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清初程朱理學研究中的幾點思考”
朱 昌 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 ﹡
Ⅰ. 序 言
Ⅱ. 清初程朱理學的類型、階段劃分 1. 第一階段之理學
2. 第二階段之理學
Ⅲ. 清初程朱理學基本特徵1) 1. 主敬
2. 窮理、躬行實踐 3. 講求經世致用
Ⅰ. 序 言
清初程朱理學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但是迄今為止, 學界對其研 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很大拓展空間, 尤為集中的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方 法論的角度, 既往研究多側重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探討它, 從學術思想史與 社會史結合進行的探討則相當薄弱. 二是在一些基本問題上, 諸如清初程朱 理學的類型
、
階段劃分, 清初程朱理學基本特徵, 儘管學界已有些探討, 但 是尚不夠充分. 由此, 筆者曾以“清初程朱理學研究中的幾點思考”為題參加 了韓國成均館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主辦的“東亞歷史上矛盾和共存”國際 學術研討會. 該文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清初程朱理學是取得巨大成功的社 會學說, 應該從社會形態史的角度將其置入明末清初的宏闊社會背景中, 進 行階段性的、
一分為二的辨證考察.”2) 本文則對“清初程朱理學的類型、
階 1) 高翔先生對清初理學的特徵做過考察,可以參看氏著 論清初理學的政治影響 ( 清史研究 1993年 第3期); 清初理學與政治 (清史論叢 2002年號); 近代的初 曙: 十八世紀中國觀念變遷和社會發展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2) 詳參拙作 清初程朱理學研究中的幾點思考 (韓國成均館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主
段劃分”
、
“清初程朱理學基本特徵”兩個具體問題予以探討.Ⅱ. 清初程朱理學的類型 、 階段劃分
關於清初程朱理學的類型, 王茂主張以“從事者的身份
、
地位和講論的內 容”, 將其分作“殿堂理學”、
“館閣理學”、
“民間理學.”3) 葛榮晉等亦主張“從身份與地位”角度, 將朱子學家分為官方朱學和民間朱學兩大類.4) 本文 按照學術思想史與社會史結合的思路, 在縱向上將清初程朱理學分作“清軍 入關到康熙中葉左右”和“康熙中葉左右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後”兩個階 段; 在橫向上, 將每一階段的理學又分做官僚理學(主要組成人物是理學官 僚)
、
民間理學(主要組成人物是民間理學士人).第一階段, 清軍入關到康熙中葉(1691年)左右. 此期主要代表人物多出生 于明萬曆三
、
四十年(1602-1612年)前後, 在清康熙三十年前後相繼離世.核心與主導力量是明遺民, 或者是深受遺民影響者,5) 他們帶有較多的遺民 痕跡, 可以稱之為“遺民理學”占主導地位的階段. 換言之, 此期民間理學的 主要人物大都是明遺民, 官僚理學的主要人物與明遺民也多有千絲萬縷的 聯繫. 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概括來講, 在學術
、
思想上, 官僚、
民間理 學皆帶有強烈的總結理學的傾向, 積極為程朱理學爭正統,6) 並具有明顯的 趨“實”、
重經世的色彩. 在出處上, 民間理學多保有較強烈的遺民情結, 懷 有深厚的民族大義, 重“華夷之辨”、
“慎出處”, 明亡後多“高尚其志”, 開始 大多不承認清政權的“正統性”, 在他們那裏“道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治統”則不為自己所掌握, 但最終都漸趨與清廷合作. 官僚理學則基本沒有 遺民情結, 他們一開始就承認清政權的正統性, 並積極為清廷統治服務. 他
辦“東亞歷史上矛盾和共存”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10).
3) 王茂、蔣國寶 等, 清代哲學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p.13.
4) 葛榮晉, 中國實學思想史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p.452.
5) 這主要是就學術思想上而言的, 這一階段朝野理學在出處上是不一致的.
6) 朝野理學間, 爭程朱正統地位的目的也不完全一致. 前者是希望藉此恢復傳統儒學 道統, 進而, 以之為指導推動清初社會重建(包括社會秩序的重建與倫理道德體系的 重建); 後者則是希望保持程朱道統的延續性,
們也希望清政權早日實現從重新確立程朱“道統”出發, 為客觀上存在的“治 統”合理性做理論論證.
第二階段, 大致從康熙三十年(1691年)左右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後.
主要代表人物多出生在順治
、
康熙之際, 並在雍、
乾之際相繼離世. 核心與 主導力量多是清軍入關以後出生成長起來的, 他們的理學思想就形成環境 而言, 是在清政權逐步重新確立程朱理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獨尊地位前後, 所謂“國初, 正象山道蔽, 鹿洞教興之日也.”7) 因此, 這一階段官僚、
民間理 學士人儘管也存在出處上的差別, 但“仕”與“不仕”的主要界限已經不是民族 大義. 他們始終堅持程朱理學在儒學中的正統地位, 承認清政權的“治統”的 合法性. 但“學隨術變”, 這一階段的理學, 在步入“復興”乃至鼎盛的同時, 也開始走向獨尊地位逐漸“失去”,8) 理學步入與漢學並為學界主流的時期, 部分理學士人在學術思想上也出現宗主程朱、
兼會漢儒的特點.1. 第一階段之理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一是凡涉及本部分所收的理學諸人的生卒年
、
字型 大小、
籍貫、
科甲仕宦(行跡)等項以
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
(吳海林等編,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以下簡稱吳“表”)、
歷代名人生卒年表 歷代 名人生卒年表補
(梁廷燦等編,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 以下簡稱“梁”表). 收入人物的“生卒年”兩表皆未收的, 暫付闕如, 俟後增補. 二是論學宗 旨以
碑傳集、
清史列傳、
道學淵源錄、
清儒學案小傳、
清儒學 案小識
為主要依據, 參以其他史料; 間接引用的不加注釋, 直接引用的加 注. 三是主要著作以
四庫全書總目
所收為依據, 若
總目
所收不多, 則一 一臚列, 若收入多種, 則擇其要者列之;
總目
未收者據他書補充, 加出處.四是對於一些學術界認識分歧較大的人物(如顧炎武
、
王夫之、
湯斌)的歸7) 永瑢 等撰, 四庫全書總目 (中華書局, 1959) 卷97, 子部 , 儒家類存目三·朱 子聖學考略 , p.824.
8) 當然, 這僅是就其在學術界及民間觀念的影響而言, 在意識形態領域, 它仍佔據獨 尊地位.
入, 做必要的說明.
