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107指考歷史解析.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107指考歷史解析.pdf"

Copied!
34
0
0

Teks penuh

(1)

X Z

V C

00843-28

ZX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七年七月

總召集∕陳彥良 發行所∕7024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蔣海燕 編輯部∕7025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主 編∕歐美靜 電 話∕(06)2619621 #312

校 對∕高中社會領域編輯 E-mail[email protected] 美 編∕林琬晴‧蘇明聰  翰林官網 https://www.hle.com.tw

【試題 ‧ 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蘭陽女中 / 汪栢年 老師

名  師 / 石 遠 老師

歷史 考科

(2)

指考 107 107 試 題 分 析 試 題 分 析

ZX

蘭陽女中 / 汪栢年老師

歷 史

▼表一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分析總表

題號 冊別 史料出處 解題關鍵 試題內容 核心能力 難易度 1 第二冊

中國史 現代學者評價 宋代士大夫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

2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腓尼基拼音文字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

3 第二冊

中國史 李鴻章的信函 李鴻章與自強運動 政治制度 記憶 難

4 第一冊

臺灣史 官員奏報 洋商進入臺灣 經濟發展 時序觀念 中偏易

5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德國的工業革命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偏難

6 第三冊

中國史 記者的記載 文化大革命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易

7 第一冊

臺灣史 文獻記載 臺南三郊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易

8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三角貿易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偏易

9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漫

畫圖片 日本、義大利、納粹德國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難

0 第四冊

世界史 學者論述 這一革命及其建立的制度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難

q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齊民與錄民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

w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英國引進棉布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易

e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 與東亞文 化交流

文獻記載 且請刻版,以印九經 社會文化 時序觀念 難

(3)

指考 107 107 試 題 分 析 試 題 分 析

題號 冊別 史料出處 解題關鍵 試題內容 核心能力 難易度 r 第二冊

中國史 孟森的論述 開創之後,無檢制元勳宿

將之力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偏難

t 選修上冊 歐洲文化

(特倫特)宗

教會議決議 得救需靠信仰與事功 宗教信仰 史料分析 中

y 第一冊

臺灣史 統計數據表格 從 1952 年到 2000 年的經

濟轉變 經濟發展 史料分析 中

u 第一冊

臺灣史 作戰計畫 以陸戰隊從基隆突出於淡

水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i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死者之書 宗教信仰 歷史理解 易

o 第二冊

中國史 書本記載 慈禧反對戊戌變法 政治制度 記憶 中偏易

p 第四冊 世界史

一位領導人的 談話

等待日本被打敗已經等了

40 年 軍事外交 時序觀念 中偏易 a 第一冊

臺灣史 特展的內容 第七艦隊協防臺灣 社會文化 時序觀念 易

s 第三冊 世界史

德 意 志 地 區 1000 ∼ 1800 年的人口變化

1600 年代初期人口急遽

下降 軍事外交 史料分析 中

d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美國參與一場戰爭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難

f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王與馬共天下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易

g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隋文帝改定新律 政治制度 閱讀理解 易

h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 與東亞文 化交流

報紙詩文 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偏難

j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偏難

k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街市縱橫、店鋪林立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

(4)

題號 冊別 史料出處 解題關鍵 試題內容 核心能力 難易度 l 第三冊

世界史 史家敘述 個人主義者、人文主義者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

; 第三冊

中國史 史家論述 蔣中正與中共和解,以聯

好某國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

z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18 世紀中葉到 19 世紀中

葉 政治制度 時序觀念 難

x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大臣係由家臣充任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

c 選修上冊

歐洲文化 文字敘述 優雅可親的閨閣內室 社會文化 時序觀念 中偏難

v 第四冊

世界史 改革者的主張 先形成法案,逐條在委員

會中辯論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中

b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東印度公司對原住民的影

響 政治制度 記憶 中偏難

n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歐洲人對鄂圖曼的敘述開

始改變 政治制度 記憶 中

m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中共參加韓戰的合理敘述 軍事外交 記憶 難

,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使 私 人 企 業 有 利 潤 , 投

資、創造高薪工作機會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 非選

擇題 一

第一冊

臺灣史 文獻記載

憤然割去一時新;

警吏施威六月韓;

決意斷辮改妝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難

非選 擇題 二

第二冊 中國史

《 史 記 》 、

《 漢 書 》 、

《 十 七 史 商 榷》

孔子因史記作春秋;外祖

(司馬遷)太史公記 學術思想 史料分析 歷史解釋 難

非選 擇題 三

第三冊

世界史 史家記載 沒有固定居所,也無法律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

非選 擇題 四

選修下冊

非洲文化 文字敘述 交通工具的限制 經濟發展 記憶 難

(5)

冊別分析 一

▼表二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各冊分布表

冊別 題號 題數 占分

第一冊 臺灣史 4、7、y、u、a、b、非選擇題一(2 小題) 8 題 19 分 第二冊 中國史 1、3、q、r、o、f、g、k、x、非選擇

題二(2 小題) 11 題 24 分

第三冊 中國史 6、; 2 題 4 分

世界史 2、8、w、i、s、l、非選擇題三(2 小題) 8 題 16 分 第四冊 世界史 5、9、0、p、d、j、z、v、n、m、, 11 題 25 分 選修

上冊

華夏文明與

東亞文化交流 e、h 2 題 4 分

歐洲文化 t、c 2 題 4 分

選修下冊 非洲文化 非選擇題四(2 小題) 2 題 4 分 根據表二「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各冊分布表」,可知各冊分布情形:前四冊題數 分布為 8 題、11 題、10 題、11 題,各冊題數可謂平均分配;選修上冊 4 題、選修下 冊 2 題,共 6 題,相較於前四冊,題數較少。

根據 101 課綱命題的 104 ∼ 106 年度指考,選修範圍命題數分別為 4 題

(104)、8 題(105)、6 題(106),107 指考的選修命題數則與 106 指考相同。但 106 指考有 2 題範圍屬於伊斯蘭文化的考題,未出現非洲文化的相關題目,今年恰好 相反,出現 2 題非洲文化的考題、2 題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的考題、2 題歐洲文 化的考題,卻沒有伊斯蘭文化的考題。

另外,若將選修課的內容視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延伸,則 107 指考的題 數分配:臺灣史 8 題、中國史 15 題、世界史 23 題,比例約為 1:2:3,大致符合上 課節數比例。故考生若能把握高一至高三的歷史課程,好好學習,應可順利面對 107 指考的每一題歷史考題。

史料出處分析 二

PISA 閱讀素養題「知識領域」之「閱讀素材的形式」,大致上可分為:

一、連續文本(Continous texts),包括不同種類的散文,諸如:故事、說明、論 證。

二、非連續文本(Non-continuous texts),包括圖片、表格與清單。

三、被建構的文本,包括私人的(例如:個人信件)、公開的(例如:官方文件)、

職業的(例如:一份報告)、教育的(例如:與學校有關的讀物)。

(6)

此次歷史指考試題的史料出處可分為文字記述、學者評價、公文信函、文獻記 載……等,茲整理成表三:

▼表三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史料出處分布表

史料出處 題號 題數 占分

文字記述

2、5、8、q、w、i、a、d、f、g、j、 k、z、x、c、b、n、m、,、非選擇題四

(2 小題)

21 題 46 分

學者評價 1、0、r、l、;、v、非選擇題三(2 小題) 8 題 16 分 公文信函、報紙 3、4、h 3 題 6 分

文獻記載 6、7、e、t、u、o、p、非選擇題一(2 小

題)、非選擇題二(2 小題) 11 題 26 分

圖片(漫畫) 9 1 題 2 分

統計數據(表格) y 1 題 2 分

圖表(曲線圖) s 1 題 2 分

由表三可知,此次試題份量最多的「文字記述」,其實就是 PISA 閱讀素養中的

「連續文本-說明」;而學者評價、公文信函、報紙、文獻記載等,都可歸納為「被 建構的文本」,共占了 48 分。漫畫圖片、統計數據表格、曲線圖表雖僅各占 1 題,

但都可歸納為「PISA 閱讀素養-非連續文本」,代表 107 指考歷史試題包含了 PISA 閱讀素養中的連續文本與非連續文本等類型,可知指考試題已逐漸朝著評量考生的閱 讀素養之目標邁進。

