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從志至節: 逸民的精神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從志至節: 逸民的精神教育"

Copied!
23
0
0

Teks penuh

(1)

從 志 至 節 : 逸民的精神教育

陳 舜 貞 (新加坡國立大學)

Ⅰ. 前 言

Ⅱ. 逸民 的問題

Ⅲ. 逸民 的精神

Ⅳ. 逸民 精神的教育與傳承:

從 志 至 節

Ⅴ. 結 論

Ⅰ. 前 言

不分思想派別

學術興趣, 後世的註疏家

史家

文學家討論或吟詠

論 語

逸民 的文字數量甚多. 這些談論 逸民 者既有更受孔子思想浸濡的鄭 玄(127-200)

范曄(398-445), 也有偏好老

莊言論的阮籍(210-263)

皇 甫謐(215-282), 逸民 之備受

論語

讀者注意, 由此可見. 論者或考證 逸 民 的姓名

身份, 或議論 逸民 的優缺點, 本文作者所關注的則是 逸民 所顯示的守 志 不改的精神, 欲指出 逸民 此精神的高度教育性和持續性.

與其他類別的教育相比, 精神教育的活動並非清楚可見的, 也未必是有組 織性, 因此比較不容易觀察. 精神的教育過程雖然 無形 , 不過, 一旦發揮 教育作用則影響廣大

深遠. 形態 無形 卻教育性 無限 的精神教育因此 深具探討的價值, 所以本文將以

論語

之 逸民 為案例, 研究 逸民 守 志 不改的精神如何源遠流長, 延續不斷地教育後世的

論語

讀者, 如何感動並 啓發他們, 如何左右他們的思想, 塑造他們的人格, 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

以下將説明 逸民 精神的教育傳承過程, 以及 逸民 守 志 不改的精神

(2)

的確具有廣大

持久的教育力量.

Ⅱ. 逸民 的問題

除了有意指出形態比較不易見的精神教育的影響力以外, 本文的寫作也 與作者的讀書經歷有關.

由於

論語

對 逸民 的描述很簡略, 當初為

論語

讀者的作者首見 逸民 的時候, 心中便起了一個疑問: 到底 逸民 是怎樣的人物?

論語

只有兩 章文字描述 逸民 . 一說 舉逸民, 天下之民歸心焉 ,1) 指出人心歸服 逸民 的現象; 二說七名 逸民 的名字, 並分之為三類: 伯夷

叔齊屬 不降志辱 身 類, 柳下惠

少連是 降志辱身 類, 虞仲

夷逸則是 隱居放言 類, 餘 下一人朱張則無描述語,2) 少連也事蹟不詳.3)

如果看孔子用的形容詞, 則可見 逸民 受孔子注意的地方是他們的 志 , 因爲孔子說前兩類 逸民 降 志 辱身和不降 志 辱身. 至於孔子說 隱居放 言 的第三類 逸民 也和 志 有關, 因爲孔子說過: 隱居以求其志 . 4)

若細看孔子怎麽說 逸民 的 志 , 則可看見 逸民 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第 一類 逸民 伯夷

叔齊 不降志辱身 , 可見他們堅持不改其 志 ; 第三類 逸民 虞仲

夷逸為了求其 志 而走上隱居的道路, 可見也是 志 不改的人

1) 論語 堯曰 第20.

2) 朱張身份不詳, 注疏家各有說法. 王弼說朱張字子弓, 荀卿以比孔子, 見皇侃, 語集解義疏(臺北: 廣文書局, 1991) 卷9,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658. 朱熹則 說朱張不見經傳, 見朱熹, 論語集注卷9, 微子 第18, 同一章 (四書章句集注

,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p.185). 劉寶楠則說: “朱張行事當夫子之時已失傳, 故論 列諸賢, 不及朱張, 但存其姓名於逸民之列” (劉寶楠, 論語正義(北京: 中華書 局, 1990) 卷21,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726).

3) 少連的事跡也不詳, 朱熹說少連是 東夷人 (朱熹, 論語集注卷9,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185). 劉寶楠則說: “據 雜記 , 孔子曰: 少連善居喪, 三日不怠, 三月不解, 期悲哀, 三年憂, 東夷之子也” (劉寶楠, 論語正義卷21,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727).

4)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論語 季氏 第16).

(3)

物. 可是, 問題出在第二類 逸民 柳下惠身上: 柳下惠是否也和第一

三類 逸民 相同? 究竟已經 降志辱身 的柳下惠有沒有改 志 呢?

因此, 下文將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因爲這答案能指出 逸民 的共同特徵, 也能説清楚 逸民 是何等人物.

Ⅲ. 逸民 的精神

其實孔子看 逸民 , 注意的焦點並不是 降志辱身 與否. 孔子並未根據 逸民 之 降志辱身 與否來為 逸民 排高下

優劣. 孔子也未對比自己與 逸民 以分高下

優劣, 孔子只說自己有別於 逸民 .5) 何況

論語

還有 舉 逸民, 天下之民歸心焉 這樣的話, 可知不管是哪一類 逸民 , 孔子不但未 貶他們, 恐怕還是欣賞他們的.

論語

語“言中倫, 行中慮, 身中清, 廢中權”也説明 降志辱身 與否非關 要旨, 重要的是 中 . 這些話已經指出柳下惠雖然 降志辱身 , 卻還是“言 中倫, 行中慮”的, 沒有可受批評的地方.

論語

還說柳下惠任士師時, 因爲 直道而事人 而遭黜,6) 可見柳下惠被貶官是由於堅持其 志 , 柳下惠之不 失其 志 , 由此亦可見.

孟子

評論柳下惠的話也可證實這一點.

孟子

說 柳下惠雖居下位而不卑, 仍然保持 爾為爾, 我為我 的心態: 儘管 爾袒裼 裸裎於我側 , 卻是 爾豈能浼我哉 的,7) 可見柳下惠在

孟子

眼中也同樣 未失其 志 .

此外, 孔子自十五起便立 志 ,8) 又常與弟子言 志 ,9) 還說 三軍可奪帥 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的話.10) 孔子既然對自己, 對弟子和匹夫都提出立 志 5)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論語 微子 第18).

6) “柳下惠為士師, 三黜. 人曰: 子未可以去乎? 曰: 直道而事人” (論語 微子 第18).

7) “爾為爾, 我為我, 雖袒裼裸裎於我側, 爾焉能浼我哉?” (孟子 萬章 下).

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論語 為政 第2).

9) 論語 公冶長 第5; 論語 先進 第11.

10) 論語 子罕 第9.

(4)

守之的要求, 可知孔子本人重視 志 , 深信 志 不可失. 既然孔子已說過 知柳下惠之賢 的話,11) 對其所賢的柳下惠不可能破例放下要求, 因此柳下 惠不可能, 也不應該是失 志 者.

