健康 狀況、症狀情形. 圖 六 研究架構. - 19 -.

(3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之依變項為輔助與替代療法利用,自變項為傾向因素、能用因素及需要 因素。各變項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輔助與替代療法利用 (一)、概念性定義:NCCAM 所定義 CAM 範疇,包含整體醫學體系(Whole Medical Systems)、天然產物(Natural Products)、身心療法 (Mind and Body Medicine)、操作及身體療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Practices)、其他(Other CAM Practices)等 範疇之類型(NCCAM,2011)。 (二)、操作性定義:依據 96 年度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科技之研究計畫-「國內 輔助與替代療法態樣分析與證照管理模式之建置」所研 發自擬之問卷,其內容包括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經驗、 使用類型(鍾等人,2007)。 二、傾向因素 (Predisposing factors) (一)、概念性定義:指個人於健康或疾病階段時,不同人口學特質的人使用 健康/醫療服務,包括人口特徵變項、社會結構及健康信 念等(Andersen,1995)。 (二)、操作性定義:為年齡、教育程度、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因研究目的, 故性別不放入此因素中。. - 20 -.

(32) 三、能用因素 (Enabling factors) (一)、概念性定義:指外在環境中,促進或阻礙個人使用健康/醫療服務資源 之因素,包括個人/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之可獲得性 (Andersen,1995)。 (二)、操作性定義:為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地區、信息來源。 四、需要因素 (Need factors) (一)、概念性定義:指個人感受到健康/醫療的需求後而產生健康/醫療利用的 行為,包括對健康問題的主觀感覺與健康問題的評估診 斷(Andersen,1995)。 (二)、操作性定義:為身心健康狀態、自覺健康狀況、症狀情形。. - 21 -.

(3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臺灣地區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之盛行率及使用類型與其性別 現況? 二、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因素 及需要因素現況? 三、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是否會受傾向因素、能 用因素及需要因素之不同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四、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因素 及需要因素,有哪些影響因素?.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因傾向因素、能用因 素及需要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臺灣地區民眾其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因傾向因素、能用因 素及需要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相關。. - 22 -.

(34) 第五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描述相關性之研究(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來蒐集初級資料,進 行台閩地區(包括臺灣北、中、南地區及澎湖、金門與馬祖等外島)電話訪談之全 國民調為橫斷面研究。以臺灣地區 18 歲以上民眾為研究對象,調查其臺灣地區民眾 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之現況,同時亦探討臺灣地區不同性別民眾之傾向、 能用和需要因素與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之相關性,故依據文獻擬定結構式 問卷,進行問卷前驅測試合宜與適切性,並且通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倫理 審議委員會通過(編號:S2011-060010)(詳見附錄一)。在進一步委託全國民調 中心進行電話抽樣訪談,且需要事先評估該公司是否具備完善的內建電話資料庫、 訪員工作手冊、訪問作業流程、個人系統操作手冊等完善的軟硬體設備。 於訪問前研究者仔細檢查系統設定值及問卷前驅測試進行,並且在受訪前研究 人員需接受調查原理、抽樣理論、訪問技巧、狀況應對與全視窗化電腦輔助電話訪 問系統(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操作等訓練內容及培訓督導進行 監看監聽、歸類編碼和品質控制等。在經前驅測試後,制定成正式問卷內容後,進 行電腦電話訪問輔助系統(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簡稱 CATI),進行 蒐集資料與分析,以及撰寫結論與建議。. - 23 -.

