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地位
( )
劉 慶 柱 中國社會科學院 考古硏究所
. 序言
Ⅰ
. 關于北魏洛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
Ⅱ Ⅲ. 北魏洛陽城的布局形制
. 北魏洛陽城 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
Ⅳ 与
. 序 言
Ⅰ
(493 ) ( 534
北魏洛陽城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年 至孝靜帝時的 公元
) , 42 . , 519
年 都城 北魏王朝在此建都 年 此前 這里先后爲周敬王公元前 年
, , 205 ,
從王城新遷的新成周 至愼靚王 歷時 年;自東漢光武帝至漢獻帝 歷
196 , 46 ,
時 年爲東漢王朝都城 魏文帝至元帝; 歷時 年 爲曹魏都城 晋武;
, 52 , .
帝至愍帝 歷時 年 爲西晋都城
15 , ·
北魏洛陽城遺址位于今洛陽市東 公里 在洛陽市郊區偃師市和孟津
. ( 1· )
縣相交匯處 圖 北魏洛陽城平面圖
. 關于北魏洛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
Ⅱ
, 1954
北魏洛陽城遺址的考古工作 始于 年閻文儒先生對漢魏洛陽故城遺
, “ , · ·
址的考古調査 這次工作 主要在勘査出漢魏時代洛陽城的位置 里數 城
?
垣建筑的方法和金墉城究竟在什 方位么 洛水是否北移?”.1)
1958 ,年 考古工作者在偃師西大郊村發現了東漢刑徒墓地.2) 1964年中
5 ,
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工作隊勘査這里的刑徒墓地總面積約 万平方米
522 , 2000 , 820 .
發掘了東漢刑徒墓 座 發掘面積 平方米 出土墓志磚 塊3) 1962年開始, 歷時2年多,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工作隊對漢魏洛
, ,
陽故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勘査和試掘 學術成果丰碩 初步究明了
, , · · · ·
城址范圍 城門位置和形制 城垣 護城河 城內道路宮城及宮殿遺址 永宁
· · .
寺遺址 倉廐 金墉城遺址和南郊礼制建筑遺址的分布4) 其后, 1972-
1) 閻文儒,「洛陽漢魏隋唐城址勘査記」( 考古學報 第 冊9 , 1955).
2) 黃士斌,「漢魏洛陽刑徒墳場調査記」( 考古通訊 1958-6).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 東漢刑徒墓發掘報告(2005, 待刊); 又見中國科
, ( 1972-4).
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工作隊 「東漢洛陽城南郊的刑徒墓地」 考古
1975 ,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工作隊發掘了漢魏洛陽城南郊的辟
· ·
雍 太學 明堂5)·灵台等礼制建筑遺址.6)
1979 1981~ 年·199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兩次發掘了北魏洛陽城永宁寺
, · ,
遺址 前一階段發掘了永宁寺木塔地面之上的基座遺址南門遺址 試掘了 .
寺院的部分佛殿遺址 后一階段發掘了寺院西門遺址和院墻遺迹; 以上考
, .
古工作 已發表了考古發掘報告7) 2000 2001 ,~ 年 爲了配合永宁寺遺址 ,
的保護工作 對永宁寺遺址木塔基座的地下基础進行了全面發掘和重点解 .
剖
, 1984
爲了究明漢魏洛陽故城的早期城址的沿革變化 年考古工作者對漢
· . , , "
魏故城城垣遺迹進行了試掘解剖 通過這些考古工作 揭示出 在漢至晋
, · ,
代的洛陽城址上 至少有三个規模不同時代早晩有 的古城疊壓在一起异 ,
而且每一時代較晩的城都是在沿用前代城的基础上 向北或向南擴大而建
. , .
筑新城 時代最早的城址位于漢晋洛陽城址中部 爲西周時期所筑……這
, · .
時期的城圈基本爲方形 大致合 時的東西六里南北五里 時代稍晩的
个 当
, .
城址位于漢至晋代洛陽城的中部和北部 約爲春秋晩期筑造 這時期的城
, ,
址除北部爲新擴部分外 南部則沿用西周時期所筑之城 幷且略有修補或
. · .