以上所說的是: 儘管孔子自言自己和 逸民 有別, 卻和 逸民 一樣重視 志 , 同樣主張守 志 不可改, 孔子之所以欣賞 逸民 , 正是因爲他看到了 逸民 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守 志 不改的精神, 而 逸民 這守 志 不改的精 神, 也正是孔子本人也崇尚的精神.

除了從孔子的形容詞可見 逸民 守 志 不改的精神, 逸民 的行動和生 活也體現了守 志 不改的精神. 把事蹟不詳的朱張和少連暫時放開不說, 其 餘5名 逸民 都在面對人生問題時顯現此精神. 第一類 逸民 伯夷

叔齊爲 了不 降志辱身 而拒食周粟,12) 鄭玄亦說他們 不入庸君之朝 , 可見此兩人 為了力守其 志 , 寧可拒受食祿而遠逃. 第二類 逸民 柳下惠為堅持自己之 清, 不介意居下位. 至於第三類 隱居放言 的 逸民 虞仲

夷逸, 前者為了 讓位而逃竄荊蠻,13) 後者則在旁人勸仕時說: 吾譬則牛, 寧服軛以耕於野, 不忍被繡入廟而為犧 ,14) 可知虞仲

夷逸也是寧可逃亡

吃苦也不肯改其

志 的.

因此, 總的來說, 逸民 求守其 志 的精神, 落實于現實生活裏, 便是拒 位

逃位

居下位的行動.

若參考註疏家解説 隱居放言 的意思, 同樣也可以看到 逸民 拒位的行 動, 而這拒位的行動便是求守其 志 的精神的體現. 包氏(6-65 B.C.)解 放 言 為 不復言世務 ,15) 說的便是虞仲

夷逸不肯仕. 不復 隱含的意思是 兩人之前有仕的機會或經歷, 後來卻捨而不仕. 雖然李賢(654-684)解 放言 為 放肆其言, 不拘節制 ,16) 也不過是多指出了一個 言語不受節制 的觀

11) 論語 衛靈公 第15.

12)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3) 卷61, 伯夷列傳 , p.826.

13) 虞仲的身份有兩個說法: 一是太伯之後周章之弟, 二是太伯之弟 (劉寶楠, 論語 正義卷21,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727).

14) 事見尸子(同上, p.728).

15) 包氏注文 (皇侃, 論語集解義疏卷9,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656).

(5)

點. 李賢認爲虞仲

夷逸 言語不受節制 , 並未改變虞仲

夷逸堅持拒仕

逃仕的事實. 可見註疏家的共識也是承認 逸民 在面對人生問題, 以行動表 決其仕宦選擇的時候, 顯示了守 志 不改的精神. 逸民 這種堅持 求其志 的精神, 或者用現代的語言來説, 逸民 這種堅守原則, 不肯動搖的精神便 是本文所謂的 逸民 的精神.

Ⅳ. 逸民 精神的教育與傳承: 從 志 至 節

後世的

論語

讀者觀 逸民 , 都沒有例外底看到 逸民 與 志 的關係, 往 往還十分讚賞 逸民 此獨特的精神. 除了以語言文字推崇 逸民 守 志 不 改的精神, 他們甚至以 逸民 為楷模, 通過行動實踐了此精神. 以下將舉例 説明 逸民 此精神的傳承過程, 説明 逸民 精神的延續教育性. 這個過程, 可謂一個由單言 志 漸轉爲 節

志 連稱的過程.

1.  孟子  說 志 - 氣 與 逸民

欲說 逸民 精神的教育與傳承過程, 可先從孟子說起, 因爲孟子最尊孔 子, 曾經說過 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也 這樣的話,17) 還一心要學孔 子, 宣示過 乃所願, 則學孔子也 這樣的願望.18)

孔子說立 志 和求 志 , 孟子則說得 志 ,19) 以及尚 志 ;20) 可見孟子和 孔子一樣非常重視 志 . 孔子說 志 需嚴守不可奪, 孟子也認同, 因爲孟子 所說的得 志 與不得 志 , 差別只在發揮影響力的範圍和大小, 分別只在 16) 李賢注文 (劉寶楠, 論語正義卷21,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729).

17) 孟子 公孫丑 上.

18) 同上.

19)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 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 下);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 不得志脩身見於世” ( 盡心 上).

20) “王子墊問曰: 士何事? 孟子曰: 尚志” (孟子 盡心 上).

(6)

及人 ( 與民由之

澤加於民 )和 及己 ( 獨行其道

脩身見於世 ), 志 本身並未發生任何改變, 究此 志 的本質, 仍是要做 富貴不能淫, 貧賤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 大丈夫 . 既然此 志 是富貴

貧賤

威武等各種 外在因素也不能動搖的,21) 可見也是要守而不移的.

不過, 孟子雖然也主張守 志 , 語言卻有些不同. 正如程頤(1033-1107) 所說: 孟子把孔子所說的重視 志 的話轉換成 養氣 之說.22) 孔子說 志不 可奪 , 到了孟子, 則變成了 持志無暴其氣 .23)

除了程頤的話可支持孟子是以 氣 說 志 以外,

孟子

裏也有例子可證 實孟子說 養氣 的時候, 的確是指守 志 . 例如孟子說曾子 養志 ,24) 也說 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 .25) 既然士必定要尚的 志 和 氣 都是要養的, 而 且有士的身份的曾子的確在 養志 , 可見 志 和 氣 所指相同.

孟子

裏的其他話, 例如 夫志, 氣之帥也

志壹則動氣, 氣壹則動志 和 持其志, 無暴其氣 諸語,26) 也顯示了孟子所說的 氣 和 志 是一體相連 的, 即使孟子的話有 氣 由 志 統帥的意思. 即使像程頤一樣認爲 氣 與 志 是有一些小差別的,27) 也無需強分 氣 與 志 , 因爲無論是說 氣 由 志

統帥, 或是說 氣 由 志 生出, 志 居主位, 非常重要的事實仍然不變.

儘管在孟子心目中, 逸民 伯夷

、栁

下惠有 隘 和 不恭 的缺點,28) 比 不上孔子,29) 不過, 由於孟子看重 志 - 氣 , 而且主張守之或養之, 所以

21)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 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 下);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 不得志脩身見於世” ( , 盡心 上).

22) 程頤說: “仲尼只說一箇志, 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孟 子序說 , p.199; 程顥,程頤, 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1) 卷18, 伊川先生語 4, p.221).

23) 孟子 公孫丑 上.

24)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孟子 離婁 上).

25) 孟子 公孫丑 上.

26) 同上.

27) 程頤認爲 志 和 氣 還是有一些小差別的, 說 志 可生出 氣 , 意思便是孟子所說 的 氣 由 志 統帥 (程顥,程頤, 二程集卷15, 伊川先生語 1, p.162).