(1) 民間理學有:
刁包(1603-1669年), 字蒙吉, 晚號用六居士, 保定府祁州人. 明天啟七年 (1627年)舉人. 明亡, 隱居不出, 辟地城隅, 構齋名“潛室”
、
亭名“肥遁.” 康 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 以老病不就試. 其學“私淑梁溪高氏(按: 即 高攀龍), 尊程、
朱而抑陸、
王”,9) 主張“今之學道者, 須自梁溪登考亭, 自 考亭登尼山.”10) 主要著作有:
易酌
十四卷、
四書翊注
四十二卷、
潛 室劄記
二卷、
用六集
十二卷、
斯文正統
十二卷.胡承諾(1606-1681年), 字君信, 號石莊, 岳州府石門人. 明崇禎舉人. 明 亡, 隱居不仕.11) 構石莊於西村, 自號“石莊老人.” 為學“根柢經史, 旁羅百 姓, 而折衷于周
、
程、
張、
朱之說.”主要著作有:
大易詩經春秋合解、
魯岡通禮
等書共一百三十四卷.12)張履祥(1611-1674年), 字考夫, 嘉興府桐鄉人. 明諸生. 世居楊園村, 學 者稱為楊園先生. 自言為學“初從陽明入, 後乃專宗程朱.”13) 主要著作有:
楊園全書
三十四卷、
張考夫遺書
五卷、
沈氏農書
一卷.陸世儀(1611-1672年), 字道威, 號桴亭, 蘇州府太倉州人. 少從劉宗周講 學. 為學“專宗程
、
朱, 體道之純、
衛道之正等於三魚、
楊園, 而持論較平, 學期於經世.”14) 主要著作有:
思辨錄輯要
三十五卷.陳瑚(1613-1675年), 字言夏, 號確菴, 蘇州府太倉州人. 門人稱安道先生.
明崇禎十六年(1644年)舉人. 明亡, 絕意仕進, 避地昆山之蔚村. 康熙八年 (1669年), 詔舉隱逸, 力辭得免. 為學博大精深, 尤講求經濟大略. 主要著作 9)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2, 刁包用六學案 , p.351.
10) 刁包, 潛室劄記 卷上 (商務印書館, 1936).
11) 要說明的是, 胡承諾在順治十二年時, 曾“部詮縣職.” 但史載“康熙五年, 檄徵入都.
六年, 至京師, 以老匄, 歸構石莊於西村, 自號石莊老人.”(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胡承諾 , 清代傳記叢刊, 明文書局, 1985, pp.169-170). 可見其仍 未仕清, 故仍歸入在野理學類中.
12)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胡承諾 , pp.171-173.
13)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1, 張履祥楊園學案 , p.161.
14)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1, 陸世儀桴亭學案 , p.135.
有:
聖學入門書
等.顧炎武(1613-1682年),15) 初名絳, 字甯人, 蘇州府崑山人. 明亡不仕. 講 求“經世之學”,16) “持論悉本朱子之說, 而歸咎于上蔡
、
橫浦、
象山甚峻 .”17) 著述甚豐, 主要著作有:
日知錄
三十二卷、
天下郡國利病書
一百 二十卷、
經世編
十二卷.党成(1615-1692年), 字憲公, 號冰壑, 平陽府絳州人. 學“以朱子為宗”, 而用力之要“則曰明理
、
曰去私、
曰小心照察.”18) 主要著作有:
學庸、
澹言
、
日知錄
等.19)王夫之(1619-1692年), 字而農, 衡州府衡陽人. 明崇禎十五年(1643年)舉 鄉試. 明亡, 益自韜晦. 歸衡陽之石船山, 築土室曰觀生居, 晨夕杜門, 學者 稱“船山先生.” 夫之論學, “以漢儒為門戶, 以宋五子為堂奧.”20) 主要著作 有:
周易稗疏
四卷、
書經稗疏
四卷、
尚書引義
六卷、
詩經稗疏
四 卷、
春秋稗疏
二卷、
春秋家說
三卷.劉源淥(1619-1700年), 字昆石, 安丘人. 篤信朱子之學. 主要著作有:
近思續錄
四卷、
冷語
三卷、
讀書日記
六卷.應撝謙(1619-1687年), 字潛齋, 杭州府錢塘人.21) 明諸生. 康熙十七年 15) 關於顧炎武、王夫之的歸屬問題, 學術界分歧較大. 有將之視為清代漢學開山, 以 梁啟超先生為首(詳可參氏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二書). 有 將之視為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持此論者主要有侯外廬、楊向奎等先生(詳可參侯 外廬, 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 楊向奎, 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 有視之 為宋明理學的延續, 錢穆先生持此論(詳參氏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學術 思想史論叢 卷8, 清儒學案序 、顧亭林學述 ). 有學者視之為清初激進思想的 代表人物, 以高翔先生為代表(詳可參氏著: 近代的初曙: 18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 會發展). 這裏, 筆者基本同意錢穆先生的認識. 無庸諱言的是, 顧炎武、王夫之的 思想中已出現了一些非複宋明理學所能包涵的內容, 如他們對君主專制合理性的抨 擊, 對人欲的肯定等, 但從其基本的學術架構來講, 仍未脫理學的基本範疇. 因此, 此處筆者將其歸入程朱理學陣營.
16) 清史列傳(九) 卷68, 儒林傳 下一 · 顧炎武 , p.359.
17) 李元度, 國朝先正事略 卷27, 名儒 · 顧亭林先生事略 (嶽麓書社, 1991), p.815.
18) 黃嗣東 輯, 道學淵源錄 · 清代篇(二) 第18, 党成 (清代傳記叢刊), p.141.
19)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党成 , pp.168-169.
20)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王夫之 , p.148.