增筑 時代最晩的城址系沿用西周東周城址幷向南擴大而成 其筑造年代
, . · ,
約晩于東周 早于漢代……這時期的城址約南北九里東西六里 已達到
.” “ ,
幷形成了漢至晋代洛陽城的形制和規模 漢魏洛陽城 其城市規模和形制
, , ,
不是某一 時代的産物个 而是在西周城址基础上 适應社會發展需要 經
· , · ,
過春秋晩期秦代的增擴 東漢 曹魏及北魏等時代的修繕和增筑活動 才 .”
逐漸形成的 8)( 2·圖 周秦漢魏洛陽城變化示意圖)
4)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初步勘査」( 考古 1973-4).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硏究·漢魏洛陽城的調査 發掘与 (文物出版社, 1984).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工作隊, 「漢魏洛陽城南郊的 台遺址灵 」( 考古 1978-1).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 北魏洛陽永宁寺-1979 1994~ 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 , 1996).
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城隊, 「漢魏洛陽故城城垣試掘」( 考古學報 1998-3).
1985 ,年 北魏洛陽城建春門遺址發掘9)·北魏洛陽城外郭城城墻的發現 .
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10) 北魏洛陽城外郭城的發現 确定与 , 郭城主
, .
要干道的探明 爲解決郭城之中里坊的分布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科學資料
1986 ,年 在北魏洛陽城大市遺址發掘的多座半地穴房址和窖穴遺址 出,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 「漢魏洛陽城北魏建春門遺址的發
( 1988-9).
掘」 考古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 「北魏洛陽外郭城和水道的勘査」 ( 考古 1993-7).
土了大量北魏和北朝
· 時期的磚瓦建筑材料
, 瓷器和釉陶器等遺物
53 · 其中出土靑瓷 件黑
9 ,
瓷 件 出土釉陶器碎 ,
片數十片 可復原者 20余件, 二彩釉陶片
, 的發現意義重大 是 探討唐三彩渊源的重
. 要資料11)
1988 ,年 在北魏洛
· 陽城外郭城中發現 發 掘了東漢晩期至北魏
. 時期的叢葬墓地12)
位于漢魏洛陽城西 北隅的金墉城遺址与 , 漢 魏洛陽 城 的關 系 一直在學術界爭議頗
. 1995 1997 ,
多 ~ 年
爲了解決金墉城遺址
· 的确切始建年代城址
, 范 圍及沿 革等問 題
· . ,
對金墉城的甲城 乙城和丙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試掘 考古試掘說明 甲城和 .
乙城的建筑時代皆不早于北魏 丙城的建筑時代不晩于東漢晩期至曹魏初
, .
期 它應爲魏明帝所創建的魏晋時期的金墉城13)( 3·圖 金墉城遺址示意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 「北魏洛陽城內出土的瓷器与釉
( 1991-12).
陶器」 考古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 「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外郭城內叢
( 1992-1).
葬墓發掘」 考古
) 圖
1999 2000 ,~ 年 考古發掘的北魏洛陽城宮城閶闔門遺址, 具有重要學
. , ,
術意義 閶闔門遺址的發掘說明 它不只是北魏洛陽城宮城的宮門 因爲
, .
始建于曹魏時代 因此 還分別是魏晋洛陽城宮城的宮門 閶闔門遺址
它 它
, .
是一座具有双闕的宮門 這是目前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双闕宮門遺址14) ( 4·圖 閶闔門遺址平面圖)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故城隊, 「漢魏洛陽故城金墉城址發掘簡報」 ( 考古 1999-3).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洛陽漢魏故城隊, 「河南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閶闔
( 2003-7).
門遺址」 考古
. 北魏洛陽城的布局形制
Ⅲ
,
通過半 世紀的漢魏洛陽城遺址考古工作个 隨着漢魏洛陽城布局形制的
, .
基本探明 關于北魏洛陽城的布局形制也越來越淸楚
, ,
北魏洛陽城的城市發展史說明 這里早在西周時代已建城 歷史文獻也 .
有關于西周初年在洛陽筑城的記載15) 当然, 疊壓在北魏洛陽城之下的西
, .
周城址是否爲西周初年所建之城 還有待進一步的開展考古工作來究明
, , .
考古試掘証明 西周以后這里又爲東周都城 敬王的成周就在這里16) 秦
, .
時呂不韋被封于此城 幷對此城進行了擴建17)
東漢在此建都18), 都城平面爲長方形 城址南部被北移的洛河冲毁 城, .
