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 座號:______ 姓名:________
諫太宗十思疏
(音: )一、駢文概述 1.名稱
(1) 駢文之得名始於中唐,韓柳古文運動把講求駢偶的文章稱為駢文。
(2) 別稱:
a.儷體或駢體文:兩馬並駕為「 」,夫婦成雙為「 」。文章中兩句平 行互為對偶,故名。
b.( ):對偶句多由四字句或六字句組成,晚唐李商隱將其駢文集名為樊南 四六集,因此得名。
2.成因
(1) 中國語文是方塊字,便於組成單音詞、複音詞,並構成對仗。
(2)在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尤其是鋪采摛(音: )文的漢賦中,常運用偶句。
(3) 魏晉文風日趨綺麗,促進了駢文日趨成熟。
(4) 南北朝時代,駢文便於以華麗形式掩飾貧乏的內容,因此受到歡迎。
3. 形式特色
(1)「 」:內容、句式結構皆對稱。語句組成形式,約有二十餘種,以四 六句式交錯之運用最為常見,其他常用有「四四」、「六六」、「四四四四」、
「四六四六」、「六四六四」。
(2)「韻律 和諧」:駢文的聲律變化,指的就是「平、上、去、入」四聲的交互 運用。講究平仄交錯音韻和諧,始能令詩文達到抑揚頓挫的聽覺美感。
(3) 辭藻華美:駢文之興起與「鋪采摛文」的賦有直接聯繫,並受六朝「華麗文 風」影響,偏愛色彩濃豔、富麗典雅的詞彙,使得「注重辭藻修飾」成為駢文 特點之一。
(4)「用典繁多 」:大量運用典故。因受限於排偶句法形式,表達意念自不如散文 自由,故大量藉用古人故事、言論、詩文等典故,以寥寥數字表達甚多含義 (5) 流弊:過分追求形式美,用字生僻,內容虛幻,被認為華而不實。
二、奏議類文章
性 質
古代臣下向君王陳情、論政的公文。
( 應用文 )的一種,屬( 上行文 ),有一定的格式和套語、辭令。
源 流
1.在上古時代,凡臣民用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都叫「上書」。
2.秦始皇時代,把「上書」改稱為「奏」。
3.漢朝時,把「奏」分成四種:章、奏、表、議。
4.此後因需要而使種類愈加繁多。
種 類
章 用以謝恩,向皇帝謝恩。
奏 奏以按劾,多用於舉發罪狀或奏事,後來成為奏章總名。
表 表以陳請,用來陳述事情,或有所請求、或薦舉人才。
例: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
議 議以執異,用於表示不同意見。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
例:柳宗元-駁復仇議。
對 臣下回答帝王的提問。口頭叫對,形諸文字也叫對。
例:諸葛亮-隆中對。
策 最正式的「對」。
是臣下對答詔書的詢問而陳述政見的文書。例:蘇軾-教戰守策。
上書 是一種上行文的泛稱。例:李斯-諫逐客書、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疏 臣下向皇帝陳述政見或有所勸諫的文章。
例:賈誼-陳政事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三、論政之文
篇目 作者 出處 文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諫逐
客書 李斯
史記 李斯 列傳
上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客卿,
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 王成就霸業之心,力陳 逐客的失策。
援引史實,就近取譬,
主張王者不卻眾庶,提 醒秦王應廣納人才。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
文選 奏議類
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諸 葛亮準備北伐曹魏,出 師前上書,勸諫後主親 賢納諫,同時表白自己 一片赤忱。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 後 主 ;以討 賊興復自 誓。
諫太宗
十思疏 魏徵 貞觀 政要
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 上 行 公文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 敬慎守成所需具備的治 國要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 其德義。
六國論 蘇洵 嘉祐集
論 說 文,
史 論 , 藉 古 諷 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 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 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 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的建言,
警戒當朝勿蹈六國破亡 之覆轍。
教戰
守策 蘇軾 東坡 全集
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 候,懍懷憂患意識,才 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 安思危,教 民 戰 守,點出「知安而不知 危,能逸而不能勞」的 危險性,顯現作者心憂 國事的襟懷。
指喻 方孝孺 遜志 齋集
寓 言 體 論說文
藉指病以喻國政,說明 人身之病、國政之失,
皆起於細微,強調防患 於未然的重要。
禍患常發於至微,警惕 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 於始發。
廉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
作者眼見清廷入主後,
士大夫變節求榮、墮落 無恥,因此提出「行己 有恥」的立身準則。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 係,強 調一切 禍 敗 亂 亡,皆由於無恥所致。