(1678年), 詔征博學鴻儒, 以疾辭. 為學“不喜陸王家言.”22) 於五經
、
四書 各有著說, 主要著作有:
周易應氏解
十三卷、
禮學彙編
七十卷、
春秋 集解
十二卷、
性理大中
二十八卷、
教養全書
四十一卷、
古樂書
二 卷.汪佑(?), 字啟我, 徽州府休寧人. 私淑鄉先賢朱熹. 主要著作有:
易傳 闡要、
禮記問答、
大樂嘉成、
四書講錄、
五子近思錄、
星溪文 集、
明儒通考
.23)吳曰慎(?), 字徽仲, 安徽歙縣人. 明諸生. 為學“致力宋五子書, 以敬為 主.” 主要著作有:
就正錄、
敬庵存稿、
周易本義、
周易集粹
.24)施璜(?), 字虹玉, 徽州府休寧人. 其學“以複性為宗旨, 主敬為工夫.” 主 要著作有:
誠齋問答、
性理髮明、
四書釋注、
五經臆說
.25)汪璲(?), 字文儀, 休寧人. 為學“一宗朱子”, “力於躬行.” 主要著作有:
讀易質疑
二十卷、
周易補注、
語餘漫錄
.26)範鄗鼎(1626-1705), 字彪西, 平陽府洪洞人. 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27) 以母老不仕. 十八年(1679年), 以博學鴻儒薦, 未起. 為學“究心濂
、
洛、
關、
閩諸書”,28) “尊朱辟陸, 以居敬窮理為宗.”29) 主要著作有:
理學備考
三十四卷、
五經堂文集
五卷、
語錄
一卷、
三晉詩選
一卷.30)朱用純(1627-1698年), 字致一, 號柏廬, 蘇州府崑山人. 明諸生. 清軍入 關, 義不仕清. 潛心宋儒之學, “確守程朱, 知行並進, 而一以主敬為程.” 主 要著作有:
刪補易經蒙引、
四書講義
.31)21) 清史列傳本傳作“字嗣寅, 浙江仁和人.”
22)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應撝謙 , p.180.
23)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汪佑 , pp.182-183.
24)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吳曰慎 , p.183.
25)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施璜 , p.185.
26)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汪璲 , p.184-185.
27) 需要說明的是, 儘管范鎬鼎曾一中進士, 但因其並未出仕, 仍歸入此類.
28)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範鄗鼎 , p.167.
29) 劉師培, 南北理學不同論 , 劉師培學術論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p.147.
30) 據清史列傳本傳補.
31)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朱用純 , p.157.
呂留良(1629-1683年), 字莊生, 又名光輪, 字用晦, 號晚村, 浙江桐鄉人.
懷民族大義, 重夷夏之別. 學本程朱, 以辟陸
、
王為己任, 大旨“與楊園、
清 獻同出一塗.”32) 主要著作有:
天蓋樓四書語錄、
四書講義
四十三卷、
呂晚村文集、
續集、
附錄
等.33)張鵬翼(?), 字蜚子, 汀洲府連城人. 明貢生. 為學宗主程朱, 史載: 其年 近四十, “見薛瑄
讀書錄
, 學益進. ……又曰: ‘考亭易簀之時, 乃我下帷之 始’”34). 主要著作有
芝堂集
二卷、
芝堂史案
.(2) 官僚理學有: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 真定府柏鄉人. 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 選庶起士, 曆工科
、
吏科、
兵科給事中、
左副都禦史、
太子太保. 著述“皆 宗程、
朱, 本所學以立朝.”35) 主要著作有:
四書大全纂要、
聖學知統錄
二卷、
聖學知統翼錄
二卷、
兼濟堂文集
二十卷.魏象樞(1617-1687年), 字環極, 一字環溪, 大同府蔚州人. 順治三年 (1646年)進士, 曆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 遷刑部尚書.36) 為學宗主程朱. 主 要著作有:
寒松堂集
九十二卷.于成龍(1617-1684年), 字北溟, 汾州府永寧人. 明拔貢生, 入清朝授廣西 羅城知縣, 官至湖廣總督. 學“不從理學立名”, 以“實心行實政, 不居講學之 名”, 為聖祖奉為“理學之真者.”37) 主要著作有:
於山奏牘
七卷、
政書
八卷.張貞生(1623-1675年), 字幹臣, 吉安府廬陵人. 順治十五年(1659年)進士, 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 初闡陽明良知之說, 後乃“專宗考亭, 以慎獨主敬為 歸.”38) 主要著作有:
玉山遺響
六卷、
唾居隨錄
四卷、
庸書
二十卷.32)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1, 張履祥楊園學案 附 呂留良 , p.181.
33) 據四庫禁毀書叢刊、續修四庫全書補.
34)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張鵬翼 , p.218.
35)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卷2, 魏裔介柏鄉學案 , 第391頁.
36) 四庫全書總目 卷181, 集部 , 別集類存目八 · 寒松堂集 , p.1641.
37)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2, 魏象樞環溪學案 附 于成龍 , p.406.
38)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張貞生 , p.177.
張能麟(?), 字玉甲, 順天府大興人. 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 康熙十八年 (1679年)舉博學鴻儒試. 其學“宗程朱, 于金溪
、
姚江直指為禪.”39) 主要著 作有:
儒宗理要、
孝經衍義
.張烈(1622-1687年), 字武承, 順天府大興人.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 授 內閣中書, 曆官左春坊左贊善. 為學“篤守朱子之說.”40) 主要著作有:
王學 質疑
一卷、
讀易日鈔
六卷、
孜堂文集
二卷.趙士麟(1629-1699年), 字麟伯, 澂江府河陽人. 康熙三年(1664年)進士, 曆郎中, 擢光祿寺少卿, 三遷至左副都禦史. 士麟“潛心正學, 以朱子為歸 .”41)主要著作有:
讀書堂集
四十六卷.湯斌(1627-1687年), 字孔伯, 歸德府睢州人. 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 選 庶起士, 曆官工部尚書. 其學“出於孫奇逢, 介在朱
、
陸二派之間, 而有體有 用, 號曰‘醇儒’”,42) 晚年尤宗主程朱.43) 主要著作有:
洛學編
四卷、
常語 筆存
一卷、
湯子遺書
十卷.陸隴其(1630-1692年), 初名龍其, 字稼書, 嘉興府平湖人. 康熙九年 (1670年)進士. 曆官嘉定
、
靈壽知縣、
四川道監察禦史. 為學“研精聖學, 作 洙、
泗之幹城; 辭辟異端, 守程、
朱之嫡派.”44) 主要著作有:
學術辨 一 卷、
松陽講義 十二卷、
三魚堂文集 十二卷、
四書講義困勉錄 四十七 卷、
讀朱隨筆 四卷.熊賜履(1635-1709年), 字青嶽, 又字敬修, 號素九, 別號愚齋, 漢陽府孝 感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 授庶起士, 官至大學士. 為學“尊紫陽, 辟陽明”“由程朱之塗而上溯乎孔
、
孟.”45) 主要著作有:
學統錄
五十六 39)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張能麟 , p.179.40) 四庫全書總目 卷183, 集部 , 別集類存目一十 · 孜堂文集 , p.1657.
41) 趙爾巽 等撰, 清史稿 卷275, 趙士麟 .
42) 四庫全書總目 卷97, 子部 , 儒家類存目三 · 常語筆存 , p.824下.
