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名師指點複習重點、題目解析、
親自輔導教學,解除概念疑慮,考試脫穎而出
影音教學講義
N
名 師 課 程 系 列
e
國 中 國 文
6
特色激爆
◆全國正統升學品牌1234領航數位學習
◆掌握 108 課綱脈動,全新試題蒐錄,無縫銜接
◆講義完美搭配線上名師教學影片
國三下期適用
1101202-2 國中國文6/內頁用紙:日本北越 N 道林紙64gm 頁/中書背 cm 12 K(模大:44×30.6 公分) → 88%列印
國中國文 6 第一本
第一本
94118-30
名師課程系列
e
陳顥國文
元曲選
南一版第二課
簡介
曲由「詞」演化而來,起源於五代,全盛於元代。曲是金、元以來的一種新文體,可以配合 音樂演唱,一般稱為元曲,亦稱【 】,由於可入樂,亦有稱【 】。元曲為元代 文學的代表之一,分為【 】、【 】。
1 曲要依據曲調填寫,每個曲調都有名稱,叫做【 】。曲牌和內容【 】;
曲牌後面的題目才和內容有關。可加【 】,作用於補足語氣描摹情態。
2 「襯字」是曲有別於其他韻文的一大特色。曲除了每句規定的字數外,可另加「襯字」,
提升了創作的靈活度。襯字要根據腔調的許可程度添加,並非任意添加。要以不妨礙正字 吐音清晰為原則,字數不得多於原格律字數。襯字的位置可以在句首,也可在句中。
3 曲又分散曲和劇曲兩類。
1 散曲和詞的性質相近。
2 劇曲類似歌劇,有曲(【 】)、科(【 】)、白(【 】)。
4 散曲:可分為【 】和【 】(或稱套曲、套數),皆一韻到底。
1 小令又名「葉兒」,多是單隻曲子,用單一曲牌,形式與詞略同。
2 散套又名「套數」,由宮調或管色相同的若干曲調聯成一套,自成首尾。
5 劇曲:可分為【 】和【 】兩類。用以演唱故事,首尾具備,且有科、白 互相連貫的曲子。
1 雜劇每本以四「折」為通例,可加「楔子」。每折限用一宮調,一韻到底。
2 傳奇每本不限「齣」數,不限宮調,可換韻,每齣可獨唱、對唱、合唱。形式自由多元。
6 曲常識表
異稱 詞餘、樂府
由來 以曲為名,在兩漢樂府已有,散曲源自北方金國的諸宮調。
發展 孕育於五代,全盛於元,發揚於明 清。
分類
散 曲
小令 只用單一曲牌,形式與詞略同
散套 又名套數。合同一宮調中數曲牌相連貫 無科白
劇 曲
雜劇 元代極盛 四折
(加楔子)
每折限一宮調,同一
韻,限獨唱 有角色 傳奇 明、清代極盛 不限齣 不限宮調,可換韻 有科白
元曲四家 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元劇四家 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王實甫《西廂記》
翰林雲端學院‧國中國文〔六〕第一本 6
— 6 —
7 詩、詞、曲比較表
句式 字數 體裁 押韻 科白 音樂性 別稱
詩
除樂府詩 外,句式 多相同
近體詩字 數固定
【 】:
多寫實,貴遒勁 可換韻
無
入樂
【 】:
多言情,尚溫雅 可換韻 不入樂 古風
【 】:
律詩、絕句 一韻到底 不入樂 今體詩
詞 長短句 依詞牌規 定
【 】、
【 】、
長調
必須照詞 譜用韻,
詞牌與內 容無關
無 入樂
詩餘 曲子詞 長短句 樂府 倚聲
曲 長短句
依曲牌規 定,可加 襯字
「散曲」:
小令、散套
「劇曲」:
雜劇、傳奇
必須照曲 譜用韻,
曲牌與內 容無關
劇曲有
【 】 入樂 詞餘 樂府
其 他
1 文體特色:【 】、【 】、【 】(詩典雅、詞豔麗、曲俚俗)
2 中國四大韻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
線上限定任務:隨堂練習
※系統示意圖
完全搭配進度