解題關鍵分析 三

就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的解題關鍵而言,其實大部分試題皆扣緊 101 課綱的「單

元-主題-重點-說明」,例如:

1題的解題關鍵是「宋代士大夫」,對應課綱為第二冊中國史,「宋、元、明 與盛清-1夷夏爭勝與政權型態-1.文治國家的建立-1-2 略述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形 成與從變法到黨爭的演變」。

2題的解題關鍵是「腓尼基拼音文字」,可對應課綱為第三冊世界史,「文明 的興起與交會-1亞非古文明的興起-2.兩河流域的古文明-2-1 介紹兩河流域古文 明的興衰與重要成就,如文字、法律、宗教等」。

值得注意的是,命題趨勢已非純粹只是以往課本範圍內的知識性回顧與記憶,而 是需要考生進一步地思考判斷。以第1題為例:提問「宋代士大夫的四多」,若是單 純記憶宋代士大夫的形成及發展,可能無法抓住這題的主軸。此題玄妙之處在於:第 四多是因前三多而出現的,彼此間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考生必須綜合「官多」、

(7)

「書多」、「書院多」等現象的內在脈絡,方可歸納出「議論多」的答案。第2題則 要抓住「腓尼基」、「拼音字母」、「記錄物件與人名」等關鍵字句的內在脈絡,方 可找出「經濟需要」的正確答案。

由解題關鍵可以看出這份試卷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考生能夠利用閱讀去解題,而 非評量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符合 PISA 閱讀素養題的定義:利用閱讀去學習而非去 學習閱讀。

試題內容分析 四

就試題內容而言,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可區分為政治制度、軍事外交、經濟發 展、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學術思想等六個面向,茲整理成表四:

▼表四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內容分類表

試題內容 題號 題數 占分

政治制度 1、3、0、r、o、f、g、j、z、x、v、b、

n、非選擇一(2 小題) 15 題 34 分 軍事外交 9、u、p、s、d、;、m 7 題 15 分 經濟發展 2、4、5、7、8、q、w、y、k、,、非選擇題

四(2 小題) 12 題 25 分 社會文化 6、e、a、h、l、c、非選擇題三(2 小題) 8 題 16 分

宗教信仰 t、i 2 題 4 分

學術思想 非選擇題二(2 小題) 2 題 6 分 由表四可知試題內容占比前三名分別是: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符合 101 課綱區分成政治、經濟、社會三部分的架構。若將軍事文化與關係較密切的政治 制度合而為一,則「政治」所占的比例將達 49 %;若將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學術 思想併為一類,則「社會」的比例將達 26 %,與「經濟」所占的比例相同。政治、

經濟、社會的比例接近 2:1:1,故掌握政治變遷脈絡的考生在這次歷史指考中是相 當吃香的。

由 104 ∼ 107 年歷史科指考試題的內容比例來看,經濟題的題數分別是 4 題

(104)、8 題(105)、13 題(106)、12 題(107)。可見近兩年經濟題已逐漸提 升至 14 的比例,與現代社會中,經濟議題受矚目的時代現象應有一定的關連性。

(8)

歷史核心能力分析 五

101 課綱的核心能力為: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分析、時序觀念,但因 107 指考部分歷史試題較偏向記憶、閱讀理解,故將之整理如下表:

▼表五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核心能力分布表

核心能力 題號 題數 占分

歷史理解

1、2、5、6、7、8、9、0、q、w、u、i、 d、f、j、k、l、;、v、,、非選擇題一(2 小 題)

22 題 47 分

歷史解釋 非選擇題二第 2 小題 1 題 2 分 史料分析 r、t、y、s、h、x、非選擇題二第 1 小題、非選

擇題三(2 小題) 9 題 20 分 時序觀念 4、e、p、a、z、c 6 題 12 分 較偏記憶 3、o、b、n、m、非選擇題四(2 小題) 7 題 17 分

閱讀理解 g 1 題 2 分

由表五知,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仍以歷史理解題居多,約占一半的比例。史料分 析題與時序觀念題,兩類型試題共占約 1∕3 的比例。歷史解釋題僅有 1 題。有 7 題 較偏記憶,占 17 分,分析說明如下:

3題:從題幹內容無法看出李鴻章在致函醇親王的信函中,要辦的是哪一項「洋 務」,題幹中提及與此項洋務有關的幾項關鍵字句:「自強運動期間,遭到 強烈反對」、「務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實情」、「勿狃常見而忽遠圖」、

「八國聯軍後,各地官紳一改先前反對態度,集資辦理這項洋務」。由於自 強運動初期,許多官紳反對將子弟送入同文館接受西式教育,且自強運動期 間出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呼聲,故在戊戌變法、庚子新政後,西式 學堂才受到重視。部分考生可能會認為答案是D興辦學堂,但解題關鍵在於 李鴻章曾在奏設江南機器製造局期間興建廣方言館,亦可視為學堂,故D不 可選。然而,李鴻章曾修建鐵路,卻引起眾人反對。直到庚子新政後,政府 下令各省籌辦鐵路,才有「各地官紳一改先前反對態度,集資辦理這項洋 務」的情形發生,故此題考生較難從題幹及學習經驗中獲得解題關鍵,唯有 憑藉刻板印象與記憶方可求出答案。

o題:也是偏重記憶,且題幹內容與選項的關連性低,考生幾乎可以不用理會從題 首「某書寫道」到「她反對戊戌變法」之間的 109 字,因為這些文字只是告 訴考生:「慈禧反對仿效明治維新」、「慈禧對變法思想有良好印象」等,

無助於啟發考生找到有關解題的線索。

(9)

g題:類似語文閱讀題,考的是閱讀理解能力,而非歷史閱讀能力。考生只要具備 一定的閱讀能力,應可順利解題。

b題:也是偏重記憶,且此題考的是:「哪些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策略,對原住 民的影響至清代還可以見到?」歷史老師通常只有介紹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 治策略,很少講到該措施在日後的發展及影響,故此題應對大多數考生而言 是較困難的。

m題:與第o題一樣,也是「題幹內容與選項的關連性低」。考生可以略過「下列 哪些是有關中共參加韓戰的合理敘述」前的一大段贅述,也不影響作答。

總 結 六

根據表一∼表五及上述分析可知,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有以下特色:

一、若將選修課的內容視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延伸,則 107 指考的題數分配 已接近上課節數比例。

二、試題內容朝著評量考生的閱讀素養之目標邁進。

三、命題趨勢已非純粹只就課本範圍內的知識性回顧與記憶,而需要考生進一步地思 考。

四、政治、經濟、社會的比例接近 2:1:1,故掌握政治變遷脈絡的考生將能贏得高 分。

五、經濟內容的考題已占 1∕4 的比例,與現代社會中,經濟議題受矚目的時代現象 有一定的關連性。

六、有 7 題較偏記憶,占 17 分;部分試題題幹與選項關連性偏低,考生不易從題幹 中汲取解題關鍵,仍需藉助平時對教材的研讀,累積歷史知識。

七、跨地理科試題 4 題(8、d、非選擇題四)、跨公民科 2 題(q、v)、文言文 7 題(3、e、r、非選一、非選二)。107 指考試題並非採取 107 學測的題組 式跨科試題的模式,而是將地理、公民測驗知識融入歷史試題中。故考生必須兼 具地理、公民相關知識,方可順利解題,這也是 107 歷史科指考試題的一大創 舉。

八、難題 12 題、中偏難 8 題、中 14 題、中偏易 6 題、易 6 題,本份試卷之難易度

為:中偏難。 F

(10)

