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施流程
在本節中將探討研究實施流程和收案過程兩個部份。
壹、研究實施流程
一、文獻探討及確認研究主題
研究者會依個人興趣,閱讀相關文獻,然後會與指導教授討論並確認研究主題。
等確定主題後,會運用不同的管道(例:網路、雜誌期刊等)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
並進行資料閱讀、分析及整理等工作。
二、申請IRB審查
由於本研究被填答對象屬於易受傷害族群(年齡在七歲以下)。因此為保護研究 對象及被填答幼兒之權益,研究者需取得IRB研習課程規定之時數,才得以向IRB提 出審查本研究計畫。本研究計畫於2014年10月2號取得IRB合格證明。
三、編擬及預試研究工具
研究者依據研究主題大量閱讀相關文獻並從中尋找可做為本研究使用的測量工 具,最終決定採用「Big-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鄧景宜、曾旭民、
李怡禛、游朝舜,2001)、「兒童社交技巧量表」(王櫻芬,1997)及「幼兒同儕互 動量表」(張鳳吟,2006)這三篇文獻中的測量工具並進行改編。之後,研究者請兩 位資深教師進行研究工具的潤飾及意見提出,再經由與指導教授討論與修正後才完成 定稿。
四、預試(一)
預試(一)之目的有二,一為了審查研究工具的文句之適切性,二為了蒐集填答過 程的資料,包括題數、填答時間和其他等,共計邀請三位教保工作經驗超過十年之教 保員進行審查和實測。其結果有二:一、進行文字修正,將「兒童社交技巧量表」的
「我」改為「他」或「孩子」。二、題項多達105題,後會在不同時間點填答。
五、預試(二)
預試(二)之目的為建立量表的信、效度。本研究主要是各班幼教師或教保員以 任教班級中符合年齡條件之幼兒為對象,每名幼兒均由該班級兩位幼教師或教保員進 行量表的填答;幼兒依據年齡條件分組抽取八名,共計卅二名且男女各半共計收到六 十四份。此外,協助填答之帶班老師須符合與該班幼兒相處時間至少達六個月且教保 實務經驗達三年者。在題本寄出前,研究者會至各園所進行填答說明(研究目的、實 施方式、填答注意事項及每份題本的補償金額等),並澄清不清楚或遺漏之處。
填答說明的下周將題本以掛號的型式寄出,但題本會分成三次寄送,每次間隔一 周。第一次寄出內容有家長同意書(預試版)卅二份、教師同意書(預試版)兩份及
「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64份;隔週一則寄送
「兒童社交技巧量表」64份;最後,在第三週時,寄出「同儕互動量表」64份。請教 保員在時間內填妥該星期所寄送的題本,並以回郵擲寄給研究者。
29
在研究對象的部份,基於保護幼兒的立場,研究者不會直接與幼兒接觸,也不會 有孩子的基本資料(例:姓名)。此外,為防個資外洩。所以研究者會將題本資料進 行編碼。確認取樣對象及獲得樣本教師與家長的同意。
正式研究之目的在於研究問題的探討。選取進行融合教育的公立園所兩間,並從 中各抽取一班帶班年齡層為大班之老師進行整班性的填答,而教保員/幼教師其資格
(同預試二);幼兒條件則依據年齡及班級有無融合生進行整班性取樣。
六、量表的寄發與回收及資料分析
取得幼兒之家長與教師的書面同意後,題本分成三次寄送,每次寄送約60份,
逐次提供至少十天的填答時間;例如第一次量表在12月第一週的禮拜四以掛號寄出,
預計回收日期是第三週的禮拜三,倘若老師預期內未完成則會透過電話或現場拜訪 進行催收。在回收量表的同時也會送出第二次的量表。其回收日於最後一週的禮拜 三,該天也會同時送出第三次的量表。最後在2015年1月第三週的禮拜三進行量表 回收。
