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于1956年开学,中文系亦于同年开学。到1980年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时,已有21名毕业生。南大学生毕业后投身社会工作,中文系毕业生也涉足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领域。本论文将从华文高等教育与中华文化遗产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南洋大学中文系。本论文旨在通过描述南洋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分析南洋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如何在其所涉足的领域做出贡献,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融合当地多元文化,以期为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提供借鉴和参考。今日新马华社 关键词:华文高等教育、华夏文化遗产、南洋大学华文系、文化人才。时隔数年,硕士论文终于完成,过程中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感谢我的老师黄文斌的教导和鼓励以及我妻子这段时间的支持。笔者也感谢先生。感谢林维易抽出时间进行采访并指导研究。给笔者提出建议和指导的还有顾红亭、曹树耀、梁秉甫、林开中、颜志宏、龚一军、陈佩秀、廖建宇等。笔者还要感谢先生。孙民彦先生和感谢新加坡南洋大学校友会李建昌在数据收集期间的协助。
本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南洋大学中文系研究》。 《1956-1980》是孙晓辉本人撰写的。学号:09 ULM 09081)在中国科学院中文系副院长黄文斌副教授的指导下,题为“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南洋大学中文系研究”的项目已完成。
我也了解到拉曼大学将以pdf格式将这篇硕士论文上传到拉曼大学数据库,以供拉曼大学教职员工、学生和公众参考。并且之前或同时未曾提交给拉曼大学或其他机构用于其他论文。
南洋大学中文系发展与演变(1966-1980年) „„„„„ 51
南大中文系毕业生在承传中华文化所扮演的角色 „„„ 75
表1:各院校“中文系”中英文名称一览表 马来亚大学华文系 汉学系 中文系。
凌叔华1956年在南洋大学华文学院任教,开设《新文学研究》、《新文学概论》、《汉语语法》、《修辞学》等课程。 1965年南洋大学课程检讨委员会报告书发表,建议修订华文系课程建议 表四:南洋大学华文系年鉴:《华文学报》第一期目录和南洋大学文学》(1962)。
表5:南洋大学华文系年鉴:《南洋大学华文文学学报》(1963)第二期目录。陈铁凡,中文系教授,敦煌本玉书法校样。翁世华,中文系助教,为期两周的铭文研究。
卢绍昌,中文系助教,主修《诗经拟声词研究》。谢德彦,中文系研究生,从事诗歌、音乐、音乐研究。第一节 南洋大学及南洋大学中文系的发展概况。
表 11:南洋理工大学华文学院毕业生学术人员统计 表 13: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的华文学院毕业生。姓名 年数 表 14:中国学院毕业生在教育界工作的情况。
表1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校友在媒体领域的简短名单70)。南大中文系毕业生进入报业后,对文字和文化的维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南大中文学会(1975)。 《中文系师生作品书目索引》。新加坡:南大华文学会。
附录四:王赓武《南洋大学课程修订委员会报告书》(1965)对中文系一年级课程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