指考 107 107 試 題 解 析 試 題 解 析

ZX

名  師 / 石 遠老師

歷 史

:選擇題(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第1題至第v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一位現代學者指出:北宋有四多,士大夫興起而官多,印刷發達而書多,提倡 學問而書院多,因為此三者而出現的另一多是:

A貪汙 B議論 C信仰 D世族

B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宋代的學術思想與社會風貌

難 易 度

宋代的政治形勢影響文化風尚,由於士人以發揮新儒學為己任,普遍存 有對國家、社會的理想,因此形成好發議論的習慣。至於其他的「三 多」:

1 官多:宋朝的政局以「冗官多」為一特徵。

2 書多:因活字版印刷術的出現而使書籍量大增。

3 書院多:士大夫對學術的重視而大興書院,據學者估計:宋代的書 院數量達數百所,已是唐代的 10 倍以上。

A貪汙多和C信仰多應與文中提及的「官多、書多、書院多」無直接關 聯。D世族(士族)在唐代黃巢之亂後勢微,已無法繼續掌控政局。

2 西方的拼音文字最早出現在亞述、迦南、腓尼基等西亞古文明中。他們將蘇 美、阿卡德的象形、音節等文字符號,簡化成拼音字母,多用以記錄物件與人 名。這些古代民族簡化字母,最初的動機最可能是:

A軍事目的 B經濟需要 C藝術創作 D文學表達

B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西亞古文明的發展

難 易 度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周圍進行貿易時,因商業的需求而發明了拼音字母,

第壹部分

(11)

相較於原本各地不同的象形文字,這種可適用於不同語言的拼音字母系 統的確較為簡便而易於通行。之後,隨著腓尼基人的風帆航行,拼音文 字很快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傳布,並逐漸取代了象形文字。

3 自強運動期間,李鴻章推動某項洋務遭到強烈反對,十分氣憤,致函醇親王 說:「辦天下事,貴實心,尤貴虛心,非真知灼見,不能辦事。……所願諸大 君子,務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實情,……勿狃常見而忽遠圖。」李氏果有遠 見,八國聯軍後,各地官紳一改先前反對態度,集資辦理這項洋務。這應是哪 方面的工作?

A外交方面:商談條約 B軍備方面:造礮購艦 C交通方面:興建鐵路 D文教方面:興辦學堂

C

第二冊第四篇:晚清之變局 清末的改革與阻礙

難 易 度

自強運動的各項建設中,以建鐵路為民眾反對最力之事。守舊派反對的 理由,包括鐵路會破壞風水、鐵路吵鬧之聲會打擾墳墓中祖先的安寧、

鐵路將使許多人失業,造成社會不安、鐵路使敵人容易運兵而影響國 防……。然庚子後新政時,除朝廷興建鐵路外,各地官紳也因見鐵路之

「有利可圖」,而加入興建鐵路之列,此亦為宣統年間保路運動興起的 背景。此題較不易直接看出答案,但若從題幹中「各地官紳……集資辦 理這項洋務」加以判斷:A商談條約與B造礮購艦,皆非官紳能集資辦 理之事;而D興辦學堂一事,在自強運動期間並未遭遇大力反對。故本 題答案應選C。

4 某一時期,中外發生衝突,臺灣官員奏報:廣東本有洋船往來,通市已久,許 多無賴之徒,樂意為洋人所用。臺灣向無洋商,洋船不到,故無此患。但仍宜 稽察奸民,以除內患。這應是臺灣何時的情況?

A鴉片戰爭之際 B牡丹社事件時 C中法戰爭之際 D甲午戰爭前後

A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臺灣開港前後的現象

難 易 度

從題幹中的「臺灣向無洋商,洋船不到」可判斷當時臺灣尚未開港通 商,故答案選 1840 年代的A鴉片戰爭之際。至於B牡丹社事件(1874

指考 107 107 試 題 解 析 試 題 解 析

(12)

年)、C中法戰爭(1884 ∼ 1885 年)和D甲午戰爭(1894 年),均發

生在 1860 年代臺灣開港之後。

5 工業革命在近代歐洲各國發生的時程不一,英國在十八世紀後期率先走上工業 革命,歐陸國家則多至十九世紀中葉後才步入工業增長之路,且其工業化發展 也與英國有不同的樣貌。以下四個敘述中,哪兩項是德國工業革命的特色?1 政府是重要的推手力量;2紡織業對機械化起帶動作用;3農業革命是資本和 人力主要來源;4鐵路在工業發展上具促進作用。

A12 B23 C34 D14

D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歐洲各國工業化的歷程

難 易 度

本題的重點在「十九世紀中葉後」德國「工業化發展」的特色,可知其 為德國統一後的工業發展。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愈晚開始的國家,政 府介入的程度愈深,德國也不例外。統一後的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下,

重視工業的發展,尤其是鋼鐵業與鐵路建設,農業與紡織業並非其發展 重點。由於鐵路可提供大規模的運輸能量,因此政府甚重視鐵路建設。

1870 年德國鐵路長達 18,667 公里,到 1910 年已達 59,030 公里。

6 一位熟悉中國事務的美國記者寫道:關於這一事件,「從更長遠的視野看,這 是中國長久以來對其傳統理想破滅的高點。在大約半個世紀中,中國人把他們 的文化一塊塊敲下,試圖把『倒退』的因素拿掉。這期間,甚至到完全自我毀 滅的地步:人們憎恨中國人的一切,但同時也憎恨外國人的一切。」他指的最 可能是:

A新文化運動 B人民公社 C文化大革命 D天安門事件

C

第三冊中國史第二篇: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文化大革命的性質

難 易 度

題目明確說明了此一事件「……是中國長久以來對其傳統理想破滅的高 點……人們憎恨中國人的一切,但同時也憎恨外國人的一切。」可看出 其應為以「揚棄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軸的文化大革命。除此之外,文化 大革命也聲言反帝國主義,凡被列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思想文化,皆加以 反對。A新文化運動以吸收西方文化為主軸,不會出現「憎恨外國人的

(13)

一切」;B人民公社與D天安門事件則不致有「憎恨中國人的一切,但 同時也憎恨外國人的一切」之情形。

7 文獻記錄臺南三郊的由來:配運於上海、寧波、天津等處之貨物曰北郊,有二 十餘號營商,群推蘇萬利為北郊大商;配運於金、廈兩港,漳、泉二州等處之 貨物曰南郊,有三十餘號營商,群推金永順為南郊大商;熟悉於臺灣各港之採 糴(買)者曰港郊,有五十餘號營商,群推李勝興為港郊大商。由是商業日 興,積久成例,遂成三郊巨號。從這紀錄看,三郊的名號是源自:

A進行貿易地區 B郊商所在地點 C沿襲舊有慣例 D營商商號數量

A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清治時期臺灣的貿易發展

難 易 度

臺南三郊分別為北郊、南郊與港郊,題幹中已明白指出其名號由來與其 貿易地點有關:北郊的貿易地點為寧波、上海等江浙及其以北的港口,

南郊的貿易地點則為金門、廈門、漳州、泉州等江浙以南的城市,因此 有南郊之稱;而在臺灣各「港」貿易者稱港郊,亦是以貿易地點為名。

8 十七、十八世紀時盛行三角貿易,有位商人從甲地購買衣服、火槍和金屬用 品,裝船運至乙地交易後,再從乙地載人到丙地販賣,最後從丙地採購糖與菸 草等物品,運回甲地出售。甲、乙、丙三地依序最可能是:

A廣州、舊金山、馬尼拉 B倫敦、象牙海岸、牙買加 C加爾各答、麻六甲、好望角 D阿姆斯特丹、巴達維亞、長崎

B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地理大發現後,世界貿易的發展

難 易 度

此題可先由題目中的「從乙地載人到丙地販賣」判斷乙地所載之「人」

應指被販賣至美洲的非洲黑奴,同時亦可以「從丙地採購糖與菸草」來 判斷丙地為蔗糖與菸草產地的中南美洲,而輸出衣服、火槍和金屬用品 的應是歐洲地區。選項中符合上述條件的為B選項,其中乙地是非洲的 象牙海岸,丙地是中美洲的牙買加,甲地則為倫敦。