43) 他與陸隴其論學書有云: “程、朱為吾儒之正宗, 欲求孔子之道, 而不由程、朱, 猶 航斷港絕潢而望至於海也, 必不可得矣, ”並宣稱儘管“所學未能望程、朱之門牆, 而 不敢有他途之歸” (陸隴其: 三魚堂文集 卷5, 上湯潛庵先生書 附 答書 , pp.63-64).
44) 吳光酉 郭鱗 周梁 等撰, 陸隴其年譜 , 陸稼書先生年譜卷首 · 褒贈錄 (中華 書局, 1993).
卷
、
閑道錄
三卷、
下學堂劄記
三卷、
經義齋集
十八卷、
澡修堂集
十六卷.陳廷敬(1638-1712年), 初名敬, 字子端, 大同府澤州人. 順治十五年 (1658年)進士, 選庶起士, 曆官大學士. 其學凡三變, 即“其始學詩, 當其學 詩, 而見天下之學, 無以加於詩矣; 其繼學文, 當其學文, 而見天下之學無 以加于文矣; 其繼學道, 及其學道, 而見天下之學無以加於道矣.”46) 私淑明 代程朱理學大儒薛瑄, “平生學術, 師法河津”,47) 尚躬行. 主要著作有:
午 亭文編
五十卷、
午亭集
五十五卷、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李光地(1642-1718年), 字晉卿, 泉州府安溪人.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 選庶起士, 授編修. 曆官文淵閣大學士. “譚經講學, 一以朱子為宗.”48) 主 要著作有:
禦纂朱子全書
六十六卷、
禦纂性理精義
十二卷、
榕村語錄
三十卷、
榕村集
四十卷.趙申喬(1644-1720年), 字松伍, 常州府武進人.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 官至戶部尚書, 諡“恭毅.” 主要著作有:
趙恭毅剩稿
八卷.2. 第二階段之理學
(1) 民間理學有:
江永(1681-1762年), 字慎修, 徽州府婺源人. 為諸生數十年. 專心十三經 注疏, 尤深於三禮及地理之學, 奉“朱子之學”為圭臬, 但同時又有淩越朱學 矩彠, 趨向漢學的一面.49) 主要著作有:
禮書綱目
八十五卷、
周禮疑義45)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4, 熊賜履孝感學案 , p.621.
46) 陳廷敬, 午亭文編 卷24, 雜著·困學緒言若干則 , 四庫全書本.
47) 陳廷敬, 午亭文編, 林佶: 午亭文編後序 引陳廷敬致林佶書.
48) 唐鑒, 清儒學案小識 (商務印書館, 1947) 卷6, 守道學案•李厚庵先生 , p.168. 陳祖武先生對李光地有深入研究, 認為李光地的學術傾向經歷了“由王返朱”
的過程.
49) 江永之學“凡古今制度及鐘律聲韻無不探頤索引, 尤深於三禮及天文地理之學”(清 史列傳 卷68, 儒林傳下一 · 江永傳 , p.430). 這是其不拘囿于宋學的一面, 同時 他晚年著禮經綱目, 史稱其“引據諸書, 釐正發明, 實足終朱子未竟之緒”(引同上).
舉要
七卷、
禮記訓義擇言
八卷、
深衣考誤
一卷、
律呂闡微
十卷.向濬(1682-1731年),50) 字荊山, 紹興府山陰人. 少攻舉子業, 荊山服膺王 學者且六
、
七年, 已讀程朱書忽自疑, 偶於肆中得
高忠憲公年譜
讀之, 遂“舍其所學, 一以程朱為宗.”51) 主要著作有:
志學錄
.童能靈(1683-1747年), 字龍儔,52) 汀洲府連城人. 貢生. 乾隆元年(1736 年), 舉博學鴻詞. 累舉優行, 皆以母老辭. 好學, 潛心朱子遺書十餘年, “嚴 辨朱陸異同.”53) 主要著作有:
理學疑問
四卷、
周易剩義
二卷、
樂律 古義
二卷、
冠豸堂文集
三卷.汪紱(1692-1759年), 名烜, 字燦人, 徽州府婺源人. 諸生. 四子書
、
五經 悉成誦. 為學“一以宋五子之學為歸.”54) 主要著作有:
參讀禮志疑
二卷.2
、
官僚理學有:張伯行(1651-1725年), 字孝先, 開封府儀封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 士, 考授內閣中書, 曆官禮部尚書. 為學“崇尚程朱, 薪傳獨正.”55) 主要著 作有:
道統錄
二卷、
續近思錄
十四卷、
道南源委
六卷、
伊洛淵源續 錄
二十八卷、
正誼堂集
十二卷.竇克勤(1653-1708年), 字敏修, 號敬庵, 歸德府柘城人.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進士, 官翰林院檢討. 為學以“朱子為宗.”56) 主要著作有:
理學正 宗
等.楊名時(1660-1737年), 字賓實, 常州府江陰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 官至禮部尚書, 諡文定. 為諸生時, “取性理諸書, 朝夕尋繹, 得聖賢門徑所 從入……一主於誠.”57) 主要著作有:
周易劄記
二卷、
詩經劄記
一卷、
50) 清史列傳(九) 卷67, 儒林傳上二 · 沈佳 下附“向璿”, 但細檢該傳又無向璿的 內容.
51)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29, 理學下 , 向先生濬傳 , p.3831.
52) 清史列傳本傳作“字龍濤.”
53)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童能靈 , pp.220-221.
54)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汪紱 , p.282.
55)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7, 康熙朝部院大臣上之中 , 儀封先生傳 , p.534.
56) 四庫全書總目 卷97, 子部 , 儒家類存目三 · 理學正宗 , p.828.
四書劄記
四卷、
程功錄
五卷、
辟雍講義
一卷、
大學講義
一卷、
中庸講義
一卷.陳鵬年(1663-1723年), 字北溟, 號滄洲, 長沙府湘潭人. 康熙三十年 (1691年)進士, 曆官河道總督. 學“本程朱, 心存仁義.”58) 主要著作有:
陳 恪勤集
三十九卷、
道榮堂文集
六卷.朱軾(1665-1736年), 字若瞻, 瑞州府高安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舉鄉 試第一. 曆官大學士. 為學“以敬為主, 以致知力行為工夫, 以經史為法守, 以日用云云為實驗.59) 主要著作有:
周易傳義合訂
十二卷、
校補禮記纂 言
三十六卷、
儀禮節要
二十卷.朱澤沄(1666-1732年), 字止泉,60) 揚州府寶應人. 順治四年(1647年)進 士. 為學“深信朱子居敬窮理之學為孔子以來相傳的緒, 不可移易.”61) 主要 著作有:
止泉文集 八卷、
朱子聖學考略 .彭瓏(1613-1689年), 諱隴, 字雲容, 號一庵, 蘇州府長洲人. 順治十六年 (1659年)進士, 官知縣. 晚年篤守程朱, 為學“專主程
、
朱, 日以居敬窮理作 課程.”62)方苞(1668-1749年), 字靈皋, 安慶府桐城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舉 人. 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 苞為學“宗宋儒, 于宋
、
元人經說薈萃折衷.”63) 主要著作有:
周官集注 十二卷、
儀禮析疑 十七卷、
禮記析疑 四十六 卷、
周官析疑 三十六卷、
考工記析義 四卷.王懋竑(1668-1741年), 字予中, 揚州府寶應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進 士, 授安慶府教授. 雍正元年(1723年)特召入直內廷, 改翰林院編修. 于“朱 子之書用力尤深.”64) 主要著作有:
朱子年譜 四卷、
白田雜著 八卷、
白57) 唐鑒, 清儒學案小識 卷7, 守道學案 · 楊賓實先生 , p.203.
