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劭年谱考订 -兼后汉书正误三则 *
曹 勤 (中國 西南政法大学)
**1)
Ⅰ. 序言
Ⅱ. 年谱
Ⅲ. 结语
Ⅰ. 序言
应劭在法律史上作出的贡献, 与他所受到的关注并不相符, 而他所处的 东汉同样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目前, 法律史学界对于律家应劭的关注 仍仅限于他的律章句.1) 然而, 注律章句并不是应劭律学的全部, 也不是他 对汉魏之际法律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四百余年的汉家制度在经历了党 锢之祸ㆍ董卓之乱以后, 几近消亡, 幸有应劭加以系统的编纂与整理, “删 定律令为汉仪”, “又集议驳三十篇”,2) 献给汉献帝, “于是旧事存焉
”,3) 这才有了曹魏“傍采汉律”的新律十八篇,4) 开启了“真正律令”的编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法家法律观念史梳理与研究”(项目编号: 15AFX004);
2014年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博士研究生重点项目岳麓书院藏秦简的 法文化研究(XZYJS2014019).
**曹勤,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律史学博士研究生,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 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1) 龙大轩, 汉代律家与律章句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pp.70-76.
2) 后汉书 「应劭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p.1614.
3) 晋书 「刑法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p.921.
纂之路.5) 应劭晚年所著的汉官及礼仪故事, 以周礼为原型, 是唐 六典以下历朝会典的前身, 所以说“朝廷制度, 百官典式, 多劭所立.”6)
记述应劭生平最重要的史料, 是范晔后汉书「应劭传」. 本传虽是后人 了解ㆍ研究应劭的主要依据, 但其所记尚有诸多模糊不清ㆍ甚至错讹矛盾 之处. 在此之后, 对应劭生平的考证与研究, 以陆侃如的中古文学系年ㆍ 吴树平的<风俗通义>杂考较为详实可靠,7) 但仍有诸多值得深究细考之 处: 如应劭历任职官的问题, 何以先任秩位高的萧令, 后任秩位低的汝南主 簿; 又如应劭个人著述的问题, 律本章句ㆍ尚书旧事ㆍ廷尉板令ㆍ
决事比例ㆍ司徒都目ㆍ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等七者, 是否由应劭所 作; 再如应劭各种著述的写作时期和它们互相之间的关联问题, 等等. 这些 都是研究应劭律学的前提性问题, 而通过梳理考证应劭的年谱, 上述问题 自然得解. 因此, 本文采用传统史学的年谱体裁, 逐年细考应劭事迹, 以期 对后汉书ㆍ应劭传予以补正, 勾勒出东汉律家应劭的一生, 望博雅方家 有以教之.
Ⅱ. 年谱
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 见桥玄.
应劭生年不详, 见桥玄事当是史料所载关于应劭的最早事迹. 后汉书
「孝桓帝纪」: “(延熹八年)五月……丙戌, 太尉杨秉薨.”8) 风俗通义「怪神 4) 晋书 「刑法志」, p.923.
5) 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将魏新律视作“真正律令(律典令典)”的前身([日]滋贺秀三, 「 关于曹魏新律十八篇篇目」, 杨一凡ㆍ寺田浩明 主编, 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 (魏晋隋唐卷),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p.209), 笔者认为“真正律令”的“编纂技 术”的起点或可从魏新律向前推至东汉末应劭向汉献帝所呈的汉仪. 此观点的 论述与年谱的考证并无直接关系, 故不在此赘述(详见拙文汉家制度的托命人:
应劭律学研究, 未刊稿).
6) 后汉书 「应劭传」, p.1614.
7) 陆侃如, 中古文学系年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p.885. 吴树平, 「<风 俗通义>杂考」 (文史 1979-7), pp.54-57.
8) 后汉书 「孝桓帝纪」, p.314.
」: “其旦, 予适往候之, 语次相告, ……到六月九日未明, 太尉杨秉暴薨.”9) 由此可知, 太尉杨秉生前, 应劭曾拜见过桥玄, 时间应该在延熹八年, 具体 当以杨秉卒时为下限. 至于杨秉薨的时间, 后汉书与风俗通义记载不 同, 后汉书所记的时间是“五月丙戌”, 即“五月二十二日”,10) 而风俗通 义则言“六月九日.” 据王利器考证: “袁纪及蔡中郎集俱云秉薨在延 熹八年五月丙戌.”11) 也就是说, 风俗通义的这段记载有误, 而应劭见桥 玄应在延熹八年, 且在五月二十二日前.
桓帝延熹五年至延熹八年(162年-165年), 父应奉为司隶校尉(秩二 千石).
延熹八年(165年),
应奉议立窦皇后事, 上疏理李膺等.应劭之父应奉因为辅助车骑将军冯绲平定武陵蛮寇乱, 由冯绲举荐为司 隶校尉. 「孝桓帝纪」: “(延熹五年)十一月, 冯绲大破叛蛮于武陵.”12) 「冯 绲传」: “振旅还京师, 推功于从事中郎应奉, 荐以为司隶校尉.”13) 可知, 平定武陵蛮事在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十一月, 应奉从这一年开始任司隶校 尉.
又据「宦者列传」: “(延熹)七年, ……明年, 司隶校尉韩演因奏悺罪恶 .”14) 可见, 应奉为司隶校尉的时间下限最迟在延熹八年(165年). 而应奉 卸任司隶校尉之后, 由韩演代之. 那么, 应奉卸任司隶校尉到底在哪一年?
是否就是延熹八年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第一, 「李膺传」「冯绲传」「刘佑传」「陈蕃传」皆言: 李膺ㆍ冯绲ㆍ刘佑等 因宦官之祸, 输作左校. 「冯绲传」「李膺传」资治通鉴又言: 应奉上疏理膺 等. 据陈蕃传: “八年, 代杨秉为太尉. 蕃让曰: ‘……臣不如弛刑徒李
9)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pp.441-442.
10) 日期的换算, 参见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 (北京: 古籍出版社, 1965, p.38).
11)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443.
12) 后汉书 「孝桓帝纪, p.311.
13) 后汉书 「冯绲传, p.1283.