(14)

9 右圖為某次遊行活動中的宣傳看板,看板中描繪美、英等國 領袖遭到巨蛇纏繞,無法動彈。看板下方懸著日本、納粹德 國與義大利等國的旗幟。這個遊行活動最可能發生於:

A 1932 年的柏林 B 1938 年的巴黎

C 1941 年的臺北 D 1966 年的河內

C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軸心國與同盟國的對立

難 易 度

此圖雖然小且模糊,但題目中有說明「美、英等國領袖遭遇到巨蛇纏 繞」,顯然有被醜化,較不可能為同屬民主陣營的英、法、美等國所 繪。圖中宣傳了日、德、義等法西斯集團使英、美等國遭遇困境,因此 最有可能在日、德、義統治區所繪,故僅C選項「日治時期的臺北」符

合。A 1932 年納粹尚未掌權(1933 年,德國納粹的領袖希特勒才擔任

元首)。B法國巴黎人較不可能將美、英領袖描繪成醜陋的形象。D

1966 年,納粹政權已不存在。

0 學者論述某次革命時說:「當時,大多數國家的政治人物,都咒罵這一革命及 其建立的制度,認為它是某種可怕的、邪惡的東西。相反地,這些國家中的許 多偉大作家、激情的革命者和自由主義者,則像迎接曙光般地歡迎這個革命,

甚至根據類似理念組成政黨。」這個革命最可能是:

A 1917 年俄國革命 B 1959 年古巴革命

C 1979 年何梅尼革命 D 2010 年茉莉花革命

A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俄國的共產革命及其影響

難 易 度

首先,題目中已明確指出此革命曾「建立制度」,並影響了「這些國 家……根據類似理念組成政黨」,因此可判斷為既建立制度(共產制 度),並使一些國家組成政黨(共產黨)的俄國十月革命。B古巴的共

產黨早在 1920 年代即已成立。C 1979 年,何梅尼推翻了親美的巴勒維

國王後掌權,主張「不要西方、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亦即走自己 的伊斯蘭路線,此事件並無影響其他國家成立政黨。D 2010 ∼ 2011 年 北非突尼西亞的反政府示威導致獨裁政權瓦解,其後北非及中東許多國 家受其啟發,開始了一連串的革命運動。但此運動亦未出現「大多數國

(15)

家的政治人物,都咒罵這一革命及其建立的制度……這些國家中的許多 偉大作家、激情的革命者和自由主義者……組成政黨」的現象。

q 春秋時代晚期以後,列國開始登錄人民,建立戶籍制度。戶籍制度出現以後,

凡著錄的人,又謂之「齊民」。漢代人民都要登錄於戶籍,也稱作「錄民」。

請問:「齊民」主要表示何種身分上的平等?「齊民」與「錄民」的出現,在 歷史上應做怎樣的解釋?

A政治身分;封建制延續的舊面貌 B經濟身分;郡縣制形成的新現象 C社會身分;封建制延續的舊面貌 D法律身分;郡縣制形成的新現象

D

第二冊第一篇:先秦時代 先秦時代的社會

難 易 度

此題在測驗先秦時期編戶齊民的現象,所謂「編戶齊民」,是指所有編 入戶籍者的身分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這一做法的用意,即在封建過渡到 郡縣制的過程中,統治者可直接而有效的統治戶籍內的百姓,而非封建 時代的間接統治。

w 歐洲人的傳統衣著使用毛料和麻布。十七世紀以後,英國商人從海外「某地」

引進棉布,因價廉物美,穿著舒適,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卻使本土毛紡織 業深受打擊。英國國會遂於 1700 年立法禁止進口棉布,以保障本土毛紡織業的 利益。「某地」是指:

A印度 B埃及 C中國 D北美

A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 變

重商政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難 易 度

大航海時代以後,東西海路交通發展迅速,印度的棉布成為外銷至歐洲 各國的大宗,其中經英國東印度公司轉運的數量甚多,有些英國人認為 印度棉織品的大量進口,極可能造成羊毛和絲綢工人的失業問題,這些 紡織工人利益應當被保護,因此乃有 1700 年英國立法禁止進口棉布一 事。B埃及、C中國、D北美,均非英國棉布的主要進口區。

(16)

e 下列是三段關於書籍刊刻的資料:

甲:書之所以貴舊刻者,非謂其概無一誤。近世經校讎(勘)者,自頗勝於舊 本,然專輒妄改,亦復不少。

乙:衡陽王鈞,手自細寫五經,置於巾箱之中,巾箱五經,蓋自此始。

丙:毋昭裔出私財百萬,以營學館,且請刻版,以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 中文字復盛。

從資料內容判斷,三段資料出現的前後順序應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C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選修上冊第 一篇: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中國學術的發展

難 易 度

甲:可看出相當重視刊刻的版本,「舊刻」的珍貴不在其無錯誤,但

「近世校讎(勘)」者,不論其所寫有無錯誤,仍常因追求更好的品質 而改變舊版之寫法,可看出當時甚為重視版本的刊刻,因此最有可能是 相當重視版本學的宋代。乙:由「手……寫五經」判斷:「五經」並列 而有其名,始自漢代。丙:唐代雕版印刷術逐漸成熟,故從資料丙的

「刻板」、「印九經」即可知應是在唐末五代。故答案選C。(註:

「巾箱」是古時裝頭巾的小篋,書型較小者,可裝在巾箱內,便於攜 帶,巾箱即指版本形式較小的古書。)

r 近代歷史學家孟森說:「以國家全體而論,當開創之後,而無檢制元勳宿將之 力,人人挾其馬上之烈以自豪,權貴縱橫,民生凋弊,其國亦不可久。功臣遭 戮,千古歎漢、明兩祖之少恩,其實亦漢、明開國之功,所以能速就耳。」孟 森針對誅戮開國功臣的這段文字,最主要是:

A歷史事實敘述 B史料真偽考證 C人物性格分析 D政治策略評論

D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文本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難 易 度

孟森這幾句話的涵義應是:「政權建立之後,如果沒有一套約束開國元 勳的勢力,那麼那些開國功勳們常會仗恃自己有功而胡作非為,最後造 成民生凋弊,國家也無法維持長久。大家雖然都對漢高祖與明太祖殺戮 功臣一事嘆息,但這也是漢、唐兩代能迅速完成開國大業的重要因

(17)

策略。A孟森一文帶有明顯評論,可視為歷史解釋,而非歷史事實。B 孟森一文並無提出史料問題,遑論考證其真偽。C孟森一文雖提及漢高 祖、明太祖與諸功臣,但並未對其進行性格分析。

t 1545 年,羅馬教廷在特倫特(Trent)召開大公會議討論教會改革問題,以回應

宗教改革對教會的衝擊。會議歷時十八年,在教義與教會實務上均做出決議。

教義方面宣告:「得救須靠信仰與事功」、「《聖經》與歷史傳統並重」、

「《聖經》解釋權屬於教會」等;教會實務方面明令:「嚴禁聖職買賣」、

「主教應常駐教區」、「禁止濫發贖罪券」等。我們如何理解特倫特大公會議 的性質?

A教義上固守傳統,教務上堅拒改革 B教義上固守傳統,教務上接受改革 C教義上革新傳統,教務上堅拒改革 D教義上革新傳統,教務上接受改革

B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明—

基督教與中古歐洲

宗教改革之際,天主教會的回應

難 易 度

特倫特大公會議宣告:「得救須靠信仰與事功」、「《聖經》與歷史傳 統並重」、「《聖經》解釋權屬於教會」等皆為宗教改革前天主教會所 強調的教義。但至於「嚴禁聖職買賣」、「主教應常駐教區」、「禁止 濫發贖罪券」等教務問題,顯然是針對宗教改革者對教會提出質疑所做 出的回應,也就是說教廷願意改革中古時期以來教會事務上的缺失。

y 右表是 1952 ∼ 2000 年間臺灣一項統計數字。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個表格?

