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结论
二、 研究局限与建议
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单靠图像,或单靠文字,并不能将故事叙述完整,二者缺 一不可。漫画则是图像叙述为主,文字为辅,完全可以只靠图像叙述。通过比较 三者的叙述,可知漫画靠其对话式的叙述方式和构图形式,在视觉上占据优势,
更能吸引少年儿童。
178)图画故事书的图文关系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儿童乐园》译介的 西方图画故事书数量之多,本论文没有办法将此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
《儿童乐园》停刊于上世纪90 年代,笔者只能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停刊 的原因,一是因为主创人员的减少,二是因为版权意识的增强,三是因为香港社 会的急剧变化,日漫、电视等新兴事物的兴起。但是对香港的时代背景却没有办 法深入研究,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
当下,虽然有很多儿童刊物,但是未必有《儿童乐园》的成就,《儿童乐园》
除了内容吸引读者,其营销模式也是值得探究的。笔者在整理《儿童乐园》的资 料时,就有所发现,《儿童乐园》与读者的互动非常紧密,常期与读者保持联系。
《儿童乐园》时常举行周年庆联欢会,邀请广大儿童和家长来参加,以及后期在
《儿童乐园》上刊登广告,这些都属于营销策略,这也是本文没有涉及到的。对 于《儿童乐园》的营销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当下儿童刊物的发行。
引用文献:
1.《儿童乐园》创刊号至第 1007 期。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 12 月在网络上下载。http://www.childrenparadise.net/index.html。
2. 白宇(1997)。《连环画学概论》。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3.蔡佳恬(2008)。《儿童刊物〈地球公民 365〉族群与性别内涵之内容分 析》。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北。
4.操太圣(1997)。〈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 年第 2 期。页 1-22。
5. 陈凌子(2016)。〈孩子·冷战·科学:香港亚洲出版社的少年儿童出版 初探〉。收入徐兰君、李丽丹编《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 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之附属机构)
6.陈美贞(2007)。《一九四年来台湾儿童读物出版业之演变—东方出版社 的个案》。未出版硕士学位论文,国立台东大学:台东。
7. 陈顺馨(2005)。〈香港与 40-50 年代的文化转折〉。收入陈平原主编《现 代中国》第 6 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陈莹(2013)。《民国时期〈儿童世界〉和〈小朋友〉的办刊特色研究》。 未出版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9. 陈云根等(1998)。《香港文化艺术政策回顾(1950-1997)》,香港艺术发 展局网站,2018 年 1 月 18 日
http://www.hkadc.org.hk/?s=%E9%A6%99%E6%B8%AF%E6%96%87%E5%8C%96%E8%89%BA%E6%9C%
AF%E6%94%BF%E7%AD%96%E5%9B%9E%E9%A1%BE&lang=tc
10. 陈子典(2003)。《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1.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2016)。《拉奥孔》。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丁邦平(1997)。〈论战后香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比较教育研究》。
1997 年 04 期,页 1-5。
13. 丁锡纶(1920)。〈儿童读物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4,21-22。
14. 杜传坤(2009)。《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5. 段钢(2006)。〈图像认知的哲学意识〉。《社会科学研究》。4, 21-22。
16. 段小松(201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方文英(2003)。〈润物细无声——专访《儿童乐园》的无名英雄张浚 华〉。2015 年 4 月 8 日http://www.geocities.com/hkclrahk/human/people5/people5.htm 、
18. 冯乐堂(1997)。〈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简略思考〉。《烟台师范 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 年第 2 期,页 45-48。
19. 傅延修(1999)。《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 霍玉英(2010)。〈译介的考量与影响:西方儿童图画书在《儿童乐园》〉。
《中国儿童文化》。2010 年 00 期,页 238-245。
21. 霍玉英(2011)。〈图像重构:香港《儿童乐园》图画书的转化〉。《中 国儿童文化》。2011 年 00 期,页 142-164。
22. 霍玉英(2011)。〈试论罗冠樵在《儿童乐园》时期的创作特色〉。《文 学论衡》。第 18—19 期合刊卷,页 123-139。
23. 黄爱冬(2014)。《晚清新闻画报中的图像叙事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
24. 金燕玉(1985)。《儿童文学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
25. 简平(2010)。《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6. 蒋风(2009)。《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太原:希望出版社。
27. 蒋风(1996)。〈走向 21 世纪的香港儿童文学〉。《学术研究》。7,77—
82。
28. 郝建(2014)。《类型电影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9. 李林静(2014)。《〈儿童世界〉杂志探析(1922—1941 年》。未出版硕 士论文,吉林大学:长春。
30. 林清(2012)。〈儿童文学与上海出版业的渊源〉。《同济大学学院》(社 会科学版)。2012 年 6 月第 23 卷第 3 期,页 68—93。
31. 林守为(1988)。《儿童文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32. 林文宝(1975)。《儿童文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33. 林武献(1989)。〈儿童刊物对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收入郑明进主编,