28) “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 隘與不恭, 君子不由也” (孟子 公孫丑 上).

29) 孟子對比孔子和 逸民 時, 更推崇孔子, 說唯有孔子是“巧力俱全而聖智兼備”者,

(7)

孟子

依然讚美 逸民 , 說 逸民 是聖人和百世之師,30) 稱伯夷使 頑夫廉

懦夫立志 , 譽

下惠令 鄙夫寛

薄夫敦 .31) 這些讚美 逸民 的話亦指出 了一個事實: 孟子認爲 逸民 守 志 的精神深具教育性.

2.  莊子  說 節 , 行 與 樂

孟子

以 氣 說 志 ,

莊子

卻是以 節 和 行 說 志 的, 還強調 逸民 伯夷

叔齊的 樂 .

莊子

對 逸民 伯夷

叔齊的評語是 髙節戾行, 獨樂其志, 不事於世 .32) 若說後兩句話 獨樂其志, 不事於世 是對前一句話 髙節戾行 的進一 步説明, 那麽, 高節 可指位置在前的第二句話 樂其志 , 戾行 則指位置 在後的第三句話 不事於世 , 如此兩分 節 與 行 , 則 節 所指應是 逸民 所樂的 志 , 行 則指 不事於世 的行動. 可否如此解釋, 可以參考註疏家 的説法.

郭象(252-312)註

莊子

此語只說伯夷

叔齊守餓

高讓

遠退之風, 並 沒有解釋 節 的意思; 但成玄英(唐代, 生卒年不詳)疏文則說 傲世之逸志 .33) 成玄英用的字還是

論語

所說的 志 , 可見成玄英也認爲 節 指 志 . 成玄英還很明確底說 節 的意思就是 志操 .34)

若從他處求

莊子

所言之 節 義, 可看

莊子

語 使人以為己節, 因以死 償節 .35) 章炳麟(1869-1936)解 節 為符節, 王敔(1656-1730)說 節 是 爲 之裁限, 令人從己 , 錢穆(1895-1990)則認爲章炳麟的解釋無法説通 以死 是聖之時者和集大成者, 逸民 則有不足之處, 伯夷叔齊僅為聖之清者, 柳下惠僅 為聖之和者 (孟子 萬章 下).

30) 孟子 盡心 下.

31) “故聞伯夷之風者, 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故聞下惠之風者, 鄙夫寛, 薄夫敦” ( 孟子, 萬章 下; 盡心 下).

32) 莊子, 讓王 第28.

33) “標傲世之逸志” (郭慶藩, 莊子集釋(北京: 中華書局, 1954), 讓王 第28, p.426.

34) “節者, 志操也” (郭慶藩, 莊子集釋, 庚桑楚 , pp.23, 350).

35) 莊子 庚桑楚 第23.

(8)

償節 , 故主張當如王說.36) 按王敔

錢穆的解法, 這兩句話說的是 自以爲 是 , 指強使他人從自己的 是 , 也就是說, 王敔

錢穆都解 節 為尺度

原則.

既然 逸民 堅持守 志 , 那麽, 借用王敔

錢穆的語言, 說 逸民 有尺 度

原則, 應是恰當的. 借用成玄英語言說 逸民 有 志操 也未嘗不可. 至 於

莊子

書其他說 節 的例子, 它們大多無涉 逸民 , 這裡略過不提.37)

至於 行 之義, 註疏家無說, 或許是因爲 髙節戾行 專指 逸民 , 無需一 詞兩分. 查 戾 有 至 之義,38) 戾行 可謂 至行 , 也與 高節 義同. 何晏 (193-249)說 逸民 的 節行 超逸,39) 便是 節 與 行 合一的例子.

無論分不分開 節 與 行 , 髙節戾行 的確指伯夷

叔齊不降之 志 . 總 言之,

莊子

說 逸民 之 志 時已改說 節 ,

莊子

還説 逸民 有 樂 . 既 然

莊子

說 逸民 高 與 樂 , 這些正面的形容詞説明

莊子

也是欣賞 逸 民 的精神的.

至於

莊子

所說的 節 的意思, 後人則有 志操 或尺度

原則的不同説 法.

3.  左傳  與  呂氏春秋  說 節

上文已示

論語

說 逸民 有 志 , 可是沒有說 逸民 有 節 , 說 節 的是

莊子

. 其實, 除了

莊子

說 節 , 戰國時代開始流行的

左傳

, 以及收集 時代大約相同的諸子思想, 但成書稍晚的

呂氏春秋

也說 節 .

36) 錢穆, 莊子纂箋(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3), 庚桑楚 , p.192.

37) 莊子書說 節 時, 所指之義包括骨節四時禮或調節節制, 以及墨子篇名 等幾種意思. 指骨節的例子有 養生主 “彼節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和 達生 “夫醉 者之墜車, 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 指四時的有 在宥 “四時不節”和 缮性 “四時得 節.” 指禮或具有調節節制義的是 在宥 “節而不可不積者, 禮也”和 漁父 “禮樂不 節”和“觀動靜之變, 適受與之度, 理好惡之情, 和喜怒之節.” 指墨子篇名, 又有節 省義的是 天下 “作為非樂, 命之曰節用.”

38) 段玉裁說釋詁毛傳皆訓 戾 為 至 (許慎,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8) 10篇上, p.475).

39) 皇侃, 論語集解義疏卷9, 微子 第18, 逸民 章, p.656.

(9)

左傳

說子臧和季札有 節 .40) 子臧在曹人與晉侯欲立他為君時說了 聖 達節, 次守節, 下失節, 為君非吾節也 的話.41) 季札要向子臧學習, 辭讓吳 國, 而說: 願附於子臧, 以無失節 , 也表明在吳國居位 非吾節也 .42) 子 臧和季札都不是

論語

的 逸民 , 可是辭讓事跡與 逸民 伯夷

叔齊相類, 而且下文所說的討論 志

節 的人物說起 逸民 的時候, 往往提起子臧 和季札之 節 .

根據

左傳

所述季札和子臧事跡, 二人所說之守 節 , 當指他們堅持不受 位的原則.

左傳

雖有宋司城盪意諸 效節于府人 的 死節 例子(因忠君

將領而死), 可是, 對其他因忠君

將領而死的許多人物, 例如祭 仲

紀叔姬

單伯

張柳朔和戎士,43)

左傳

都未用 節 字形容他們. 對 不肯為忠國

將領而死的相反人物, 例如元咺

鄭詹,44)

左傳

也未說 他們失 節 . 真正説宋司城盪意諸

祭仲等人物有 節

節義

執節

伏節

死節 的是杜預的注文. 同樣的, 說元咺

鄭詹等失 節 或不 能有 節 的, 也是杜預. 因此, 本文認爲

左傳

所說的子臧

季札之 節 , 當作堅持不受位的原則解, 這兩人的精神也與堅持守 志 的 逸民 精神相 通.