(35) 第六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採用資料來源之研究對象,其採系統抽樣(systematic sampling)與隨機 播號抽樣方法(Random-Digit- Dialing Telephone Sample, RDD),以「抽取率與單位大 小 成 比 率 」 (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 之 電 腦 輔 助 電 話 訪 問 系 統 (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抽樣,依研究目的自台閩地區民眾之住 宅電話號碼取樣,以臺灣地區 15 歲以上民眾為研究對象,凡符合下列條件者,為本 研究之研究對象:一、臺灣地區民眾年齡介於 15 歲以上之人口族群。二、臺灣地區 民眾同意接受電話問卷訪問調查研究。三、臺灣地區民眾可聽懂國、台語,以電話 訪談方式詢問填寫問卷方式。 本研究依據 100 年臺灣地區民眾人口數為 23,170,321 位(內政部戶政司,2011), 其樣本估計設 P 為臺灣地區抽樣的民眾獲取機率,先利用公式 P=n/N 算出,N 為母 群體,n 則為所需的樣本數。並且,以系統樣本比例 p 為估計值,準確度要求為 d=0.02, 1-α=0.95,設定 p=0.5,故求得樣本數為 2401 位。. N= 1.96 S/n=0.02. N=1.96 P (1-P)/n=0.02 N= (1.96)20.5×(1-0.5)/(0.02)2=2401 而於 100 年 11 月 1 日至 100 年 11 月 10 日止進行電話訪談,以系統抽樣法於 99-100 年度中華電信住宅電話簿中訪談 15 歲以上臺灣地區民眾,共得 2,411 份有效 問卷,抽樣誤差在±2.04%之內,成功訪問率 47.59%。加權前,2,411 份有效樣本在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方面與母群體有顯著差異(p<.05),表示樣本與母 群體不一致。因此,以「多變數反覆加權(weight)」的方式就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與居住地區等四項進行樣本統計加權,加權資料依據 2010 年底內政部公佈之最 新人口統計資料當作母群體。經過加權處理後,在樣本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 - 24 -.

(36) 居住地區的百分比分佈與母群體相同,在統計分析上與母體分佈無顯著差異(p> 0.05),共有 2,408 份成功樣本(詳見附錄二)。 但本研究欲選取之研究對象為 18 歲以上之民眾,而根據報告指出 18 歲以上之 民眾,因社交需求廣、社會活動力強,且最具理解力與消費能力(楊與賴,2008), 而依照現成法令規定標準對成年的定義,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與刑法均為滿 18 歲,民 法為滿 20 歲為成年人,故本研究以研究對象為 18 歲以上之臺灣地區民眾,故資料 中年齡符合大於等於 18 歲個案共 2266 人。. - 25 -.

(37) 第七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採全國性描述性相關性研究(descriptive correlation study)設計,以 2011 年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章美英副教授指導研究生所完成臺 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複向就醫行為與健康信念相關因素調查之原始問卷資 料檔為研究分析來源,採分層隨機等機率抽樣法,以電話訪問進行結構式問卷資料 收集,所籌出樣本完訪率高且所有問卷資料之輸入與管理均經過嚴格的品質管制, 共完成 2408 位問卷資料。 本研究問卷之採用資料來源中經過兩方面的效度分析,包含內容效度與建構效 度兩大部分。內容效度部分:本研究之問卷彙整相關文獻及學者專家之研究結果, 參考部分問卷內容依研究目的修改擬定,再聘請三位與本文主題有關的護理、公共 衛生領域學者,針對問卷內容之適用性、相關性及需要性等三方面提出建議,綜合 各方面專家意見後針對問卷內容進行修改或刪除。評分等級分為 1 分表示非常不適 合,應完全修改或刪除;2 分表示不適合,應做大幅度修改;3 分表示尚可,應做部 分修改;4 分表示適合,為此問卷所需要之題目;5 分表示非常適合,不須修改且不 可省略。再者,本研究將專家評定為 4 分以上的題數除以問卷總題數,其標準值需 達≧0.8 為可接受圍,作為內容效度指標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於是,本研 究專家效度之 CVI 值範圍在 0.88 到 1.00 間,平均值為 0.95,符合 CVI 值應為 0.8 或以上之要求(詳見表一)。 表一 各專家之內容效度指數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專家順序 1 2 3. 總題數 25 25 25. 4 分以上題數. CVI 值. 25 24 22. 1.00 0.96 0.88. - 26 -. 平均 CVI 值 0.95.

(38) 本研究之採用資料來源中問卷調查內容之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輔助與替代療 法經驗,包含:使用經驗及使用類型;第二部分臺灣地區民眾之傾向、能用與需要 因素資料。. 一、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問卷 (一)、問卷內容:此量表依據「2007 年國內輔助及替代醫療態樣分析」自擬 之問卷,其內容包括使用經驗及使用類型,其目的是為了瞭解民眾使 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等相關情況(鍾等人,2007),其問 卷內容共 2 大題(4 小題)。 (二)、量表計分方式:共有 2 大題(4 小題),其選項回答無法以計分方式呈現, 故以人數、百分比代表。 (三)、研究工具之信度:在「2007 年國內輔助與替代療法態樣分析」自擬之 問卷部分,依據 2006 年以消費者觀點探討國人另類醫療之就醫行為之 問卷量表,專家效度 CVI 值為 0.85,此問卷為具有相當效度的量表, 可衡量民眾使用 CAM 現況(鍾等人,2007)。 二、臺灣地區民眾之傾向、能用與需要因素資料 (一)、問卷內容:為蒐集臺灣地區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民眾的個人基本資料, 內容包括傾向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能用 因素(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地區、信息來源)、需要因素(身心 健康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及症狀情形)及性別,其資料乃依研究需求 自行編製,其問卷內容共 10 大題(21 小題)。. - 27 -.

