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重要選文內涵特色 一、閱讀測驗
1. 閱讀韓愈〈師說〉中(甲)、(乙)二段,回答第(1)~(3)題。
(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 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乙)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 )(1)依據上文,下列闡釋正確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謂人皆不免有 惑,故須從師以解惑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謂無論少長均應 學習師道 (C)「聖人無常師」,謂聖人的教育方法異於一般教師,因此能啟迪後進 (D)「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謂郯子等人的學生不如孔子弟子優秀
( )(2)依據上文,最符合韓愈對「學習」看法的是: (A)只要有心一定能聞道,學習永遠不 嫌遲 (B)智愚之別會影響學習,故聞道有先有後 (C)學無止境,自少至長都應該 精進地學習 (D)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
( )(3)下列文句,與「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同樣強調運用資源以追求成長的是 (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B)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C)君 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D)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 也已矣
2. 閱讀下文,回答第(1)~(2)題。
德國作家赫塞曾把孤獨比喻為「荒野之狼」,文學家用來形容孤獨的意象無疑都非常有力,
只可惜太個人化了,我想尋找更具普遍性的意象。
孤獨的面貌並非只有悲傷,它也可以是欣然而美好的;事實上,孤獨乃是人必然的存在狀 態,也是一種回歸和自由,且常存於深刻的互動中。我在中國哲學裡找到一個簡潔有力的「太極 圖」,很適合說明孤獨的特質。太極圖由陰陽(黑白)兩個對稱而對立的半部所組成。如果把陰比 為孤獨,把陽比為交會的話,非常能說明孤獨和交會的關係。首先,陰陽兩個半部裡各自包含著 對方顏色的若干細線,這反映出:沒有所謂純粹的孤獨,也沒有所謂純粹的交會。其次,兩個半 部間有一灰色的中間地帶,這和兩者互為對方底景的特質相似。最特別處是在陰的中央位置有個 白點,在陽的中央位置有個黑點,這似乎意味著:在人我交會的極致中,人有可能會突然體驗 到最深沉的孤獨,而在孤獨的極致中,人也可能會突然體驗到自我和天地、人際之間最深沉的交 會。 用太極圖來象徵孤獨還有一個優點:它可反映出孤獨和群體生活二者對人同等重要,是體 驗世界時不可偏廢的兩條路徑。(改寫自菲力浦‧科克〈孤獨〉)
( )(1)下列敘述,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文學家每為孤獨所困,但描繪的內容都是 個人化的經驗,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B)孤獨和交會的關係就好比陰、陽,二者互滲 於對方之中,不可能真正的獨存 (C)要完整體驗世界必須同時過著孤獨和群體生活,
讓自己處於灰色的中間地帶 (D)太極圖中的白點象徵在孤獨中能安慰我們的朋友,
黑點象徵人心深處的黑暗面
( )(2)下列文字,最能表現上文畫底線處情況的選項是: (A)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 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 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C)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 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D)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第(1)~(2)題。
(甲)我一面吸吮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國42年至民 國104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棄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曾 在狂風驟雨之夜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部。而這芒果,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 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
這是故宅院子裡西邊那棵樹上的。從前,母親身體安祥時,芒果季節我們若未回家,她常會 打包寄來臺北。「臺北沒芒果賣了嗎?你就不能省點心嗎?」父親咕咕噥噥,然而母親還是照寄。 今朝晨涼中,趁我齒牙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啖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溫我猶暖的對 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芒果,是偷來的嗎?〉)
(乙)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 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 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 )(1)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二文皆是作者離 鄉多年後,偶爾回故居暫住的憶往之作 (B)二文皆透過作者與親人昔日在故居中的 對話,表達對親人已逝的傷懷 (C)甲文的「重返故居」顯示思親之切,乙文的「室壞 不修」暗示作者尚未走出喪妻之痛 (D)甲文直接指出作者與家人曾同住故居62年,