A大學入學考試錄取比例;乙為錄取者 B農、工業產品出口值比例;乙為工業產品 C公、私立高級中學校數比例;乙為公立學校 D鐵道、公路之運輸量比例;乙為公路

B

第一冊第四篇: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項目

年代 甲(%) 乙(%)

1952 91.9 8.1

1960 67.7 32.3

1970 21.4 78.6

1980 9.2 90.8

1990 4.5 95.5

2000 1.4 98.6

(18)

戰後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

難 易 度

此表所示之甲、乙兩項數據呈現互為消長的趨勢:甲從 1952 年的 91.9

%降至 2000 年的 1.4 %;同一時期,乙則由 8.1 %升到 98.6 %,符合 臺灣農業與工業的出口趨勢。A未說明甲所代表的是何項數據,但以

「乙為錄取者」來判斷,顯然不可能是大學入學考試的錄取率,因

2000 年之前,錄取率均在 60 %以下,1990 年之前更長期低於 40 %;

2000 年以後則遽增,且始終維持在 60 %以上。C此表格若為公、私立

高級中學校數比例,甚不合理,目前全國公私立高中數量比例相去不

遠,如以 101 學年度為例,公立高中占 57 %,私立高中占 43 %。D鐵

道、公路之運輸量比例不論在 1952 年或 2000 年,均不致如此懸殊。

附表為 91 ∼ 101 學年度高級中學發展概況表

學年 數量 區分(%)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學校︵所︶

合計 302 308 312 314 318 320 321 330 335 336 340 公立 166 171 174 177 178 179 180 185 190 191 194

(%)(55)(56)(56)(56)(56)(56)(56)(56)(57)(57)(57) 私立 136 137 138 137 140 141 141 145 145 145 146

(%)(45)(44)(44)(44)(44)(44)(44)(44)(43)(43)(43) 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u 在一場和臺灣有關的戰役中,甲、乙雙方各擬定作戰計畫,甲方:「臺灣缺乏 可對抗外國艦隊之水師戰船,不如採取誘之為陸戰之策。因之,以新募之勇 營,普遍配置於全島南北之各要害。」乙方:「先派軍艦偵察基隆港之情形,

並分艦隊為二:一衝淡水港,一衝基隆港,以陸戰隊從基隆突出於淡水,欲於 水、陸有聯。」甲、乙方各應是:

A中、法 B中、日 C日、美 D美、中

A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難 易 度

清治時期的中法戰爭

由題幹中甲方軍隊擬以淡水與基隆為攻擊目標,可判斷應為 19 世紀的 中法戰爭。1884 年,中法戰爭的戰場由越南與中國波及到臺灣,法軍 雖占領基隆,但進攻淡水(滬尾)卻遭到挫折,只好將主力移至澎湖,

(19)

並封鎖臺灣海峽。清廷擔心戰事擴大,遂與法國簽訂和約。

i 古埃及人追求永生,發展出陪葬咒文,幫助死者通過死亡之地,前往來世。舊 王國時,咒文僅刻置在金字塔內法老墳室的牆上,稱為「金字塔文」;中王國 時,咒文刻在棺木內側,稱為「棺文」,在許多達官貴人墓室均有發現;到新 王國時,咒文多寫在莎草紙卷軸上,置於死者身旁,稱為「死者之書」,出現 在一般筆吏、祭司、甚至女性的墓葬中。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樣的演變?

A死者之書內容愈趨複雜 B追求永生願望的普及化 C永生的觀念愈來愈淡薄 D追求永生常受政治干擾

B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古埃及文明中對永生的追求

難 易 度

從時間軸來看:舊王國時,咒文僅刻置在金字塔內法老的墳室;中王國 時,咒文刻在達官貴人的棺木;到新王國時,咒文已出現在一般筆吏、

祭司、甚至女性的墓葬中。由此可見,這種追求永生的願望已由法老普 及到達官貴人,以至於女性等一般人的墓葬中。故答案選B。

o 某書寫道:清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同意曾國藩派遣留學生、建造輪船、製造西 式武器,但同時警告不可仿效日本的維新路線,而冒犯祖宗家法。多年後,她 閱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對其中所提出的變法思想有良好印象,但是,

她反對戊戌變法。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慈禧太后反對戊戌變法的原因之一?

A不同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念 B為保持傳統,反對向西方學習 C光緒帝聯海軍與慈禧分庭抗禮 D光緒皇帝及其大臣們操之過急

D

第二冊第四篇:晚清之變局 清末變法圖強的成與敗

難 易 度

A馮桂芬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倡導人之一,慈禧既對他提出的 變法思想有良好印象,則較不可能反對此觀念。B由文中慈禧同意派留 學生、造輪船……,顯示她並未完全反對向西方學習。C光緒帝並無實 力與慈禧分庭抗禮。D戊戌維新的主要內容除了廢八股、辦新學、鼓勵 私人工商資本、建新軍……之外,康有為尚有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儒學 為國教、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 軍、改年號、斷髮易服及遷都上海等,其內容在保守派眼中,確屬躁

(20)

p 1945 年 9 月 2 日,一位國家領導人說:「我國人民等待日本被打敗的這一天,

已經等了 40 年。當年那場戰爭的失敗,留給我國人民痛苦的記憶,我們終於等 到雪恥的這一天。」這位領導人與那場戰爭是指:

A史達林;日俄戰爭 B蔣中正;甲午戰爭 C杜魯門;珍珠港事變 D李承晚;甲申事變

A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新帝國主義者在亞洲的爭奪

難 易 度

題幹中說明「我國人民等待日本被打敗的這一天,已經等了 40 年。」

顯示上一場戰爭的發生應在 1905 年前後,故可判斷是 1904 ∼ 1905 年 間的日俄戰爭。日俄戰爭時,帝國主義大國俄羅斯被明治維新後才嶄露 頭角的日本打敗,引以為恥,因此 40 年後日本宣布投降時,史達林發 表了如題目所述的言論。

a 博物館規劃臺灣某個時代特展,內容之一是以數字來呈現此一時代之特色,依 序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三個政黨」、「四六事件」、「論壇 五虎將」、「魂斷六張犁」、「第七艦隊協防」、「八二三砲戰」、「九年義 務教育」。此一時代應為:

A日本時代 B戒嚴時代 C解嚴時代 D民主時代

B

第一冊第四篇: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臺灣的戒嚴時期

難 易 度

文中所列之事件、人物、現象等均出現在戒嚴時代(1949 ∼ 1987 年)。「一個中國」:中華民國。「兩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中國 共產黨政府。「三個政黨」:指戒嚴時期臺灣的三個合法政黨—中國國 民黨、中國青年黨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四六事件」:1949 年臺灣大 學與師範學院(今臺灣師大)的學生遭政府逮捕的案件。「論壇五虎 將」:郭雨新、李萬居、郭國基、李源棧、吳三連五人因勇於批評政治 缺失,因此有「省議會五虎將」之稱,後世又以「論壇五虎將」稱之。

「魂斷六張犁」:臺北巿的六張犁公墓是白色恐怖時期死難者埋葬地點 之一。「第七艦隊協防」:1950 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 臺灣。「八二三砲戰」:1958 年。「九年義務教育」:1968 年。綜合 以上所述,答案應選B。

(21)

s 右圖呈現西元 1000 ∼ 1800 年間,德意志地區西 部人口變化狀況。造成圖中「甲」時段人口急遽 下降的主因為何?

