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偏鄉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因素多元,專業人員不充裕,要進入偏鄉服務不 容易。本研究欲討論治療師與照護者以聚焦刺激法進行治療介入後對於南投偏鄉 地區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之成效,分析並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兒童在接受介入 後語言表現是否有所提升,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在接受聚 焦刺激法介入後兩組在整體的語言理解、表達及目標詞彙的命名與指認上都有顯 著提升。兩者比較下,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間整體語言表現雖未達顯著差異,然 而在研究結果中,實驗組在目標詞彙的表達表現上相對有高於對照組的趨勢。茲 將結果解釋與討論如下:
第一節、照護者參與方案之語言能力及詞彙成效
本研究主題之一照護者偕同介入方案能否提升偏鄉地區兒童的語言理解、及 語言表達的能力。
研究發現照護者在參與聚焦刺激法的介入方案下,被照護者整體的語言能力 確實有顯著提升。此結果與Thordardottir等人(2015)的研究不一致。以下針對 理解性語言能力、表達性語言能力兩個部份進一步討論:
一、理解性語言能力
在標準化評估工具《修訂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中,語言理解分測驗的
結果發現各組間皆在介入研究後有顯著進步。此結果與過去學者謝玫芳
(2011)針對南投偏鄉地區的家長訓練方案結果一致。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
偏鄉地區的學前兒童,相較於Thordardottir等人(2015)的研究,文化不同,
該研究中為雙語且為醫學中心待排個案,與本研究中研究對象的取樣來源不 一致,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多為學校教師篩選出。Hart 和 Risely(2012)指 出環境語言的學習會影響學前兒童的詞彙及語言能力。偏鄉地區發展遲緩因
44
素多元,除了一般原發性的語言發展遲緩外,也有因為環境刺激不足、教學 不利或是家庭功能不彰所導致的發展遲緩。不僅如此,根據南投偏鄉的早期 療育文獻顯示,南投偏鄉地區家長對於兒童的發展知識與運用、訓練方案的 參與及配合度低(馬嘉宜,2007;許原豪,2015;黃協源等,2010;謝玫芳,
2011)。因此透過本研究的介入可能改變了照護者對語言療育的重視。參與
並學習聚焦刺激法使照護者和兒童平時語言互動的環境增強,廣泛的改善偏 鄉地區的學前兒童的語言環境及語言經驗,而提升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 語言理解能力。
二、表達性語言能力
在《修訂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中,語言表達分測驗的結果發現各組間
在介入後皆有顯著進步,且實驗組又較對照組的表現顯示有提升的趨勢,雖 未達顯著程度。研究者進一步針對《修訂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表達分測驗 中的子測驗進行探討。發現各組在看圖說故事、重述故事的分測驗表現上皆 有顯著的進步,尤其在看圖說故事上更明顯。
如語言理解分測驗分析顯示,本研究對象與Thordardottir等人(2015)
的不同,偏鄉地區兒童所接受到的文化刺激接觸的量有差異,家庭參與度不 同,可能導致此不同的結果。聚焦刺激法中重視社會互動的學習。強調兒童 的語言學習是從對周遭人的觀察、互動而來。根據侯新秀(2015)、黃卓琦
(2004)以及Wasik與Iannone-Campbell(2012)都表示社經地位的家長所 使用的問句、句子的延展與溝通時的交替性會有所差異,也會正向影響幼兒 的語言表達表現。換句話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語言表達表現相對在 陳述的完整性、意見的表達、口語溝通的刺激較弱。本研究的操作,藉由增 強照護者的介入能力,增加了研究對象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導致實驗組中 的語言表達能力測驗有顯著進步,此研究結果與Girolametto(2002, 2003)
以及謝玫芳(2011)針對南投偏鄉地區的研究結果一致,尤其在看圖說故事
45
的子測驗表現上更為顯著,顯示在治療師與/或照護者間的合作下,可有效 改善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語言環境、增加語言表達的機會,以提升學前 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語言表達及敘事表現。
本研究主題之二為照護者參與方案對於促進偏鄉地區兒童的語言暨詞 彙理解與表達之表現。
