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我敘說,召喚感性的我
碩一時修習研究方法論,我採用量性研究方法,已完成論文前三章,始終以
為自己的論文會在統計分析中完成,平日讓理性主導生活的我,一直認為量性研 究與我相當適配。碩二那年,研究生要拜師學藝,感念佩怡老師收我為徒,願意 擔任我的指導教授,師徒相處之間,我產生了調性的位移,她的溫暖和真實情感,
輕輕敲破我的理性外殼,使我的情感終於展現,自然流露於外,毫不掩飾。在研 擬論文題目的初期,鑒於在臺灣尚未發現有關小耳症患者或家庭,其社會心理適 應的文獻,這是我的心願,能在學術研究裡,為此寫下第一篇論文,將這些年來,
我成為患者母親後,所走過的歷程和相似的生命經驗,經研究細細整理,或能提 供小耳症家庭的參考和指引。另一方面,考量我的故事已被電視台播過,也長期 被放在網路上,只要我臉皮厚些,寫自我敘說的擔憂,便也能順利熬過。決定將 自己的生命故事與轉化經驗寫下,是對自己的真誠,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更是 面對個人陰暗面的勇氣。於是,和指導教授討論寫自我敘說的可能性,佩怡老師 一口答應:「好!我認為妳可以」,自此踏上這研究的旅程。
在文本方面,曾寫下許多內容,又刪除許多內容,一方面考量會閱讀此篇論
文讀者的族群,設定為小耳症患者和家長,特別記錄我養育小耳症孩子,生活中 面臨的挑戰和因應方式。書寫時,實在不願變成在我安息禮拜裡,那追憶故人時 的肯定和頌德,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始終不是,未來也不會是。我只是一個「人」, 有我的限制和喜好,有我的軟弱與無助,並非超級英雄般,有拯救世界的意圖或 能力,而是試圖從研究自己出發,作為一個小耳症母親後,記錄在現象場裡,我 的所知、所聽、所聞與所想,過去經歷過的,現在正在經驗的,如何形塑出今日
的我,以及重新選擇再活過,進入一個值得活的人生。論文來到了尾聲,想起碩 一上課時,研究所的某個老師特別的叮嚀:「論文千萬不要寫自我敘說,第一,
你無法寫出豐厚的生命經驗;第二,不會有人要看!」,寫到這裡,偶然想起這 段話,我不禁笑起來,確實可能如此,我是一個很會寫公文、官方文字的人,書 寫心情記事一向不是我的專長,寫自我敘說更是第一次體驗。決定帶著寬容的心,
來看待這本論文與研究歷程,正因是第一次書寫,無論是否有人會看這本論文,
無論自己文字的魅力如何,我已全心投入,將自己安置於此現身,真實探索內在 自我,完成這篇與小耳症社會心理相關的論文,心願如期達成,足已!夠已!
第二節 研究文本的書寫與完成
賴誠斌、丁興祥(2005)提出「用在自我敘述時的再現歷程模型」(圖6-1),
表明從自我文本裡面涉及「文本我」、「詮釋我」、「經驗我」等三層的歷程,且為 多層次螺旋循環。強調不斷地再現,形構出對自我的理解,呈現個人生命的樣態。
圖6-1 用在自我敘述時的再現歷程模型
資料來源:引自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 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7。
本研究根據圖 6-1 之架構,將其修訂為「自我敘說生命主題再現模型」(見
圖6-2),以此進行敘說研究,探究各個生命主題的影響與意義。研究時,我將自 文本我
詮釋我 經驗我
自我形構
mimesis1
mimesis3 mimesis2
己視為一位生命的觀察者,加入時間的方向性,圓柱體下方是過去的時間,上方 是指現在,每個圓柱體則代表某個核心生命主題,內含「經驗我」、「文本我」、「詮 釋我」這三個部分。其形成從生命經驗為起點,包括此經驗所觸發的情感與反思,
經由敘說書寫成研究文本,最後產生詮釋與意義建構,進而累積一層新的理解,
再帶著這層新的理解,再度進入下一個螺旋中,隨著時間推移,按著順時鐘方向,
再現經驗我、文本我、詮釋我的循環,不斷螺旋式的再經驗,再創作文本,再詮 釋,螺旋上的箭頭指出下一刻的時間方向,來到圓柱體的頂面,則回到現在,亦 即此時此刻。
圖6-2 自我敘說生命主題再現模型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在不同的時間點產出不同的新的
體會與新的意義,遊走螺旋的每個時間點上,回顧生命經驗,形成豐富的素材,
進而自我形構。不同時間層次所引發的自我認識與新的理解,都能為個體創造心 靈自由的空間;每個圓柱體的形成,代表某次完整的詮釋循環,可能是一段時間,
亦可能是從出生到現在那樣長久,重要的是從該生命主題所產出的轉化意義,將 為個體注入滋養的力量,最後建造成一根「生命力圓柱」,逐漸形成個體的生命 根基。當一個新的生命主題的再現與意義建構,就為個體增加一根柱子,越多生
命力圓柱被建立,代表個體的生活獲得更多的支撐點,越有力量發展健康身心與 自由。
例如:當我「生下小耳症孩子」這個主題,是從 12年前為起點,我開始養
