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失能變化情形

50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台灣地區老人失能程度的變化情形以及和失能變化情形有關的相 關因子,本章就研究結果逐一進行分析討論,第一節討論台灣老人自1996年至2007年間的 失能變化波動情形,第二節探討與失能波動變化相關之危險因子,第三節描述本研究之限制 與未來研究之發展。

51

表5-2:2008-2012美國社會調查報告:65歲以上失能老人數

第二節、失能的相關因子

52

本研究之失能相關因子包括基本人口學變項、老年症候群數、合併罹病指數CCI、健康

行為等四個構面,本節就研究結果逐一討論:

一、基本人口學變項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增加與失能呈現正相關,每增加一歲,ADLs失能分數、IADLs失能分

數、Nagi Scale失能分數均增加且達顯著水準,此研究結果與過去許多有關年齡和失能的關 係之研究結果相符 (Rejean,1997;Béland,1999;Jagger,2001; Gill,2004;Ng,2006;

Jung,2006;Chan,2010; Gill,2012;den Ouden,2013;Nuesch,2015),吳淑瓊等人於1999 年之研究更指出,年齡是失能最重要的危險因子,顯示年齡是失能的重要相關因子之一;性 別與失能部分雖未達顯著,但整體呈現男性在ADLs較易失能,女性在IADLs及Nagi Scale 較易失能的趨勢,此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不同(Béland,1999;Gill,2004;den Ouden,2013;

Gill,2012;Ng,2006; Jung,2006),推其可能原因為台灣男性相較女性而言較不擅長家事處 理,因此在家事處理方面的日常生活功能(ADLs)傾向較容易失能,但男性因先天體質、能力 或者工作環境影響下,通常比女性有較強壯的身型與體力,因此在IADLs、Nagi Scale方面 等較困難的活動項目較不易產生失能,吳淑瓊等人於1999年研究台灣老人ADL失能情形亦發 現台灣男性老人較女性容易產生ADL失能,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在喪偶情形方面,過去研究 顯示有喪偶的人較沒有喪偶的人較容易發生失能(Chan,2010; Goldman1995),本研究結果顯 示有喪偶的人比沒有喪偶的人在ADLs、IADLs、Nagi Scale的失能分數雖未達顯著但均呈現 較高的趨勢。自覺經濟狀況與失能之相關性則未達顯著,過去研究顯示收入與失能間呈現負 相關,收入較高的人較不易有失能的情形,本研究因二手資料庫之限制,故使用較主觀的自 覺經濟狀況來代表收入狀況,可能因此導致結果差異且代表性不足。在教育程度方面,國小 程度以下相較於不識字的人在ADLs、IADLs、Nagi Scale失能分數各降低0.06分、0.97分、

0.45分,國中程度以上相較於不識字的人則各降低0.25分、1.32分、1.02分,其中只有IADLs 項目,國小程度與國中程度以上的樣本均顯著的高於不識字的樣本,顯示教育程度對於IADLs

53

的影響最多,過去研究多探討教育程度與ADLs、IADLs、Nagi Scale中的一項或兩項失能的 相關性,較少將三種不同程度之身體活動彼此比較,本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對於IADLs影 響最甚的可能原因為IADLs需要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因此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也最大。另外,

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越不好,ADLs失能、IADLs、Nagi Scale失能分數均增加且P值均小於0.001,

顯示自覺健康狀況亦是失能的重要相關因子,此與Berkman在1993年對於ADL慢性失能預測 因子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有較少的ADL慢性失能發生率之研究結果相同,

吳淑瓊於1999年研究慢性失能的老人亦有類似結果。

二、老年症候群

老年症候群數方面,每增加一項老年症候群,ADLs失能分數增加0.47分,IADLs失能分

數增加1分, Nagi Scale失能分數增加1.01分,且P值均達顯著,顯示老年症候群數是失 能的相關因子之一。何沅錡於2012年研究老年症候群與失能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老年症候群 數越多,越可能產生身體的失能,且當有兩項以上的老年症候群時,即為失能的預測因子,