(39) (二)、量表計分方式:年齡、教育程度、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個人每月平 均收入、居住地區、信息來源及症狀情形,其選項回答無法以計分方 式呈現,故以人數、百分比代表。身心健康狀態及自覺健康狀況,其 選項回答以計分方式呈現,身心健康狀態共有 12 小題,滿分為 36 分。 採 Likert’s 量表計分法,由 0 至 3 分為代表「從來沒有」、「有時」、 「經常」、「總是」,得分越高表示個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欠佳。 自覺健康狀況,滿分為 5 分。採 Likert’s 量表計分法,由 1 至 5 分為 代表「非常好」、「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得 分越高表示自覺健康狀況差。 (三)、研究工具之信效度:身心健康狀態整體之內在一致性 Cornbach α 係數 為 0.82,各構面之 Cornbach α 係數分別為生理健康 0.71,心理健康 0.77。. - 28 -.

(40) 第八節. 研究倫理考量. 從各國生物醫學及社會科學領域所揭示的以人為主體的研究倫理守則,發現尊 重個人、行善、不傷害、公平正義是最為核心且重要的四大倫理原則。其不傷害原 則相對於行善原則,實為一體之面,缺一而不可(吳,2011)。而國際上保護參與 研究者參考最多研究倫理首推貝爾蒙原則(the Belmont Principles),其「尊重個人原 則(Respect for persons)」、「行善原則/不傷害原則(Beneficence/Non-maleficence)」 和「公平正義原則(Justice)」三項原則作為保護參與研究者的核心價值體系(蔡, 2008)。. 一、尊重個人原則(Respect for persons). 研究者受訪前透過電話中清楚提供充足適合研究對象可了解本研究之目的、流 程及問卷內容解說與注意事項的資訊,且會先主動告知研究者所屬學校單位與姓名, 其充分了解後主動同意選擇願意參與,而研究者完成尊重研究對象之意願。另外研 究對象在決定參與研究時,需誠實告知研究對象,其有權利隨時拒絕或結束研究之 參與,且過程中若有所疑問也可提出,研究者會將研究過程詳細解釋。. 二、行善原則/不傷害原則(Beneficence/Non-maleficence).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利用電話訪問詢問受訪者人口學變項與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之問題。而本研究本持著行善及不傷害原則,期望藉此了解臺灣地區不 同性別對使用 CAM 經驗,能提供臨床醫護人員了解,進而提供適當教育與指導, 避免民眾因錯誤知識而造成身心傷害。. - 29 -.

(41) 三、公平正義原則(Justice). 「人人生而平等」應是以人類參與者為主體之社會科學研究者應秉持的基本信 仰(吳,2011)。其本研究不受研究對象之背景所影響,每一位研究對象均公平且 平等對待,對於受訪者本身工作、權益等部分不受影響。. - 30 -.

(42) 第九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 SPSS for window 20.0 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依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研究架構選用事宜之變項。. 二、分析方法. 表二 統計分析方法 描述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類別變項: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經驗、使用類型、 傾向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能用 樣本次數分配、百分 因素(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地區、信息來源);需要因 比、平均數、標準差 素(身心健康狀態-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自覺健康狀況、 症狀情形);性別 推論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因 卡方檢定、t 檢定 素及需要因素之差異 性別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服務利用行為與傾向因素、能用因 素及需要因素之影響因素。. - 31 -. 邏輯斯迴歸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研究結果將其分為四節說明。第一節說明研究樣本之基本特性結果;第二 節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盛行率及使用類型之性別差異結果;第三節說明輔 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因素之性別差異結果;第四節說明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 利用行為影響因素之性別差異的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特性. 本節主要先描述自變項中,各傾向因素、能用因素及需要因素單一變項的分布 情況進行描述。本研究對象取自 18 歲以上臺灣地區民眾,經過「多變數反覆加權 (raking)」的方式後,共 2,266 份成功樣本,女性為 1158 位(51.1%),男性為 1108 位(48.9%),其分佈如下列所示:. 一、傾向因素(表三) (一)、年齡 樣本分為六組:18-19 歲、20-29 歲、30-39 歲、40-49 歲、50-59 歲、60 歲 以上。 1.女性:以 40-49 歲佔 25.4%為多,依序為 30-39 歲佔 20.3%、50-59 歲佔 18.8%、 60 歲以上佔 17.3%、20-29 歲佔 16.2%、18-19 歲佔 2.0%,平均年齡 44.92± 15.00 歲。 2.男性:以 20-29 歲佔 20.9%為多,依序為 60 歲以上佔 20.7%、30-39 歲佔 20.4%、 40-49 歲佔 18.3%、50-59 歲佔 17.1%、18-19 歲佔 2.6%,平均年齡 44.51± 16.55 歲。. - 32 -.