, 14 25 , 2700 ,
墻夯筑 墻基寬 ~ 米 北城墻長 米 其它三面城墻勘探實測和復
2460 · 4200 · 3700 .
原長度分別爲南城墻 米東城墻 米 西城墻 米 文獻記載雒
12 , · 3·3·2
陽城有 座城門 考古發現 陽城遺址東雒 西北面城墻各發現有 座城
. , 4
門 南面城門已被洛河冲毁 但是根据城內通向南城墻的 條南北向干道推
, 4 . 8 , 3
測 南面應有 座城門 已發現的 座城門遺址 僅有北城墻西部的城門爲
. 10 , 5 .
門道 東漢洛陽城城內通向城門的干道共 條 南北向 東西向各 條
个 与
40 . , 3
干道寬約 米 据文獻記載 城內各干道分爲 股19), 這 漢長安城的城与 .
內道路形制相同20) 城內有南宮·北宮和永安宮 南宮和北宮始建于東漢定,
, , , 1300
都雒陽之前的秦代 光武帝始都雒陽 南宮是都城的主要宮城 南北
· 1000 . ( 60 ) ,
米東西 米 漢明帝永平三年 公元 年 至永平八年 大規模營建北 15) 漢書 地理志· , “雒陽 周公遷殷民 是爲成周, , . 居敬王 河南. , 郟鄏地 周武王.
, , , , .”
遷九鼎 周公致太平 營以爲都 是爲王城 至平王居之
16) 春秋 昭公三十二年· , “晋合諸侯于狄泉 以其地大成周之城, , 居敬王.” 后漢
· , “ , , .”
書郡國志 雒陽周時 成周 有狄泉 在城中号
17) 水經 谷水注· ,“按陸机 洛陽記< >·劉澄之 永初記< >,言城之四面有陽渠,周公之
. , . , .
制也 昔周遷殷民于洛邑 城隍逼狹卑陋之所耳 晋故城成周 以居敬王 秦又广
, .”
之 以封呂不韋
18) 輿地志 , “秦三川守治洛陽 漢亦爲河南郡治 后漢都此. . , 改洛爲雒.”
19) 太平御覽引 洛陽記載, “宮門及城中大道皆分爲三 中央御道, , 兩邊筑土墻高
· , .”
四尺余外分之 唯公卿; 尙書章服從道中 凡行人皆行左右 20) 劉慶柱 李毓芳· , 漢長安城 文物出版社( , 2003 ).年
, · ,
宮 修建了北宮正門朱雀門 正殿德陽殿等 這時的北宮可能作爲都城的宮 ,
城使用了 而且其地位越來越重要. 都城東北部有武庫和太倉, 西北部有 皇家 宮苑 濯 龍
,
園 南宮西北部 ,
置金市 金市亦 ,
名大市 南宮東 南部有中央主要
.
官署 城外東郊 ,
有馬市 南郊有
· 南市及辟 雍 明
·
堂 灵台 和 太 學 . 等礼制建筑 明 堂北距南城墻約 1000 ,米 北郊 南 距北 城 墻 約 1500 2000 .~ 米 東漢初年都城雒
“ 陽 已 有 左 祖 右
” · ,
社 的宗廟 社稷 但是具体位置目
. 前 還 不 淸 楚 ( 5·圖 東漢雒陽
) 城示意圖
,
東漢末年 董卓燒 陽宮廟雒 21), 東漢 陽城夷爲廢墟雒 . 曹魏定都洛陽, ,
雖然都城規模基本上与東漢 陽城相同雒 但是都城之內的布局結构已多有
. , · ,
不同 曹魏初年 在洛陽城北部營建宮室 池苑 這應屬于東漢 陽城的北雒
, “ ”.
宮故地 時称洛陽宮 22) 魏明帝時 在東漢 陽城北宮德陽殿 朱雀門基, 雒 ·
21) 后漢書 五行志二· , “灵帝暴崩 續以董卓之亂, , 火三日不絶, 京都爲丘墟矣.”
, · 之上 修建了太 殿 閶闔門
础 极 23), 還在都城西北隅建造了金墉城.24) 閶
, , ,
闔門成爲洛陽宮宮城正門 其北對太 殿极 南對都城的宣陽門 魏明帝置
, “ ”,
銅駝于閶闔門外的南北向大街 故此街亦称銅駝街 銅駝街成爲都城的中 .