第一次寄出內容有家長同意書30份、教師同意書4份、「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30份及「兒童社交技巧量表」30份。但
各班會收到的量表內容,有家長同意書15份左右、教師同意書2份、「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15份及「兒童社交技巧量表」15 份。為確保兩位帶班老師針對同一名幼兒填答量表時的獨立性,老師在同週填答的 量表並非同一份,例:班級有A、B兩位老師。在第一週時,A老師填量表一,B老 師填量表二;第二週時,A老師填量表二,B老師填量表三,由此類推。至於該份量 表的回收日期會在12月第三週的禮拜三,最晚可以延遲到該週禮拜五。而其後面的 兩次量表會由研究者在收回上次填答的量表的該週禮拜三親自送出。
第二次親送「兒童社交技巧量表」30份與「同儕互動量表」30份及回收上周填 答的「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30份及「兒童 社交技巧量表」30份。如同上述,為了確保兩位帶班老師針對同一名幼兒填答量表 時的獨立性,所以老師在同週填答的量表並非同一份。研究者會在12月第一週的禮 拜三回收量表並同時送出第三次的量表。
最後一次,會寄出「同儕互動量表」30份與「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30份。如同上述,為了確保兩位帶班老師針對同一 名幼兒填答量表時的獨立性,所以老師在同週填答的量表並非同一份。此外,還須請 教保員在限定時間內填妥所寄送的量表。
待量表回收完畢後,就會開始進行統計分析之工作。
七、撰寫與完成研究報告
依據統計分析結果輔以文獻佐證,並提出研究最終發現,之後再針對研究發現提出建 議。
30
貳、收案過程 一、尋找研究對象
研究者從2014年9月開始尋找願意參與本研究之園所,雖然還未取得IRB證書,
但已經在等審核意見修正通過。
起初,研究者先從週邊的資源著手(研究所同學、學姊及大學同學),但因為種 種因素(例如:新工作環境、新舊老師搭班、教師無意願等)並無尋求到協助。因此,
決意從教保資訊網中雙北市各區域的公立園所(北投區、中正區、大安區、萬華區、
信義區、大同區、中山區、士林區、文山區、南港區等)進行連絡拜訪。研究者利用 早上九點前、中午一點半到兩點半及下午四點半後進行各園所之園主任聯繫。其通話 內容研究者也先擬定了草稿,內容為您好,我是某大學某系研究生XXX。請問園主 任現在方便接電話嗎?再簡單陳述研究題目及目的、需求之研究對象條件並請問該園 所是否能給予協助,如方便的話,是否能讓研究者現場拜訪做更詳細的研究流程講解?
還是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寄研究大綱?
研究者預計2~3天就要完成一個區域的聯繫,大概10多間公立幼兒園。但其成 效成果卻不盡理想,由於各園所園務眾多,排除有些幫研究者省除電話費及時間的園 所(如:在接起電話只講到自我介紹的部份,就明確的告知無法給予協助),也有些 園主任園務繁忙,無法聯繫到人,需要打5次左右的電話才能聯絡到。不過也有幸運 的時候,有些園所願意聽研究者耐心講解,並答應協助詢問符合條件之帶班教師,但 後續有意願參與並同意親訪的園所有限。
而在代為詢問符合條件之帶班老師的過程中也遇見一些情況。像是園主任會請研 究者兩天之後打來,但等到聯絡時,園主任已忘記此事,再請研究者幾天後再聯繫,
其結果一直循環。要不就是園主任忘記本研究的題目及研究對象之條件限制,於是在 聯繫時也一直重複上述的過程,請研究者幾天再聯絡,最終結果都不盡理想。因為園 主任最後都會在電話那頭直接詢問老師的意願,通常其結果都是無意願。此外,也有 園所請研究者將就大綱傳真過去,但也是無後續。所以等到研究者在2014年10月2 號IRB證書取得時,還在進行園所的聯繫。共聯絡了98間園所,其中26間不方便;