58) 黃嗣東 輯, 道學淵源錄 · 清代篇(二) 第16, 陳鵬年 , p.5.
59) 黃嗣東 輯, 道學淵源錄 · 清代篇(二) 第17, 朱軾 , p.77.
60) 清史列傳本傳作“字湘陶.”
61) 清史列傳(九) 卷67, 儒林傳上二 · 朱澤沄 , pp.275-276.
62) 黃嗣東 輯, 道學淵源錄·清代篇 (二) 第24, 彭隴 , p.452.
63)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6, 方苞望溪學案 , p.793.
64) 四庫全書總目 卷119, 子部 , 雜家類三 · 白田雜著 , p.1030.
田草堂存稿 二十四卷.
耿介(1672-1735年), 初名沖璧, 河南府登封人. 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 由檢討出為福建巡海道, 官至少詹事. 為學宗主程朱, “篤志躬行, 慨然以倡 明絕學為己任.”65) 主要著作有:
中州道學編
二卷、
理學要旨
.孫嘉淦(1682-1752年), 字錫公, 順天府大興縣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進士, 官至吏部尚書, 協辦大學士, 諡文定. 為學宗主程
、
朱, 稱程、
朱之 書“獨得孔子之傳.”66) 主要著作有:
春秋義
十五卷、
成均講義、
南華 通
七卷.蔡世遠(1682-1733年), 字聞之, 漳州府漳浦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 士, 改庶起士. 為學恪遵“自身心以至治平之道, 一以程朱為訓, 而必本於 誠”67)之旨. 主要著作有:
二希堂文集 十二卷、
古文雅正 十四卷.雷鋐(1697-1760年), 字貫一, 汀洲府寧化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 官至副都禦史. 為學“大旨惟以朱子為宗, 然能不爭競門戶.”68) 主要著作有:
讀書偶記 三卷.福敏(1673-1756年), 字龍翰, 富察氏, 滿洲鑲白旗人.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進士, 選庶起士. 曆官武英殿大學士. 平生尤“服膺高安朱公.”69)
Ⅲ. 清初程朱理學基本特徵 70)
1. 主敬
65) 錢儀吉, 碑傳集 卷43, 翰詹上之上 , 耿逸庵先生傳 , pp.1200-1201.
66) 四庫全書總目 卷37, 經部 , 四書類存目 · 成均講義 , p.317.
67) 錢儀吉, 碑傳集 卷23, 雍正朝部院大臣上 , 蔡文勤公祠碑 , p.773.
68) 四庫全書總目 卷94, 子部 , 儒家類四 · 讀書偶記 , p.799下.
69) 錢儀吉, 碑傳集 卷22, 雍正朝宰輔 , 記所聞相國福敏公語 , p.750.
70) 高翔先生對清初理學的特徵做過考察,可以參看氏著 論清初理學的政治影響 ( 清史研究 1993年 第3期); 清初理學與政治 (清史論叢 2002年號); 近代的初 曙: 十八世紀中國觀念變遷和社會發展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主敬”是程朱理學的涵養工夫, 即“涵養須用敬, 進學則在致知”,71) 也是 體認天理的重要途徑, 所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 只是敬也, 敬則無間 斷. 體物而不可移者, 誠敬而已矣, 不誠則無物也.”72) 核心內容是“主一無 適”,73) 即精神專注於一, 不要有所遊移. 張履祥所稱“不敢苟且以從事, 或 勤始而怠終, 及參以二三, 是為居敬”,74) 就是這個意思. 清初程朱一系學者 皆宣導“主敬”, 無論是官僚理學, 還是民間理學士人皆是如此.
官僚理學. 熊賜履說: “敬者, 聖賢傳心之要, 帝王修身出政之本, 無所不 包, 亦無所不貫, 而南面臨民, 其一焉爾. 敬則大綱正而萬目舉, 敬則不下 堂階而天下平. 蓋惟敬必簡, 未有敬而不簡者, 亦未有簡而不由於敬者. 敬 者, 兢業之謂, 而非矜持之謂也; 簡者, 體要之謂, 而非闊略之謂也. 後世刑 名法術之治, 失之雜; 清淨寂滅之學, 流於荒, 皆不敬之過也, 固聖門之所 鄙而羞稱者也.”75) 魏象樞認為: “敬誠所以求仁也.” “敬誠之至, 即仁之至 也.”76) 李光地將“主敬”視為處理君臣關係的一個重要手段, 稱: “敬之一言, 于事君尤所重.”77) 張伯行認為“朱子所云主敬以立本, 窮理以致知, 反躬以 實踐, 為學之要, 盡此矣.”78) 趙士麟論敬有云: “一念不敬, 心便放逸; 一刻 不敬, 體便懈馳; 一言不敬, 言便招尤; 一事不敬, 事便取侮.”79) 彭瓏稱:
“吾党為學居敬窮理, 須臾不容少懈.”又稱“朱子所以為千古正學者, 在讀書 窮理
、
居敬存誠.”80)民間理學. 陸世儀強調“居敬窮理四個字, 是學者學聖人第一功夫. 徹上
71) 程顥、程頤, 二程遺書 卷第18, 伊川先生語四 , p.237.
72) 程顥、程頤, 二程遺書 卷第11, 明道先生語一 , p.165.
73) 高攀龍說: “心無所適便是敬”, “主一之謂敬, 無適之謂一”(明儒學案 卷58, 東 林學案一 ).
74) 唐鑒, 清儒學案小識 卷1, 傳道學案·張楊園先生 , p.11.
75) 熊賜履, 學統 卷11, 翼統·冉子 (山東友誼書社, 1990).