軸線大街25) 西晋仍都洛陽, 都城制度一如旣往. 都城的宗廟 社稷置于都· .
城之內的宣陽門大街東西兩側26)( 6·圖 魏晋洛陽城示意圖)
, , ,
北魏太和十七年 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 在魏晋洛陽城基础之上 對
. , 1400 · 660
洛陽城進行了重建 洛陽宮成爲都城的宮城 宮城南北 米東西
. , . 100 ·
米 宮城正門仍爲閶闔門 太 殿仍爲大朝正殿极 太 殿基址東西极 米
60 . · ·
南北 米 閶闔門 宣陽門之間的銅駝街東西兩側分布有中央官署 寺院与
· . ,
貴族宅邸和宗廟 社稷等 北魏洛陽城的重大工程是外郭城的營建 宣武帝
(507 ), · , ,
景明二年 年 在東漢洛陽城 魏晋洛陽城的基础上 擴建都城 營建
. · · , · · 3500 ·350
了外郭城 外郭城東西 北城墻 距內城東西 北城墻分別爲 米 0 4250~ 米与850 .米 北魏洛陽城成爲規模巨大的城市, 這 文獻記載北与
“ , ” ( ,
魏洛陽城東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 是一致的 有的學者還認爲 北魏洛陽
. ·
城外郭城南北長可能也是二十里 洛河以南至圜丘間還有四夷館四夷里和 ).
四通市等 27) 外郭城之內的三條東西向干道橫貫全城, 它們分別与內城
, ·
東西城墻上的城門相連通 三條干道可能又分別通至外郭城東西城墻的各
. . ,
三座城門 外郭城的北城墻未發現城門遺迹 歷史文獻記載 在外郭城之
320 ( 323 )
中建設了 个里坊 或 个里坊 28), 里坊的平面爲方形, 邊長500 .米 22) 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 · ,“黃初元年十二月 初營洛陽宮, .”
23) 全三國文 之曹植 毁 城故殿令鄄 , “故夷朱雀而樹閶闔 平德陽而建泰, 极.”
24) 水經 谷水注· , “谷水又東經金墉城北 魏明帝于洛陽城西北角筑之 謂之金墉, , .”
城
25) 水經 谷水注· , “太尉司徒兩坊間謂之銅駝街.旧魏明帝置銅駝諸獸于閶闔南街.”
26) 水經 谷水注· , “谷水又南逕西明門 門左枝渠東派入城, , 逕太社南, 又東逕太
, .”
廟南 又東于靑陽門右下注陽渠
27) 洛陽伽藍記 卷五 宿白; , 「漢魏洛陽故城硏究」( 文物 1978-7); 洛陽伽藍
, “ ( ) , , ,
記 卷三 永橋 宣陽門外洛河上的浮橋以南 圜丘以北 伊洛之間 夾御路東有
, , , , ·
四夷館……道西有四夷里……別立市于洛水南 号曰四通市……道東有白象 獅 .”
子二坊
28) 魏書 广陽王嘉傳· , “嘉表請于京四面 筑坊三百二十, .” 魏書 世宗紀· , “發畿
, .”
內夫五万人 筑京師三百二十三坊
,
里坊四周筑墻 四面辟門 里坊之中設置十字街, .29) 都城之中的居民居住
29) 洛陽伽藍記 卷五, “方三百步爲一里 里開四門 門置里正二人 吏四人 門, , , , .”
士八人
, ,
區有明顯的區划 外郭城西部爲鮮卑人的皇室貴族居住區 東部爲漢族官
, .
僚和一般士庶居住區 南部爲周邊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居住區 在外郭城的
“ ”· “ ”· “ ”, “ ” , “ ”
西部有 大市 東部有 小市 南部有 四通市 顧名思義大市規模大 小市
, ( ) .
規模小 四通市 取四通八達之意 屬于國際貿易市場 不同市場的不同規
· , ( 7·
模 不同商品內容 主要受到市場附近的不同居民影響 圖 北魏洛陽城外 ).
郭城示意圖
. 北魏洛陽城 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
Ⅳ 与
1. 北魏洛陽城外郭城 源 流變 渊 与
. 北魏洛陽城設置外郭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有着 爲重大意義极 鄴
· · ,
北城 曹魏洛陽城 西晋洛陽城都不存在外郭城 顯然北魏洛陽城外郭城与
. , ,
上述諸城无關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的北魏平城 北部有西宮和東宮 二
, · .