17間新舊老師搭班;21間幼兒與老師相處未達六個月;4間新編班;1間實習生太多;
10間無意願;2間老師產假;4間無特殊生;13間同意親訪。
二、量表發放及填答過程
雖說有13間園所有參與意願並同意親訪,但最後真實參與的園所只有7間。有 些園所認為實施程序麻煩,題本題項眾多。還有些園所是因為聯繫上的誤會,像是班 級中的兩位教師或教保員都要與該班幼兒有6個月以上的相處時間,其教保實務經驗 要滿三年,而園所誤以為班級中只需要一位老師符合條件及可。因此,最後參與之園 所數目為7間。
31
其實本研究一開始並無預料到需要這麼多間園所的配合,在10月中時,研究者 有聯絡到兩間園所,其園內老師有配合意願,且條件皆符合。接著研究者就發自製的 幼兒性別及月份表格請該班教師填寫。而兩間園所符合條件之幼兒,人數湊一湊剛好 滿足預試所需之32人。但在回收同意書時,卻發現兩間園所家長的同意情況不過半,
雖然兩間園所的老師都積極向家長解釋,但在看見同意書上具有其風險時,不管風險 多微小,家長都不願意。研究者也向老師詢問,如家長不願意的話,是否方便研究者 親自講解,但由於家長都十分忙碌。因此,只好再打電話並拜訪其他園所。
眼見時間不停的流逝,園所也打了六七十間,就算有進行園所拜訪,但還是遇到 帶班老師無意願、某些月份的孩子特別難找、家長不同意,導致參與幼兒人數零碎…
等問題。不過,在不斷的努力下還是有找到符合條件並有參與意願的園所兩間。但新 的問題還是不斷出現,研究者發現缺少某個月份之幼兒。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請求 指導教授協助並在教授的介紹下,在11月中旬時,找齊了某個月之幼兒並湊齊研究 條件之32位幼兒,共計5間園所。不過這不是順利的開始,在進行問卷發放前,研 究者還會去各園所進行老師間的評分者一致性測驗、量表填答講解及注意事項,之後 就會開始寄發問卷,但之中會有問卷不見了、家長同意疏漏掉了、老師沒時間填答,
不斷的延遲…等問題。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研究者就邊處理這些問題並尋找正式研究對象。在尋找正 式對象的過程中,也不斷的聯繫園所,其中有幾間是有參與意願並接受親訪。但由於 園內行政單位十分的忙碌,有些行政人員忘記了親訪這件事,所以研究者常常等不到 人,需要跑好幾趟,或是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之後再講解研究大綱及量表填答方式 時,有些園所會因為題項眾多,填寫上需要時間而婉拒。不過在12月中時,研究者 在打完98間園所並親訪後,有兩間園所同意配合本研究,而兩間符合條件之幼兒人 數相加有破30人。因此,結束了尋求參與研究對象之歷程。
三、量表回收
經歷了尋求研究對象的歷程,研究者以為最艱辛的部份以度過了,殊不知,這是 另一項考驗的開始。在進行預試階段,雖然11月中時,才發放問卷,但由於每間園 所符合條件之幼兒皆很零碎,因此,每間園所其帶班老師需填答份數最多9~10份。
研究者預期在12月中旬時收齊量表,但還是有延遲情況。由於在發放問卷前會做講 解,也會提到問卷回收的方式,但有些老師希望是以回郵的方式寄回,不希望親自去 回收。不過到了回收期限時,卻遲遲收不到量表,電話催收效果又十分有限。研究者 也不希望造成填答老師莫大的壓力。此外,也怕老師們臨時退出本研究,因此,十分 的煎熬。最後,到12月底時,研究者事前聯絡延遲較為嚴重之園所,告知有研究時 間上的急迫性,因此需要在12月底前回收量表,請問他們較為方便的時間,研究者 會親自去回收。而到該天,研究者帶著小禮去拜訪該園所並回收到問卷。本以為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