A黑死病爆發,人口大量死亡 B三十年戰爭,導致人口傷亡 C萊因河氾濫成災,造成饑荒 D發現新航路,人口紛紛外移

B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三十年戰爭與歐洲人口的減少

難 易 度

圖中甲下降的時間約在 17 世紀初,符合三十年戰爭的時間:1618 ∼

1648 年。A黑死病造成的人口下降的時間點應是在 14 世紀。C並無此

事。D發現新航路為 15 ∼ 16 世紀間,亦無造成如此大規模的人口外 移。

d 1950 年代後期,海運界曾考慮「貨櫃運輸」的做法,亦即將雜散貨品組合包

裝,放入標準貨櫃內,以改善運輸效率。但因必須改建港口,導致費用太高而 無法推廣。後來,美國參與一場戰爭,利用貨櫃從美國將大量軍需品運到

「甲」地,貨輪返航時再到「乙」地,將該地工業產品運回美國銷售。此後,

世人才認識到貨櫃運輸的效能。上文所說「甲」、「乙」地最可能是:

A韓國仁川、臺灣高雄 B越南峴港、日本橫濱 C西德漢堡、英國倫敦 D以色列海法、法國馬賽

B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越戰與美、日經濟的發展

難 易 度

題目中的「1950 年代後期……後來,美國參與一場戰爭」可判斷應為 越戰。越戰期間,日本成為美國在越南戰事的重要基地,既可就近提供 農產做為軍糧,也因其經濟正從戰爭後期的破壞中復原,工業發展也有 一定的成果,故成為美國採購工業產品的重要基地。美國將軍需品運送 至越南戰場(甲地),貨輪返航時再到日本(乙地)將其工業產品運回 美國銷售。故答案選B。

(22)

f 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司馬氏得到大士族琅邪王氏的支持,登基為帝,建立了 朝廷,於是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琅邪王氏之後,依次出現潁川庾氏、

譙郡桓氏、陳郡謝氏等權臣的時候,依然是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 下」的局面。這是哪一時期?出現怎樣的政治型態?

A西晉;皇權政治 B西晉;門閥政治 C東晉;皇權政治 D東晉;門閥政治

D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

難 易 度

士族又稱門閥,漢代尊崇儒術,逐漸形成經學傳家、累世為官的世家大 族。魏晉時,實施九品官人法,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 現象。士族享有經濟特權及尊貴的社會地位,長期掌控了政治的權勢,

即使貴為皇室也需獲得士族支持,才能有效執政。題目所述的「王與馬 共天下」這是指當時東晉時期,琅邪王氏和皇帝力量勢均力敵,甚至有 過之而無不及。故答案選D。

g 隋文帝命大臣修定刑律,採用魏、晉舊律,以及齊、梁之律,廢除前代梟(斬 後懸首)、轘(車裂)、鞭等慘刑,並修改審案規範,取消審囚酷法,使枷和 杖都有定式。民眾若有枉屈,可依序上告到朝廷。隋文帝改定新律,表現出哪 種精神?

A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B以輕代重,化生為死 C以重代輕,化死為生 D以重代輕,化生為死

A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解讀文本所敘述的內容

難 易 度

此題屬文本閱讀題,學生需讀懂題目之意,也需理解選項中文言文的涵 義。題意說明隋文帝廢除前代較嚴酷之慘刑、酷法,改為較有規範的律 法,也就是以較輕之刑罰取代較重之刑罰(以輕代重),而原本的梟、

轘等死刑也可能以其他不致於死的刑罰代替,有枉屈亦可依序上告,以 求生機(化死為生),因此應選A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23)

h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積極追求西化,甚至出現「脫亞入歐論」。但某一時期,

日本思想界風向出現變化,主張要「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強調在文化戰 爭中反抗西方,不要屈膝於西方之文化理想中。當時,報紙刊登一首詩:「我 立於義與生命 彼立於利;我可說捍衛正義 彼可說利之侵略;當彼藐視四方

我則打造大東亞家庭」,反映知識界的反西方思潮。這個時期是:

A明治維新時期,文化界抗拒西方思潮 B大正民主時期,文化界擔憂文化失序 C二次大戰期間,思想界配合戰爭目標 D盟軍占領時期,知識界抗拒美國文化

C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日本近代西化思想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難 易 度

日本思想界主張「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顯示其時日人已有反抗西 方的意念,題目中「我則打造大東亞家庭」亦可看出「大東亞共榮圈」

理念的出現。1938 年日本總理大臣近衛文麿號召建立「大東亞新秩 序」,又在 1940 年明白指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故此題應選 C。ABD三段時期均為西化風潮甚盛之時。

j 1920 年代初期,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發布 25 條綱領,並宣

稱這些主張都「不會改變」。不過,1920 年代末期,國社黨卻修改了其中的一 條,以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它最可能是針對下列哪條黨綱進行修改?

A禁止非德裔移民移居德國 B大企業須與工人共享利潤

C只有德裔人民享有公民權,但猶太人除外 D為了國家利益,政府可無償徵收人民財產

D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希特勒納粹黨的發展

難 易 度

希特勒發布的 25 條綱領在課本中並未寫明,此題的解題關鍵可鎖定在

「爭取中產階級支持」,也就是找出哪一選項較「不符合」中產階級的 利益,因而在 1920 年代末期被修改。其中AC為後來希特勒政權仍堅 持的政策,並未在 1920 年代末期被修改。B「大企業」代表資本家,

若與工人共享利潤,應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此處可注意「大企業」與

(24)

「中產階級」的差異。D「政府無償徵收人民財產」:中產階級的財產 也在徵收之列,此較不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故較有可能被修改。

附註:25 條綱領中與BD有關的 2 項

1 我們要求建立並維持一個健全的中產階級。我們要求立即將大百貨 商店收歸國有,廉價租賃給小工商業者,要求國家或各邦在收購貨 物時特別要照顧一切小工商業者。

2 我們要求一種適合民族需要的土地改革制度,要求制定一項為了公 益而無代價的沒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廢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 投機活動。

k 有一幅畫卷描繪某個城市的景象:街市縱橫,店鋪林立,車馬行人摩肩接踵。

河道兩岸有佛寺、戲臺、茶莊、金銀店、中藥店,乃至豬行、羊行、糧油榖 行,應有盡有。特別是店鋪高懸「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川廣雜貨」、「萬 源號銀鋪」等招牌。這個城市最可能是:

A齊國臨淄 B漢代長安 C唐代洛陽 D明代南京

D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宋、元、明與盛清的庶民生活

難 易 度

從題目中「街巿縱橫、店鋪林立」等句來判斷,應是宋代「巿坊合一」

的景象。另以「東西兩洋貨物」判斷,較可能是海上絲路大興後的現 象,至於題目中的「銀鋪」也與大航海時代(約當中國的明代),白銀 大量進入中國有較密切的關係,因此答案應選D明代的景象。A春秋戰 國時期佛教尚未傳入,不可能會出現「佛寺」。BC皆為大航海時代之 前,故非正確選項。

l 史家指出某一古代民族的特質:「這個時期,他們表現為樂觀的現世主義者,

相信現世值得生活,不必期望渺茫的彼世;他們是個人主義者,祈求完成自 己,而非謙卑順從以獲得神的憐憫;他們是人文主義者,愛慕感官所及的自然 世界,而非神往於超世間的天國。」這個民族是:

A古典時代的希臘人 B殷商時期的中國人 C摩西時代的希伯來人 D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

A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第二冊第一篇:先秦時代 古典希臘時期的人文主義

(25)

難 易 度

題幹所敘的現象是現世主義、個人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表現,選項中有結 合三種特質的民族應為A古典時代的希臘人。C摩西時代的希伯來人與 D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宗教性甚強,不予考慮。而B殷商時期的中國人 仍迷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亦不符人文主義的特質。

; 學者指出:1936 年西安事變前,蔣中正聲望已高,是公認的領袖,無人能與之 競爭。西安事變發生後,舉國惶惶,待脫險消息傳出,歡聲雷動,可知蔣氏受 到全國擁戴。當時,他大可繼續對中共用兵,但他並未如此,最主要原因,在 深知對日戰爭不能避免,必須團結內部,以獲得外援。於是他與中共和解,以 聯好某國。某國是指:

A英國 B美國 C蘇聯 D德國

C

第三冊中國史第一篇: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西安事變與中蘇關係

難 易 度

西安事變導因於蔣中正與張學良對於「剿共」、「抗日」何者優先的看 法不同,蔣被張劫持後,史達林希望中國能牽制日本,以免影響蘇聯在 東亞的擴張,如果此時蔣被殺,中國勢必內亂,將予日本可趁之機。同 時,蘇聯亦認為,比起張學良,蔣介石更適於領導中國的抗日。由於中 國共產黨原本就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第三國際亦積極擴展影響力,凡 此種種,皆使蘇聯希望蔣介石放棄剿共,蔣乃在蘇聯斡旋下選擇與中共 和解,以爭取蘇聯的支持。

z 巴黎市中心有一個著名廣場,受到政治變動影響,名稱從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 世紀中葉曾數度更易。以下這些代表性地標於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之 間出現於此一廣場,其順序最可能是:

A自由女神像、路易十五雕像、埃及方尖碑 B自由女神像、埃及方尖碑、路易十五雕像 C路易十五雕像、自由女神像、埃及方尖碑 D埃及方尖碑、路易十五雕像、自由女神像

C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18 ∼ 19 世紀間的歐洲民主思潮

難 易 度

(26)

從 18 世紀中葉到 19 世紀中葉,法國歷經了專制王權→法國大革命→拿 破崙戰爭→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等曲折迂迴的發展。以此段時期的政治 社會風潮判斷,該廣場(協和廣場)在專制王權時期應是樹立著路易十 五的雕像(當時此廣場即稱為路易十五廣場),至法國大革命時出現自 由女神像(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拿破崙遠征埃及後,

掀起法國的「埃及熱」,故埃及總督送給法國的禮物—埃及方尖碑,也 就樹立在協和廣場直至今日。

x 資料甲:蒙古語「(斡)脫古孛斡勒」是「老奴婢」、「世僕」的意思,意指 由 祖 先 的 奴 婢 身 分 承 襲 而 來 。 元 初 , 忽 必 烈 的 名 相 安 童 即 出 身

「(斡)脫古孛斡勒」,他是木華黎的四世孫,其部族被海都(成吉 思汗遠祖)征服後,世代相襲俘虜和奴婢之身分。

資料乙:大蒙古國政府的性質,與韋伯所說「家產制」頗為吻合,即是政府不 過是皇室家務機構之延伸,大臣係由家臣充任,仍與皇帝維持嚴格的 私屬主從關係,大汗對大臣擁有絕對的權威,而大臣則須對大汗絕對 效忠。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如何理解「(斡)脫古孛斡勒」在蒙元朝廷的地位?

A他們出身奴婢,缺乏自信,雖居高位,不能任事 B他們出身低微,卻受重用,朝臣既卑視,亦不服 C他們與皇族關係特殊,與皇室之間,時時起衝突 D他們與皇室維持緊密關係,皇帝亦予特權與恩惠

D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元朝的統治措施

難 易 度

安童雖出身「(斡)脫古孛斡勒」,但仍成為忽必烈的名相,可見與其 出身背景無關,他們與皇室間的關係,端視皇帝是否給予特權與恩惠。

A文中並未說明他們居高位而不能任事。B文中並未說明朝臣對他們的 卑視與不服。C文中並未說明他們與皇室之間時時起衝突。

(27)

c 藝術史書討論某時期歐洲建築、裝飾風格的變化,指出:「在建築方面,私人 贊助者取代宮廷的原有地位。小的廳堂、房舍代替了城堡與宮殿;冷冰冰的大 理石或厚重的青銅,比不上優雅可親的閨閣內室;紫、金、深藍色,不若灰、

銀、灰綠、粉紅色受人歡迎。」此一風格的轉變應發生於何時?代表何種風格 的變化?

A十三世紀上半葉,從羅馬式到哥德式

B十七世紀上半葉,從文藝復興式到巴洛克式 C十八世紀上半葉,從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 D十九世紀上半葉,從新古典式到新哥德式

C

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明—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

17 ∼ 18 世紀間歐洲藝術型式的轉變

難 易 度

文中說明此藝術風格的特色主要是小、優雅可親的閨閣內室以及灰銀、

灰綠、粉紅等色調,由此可判斷應是洛可可風格。A哥德式:主要表現 為尖拱、肋拱穹窿、飛扶壁和大型彩色玻璃窗的建築型式。B巴洛克 式:主要表現為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曲線、斜 線等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建築方面,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 的色彩,建築物四周有廣場、庭園、噴泉、雕像等,展現統治者的強 大。D新哥德式又稱為哥德復興式,仍包含許多哥德式建築的元素,如 尖拱、誇張的尖頂裝飾等。採用此建築模式的仍為大型教堂及公共建 築,而非題目所言之「小的廳堂、房舍」。

v 一位社會改革者主張:「社會主義植根於民主政治,民主必然促使我們承認每 一個達到目標的步驟,必須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即使想立即革除舊事務,仍 必須在多數人民同意時才能完成。我們面臨原則的實踐時,必須先形成法案,

逐條在委員會中辯論,再由適當的機關來執行。」這位改革者主張的是:

A烏托邦社會主義 B歐文派社會主義 C費邊社社會主義 D馬克思社會主義

C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社會主義的理念

難 易 度

題幹中的社會改革者主張透過民主的方法,藉由擬定法案,通過後加以 執行來實行他們的改革理想,此正是費邊社社會主義的主張。費邊社主

(28)

張透過選舉投票、推選代表進入國會來進行其社會改革的理想,這種方 式是ABD三者皆無的。A烏托邦社會主義是馬克思對溫和派社會主義 者的嘲諷,因馬克思認為他們構築出來的虛幻理想,是不可能達成的。

烏托邦社會主義有諸多派別,其理念互有差異,大致的共同理念則為

「土地公有制」、「人人勞動、按需分配」,代表人物有傅立葉、白 朗、歐文等人。B歐文被視為烏托邦社會主義者,也是合作社運動的始 祖。他曾在工廠中主動縮短工時、提高工資,並改善工人的福利條件。

1824 年,歐文在美國建立烏托邦主義社會實驗的「新和諧村」,但以

失敗告終。D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唯物論」與「剩餘價值說」,並以

「階級鬥爭」為實現社會平等的主要手段,是社會主義中較為激烈的派 別。

二、多選題(占12分)

說明:第b題至第,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 3 分;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8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6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b 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的時間不長,其歷史評價如何,至今仍值得討論,但 凡走過必留足跡,特別是對原住民的統治影響更見深遠。下列哪些「東印度公 司遺產」(政策或作為),對原住民的影響至清代還可以見到?

A贌社制度 B新港文書 C王田制度

D領主封臣 E勞役徵調

ABE

第一冊第一篇:早期臺灣  國際競逐時期對臺灣的影響

難 易 度

A贌社制度:清治時期原住民與漢人之交易與稅收委由漢人「社商」進 行,正是贌社制的延續。B新港文書:原住民將其運用於土地契約等書 寫,直至清治後期仍然可見。C王田制度乃將土地全歸荷蘭國王所屬,

荷蘭退出臺灣後,此制自然結束。鄭氏治臺時期已有官田、私田、營盤 田等。D領主封臣:鄭氏治臺與清治時期均未以「領主封臣」的模式來 統治原住民。E勞役徵調:鄭氏治臺與清治時期均向原住民徵調勞役,

並引起不滿,以致大規模衝突。

(29)

n 學者指出:十七世紀後期起,歐洲人對鄂圖曼帝國的敘述論調開始轉變,從先 前讚嘆帝國富饒、疆土遼闊與人力充沛,轉而批評鄂圖曼統治的專制、暴政,

強調它缺乏合法性、貪汙嚴重、司法不公。這種觀點的轉變與十七、十八世紀 哪些發展有關?