14) 后汉书 「侯览传, p.2522.
膺.’”15) 资治通鉴亦将此事系于延熹八年.16) 由此可知, 李膺ㆍ冯绲ㆍ 刘佑等因宦官之祸, 输作左校, 应奉上疏理膺等, 此事当在延熹八年.
第二, 据「李膺传」: “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膺等.”17) 可知, 延熹八年, 应 奉上疏理膺等时, 他仍任司隶校尉. 故可断定: 应奉于延熹八年卸任司隶校 尉.
第三, 「李膺传」「陈蕃传」都记载当时李膺的官职是河南尹, 只有「冯绲传
」记为“司隶校尉李膺.”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校勘记按语: “膺之输作 左校, 本传及「陈蕃传」皆谓膺河南尹, 「冯绲传」则谓膺司隶校尉, 此范书之 疏缪也.” 「校勘记」仅指出后汉书的三处记载不一, 并未确指何者所载正 确. 由上文考证可知, 李膺输作左校时, 应奉仍任司隶校尉, 而应奉之后, 韩演继任. 由此可知, 李膺所任的应是河南尹, 而非司隶校尉. 故「冯绲传」
记载有误.
此外, 据「应奉传」: “邓皇后败, 而田贵人见幸, 桓帝有建立之议. 奉以田 氏微贱, 不宜超登后位, 上书谏曰: ‘臣闻周纳狄女, 襄王出居于郑; 汉立飞 燕, 成帝胤嗣泯绝. 母后之重, 兴废所因. 宜思关睢之所求, 远五禁之所忌.
’帝纳其言, 竟立窦皇后.”18) 「皇后纪」: “延熹八年, 邓皇后废, 后以选入掖 庭为贵人, 其冬, 立为皇后.”19) 可见, 应奉在延熹八年还曾议立窦皇后事.
汉桓帝延熹五年至延熹八年(162年-166年), 应劭著状人纪ㆍ中 汉辑叙, 其乃风俗通义的前期准备和取材来源.
第一, 考状人纪.
「应劭传」: “初, 父奉为司隶时, 并下诸官府郡国, 各上前人像赞, 劭乃连 缀其名, 录为状人纪.”20) 应奉为司隶校尉时, 曾下令郡国收集上呈“前 15) 后汉书「陈蕃传」, p.2163.
16) 资治通鉴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卷55, p.1784, 汉桓帝延熹八年十一月壬 子,
17) 后汉书 「李膺传」, p.2192.
18) 后汉书 「应奉传」, p.1608.
19) 后汉书 「桓思窦皇后纪」, p.445.
20)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人像赞.” 所谓“像赞”, 就是先人画像所附赞语, 多记录事迹ㆍ表彰功绩. 文心雕龙「论说」: “辨史则与赞评齐行.”21) 三国志「蜀书ㆍ邓张宗杨传」
直接将季汉辅臣赞尽录于文后. 可见, “前人像赞”确是撰史的重要史料 来源. 又据「应奉传」注引「袁山松书」: “奉又删史记ㆍ汉书及汉记三 百六十余年, 自汉兴至其时, 凡十七卷, 名曰汉事.”22)可知, 应奉搜集
“前人像赞”, 应该是为了删定史书. 而「应劭传」也记载了应劭“又集解汉 书.”23) 可见, 应氏父子都曾用功于史学, 如此看来, 应劭的状人纪应是 承袭家学之作.
此外, “东汉时地方撰述耆旧传成风”,24) 地方太守为“褒善叙旧, 以劝 风俗”让属吏“追录旧闻, 以为耆旧传.”25) 可见, 应劭的状人纪与耆 旧传同属一类, 都旨在“劝风俗.”
又据隋书「经籍志」: “后汉光武, 始诏南阳, 撰作风俗, 故沛ㆍ三辅有 耆旧节士之序, 鲁ㆍ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 郡国之书, 由是而作.”26)此处所 谓“郡国之书”, 其内容有“耆旧节士之序”ㆍ“名德先贤之赞”, 都是记述风 俗之书. 自后汉光武帝之诏起, 地方撰写此类“郡国之书”成风. 应劭任太山 太守时, 为“辩风正俗”,27) 开始撰写风俗通义,28) 这符合光武以来的撰 写“郡国之书”的政治风潮, 而风俗通义中也不乏“耆旧节士之序”ㆍ“名德 先贤之赞”这类内容. 再结合应劭早年间写作的状人纪, 可以推断状人 纪很可能是风俗通义的前期准备及取材来源.
第二, 考中汉辑叙.
先考其名. 辑者, 集也, 总要也. 汉书ㆍ艺文志颜师古注: “辑与集同,
21) 刘勰 撰, 范文澜 注, 文心雕龙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p.326.
22) 后汉书「应奉传」, p.1608.
23)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24) 袁宏 撰, 周天游 校注, 后汉纪校注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p.574.
25) 袁宏, 后汉纪 (张烈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桓帝纪上」, 「两汉纪下」, , p.402.
26) 隋书(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经籍志二」 , p.982.
27)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8.
28) 关于应劭开始撰写风俗通义的时间, 参见下文“汉灵帝中平六年”条考证.
谓诸书之总要.”29) 叙者, “书叙”也, “叙录”也. 余嘉锡: “汉ㆍ魏ㆍ六朝人 所作书叙, 多叙其人平生之事迹及其学问得力之所在.”30) 本传言应劭“论 当时行事”而作此书,31) 与“书叙”之体同. 余氏又曰: “盖叙录之体, 即是书 叙, 而作叙之法略如列传.32) 由此推之, 此书乃应劭所作东汉时人列传之 总要.
再考内容. 「应劭传」: “又论当时行事, 著中汉辑叙.”33) 汉人所谓“行 事”, 常指已行之事ㆍ过往之事, 亦有“旧例成法”之意. 刘敞: “行事者, 言 已行之事, 旧例成法也. 汉世人言行事ㆍ成事者, 意皆同.”34) 古人作史著 书常因循惯例. 如干宝搜神记就多采风俗通义事, 其“缀片言于残缺, 访行事于故老”的作法亦是采自风俗通义.35) 应劭深知秦火之过使“国家 行事, 俗间流语, 莫能原察”, 更知“三代遣輶轩使者”之功, “令人君不出户 牖而知异俗之语.”36) 这就是应劭要撰写风俗通义的原因, 也就是说, 考 察“国家行事, 俗间流语”必是风俗通义的作法. 显然, 这与中汉辑叙
“论当时行事”如出一辙.
