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本節提出針對長期照護領域分別在實務、研究與政策等方

面之建議,分述如下:

一、實務方面: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安養機構老年住民在心理適應層面得分最低(標準分數

=66.78分),故在此方面,重視機構住民的心理社會壓力是非常重要的,並強化機

構入住住民之心理適應層面評估。又因本研究結果發現「入住機構原因」及「入住 機構時是否有攜帶個人喜愛物品」會影響安養機構老年人的生活適應、心理適應以 及社會適應,故建議若是以健康因素入住的老年人宜加強下列照護重點:(1)在生 活適應上:疾病會使機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下降,因此可建立完整入住住民醫護計 畫之照護系統,以提供入住住民整體性及連續性的生活健康照護;(2)在心理適應 上:當身體功能變差而無法生活自理時,有可能會被動的接受機構式照護,故需加 強評估入住住民進住機構之原因、人格特質以及生活背景,並多給予心理支持,關 懷、傾聽,提供情緒抒發之管道,並訂立及執行個別性照護計畫(Saunders &

Heliker,2008;Lee,2001;Heliker & Scholler-Jaquish,2006);(3)在社會適應 上:因健康因素入住機構的老年人通常健康狀況較差,林雅萍(2014)研究指出健 康狀況差者會影響其社會適應,故應透過機構促進健康活動的安排與設計,達到住 民成功老化的生命經驗,以協助適應及認同機構生活。另外,也建議機構行政管理 上也可開放並鼓勵入住住民可攜帶自己喜愛物件,除增加安全感、熟悉度外並可增 加其入住機構的心理適應過程。

再者,針對入住半年至一年內的機構老年人提供友善環境,措施如下:(1)讓 老年人盡快熟悉瞭解機構生活常規;(2)使老年人感受到特定人的關心,如:機構 主管與結合志工人力協助關懷老年人;(3)使老年人充分擁有自主權;(4)主動及持 續性的評估,傾聽老人想法並給予情緒支持,建立良好照護關係;(5)入住後主動

82

詢問其感受及適應情況,並鼓勵勇於表達溝通,提供相關協助;(6)依據其個人的 興趣、意願及能力,鼓勵參與相關休閒活動,靜態及動態活動可交替安排,如:園 藝活動、宗教活動、懷舊治療及節慶活動等,並給予正向回饋、支持與肯定(陳明 珍,2002;林雅萍,2014;盧盈秀,2015);(7)引導老年人對老化有正向的想法及 態度,讓老年人在變老的過程中不僅能達成成功老化,還能適應良好(林亭利、毛 慧芬、王素琴、胡名霞,2017)。

二、研究方面:

此次研究僅以方便取樣收案雙北市兩家安養機構,而無涵蓋全國縣市,因研究 樣本代表性受限,而使得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未來可再擴大收案範圍。

另外,因本研究影響生活適應的因素只有個人背景變項及社會支持變項,因此建議 可考量住民原有的生活環境、機構屬性、環境及文化,並將其納入其他相關因素,

則會使生活適應之研究更具完整。此次研究採用橫斷式相關性研究,故只可得知機 構老人的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現況,而無法瞭解老人的感受、適應方法及適應過程。

故建議往後的研究能採用質性、縱貫式研究,才能更進一步深入瞭解機構老人在不 同的時間點之適應變化過程與社會支持情況。

三、政策方面:

本研究結果發現安養機構老年住民「社會整合」得分最低,因此可透過有意義 的活動設計來增進機構老年人與工作人員間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故期望能藉由 政府機關提供專門為規劃老年人的健康促進活動專案,幫助機構有經費來規劃健康 促進活動,以符合老年人心理與生理需求,讓機構老年人皆能參與多元化的活動,

以活化安養機構老年長者身心機能與增進人際互動,建構活躍的老年生涯。

8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Atchley. R.C., &Barusch.A.S.,(2012)。老化的個人適應。曾煥裕、李孟芬、劉曉

春、李淑華、林筱倩、李明芝、石泱等編譯,社會老年學第十版(頁119- 120、394)。台北市:紅葉文化。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檢索日期:2019/1/21。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cp-1767-38429-113.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17)。106年內政統計通報。檢索日期:2018/11/24。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2770

衛生福利部 (2016)。105年4月全國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檢索日期:

2016/08/04。取自http://www.sfaa.gov.tw

盧盈秀(2015)。老人福利機構生活之調適。檢索日期:2019/05/15。取自 file:///C:/Users/joan/Desktop/

內 政 部 。 老 人 福 利 機 構 設 立 標 準 。 檢 索 日 期 :2 0 1 6 / 0 8 / 1 5。 取 自 h t t p : / / w w w . m o i . g o v . t w / f i l e s / n e w s _ f i l e / m _ 3 9 2 9 0 _ 8 0 1 0 3 0 0 9 2 6 . d o c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老人長期照護、養護及安養機構概況。檢索日期:

2016/08/11。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

No=312&fod_list_no=4181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6)。機構式照護。檢索日期:2017/01/18。取自 http:// www.tada2002.org.tw/Support.Tada2002.org.tw/support_reso urces06.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全國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檢索日期:2017/01/08。

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358&pid=460#

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老人長期照護、養護及安養機構概況。檢索日期:

2017/04/06。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DisplayStatisticFile.aspx?

d=31859&

84

行政院(2013)。民國102年至105年長期照護服務網第一期計畫核定本。檢索日 期:2016/08/07。取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7

行政院主計處 (2012)。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統計結果提要分析。檢索日 期:2017/04/03。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21081891671.pdf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2011)。台灣地區已立案老人安養護機構現況。檢索 日期:2017/01/08。取自http://sowf.moi.gov.tw/04/12/12.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9)。老人福利法。檢索日期:2016/08/15。取自 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內政部(2007)。促進民間參與老人建設推動方案專案評估報告。臺北市:內政 部。

王卓聖、鄭贊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國立 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90-125。

王雅臣(1999)。自費安養老人經濟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頤苑為例。中山大

學學術研究所,台中市。

吳燕麗(2013)。護理人員與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健

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

吳鄭善明、田業勇、潘雪芳、王素芬(2012)。安養護機構住民社會支持與生活

品質之研究--以南區某公立老人之家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1-32。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 (2),43-90。

宋冀寧(2000)。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佘春憓、何宜貞、陳貞如、陳麗環、徐瑀謙、鍾玉珠(2013)。長期照護機構住民

生活品質之影響因素探討。元培學報,20,13-25。

李勉禛、陳志賢、丁原郁(2015)。老人自由需求符合程度、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知

85

相關研究。大仁學報,46,75-100。

李佳儒、吳老德、隗振琪、王潔媛(2015)。老人福利。台北市:華都文化。

李仁豪、余民寧(2014)。台灣中老年人外向性及神經質人格、社會支持與主觀

幸福感關係之模型建構及其結構係數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5(4),455-

474。

李依芹(2010)。護理之家老人的社會支持之探究。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碩 士班,台中市。

邱美汝、陳玉敏、李月萍(2007)。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影響因素。

實證護理,3(2),119-128。

邱美汝(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台中市。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 (4),311-330。

林娟芬(1992)。老人的社區支援網絡與生活適應-以台南公私立仁愛之家老年

人為例。當代社會工作學刊,2,65-84。

林亭利、毛慧芬、王素琴、胡名霞(2017)。護理之家老年住民心理社會適應歷 程。長期照護雜誌,21(3),233-250。

林淑敏、李宗派(2005)。台中縣社區榮民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台 灣老人健學刊,1(1), 71-86。

林雅萍(2014)。長期照顧機構老人之遷移壓力、健康狀況及生活適應之相關性探

討。私立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林泳良(2013)。高齡者安養護機構之使用與其調適歷程之研究:以台中市永和

養護中心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台中市。

林儷蓉(2013)。安養機構住民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某公費安養機

構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8,19-36。

周宛柔(2012)。新遷居安養或長期照護機構的老年人社會適應現況之研究。東

86

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岳端品、陳柚綾、陳淑齡(2002)。適應概念的分析。弘光學報,61,40-48。

范涵惠(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

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台中市。

范力尹(2008)。老人入住養護機構的生活適應經驗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

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范力尹、王天佑(2009)。老人入住養護機構的生活適應經驗之探討。新興福利國

家與高齡化社會。台北市:松慧。

侯慧明(2004)。長期照護機構老人憂鬱狀態社會支持與孤寂感相關性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中市。

徐玉雪(2009)。安養機構老人對服務品質的感受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研究所,台北市。

徐玉雪、吳小琴(2008)。老人安養、長期照顧機構社工人員操作手冊(第二 版)。台北:內政部。

連雅棻、黃惠滿、蘇貞瑛(2008)。社區獨居老人人格韌性、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

度相關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12(1),161-178。

陳人豪、黃惠璣、蕭文高、郭旭格、陳政雄、陳俊佑、陳瑛瑛、曾月盃、詹鼎

正、石慧玲、毛慧芬、張淑卿、黃源協、蔡秋敏、王寶英、林志鴻、莊秀

美、林綺雲(2011)。老人服務與照護。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陳峰英(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 所,嘉義縣。

黃凰媖(2014)。新入住機構老人孤寂感與睡眠品質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健康

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市。

賀詩怡(2014)。養護機構老人生活適應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 所,台北市。

郭雅雯(2011)。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知多少?。彰基院訊,28(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