此研究結果與本研究雷同。但是,紀玫如(2010)研究老年症候群之盛行狀況與其相關因素則 發現,身體功能衰弱亦是導致老年症候群數增加的相關因子之一,因此,未來針對身體功能 與老年症候群數間的因果關係之研究與探討是必須進一步探討的。

三、合併罹病指數CCI

合併罹病指數CCI部分,每增加加權後分數一分,ADLs失能分數增加0.15分,IADLs失 能分數增加0.25分,Nagi Scale失能分數增加0.46分,且ADLs部分P值<0.05,IADLs部 分P值<0.01,Nagi Scale部分P值<0.001,顯示CCI分數越高,對於較高階的身體活動 如Nagi Scale影響大於IADLs大於ADLs。過去研究較著重在CCI與ADLs失能間的相關性,

如李葳(2011)針對CCI與ADL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幾乎全數(99.2%)的失能老人罹患超過兩種 以上的慢性病;鄒怡真在2011年研究亦發現CCI分數與ADL分數呈現負相關,意即CCI分數 越高,ADL功能越差,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相符,且除了ADLs外,另加入IADLs與Nagi

54

Scale等較高階之身體活動做為比較,並發現合併罹病指數CCI分數越高,對於身體功能的

影響也越大,恰補足過去研究之不足。

四、健康行為

在健康行為方面,每周運動2次以下相較於都沒有運動的人,ADLs失能分數下降0.13

分,IADLs失能分數下降0.35分,Nagi Scale失能分數下降0.41分,雖未達顯著,但呈現 下降趨勢;而每周運動3次以上的人相較於從不運動的人在ADLs失能分數會下降0.31分,

IADLs失能分數下降0.72分,Nagi Scale失能分數下降0.81分,且在於IADLs與Nagi Scale 部分均達顯著,此研究結果顯示運動的確有延緩較高階身體活動失能的情形,但運動頻率須 達到每周三次以上才能達到真正預防失能的效果。吳淑瓊等人在1999年曾使用相同資料庫之 1993年及1996年兩波進行失能相關研究,亦發現規律運動可以顯著的降低ADLs慢性失能的 發生,但吳等人之研究較為短期、且依變項只探討ADLs等較簡單之身體活動,本研究採用 1996、1999、2003、2007年四波資料,為長時間縱貫性之資料,較吳等人之研究可信度更高,

亦更強化其研究之結果。休閒生活方面,過去研究顯示休閒生活參與有延緩失能的情形(曾智 檉,2012),本研究結果發現有休閒生活參與的人比沒有休閒生活參與的人在延緩ADLs失能 是有幫助的且達顯著水準,IADLs以及Nagi Scale失能分數雖未達顯著但亦呈現下降趨勢。

抽菸行為方面,曾抽菸但已戒的人相較於從未抽菸的人在ADLs、IADLs及Nagi Scale失能分 數均較低,此一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不同,范雅渝於2015年對於吸菸者之長期追蹤研究顯示,

吸菸年數30年以下之吸菸者,其ADLs與IADLs失能風險皆與從未吸菸者無顯著差異;而吸 菸年數在大於30年至40年間 之吸菸者,僅ADL失能風險顯著高於從未吸菸者,而吸菸年數 大於40年之吸菸者其ADLs與IADLs失能風險皆較高,因本研究並未細分戒菸者的吸菸年數,

可能因此導致結果有些差異且代表性較不足。飲酒行為方面,淺酌的人相較於從不喝酒的人 在ADLs、IADLs及Nagi Scale失能分數均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0.34 分、0.10分、0.64 分,經常性飲酒的人相較於從不喝酒的人在ADLs、IADLs及Nagi Scale失能分數則各增加

55

0.31分、0.02分、0.09分,此研究結果與Jung在2006年研究發現少量至中等程度的飲酒,

對於老年人ADL的獨立是有益處的,甚至有小酌的老年人比完全不飲酒或戒酒的老年人擁有 更好的ADL功能。嚼檳榔行為方面,曾嚼但已戒的人或經常性嚼檳榔的人相較於從不嚼檳榔 的人在ADLs、IADLs及Nagi Scale失能分數均下降,此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不符,可能 的影響原因為曾嚼檳榔已戒或經常性嚼檳榔的樣本數偏少,代表性亦比較不足。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