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22

23

皆未有任何照顧者提供相關影片,然而門診個案之照顧者(3名)皆口頭表示有 明顯感覺到兒童的進步。

另,在介入過程中,研究對象之出席率不穩定,部分家長表示由於農忙、排 班不一致等因素,故無法每週定期接受療育,14週的研究時長(含前後測)甚 至需要花上至少20週完成,因而研究者將介入時間彈性調整,但仍盡量維持一 週一次,便稍有改善。

為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兒童接受語言療育介入後語言能力的改變,本研究依 據提出之研究問題及評量參數進行結果分析。第一節以描述性統計呈現研究對象 各項基本資料(含收案年齡、家庭環境背景調查、語言使用情形、父母的國籍、

教育程度以及職業等);第二節則為討論介入前後語言能力表現,說明實驗組、

對照組兒童在接受語言療育介入後,於自編詞彙之指認與命名測驗、標準化測驗 中的理解性詞彙量、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分析結果,探討兩組介入後語言表現 的差異。

第一節、研究對象

本研究收案歷時約11個月(自2017年8月起至2018年6月),經篩選後確 認符合條件並簽屬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者共計27名,過程中有3人因出席率 過低、覺得兒童沒有太大的問題或交通之不便之故退出,其餘24人則完成所有 評估及治療課程(共計18週)。研究對象皆為南投山區,3-5歲習華語兒童,經配 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兒童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主要使用 語言)由問卷調查法收集:實驗組兒童共12名,包含8名男性、4名女性(平 均年齡約為4.1歲);對照組兒童共12名,包含9名男性、3名女性(平均年齡 為3.9歲)。

一、兒童部分

從兒童的基本背景資料來看,兩組兒童均以男生居多(共16人,69.6%),

24

大部分兒童都有兄弟姊妹(佔總體的78.3%)。家中主要照顧者多為媽媽(52.2%), 其次為隔代教養(本研究即由奶奶或是外婆照顧,佔30.4%),另外有部分兒童 由多人照顧;兩組在主要照顧者的分配上並未達顯著差異。整體來說,多數兒童 家中至少會使用兩種語言(17人),在習華語與台語(9人)及華語與族語(8 人)的兒童樣本數量沒有太大的差別;實驗組中多為習華語與族語的兒童,對照 組中則多為習華語與台語的兒童(見表4.1)。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的基本資料調查 實驗參與者資料

研究對象n=24

實驗組n=12 對照組n=12

兄弟姊妹

無 2 3

有 10 9

主要照顧者

媽媽 8 5

爸爸 1 0

隔代教養 3 4

多人照顧 0 3

家中使用語言

華語 3 4

華語、族語 2 6

華語、台語 7 2

二、家長部分

此處將分別就家長婚姻狀況、身分別、教育程度及職業等項目列表整理。兩 組在父母婚姻狀況、國籍、教育程度的分配上並未達顯著差異;整體來說,多數 為雙親家庭(78.3%),且國籍多為台灣(父親佔95.7%,母親佔91.3%),僅三 位分別來自泰國(2位)及越南(1位)。多數研究個案的父母親其教育程度為國

/高中職(父親佔100%%,母親佔73.9%),唯有三位研究個案的母親不識字或僅

小學畢業,另一位母親的教育程度有到專科大學的階段。

25

職業方面,兩組研究個案的父親在職業上面並無太大的差異。對照組中有較 多的研究個案母親工作地點為家中,實驗組的研究個案母親則多為全職工作者。

整體而言,研究個案的父親多為全職工作者(佔46.2%),而研究個案的母親工 作地點為家中(佔26.9%),其次則為全職工作者(佔23.1%)(見表4.2)。

26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背景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背景比較 研究對象n=24

實驗組n=12 對照組n=12 父母婚姻

雙親 8 10

單親 3 2

其他 0 0

父親國籍

台灣 11 11

大陸 0 0

越南 0 0

泰國 0 1

母親國籍

台灣 12 10

大陸 0 0

越南 0 1

泰國 0 1

父親教育程度

不識字 0 0

小學或未上學但識字 0 0

國高中職 9 12

專科大學 0 0

母親教育程度

不識字 0 2

小學或未上學但識字 1 0

國高中職 7 10

專科大學 1 0

父親職業

未填寫 1 0

在家工作 2 2

兼職工作 1 3

全職工作 5 7

母親職業

未填寫 1 2

在家工作 2 5

兼職工作 2 3

全職工作 4 2

27

三、介入執行者

研究中,對照組皆是由語言治療師進行直接性的療育教學,而在實驗組的部 分則是由相同的語言治療師與家中主要照顧者(共六組)或是具教學經驗的學校 老師(共六組)合作執行介入,如下表4.3所列:

4.3 介入執行者之組別分類

介入執行者之組別分類 組別

實驗組 對照組 執行介入者

治療師 0 12

治療師+教師 6 0

治療師+家長 6 0

第二節、介入後語言能力表現

本節呈現實驗組及對照組兒童介入前後的語言表現,主要採二因子變異數分 析,分別說明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在接受治療後「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及「自編圖片詞彙指認及命名測驗」的表現,以檢 視其語言表現是否有所提升,並比較兩組間的成效差異;另外以獨立樣本t檢定 分析兩組兒童在10堂課的介入結束後是否有差異,藉以分析不同的介入安排,

是否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行為表現。

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前,確認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兒童於「修訂學前兒童 語言障礙評量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及「自編圖片指認與命名測驗」