乙文則以「五年」、「六年」揭示作者與妻曾同住故居11年
( )(2)「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A)甲文的芒果樹象徵父 母安康 (B)乙文的枇杷樹象徵思念長存 (C)二文作者皆於親人亡故後「植樹」紀念 (D)二文皆透過「樹在人去」領悟生死有命
4. 閱讀下文,回答第(1)~(3)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
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覩身經,知其皆嘗一臠,
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
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 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
……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 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
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 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閫奧:幽深的山林。
( )(1)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 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
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 )(2)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 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 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 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
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暮春之初,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 )(3)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 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 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高 端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二、單選題
1. ( )下列有關屈原的〈漁父〉,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主旨慨嘆當時世俗的黑暗,抒發自 己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B)文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充分表現 屈原灑脫個性,與世推移的處世原則 (C)漁父則勸屈原與世浮沉,同濁共醉,明哲保 身 (D)文章透過假設問答,以漁父與世推移的灑脫對比屈原不從流俗的執著
2. ( )下列有關洪繻〈鹿港乘桴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根據文中所述,作者在描寫
鹿港貨船的興盛、鹽場的變遷,當時的繁華與昔日的蕭條 (B)文中「店後可以繫榜者」
應是指店後面可以停牛車 (C)文中「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指的是鹿港的長堤 (D)「鹿港飛帆」所表現的正是當時鹿港風帆雲集的美景與盛況
3. ( )下列有關曹丕《典論.論文》,「 」內的詞語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文以氣為主,
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句中「氣之清濁有體」指作者之個性有鐘鼎與山林,人各
有志 (B)「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與「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 抱荊山之玉」意義相同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表現文窮而後工的精 神 (D)「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感嘆才學不足
4. ( )下列有關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內文句的詮釋,何者正確? (A)「正身以黜惡」
意同孔子所言「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B)作者認為「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其 原因為取之在天,守之在人 (C)「鳴琴垂拱」意謂日理萬機 (D)「伐根以求木茂,塞源 而欲流長」意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5. ( )丘遲〈與陳伯之書〉一文,就以勸降的作用而言,以下敘述何者最能委曲盡致,動之以 情? (A)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B)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 遠而復,先典攸高 (C)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D)如何一 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
