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運用合作學習於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之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運用合作學習於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之成效"

Copied!
12
0
0

Teks penuh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Cover Page)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MN1080133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醫護學門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8年8月1日至109年7月31日

運用合作學習於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之成效

(配合課程名稱: 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李慧貞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2022年 9月 30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202009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融入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採用行動 研究法,以北部國立技職大學四技護理系修習「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的學生為研究 對象。依據合作學習理論的五個基本要素,發展出「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方案」,藉由「小組合 作實作」、「小組公約」、「線上教材閱讀」等多元教學策略,營造一個讓學生真正實踐團隊合 作的學習環境,促進同學達成團體及個別學習任務。研究過程中教師為主要資料收集者,透 過觀察、評估、教學互動中收集相關資料,並反思與評值每一個步驟,以力求研究之真實性。

在教學成效部分主要採質、量性方式進行,以「合作學習態度問卷」及「學習反思作業分析」

等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效。在學生學習感受部分,研究結果共萃取出四個主題,包括「減 輕團體報告壓力與負擔」、「學習跨越激發潛能」、「合作實踐共創團隊」與「銜接與預備進入 社區實習」。「合作學習態度」部分,學生在課程開始前、與課程結束後及社區實習結束後的 合作學習態度得分均有增加且達顯著差異,F =22.984,p =.000。研究結果顯示「合作學習創 新教學方案」能改善長期以來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分組團體報告造成的問題,有效提 升學生與他人團隊合作之能力,增加學生社區衛生護理學學習之成效,並為後續社區實習作 預備。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egration into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and practice programs on learning outcomes.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students from the four-tech nursing department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were enrolled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And based on the fiv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program. Through a multi-teaching strategy such as " team cooperation practice ", "group conventions", "on line textbook reading” etc.,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students can actually practice teamwork. Promote students to achieve group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tasks. In the course of this research, teacher is the main data collector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s, relevant data are collected, and revising teaching system in tim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reflecting and evaluating each step to carry ou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search.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s progressing by multi-dimensional methods, like cooperative learning attitude questionnaire and learning reflection analysis etc, mainly consist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spect. The result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summaris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thematic experiences: reducing the pressure and burden of group reporting; learning to excite potential;

cooperative practice to co-create team; bridging and preparing to enter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In the par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ttitude, the scor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ttitude was increasedand reache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 F =22.984,p =.000). It also obtained apparent improvement after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program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cooper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program could improve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and practice grouping reports,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teamwork ability, increase the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learning outcomes, and prepare for follow-up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4)

. 報告內文(Content)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培育學生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是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重要的目標之一,因為社區 衛生護理人員經常要面對不同群體間的健康管理以及連結整合資源的複雜過程,因此非常重 視與人建立夥伴關係(partnership),共同合作一起處理問題 (Anderson &McFrlane,2001)。所 以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的規劃,特別設計分組團體報告,並要求各組必需於課室進行 小組口頭成果報告。期待經由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有「實際操做」學習合作的機會,進而 提升學生團隊合作之能力。尤其是課程結束後緊接著五週的社區衛生護理學實習,更是需要 同組組員一起完成整份社區實習報告以達成實習目標。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常 有同組卻不合作、分工的操作卻造成學生單管自己的部分,缺乏對其他部分的了解無法達到 整體的學習;又因為修習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的學生,大部分是大三或大四層級的學 生,學生在其他課程都有接受小組報告的學習經驗,這樣的情況使得學生對小組報告有著科 版印象,包括不喜歡跟誰在一起、小組報告很麻煩等。加上本校大三、四的學生打工情況非 常的普遍,常直接或間接排擠到學生課餘小組討論的時間,學生更明確的表示雖然有小組報 告,同學間根本很少一起討論與互動「喬時間都很困難,課後討論就是很難全員到齊」。上述 情況不僅沒有達到學生團隊合作目標外,更有部分的組別因著課室不好的小組經驗而影響到 後續社區實習的情況「課室團報小組就都這樣了..社區實習真的很擔心…」,實習老師也曾向 筆者反應,面對同學之間小組互動的情形感到很無力「我也知道他們之間有派系我也不知道 怎麼辦」。

基於上述教學現況的困境,以及培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重要之迫切,本人依據合作學習 理論的五個基本要素:積極互賴、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小組合作技巧、個人責任與團體歷程,