中汉辑叙虽不传, 但从上文考证可知, 其书乃“东汉时人列传之总要”, 应入史部; 且与状人纪, 同是风俗通义的取材来源.
汉桓帝延熹九年至汉灵帝建宁元年(166年-168年), 应劭为萧令(秩
六百石或千石), 拜辞故司空宣酆.
29) 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艺文志」, p.1702.
30)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p.45.
31)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32)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p.46.
33)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34) 王念孙, 读书杂志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 p.342.
35) 干宝 撰, 汪绍楹 校注, 搜神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p.2.
36) 校风俗通义题序引意林所载「折当」篇「目录」: “泰山太守臣劭再拜上书曰:
‘秦皇焚书坑儒, 六艺缺亡. 高祖受命, 四海乂安, 往往于壁柱石室之中, 得其遗文, 竹朽帛裂, 残缺不备. 至国家行事, 俗间流语, 莫能原察. 故三代遣輶轩使者, 经绝 域, 采方言, 令人君不出户牖而知异俗之语耳’”(苏颂, 苏魏公文集; 王同策ㆍ管 成学ㆍ颜中其 等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p.442).
应劭任“萧令”时, 曾“周旋谒辞故司空宣伯应.”37) 宣伯应, 即宣酆.38)
“谒辞”于后汉书有两处: 其一, “(孙寿)宫内外兼宠, 威权大震, 刺史﹑二 千石皆谒辞之”;39) 其二, “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 求通待报.”40) 这两条史 料都是说新任命的刺史ㆍ二千石在离京上任前, 要先拜辞当时中央有权势 的长官. 因此, “谒辞”之义, 即到地方上任前拜别中央长官. 由此可见, 应 劭见宣酆, 是上任萧令前拜别宣酆. 应劭称宣酆为“故司空”, 盖因其写作此 段文字时, 宣酆已经亡故. 又据「孝桓帝纪」: “(延熹九年)冬十二月……光 禄勋汝南宣酆为司空.”41) 「孝灵帝纪」: “(建宁元年)夏四月戊辰……司空 宣酆免.”42) 可知, 宣酆为司空, 当在桓帝延熹九年冬十二月至灵帝建宁元 年夏四月期间, 那么应劭见宣酆亦当在此期间, 此时应劭初任萧令.
那么, 萧令又是何等职官呢?
东汉时, 萧县隶属沛国.43) 汉光武帝刘秀在更始元年曾被封为萧王,44) 其叔父刘良在平帝时举孝廉为萧令,45) 其封地ㆍ治所皆在萧, 萧县当是沛 国大县. 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 “属官, 每县ㆍ邑ㆍ道, 大者置令一人, 千石; 其次置长, 四百石; 小者置长, 三百石; 侯国之相, 秩次亦如之.”46) 严耕望考证: “续志‘千石’下盖夺‘其次置令六百石’七字耳.”47) 按照东汉 制度, 万户以上大县设置县令一人, 县令又分两等, 大者秩千石, 次者秩六 百石. 因此, 萧令至少是六百石官, 很可能是千石官.
37)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128.
38) “光禄勋汝南宣酆为司空”条注: “酆字伯应, 封东阳亭侯”(后汉书「孝桓帝纪」, p.318).
39) 后汉书「梁冀传」, p.1181.
40) 后汉书「丁鸿传」, p.1266.
41) 后汉书「孝桓帝纪」, p.318.
42) 后汉书「孝灵帝纪」, p.328.
43) “沛国(秦泗水郡, 高帝改. 洛阳东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 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 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萧, 本国”(后汉书「郡国志二ㆍ沛国」, p.3427).
44)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p.15.
45) “赵孝王良字次伯, 光武之叔父也. 平帝时举孝廉, 为萧令”(后汉书)「赵孝王良 传」, p.558).
46) 后汉书「百官志五ㆍ州郡」, p.3622.
47) 严耕望,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p.45.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 应奉因第二次党锢之祸, 自退, 著感骚.
「应奉传」: “及党事起, 奉乃慨然以疾自退. 追愍屈原, 因以自伤, 著感 骚三十篇, 数万言.”48) 这里只提到应奉“自退”和“著感骚”是因为“慨 然”于“党事”, 并没有言明是哪一次“党事.” 事实上, 桓灵之际, 前后有两 次“党事.”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第一次“党事起”, 李膺等下狱, 但因窦武 上书而免刑.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 窦武死于宦官之祸, 引发了建宁二年 (169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这次, 李膺最终被“考死, 妻子徙边, 门生ㆍ故 吏及其父兄, 并被禁锢.”49) 据“延熹八年”条考证可知, 应奉曾支持窦氏为 后, 他与窦氏一门渊源颇深, 窦武ㆍ李膺的悲惨结局对他来说应该是巨大 的打击. 所谓应奉“追愍屈原, 因以自伤”, “追愍”的应是李膺等清流, 同时 也因“党锢之祸”而“自伤.” 由此可以推断, 应奉自退ㆍ著感骚在灵帝建 宁二年.
汉灵帝熹平二年(175年), 应劭为汝南主簿(秩四百石), 议旧君讳.
张昭20岁时写了一篇讨论“旧君讳事”的“论”, 文中曾提到: “今应劭虽上 尊旧君之名”, 此论作于应劭“议宜为旧君讳”后不久, 而应劭当时正任汝南 主簿.50) 又知张昭卒于嘉禾五年(236年), 死的时候81岁.51) 据此推算, 张 昭“论旧君讳事”的时间应在灵帝熹平二年(175年). 也就是说, 应劭任汝南 主簿ㆍ“议旧君讳”约在熹平二年. 汉官仪: “郡主簿秩四百石.”52)可知, 汝南主簿是四百石官.
48) 后汉书「应奉传」, p.1609.
49) 后汉书「李膺传」, p.2197.