宮之間有武庫和倉庫 宮城之南置宗廟 社稷;南部有工商業場所和居室
, ( 422 )“ ”, ,
文獻記載 明元帝 公元 年 筑平城外郭 原來的平城成爲內城 又称
“中城”, 外郭城包在內城東 南· ·西三面外側 如果上述記載不誤的話 這時. ,
· ( ) , ,
的平城包括了宮城內城 卽中城 和外郭城 宮城和國家倉庫在內城北部
· · . .
官署 宗廟 社稷和達官顯貴宅邸在內城南部 外郭城中主要有里坊和市場
, · · ·
北魏平城營建之初 多仿照曹魏鄴城東漢 陽城 魏晋洛陽城 漢長安城和雒
· .
前趙 前秦都城長安30) 平城內城的上述布局形制 主要仿照的是漢長安城,
( )· ( ) ( 8·
中東宮 長樂宮 西宮 未央宮 及兩宮之間置武庫的布局; 圖 漢長安城
) · · ( )
平面圖 曹魏鄴城 曹魏和西晋洛陽城 前趙和前秦長安城的宮城 或宮殿區
, . ,
置于都城北部作法 亦爲平城所仿照 但是 都城置外郭城 屬拓跋氏在当
. ,
平城建設上的創造 顯而易見 北魏洛陽城的外郭城營筑是直接受到平城 .
修建外郭城的影響
, . 534 ,
北魏洛陽城外郭城的設置 對北魏以后歷代都城影響深遠 公元 年
, , “ ,
北魏分裂爲東魏和西魏 東魏定都于鄴 根据上則憲章前代 下則模寫洛
”
京 原則31), 營建了都城 因其位于曹魏鄴城之南, , 又 鄴南城称 . 考古發掘
2800 , 3460 . ,
所見的鄴南城遺址東西 米 南北 米 宮城位于鄴南城中部偏北
620 · 870 . 3 ,
東西 米南北 米 城內有東西向与南北向大道各 條 每條大道兩端
. ( )
分別通至城門 有的學者通過對鄴南城 北魏洛陽城与 內城 的對比硏究認
30) 魏書 莫合傳· , “后太祖(道武帝 欲广宮室) , 規度平城四方數十里 將模鄴, · ·雒長 .”
安之制
31) 北齊書 李業興傳· .
, , ,
爲 二者性質相近 鄴南城也應爲內城 其外應有外郭城32), 文獻記載也 32) 朱岩石, 「東魏北齊鄴南城內城之硏究(巫鴻 主編, 漢唐之間的視覺文化 物与
, , 2003).
質文化 文物出版社
.
有這方面的內容33)( 9·圖 鄴南城示意圖)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外郭城沿襲了北魏洛陽城外郭城制度34), 而且更加 ,
規范化 幷且一直影響隋唐王朝以后的北宋汴京35)·元大都36)·明淸北京城 .
等歷代王朝都城的外郭城建制
2. 宮城的 集中化 “ ”·“ 單一化 ” 与 宮城位置的居北 · 居中問題
, ,
長期以來 由漢長安城的多宮城至北魏洛陽城的單一宮城的變化原因
. .
學術界說法不一 一說北魏洛陽城首創了都城之中宮城的單一化 我認爲
“ ” ,
北魏洛陽城的單一宮城幷不是其首創 它是以曹魏洛陽城和西晋洛陽城中
“ ” .
的 洛陽宮爲基础重新營建的 曹魏洛陽城和西晋洛陽城洛陽宮已是單一的
, · · ,
宮城 至于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這一時期都城之中的東宮西宮或南宮北宮
· .
不過是同一宮城中不同分布位置 不同使用功能的宮殿或宮室建筑群 又一
, ,
說 北魏洛陽城單一化宮城之制源于曹魏鄴城 目前考古資料還只說明鄴
· ,
北城的宮殿區 宮苑區和貴族宅邸分布在都城北部 至于這一區域何時形成
, . ,
宮城還不淸楚 但是我推斷它不會早于曹魏洛陽城宮城 因此 如果說北
, , .