等前測的得分,各測驗的表現於組間皆無顯著差異(所有p >.05)。此外,由 柱狀圖(histogram)、偏態(skewness)、峰度(kurtosis)及Shapiro-Wilk常態性 檢定結果發現,兩組兒童在此四項測驗前測的得分,均未違反常態分佈的假設(p 值 >.05)。表4.4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接著,為檢視10堂課的療育介入成效,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對兩組於前測 及後測的表現進行組間及組內的比較,組間比較若達顯著,即以η2進行關連強

28

度效果量分析,η2若大於/等於.138,即達高度關連強度(邱皓政,2010;Cohen, 1988; Richardson 2011)。

4.4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後測表現的平均數與標準差(N=24

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表現平均數與標準差

實驗組(N=12) 對照組(N=12)

t 顯著性(p)

測驗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

修訂學前(發展)-常態T分數 30.92 5.11 29.75 7.01 -.466 .646 修訂學前(理解)-常態T分數 32.08 8.50 31.42 6.46 .216 .831 修訂學前(表達)-常態T分數 32.17 5.44 34.33 6.68 .871 .393

PPVT-R-標準分數 99.50 11.77 96.00 11.00 -.753 .460

自編圖片詞彙理解-答對題數 17.42 2.71 15.75 4.88 -1.034 .313

自編圖片詞彙表達-答對題數 8.83 2.04 9.79 3.24 .867 .395

後測

修訂學前(發展)-常態T分數 40.50 7.09 40.58 5.78 .032 .975 修訂學前(理解)-常態T分數 39.00 9.06 40.08 6.75 -.332 .743 修訂學前(表達)-常態T分數 45.08 6.04 42.42 6.67 -1.027 .316

PPVT-R-標準分數 106.25 9.03 104.42 6.17 -.581 .567

自編圖片詞彙理解-答對題數 27.17 .94 26.83 1.53 -.644 .626

自編圖片詞彙表達-答對題數 22.96 1.99 21.08 2.82 -1.881 .073

1:「修訂學前」表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PPVT-R」表示: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 測驗甲式。

2:* p<0.05, ** p<0.01, *** p<0.001。

一、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一)整體發展常態T分數:

依據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平均而言,組間設計部分,兩組兒童 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整體發展常態T分數的整體表現,實驗組 稍高於對照組 .08分(F(1,40)=60.693,p=.000);交互效果(F(1,40)=.228,

p=.638)未達顯著,無須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組內設計部分,兩組兒童 整體前測、後測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差異(F(1,40)=10.208,p=.000)。表

29

4.5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兩組兒童表現比較 表。表4.6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變異數分 析表。圖4.1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兩組間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 分佈圖。

4.5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兩組兒童表現比較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兩組兒童表現比較

依變項 參數 標準誤差 t 顯著性(p) 修訂學前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 - 前測 實-對 2.503 -.466 .646 修訂學前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 - 後測 實-對 2.640 .032 .975

1:實-對表示:實驗組分數-對照組分數。

2:* p<0.05, ** p<0.01, *** p<0.001。

4.6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變異數分析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變異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受試者內

照護者介入 1250.521 1 1250.521 60.693 .000***

組別*照護者介入 4.687 1 4.687 .228 .638

誤差 453.292 22 20.604

受試者間

組別 3.521 1 3.521 .060 .809

誤差 1293.792 22 58.809

註:* p<0.05, ** p<0.01, *** p<0.001。

30

4.1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語言發展常態T分數分佈圖

(二)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

從組間設計部分來看,兩組兒童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理 解常態T分數的整體表現,實驗組稍高於對照組1.08分(F(1,40)=20.686,

p=.000);交互效果(F(1,40)=.261,p=.615)未達顯著,無須進行單純主要 效果分析。組內設計部分,兩組兒童整體前測、後測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差 異(F(1,40)=7.792,p=.000)。表4.7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 理解常態T分數兩組兒童表現比較表。表4.8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 表-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變異數分析表。圖4.2為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 量表之兩組間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分佈圖。

4.7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兩組兒童表現比較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兩組兒童表現比較

依變項 參數 標準誤差 t 顯著性(p) 修訂學前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 - 前測 實-對 3.082 .216 .831 修訂學前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 - 後測 實-對 3.260 -.332 .743

1:實-對表示:實驗組分數-對照組分數。

2: * p<0.05, ** p<0.01, *** p<0.001。

31.500

40.700

29.750

40.58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前 測 後 測

實驗組 對照組

31

4.8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變異數分析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變異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受試者內

照護者介入 728.521 1 728.521 20.686 .000***

組別*照護者介入 9.187 1 9.187 .261 .615

誤差 774.792 22 35.218

受試者間

組別 .521 1 .521 .006 .939

誤差 1881.958 22 85.544

註: * p<0.05, ** p<0.01, *** p<0.001。

4.2 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語言理解常態T分數分佈圖

(三)語言表達常態T分數:

組間設計部分,兩組兒童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語言表達常態 T分數的整體表現,實驗組高於對照組2.66分(F(1,20)=100.742,p=.000)

達顯著差異;交互效果(F(1,20)=5.337,p=.031)達顯著差異,進一步檢視 獨變項主要效果,組別(F(1,20)=.012,p=.915)未達顯著差異,照護者介入

32.083

39.000

31.420

40.083

25.000 27.000 29.000 31.000 33.000 35.000 37.000 39.000 41.000 43.000 45.000

前 測 後 測

實驗組 對照組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