50) “弱冠察孝廉, 不就, 与郎共论旧君讳事”条注: “时汝南主簿应劭议宜为旧君讳, 论者皆互有异同, 事在风俗通. 昭著论曰: ‘……今应劭虽上尊旧君之名, 而下无 所断齐, 犹归之疑云.’”(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吴书七ㆍ张昭传」, pp.1219-1220).
51) “年八十一, 嘉禾五年卒”(三国志「吴书七ㆍ张昭传」, p.1223).
52) 佚文不见于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董诰 等编, 全唐文,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p.2789).
东汉时, 世家子弟先在地方担任吏职, 然后有资格被察举, 这是一条晋升 的常规途径.53) 汝南应氏是世家大族, 应奉当年就是先做的郡决曹史ㆍ上 计吏, 之后才被大将军梁冀举茂才.54) 桓帝本初元年(146年)七月丙戌诏:
“其令秩满百石, 十岁以上, 有殊才异行, 乃得参选. 臧吏子孙, 不得察举.
杜绝邪伪请托之原, 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55) 可见, 东汉末年, 一般要 求秩位“百石”以上, 且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官吏才有被察举的资格. 由 下条考证可知, 应劭在熹平二年(175年)举为孝廉郎. 依东汉制度, 往前推 十年, 就是延熹八年至熹平二年(165年-175年)这十年间应劭按理应该在 汝南做郡吏, 郡主簿应该是他所任的最高郡职, 秩四百石.
问题来了. 按照“汉桓帝延熹九年至汉灵帝建宁元年”条的考证, 应劭在 延熹九年至建宁元年间(166年-168年)做过萧令(秩千石或六百石), 这一官 职显然高于郡主簿(秩四百石). 那么, 应劭怎么会先任秩位高的萧令, 后任 秩位低的郡主簿, 然后再被举孝廉呢?56)
笔者推考, 应劭很可能先举孝廉为萧令, 因故去官, “更举孝廉.”57) 根据 邢义田先生的研究: 第一, “东汉常例先察孝廉而后除县令ㆍ长”;58) 第二, 东汉末年为父母服丧去官成为一种风气, 有不少除服之后再被举孝廉的例 子, 如度尚ㆍ王朗等.59) 那么, 应劭很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所以他才会先 为萧令, 再为主簿, 后又被举孝廉.
问题又来了, 应劭有没有可能因故去官呢? 据“汉灵帝建宁二年”条考证 可知, 应奉因党事自退, 「应奉传」虽然没有记载他的卒年, 但从“慨然以疾 自退”ㆍ“因以自伤, 著感骚”可知, 那次党锢事件对应奉的打击很大, 以
53) 邢义田, 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天下一家」, pp.303 -305.
54) 后汉书「应奉传」, p.1607.
55) 后汉书「孝桓帝纪」, p.288.
56) 应劭举孝廉事详见下条考证.
57) 所谓“更举孝廉”, 是再次举孝廉的意思. 东汉常有人“两度被举”, 甚至“四察孝廉”
ㆍ“九察孝廉” (邢义田, 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 p.305).
58) 邢义田, 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 p.304.
59) 邢义田, 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 pp.304-305.
至于忧愤成疾, 最终病死.
“汉律以不为亲行三年服, 不得选举.”60) 汉律规定不为父母服丧三年, 就没有资格被选举入官. 汉代以孝治天下, 汉律虽然没有规定在职者遇父 母丧须去官, 但却崇尚此种孝行, 这甚至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东汉明帝 永平年间, 玄武司马邓衍在职期间“不服父丧”, 明帝听说之后, 感叹当初没 有采信虞衍对此人的评价“有容仪而无实行”, 而邓衍得知皇帝的感叹, 便
“惭而退.”61) 又有孝安帝永初元年丁丑诏书: “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 自非 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 剧县十岁ㆍ平县五岁以上, 乃得次用.”62) 可见, 为 父母服丧而去官是“去职”的正当理由, 并受到从皇帝到士人的推崇. 应氏 作为汝南世家大族, 自然也推崇此种孝行. 应奉病故, 其子应劭定会去官回 乡为父守满三年丧. 若是如此, 应劭在建宁二年至建宁五年间(169年-172 年)去官回乡, 之后再为汝南主簿, 于熹平二年(175年)举孝廉, 这在时间上 也吻合. 此虽不乏推测之辞, 但如上述, 验诸史料也有迹可寻.63)
汉灵帝熹平二年(175年), 举孝廉, 为郎. 六月, 视洛阳虎贲寺东壁 黄人事.
后汉书「五行志」: “熹平二年六月, 洛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 形容须眉良是, 观者数万, 省内悉出, 道路断绝.” 刘昭注: “应劭时为郎. 风俗通曰: 劭故往视之……”64) 应劭在熹平二年(175年)六月, 为郎. 后 汉书「应劭传」: “灵帝时举孝廉.”65) 那么, 这个“郎”, 是不是指孝廉郎呢?
“举孝廉”的具体时间又在哪一年呢? 据上条考证, 熹平二年应劭为汝南主
60) 应劭 注. 汉书「杨雄传」, p.3569.
61) 后汉书「虞延传」, p.1153.
62) 后汉书「孝安帝纪」, p.208.
63) 应奉是否为第二次党锢的禁锢对象, 应劭有没有可能是受党锢的牵连而去官? 笔 者认为, 不可能. 理由有二: 第一, 应奉传已经言明, 应奉“自退”是因其“慨然以 疾”, 乃是因病辞官; 第二, 应奉辞官之后, “诸公多举荐”, 要知道党锢之禁一直到 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癸丑赦令诏书”才得以解除, 而在此之前, 党锢之人是不可 能被选举的. 但应劭在熹平二年(175年)已被举为孝廉, 其父应奉也早已病故.
64) 后汉书「五行志五ㆍ人痾」, p.3346.
65) 后汉书「应劭传」, p.1609.
簿. 也就是说, 在同一年, 应劭既为汝南主簿, 又为郎. 两者之间必有先后.
