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探討社交技巧與同儕互動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節主要以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檢測社交技巧趨向於合作、同理心與正向肯定 的幼兒,其同儕互動會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社交技巧趨向於負向肯定的幼兒,其同儕 互動會與攻擊行為、退縮或被排斥呈現相關;社交技巧趨向於自我控制的幼兒,其同 儕互動會與利社會行為呈現相關。
壹、 幼兒社交技巧之合作、同理心、正向肯定及自我控制的表現,分別與其同儕互 動之利社會行為相關情形。
從表4-10所示,利社會行為對於合作、正向肯定與同理心皆有兩個星字標記,
表示其顯著性P<.001。而其R值則分別為0.69、0.89及0.75。表示利社會行為與合 作之相關係數強度為中度,與正向肯定和同理心之相關係數強度為高度。也就是說利 社會行為越高,所表現出的合作、同理心與正向肯定便會越多。但表中利社會行為對 於自我控制無星字標記,表示其顯著性P>.05,不具顯著性。也就是自我控制與利社 會行為並無相關。
從張春興(2006)對於利社會行為的解釋,狹義而言之,利社會行為是一種能增 進他人利益的行為。諸如合作、分享、助人等利他行為均屬於利社會行為。而李雅芬
(2003)研究也發現,受歡迎幼兒比起被拒絕幼兒使用更多正向的社交技巧,而其正 向的社交技巧包含合作、正向肯定、同理心、負向肯定及自我控制等。其中又以合作 行為差異最大。楊婷雅、王珮玲(2009)也指出受歡迎幼兒比起被拒絕幼兒在同儕知 覺各層面得分較高的原因,可能出至於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因為受歡迎幼兒表現較 多符合期待的正向行為,例:友善、合作和禮讓等,統稱利社會行為,而被拒絕幼兒 則表現出較多負面的社為,如易怒、不合作和攻擊等(吳雅萍,2007;陳忠傑,2000;
楊婷雅、王珮玲,2009)。所以從上述文獻就能解釋為何合作、同理心及正向肯定與 利社會行為呈現相關,因為這些行為都屬於增進他人利益的行為,也就是利社會行為。
不過,在自我控制項目中卻顯示不具相關性,與其他學者之研究結果不一致。
Jensen-Campbell和William(2001)研究指出高宜人性的人再遇到人際衝突時,較認
同建設性策略。此外,宜人性高的女性比其他同齡的人更會控制情緒表達。但由於其 研究對象年齡層、人數及評量方式與本研究不一致,該研究對象年齡層為12~14歲兒 童,人數167位,採自評的方式。而本研究則是5~6歲幼兒,人數31位,採他評的 方式。因此,有可能是因為本研究對象的人數不夠多,孩子發展上的差異或是評量方 式的不同導致研究結果不一致。
39 表4-9 社交技巧各項得分情形
N M SD 95% CI
合作 31 3.11 .59 〔2.89, 3.32〕
同理心 31 2.70 .61 〔2.48, 2.91〕
正向肯定 31 2.87 .67 〔2.63, 3.11〕 自我控制 31 2.79 .83 〔2.50, 3.05〕
表4-10 幼兒社交技巧之合作、同理心、正向肯定及自我控制的表現與同儕互動之利社會行為相關分析
變項 1 2 3 4 5
1. 合作 - .49** .87** .52** .69**
2.正向肯定 - .54** .11 .89**
3.同理心 . - .55** .75**
4.自我控制 . . - .20
5.利社會 . -
* p ﹤.05. ** p ﹤.01
貳、 幼兒社交技巧之負向肯定的表現,分別與其同儕互動之攻擊、退縮、排斥行為 相關情形。
從表4-12可以發現負向肯定對於攻擊行為沒有星字標記,不具顯著性。表示負 向肯定與攻擊行為並無相關。而負向肯定對於被排斥及退縮行為則有兩個星字標記,
表示其顯著性P<.001。R值則分別為-0.68和-0.65,其相關強度為中度。此外,結果 也呈現負相關之情形。也就是說負向肯定越高,所表現出的被排斥及退縮行為便會越 少。蔡麗芳在民國82年時,將Gresham 與Eillott之「社交技巧評量系統」修訂成適 用國內兒童的量表,而其量表對於負向肯定的定義是指當個體在團體中意見時,能平 和且禮貌的表達意見,在遇到問題時也能是適時向他人求助(引自李雅芬,2003)。 陳孟檉(2007)的研究指出被同儕拒絕兒童期社交技巧欠佳也是關鍵因素之一,而李 雅芬(2003)的研究發現,受歡迎幼兒使用更多正向的社交技巧(合作、正向肯定、
同理心、負向肯定及自我控制)比起被拒絕幼兒。楊婷雅、王珮玲(2009)研究顯示 被拒絕幼兒遭排斥的主因,為個體的行為表現與同儕相處經驗為負面行為居多。所以 說上述研究可以證實負向肯定與攻擊行為並無關聯性,因為負向肯定不屬於負面行為。
但本研究也有與上述研究不一致的地方,被排斥與退縮行為應屬於負面行為的一種,
可是卻和負向肯定達顯著負相關的情形。導致因素可能在於研究人數不一致,因為兩 者研究皆與本研究一樣採量化研究,而其中楊婷雅、王珮玲(2009)研究對象年齡層 還與本研究一致,但本研究結果卻顯示正向的社交技巧與同儕互動中的被排斥與退縮 行為,也就是負向行為相關。追溯其原因可能在於人數太少,楊婷雅、王珮玲(2009)
研究對象人數,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有68位,同儕有204位;李雅芬(2003)的研 究對象有862位。由於研究對象人數差距太大,兩項研究人數都有破百,而本研究只 有31位幼兒。因此,這可能是導致研究結果呈現不一致之因素。
40 表4-11 同儕互動各項得分情形
N M SD 95% CI
攻擊 31 1.63 .79 〔1.37, 1.90〕
退縮行為 31 2.08 .87 〔1.79, 2.42〕
被排斥 31 1.72 .72 〔1.47, 1.99〕
表4-12 幼兒社交技巧之負向肯定的表現與同儕互動之攻擊、退縮行為和被排斥相關分析 變項 1 2 3 4
1. 攻擊 - .06 .51** -.34
2. 退縮行為 - .79** -.65**
3. 被排斥 . - -.68**
4.負向肯定 . -
* p ﹤.05. ** p ﹤.01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