76) 魏裔介, 寒松堂全集 卷9, 書簡·答白東谷先生書 . 77) 李光地, 榕村集 卷22, 己丑會試策問 , 四庫全書本.
78) 徐世昌, 清儒學案小傳 卷2, 張伯行敬庵學案 , p.303.
79)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9, 康熙朝部院大臣下之上 , 吏部左侍郎趙先生士麟行狀 , p.612.
80) 黃嗣東, 道學淵源錄 · 清代篇(二) 第24, 彭瓏 , pp.451, 454.
徹下, 徹首徹尾, 總只此四字. 四個字是居敬窮理. 一個字是敬.”81) “只提 一敬字, 便覺此身舉止動作, 如在明鏡中. 敬如日月在胸, 萬物無不畢照 .”82) 明朝諸生李孝愨, “明亡, 謝世事不復問, 一意讀書. 念聖學以‘敬’為樞 紐, 顏其齋曰: ‘主敬’.”83) 昆山朱用純, 其“學確守程
、
朱, 知、
行並進, 而 一以‘主敬’為程.”84) 劉源淥嘗說: “學者‘居敬’、
‘窮理’, 二者皆法文王而已.‘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 ‘居敬’之功也. ‘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 ‘窮理’之功也 .”85)
清初程朱理學宣導“主敬”在清初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明中葉王學興起後,
“士憚為居敬窮理之學, 喜趨徑捷, 憑倚良知, 即可以至道, 遂詆朱子為支 離.”86) 結果是“近世學者, 祖尚其說, 以為捷徑, 稍及格物窮理, 則謂之支 離煩碎. ……是以禮教陵夷, 邪淫日熾, 而天下之禍不可勝言.”87) 山陰向荊 山“先從王陽明族裔王行九講‘良知’, 後得
高忠憲年譜、
薛文清
讀書錄
, 反覆玩味, 內以體諸身心, 外以驗諸事物, 乃覺‘良知’之說未當, 而‘居敬窮 理’之確不可易也.”88) 因此, 清初程朱理學諸人宣導“主敬”一方面是出於糾 正王學“致良知”, 不講“主敬”所導致的學術歧異、
禮教陵夷局面, 重新恢復 程朱理學正統地位的需要. 也是部分理學士人通過倡揚“主敬”表明自己推 崇程朱立場, 進而與統治者的以程朱為理論指導達成一致. “主敬”, 也要求 統治者“敬天法祖, 知人安民”,89) 並告誡皇帝“人主一日萬機, 焉能事事盡 善, 一物不得其所, 皆足感召天變, 如之何不慎之又慎也.”90) 同時, 也是通 81) 陸世儀, 思辨錄輯要 卷2, 居敬類 , 四庫全書本, p.26.82) 陸世儀, 思辨錄輯要 卷2, 居敬類 , p.23.
83) 徐珂, 清稗類鈔 第6冊, 敬信類 , 李孝愨體認敬字 (中華書局, 1986), p.2583.
84) 徐珂, 清稗類鈔 第6冊, 敬信類 , 朱柏廬為學主敬 , p.2584.
85)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劉源淥 , p.212.
86)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28, 理學中 , 余山先生行狀 , p.3812.
87) 張履祥 著, 陳祖武 點校, 楊園先生全集 卷之5, 書四 · 與何商隱 (一)(庚子), (中華書局, 2002), p.111.
88) 徐珂, 清稗類鈔 第6冊, 敬信類 , 向荊山論敬 , p.2590.
89)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1, 康熙朝宰輔上 ,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兼吏部 尚書熊文端公賜履年譜 , p.256.
90) 康熙起居注 第1冊 (中華書局, 1984), p.120.
過宣導“主敬”重新恢復以正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 系. 進而, 從主客觀兩方面共同促成清初社會秩序的重建.
2. 窮理 、 躬行實踐
王學提倡“知行合一”, 主張“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 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91) 強調“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了.”92) 結果便滑向
“以知為行”, 重知而忽略行. 王夫之即集矢王學知行觀之弊, 稱: “彼非謂知 之可後也, 其所謂知者非知, 而行者非行也. 知者非知, 然而猶有其知也, 亦惝然若有所見也. 行者非行, 則確乎其非行, 而以其所知為行也. 以知為 行, 則以不行為行, 而人之倫
、
物之理, 若或見之, 不以身心嘗試焉.”93) 顧 炎武亦持此論, 他曾批評晚明學風是, “以明心見性之空言, 代修己治人之 實學”,94) 實際上也是針對王學“以知為行”而發.王學“以知為行”的結果, 一方面導致了學風的空疏, 即“吾道衰頹, 總由 躬行實踐者少, 利欲之根難斷, 巧偽之術易工.”95) 趙士麟對當時的學風深 有感慨, 他說: “聖賢之道盡於
五經、
四書
, 知之非難, 行之為難; 暫行 之非難, 持久之為難也. 若實行不修, 徒喋喋於是非同異之辨, 何裨哉!”96) 更為重要的一面則在於王學空談導致“股肱惰而萬事荒, 爪牙亡而四國亂, 神州蕩覆, 宗社丘墟.”97) “清談”誤國成為清初士人對王學流弊的重要認識.窮理
、
躬行實踐是清初程朱理學的重要特徵.98) 魏象樞指出: “聖人之學,91) 王陽明, 語錄二 · 傳習錄中 , 王陽明全集 卷2.
92) 王陽明, 語錄三 · 傳習錄下 , 王陽明全集 卷3.
93) 王夫之, 尚書引義 (中華書局, 1976) 卷3, 說命中二 , p.76.
94) 顧炎武 著, 黃汝成 集釋, 日知錄集釋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卷7, 夫子之 言性與天道 , p.154.
95) 湯斌, 湯子遺書 卷5, 答施愚山書 , 四庫全書本, p.518.
96)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9, 康熙朝部院大臣下之上 , 吏部左侍郎趙先生士麟行狀 , p.612.
97) 顧炎武 著, 黃汝成 集釋, 日知錄集釋 卷7,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 p.154.