本研究使用聚焦刺激法進行。此手法之核心操作是介入者調整訊息輸入 的方式,給予兒童明確且重複的聽語刺激,並提供給兒童口語反覆表達的機 會,以提升兒童的詞彙及語言能力。本研究將Girolametto等學者提出的聚 焦刺激法四大原則融入兩組的教案中,誘發兒童在課堂中說出目標詞彙。研 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在標準化的語言詞彙理解測驗《修訂圖畫畢保 德詞彙測驗》、自編式的圖片指認及命名測驗上皆有顯著提升。進一步探討,
在自編式的圖片指認測驗上,多數研究個案的分數皆達頂標,以致在後測時 實驗組跟對照組的表現,皆因天花板效應而無法觀察到兩組間是否有因介入 方式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而在命名測驗的表現上,實驗組即語言治療師結 合學前照護者的介入,讓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在《修訂圖畫畢保德詞彙測 驗》、自編式的圖片結果與多數文獻上的聚焦刺激法結果一致(Weismer &
Robertson, 2006)。研究結果推論,聚焦刺激法中的訊息處理理論就是透過
重複的聲音符號練習及符號的型態和意義的連結強化,可以提升學前語言發 展遲緩兒童的詞彙能力。在實驗組中,由於在平時照護者與發展遲緩兒童在 生活中的常態互動,就會自然而然的利用聚焦刺激法給予許多的聆聽以及口 說練習的機會,因此在本研究中發展遲緩兒童的圖片指認及命名測驗都有顯 著進步,且與專業語言治療師所達到的效果相當。
第二節、照護者介入方案成效比較
本研究主題三為不同的教學介入方式(實驗組為照護者參與介入、對照組為 治療師直接介入)之成效討論。
46
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表現,兩組在圖片指認與命名以及整體的語言理解與表 達能力上皆有顯著提升。然而在命名、語言表達的成效上,實驗組較對照組的進 步幅度更為顯著。此結果與Thordardottir等人(2015)的研究類似,而不同點在 於本研究在標準化的語言能力測驗及重述故事的結果表現上,都較對照組佳。此 研究結果可能肇因於照護者的參與,使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獲得更多練習及互動的 機會。如前面的主題都有探討到的,部分偏鄉地區兒童受限於文化環境的刺激、
療育資源及發展相關知識的不普及等。而本研究在雙向介入情境下,提供豐富的 目標示範與練習,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獲得更多聆聽及練習的機會,加深了目標語 言形音義的連結。結果顯示除了語言治療師的介入外,兒童再透過家長、教師在 治療室外的時間練習下,可達到更高的效益。
其次,本研究也同時呼應了Wasik與Iannone-Campbell(2012)以及 Girolametto(2002, 2003)的研究。當照護者給予較多的語言刺激時,可以提升 兒童的詞彙命名及口語表達的表現。實驗組中,研究對象的互動夥伴不僅止於治 療師,語言目標被拓展至與他人的互動。這使得研究對象除了要說出正確的語言 目標外,也需要透過他人給予的回應,瞭解目標語言使用的方式、時機之適切性 等。同樣地,照護者的腳色不僅僅只是在提供訊息,還必須觀察兒童的反應。透 過語言治療師在療育中所提供的資訊了解兒童的語言能力以及可提供的協助,並 在互動中給予兒童適切的回應(如:口語、提示或示範等)。即表示在照護者增能 後,研究對象也將藉由這樣的雙向互動,在治療介入外,亦可持續的強化語言環 境。如此互惠的情形下,更可有效提升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詞彙命名、口語 表達表現。此外,除一般的表達能力,這樣的介入方式也可能對語言的語意、語 用能力有所提昇,然而此面向於本研究中並無專門探討,留待日後更進一步研 究。
47
第三節 結論 本研究歸納兩大結論,整理如下:
一、聚焦刺激法在偏鄉地區之語言能力的成效
各組在聚焦刺激法的經過照護者介入後,雖在自編的詞彙指認測驗中達 到天花板效應。然而在標準化測驗中的語言理解、表達及詞彙的命名中皆有 顯著提升。顯示經重複、明確有結構性的聚焦刺激法介入,兩種介入組項皆 可提升偏鄉地區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言能力表現。
二、語言能力提升與照護者介入方案的成效
本研究比較兩組提升之成效可發現,實驗組(即治療師結合學前照護者)
在詞彙的命名、語言的表達測驗上,有較佳的進步表現。其中再針對語言的 表達的分測驗作更深入的探討也發現,實驗組的兒童在看圖說故事、重述故 事上面有較高的能力表現,且教師組及家長組兩組間無顯著差異。顯示在大 量且重複的結構性活動練習後,透過教導學前照護者相同的介入手法,並提 供相關的教材來調整研究對象的語言互動環境,讓研究對象在環境中有更多 次練習機會,相較對照組僅由語言治療師進行介入成效更佳。
綜合來說,針對偏鄉地區語言發展遲緩兒童,除了可以套用聚焦刺激法 作為臨床介入的手法,也由於聚焦刺激法較具結構,臨床上多為環境增能(家 長及教師)的參考手法。為有效的解決偏鄉地區之環境資源限制、家庭失能 的改善以及語言刺激的不足。本研究輔以照護者的參與,研究發現語言發展 遲緩兒童的整體詞彙命名及語言表達能力上提升有更顯著的成效,此研究結 果即表示透過偏鄉照護者使用聚焦刺激法可協助改善偏鄉地區語言發展遲 緩兒童在臨床療育、學校或是社交互動所遭遇到的困境,並且因賦予家長及 學校老師療育介入的能力,亦可以使得未來照護者在療育介入外的環境下,
能持續的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