呂氏春秋

也提到有士 節 的人物介子推(介之推)和袁族目(爰旌目).45) 40) 朱自清, 論氣節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 上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pp.157-162.

41) 左秋明傳, 杜預注, 孔穎達疏, 春秋左傳正義(北京: 中華書局, 1957) 卷27, 成公傳15年 , pp.1096-1097.

42) 春秋左傳正義卷32, 襄公傳14年 , p.1309.

43) 桓公傳18年 記祭仲在鄭專政, 操縱廢立, 杜預注文說祭仲失忠臣之 節 . 此外, 杜預注 莊公經12年 時, 說紀叔姬在紀侯去國亡死之後 全守節義 . 莊公經29年 記紀叔姬卒, 杜預再度說紀叔姬 執節守義 . 文公傳15年 記周卿士單伯為魯效勞, 入齊求歸叔姬, 齊人執之. 杜預注文說單伯 執節不移 . 哀公傳5年 記晉圍攻柏, 張柳朔拒晉而戰死. 杜預在提到張柳朔的遺言 我將止死, 王生授我矣 時說: 授我 死節 . 成公傳18年 記晉悼公即位后, 令弁糾擔任校正御戎, 職責是 使訓諸御知義 . 杜預注文說 戎士尚節義 (左秋明傳, 杜預注, 孔穎達疏, 春秋左傳正義卷7, pp. 312; 卷9, p.371; 卷10, p.429; 卷19下, p.801; 卷57, p.2325; 卷28, p.1141).

44) 莊公經17年 記齊伐鄭, 鄭詹逃遁, 杜預說鄭詹不能 伏節守死, 以解國患 . 僖公 經28年 記衛大夫元咺出奔晉國, 訴君於晉, 杜預說元咺 失君臣之節 (左秋明傳, 杜預注, 孔穎達疏, 春秋左傳正義卷9, p.381; 卷16, p.637).

(10)

介子推有恩于晉文公卻堅持不受晉文公之賞, 袁族目寧可餓死也不受強盜 施捨的食物, 這兩個

呂氏春秋

說 節 的人物都與子臧

季札一樣, 同是堅 守原則, 不肯改易其 節 的人物.

4. 劉向說 逸民 的 節

到了漢代, 仍有劉向(公元前77-6)繼續說 節 . 雖然劉向沒有專論

論語

的 逸民 , 不過, 其所輯的 節士 ,46) 包括

論語

逸民 柳下惠和

左傳

說 守 節 的 子臧和季札, 還有

呂氏春秋

言 士節 的介子推和袁族目.

不過, 節士 卷之命名是否由于劉向?

四庫全書

編纂者稱曽鞏(1019 -1083)所校劉向

新序

有 節士 二卷, 可知此卷宋時已定名 節士 . 至於劉 向本人明確底冠以 節 字的則有五人, 他們是: 子臧

季札

不受魯宣公之 祿的宣公同母弟肸(原因是魯宣公篡奪君位)

不降匈奴的蘇武

養志安貧 居拒仕

拒饋贈的子列子, 另外還有四個未得 節 者.47)

劉向稱 節 的五人事例和情況各有差異, 或忠君不降, 或養志

安貧, 或 不受不當受之祿位, 共同點是堅持原則而不屈. 劉向說得 節 不當的四人事 例和情況雖也有別, 卻也同樣堅守想法而不移. 以上這幾名劉向稱 節 的人 物, 包括 逸民 柳下惠和

左傳

的子臧和季札在内, 都是堅守原則者.

5. 何晏說 節行 與王弼(226-249)說 志 , 節

如上所示, 何晏說 逸民節行超逸 , 可見用的是

莊子

的語言, 把 逸民 求 志 不屈的精神稱爲 節行 . 對 逸民 此精神, 何晏也和

莊子

一樣底讚

45) 許維遹集釋, 呂氏春秋集釋(北京: 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5) 第1冊, 卷12, 季冬 紀 第12之 士節 , pp.470-471.

46) 劉向的 節士 共記33名人物, 除了蘇武, 全為春秋時人物 (劉向撰, 陳用光校, 新序, 長沙商務印書館, 1939).

47) 劉向說張胥鄙譚夫吾未 得節 , 說晉獻公太子得一 節 , 說鮑焦掌控不了 節度 的深淺 (劉向撰, 陳用光校, 新序, 節士 , pp.124, 120, 108).

(11)

譽, 說他們 超逸 .

與何晏大約同時的王弼也把 節 和 志 連在一起說, 雖然王弼未必是說 逸民 . 王弼註

周易

嘗說: 執德之長, 不改其節, 如此則同志者集而至矣

,48) 王弼稱有 節 者為執德的長者, 說有 節 的執德長者能吸引人們羣集 而至. 既然有 節 而其 節 不改的執德長者與被吸引, 羣集而至的人物共稱 同志 , 可見王弼也是視 節 為 志 的. 王弼的話也反映他對守 志 ( 節 ) 不改者的讚譽.

6. 嵇康說 志 , 節

與何晏有親戚關係的嵇康(223-263)說伯夷

叔齊 全潔 , 說柳下惠 執 信 , 可是沒有說他們有 節 .49) 嵇康稱 節 的人物是

左傳

的子臧

季札, 以及司馬相如

藺相如

伯成子髙

蘇武

孔融和老萊妻.50)

嵇康稱 節 的這幾人, 有的事跡類伯夷

叔齊, 例如伯成子髙不受大禹之 位, 老萊妻與丈夫堅持拒位; 有的則與伯夷

叔齊的事跡有些差距, 例如不 降匈奴的蘇武和求代兄死的孔融的 節 , 具有後世人所謂的忠臣烈士之 忠 節

節義 義(爲忠一國

一君而死節). 無論事跡與伯夷

叔齊相像與否, 總的來說, 這些稱 節 者都可謂堅守原則, 都表現了與 逸民 相同的求守 志 而不屈的精神.

雖然這些嵇康稱 節 的人物不是

論語

之 逸民 , 可是, 嵇康將季札慕子 臧的 節 , 還有司馬相如慕藺相如的 節 , 與自己慕尚子平

臺孝威排 比,51) 而尚子平

臺孝威被後世的范曄(398-445)視爲 逸民 , 納入了〈逸

48) 王弼注, 孔穎達疏, 周易注疏, 卷7, 蹇卦 九五爻 大蹇朋來 (王立文等, 國古代易學叢書(金壇中國書店, 1998) 卷1, p.436).

49) “夷齊之全潔, 展季之執信” (嵇康, 家誡 ; 戴名揚, 嵇康集校注(北京: 人民文 學出版社, 1962), p.321).