看完影片立即練習 概念穩紮穩打
名師親自出題
透過名師口袋題 快速掌握概念邏輯
針對錯題補強
題題自動對答 回看影片再次複習
01-翰林雲端-11K-國中國文(六)-陳顥-第一本-(P1-90)-5校_Q.indd 6 2021/12/8 上午 09:35:00
天淨沙
秋思一、認知方面:
1 認識馬致遠的生平及其散曲風格。
二、能力方面:
1 了解藉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2 學習重複句式的修辭及技巧。
三、情意方面:
1 體會元曲的情韻之美。
2 理解遊子的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題解作者
一 題解
1 此首小令選自《東籬樂府全集》,〈天淨沙〉為【 】名,「秋思」是【 】。
2 此為抒發秋思的名篇,元人周德清譽為「秋思之祖」。
3 全篇未見「秋」、「思」字,卻道盡遊子浪跡天涯的悲苦之懷。
4 寫作背景:作者藉由秋天蕭條淒涼之景,襯托遊子漂泊異鄉之愁。
二 作者
1 馬致遠,字千里,號【 】,元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
2 生逢亂世,無法施展抱負,遂以創作散曲、雜劇來排遣心情。
3 其為當時著名的雜劇作家,與【 】、【 】、【 】並稱為「元曲 四大家」。
4 作品風格以豪放為主,也有不少清婉、閒逸的篇章。
5 有散曲《東籬樂府》、雜劇《漢宮秋》、《青衫淚》等傳世。
課前引導
1 文體:散曲(抒情小令)。
2 押韻:押「ㄚ」韻,平仄通押,韻腳為「鴉、家、馬、下、涯」。
3 主旨:藉由秋景抒發遊子漂泊異鄉之愁。
4 作法:
1 【 】,融秋景、抒情為一體。
翰林雲端學院‧國中國文〔六〕第一本 8
— 8 —
2 運用重複句式,形成【 】,構成一幕幕意象鮮明的畫面。
3 無襯字。
5 特色:
1 情景交融,景中帶情,其情自現。
2 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物有人。
3 文字精鍊,意象豐美,音韻和諧。
6 架構:
1 寫景:
1 枯藤老樹昏鴉(無奈)
2 小橋流水人家(俊逸)
3 古道西風瘦馬(悲涼)
夕陽西下(秋思)
2 時刻:夕陽西下(無奈)
3 抒懷:斷腸人在天涯(漂泊)
課文精覽
枯 藤 老 樹 昏 鴉 , 小 橋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風 瘦 馬 。 夕 陽 西 下 , 斷 腸 人 在 天 涯 。
翻譯
幾根枯藤纏繞著老樹幹,枝頭上佇立著幾隻烏鴉。一座小橋,一彎流水,靜靜圍繞著幾戶人家。
一陣西風吹過,遠方古道上出現一匹瘦馬。夕陽從西邊落下,漂泊異鄉、思家心切的遊子還在浪 跡天涯。
文句摘要 1 枯藤老樹昏鴉
1 「枯、老、昏」三字色彩黯淡,呈現出秋日原野蕭索之景。
2 第一句既點出秋意,也流露出鄉愁。
2 小橋流水人家
1 「小橋」呈現玲瓏樸拙之美,「流水」表現音響柔和之妙,「人家」勾勒起溫馨的聯想。
2 三種景象結合在一起,使第二句營造出寧靜溫馨之感,他人的安樂與遊子的孤寂對照,
更顯其漂泊的惆悵,鄉愁又加深一層。
3 古道西風瘦馬
1 「古道」:顯現淒涼、悲壯之景。
2 「西風」:借代秋季,點出季節。
3 「瘦馬」:暗示漂泊。
4 古道蒼涼,西風蕭瑟,瘦馬疲憊,三種景象結合在一起,使第三句呈現出寂寥哀傷之 感,也顯示出遊子的處境。
01-翰林雲端-11K-國中國文(六)-陳顥-第一本-(P1-90)-5校_Q.indd 8 2021/12/8 上午 09: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