奔車朽索 用腐朽的繩子去駕御狂奔的馬車。比喻隨時有危險。
千鈞一髮 千鈞重物用一根頭髮繫著。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危如累卵 重疊起來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燕巢飛幕 燕子把窩築在帳幕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魚游沸鼎 魚游於滾沸的鍋鼎中。比喻處於危險的情境。
虎尾春冰 踏到老虎的尾巴,走在春天的薄冰上。比喻處於極端危險的環境。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髮。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或情勢危急到極點。
朝不保夕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麼樣子或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 急,難以預料。
五、十思分類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以「十思」規勸唐太宗的一篇佳文,而文中用以勸諫的十條諫言 大致可分為五類,每類各二條。請將下列參考選項中的各類名稱,正確寫入空格之中。
思安國必積德 義
(1)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2)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3)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4)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5)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參考選項:謙沖包容、納諫黜惡、知足知止、正賞明罰、節遊勤政
七、自我挑戰:大考試題,難度偏中難。
◎單選題:
1. 下列各組選項中的詞語,何者的意思差異最大? (A)鳴琴垂拱/事必躬親 (B) 胡越一體/休戚與共 (C)垂衣拱手/不言而化 (D)奔車朽索/千鈞一髮
2. 下列篇章,何組皆屬於「以下諫上」的性質? (A)韓愈〈師說〉/司馬光〈訓儉 示康〉 (B)歐陽脩〈縱囚論〉/顧炎武〈廉恥〉 (C)范仲淹〈岳陽樓記〉/蘇軾
〈教戰守策〉 (D)諸葛亮〈出師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92 統測】
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和下列何者意思不同?
(A)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 (C)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一句,旨在說明什麼?
(A)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B)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C)致力國政,總攬大權 (D)人盡其才,各擅其長
5. 2.下列各組「 」內的讀音,何者兩兩相同? (A)「懾」人心魄/「躡」手躡腳 (B)滋味甘「醇」/「諄」諄教誨 (C)疏「浚」河道/如期「竣」工 (D)「稗」官 野史 /「禆」益良多。 【96 統 測】
6. 下列「 」中的字,何者字義兩兩相同? (A)豫遊之「樂」/「樂」盤遊 (B) 虛心以納「下」/代「下」司職 (C)永保「無」疆之休/「無」因喜以謬賞 (D)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者盡「其」謀
7. 下列「 」中的字詞,何者為實數? (A)思「三」驅以為度 (B)弘茲「九」德 (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D)轉軸撥絃「三兩」聲
8. 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不是自謙詞? (A)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B)不 見「足下」面已三年矣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D)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9. 下列「 」中的成語,何者運用正確? (A)南亞海嘯發生後,慈善團體不分 國界投入救援行動,充分發揮「胡越一體」的情誼 (B)飆車族為圖「載舟覆舟」
的刺激,超速奔馳,罔顧路人安危 (C)烈日當空,農夫莫不「勞神苦思」,揮汗 如雨地耕作 (D)學子們都期盼能夠在大考中締造佳績,日後便可「鳴琴垂拱」,
自在生活
10.下列文句,何者不具有「因果關係」的說明? (A)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 骨肉為行路 (B)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C)鋤其直,遏其 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D)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96 統 測】
11.下列文句的「而」,何者表示語意轉折,相當於「但是」之意? (A)簡能「而」
任之,擇善而從之 (B)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C)女娃游于東海,
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D)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97 統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