上条说过, 由郡职举孝廉是东汉的常制, 同时, 也是东汉郎官选除的主要途 径.66) 因此, 应劭“为郎”, 应该就是为孝廉郎, 而且是先为汝南主簿, 后举 孝廉. 故可确定“灵帝时举孝廉”就在熹平二年.
汉灵帝中平元年四月至二年五月(184年-185年), 应劭任太尉议曹
掾,
议夜龙案.「孝灵帝纪」: “(中平元年)夏四月, 太尉杨赐免, 太仆弘农邓盛为太尉.
……(中平二年)五月, 太尉邓盛罢.中平元年四月至二年五月, 邓盛为太尉.
据后汉书「五行志」: “灵帝光和中, 雒阳男子夜龙以弓箭射北阙……近射 妖也.” 注引「风俗通」佚文: “劭时为太尉议曹掾, 白公邓盛.”67) 可知, 应 劭为太尉议曹掾时, 议夜龙案, 此时太尉应是邓盛, 因此, 此事当在“中平 中”, 而后汉书将此事系在“灵帝光和中”, 有误.68)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 应劭为太尉议曹掾. 三月, 议开募鲜卑事;
四月, 立刘宽碑.
「应劭传」: “中平二年, 汉阳贼边章ㆍ韩遂与羌胡为寇, 东侵三辅, 时遣 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北军中候邹靖上言: ‘乌桓众弱, 宜开募鲜卑. ’ 事下四府, 大将军掾韩卓议……邵驳之曰: ……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 于是 诏百官大会朝堂, 皆从劭议.”69) 本传记载此事, 未言明此时应劭的官职.
此事亦见于太平御览引「汉名臣奏」: “太尉属应劭ㆍ司徒属孙嵩ㆍ司空掾 孔伷议, 以鲜卑隔在漠北……”此处言明应劭为“太尉属.” 又据「孝灵帝纪」
可知, 皇甫嵩出兵讨伐边章ㆍ韩遂, 事在中平二年三月,70) 因此, 议事当在
66) 王克奇, 论秦汉郎官制度 (安作璋ㆍ熊铁基 著, 秦汉官制史稿, 济南: 齐鲁 书社, 2007), pp.390-394.
67) 后汉书「五行志五ㆍ射妖」, p.3343.
68) 参见洪亮吉四史发伏曰: “盛以中平元年四月为太尉, 至二年五月罢, 则龙事当 属中平中, 非光和中也”(转引自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571).
69) 后汉书「应劭传」, p.1609.
70) 后汉书「孝灵帝纪」, p.351.
三月. 由上条考证可知, 中平二年三月至五月, 仍是太尉邓盛任内. 因此, 所谓“太尉属”, 应是“太尉议曹掾”一职.
此外, 应劭曾以故吏身份为刘宽立碑, 「刘宽碑阴故吏名」中录有应劭的 籍贯ㆍ字ㆍ当时所任官职. 据隶续「刘宽碑阴故吏名」洪适按语: “题名之 上有十五世孙周王记室爽题(阙)数百字大略云: 中平二年故吏立碑于洛阳 道.”71) 可知, 刘宽死于中平二年二月, 于四月下葬,72) 所以立碑题名当在 中平二年四月, 与应劭任太尉议曹掾的时间能够吻合. 另外, 「刘宽碑阴故 吏名」题名中, “故吏”与“南顿应劭仲瑗”间刚好“阙五字”,73) 考察其他题名 的书写文例, 可知, 此五字应是立碑时应劭的官称. 综上, 可以断定所缺五 字应是“太尉议曹掾.”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 应劭举高第, 再迁.
「应劭传」: “(中平)三年, 举高第, 再迁.74)
汉灵帝中平四年至六年(187年-189年), 应劭为车骑将军何苗掾.
本传开篇仅言应劭在“灵帝时举孝廉, 辟车骑将军何苗掾”,75) 叙述模糊.
由上文考证可知, “举孝廉”事在熹平二年, 之后应劭任太尉议曹掾, 并未直 接“辟为车骑将军何苗掾.” 据「孝灵帝纪」: “(中平四年)三月, 河南尹何苗 讨荥阳贼, 破之, 拜苗为车骑将军. ……(中平六年八月)己巳, 车骑将军何 苗为进部曲将吴匡所杀.”76) 可知, 何苗任车骑将军的时间为中平四年三月 到中平六年八月. 因此, 应劭为其掾属当在此期间.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 应劭由营陵令迁泰山太守. 为营陵令时,
71) 洪适, 隶释(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隶续」, p.407.
72) 洪适, 隶释「隶续」, p.124.
73) 洪适, 隶释「隶续」, p.407.
74) 后汉书「应劭传」, p.1610.
75) 后汉书「应劭传」, p.1609.
76) 后汉书「孝灵帝纪」, pp.354, 358.
移书申约吏民; 任泰山太守时,
开始撰写风俗通义.「应劭传」: “(中平)六年, 拜太山太守.”77) 风俗通佚文: “余为营陵令, 正触太岁. 主簿令余东北上, 余不从. 在事五月, 迁太山守.”78) 可见, 应劭 在迁泰山太守之前, 曾任营陵令, 时间不长, 仅五个月. 为营陵令时, 治下 淫祀盛行, 应劭于是下教“申约吏民”, 旨在移风易俗.79) 又据苏颂校风俗 通义题序案: “此其自叙如此, 势当在卷首或卷末.”80) 苏颂所言应劭“自 叙”, 其中有“泰山太守臣劭”六字,81) 可见, 应劭在任泰山太守时, 开始撰 写风俗通义.
汉献帝初平二年至三年(191年-192年), 应劭为泰山太守. 二年(191
年)十一月, 破青州黄巾军; 三年(192年),
与陶谦上奏共推朱儁为太师.
根据「孝献帝纪」和「应劭传」的记载, 汉献帝初平二年十一月, 青州黄巾 军寇扰泰山郡, 应劭时任泰山太守率兵击退黄巾军.82) 第二年, 董卓被诛, 其旧部李傕ㆍ郭汜作乱. 应劭与陶谦ㆍ孔融ㆍ袁忠ㆍ郑玄等人共同推举朱 儁为太师, 一同讨伐李ㆍ郭, 奉迎天子.83)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 应劭为泰山太守, 弃官奔袁绍, 著成风俗
77) 后汉书「应劭传」, p.1610.