發展出『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方案』,期望研究結果能達到以下研究目的:

1. 發展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方案

1. 探討合作學習創新教學對於學生在「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學習之成效 2.探討學生對於合作學習創新教學之學習感受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合作學習法為教師將不同能力與背景的學生分配至小組中,經由合作學習過程增進彼此的 溝通、培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讓學習者間互相鼓勵扶持、說明、解釋及示範的成效,藉由 團體的協同合作達到學習目標(沈權,2003;Felder & Brent, 2001;Slavin,1991)。合作學習法 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藉由與同組同學的討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將所習得的知 識、技能,運用出來與教導他人來增強學習效果,教師也不同於過去只是位知識講授者,而 是從旁協助引導學生,誘導同儕積極參與互動,小組中的每一成員皆學習必須對自己的表現 負責。有關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積極互賴、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個人責任、小組 合作技巧及團體歷程五個要素(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Johnson, Johnson, &Stanne,2000)。

有關合作學習的教學相關研究,國內外有不少的研究證實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不只可以 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外,並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同時幫助學生如何與人溝通,增加 人際互動改善群己關係(汪慧玲、沈佳生,2013;胡文綺,2016;陳彥廷、姚如芬,2004;鄧 宜南,2001;Alexander, Lindow, & Schock, 2008; Baghcheghi,Koohestani,&Rezaei, 2011; Hanson

(5)

&Carpenter,2011;O’Neal & Jarosinski, 2016)。然而,也有研究顯示合作學習並沒有增進學生 的學習成效,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未能充分有效的互動,認為小組討論時間不夠,使得合 作學習所能產生的效果受到限制(Akinbobola, 2009),也有學者表示學生認為合作學習耗費過 多時間進行學習,組員缺乏對學習主題的知識以及沒有合作共識等,均影響到學習參與度及 進度的完成(Bahar-Özvaris, Çetin,Turan, & Peters,2006)。

而合作學習運用在護理教育的場域中相對較少(Baghcheghi, Koohestani, &Rezaei, 2011;

Christiansen & Bell, 2010;Caboral-Stevens & Porretta Fox, 2019;Hanson & Carpenter,2011;

Ruth-sahd ,2011;O’Neal & Jarosinski, 2016),運用在社區護理的領域更是缺乏。Yang 等於 2012讓學生於社區護理學習中,透過合作學習方式共同完成統計資料分析、並一起規劃社區 健康促進計畫與評值,該研究發現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區衛生護理人員的工作模式,

提高對社區實務情境之認識。在國內,以合作學習於護理情境及護理教育之研究嚴重缺乏。

黃玉賢等於2015年將合作學習及創意思考的教學策略運用在精神衛生護理學實習中,該研究 在每週實習教學活動中設計不同的主題,並結合會談訓練、戲劇示範等方式幫助學生學習護 病溝通及照護技能,並以多元向度進行評量,包括測驗、臨床照護及成品製作、心得作業與 分組表現、自我及同儕之學習單與討論單,結果顯示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照顧知能及同儕 情誼與自我成長均有顯著的提升。

由以上文獻得知,合作學習法的確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增進人際互動與合作能 力,但是對於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如何建立小組共識、適當工作分配與討論時間的安排、以 及團隊合作技巧之訓練與多元的教學評量方式等細節,都是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教學時須注 意的部份。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本教學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研究架構依循行動研究的「計畫、行動、分析、修正」歷程,

根據課程實務上所遭遇的問題,分析造成問題的原因,即開始進行行動規畫,在進行行動過 程中也同時收集資料,透過資料分析結果成為再次修正行動的依據,為求研究的真實性,研 究者將於研究的過程中反思與評值每一個步驟,並使用多元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力求研究 之真實性。主要是以108年上學期四技四年級,修習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課程之49位學生 為研究對象。而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方案,則是依據合作學習理論的五個基本要素,發展出三 個主題內容,包括合作有『感』、合作有『動』、合作有『力』,課程規劃則分為開課前期階段、

課程進行階段兩個階段,創新教學架構圖,請見圖1。並藉由「小組合作實作活動」、「小組學 習公約」、「線上教材閱讀」等多元教學策略,營造一個讓學生真正實踐團隊合作的學習環境,