魏洛陽城宮城 源的話渊 其源頭應該是曹魏洛陽城 而不是鄴北城
· . ,
關于宮城在都城之中居北居中問題 在東漢 陽城的中晩期雒 隨着北宮
· , . ·
功能地位的凸現 已有宮城北移的趨勢 曹魏洛陽城 西晋洛陽城洛陽宮
33) 歷代宅京記 卷一二,「鄴南城」, “有東市 在東郭, ;西市 在西郭, .”
34) 考古勘査資料, 隋唐長安城外郭城東西9721米·南北8651.7米;宮城在外郭城北
, 2820.6 · 1843.6 ( ) ,
部 東西 米南北 米 皇城 卽相 于北魏洛陽城的內城 北臨宮城; 当
2820.3 · 1843.6 . ,
東西 米南北 米 參見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 「唐
( 1963-11).
代長安城考古紀略」 考古
35) 北宋汴京外郭城東西南北四面城墻長分別爲:7660米·7590米·6990米·6940 .米
, , 11550 . ( ·
內城在外郭城中部 平面近方形 周長 米 皇城 卽相 于北魏洛陽城 隋唐当
) , , 2500 . ,
長安城的宮城 在內城中部 皇城平面方形 周長 米 參見劉迎春 北宋東京
( , 2004).
城硏究 科學出版社
36) 元大都外郭城東西6700米·南北7600 ,米 皇城位于外郭城南部中央, 宮城在皇城
. , (
之中的東部 參見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元大都考古隊 「元大都勘査和發掘」 考 1972-1).
古
· , ( ) 奠定了宮城在都城之中居北居中的布局形制 北魏洛陽城 指其內城 是在
,
魏晋洛陽城基础原址上修建的 北魏洛陽城宮城又是在魏晋洛陽城洛陽宮
, ,
原址上營建的 北魏洛陽城內城在其新修建的外郭城基本東西居中位置
· .
因此說北魏洛陽城宮城居北居中是承襲了魏晋洛陽城洛陽宮的制度 也有
“ ,
學者認爲北魏洛陽城宮城布局 徹底改變了漢魏洛陽南北宮的分散設計 顯
”.
然這是延續了平城的布局 37) 實際上 早在平城立都之前 曹魏洛陽城的, ,
“ ” “ ” . “ ” 洛陽宮已經完成了宮城的 集中与居北 的定位 都城之中宮城的 集中化
,
似爲東漢以后的一种都城形制變化趨勢 如上所述曹魏洛陽城洛陽宮等按
. “ ”, “ ”
照這 趨勢發展 西晋初年在長安城的 小城种 實際上是都城之中 集中化
, , . ·
的宮城 宮城改漢長安城宮城居南傳統 而移于都城北部 前趙 前秦都城
, ,
長安沿用西晋都城及小城 這 小城位于漢長安城遺址東北部个 宣平門以
, , , .
內 洛城門以南 廚城門大街以東 長樂宮遺址以北38) 鄴北城雖然至今
, ( · )
尙未發現宮城城墻遺迹 但是宮殿區 与宮苑貴族宅邸 集中安排在都城北
, . , ,
部 這已爲考古工作所証實 因此 對于中國古代都城來說 宮城在都城
· · ·
之中居北 居中位置的确立和宮城的集中化單一化是從東漢晩期至曹魏 西 ,
晋時期在中國古代重要都城中出現的一 趨勢和現象种 這在 時的都城洛当
· .
陽 長安表現的尤爲突出
3. 關于 “ 內城 出現的探討 ”
, “ ”.
北魏洛陽城的內城 實際上就是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 皇城 內城的出現 的原因主要有兩点:
, , , ,
第一 社會歷史發展 從王國到帝國 中央政府机 空前擴大构 相應的
. ,
中央官署建筑大量增加 從王國的先秦時代進入秦漢帝國時代以后 國家
, . ,
政体的變化導致中央政府机构的擴大 引發了傳統都城布局的變化 但是 ,
文化的變化往往滯后于政治的變化 從先秦到秦漢完成了從王國向帝國的
, ,
政治變化 但是作爲王國時代布局形制的都城 這時仍然爲新出現的帝國
, ,
所使用 隨着帝國政治的發展 原來的王國都城的布局形制越來越不适應
, .