78) 马总, 意林「风俗通」 三十一卷 (钱泳ㆍ黄汉ㆍ尹元炜ㆍ牛应 编, 笔记小说大 观 第一册, 南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 p.203.
79)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395.
80)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586.
81) 苏颂, 苏魏公文集 下册, p.442.
82) “(初平二年)十一月, 青州黄巾寇太山, 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后汉书「孝献帝纪
」, p.372). “初平二年, 黄巾三十万众人郡界. 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 前后斩首数千 级, 获生口老弱万余人, 辎重二千两, 贼皆退却, 郡内以安”(后汉书「应劭传」, p.1610).
83) “(初平三年)陶谦……乃与诸豪桀共推儁为太师, 因移檄牧伯, 同讨李傕等, 奉迎 天子. 乃奏记于儁曰: ‘徐州刺史陶谦……北海相孔融ㆍ沛相袁忠ㆍ太山太守应 劭……博士郑玄等, 敢言之……’”(后汉书「朱儁传」, p.2312).
通义.
献帝兴平元年, 曹操因父曹嵩途经泰山返兖州, 而令应劭护送, 谁知, 劭 兵未到, 曹嵩却被陶谦的追兵杀害. 「应劭传」: “劭畏操诛, 弃郡奔冀州牧 袁绍.”84) 本传认为应劭弃官奔袁是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 而笔者以为, 应 劭弃官逃跑确实是因为惧怕曹操, 但他选择投奔袁绍, 应有另一重缘故, 即 应氏与袁氏本就是同乡ㆍ世交. 汝南袁氏号称“四世三公”;85) 汝南应氏从 汉和帝时代起就历任二千石官, 亦是望族. 劭父应奉在20岁时, 还亲赴彭 城相府拜访袁贺.86) 应劭也与袁贺之子袁忠同时为官, 并共同推举朱儁为 太师.87) 由此可见, 应ㆍ袁两家确实世代交好ㆍ私交甚密, 基于这样的关 系, 应劭才能寄希望于袁绍的庇护.
风俗通义ㆍ正失“彭城相袁元服”条: “正甫亦有重名, 今见沛相. 载德 五世, 而被斯言之玷; 恐多有宣公之论, 故备记其终始.”88) 此处, 应劭论 及袁贺ㆍ袁忠父子, 又言袁氏是“载德五世”, 王利器认为当时都称袁氏“蝉 联四世”, 只有应劭说“五世”, 想必是归袁之后, 把袁绍也算进去了.89) 此 外, 他认为风俗通义中有关时年限的最晚记载是“予以空伪, 承乏东岳, 忝素六载.”90) 王利器考证: “以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 至兴平元年, 弃官归 袁绍, 前后适为六载.91) 也就是说, 风俗通义成书于应劭归袁之后.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 应劭献汉仪ㆍ驳议三十卷.
「应劭传」: “又删定律令为汉仪, 建安元年乃奏之. 曰: ……臣累世受 84) 后汉书「应劭传」, p.1610.
85) 袁绍的高祖袁安ㆍ祖父袁京ㆍ父袁汤都官至三公(后汉书「袁安传」, pp.1519, 1522, 1523).
86) 注引谢承书: “奉少为上计吏, 许训为计掾, 俱到京师. ……奉年二十时, 尝诣 彭城相袁贺”(后汉书「应奉传」, p.1607). 袁贺的曾祖父是袁安, 他与袁绍同宗(应 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128).
87) 参见“汉献帝初平二年至三年”条考证.
88)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129.
89)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136.
90)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69.
91)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2.
恩, 荣祚丰衍, 窃不自揆, 贪少云补, 辄撰具律本章句ㆍ尚书旧事ㆍ
廷尉板令ㆍ决事比例ㆍ司徒都目ㆍ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凡二百 五十篇. 蠲去复重, 为之节文. 又集驳议三十篇, 以类相从, 凡八十二 事.”92) 此段记述亦见晋书ㆍ刑法志, 文句基本相同. 献帝建元元年, 应 劭献上汉仪和驳议, 二者乃其编著, 均无疑问. 然而, 自沈家本历代 刑法考起,93) 多有学者承沈氏之说, 以为律本章句等七者是应劭的作 品.94) 笔者认为, 此说源于对「应劭传」及晋书「刑法志」中“撰具”二字的 误解. 所谓“撰具”, 是指整理ㆍ编纂, 并非原作. 如东观汉记: “郡国上甘 露降. 群臣上言: ‘地只灵应而失草萌, 宜命太史撰具郡国所上. ’上遂不听, 是以史官鲜记焉.”95) 可见, 此处太史的工作只是整理ㆍ编纂郡国上奏中关 于“甘露降”这类祥瑞之事, “撰具”的对象是“郡国所上.” 又如许冲上说文 解字表: “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 古文孝经者, 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 献, 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 皆口传, 官无其说, 谨撰具一篇并上.”96) 此条史料乍见之下, 确实表达了“许慎著作古文孝经一篇”的意思, 但细 读前后文, 许慎当是“撰具”他先前所学的“孝经孔氏古文说”而成书“一 篇.” 由此可见, 律本章句等七者只是应劭作汉仪的取材对象, 并非应 劭作品.
还有一种误解, 是将律本章句等七者看作汉仪的篇目或者说组成部 分, 甚至认为“二百五十篇”是指汉仪的篇数.97) 应劭汉仪虽取材自律
92) 后汉书「应劭传」, p.1612以下.
93) 沈家本按: “劭自撰章句, 当与诸儒章句不同(沈家本, 历代刑法考, 邓经元ㆍ 骈宇骞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p.876).
94) 后世学者无论是对晋书「刑法志」的研究, 还是对汉代律学和律章句的研究, 都 深受沈说影响, 故此误解延续至今(高潮ㆍ马建石 主编, 中国历代刑法志注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p.68; 何勤华, 「秦汉律学考」, 何勤华 编, 律学考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p.52. 张伯元, 「<春秋决狱>考续貂」, 律注文献丛考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p.93).
95) 吴树平 校注, 东观汉记校注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p.12.