6. ( )下列有關王羲之〈蘭亭集序〉,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本文藉秋天重陽節聚會,暢敘 敬老之事 (B)文中贊同老、莊齊一死生夭壽的觀點,與當時談虛說玄的作品,若合一 契 (C)王羲之用「楷書」為集作序 (D)王羲之寫這篇序,他的序用蠶繭紙,鼠鬚筆,
遒媚勁健,是他的書法代表作。後人輾轉臨摹,盛行於世
7. ( )下列有關篇章內容與特色,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歐陽脩〈醉翁亭記〉,作者當時貶
為滁州太守,卻能超越宦途失意之情,顯示樂觀襟懷,透過對滁州優美秀麗山水景色 的描繪,展現官民同樂的景象 (B)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作者遭貶官後,首次遊 賞嚮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寫下十六篇西湖遊記,本文為其中第二篇 (C)柳宗元〈始得 西山宴遊記〉,為《永州八記》之首篇。本文標題有「始得」二字,說明柳宗元在永州真正 的遊賞自西山開始 (D)范仲淹〈岳陽樓記〉是其貶官至鄧州時應滕宗諒之請而寫的。二 人同為遷客騷人,故仲淹為文,既因事及景,又由景生情,誠篤於朋友風義,而以覽 物之情相互慰藉
8. ( )下列有關「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陶淵明〈桃花源記〉採追憶倒敘手法,從作
者的角度刻意尋訪美好世界的過程,並且通過狹窄的山洞才進入桃花源,用此一山洞 區隔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以「始得」二字凸顯主旨,首段 開門見山,細數宴遊見聞 (C)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是晚年為官被貶到吳縣,遂漫 遊吳、越等地,以遣幽懷 (D)歐陽脩〈醉翁亭記〉用二十一個「也」字,造成文章迴環往 復、迂迴宛轉之氣韻
9. ( )文章中最富有表現力、最能反映主題思想的關鍵詞句,稱之為「文眼」;下列有關課文與 文眼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A)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B)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 下之樂而樂 (C)歐陽脩〈醉翁亭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D)蘇軾〈赤壁賦〉──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10. ( )下列文句,以「悲」、「喜」並敘而「以喜襯悲」為表達方式的選項是: (A)有幾回,鄰舍
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 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魯迅〈孔乙 己〉) (B)金發伯突然奇怪的、異常的大笑起來,……秀潔聽出他是有意幽默,有意製 造輕鬆,有意大笑;胸中一時千頭萬緒,五味雜陳,聽著金發伯那樣的笑聲,竟比哭 聲更令人難以承受,卻也只能附和著笑。(洪醒夫〈散戲〉) (C)(秦得參)在室內踱 來踱去,經他妻子幾次的催促,他總沒有聽見似的,心裡只在想,總覺有一種不明瞭 的悲哀,只不住漏出幾聲的嘆息。(賴和〈一桿「稱仔」〉) (D)這豈不正是此生不斷,
反覆來襲的,熟悉,令人動心的白芒花嗎?像夢魘,但它是美麗的夢魘,美麗而哀愁。
(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11. ( )有關諷諭類的文章,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劉基〈狙公〉,譴責當權者不重內涵
只重虛飾的作風,預言元朝亡國在即 (B)劉基〈良桐〉,諷刺元末文官武將徒然坐擁高 位,卻不知百姓蒼生疾苦。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 (C) 劉基〈賣柑者言〉,諷刺尸位素餐的當權者終將滅亡,頗具反抗意識 (D)劉基〈詬食〉藉 邊詬罵、邊飲食者的粗鄙可笑行徑,點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飲食之人,則人 賤之」的道理,讓人警惕到福禍榮辱,皆由自取
12. ( )下列文句,與《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意涵相近的
選項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C)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D)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3. ( )下列畫線人物的情緒表達方式基於「展示規則」而進行調整,以致其言行舉止呈現了前 後差異的選項是: (A)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 二年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B)轎夫擡進後堂,月香見了鍾離義,
還只道萬福。張婆在旁道:「這就是老爺了,須下箇大禮。」月香只得磕頭 (C)范進因這 一個嘴巴,卻也打暈了,昏倒於地。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 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 (D)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4. ( )下列各篇內容與其所屬文體,敘述最適當的是: (A)〈師說〉:韓愈追述儒道先師,屬
探究事物本源的論辨體 (B)〈諫逐客書〉:李斯揣摩秦王心理,陳述逐客之弊,屬奏疏 體 (C)〈諫太宗十思疏〉:魏徵逐一評述太宗所提的十種治道,屬注疏體 (D)〈勸和 論〉:鄭用錫為避免械鬥,代官府勸導百姓,屬上對下的詔令體
15. ( )下列有關古文論「氣」的文句,請選出敘述錯誤的選項: (甲)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乙)文以氣為主,氣之 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 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丙)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