(44) (二)、教育程度 樣本分為四組:小學以下、國中、高中職、大專以上。 1.女性:以大專以上佔 39.0%為多,依序為高中職佔 29.2%、小學以下佔 20.0%、 國中佔 11.8%。 2.男性:以大專以上佔 40.5%為多,依序為高中職佔 29.1%、小學以下佔 15.3%、 國中佔 15.0%。 (三)、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樣本分為二組:有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無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1.女性:有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佔 7.8%,則無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佔 91.0%。 2.男性:有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佔 4.8%,則無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佔 94.8%。 表三 研究樣本之傾向因素基本特性分佈 變項. 類別. 全部(N=2266). 女性(N=1158). 男性(N=1108).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8 至 19 歲 20 至 29 歲 30 至 39 歲. 52 419 462. 2.3 18.5 20.4. 23 188 236. 2.0 16.2 20.3. 29 231 226. 2.6 20.9 20.4. 40 至 49 歲 50 至 59 歲 60 歲以上. 496 408 429. 21.9 18.0 18.9. 294 218 200. 25.4 18.8 17.3. 203 190 229. 18.3 17.1 20.7. 小學及以下 國中 高中、職 專科及以上. 397 300 653 892. 17.5 13.2 28.8 39.4. 228 134 332 445. 19.7 11.6 28.7 38.4. 169 166 321 447. 15.2 15.0 29.0 40.3. 144 2105. 6.4 92.9. 90 1054. 7.9 92.1. 54 1051. 4.8 94.8. 傾向因素 年齡. 教育程度. 具醫療相關教 有 育背景 沒有. - 33 -.

(45) 二、能用因素(表四) (一)、居住地區 樣本分為四組:北部、中部、南部、東部。. 1.女性:以北部佔 45.2%為多,依序為南部佔 27.4%、中部佔 24.5%、東部佔 2.9%。 2.男性:以北部佔 44.7%為多,依序為中部佔 29.4%、南部佔 23.4%、東部佔 2.5%。 (二)、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樣本分為四組:小於 20,000 元、20,000-39,999 元、40,000-59,999 元、大於 $60,000 元。 1.女性:以小於 20,000 元佔 50.6%為多,依序為 20,000-39,999 元佔 26.9%、 40,000-59,999 元佔 6.4%、大於$60,000 元佔 3.5%。 2.男性:以 20,000-39,999 元佔 35.7%為多,依序為小於 20,000 元佔 33.7%、 40,000-59,999 元佔 13.8%、大於$60,000 元佔 7.4%。 (三)、信息來源 樣本分為二組:有信息來源、無信息來源。. 1.女性:無信息來源佔 56.6%,則有信息來源佔 43.4%;知道一種佔 38.1%最 多,其次為兩種佔 4.2%、三種佔 1.1%、四種佔 0.09%;信息來源以親 朋好友(37.2%)為多、其次為平面傳媒(6.1%)、網際網路(2.4%)、電視 媒體(2.1%)與醫護人員(2.0%),如表五。. - 34 -.