96) 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p.320.
97) 吴树平, 「<风俗通义>杂考」; 许殿才ㆍ毛英萍, 「应劭与<风俗通义>」 (中国社会 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3), pp.104-108.
本章句等七者, 但其编撰体例和篇目却无从考证. 持此说者, 只是对「应劭 传」和晋书ㆍ刑法志此段文字的又一种误读而已. 文曰: “辄撰具律本章 句ㆍ尚书旧事ㆍ廷尉板令ㆍ决事比例ㆍ司徒都目ㆍ五曹诏书
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 蠲去复重, 为之节文.其中, “蠲去复重, 为之 节文”表达的很清楚, 汉仪所录不过上述七者的“节文”而已, 是否以七者 为篇题并未提及. “二百五十篇”是指应劭收集的律本章句等七者的总篇 数, 并非汉仪的篇数.
此外, 笔者认为律本章句ㆍ尚书旧事ㆍ廷尉板令ㆍ决事比例ㆍ
司徒都目ㆍ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本就是七类不同的官文书汇编, 且早 已成编, 多是从西汉之初就已开始汇编成册了, 后世可随时增减, 并非一时 一家之作. 而应劭虽取材自此七者, 但从史料来看, 他只做了“删定”, 并无
“增补.”98)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 会郑玄. 著汉官仪
及礼仪故事.
据「袁绍传」: “(建安)二年, 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 锡弓矢节 钺, 虎贲百人, 兼督冀ㆍ青ㆍ幽ㆍ并四州, 然后受之.”99) 袁绍在建安二年 被拜为大将军, 统领冀州. 结合郑玄传可知, 应劭会郑玄就在“大将军袁 绍总兵冀州”的宴会上.100) 又据「应劭传」: “(建安)二年, 诏拜劭为袁绍军 谋校尉. 时始迁都于许, 旧章堙没, 书记罕存. 劭慨然叹息, 乃缀集所闻, 著汉官礼仪故事, 凡朝廷制度, 百官典式, 多劭所立.”101) 可知, 就在这 一年, 应劭做了袁绍的军谋校尉, 且在此时著汉官礼仪故事. 但据司马彪
续汉书: “劭又著中汉辑叙ㆍ汉官仪及礼仪故事, 凡十一种, 百三
98) 关于律本章句等七者的文本性质ㆍ内容等问题, 笔者已另作一文详论, 此处只 摘录与本文相关的部分重要结论(参见拙作「汉家制度的托命人: 应劭及其律学研究
」, 未刊稿)
99) 后汉书「袁绍传」, p.2389.
100) 后汉书「郑玄传」, p.1211.
101)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十六卷.”102) 司马彪早于范晔, 与应劭时代更为相近, 他的记载应当更为可 信. 他明确指出应劭著述共有“十一种”, 虽未一一列明, 却将汉官仪与
礼仪故事分为两种, 这似乎与范氏记载冲突. 又据王利器校注本风俗通 义校注「附录」载「范晔<后汉书ㆍ应劭传>」, 王氏将“汉官ㆍ礼仪故事
”标点为两书.103) 王氏此举或可说明一点, 司马氏与范氏虽记载不一, 但 有可调和之处, 并非完全冲突. 笔者在此采司马氏之说, 旨在厘定年谱, 不 做过多延伸.
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 已卒于邺.
据三国志「魏书ㆍ武帝纪」注引世语: “劭惧, 弃官赴袁绍. 后太祖定 冀州, 劭时已死.104) 曹操平定冀州在建安九年,105) 史书虽未确载应劭的 卒年, 但可以确定应劭最晚于建安九年卒于邺.106)
Ⅲ. 结语
本文详考应劭生平事迹15则, 兼考其父应奉相关生平事迹2则. 考其职官 8种, 应劭历任: 萧令ㆍ汝南主簿ㆍ孝廉郎ㆍ太尉议曹掾ㆍ车骑将军掾ㆍ营 陵令ㆍ泰山太守ㆍ军谋校尉. 详考其论著7种: 最早著状人纪和中汉辑 叙, 在此基础上, 后著成风俗通义, 再后来向汉献帝进献汉仪和三十 卷驳议, 又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
现将应劭生平及著述概述如下:
应劭, 汝南南顿人, 字仲瑗. 生年不详, 史料所载其最早事迹, 当是其少 年壮游时见桥玄, 事在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 延熹五年至八年(162年
102)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ㆍ王粲传」, p.601.
103)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p.628.
104) 三国志「魏书一ㆍ武帝纪」, p.11.
105) 三国志「魏书一ㆍ武帝纪」, p.25.
106)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165年), 其父应奉任司隶校尉, 应劭在此期间著有状人纪中汉辑叙, 此二者乃后著风俗通义的前期准备和取材来源. 汉桓帝延熹九年至灵帝 建宁元年(166年-168年), 应劭任萧令, 此乃史料可考劭所任最早的职官.
建宁二年(169年), 其父应奉因第二次党锢之祸, 自退, 著感骚. 此乃史 籍所载应奉最后一事, 后遂病逝. 东汉士人有去官守丧之风, 故应劭或因父 忧去官回乡, 期满之后又出任汝南主簿. 熹平二年(175年), 汝南主簿任上 议旧君讳. 同年, 举孝廉, 于洛阳为孝廉郎. 中平元年四月至二年五月(184 年-185年), 应劭任太尉邓盛属下议曹掾, 参议夜龙案及开募鲜卑事. 中平 二年四月(185年), 以故吏身份为刘宽立碑, 刘宽碑阴故吏名题名中, “故 吏”与“南顿应劭仲瑗”间所缺五字, 当为此时应劭职官名“太尉议曹掾.” 中 平三年(186年), 举高第, 再迁, 任车骑将军何苗掾. 至中平六年(189年), 应劭任营陵令, 在事五月, 迁泰山太守, 开始撰写风俗通义. 任泰山太守 期间, 于汉献帝初平二年十一月(191年), 破青州黄巾军, 三年(192年), 与 陶谦上奏共推朱儁为太师. 兴平元年(194年), 应劭因曹嵩之祸, 为躲避曹 操追杀, 弃官投奔袁绍, 归袁后著成风俗通义. 建安元年(196年), 应劭 向汉献帝进献汉仪ㆍ驳议三十卷. 其中, 汉仪乃劭删定律本章句
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而 成. 建安二年(197年),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 又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 由是“朝廷制度, 百官仪式, 所以不亡者, 由劭记之.”107) 最晚于建安九年 (204年), 应劭卒于邺.