帝國政体發展的需要 都城的內城 外郭城同時出現了与 ,
第二 從東漢時代中晩期宮城的單一化和中央官署的集中化已經逐漸展
, , “ ” . “ ”
開 經曹魏和西晋時代的不斷完善 單一化宮城制度得以确立 單一化 ,
宮城的确立導致宮城之中非皇室建筑的中央官署移出宮城 由于中央官署 37) 宿白,「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 鮮卑遺迹輯彔之三- 」( 文物 1978-7).
38) 資料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漢長安城考古隊.
, , . 皇室的密切關系 們又不能遠离皇室建筑 必須安排在宮城附近 這
与 它
“ ” , . “ ”
也就使內城 應運而生 成爲中央官署的專用建筑區 內城 的出現一方面
, .
是國家中央集權發展的産物 另一方面又是都城發展的必然
, , ·
北魏洛陽城的外郭城設立 除了上述談到的三方面之外 諸如市場問題
· , ,
里坊問題礼制建筑問題等 都引起都城發展史上的重大變化 但是這些問 ,
題都需要進行深入的專門硏究 從而使學術界對北魏洛陽城能够獲得更爲
· .
全面 深刻的認識
(한글초록)
의 발견과 연구 北魏 洛陽城 考古
중국 고대 에서의 의 위치에 대하여
- 都城 發展史 北魏 洛陽城 兼談
劉 慶 柱
은 17 (493 )년 년 에서 (534 )년
北魏 洛陽城 北魏 孝文帝 太和 孝靜帝
시기까지의 都城으로, 北魏왕조는 洛陽을 42년간 都邑으로 삼았다 이. 전에는 이 곳이 선후로 周敬王이 기원전 519년 王城으로 成周로 새로
한 이후부터 시기까지 205년 동안 이었고,
遷都 愼靚王 都城 東漢 光武
시기부터 시기까지 196년 동안 의 이었고, 시기
帝 獻帝 東漢 都城 魏文帝
부터 元帝시기까지 46년 동안 曹魏의 도성이었고, 晋武帝부터 愍帝시 기까지 52년 동안 西晋의 都城이었다.
는 지금의 동쪽 15 , 교외, 北魏 洛陽城 遺址 洛陽市 里 洛陽市 偃師 와 이 서로 만나는 곳에 위치하고 있다. 17년
市 孟津縣 北魏 太和 孝
가 에서 으로 한 후부터 의 기초 하에 文帝 平城 洛陽 遷都 魏晋 雒陽城 洛
에 대해 대대적인 을 진행하였다. 은 의 이 되
陽城 重建 洛陽宮 都城 宮城
었고, 宮城의 남북은 1400m, 동서는 660m였다. 宮城의 정문은 여전 히 閶闔門이었고, 太極殿은 여전히 大朝正殿이었다. 太極殿의 基址는 동서로 100m, 남북으로 60m였다. 閶闔門과 宣陽門 사이의 銅駝街의 동서 양측에는 中央官署 寺院ㆍ ㆍ貴族邸宅과 宗廟 社稷ㆍ 등이 분포하고 있었다. 北魏洛陽城의 중대 工程은 外郭城의 役事로, 宣武帝 景明 2년
년 의 기초 하에 을 확충하여 만
(507 ) 東漢 洛陽城 魏晋ㆍ 洛陽城 都城
들었고, 外郭城을 만들었다 외곽선의. 東ㆍ ㆍ西 北城墻은 內城의 東ㆍ 에서부터 3500m 3500 4250m와 850m의 거리로 분별
西 北城牆ㆍ ㆍ ~
되어있다.
의 의 의 외곽성은 북위 낙양성의 제도를
隋 大興城ㆍ唐 長安城 外郭城
답습하였고 게다가 더욱 규범화되었고 계속해서, , 隋ㆍ唐왕조 이후의
의 의 의 등 역대 왕조의 도성의
北宋 汴京ㆍ元 大都ㆍ明淸 北京城 外郭 에 직접적인 영향을 주었다.
城建制
세기에 걸친 발굴작업과 낙양성의 배치
半 漢魏 洛陽城遺址考古 漢魏
형제의 기본적인 조사에 의해 北魏 洛陽城의 배치 형제 또한 갈수록 분명해졌다.
주제어 북위 낙양 중국고대 도성: , , ,
: , , ,
關鍵詞 北魏 洛陽 中國古代 都城
Key Word: Bei-Wei, Luo-Yang, ancient China, capital city 원고접수 년 월 일 심사완료 년 월 일
( : 2005 11 2 , : 2006 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