98) 不少陸王一系士人也承認注重躬行實踐, 孫奇逢即云: “中庸之道一, 日用飲食之 常而已” “聖門以力行為主”(孫奇逢, 四書近指 卷2, 道之不行章 , 四庫全書
始于立志, 成於躬行.”99) 魏裔介說: “聖賢之學, 躬行為急, 著述立說, 其末 也. 自講學者紛紛, 而去道益遠. 道本光明也, 或以講而反晦; 道本正大也, 或以講而反鑿. 嗚呼!豈聖經賢傳可不遵而猶須多議論以相尚哉?”100) 熊 賜履強調為學須“從日用常行處著工夫”, 強調“學者貴力行, 不貴空談”,101) 又稱“理學不過正心誠意, 日用倫常之事, 原無奇特”“我平日雖有理學虛名, 不曾立講學名色, 我輩惟務躬行, 不在口講”.102) 雷鋐也說: “我輩惟在脫去 俗學, 如朱子所謂讀書則實究其理, 行己則實踐其跡.”103) 清初東林大儒高 紫超, “為學不尚議論, 惟致力於謹言慎行
、
飭躬踐履間”.104)理學士人(尤其是理學官僚)將躬行實踐運用到對現實生活的指導中去.
魏象樞明確提出: “以言道學, 則躬行實踐, 真道學也; 以言經濟, 則建功立 業, 真經濟也.”105) 李光地說: “理學徒講不濟, 須要識得根本. 為子不欺父, 為臣不欺君, 為人不欺天地, 此根本也.”106) 湯斌也持同樣認識, 他說: “道 在日用, 任人亦步亦趨, 無往不有天理流行之妙, 若舍卻子臣弟友, 便有何 道?”107) 概括來講, 清初理學士人講躬行實踐的目的就是要將之貫串到實 際的現實生活中去. 正如時人評判陸隴其
、
張伯行等人時說, “其躬行實踐, 施於政事, 皆能無負其所學, 雖趨向稍有廣隘, 亦無所軒輊焉.”108)3. 講求經世致用
本).
99) 魏象樞, 寒松堂全集 卷9, 上少保胡館師書 , p.563.
100) 魏裔介, 兼濟堂文集 卷4, 熊敬庵<閑道錄>序 , 四庫全書本, p.711.
101) 熊賜履, 經義齋集 卷之9, 論學書 · 答劉黎元 ,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pp.17,19.
102) 康熙起居注 第1冊, p.39.
103) 錢儀吉, 碑傳集 卷30, 乾隆朝部院大臣上之中 ,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雷公行 狀 · 附錄三則 , p.974.
104)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29, 理學下 , 紫超高先生傳 , p.3824.
105) 魏象樞, 寒松堂全集 卷12, 跋 · 保泰十二策跋 , p.811.
106) 李清馥 纂輯, 榕村譜錄合考 卷上, 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 第85冊.
107) 湯斌, 湯文正公(潛庵)全集 卷4, 語錄 (文海出版社, 1973).
108) 趙爾巽 等撰, 清史稿 卷265, 張伯行 .
清初程朱理學推崇躬行實踐的結果, 必然引向講求經世致用. 這實際上就 是踐行程朱理學遵循的“內聖外王”之道.
在清初士人看來, 晚明理學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便是不講求“經世致用.”
黃宗羲說: “今之言心者, 則無事乎讀書窮理. 言理學者, 其所讀之書, 不過 經生章句; 其所窮之理, 不過字義從違……天崩地解, 茫然無與吾事.”109) 唐甄則指責, (晚明理學末流)“非性命不言, 非聖功不法; ……問之安社稷之 計, 則濛濛然不能舉其契; 問之平天下之道, 則泛掇前言以當之.”110)
講求經世致用是清初理學諸人的共同認識. 理學名臣魏裔介強調堅持“讀 書不達世務, 真是腐儒; 讀書不體聖言, 真是呆漢”,111) 也就是說讀書的目 的要“達時務”
、
“體聖言”, 時人說他“講習經術世務, 或終日端坐, 究心于明 體達用之學.”112) 熊賜履甚至將是否講求經世致用作為區分“吾儒”與“異端”的標準, 他說: “吾儒謂天理在人事中, 理事合而為一. 異端謂天理在人事 外, 理事析而為二”,113) 又稱“吾儒之學, 只是人倫日用布帛菽粟之常. ……
老佛之說, 幽肴陰暗, 怪誕詭辯, 不可捉摸, 不可方物”,114) 關注的也是儒學 經世致用的問題. 再如蔡世遠, 少為諸生時, 即“以民物為己任.”115) 按: “民 物”即“民胞物與”縮稱, 民為同胞, 物為同輩. 猶言泛愛一切人與物.116) 所 謂以“民物為己任”也就是要講求經世致用.
民間理學士人中, 顧炎武是講求經世致用的典型. 他生值“國步阽危, 方 州瓦解”之際, 對晚明士人空談不切實用的弊端非常不滿, 提出: “凡文之不 關於六經之旨指, 經世之務者, 一切不為.”117) 由此, 他所著如
日知錄、
109) 黃宗羲, 南雷文定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前集卷1, 留別海昌同學序 . 110) 唐甄, 潛書 (中華書局, 1963), 上篇上 · 自明 , p.25.
111) 魏象樞, 寒松堂全集 卷之12, 庸言 , p.886.
112)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1, 康熙朝宰輔上 ,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禮部尚書保和殿 大學士加一級柏鄉魏公裔介墓誌銘 , p.245.
113) 熊賜履, 閑道錄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14) 熊賜履, 閑道錄 卷下, p.37.
115) 錢儀吉, 碑傳集 卷23, 雍正朝部院大臣上 , 蔡文勤公祠碑 , p.773.
116) 張載說, “故天地之塞, 吾其體; 天地之帥, 吾其性. ……民吾同胞, 物吾與也”
(張載 撰, 朱熹 注, 張子全書 (商務印書館, 1935年版) 卷之1, 西銘 , pp.2-3).
天下郡國利病書
、
肇域志
諸書皆關乎世道人心. 陸世儀是典型的例子, 其學“主于敦守禮法, 不虛談誠敬之旨; 主于施行實政, 不空為心性之功”, 宣稱: “今所當學者, 正不止六藝, 如天文、
地理、
河渠、
兵法之類, 皆切於 用世, 不可不講. 俗儒不知內聖外王之學, 徒高談性命, 無補於世, 所以來 迂拙之誚也.”118) 時人稱世儀之學“其思精切而不浮也, 其辨詳密而不紊 也”、
“陸子之為人心世道計者, 至深遠矣”, 乃“正學之幹城”.119) 胡承諾, 晚著
繹志
, “由聖賢修身立命以及帝王之任官行政、
制事治人, 名臣賢士 之所以持躬成業, 凡民之所以居室盡倫, 莫不兼綜條貫, 原本道德, 切近人 情, 考據古今, 推準時會, 為有體有用之學.”120)不少理學官僚從程朱理學的基本教義出發, 內而修諸身, 外而澤及家國天 下, 舉凡朝政
、
地方之民生、
民寞皆在其施展抱負之處. 張承烈, “以草茅 崛起之寒畯, 備員史館, 孤介特立, 而數年之間, 惕厲中外, 功績懋著, 為世 名臣. 公誠上不負君, 下不負所學”.121) 陸隴其學以經世, 成效顯著, 贏得 時人“以理學聞於世”“以學術為政事”122)的稱許. 孫嘉淦任職直隸時, “凡賑 饑、
通運、
開河、
捕蝗諸政, 次第興舉.”論者以“誰謂存誠居敬之學, 鄰於 迂疏而寡效哉”123)稱之.較之理學官僚, 大部分民間理學士人施展抱負的空間則相對少得多. 張履 祥著
補農書
, 于“藝谷、
栽桑、
育蠶、
畜牧諸法”124)無所不究, 但終以“讀 書所以明理, 明理所以適用. 今人將適用二字看得遠了, 以為致君澤民, 然 後謂之適用. 此不然也”125)自解. 也就是說, 不必將能否通過“致君澤民”達117) 顧炎武, 亭林文集 (四部備要本, 上海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 卷4, 與人書 三 .