本文详考应劭年谱, 以补正后汉书ㆍ应劭传之余, 另有后汉书正误3 则, 刘宽碑阴故吏名阙文增补1则, 汉官仪辑佚1则. 简列如下:
(一) 后汉书正误3则.
1. 后汉书「冯绲传」(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下同): “迁, 故车骑将军 单超之弟, 中官相党, 遂共诽章诬绲, 坐与司隶校尉李膺ㆍ大司农刘佑俱输 左校. 应奉上疏理绲等, 得免.”108) 其中, 称李膺为“司隶校尉”, 有误. 据
107) 三国志「魏书一ㆍ武帝纪」, p.11.
108) 后汉书「冯绲传」, p.1283.
本文考证, 李膺输作左校时, 应任“河南尹”, 而非“司隶校尉.”
2. 后汉书「五行志」: “灵帝光和中, 雒阳男子夜龙以弓箭射北阙……
近射妖也.”109) 应劭为太尉邓盛议曹掾时, 议夜龙案, 据本文考证, 此事当 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四月至二年五月期间, 即太尉邓盛任期内. 故后汉书「
五行志」将此事系在“灵帝光和中”, 有误, 应是“灵帝中平中.”
3. 后汉书「应劭传」: “劭慨然叹息, 乃缀集所闻, 著汉官礼仪故事, 凡朝廷制度, 百官典式, 多劭所立.”110) 中华书局标点本将汉官礼仪故事
标点为一书, 有误. 应从王利器校注本风俗通义校注中所引范晔后汉 书「应劭传」之标点, 即将“汉官ㆍ礼仪故事”标点为两书.
(二) 刘宽碑阴故吏名阙文增补1则
刘宽碑阴故吏名应劭题名中, “故吏”与“南顿应劭仲瑗”间刚好缺五字, 考察其他题名的书写文例, 可知此五字当为应劭参与立碑时的官称, 即“太 尉议曹掾.”
(三) 汉官仪辑佚1则
予从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辑录应劭汉官仪: “郡主簿秩四百石.此佚 文不见于陶宗仪ㆍ孙星衍ㆍ王仁俊所辑应劭汉官仪.”111)
109) 后汉书「五行志五ㆍ射妖」, p.3343.
110) 后汉书「应劭传」, p.1614.
111) 孙星衍 等, 汉官六种 (周天游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參考文獻目錄>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隋书(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资治通鉴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晋书(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后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干宝 撰, 汪绍楹 校注, 搜神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高潮ㆍ马建石 主编, 中国历代刑法志注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董诰 等编, 全唐文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龙大轩, 汉代律家与律章句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刘勰 撰, 范文澜 注, 文心雕龙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陆侃如, 中古文学系年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马总, 意林「风俗通」 三十一卷 (钱泳ㆍ黄汉ㆍ尹元炜ㆍ牛应 编, 笔记小说大观
第一册, 南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
苏颂, 苏魏公文集 (王同策ㆍ管成学ㆍ颜中其 等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孙星衍 等, 汉官六种 (周天游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安作璋ㆍ熊铁基 著, 秦汉官制史稿, 济南: 齐鲁书社, 2007) 严耕望,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吴树平 校注, 东观汉记校注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王念孙, 读书杂志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
袁宏 撰, 周天游 校注, 后汉纪校注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袁宏, 后汉纪 (张烈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应劭 撰, 王利器 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 (北京: 古籍出版社, 1965)
沈家本, 历代刑法考 (邓经元ㆍ骈宇骞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邢义田, 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洪适, 隶释(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何勤华, 「秦汉律学考」 (何勤华 编, 律学考,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张伯元, 「<春秋决狱>考续貂」 (律注文献丛考,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吴树平, 「<风俗通义>杂考」 (文史 1979-7)
许殿才ㆍ毛英萍, 「应劭与<风俗通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3) [日]滋贺秀三, 「关于曹魏新律十八篇篇目」 (杨一凡ㆍ寺田浩明 主编, 日本学者中国
法制史论著选(魏晋隋唐卷),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한글요약)
응소(应劭) 연보(年谱) 고증
-후한서(后汉书) 정오 3칙을 겸함
차오 친 (曹勤)
본고는 후한말 인물로 한관의(漢官儀), 풍속통의(風俗通儀) 등의 저술로 저명한 응소(应劭)에 관하여 그의 연도별 생애, 관직 경력, 저 술 활동 등의 내용을 연보 차원에서 정리 고증하였다. 그의 저술은 잘 알려져 있지만 후한서(後漢書)나 삼국지(三國志) 등에 그에 관한 기록이 소략하게 남아 있어서, 지금까지 그의 경력을 상세히 접근할 수 없었다.
본고는 응소에 관한 기록을 종합적으로 고증하였을 뿐만 아니라 특 히 후한서에 기록된 그와 관련된 기록들을 풍속통의(风俗通义)ㆍ
삼국지 등의 사료들과 대조 검토하였다. 이를 통해 응소와 관련된 후한서의 기록 중 서로 연대나 관직이 부합되지 않는 부분에 대한 고 증을 통해 3군데 수정을 했다. 그리고, 유관비음고리명(劉寬碑陰故吏 名)에 빠진 글자를 당시 응소의 관직이었던 “대위의조연(太尉議曹 掾)”으로 보충했으며, 또한 한관의의 일문(逸文)으로 “군주부질사백 석(郡主簿秩四百石)”을 집록(輯錄)하였다.
주제어 : 후한, 응소, 연보, 후한서
關鍵詞 : 东汉, 应劭, 年谱, 后汉书
Keyword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Ying Shao, Biographical Chronology, The History of Dong-Han
(원고접수: 2017년 6월 30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7년 8월 14일, 수 정원고 접수: 8월 21일, 게재 확정: 8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