育一個小耳症的男孩,成為他的母親,之後帶著他經歷醫療與復健的生活,整個 家庭生活型態也受到影響。以得知聽力檢查的報告結果,此單一事件而論,其時 間點於產後一個多月,在書寫文本時,我回顧當時發生的種種情景,該經驗再現,
敘說得知兒子有聽力時的高興與感謝,當下產出生活的希望感,預期家庭生活的 改變。時間可以是短則幾天,或是長則幾年,例如:從現在的時間回溯 12年前 的當下,所寫下這 12年來看待此事的感受、想法和詮釋意義。隨著事件發生時 間與每次敘說時間的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詮釋和理解,所形成的「生下小耳症 孩子」的生命力圓柱,即是形成單一主題的詮釋循環。
本研究進一步發展出「自我敘說意識化生命主題圖」(圖6-3),研究者將中
間的營火定義為「意識之光」,被意識之光所照耀,是個體將生命主題意識化的 過程。單一的「自我敘說生命主題再現模型」(圖6-2),歷經一次完整的詮釋循 環後,就會越靠近營火的核心,接近「意識之光」時,會將自己看得更加清晰,
意識化未曾覺察、未曾浮現、未曾知覺的感受與想法,產出對自我更多理解與接 納。透過自我敘說研究,為我揀拾回每個生命主題的再現,經驗、書寫和轉化意 義,生命力圓柱們都來到「意識之光」的面前,生命主題的歷程變得清晰可見,
當各個生命主題在光中聚焦與相遇,產生洞察,深層理解經驗的影響和感知。最 後,個體懷抱已被建構的生命力,體驗靈性的自由,得著自主的力量,重新決定 所嚮往期待的生命樣態。
舉例來說,「17歲車禍」的生命力圓柱,經過車禍事件後的詮釋循環的自我
理解,將潛意識的思考和內容意識化,例如:車禍後我只信任自己、只靠自己,
帶著這個新的認識與「生下小耳症孩子」的生命主題相遇時,我當時認為生下小 耳症的孩子所遭遇的困難,已遠遠超過我的能力範圍,自知無法再信任自己、也 不能單靠自己,便產生憂鬱的症狀,有了自殺意念。在這個理解中,「生下小耳 症孩子」的生命主題其實受到「17 歲車禍」的生命力圓柱所影響,從中產生更 多的理解與覺察,瞭解當時自殺意念的由來和處境,無望感的來源。每個生命主 題的生命力圓柱都會彼此相感,亦即帶著詮釋循環後的自我認識,與另一個生命 主題交會和相遇,再次覺察與重新理解,當每一個生命主題來到火焰所象徵的意 識之光前面,從過往的早期經驗,逐一被看得清楚、被記錄、被意義化。接納這 些生命主題所構成的我,認識歷經這些生命主題,成長後的自己,自我再形塑,
使個體的生命更趨於整全。
圖6-3 自我敘說意識化生命主題圖
第三節 在自我敘說之後,我的經驗與詮釋
壹、研究者配偶與子女閱讀研究文本的回饋
在學位口試之前,論文完稿送印,我帶回其中兩本,拿給我先生和孩子,邀
請他們閱讀,並提供回饋給我。喜愛閱讀的二女兒,很快就看完整本,她手裡拿 著論文走到我身邊,嚴肅的眼神讓我有些驚訝,說著:「我看完了,論文先還給
妳」,我請她留下,想聽聽她的想法和感受,她一坐定,突然難過起來,哭著說:
「我不知道妳承擔這麼多,連小時候都這麼辛苦,我真的……」,女兒哭到無法 言語。我跟著掉淚,慢慢走近她身旁,拍拍她的肩膀,輕聲說:「來,慢慢說,
我想聽聽妳的感受和想法」。她補充:「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當妳的女兒,能 夠生在這個家裡真的很幸福,妳是個非常好媽媽,還有就是……,我看到弟弟這 麼辛苦的事,要面對這麼多人的眼光,我想要改變,之後要對他溫柔一點」。
聽到二女兒說,當我女兒是幸運的事,這個回饋讓我覺得活著真好,我的生
命真有價值,深深被女兒的一番話所激勵,原來,我真的「夠好了」。成為這三 個孩子的母親,是我的榮幸、是我的冠冕,不在乎他們的學習成就,也不是因為 我有多麽盡心付出,而是能夠成為他們一生的重要他人,站在母職的位置,影響 和培植他們,為我的存在賦予了意義。另一方面,身為小耳症患者的手足,她所 承受他人的眼光和好奇並不少,如:妳弟弟的耳朵怎麼了?他看起來好特別……。 這類無形的壓力,過去很少聽到她提起,在閱讀文本的過程,她心中沉寂許久的 感受,想必被勾了出來,並且整理了一番,而對弟弟產生更多的理解,從而經歷 新的自由。回到現場,我看著淚眼婆娑的女兒,覺得心疼起來,我張開雙臂問她:
「我可以抱抱妳嗎?」,女兒示意點了點頭,立即也用擁抱回應了我,母女倆緊 緊擁抱著彼此,流下感動的淚,我對她說:「我真的很愛妳,謝謝妳告訴我這些」。
大兒子看完文本的回應,他告訴我:「這些事,我都經歷在其中,所以沒有
很意外,而且,妳一直是我的榜樣,是我學習的對象,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無 論是課業,或是其他的事,妳遇到困難就是去面對……」。老實說,成為孩子的 榜樣,這目標我不曾企求過,只希望自己不要犯錯,當個有智慧的母親,在孩子 需要時,陪伴他們,在孩子犯錯時,引導他們;就算有日他們紛紛離開身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