而不知其所窮 (丁)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A)甲、丙 句之「氣」,皆指人應具有的正直道義,可以經由道德的修養而蘊蓄於內心 (B)乙句強 調氣的不可努力勉強而獲得,而文章風格的差異,重點在作家個別的才性,屬「天才決 定論」 (C)丁句之「氣」,則指作家經由存養、擴充和歷練的儲積,凝聚形成的「氣度和 胸襟」 (D)乙句中的「氣」,是自然天成,無法改變;而甲、丁句中的「氣」,則能透過 後天努力以成
16. ( )同學對於古文篇章的文意詮釋發表如下,請判斷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甲)諸葛亮
〈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意在勸後主賞罰必須公正,
執法應該要有一致的準則 (乙)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 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批評唐代士人不願讓子弟跟從老師學習文章斷句,
以致有惑而不能解決 (丙)歐陽脩〈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 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描寫滁人宴飲之樂,並抒 發自己與民同樂的心胸 (丁)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 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描寫春日西湖煙霧瀰漫、虛無縹緲的迷人景致 (戊)顧炎武〈廉 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以松柏 與雞鳴為喻,說明亂世之中仍有不改節操的君子 (己)歸有光〈項脊軒志〉:「庭有枇 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以樹自況,表示自己受妻子照顧有成
(庚)張李德和〈畫菊自序〉:「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其中「鳩拙云爾」
指鳩拙於築巢,故以鳩拙為自謙愚拙之詞 (辛)范仲淹〈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 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其中「二者」所指為「進亦憂,退亦憂」的態度 (A)甲丙戊庚 (B) 乙丁己庚 (C)乙丁己辛 (D)丙丁己辛
17. ( )小說的語言,有些句子除了直接表達一個意思外,還可以通過暗示,向讀者間接表達 許多意涵,如「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屨,裼裘而來」不僅描寫了太宗的衣著,同時也由 衣飾暗示了太宗不拘小節的個性,下列敘述同樣具有暗示人物個性的選項是: (A)談 笑間,已來至沁芳亭上,丫鬟們抱了個大錦褥子來,鋪在欄杆榻板上,賈母倚欄坐下,
命劉姥姥也坐在旁邊 (B)打鬧裡,那大王爬出房門,奔到門前,摸著空馬,樹上折枝 柳條,托地跳在馬背上,把柳條鞭打那馬,卻跑不去 (C)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
赤髯而虬,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敧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 馬 (D)只見那後臺裡又出來一位姑娘,年紀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 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三、多選題
1. ( )有關〈虬髯客傳〉,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紅拂,原為楊素府中的歌妓,後來慧
眼識英雄,化裝夜奔李靖,從中足見紅拂女非凡的見識,及對自由愛情生活的熱烈追 求 (B)「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侍婢羅列,頗僭於 上。」意謂楊素驕縱倨傲,僭越臣禮 (C)「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以帝室重臣,須以 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是李靖勸諫楊素察納雅言 (D)「當靖之騁辯也,一妓有 殊色,執紅拂立於前,獨目靖。」此段主要是寫李靖鍾情於紅拂女 (E)「起陸之漸,際 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亂世中群雄並起,誰能成其帝業,無法 得知
2. ( )有關《史記.鴻門宴》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項羽最先破秦入咸陽,所以被尊
為王 (B)埋下鴻門宴之因,是沛公入咸陽後依小人之計派兵守關 (C)「大行不顧細謹,
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樊噲此語,意在勸劉邦通權達 變方能全身而退 (D)「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見賓主盡歡之樂 (E)後世稱暗藏殺機 之宴為鴻門宴
3. ( )下列有關篇章內容,釋義正確的選項是: (A)陶潛〈桃花源記〉:「阡陌交通」意謂千山
萬水荒郊野路,縱橫交錯難以通行 (B)王羲之〈蘭亭集序〉:「若合一契」意謂如出一轍 完全相同 (C)方苞〈左忠毅公軼事〉:「軼事」,史傳上沒有記載,又不為人知的事 (D)《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狡兔三窟」意謂狡兔技藝多而不專精 (E)鄭用錫〈勸和 論〉:「同室操戈」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4. ( )下列有關李斯〈諫逐客書〉與諸葛亮〈出師表〉,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李斯〈諫逐客
