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依前測分數將 24 位研究參與者進行隨機分派均分至各組中 前測目標詞彙評估
間接介入方案(實驗組) :
語言治療師+照護者介入
12位,共12組,10堂30-40分鐘課程 (6組為家長介入、6組為教師介入)
直接介入方案(對照組):
語言言治療師介入
12位,共12組,10堂30-40分鐘課程 (皆由同一位治療師介入)
後測評估
標準化測驗 目標詞彙評估
資料統計分析
結果探討與討論
招募受試者
⚫ 3-5歲經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兒童
⚫ 無任何聽力、神經性或其他精神性相關障礙兒童
⚫ 華語習得者
⚫ 標準化測驗低於1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低於25以下者
研究說明、簽署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19
第三節、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包括受試者篩選、前測、介入、後測等程序,說明如下:
一、受試者篩選、前測
所有受試者皆由法定代理人/監護人填寫「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取 得受試者同意書後,即於兒童至幼兒園上課時進行聽力篩檢及語言能力測驗
(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以確認收案 對象符合研究對象之要件。
前測以「自編目標詞彙圖片指認與命名測驗」評估兒童對於介入之目標 詞彙的理解與命名能力,合併受試者篩選時的「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
與「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的測量分數,建立介入前的能力基線,
並與介入後成效評估對照比較。
二、介入
前測完畢後,進入正式介入階段之前,將依受試者的能力表現採亂數隨 機分派均分至實驗組及對照組中,以1至2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為一小組,
於就讀的幼兒園安靜空教室進行介入。介入過程中均採錄音、錄影的方式進 行。
(一)實驗組-間接介入模式
實驗組為語言治療師採聚焦刺激介入方案,後並教導照護人員進行間 接性的療育介入(每次40分鐘,含10分鐘的影片示範),過程中其 所使用的繪本、教材皆與對照組一致。課程規劃將參考謝玫芳
(2011)用於家長介入方案之教學流程,並重新編製。
20
圖3.2 介入方案教學流程 介入進度
時間 內容 備註
介入前準 備(兩週)
*資料收集:
1.前測評估,篩選個案,簽署研究同 意書
2.基本資料調查
*說明本方案的教學內容規劃及進行 方式
提供教學用表格、教學 手冊以及基本資料調 查表
第一週 *課程介紹、提供兒童語言發展的知識
與策略
提供繪本一、相關教 材、紀錄紙
第二週 至 第五週
*教學與討論
*教學指引(認識孩子、教學法之介紹 與回饋)
提供各週繪本、相關教 材、紀錄紙
第六週 至 第八週
*教學與討論
*電話訪問家庭執行進度與程度
提供各週繪本、相關教 材、紀錄紙
第九週 至 第十週
*教學與討論
*家長提供回饋
提供各週繪本、相關教 材、紀錄紙
介入後測 後測評估
回饋討論及後續建議方針
(二)對照組-直接介入模式
對照組為語言治療師採聚焦刺激介入方案,直接進行一般性的療育介 入(每次30分鐘),過程中其所使用的介入技巧(示範、誘發、重複 及擴展等)、繪本、教材皆與實驗組一致。
三、後測
介入結束隔週即進行後測,測驗項目和前測一致,評估內容包括修訂畢保德 圖畫詞彙測驗、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自編目標詞彙圖片指認及命
21
名測驗。最後,再依據前測、後測兩階段的測驗分數,進行組內及組間的比 較,以檢視介入成效。
第四節、資料處理暨統計方法
採用電腦統計軟體SPSS 20.0中文版進行量性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以 描述性統計呈現實驗組(學前教師介入組)與對照組兒童基本資料、各項 語言評估測驗分數;另外,針對組內比較,考慮有其他可能的變項影響,
為較良好的控制其他變項,在推論性統計中,各組會以前測結果作為共變 量,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
第五節、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介入所使用繪本,為能符合本研究目的及適合偏鄉地區學齡前 兒童療育介入使用,邀請2位在地且臨床工作達兩年以上的語言治療師作 為專家,進行內部效度審核,專家在繪本整體評估部分,指出所有介入使 用繪本均適合,各子項目的評比也均在符合範圍內,同意一致性達90%(附 錄二)。
前、後測的「自編圖片指認及命名測驗」所使用的詞彙及圖片,則由 通過專家內容效度審查的繪本中挑選,再由台灣南投偏遠地區在地服務的 2位幼兒園教師及3位公衛護理師進行評量,選出適合本研究3-5歲學齡前 兒童,且有潛力在介入活動中習得,目前未在課程計畫中教授的詞彙,專 家間一致性達80%以上的詞彙,始納入「自編圖片指認及命名測驗」的目 標詞彙(附錄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