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马中关系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 一、马来西亚华人及其社会

(一)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

华人侨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千1百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 奉命出使西域,就有人来往亚欧等地,并在那里留居,探索出连接亚欧非东西方 几大文明的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之路,这即是“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统治者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指南针的航海应用,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了商贸 和海上航运的发展。在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就有商人定居并进行商业活动。马来 群岛与中国已有较多的人文交流和经商活动,华人在海外定居的人数增多,居住 范围也有扩展,当地人称他们为“唐人”。到了明代,为了发展对外的关系,明 成祖前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并曾数次在马六甲停 留,至今马六甲依然保留了有关郑和的大量遗迹。之后到南洋谋生的中国人更多,

一些华人与当地人通婚后,在马六甲开始聚落定居。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朝战 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量的普通百姓不堪战乱纷纷远渡重洋移居海外。由于 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当时马来半岛因为 英国殖民地的发展,需要大量勤劳,有技艺的廉价劳工来开发,导致了该地华人 南来人数的急剧上升,主要从事锡矿开采,种植,港口建设,商贸。从鸦片战争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的海外移民潮是中国历史上最深远、最 广泛、规模最大的,人数约有1000万人。(杨澜,2009)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了 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面临着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挑战,华人来马移民趋势降至低

点,基本上停止。目前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都是当地出生自然增长的华裔,他们的 祖籍多半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南,广东、福建等地,他们在不同时期移居到马来 西亚。26

(二)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中国移民在早期并没有放弃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他们认为自己是旅居者 而不是移民。二战时由于日本南侵马来亚,马来亚的华人不仅是为中国而战,也 是为马来亚而战。二战后英国修改了政策27,本土意识加强,此时马来亚华人多 半持以观望态度,即希望保留中国的国籍,但不能说对马来西亚没有感情。后来,

中国政府废除了双重国籍28,华人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成为马来亚公民,把马来 亚视为他们唯一的家乡,要么返回中国。从此时开始,华裔移民基本完成了身份 认同的转变,成为居住国的国民,他们普遍自称“华人”,以褪淡中国色彩,融 入当地社会。

马来西亚自1957年8月31日独立以来,随着事态和时局转变,马来亚华人在 民族、文化、甚至当地文化的身份认同上,经历了几次转变,华人所面临的最大 问题是文化政治化。马来人由于人口没占绝对优势,他们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受到 挑战。因此,他们想通过一些特权来维持自己的权力。根据当时的宪法,华人承 认马来人的特权和国语地位,作为交换他们公民身份的条件。由此教育部解释说,

真正的国家结构的政策是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语言和文化群体的需要。文化政治化

26 更多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请参考王赓武所著的《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和周兵、

祝捷所著的《下南洋》。

27 在日本攻击马来亚时,英军不堪一击,其国内舆论大肆抨击。其中一个千夫所指的弱点是英国政府偏袒 马来人,以致非马来人对马来亚的归属感不强,促成了防卫不强的事实。因此战后的英国政策针对这一点 进行调整,除了称赞和奖励华人在抗日的牺牲和贡献以外,也大肆地授予非马来人公民权,希望华人一旦 成为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以后,可以加强本地意识.效忠马来亚。(崔贵强,1990:154-155)

28 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拥有两个国家的合法公民身份,也就是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中国的《国籍法》

在1967年终于发生了五一三流血暴动29。流血事件发生后,执政者认为文化差异 是种族暴乱的原因,寻觅文化融合是当务之急,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 了许多有关华人发展文化的负面建议, 并把它放到政治舞台上,面对这一挑战, 华社只能在文化活动遭受到干扰时才会大声抗议。由于顾虑文化被消亡,华人的 文化忧患感在80年代达到了高潮,华人举办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在当时的华人 社会中,大多数领导人在文化交流方面,都觉得展现文化表演是重点,许多学者 认为它们只是文化的形式。30

(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概况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西亚,马来人人口占据了大部分,为了赢得马来 人的合作与支持,殖民者因此采用了政治策略来拉拢马来人,以此来增强殖民政 府在该地区的有效统治。在英国统治下,马来人享有的特殊地位和政治待遇高于 其他民族,而其他民族,如海外华人和印度人,则始终位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 底层,与英国殖民当居的关系紧张。

殖民者当局采取的分而治之政策,引起了独立后各民族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爆 发。在二战后的争取赢得独立运动中,长期以来一直享受殖民者优待的马来族群,

依然强化他们应该享有国内的特权地位,反对华人变为合法公民,并把这视为对 其自身权益构成直接威胁。之后,因为独立的需要,代表马来人利益的政党—巫 统(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31在公民权的问题上虽然作出了