50) 嵇康說蘇武 節 固, 孔融有 節 , 嵇康, 家誡 , 同上, pp.316, 321. 嵇康詩句“不 願夫子相荆, 相將避祿隠耕, 樂道閒居採萍, 終厲高節不傾”則讚老萊妻高 節 不傾 (嵇康, 六言詩10首之9 老萊妻賢名 , 同上, p.44). 嵇康說有 節 的其餘人物 (嵇 康, 與山巨源絶交書 , 同上, pp.116, 124).

(12)

民列傳〉. 伯成子髙辭讓大禹的事類似 逸民 伯夷

叔齊, 也類似許由, 許 由也是高居范曄 逸民列傳 卷首的人物, 所以說嵇康言 節 的人物近 逸民 , 至少是近范曄之 逸民 . 此外, 伯成子髙

子臧

季札和蘇武也是劉向 的 節士 , 這説明嵇康除了認同前代已稱 節 的人物, 還稱其他也具有相同 精神的同類人物有 節 . 尤其要特別指出的地方是: 嵇康正是在教育兒子, 告訴兒子 人無志, 非人也 和 若志之所之, 守死无二 的時候說起這些有 節 者如何守 志 的.52)

此外, 嵇康

聖賢高士傳

所輯錄的 聖賢高士 除了少數幾人以外,53) 大 多不樂為吏, 或以各種方式抗拒入仕, 方法有巧言婉拒(薛方), 謙辭婉拒(鄭 均), 稱病(韓福

蔣詡

孔休), 閉門不出(井丹

逢真

田生), 避地(李邵 公), 自汙為巫

詐狂

犯法與官婢通, 涉入訴訟, 以求免官(安丘 望之

司馬季主

王遵

髙鳳), 改行治車為業(求仲

羊仲)等, 甚至絕食 而死(龔勝), 都可謂堅守不受位的原則的人物, 都是 逸民 的同類, 也都是 嵇康高度表揚的人物.

嵇康本人則 榮進之心日頽, 任實之情轉篤 ,54) 既拒山濤之薦, 又不畏得 罪當權者鍾會和司馬氏, 堅持要過養性命

游山澤

觀魚鳥

守陋巷教養 子孙, 與親舊叙濶

弹琴的日子,55) 可謂體現了同樣的精神, 並且已經將此 精神付諸實踐.

7. 阮籍說 志 , 節

與嵇康同時的阮籍(210-263) 志 不同於嵇康. 阮籍是想濟世的, 故對伯 夷

叔齊頗有批評, 嘗說何必多辭去大加美論他們,56) 還責他們 進而不合 51) 嵇康, 與山巨源絶交書 , 同上, pp.116, 124.

52) 嵇康, 家誡 , 同上, p.315.

53) 關令尹喜董仲舒司馬相如龔勝揚雄鄭均孔嵩這幾人居官. 不過, 這幾 人雖然受官, 卻多居下位, 要不然便是嘗拒仕.

54) 嵇康, 與山巨源絶交書 , 同上, p.118.

55) 同上, pp.123, 127; 以及詩句 但願養性命 (嵇康, 答二郭3首 之2, p.62).

56) “何美论之足慕···求之在细兮, 焉子诞而多辞, 且清虚以守神兮, 岂慷慨而言之”

(13)

兮, 又何稱乎仁義? ,57) 說他們 潔己以尤世 是 誹謗之屬也 .58)

儘管如此, 阮籍仍然承認伯夷

叔齊 清虛以守神 .59) 對與伯夷

叔齊 同樣 清潔存精神 的許由

巢父, 阮籍所見到的也是他們的 志 , 還把兩人 的 恬淡志安貧 稱爲抗高 節 .60) 雖然阮籍欲濟世, 對欲守 志 者的稱呼還 是 節 .

8. 皇甫謐說 志 , 節

皇甫謐也和嵇康一樣輯錄 逸民 類人物, 納他們入

高士傳

. 這些 高士 也是設法逃仕的, 例如避居深山遠地(四皓

姜肱

臺佟

韓順

向長), 遷 居(閔貢), 上路應辟半途逃跑(韓康), 變易姓名(梁鴻

嚴光), 稱病道老(牛 牢

姜歧

田何), 閉門不出(張仲蔚

法真

袁閎), 責

徵召者(魯二徵 士), 酣飲遊奔不之官(李宏), 改業為卜

醫(安丘望之

嚴遵), 或向帝王自 陳本志(胡昭)等.

皇甫謐在

高士傳

序文中先說 逸民 伯夷

叔齊的 節 , 然後說許由

善卷有不降之 節 , 跟著說自己的 高士 梁鴻歌頌 逸民 , 說蘇順輯錄的 高士 或有屈 節 的.61) 這些話説明皇甫謐的確視 高士 為 逸民 的同類, 而且

論語

說的伯夷

叔齊不降之 志 , 已被皇甫謐改稱爲執 節 , 有類似 行動的許由

善卷, 也被皇甫謐稱說有不降之 節 .

除了許由

善卷, 皇甫謐還說其他 高士 有 節 , 例如說王霸

摯峻

東 海隱者

段干木

公儀潛

黔婁有清 節 ; 梁鴻有高 節 ; 任棠有奇 節 ; 申屠蟠有名 節 ; 成公不屈 節 ; 閔貢是 節 士等.

(阮籍, 首阳山赋 , 陳伯君校注, 阮籍集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p.27).

57) 阮籍, 達莊論 , 同上, p.146.

58) “潔己以尤世, 修身以明洿者, 誹謗之屬也” (阮籍, 達莊論 , 同上, p.146).

59) “且清虛以守神兮, 豈慷慨而言之?” (阮籍, 首陽山賦 , 同上, p.27).

60) “猗歟上世士, 恬淡志安貧”; “清潔存精神, 巢由抗高節, 從此適河濱” (阮籍, 詠 懷 5言詩82首之74, 同上, p.389).

61) 皇甫謐, 高士傳 序 (永瑢紀昀撰修, 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影印本) 第448冊, p.86.

(14)

除了時常說 高士 有 節 , 皇甫謐還與嵇康一樣底 節

志 並言, 例子 有段干木

摯峻

王霸和梁鴻. 皇甫謐說 高士 們 持難奪之節, 執不回之 意, 遭拔俗之主, 全彼人之志 的話,62) 更是除了以 節 說 志 以外, 還以 意 說 志 .

皇甫謐還認爲有 節 者 潔清 , 曾說閔貢“雖周黨之潔清, 自以弗及也 .”63) 周黨是後世范曄所納的 逸民 , 曾把失而復得的家財悉數散與宗族, 並向光武帝陳其不欲仕之志. 閔貢也不受饋贈, 也因不被重用而棄官.64) 這 兩名 潔清 者共有的特徵是拒仕和輕財. 堅持拒仕可稱不降

不屈, 輕財則 不能, 故皇甫謐之 潔清 非指廉, 其所謂 節 , 當然也不是指廉, 只能指不 降與不屈之 志 : 堅持不做官和廉的原則. 皇甫謐特別說有 節 者 潔清 , 或許是因爲自覺身處濁世, 有感周遭屈 節 者太多罷.

