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六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之研究題目為「安養機構老年住民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相關因素探

討」,為使名詞概念界定更清楚,以下在此說明「安養機構」、「老人」、「社會支持」

及「生活適應」等四個名詞界定之概念。

一、安養機構 (一)概念性定義

依「老人福利法」以及「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詳細說明機構服務內容為:

以需他人照顧或無扶養義務親屬或扶養義務親屬無扶養能力,且日常生活能自理之 老人為照顧對象(鄧世雄,2010)。

(二)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的安養機構為可收容日常生活能自理,且經政府立案的安養機構。

二、老人 (一)概念性定義

根據民國八十六年的「老人福利法」第二條:本法所稱的老人係指年滿六十五

歲以上之人(老人福利法,2009)。 (二)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之老人指年齡為年滿 65 歲(含)以上,且入住機構中滿 6 個月以上,認

知功能正常,能以國語或台語溝通者,經核定為安養照顧型的服務對象,願意參加 此研究之老人。

三、社會支持 (一)概念性定義

所謂的社會支持是由他人提供資源,包括有社會支持網絡、社會支持型態及社

會支持滿意度。其內容分述如下:

(1) 社會支持網絡:分別為非正式性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有配偶、子女、親戚、朋 友以及院友的社會支持網絡、正式性的社會支持網絡指的是醫護人員(侯慧明,

30

2004)。

(2) 社會支持型態:係指家人、朋友或他人所提供不同的支援與協助,包括有:情

緒支持為提供信任、關懷、喜愛以及可抒發情緒之管道;社會整合為提供人際

互動,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使個人感到有歸屬感及得到正向的情緒支持,並降

低自身的擔心程度;訊息支持為有意義的他人提供幫助、忠告以及建議;實質

支持為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或實際行動(Barrera,1986)。

(3) 社會支持滿意度:指個人主觀對有意義的他人提供需求的滿意程度之評價,在

此指的是以滿意度來評量老人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Barrera,1986)。

(二)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採用侯慧明於2004年翻譯及編修Barrera等(1981)所發展的「社會支持

量表(Inventory of Socially Supportive Behavior,ISSB)」,包含有:社會支持網絡、社 會支持型態及社會支持滿意度,用以測量機構老人的社會支持狀況以及對支持的滿 意度,分數愈高代表機構老人所感受的社會支持愈高,以及對支持的滿意度愈高。

四、生活適應 (一)概念性定義

所謂的「生活適應」指的是個人為維護生命,在生活的過程中克服內、外在

環境壓力,滿足自我生理、心理、社會之需求並與環境間達成和諧一致的狀態

(徐玉雪,2009;劉淑惠,2009)。本研究所指的生活適應包括有生理適應、心理 適應及社會適應等三個次構面,分述如下(徐玉雪,2009;劉淑惠,2009): (1) 生理適應:意指老年人對於睡眠品質、健康狀況、胃口良否、行動能力以及對 慢性疾病等的感受。

(2) 心理適應:意指老年人對於自己內心的主觀感受,包括自己生活是否感覺快

樂、生活過得如何、生活過得有意義、生活有否樂趣、是否能做

自己想做的事、是否仍可追求自己人生目標等感受。

(3) 社會適應:指老年人對於人際互動的情形,包括自己是否受歡迎、參與活動、

與他人意見不同時是否願意進行溝通、是否願意對他人提供協助、

31

與他人分享生活經驗、以及結交朋友等感受。

(二)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的「老年住民生活適應量表」,乃參考徐玉雪(2009)及劉淑惠(2009)

之量表修訂而成,分為「生理適應」、「心理適應」、「社會適應」等三個次構面,用 以測量機構老人對於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感受情形,得分越高,表示在機構中 生活適應越好。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