A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勢力開始式微 B鄂圖曼帝國大舉迫害境內基督教徒

C歐洲建立近代國家,發展遠洋貿易,愈趨富強 D歐洲發生啟蒙運動,帶來自由、人道主義思想 E鄂圖曼揚棄歐洲文化影響,回歸伊斯蘭本土化

ACD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 革

歐洲國家與鄂圖曼帝國的勢力消長

難 易 度

A1683 年,鄂圖曼軍隊兵圍維也納被擊退後,國力即由盛轉衰。然而

相對的,英、法等國建立近代國家,發展遠洋貿易,愈趨富強,國力明 顯消長後,歐洲國家對鄂圖曼的態度乃大為轉變。此外,由於歐洲進行 啟蒙運動,對東方這個君主專制的鄂圖曼政權自然也進行了批判。B無 此事。E鄂圖曼原本即未深受歐洲文化影響。

m 中共與北韓金氏家族關係密切,有其淵源,主要是派兵參加「韓戰」。1950 年 6 月北韓軍隊南下,攻陷漢城(首爾),並向南推進;9 月,以美軍為主力的聯 合國軍隊登陸仁川,乘勢反攻,跨越北緯 38 度線,直抵鴨綠江邊。此時,毛澤 東雖十分猶豫,仍決定派「人民志願軍」援助金日成政府,10 月底成功伏擊美 軍。麥克阿瑟也未料到中共會派軍參戰,甚至還希望在 11 月感恩節前統一全 韓,結束戰事。此後雙方展開幾次重大戰役,互有勝負,在北緯 38 度線上拉 鋸,形成長期對峙之勢,直到 1953 年 7 月才簽訂和平協定。下列哪些是有關中 共參加韓戰的合理敘述?

A中共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即不願與美國全面為敵 B冷戰局勢下,美國支持的統一韓國,毛澤東深感威脅 C中共志願軍能夠攻下漢城,美軍過於輕敵是重要因素 D志願軍能對抗美軍,蘇聯派正規軍介入應是主要因素 E志願軍雖然多,不能致勝,在於武器上與美軍有落差

ABCE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30)

冷戰架構下的韓戰

難 易 度

此題在課文中並未提供足夠的資料以做為答題的依據,學生需要平日接 觸相關資料方能正確解題。A韓戰爆發時,中共正式建立政權還不滿一 年,猶需國際支持與認同,在不願與美國全面為敵的情況下,以人民志 願軍名義參戰。B一個「統一而受美國支持」的韓國將使中共出現強鄰 的威脅,毛澤東因此不願見到韓國統一。C中共志願軍的武器、裝備等 均遠遜於美軍,美軍因此而輕敵,但中共最終以人海戰術制敵。D志願 軍能對抗美軍,應以其採用人海戰術為主要因素。E志願軍在武器上與 美軍有落差,人海戰術固能一時制敵,但最終仍無法全面致勝。

附註:此題明顯看出近年來大考中心出題的一大缺憾:為求美觀、字數 一致、選項長度一致,以至於未將選項意義說清楚,語意不清之外,文 法也有誤,如本題選項BDE均屬此類,頗值得我輩借鑑。

, 1979 年英國大選,在工黨執政失敗、經濟陷入困境中,保守黨獲勝。面對英國

經濟困境,保守黨宣示:要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讓私人企業發展,使其有利 潤,投資、創造高薪工作機會,「然後,我們才有錢幫助老者、弱者、病 者。」根據這個理念,保守黨採取哪些政策以振興經濟?

A鼓勵工會運動 B實施減稅政策 C國營事業民營化 D縮減社福支出 E立法管制匯率

BCD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新保守主義的主張

難 易 度

1979 年英國大選,保守黨獲勝,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開啟了新保守

主義的時代。新保守主義活躍年代為 1980 ∼ 2000 年代,主張政府不過 度干預經濟、減稅、自由競爭、刪減社會福利支出。A新保守主義強調 自由競爭,不會鼓勵工會運動。E由於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因此也 不主張立法管制匯率。

(31)

:非選擇題(占 20 分)

說明:共有四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 欄標明大題號(一、二、……)與子題號(1、2、……),若因字跡潦草、

未標示題號、標錯題號等原因,致評閱人員無法清楚辨識,其後果由考生自 行承擔。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 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以下三則為和臺人「三千煩惱絲」有關的資料,閱讀後回答問題。

資料甲:悔染陋風三四春,奮然割去一時新。而今偷得文明樣,洗濯圓顱見性 真。

資料乙:是何世界任戕殘,警吏施威六月寒。削足妄思求適履,髡(剃)頭謬 說慶彈冠(做官)。時無美鬒(濃密)人人鬜(脫落),家有金蓮步 步難。癸女丁男(指成年)顛倒甚,此間奚事不心酸。

資料丙:予素喜西制,嘗慕改妝效顰,以為利便,奈格於清俗,不肯權變為 憾。今者,國既喪師獻款,身為棄地遺民,此次東遊(日本),沿途 頻遭無賴輩擲石譭罵之苦,因是決意斷辮改妝,以為出門方便之計。

1 三則資料出現的背景和哪一時期的何種政策有關?(2 分)

2 三則資料中有兩則資料對處理頭髮的態度較主動,是哪兩則?這兩則資料 主動處理頭髮各持的理由為何?(4 分)

1 日治時期的放足斷髮運動。

2 1 資料甲、資料丙。

2 資料甲:覺得留辮是陋風,為了學習文明而剪辮。資料 丙:原本就喜歡西方制度,且薙髮留辮易遭外國人嘲諷。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變遷

難 易 度

三則資料皆可找到解題的關鍵詞:

資料甲:「……奮然割去……洗濯圓顱」。

資料乙:「削足……髡頭」。

資料丙:「斷辮改妝」。

資料甲和資料丙贊成放足斷髮運動,但資料乙則在描寫日本人用 強硬的手段,脅迫臺灣人斷髮、放足。

附註:資料甲是義塾教師潘云庵斷髮後抒懷之作;資料乙是洪繻 的詩〈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資料丙則為富商李春生遊歷日本 後所寫。

第貳部分

(32)

二、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

資料乙:《史記•周本紀》:「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史記•陳杞世家》:「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

《史記•儒林列傳》:「孔子因史記作春秋」;

《漢書•楊惲傳》:「惲始讀外祖(司馬遷)太史公記」。

資料丙:清代著名考據學家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句寫道:「漢

(書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

1 根據資料甲、乙,《漢書》所稱的「太史公(記)」與《史記》所稱的

「史記」,所指分別為何?(4 分)

2 有史家認為從考據學角度來看,資料丙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 句所言並不妥當。請根據上述甲、乙兩則資料推論其原因。(2 分)

1 《漢書》所稱的「太史公(記)」是指司馬遷的《太史公書》

(即後世熟知的《史記》);《史記》所稱的「史記」則為一 般史書的通稱。

2 班固為東漢時期的人,應該用「太史公書」,而非「史記」一 詞。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正確地判讀史料

難 易 度

1 《漢書》成書於東漢,其所稱的「太史公(記)」已明確指出 其為太史公(資料甲:「太史公百三十篇」)、司馬遷(資料 乙:「惲始讀外祖(司馬遷)太史公記」),故其應為漢初司 馬遷所作的《史記》。但資料乙中《史記》所稱的「史記」則 應指周代及其以前的史書,「史記」一詞只是其通稱。此外,

周太史伯陽和孔子的時代均早於漢初的司馬遷,因此資料乙的

「史記」絕非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2 「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才 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班固既為東漢時 期的人,自不會使用後代才出現的「史記」一詞,而應使用

(資料甲中的)「太史公書」。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 2 -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詳解 試題題號:第一題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依目前的科技而言,時光是不可逆的,但是在電影、戲劇裡 往往提出「時光旅行」的可能性。根據引文中兩部影劇有關「時 光旅行」的不同情節,讓學生分析「時光旅行」的作用,統整判 斷「時光機器」研發的利弊,並從過去發生的事實是否可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