與說 志

節 , 並實踐守 志 的嵇康一樣, 說 志

節 的皇甫謐本人 也是一邊表揚不降與不屈之 志 , 一邊貫徹 逸民 的精神. 儘管晉武帝屢次 下詔敦逼, 皇甫謐卻屢次上疏表明自己 執志箕山 , 力言自己 久嬰篤疾 , 不適合做官,65) 終其一生未仕. 事實上, 與皇甫謐一起被辟者37人, 只有皇 甫謐一人認爲 居田裏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 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 然 後為名乎 ,66) 其餘 莫不畢至 .67) 皇甫謐之堅守其 志 , 由此可見.

此外, 看皇甫謐對其有 節 的 高士 的樂境的形容, 如寫梁鴻詩書琴 自 娛 , 善卷 逍遙 和 心意自得 , 以及任安 得志為樂, 體道不憂 , 可知皇甫 謐與說伯夷

叔齊 獨樂其志 的

莊子

想法相同, 認爲支持這些守 志 者 堅持到底的精神力量是 樂 .

62) 皇甫謐說其 高士 老萊子 志邁於江岑 , 說其 高士 “持難奪之節, 執不回之意, 遭拔俗之主, 彼人之志” (皇甫謐, 釋勸論 , 嚴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第2冊, 全晉文 卷71, p.1871).

63) 皇甫謐, 高士傳, p.104.

64) 范曄所記閔貢之事和皇甫謐高士傳所記相同. 范曄的記錄 (范曄撰, 李賢注, 後漢書(上海: 中華書局, 1936) 卷83,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 , p.719).

65) 房玄齡, 晉書(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卷51, 皇甫謐傳 , p.1415.

66) 同上, pp.1409-1410.

67) 皇甫謐, 釋勸論 , p.1870.

(15)

9. 葛洪(284-364)說守 志 和尊 樂

嵇康

皇甫謐之後, 仍然有繼承 逸民 守 志 精神, 並身體力行之的例 子, 例如葛洪和陶潛(365-427), 雖然他們沒有說 節 . 先說葛洪的情形.

葛洪的

抱朴子

有 逸民 卷, 描述不在乎禄位, 淡泊肆 志 的 逸民 ,68) 在 逸民 卷之外, 亦描述以不仕为荣, 志 不役于禄利的至人.69)

除了讚頌守 志 , 葛洪也是實踐者, 葛洪大半生鄙棄官宦事業, 嘗反問過 何必官哉 和 何假乎良吏 ?70)

確切說守 志 的話, 葛洪也說過: 例如 守其所已有 . 葛洪主張不曲躬低 眉, 不受威迫利誘所動搖, 不畏危苦

窮賤.71) 葛洪還說唯有堅持 守其所 已有 , 身纔不受役使, 方有 尊乐 .72) 葛洪的這些話有兩個要點: 第一是說 身不受役使為貴, 就是堅持 志 的獨立, 便是嚴守不失 志 的意思. 第二是 說守 志 可得 尊乐 , 想法正與

莊子

和皇甫謐同, 承認堅持守 志 的精神 力量來自 樂 .

10. 陶潛說守 志 和 樂

另一例子是陶潛. 陶潛原本 質性自然 ,73) 視做官如入樊籠,74) 因親老家

68) “不必在乎禄位, 不必须乎勛伐也··· 不为名位所染” (葛洪, 抱朴子外篇, 卷2 逸民 , 四部備要(上海: 中華書局, 1935) 第156冊, p.85).

69) “至人无为, ···不役志于禄利, 故害辱不能加也”和“甘卑者以不仕为荣” (葛洪,

抱朴子外篇, 卷1, 嘉遯 , pp.81, 82).

70) “儒生高极乎唐虞者, 德而已矣, 何必官哉”; “篇章可以寄姓字, 何假乎良吏” (同 上).

71) “獨可散發高枕, 守其所已有, 絕不曲躬低眉, 求其所未須也”; “雖窮賤而不可脅以 威, 雖危苦而不可動以利” (葛洪, 抱朴子外篇, 卷20, 名實 , p.114).

72) “身不受役斯则贵矣”; “未若游神典文, 吐故纳新, ···淡泊肆志, 不忧不喜, 斯为 尊乐” (葛洪, 抱朴子外篇, 卷2, 逸民 , p.85).

73) 陶潛, 陶淵明集卷5, 歸去來兮辭 序 (永瑢紀昀撰修, 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景印本) 第1063冊, p.514).

74) 陶潛, 陶淵明集卷2, 歸田園居 5首之1, p.480.

(16)

貧而勉強做官, 可是認爲如此過活是心為形役, 很感不堪, 最終還是棄官.

陶潛寧可承受貧苦的生活(其詩文常提到棄官後的窮

老之苦,75) 論者 也說陶潛晚年生活淒苦),76) 以及對自家兒子的愧疚,77) 也不肯重返官場, 可知陶潛爲了 寧固窮以濟意 , 爲了 不委曲而累已 ,78) 已經付出了挨餓

憂妻子和子女的高代價.79) 陶潛守 志 之堅決, 由此可見. 陶潛雖沒有直接 說守 志 , 卻體現守 志 的精神, 而且也和皇甫謐一樣, 把自己的 志 説成

意 .

與葛洪一樣, 陶潛堅持守 志 的理由是要求心不為形役使, 要求過 悅親 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 , 植杖而芸耔, 登東皋以舒嘯, 臨清流而賦詩 的 生活.80) 陶潛顯然認爲只要心不為形役使, 則日子雖苦猶有 樂 .81)

陶潛重視 樂 , 以及在生活裏尋 樂 的例子是很多的, 而且因爲其心已經 擺脫形的役使了, 所以無處不可 樂 , 所以其 樂 很簡單: 飲酒

彈琴

讀 書

寫文章, 與兒女

親友

鄉老共話, 臥享夏月清風, 都是 樂 .

75) 陶淵明詩不乏描述窮困的詩句, 如“夏日常抱饑, 寒夜無被眠”, “疇昔苦長饑”, “凍 餒固纏已”, “弱年逢家乏, 老至更長饑” 等 (陶潛, 陶淵明集卷2, 怨詩楚調示龐 主簿 , p.483; 卷3, 飲酒詩 之18和 有會而作 , pp.495, 499).