118) 四庫全書總目 卷94, 子部 , 儒家類四 , p.798.
119) 陸世儀, 思辨錄輯要, 張伯行 序 , p.3.
120) 清史列傳(九) 卷66, 儒林傳上一 · 胡承諾 , pp.169-170.
121) 錢儀吉, 碑傳集 卷23, 雍正朝部院大臣上 , 少司寇王公承烈墓誌銘 , p.767.
122)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6, 康熙朝部院大臣上之上 , 監察禦史陸君墓誌銘 , p.491.
123) 錢儀吉, 碑傳集 卷26, 乾隆朝宰輔上 , 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吏部尚 書協辦大學士孫文定公嘉淦墓表 , p.875.
124) 四庫全書總目 卷102, 子部 , 農家類存目 · 沈氏農書 , p.855中.
致“適用”看得過重. 寶應朱澤沄, 雖“用世之具無不殫悉”, 但其終身“不見用 於世”.126) 當然, 這種不見用於世的原因也相當複雜. 遺民士人群體尤為典 型, 他們更多的是出於“夷夏之防”, 鼎革後, 高尚其志, 不欲為清廷畫太平 策. 如, 顧炎武儘管以宣導學以經世著稱, 但其卻將這種經世的理論與構想 托之後世, 即“有王者起”, 可以見諸其行. 以“天下之事, 有言在一時, 而其 效見於數十百年之後者”127) 自況. 仁和柴紹炳, 其學于天文
、
輿地、
曆 法、
禮制、
樂律、
與夫農田、
賦役、
水利、
兵戎之事, 莫不窮原竟委, 勒有 成書. 但明亡後, “遂隱居不出, 鍵戶南屏, 一以著述為事.”128) 應當強調指 出的是, 儘管兩者的目的不一樣, 但在根本趨向上則是一致的, 那就是經世 致用.清初理學講求經世致用, 還體現在由總結理學“清談”的教訓出發, 提倡尊 經重史. 不少理學士人直指明末理學末流不讀經史的弊病, 所謂: “不習六 藝之文, 不考百王之典, 不綜當代之務”.129) 顧炎武提出“理學即經學”的命 題, 宣導經世致用, 他認為“理學之名, 宋人始有之. 古之所謂理學, 經學也, 非數十年不能通也. 故曰: ‘君子之于
春秋
, 沒身而已矣. 今之所謂理學, 禪學也. 不取之
五經
而但資之語錄……舍聖人之語錄而從事於後儒, 此之 謂不知本矣”.130) 顧炎武的思想, 反映出清初學者尊經重史的學術路向. 目 的在於經世, 即“引古籌今, 亦吾儒經世之用矣.”131) 後人也稱顧氏之學是“以經世為體, 以經史為用”的“經世之學”.132) 清初理學實現經世之學的途 徑主要是為“經世之學”尋找本原. 誠如王國維先生所說: “(清初諸儒)離喪 亂之後, 志在經世, 故多為致用之學, 求實經史, 得其本原, 一掃明代苟且
125) 張履祥, 楊園先生全集 卷之13, 書十二 · 答顏孝嘉 (甲申), p.367.
126)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29, 理學下 , 朱先生澤沄行狀 , p.3836.
127) 顧炎武 著, 黃汝成 集釋, 日知錄集釋 卷19, 立言不為一時 , p.448.
128) 錢儀吉, 碑傳集 卷127, 理學上 , 崇祀理學名儒柴先生紹炳傳 , p.3731.
129) 顧炎武 著. 黃汝成 集釋, 日知錄集釋 卷17,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 p.154.
130) 顧炎武, 亭林文集 卷3, 與施愚山書 . 131) 顧炎武, 亭林文集 卷4, 與人書 .
132) 王國維, 觀堂集林 卷23, 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觀堂集林 卷23, 王國維 遺書 第4冊, 上海古籍書店, 1983).
破碎之習, 而實學以興.”133) 有學者在總結清初批判
、
總結理學思潮的走向 時, 認為“明末走的是由王學返回朱學的思想進路, 清初走的是由理學到實 學的思想進路.”134) 儘管未必準確, 但也大體上反映了清初理學趨實, 重經 世致用的特徵.133) 王國維, 觀堂集林 卷23, 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 134) 盧鐘鋒, 中國傳統學術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p.257.
(한글요약)
“清初 程朱理學 연구중의 몇 가지 사고” 二論
주 창롱 (朱昌榮)
본 논문은 청초 정주이학 연구와 관련한 두 가지 구체적 문제를 분 석한 글이다. 하나는 청조 정주이학의 유형과 단계 구획이고 다른 하 나는 청초 정주이학의 기본 특징이다.
이 논문은 청초 정주학의 특징을 왕명학(심학)과 대비되는 理學이라 고 규정하는 한편, 이 시기 이학가들을 청의 입관-康熙 중엽(1691)시기 와 康熙 중엽-乾隆 20년(1755) 시기로 대별하고 이들을 ‘官方理學’과
‘民間理學’으로 나누어 각 인물별 생몰 연대 등 개인 신상 자료와 저서 및 중요 특징을 간략하게 정리하고 있다.
두 번째 기본 특징과 관련하여서는 主敬·窮理·躬行實踐
、
經世致用의 講求 등으로 구분하여 주요한 인물들의 성취를 정리하였다.주제어: 청초, 정주이학 關鍵詞: 淸初, 程朱理學
Keywords: Early Qing Dynasty, the Cheng-Zhu Confucianism
(원고접수: 2012년 5월 14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6월 11일, 수정원고 접 수: 6월 일, 게재 확정: 6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