以促進同學達成團體及個別學習任務。整個課程教學活動除了依照原本課程進度外,並將三 大合作活動主題融入於課程單元,將原本於第六週的小組討論調整於第二、三、五、七週進 行「小組合作實作」,請見圖2。在教學成效部分主要採質、量性方式進行,以「合作學習態 度問卷」、「教學意見調查」及「作業文件分析」等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效。

(6)

圖1: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架構圖

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方案

合作有感

團隊合作案例 現身說法 社區小組學習公約

我們的故事

社區多媒體影片 社評團報懶人包 線上教材閱讀 小組合作實作活動

教學意見 調查

評值學習成效

合作有動 合作有力

分組競賽表揚 即時組間互評

合作學習態度 評量

學生學習感受/

作業文件分析

開課前期:

完成任務工作預備 完成團隊工作預備

(7)

圖2-創新教學合作學習課程安排與傳統教學課程之差異

合作學習態度部分,為要了解學生接受創新教學方案後,其合作學習態度是否有提升,

並且能延續至社區衛生護理學實習,因此採取前、後、後後測之評量。於課室進行第一天介 紹完教學計畫,並解釋說明合作學習創新教學的目的後,即進行「合作學習態度」之前測,

課程結束後進行後測評量,完成五週社區衛生護理學實習後則進行後後測之評量。評量工具 主要是採用劉淑如等於2014年所翻譯發展之「團隊價值觀」量表,該原始量表主要是由Haidet、 O’Malley 及Richards (2002)所發展的 Value of Teams (VTs),主要是測量學生對團隊學 習之態度,共有17 題。問卷以 Likert Scale 5 等尺度表達同意程度,1分為「非常不同意」; 5分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個人越重視團隊學習。在信、效度方面,劉淑如等將本量 表實際應用在護理系學生,效度部分採因素分析法,該研究結果本量表對團隊學習能力之概 念具63.35%的解釋度,Cronbach’s alpha 為0.84;而本問卷測試其內在信度 Cronbach’s alpha 為0.729,顯示本工具有好的信、效度。

學生學習感受部分,主要是收集學生個人於小組團隊合作的學習心得,以及研究者於課 程進行過程中、課餘時間與學生之互動紀錄等進行內容分析。質性資料分析部分,主要採 Giorgi(1985)現象學研究法進行分析,研究者本身有修習過碩、博士質性研究課程並有資 料分析豐富的經驗,由於課程介入,無法以「盲化」的方式進行,為使分析結果具客觀性而 非研究者主觀的感受,於資料完成分析後,協同有質性研究經驗的一位同儕進行審視,以期 所分析的結果具有可確認性。

(四)、教學暨研究成果 4-1 學生學習成效 1.教學意見調查結果

這部分資料主要是取自本校教務處於學期期末針對授課學生所進行的教學意見調查,共 10題,計分方式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從1分至5分。評量得分,每一題得分介於4.65-

4.80,總平均得分為4.73。另外,學生也在教學意見欄位中透過文字表達對教學感受,包括

「老師教學非常認真也很用心!」 「老師很可愛 教得很好 我們常常為了報告 放學留下來 糾纏老師 老師也都很耐心的回答」 「老師上課會舉很多實際的例子給同學們參考,讓我們

(8)

印象深刻,且授課認真又很幽默風趣」。顯示學生對於本課程教學感到滿意。

2.團隊合作學習態度

49位學生因為有三位學生沒有完整參與整個問卷之收集,最後共取得有效問卷46份。問 卷結果以單因子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來進行檢定,經 Mauchly’s 檢定後,所得檢定值 p

=0.311>0.05,顯示符合球形假設檢驗。透過圖 3得知學生在課程開始前、課程結束後及實習

結束後的合作學習態度得分均有提升,且達顯著差異,F =22.984,p =.000,整體平均得分分

別為3.78±.282、3.91±.275、4.01±.325。顯示學生在接受合作學習創新教學活動後,對於團隊

合作學習態度之提昇是有顯著成效,並且能延續至後續的社區衛生護理學實習階段。

註:1為前測;2為後測I;3為後測II。

圖3 前測、後測I與後測II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3.學生學習感受

透過文件分析結果,萃取出四個主題:

1E「減輕團體報告壓力與負擔」:指學生藉由合作學習,在課室直接進行小組討論的模式,可A 以減少學生課餘討論的時間並真正進行面對面的討論,於討論過程中若遇到困難也能得到幫 助,降低學生面對小組團體報告的學習壓力。

A2E A「學習跨越激發潛能」: 指學生過去小組報告都是和熟悉的同學同組,有一定的分工及習 慣的討論方式,而今因著由教師進行異質分組,使學生有機會和不熟悉的同學一起進行小組 報告,也打破了學生原本的學習模式,經由合作學習使學生學習放下對同學既定的成見與刻 板印象,並跨越原本的學習框架,改變自己做報告的學習態度、從中學習與人一起分工合作、

學習與人互動並突破自己的個性、激發自己的學習能力。

A3E A「合作實踐共創團隊」: 指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學習,翻轉過去對於小組團體報告的觀感,

認知到自己是無法單獨完成某些事情,體察到小組團隊合作的重要與可貴,而在與小組協作 過程中,在團隊中感受到同學的愛與包容,產生與組員共同體的心理感受,對於團隊成員的

(9)

付出與投入給予肯定並深受感動,喜歡與組員一起學習更以自己所屬的團隊為榮。

A4E A「銜接與預備進入社區實習」: 指學生認為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於同組同學的認識與 熟悉,從中發現每個人的特性與差異,並建立團隊合作之默契,藉由社區評估團體報告增進 對社區實習內涵的了解,進而提升對社區實習的期待與信心。

4-2. 教師教學反思

因為合作學習教學現場,教師上課時必須由台上走到台下巡查各組,親自視導小組合作 及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情形,並回應學生的問題。當我走進台下真正進入學生的領域時,我 才驚覺原來我所講的跟他們所聽到的真的是很有差距,這也使我更知道學生的問題,進而修 正上課的內涵,學習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教學;另一方面,當我走進台下,也才更真實 了解小組學生互動情形,有好幾次我都被學生熱切討論的狀況感動,我發現當我們的距離越 來越近時,好像學生上課專注聽講的情形就更多了。加上合作學習很重視建置友善、支持與 鼓勵的學習環境,我為了要讓學生在小組間以鼓勵代替指責、多看到對方的優點少看到他人 的不足,彼此幫補、學習資源共享,因此我就必須自己先改變對學生的互動方式,因為我知 道合作的意義與價值,是無法用「教」與「說」的。過去,我常是很習慣指出學生哪裡沒有做 好、報告不夠完整、不認真學習等,特別是當學生沒有達到我所期待的學習表現時,因著合 作學習創新教學我就必須學習先看到學生努力的地方、看到他們有做到的部分,而不要一味 的指責,這使我發現自己與人互動方式也有了正向的改變。

()、建議與省思

本創新教學證實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增進學生合作學習態度。然而整個研究歷 程,仍有待修正部分,包括

1. 學習作業部份,反思心得作業同學雖然都有完成,但是會發現同學之間差異甚大,

有的同學可以深入描述並檢視與人合作學習歷程之自我檢視,有的同學只停留在心得書寫,

又因為合作學習很重視在與人互動之中對自我及他人之感受與評價。未來宜在這部份有更多 教導與實作。

2. 小組討論部份,雖然教學過程會發現,每一個小組合作互動都有進步,但是如何在 有限時間更有效討論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只有一位教師及一位教學助理要同時帶六 個小組是很大的挑戰,教師及 TA 角色功能提升與精進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3.研究設計部份,本次只有一班進行創新教學,雖然整個過程都力求研究嚴謹度,未來 希望可以有其他班級參與,經由實驗組及對照組之設計,讓整個研究可以更加成熟。

(10)

. 參考文獻(References)

汪惠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 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57-76。

沈權(2003)‧現代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探索‧中國教育學刊,7,39-42。

胡文綺(2016)‧運用合作學習法策略於大一英文課程-以醫藥學系學生之學習歷程為例‧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9(1),53-86。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彥廷、姚如芬 (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15(1),127-166。

黃玉賢、林梅鳳、何雪珍、張露娜、陳雪(2015)‧合作學習與創意思考教學策略應用於五 專生精神衛生護理實習之經驗‧護理雜誌,62(2),77-83。

鄧宜南(2001)‧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通識教育季刊,8(1),25-59。

Akinbobola, A. O. (2009). Enhancing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Nigeria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through the use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strateg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1), 1-9.