《认识儿童刊物》。台北:中化民国儿童文学学会。
34. 龙迪勇(2007)。〈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9 期,页 39-53。
35. 卢玮銮(1987)。《香港文纵——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香港:
华汉文化事业公司。
36. 卢玮銮、熊志琴(2014)。《香港文化众声道》(第一册)。香港:香港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37. 卢玮銮、熊志琴(2017)。《香港文化众声道》(第二册)。香港:香港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38. 罗卡(2009)。〈冷战时代〈中国学生周报〉的文化角色与新电影文化 的衍生〉。收入黄爱玲、李培德编,《冷战与香港电影》,页 111-116。香港:香 港电影资料馆。
39. 齐童巍(2010)。《记忆的修复:中国当代原创图画书的历史整理与阐 释—以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例》。未出版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金华。
40. 梅子涵等(2008)。《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
41. 禤素薇(2006)。《马华儿童文学: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新加坡:青 年书局。
42. [瑞士]让.皮亚杰著,吴福元译(1980)。《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 印书馆。
43. 沙海燕,张伟英(2008)。〈图画故事书与插图、漫画、连环画之关系〉。
《艺术百家》。2008 年第 2 期总第 101 期,页 76-82。
44. 沈同衡(1956)。《漫画漫画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5. 申丹,王丽亚(2010)。《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46. [日本]松居直著,季颖译(1997)。《我的图画书论》。长沙:湖南少年 儿童出版社。
47. 谭君强(2014)。《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8. 王德威著,宋伟杰译(2005)。《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9. 王绍光(2002)。〈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读书》。2002 年 05 期,
页 96-103。
50. 王亚玲(2010)。〈现代儿童文学的阵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期刊发 展概述〉。《少年儿童研究》。2010 年 2 月第 014 期,页 34—40。
51. 宛少军(2008)。《20 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未出版博士论文。中央美 术学院:北京。
52. 王欧雯(2012)。《文学视野下的新漫画叙事技巧与特点研究》。未出版 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53. 吴芳芳(2010)。《小朋友 1922—1937》。未出版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 学:上海。
54. 许军娥(2014)。〈互动与发展——中国儿童重要期刊与儿童文学的发 展轨迹探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 5 月第 29 卷第 3 期。页 106—111。
55. 徐兰君(2015)。《儿童与战争:国族、教育及大众文化》。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56. 杨俊霞(2004)。〈二十世纪香港儿童文学本土化与现代化的进程〉。《高 等函授学院》第 17 卷第 4 期〈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 8 月,页 7。
57. 一可(2008)。《小人书的历史:漫谈中国连环画百年兴衰》。重庆:重 庆出版社。
58.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王坚红译(1994)。《吸收性心智》。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59. 赵稀方(2006)。〈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二十一世纪双 月刊》。9,87—96。
60. 赵宪章(2012)。〈语图符号的实指与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
《文学评论》。2,13-18。
61. 赵宪章(2012)。〈语图传播的可名与可悦——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
《文艺研究》。11,21-30。
62. 张建青(2008)。《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 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未出版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上海。
63. 张浚华(2011)。《我们且行偷天换日——悼〈儿童乐园〉台柱画家李 成法》。2014 年 11 月 27 日
http://yvonnefrank.wordpress.com/2011/11/06/%E6%88%91%E5%80%91%E4%B8%94%E8%A1%8 C%E5%81%B7%E5%A4%A9%E6%8F%9B%E6%97%A5%E2%94%80%E2%94%80%E6%82%BC%E3%80%8A%E5%85
%92%E7%AB%A5%E6%A8%82%E5%9C%92%E3%80%8B/
64. 张扬(2013)。〈冷战共识:论美国政府与基金会对亚洲的教育援助项 目(1953-196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 年第 3 期第 66 卷,页 60-68。
65. 张扬(2015)。〈亚洲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当 代中国史研究》。2015 年第 22 卷,第 2 期,页 91-102。
66. 张智民(1993)。〈香港人口十年(1981-1991)变化透视〉。《南方人口》。 1993 年 1 期,页 29-32。
67. 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2000)。《香港新文学年表(一九五 O 至一 九六九)》。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68. 周博文(2014)。〈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进程中的《儿童世界》杂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