76) 王國瓔說陶潛詩文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煩惱, 耕植生涯的辛苦, 和面臨饑寒貧困的 無奈, 王國瓔, 史傳中的陶淵明 (臺大中文學報12, 2000.5, p.25). 景蜀慧說法 相同, 景蜀慧, 以貧傲世猛志長存 -陶淵明晚年思想心態剖析 (國立成功大學中 文系, 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3), pp.291-315).

77) 陶潛, 陶淵明集卷7, 與子儼等疏 , p.523.

78) 陶潛, 陶淵明集卷6, 感士不遇賦 , p.521. A. R. Davis說陶潛詩一再強調“寧 固窮以濟意”(譯為firm in adversity) (A. R. Davis, “The Narrow Lane: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Recl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East Asian History, No.11 (June, 1994), p.41). A. R. Davis所謂的“firm in adversity(在困 境中堅持不不改)”, 也即是 守 原則而不改的意思.

79) “白髮被兩鬢, 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 總不好紙筆”, 以及“年饑感仁妻, 泣涕向 我流, 丈夫雖有志, 固為兒女憂” (陶潛, 陶淵明集卷3, 責子 , p.498; 卷4, 詠 貧士 7首之7, p.506.

80) 陶潛, 陶淵明集卷5, 歸去來兮辭 , pp.515-516.

81) 梁啟超認為陶潛的精神是樂的, 梁啟超, 陶淵明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65), p.21. 王國瓔看法相同, 王國瓔, 陶詩中的隱居之樂 (臺大中文學報7, 1995.4), pp.1-27.

(17)

難怪梁啟超(1873-1929)說陶潛的精神是樂的.82) 如此看, 陶潛也如

莊子

所說的 逸民 一樣底 獨樂其志 , 陶潛堅持守 志 而不易的精神力量, 當 然也是來自 樂 .

陶潛還以古貧士為楷模, 視安貧而樂的榮叟

原憲

黔婁

袁安

阮公

張仲蔚

黃子廉等為同志, 引以援己.83) 這些陶潛的楷模多是嵇康

皇甫 謐所述的具有 逸民 精神的 高士 .84)

11. 范曄說 志 , 節

范曄(398-445)之深受

論語

逸民 精神的影響和啓示, 從其網羅了26名 具有 逸民 精神的人物, 將他們集於 逸民列傳 , 以及於卷首說伯夷

叔齊 事跡, 又引 舉逸民天下歸心 語, 便可看得很清楚.85) 孔子說“隱居以求其 志, 行義以達其道”, 范曄則說“隱居以求其志, 曲避以全其道”,86) 可見范曄 和孔子一樣說守 志 .

范曄對其 逸民 也是既說 節 也稱 志 的. 例如說王霸有清 節 和守 志

; 寫王霸妻責軟弱動搖的王霸忘了宿 志 ; 記梁鴻妻慕其夫之高 節 和觀 其夫之 志 ;87) 講章帝成高鳳之 節 和高鳳執 志 .88) 此外, 范曄還敍戴良 有誕 節 , 譚賢

殷謨守 節 , 連 逸民列傳 以外的人物如馮冑和鄭均, 范 曄也稱 節 .

這些范曄稱 節 的人物用各種方法拒官, 包括婉拒(周黨

法真), 閉門不 出(井丹

向長), 遷居偏遠之地(逢萌

周党), 逃遁深山(戴良

韓康), 變易

82) 梁啟超, 陶淵明, p.21; 王國瓔同說, 見王國瓔, 陶詩中的隱居之樂 , pp.1-27.

83) 陶潛, 陶淵明集卷4, 詠貧士 7首, pp.505-506.

84) 陶潛欲效的貧士包括榮叟原憲黔婁袁安阮公張仲蔚黃子廉, 大多是 嵇康皇甫謐所錄的 高士 , 只有袁安阮公黃子廉不是嵇康皇甫謐所錄之 高 士 .

85) 范曄撰, 李賢注, 後漢書卷113, 逸民列傳 , p.1039.

86) 同上.

87) 同上, pp.1041, 1042.

88) 同上, p.1043.

(18)

姓名(梁鴻), 假託老耄(逢萌), 佯狂稱傲(王君公

嚴光), 甚至自汙以求免 官, 自汙法也有好幾種, 包括改行為商販(王君公)

巫家(高鳳), 涉入官司 訴訟(高鳳), 或犯法與官婢通等(王君公), 他們全都是堅持守 志 的拒位者.

從范曄之首創先例, 頌美 逸民 , 可知范曄對

論語

逸民 精神之高度推 崇, 雖然范曄本人未曾拒位.

12. 逸民 精神之延續

受 逸民 啓示的後人, 有的身體力行 逸民 守 志 的精神, 在現實生活裏 堅守不受位的原則, 例如嵇康

皇甫謐

葛洪和陶潛; 更多的人則像范曄一 樣受 逸民 的精神感動, 和范曄一樣輯錄 逸民 類人物, 例如撰寫隱逸傳記 的歷代史家.89) 這些史家皆在傳記卷首或卷末提到

論語

逸民 的不屈之 志 . 他們即使對其所輯人物有所批評,90) 還是要承認這類畢 志 丘園, 志

在沉冥的 逸民 類人物的 志 是不能屈的.91) 這些傳記撰者雖然未必都主 張拒仕, 卻深受

論語

逸民 守 志 精神的啓發, 並對此精神肅然起敬, 都 一致要表揚這些繼承 逸民 精神, 能令天下懦夫立 志 的 逸民 類人物.

其中

晉書

〈隱逸列傳〉中的夏統和辛謐還繼續像前人一樣底說 節 : 夏統說自己和伯夷

嚴遵

黃公一樣有高 節 ;92) 辛謐則說拒堯的許由有 清高之 節 .93) 可見遲至

晉書

成書的初唐時代, 美 志 為 節 的傳統仍然 89) 如宋書 隱逸列傳 , 南齊書 高逸列傳 , 魏書 逸士列傳 , 梁書書 處士 列傳 , 南史, 北史, 隋書晉書之 隱逸列傳 等所收錄的人物精神與 逸 民 的相類. 宋史, 金史, 元史明史也都輯有 隱逸列傳 .

90) 宋書撰者說他們“稟偏介之性”; 梁書撰者說他們或“純盜虛名, 而無適用”(沈 約, 宋書(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卷93, 隱逸列傳 , p.2297; 姚思廉, 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卷51, 處士列傳 , p.753.

91) 史家說這些人物守 志 的話有: “不能催志屈道”(沈約, 宋書卷93, 隱逸列傳 , p.2297), 以及李延壽, 南史(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卷75, 隱逸列傳 , p.1908).

“志不可奪”, 見魏徵, 隋書(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卷77, 隱逸列傳 , p.1751.

“志不降”, 見姚思廉, 梁書卷51, 處士列傳 , p.732.