(46) 2.男性:無信息來源佔 69.5%,則有信息來源佔 30.5%;知道一種佔 26.9%最 多,其次為兩種佔 3.0%、三種佔 0.6%;信息來源以親朋好友(25.9%) 為多、其次為平面傳媒(4.2%)、網際網路(1.8%)、電視媒體(1.8%)與醫 護人員(1.8%),如表五。 表四 研究樣本之能用因素基本特性分佈 變項. 類別. 全部(N=2266). 女性(N=1158). 男性(N=1108).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019 609 576 62. 45.0 26.9 25.4 2.7. 524 283 317 34. 45.2 24.5 27.4 2.9. 495 326 259 28. 44.7 29.4 23.4 2.5. 960 706 227 122. 42.4 31.2 10.0 5.4. 586 311 74 41. 50.6 26.9 6.4 3.5. 374 395 153 82. 33.7 35.7 13.8 7.4. 840 1426. 37.1 62.9. 502 656. 56.6 43.4. 338 770. 69.5 30.5. 能用因素 居住地區※. 北部 中部 南部 東部及離島. 個人每月平均 < $20,000 收入 $20,000-39,999 $40,000-59,999 > $60,000 信息來源. 有 沒有 ※. 居住地區:北部(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新竹 市)、中部(苗栗縣、彰化縣、臺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南部 (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市、澎湖縣)、東部及離島(花 蓮縣、臺東縣、金門縣、連江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 表五 研究樣本之信息來源分佈 變項 親朋好友 平面傳媒 網際網路 電視媒體 醫護人員. 女性(N=1158) 人數. 男性(N=1108). 百分比. 431 70 27 25 23. 37.2 6.1 2.4 2.1 2.0. - 35 -. 人數 287 46 20 20 12. 百分比 25.9 4.2 1.8 1.8 1.0.

(47) 三、需要因素(表六) (一)、身心健康狀態 樣本分為二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女性:生理健康平均分數為 1.27±1.856 分,心理健康平均分數為 1.57±2.370 分。 2.男性:生理健康平均分數為 0.98±1.626 分,心理健康平均分數為 1.48±2.190 分。 (二)、自覺健康狀況 1.女性:自覺健康狀況平均分數為 2.33±0.883 分;以好者佔多數有 36.8%,其 次為普通者佔 36.7%、非常好者佔 1.93%、不好者佔 6.5%、非常不好 者佔 0.8%。 2.男性:自覺健康狀況平均分數為 2.25±0.882 分;以好者佔多數有 36.6%,其 次為普通者佔 35.5%、非常好者佔 22.3%、不好者佔 4.8%、非常不好 者佔 0.8%。 (三)、症狀情形 樣本分為二組:有症狀情形、無症狀情形。. 1.女性:有症狀情形佔 35.8%,則無症狀情形佔 64.2%,以感冒(8.3%)為多、 其次為腰酸背痛(6.8%)、肌肉扭傷(6.6%)、肩頸僵硬/痠痛(6.0%)與生理 期調整(3.2%),如表七。 2.男性:有症狀情形佔 24.9%,則無症狀情形佔 75.1%,以腰酸背痛(5.9%)為 多、其次為肌肉扭傷(5.6%)、肩頸僵硬/痠痛(4.5%)、感冒(3.5%)與腳麻 (1.1%),如表七。 - 36 -.

(48) 表六 研究樣本之需要因素基本特性分佈 變項. 類別. 全部(N=2266). 女性(N=1158). 男性(N=1108).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2266 2266. 1.13±1.753 1.57±2.285. 1158 1158. 1.27±1.856 1.57±2.370. 1108 1108. 0.98±1.626 1.48±2.190. 2266. 2.29±0.883. 1158. 2.33±0.883. 1108. 2.25±0.882. 692 1574. 30.5 69.5. 415 743. 35.8 64.2. 276 832. 24.9 75.1. 需要因素 身心健康狀態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自覺健康狀況 症狀情形. 有 沒有. 表七 研究樣本之症狀情形分佈 女性(N=1158).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男性(N=1108) 排名. 人數. 百分比. 排名. 感冒 腰酸背痛 肌肉扭傷 肩頸僵硬/痠痛. 96 79 76 69. 8.3 6.8 6.6 6.0. 1 2 3 4. 39 65 62 50. 3.5 5.9 5.6 4.5. 4 1 2 3. 生理期調整 頭痛 過敏 胃痛 疲勞 腳麻 膝蓋退化. 37 21 19 18 17 13 7. 3.2 1.8 1.6 1.5 1.4 1.1 0.6. 5 6 7 8 9 10 11. 6 9 11 8 12 11. 0.6 0.8 1.0 0.7 1.1 1.0. 9 7 6 8 5 6. - 37 -.