29 五一三流血暴动:1967 年政府规定只有考获政府教育文凭的学生才可以出国留学,这燃起了维护中华 文化人士内心中的怒火,他们在这个时候建议创办独立大学,马华公会觉得华教斗士要求过分,决定和巫 统站在一起,并设立拉曼学院抗衡,但在文化传承的问题上,华社却以华教团体为依归,马华公会领导人 的声音反倒成为华社的少数。在 1969 年的大选中,马华公会惨败,反对党在获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后游行庆 祝,巫统内部强硬派大为不满,发动在吉隆坡市区举行反示威,就在 5 月 13 日两派人马起冲突。

30 更多关于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请参考:何国忠所著的《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

和庄国土所著的《论东南亚的华族》

31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简称巫统/UMNO,是马来人政党,成

退让,但仍然维持马来人在文化,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拥有的优先权。打击和 限制华人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力量,对华人的政治权利差别对待。为了抵御华人在 马来亚国家族群政治中被逐步边缘化的危险,马华公会32于1949年2月创立,积 极推动华人参加马来亚的政治活动。“从马、华和印三党联盟开始执政(独立后 至1969年)到国民阵线的建立,巫统日益强大的政治权力,较大程度上应归功于 马来人优先特权政策的执行。后来,马来族群又通过选举法修正案,选区划分,

使巫统获益最大,不但巩固了它的执政地位,也确立了它在执政联盟中占据主导 地位。而代表华人利益的政党--马华公会,选票作用严重削弱处于劣势,在执政 联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

“5.13”事件是马来人与华人的政治冲突。华人通过政党选举胜利举行庆祝 游行,表达了对马来族特权地位的强烈不满。而马来人认为这是华人对自身享有 的特权地位的挑衅。这一民族冲突是由华人政党的胜利引起的,它反映了华人与 马来人族群由于政治地位的长期不平等而产生的深刻矛盾。然而,这一事件华人 并没有得到盼望已久的享有与土著居民同等的政治地位,相反,它引起了马来人 族群的强烈反应,以求捍卫其特权和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变化,这对马来亚华人社会 的影响很大。1998年9月的“安华事件”33导致了马来族群的分裂。马来人反对

立于 1946 年 5 月 11 日。

32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简称马华公会(Party MCA),是 1949 年 2 月至 由陈祯禄所创办的。它是一个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一个单一种族政党,有的媒体也称马华党。因为该党所 有党员皆是由马来西亚华人和具有华人血统的公民组成,所以定名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目前该党为马来 西亚第二大党。

33 安华事件:1998 年 9 月 21 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突然宣布逮捕副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他指出安华是 一位同性恋者,并且「鸡奸」(sodomised)前私人司机阿济山等人,然后下结论说:「笔者无法接受一位『鸡 奸者』成为这个国家的领袖」。对于这个全球轰动的事件,坊间的评论皆认为是马哈迪与安华之间的政治斗

党---穆斯林党的支持率一直不断地在上升。巫统统治政治的局面面临着史无前 例的严峻挑战。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巫统遇到了彻底失败的危机。然而,在1999 年的大选中,由于华人族群对巫统和国阵候选人的全力支持,使巫统赢得了大量 华人选票,获得胜选。1999年大选后,华人政治又重新开始点燃,在马来亚政坛 地位上,华人政党的地位也从以前无足轻重转变为能够决策执政党命运的少数重 要群体,而巫统遭遇的政治危机让华人政党在决策中的地位突出,为华人政党和 巫统之间的协商增加了资本。客观上说,华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对于华人族群 力求得到社会政治地位的平等公平有利。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国家的民族政 治有明显淡化。民族关系出现了前所未闻的新局面。34

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

(一)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定义

马来西亚有三大最主要族群,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华族是马来西亚民 族中社团组织登记注册最多的族群,马来西亚也是世界上华人社团最多的国家。

这说明了目前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十分积极。

在马来西亚,根据马来西亚法律的规定,华人社团的定义是参考了刘崇汉所 著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一书。华人注册一个社团(简称华团)是基于共同的 宗旨(包括地缘、血缘、业缘性利益和原则),是一种传统的或非传统的组织,

根据马来西亚社团法令,如果有七名成员,就可以向国家社团注册局登记,获准 注册成立一个社团。现行的社团法令制定于1966年。(刘崇汉,1998:185)众所 周知,传统的华人社团应该以宗亲会、会馆、乡团、互助会、行业性团体和总商 会等组织为代表。虽然华基政党是根据社团法令注册的,但是华人社会通常将政

34 更多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概况请参考:颜清湟所著的《新马华人社会史》、黄家定所著的《华人社 会与多元族群政治》和陈鸿瑜所著的《马来西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