書〉,為李斯上書秦王政的奏議,力諫秦王行「逐客令」之不當。秦王不悅,怒黜李斯
(B)諸葛亮〈出師表〉,全文旨意乃在於勸諫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充分表現其身為先
帝託孤老臣的一片赤忱 (C)李斯〈諫逐客書〉,本文善用駢散相間之法,文采瑰麗排比 氣勢奔放 (D)諸葛亮〈出師表〉,文中稱先帝者凡十三次,蓋老臣口吻──既用以顯示 先帝對自身特殊的寵遇;又藉引述先帝遺訓,期使嗣君益增警惕。忠摯之情、深切之語 隨處可見 (E)安子順云:「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
5. ( )下列關於古代士人在其文章中展現的襟抱,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范仲淹〈岳陽樓 記〉以「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對照,顯示自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 宏大胸襟與高遠理想 (B)歐陽脩〈醉翁亭記〉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陳述個人不以貶謫為意,而能樂民之樂 (C)歐陽脩〈醉翁亭記〉認為官運難 卜,應該及時享樂 (D)蘇軾在〈赤壁賦〉中藉「蘇子」與「客」討論水與月的「變」與「不 變」,申明其濟世之志絕不因憂患而改易的態度 (E)范仲淹〈岳陽樓記〉,登高望遠→
遙望京城→抒發感懷
6. ( )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 (A)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 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
珊珊可愛 (C)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D)乃以箸擲月中。
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7. ( )下列有關經書選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蓼莪》,選自《詩經.小雅》。旨 在感念父母養育的恩德,而以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為憾 (B)《禮記.大同與小康》,表面 上似乎僅在論述大同與小康的區別,但充分流露出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之情 (C)「貨惡 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為小康的經濟制度 (D)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敘述燭之武見秦君,巧其辭令以剖析利害,言亡鄭於秦無益 而有害,鄭之圍以解,樹立弱國外交成功之先例 (E)《詩經.蒹葭》,選自《詩經.秦 風》,是秦國的歌謠。為三百篇抒情詩代表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詩.蒹葭》一篇 最得風人深致」
8. ( )下列各篇文章之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韓愈〈師說〉,篇中所說的「師」,即指
「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也泛指各行各業術有專精,足以為人師表的人 (B)黃宗羲
〈原君〉,作者以為君王之職分乃治理天下,為天下興利除害。並強力抨擊後世君主私天 下,一心為己私利而屠毒百姓,文中透露出民本觀念 (C)《荀子.勸學》,借譬喻闡明
「學」的重要,文中對於為學的目的、方法、效用等一一闡明,足勵學者心志,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D)顧炎武〈廉恥〉文中強調國民之有無廉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 而「廉」尤為重要,以為人之所以悖禮犯義,其皆源於無廉 (E)〈大同與小康〉,談大同 之治與三代時小康之治,表面上似乎僅在論述大同與小康的區別,但充分流露出對大 同世界的嚮往之情,孔子的最終理想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之治
9. ( )下列有關篇章名句,釋義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赤壁賦〉:「自其變者而觀之,則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意謂任何事物現象都在 不停地變化,但本體卻相對的不變 (B)黃宗羲〈原君〉:「攝緘縢,固扃鐍」意謂用繩索 將箱子縛緊,以鎖鈕將箱子鎖牢。比喻國君為維護統治,設立不少防護措施 (C)韓愈
〈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強調從師須以德為重 (D)歐陽脩〈醉翁亭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謂醉翁所陶醉的不是美酒,而是山水景色
(E)杜光庭〈虬髯客傳〉:「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意謂聖主乘時
開創基業,則輔佐的賢臣薈萃而至;君臣遇合,有如風之從虎、雲之從龍,乃前定之事
10. ( )下列詩句中,有哪些是在歌詠「風塵三俠」中的紅拂女? (A)腸斷烏啼夜嘯風,虞兮幽
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B)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C)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 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D)長劍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屍居餘氣楊公幕,
豈得羈縻女丈夫 (E)逆旅門開夜正中,美人慧眼識英雄。絲蘿喬木終身願,不附越公 附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