Alexander, B. J., Lindow, L. E., &Schock, M. D. (2008).Measuring 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xercises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peer-to-peer learning: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hysician Assistant Education, 19(3), 18–25.

Anderson, E. &McFrlane, J. (2001). Community-as-partn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nursing (6th ed.). Philadelphia, PA:Lippincott.

Baghcheghi, N., Koohestani, H. R., &Rezaei, K. (2011).A comparis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s in theoryclasses on nursing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 with patients at clinical settings. Nurse Education Today, 31(8), 877–882.

Bahar- Özvaris, S., Çetin, F. C., Turan, S., & Peters, A. S. (2006). Cooperative learning: A new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ntal health training. Medical Teacher, 28(6), 553–

557.

Caboral-Stevens, M. & Porretta Fox, D.(2019).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testing with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Nursing,15(1),37-41.

Christiansen, A. & Bell, A. (2010).Peer learning partnerships: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pre- registration nursing stud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9, 803-810.

Felder,R.M.,& Brent, F. (2001).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11)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College Teaching 10, 69–75.

Hanson, M. J. S., & Carpenter, D. R. (2011).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classroom testing: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32(4), 270–

273.

Johnson, D.W., Johnson, R.T. & Smith, K.A.(2000).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 analy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http://www.cooperation.org/pages/cl-methods.html.

O’Neal, P.V.&Jarosinski, J.M.(2016). A new model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and learning cooperatives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doi:

10.1016/j.nepr.2016.03.008.

Ruth-sahd L.A. (2011). Student nurse dyads create a community of learning:

Proposing a holistic clinical education theor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7(11),2445–

2454.

Yang, K., Woomer, G. R., & Matthews, J. T. (2012).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12(2), 72–76.

(12)

三、附件

親愛的同學,您好:

歡迎進入社區衛生護理學與實作之專業學習,本科目非常重視團隊合作,想要瞭解您對 於「合作學習」的態度。每個問題請不要花太多時間思考。所有的問題皆無標準答案,請按 實際情形填寫即可。這份問卷結果將做為課程活動設計之參考用,請您安心填答,謝謝您的 合作!

選項

認同程度 非常

同意 同意 普通 不 同意

非常 不同意 1. 與我的小組同學合作將有助於我的求學生涯。

2. 與小組一起解決問題,是一個練習上課所學的有 效方法。

3. 熟背是學習的重要部分。

4. 假如我想要求學順利,需要有與同學合作的能 力。

5. 速讀能力將有助於我學習順利。

6. 課堂上與小組合作,才會有好的效率及收獲。

7. 小組一起解決問題比個人單獨解決問題,會有較 好的判斷。

8. 我的求學生涯中,我個人單打獨鬥也一樣可以一 帆風順。

9. 網路有助於我獲得重要資訊及技能。

10. 團體做的決定通常比單獨做的決定還好。

11. 我透過閱讀教科書就可以學到重要的資訊。

12. 與同學一起共事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13. 與同學合作將有助於我成為更稱職的學生。

14. 當我有機會將一個資訊運用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 時,我最能夠記住該資訊。

15. 跟小組共事是浪費我的時間。

16. 跟小組一起解決問題是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

17. 我對與同學一起合作持正向的看法。

註: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普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審、控管、核銷作業、相關請購作業執 行及結報。 6.進行學科中心網站及線上學習平台資訊 更新,建置教學資源,編撰電子報。 7.辦理教育部指派的行政業務,回報學科中 心檢核表。 兼任助理- 核心小組 化學科教師 鍾曉蘭 呂雲瑞 林克修 林俊呈 林威志 李依蓁 1.掌控化學科課綱意見處理機制。 2.回應有關課程、師資、教師意見等重大議 題及掌握其時效性。

13 科目 原99課程綱要 課程需求 課綱微調 配合方案 教學現場 師資專業發展 未來新課綱 備註 地球 科學 必修基礎地球科學上 三、動態的地球 三角函數 地球科學科教師 於教學時說明相 關概念。 辦理跨學科聯合 研習,探討如何 以定性的方式說 明「科氏力」。 物理科及地球科 學科在高一所須 的三角,通常僅 為正弦和餘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