92) 夏統說自己: “猶有大禹之遺風, 太伯之義讓, 嚴遵之抗志, 黃公之高節” (房玄齡,

晉書(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卷94 隱逸列傳 , p.2429).

93) 辛謐說: “昔許由辭, 堯以天下讓之, 全其清高之節” (同上, p.2447).

(19)

存在. 甚至到了晚清, 曾國藩(1811-1872)以家訓教育兄弟, 還是繼續說 第 一要有志 和立 志 .94) 所以說, 逸民 的精神教育力量廣大, 而且延續不 斷.

若再考慮文學家書寫吟頌 逸民 的各種數量可觀的賦

文, 那 麽, 接受 逸民 精神教育洗禮者的圈子恐怕還要繼續擴大.

Ⅴ. 結 論

以上論述

論語

逸民 的精神如何感動, 並延續不斷底教育與影響各代 的

論語

讀者. 當論者說起 逸民 的守 志 精神時, 不管其語言如何變化, 無論是跟隨

論語

說 志 , 還是仿效

莊子

說 節 , 他們大多讚美此精神的 可貴, 都認爲具有此精神的 逸民 人格高尚, 足以爲人楷模.

孟子

、

莊子

的時代起, 一直至唐, 甚至更晚的宋

清時 代, 繼承

論語

逸民 守 志 精神的人物, 可說每一代都有例子. 除了文學 家

史學家以語言文字讚頌 逸民 的精神, 還有隱逸類人物以行動實踐 逸 民 的精神. 這些繼承 逸民 的精神, 仿效 逸民 的人物在艱苦困難的環境 裏堅持不屈, 除了以前代 逸民 類人物為楷模, 其所憑藉的精神力量便是 樂 .

簡言之,

論語

逸民 堅持原則而不屈的精神是大多數後世

論語

讀者 所推崇的. 如本文所示, 這精神也是不死的, 始終教育著後人. 逸民 的確 如

孟子

所說的, 是 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 的 百世之師 .95) 逸民 的精 神, 的確具有廣大

持久的教育力量. 對這不移

不易

不死的精神, 孔子

94) 曾國藩說: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 以及“人苟能自立志, 則聖賢豪傑, 何事不可 為?”, “若自己不立志, 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 亦彼自彼, 我自我矣, 何與于我 哉?” (楊帆編著, 曾國藩家訓一日一省(哈爾濱出版社, 2006), pp.21, 2.

95) 孟子 盡心 下.

(20)

呼之為 志 ; 自

莊子

始, 則常被後人稱為 節 , 有時則名之為 意 (皇甫 謐和陶潛).

(Abstract)

Title: From ‘ zhi ’ to ‘ jie ’: - The Education of the Spirit of ‘ Yimin ’

It is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

Yimin

’ 逸民 (disengaged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accounts of the

Analects

, adhere to their unbendable principles and stand even firmer in time of trouble.

However, referring to this unusual mental strength of the ‘

Yimin

’, which Confucius named as ‘

zhi

’志 (aspiration), commentators often favor other words, such as the

Zhuangzi

initiated ‘

le

’ 樂 (joy), the more frequently used (including

Zhuangzi

) ‘

jie

’ 節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occasionally said ‘

yi

’意 (mind).

Similarl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from the time of

Zhuangzi

and

Mengzi

, to the periods of

Song

,

Yuan

,

Ming

and

Qing

, who differ in thinking, scholarly training, and career choice, yet, as readers of the

Analects

, are impressed by the sterling quality of this undaunted spirit of the ‘

Yimin

’. Consequently, not only there is a multitude of literature saluting the ‘

Yimin

’, instances of ‘

Yimin

’ admirers emulating them in life are also ample. The educating effect of the ‘

Yimin

’ spirit on character building and outlook on life is indeed well spread and long lasting.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examples of the ‘

Yimin

’ inspired intellectuals, will explain the constant notice of the ‘

zhi

’, and will

(21)

demonstrate how these intellectuals,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

Yimin

’, school themselves and teach others to 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he discussion will also point out where these courageous, principled disciples of the ‘

Yimin

’ draw their strength from.

(22)

(한글요약)

志 에서 節 로 : 逸民 정신의 교육

탄 순 청 (陳舜貞)

교육은 내용과 시행 방법이 다양할 수 있는데, 그 계획과 조직이 특 정한 제도나 시스템의 지배를 받는 지 아닌 지에 상관없이, 그 활동이 제도화되어 이루어지는 지에 관계없이, 모두 교육을 받는 사람들에게 영향을 주게 된다. 특히 정신 교육은 영향이 매우 심원한데, 사상을 좌 우하고 인격을 형성하며 인생을 변화시키기 때문이다.

따라서 본문은

論語

의 逸民 을 연구의 중심으로 해서,

論語

의 逸民 정신이 어떻게

論語

의 독자를 계시하고, 어떻게 그들의 사상 을 좌우하며, 그들의 결심을 확고하게 했는지를 검토함으로써 정신 교 육의 영향력을 탐구하고자 하였다.

論語

에서 이야기하는 志 를 따르든,

莊子

가 말하는 節 을 본 받든지 간에, 逸民 을 경모하는 사람이 逸民 정신을 언급할 때는 모두가 예외 없이 이 정신의 귀중함을 찬미하였고, 이러한 정신을 갖 춘 逸民 은 인격이 고상하여 사람들의 모범이 되기 충분하다고 여겼 다. 찬양 이외에 행동으로 逸民 정신을 실천한 이는 더 있었다.

孟 子

·

莊子

의 시대에서 唐代까지, 심지어 宋·元·明代에 이르기까지

論 語

逸民 정신을 계승한 隱逸類의 인물은 거의 역대로 항상 나타났 다.

論語

逸民 의 志 를 지키고 변하지 않는다는 이 정신은

莊子

에서 비롯하여 줄곧 후인에 의해 節 이라 칭해졌고, 아울러 역대

論 語

독자가 인정한 독특한 정신은 시종 후인을 교육시켰다. 逸民 은 확실히

孟子

에서 말하는 ‘백세 뒤에 듣는 자마다 감동하여 분발하지

(23)

않는 자가 없다(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는 백세의 스승(百世之師) 이 다.

주제어: ‘일민’, 정신, 교육 關鍵詞: ‘逸民’, 精神, 教育 Keywords: ‘Yimin’, Spirit, Education

(원고접수: 2010년 9월 28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1일, 수정원고 접 수: 2011년 2월 24일, 게재 확정: 2월 25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本府個人資料直接蒐集告知聲明 本府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稱個資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向臺端告知下列事項,請臺端詳閱: 一、蒐集之目的: 市民卡相關業務包括 但不限於: (一)提供市民智慧服務、 (二)提供市民優惠方案、 (三)其他小額交易、繳交規費等金融 業務管理、(四)其他符合地方自治法規所定業務之需要 二、蒐集之個人資料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