(49) 第二節 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盛行率及使用類 型之性別現況 一、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盛行率之性別分佈. 臺灣民眾使用 CAM 服務利用行為盛行率之性別差異分佈所使用次數分配表,本 研究共有 2,266 位受訪者。 (一)、女性民眾有 1158 位(51.1%),753 位(65.0%)女性民眾曾經有使用過 CAM 服務利用行為,510 位(44.1%)女性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 CAM 服 務利用行為。 (二)、男性民眾有 1108 位(48.9%),601 位(54.2%)男性民眾曾經有使用過 CAM 服務利用行為,341 位(30.8%)男性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 CAM 服 務利用行為。 可得知女性民眾使用 CAM 服務利用行為盛行率,無論曾經或過去一年使用過都 比男性民眾多。. - 38 -.

(50) 二、輔助與替代療法健康利用行為使用類型之性別分佈. 表八、九、十顯示臺灣民眾 CAM 使用類型、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所使用 CAM 使 用類型之性別分佈,其為複選題,結果說明如下: (一)、女性: 1.使用類型上:以中藥(32.8%)、健康食品(21.4%)及推拿(14.7%)為主。 2.治療疾病使用類型上:以中藥(12.0%)、推拿(5.9%)及針灸(4.1%)為主。 3.促進健康使用類型上:以健康食品(7.9%)、中藥(4.7%)及運動(1.7%)為主。 (二)、男性: 1.使用類型上:以中藥(17.6%)、推拿(12.1%)及健康食品(10.2%)為主。 2.治療疾病使用類型上,以中藥(12.5%)、推拿(10.0%)及針灸(6.3%)為主。 3.促進健康使用類型上,以健康食品(7.7%)、中藥(5.1%)及運動(3.4%)為主。 表八 臺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類型之性別次數分佈 類別 1. 1. 女性(N=1158) 人數. 百分比. 中藥. 380. 32.8. 健康食品 推拿 針灸 運動 按摩 拔罐 刮痧 腳底按摩 電療. 248 170 106 52 49 36 31 28 14. 整骨整脊. 10. 男性(N=1108) 人數. 百分比. 排名. 1. 195. 17.6. 1. 21.4 14.7 9.1 4.5 4.3 3.1 2.7 2.4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4 134 81 49 19 21 15 19 10. 10.2 12.1 7.3 4.4 1.8 1.9 1.4 1.7 0.9. 3 2 4 5 7 6 9 8 10. 0.9. 11. 10. 0.9. 10. 使用 CAM 類型為複選題。. - 39 -. 排名.

(51) 表九 臺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治療疾病所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類型之性別次數分佈 類別 1. 1. 女性(N=1158). 男性(N=1108). 人數. 百分比. 排名. 人數. 百分比. 排名. 中藥 推拿 針灸 健康食品 拔罐 刮痧. 273 133 93 70 28 23. 12.0 5.9 4.1 3.1 1.2 1.0. 1 2 3 4 5 6. 138 111 70 28 21 9. 12.5 10.0 6.3 2.5 1.9 0.8. 1 2 3 4 5 7. 按摩 運動 腳底按摩 電療 整骨整脊. 21 14 13 11 6. 0.9 0.6 0.6 0.5 0.3. 7 8 9 10 11. 9 11 7 7 7. 0.8 1.0 0.6 0.7 0.6. 7 6 9 8 9. 使用 CAM 類型為複選題。. 表十 臺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促進健康所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類型之性別次數分佈 類別 1. 1. 女性(N=1158) 人數. 百分比. 健康食品 中藥 運動 推拿 按摩. 179 108 38 37 28. 7.9 4.7 1.7 1.6 1.3. 腳底按摩 針灸 拔罐 刮痧. 16 13 8 8. 0.7 0.6 0.4 0.4. 使用 CAM 類型為複選題。. - 40 -. 男性(N=1108) 排名. 人數. 百分比. 排名. 1 2 3 4 5. 86 57 38 23 10. 7.7 5.1 3.4 2.1 0.9. 1 2 3 4 7. 6 7 8 8. 12 11 11 6. 1.1 1.0 1.0 0.5. 5 6 6 8.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青藏高原為中國著名的高地氣候地區,其氣候特徵為何? (A)月溫差大、年溫差小 (B)年溫差大、日溫差大 (C)日溫差大、年溫差小 (D)日溫差小、日溫差大 【中國氣候區分類標準】 牛刀小試 單選題:請回答 1~4 題(將答案寫在題號前方)... 中國的冬季氣溫南北差異極大,當南部地區還穿著薄外套時,北部地區的居民早已套上厚重的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