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 未來可以將五個人格特質都列入研究,看對於幼兒的社交技巧與同儕互動的 影響情形。
2. 在實務現場方面,也提供老師以人格的方式去了解每位幼兒,並自我省思班 級經營策略是否要再做更動。
3. 在電話詢問時,盡量不要以研究敘訴,應具體說明是量表調查,要不受訪園 所會以為研究需進班觀察,同意的機率不大。
4. 如要做與幼兒相處六個月的園所,應在下學期做會比較合宜。此外,公幼制 度會比較不一樣,很有可能是新舊老師搭班及混齡,甚至是老師並不隨班,
所以取得足夠的樣本數會比較困難。如要設置如此嚴苛的研究限制,私立幼 兒園會比較合宜。但如果要在私幼的話,也要考慮到家長社經地位可能不具 常模及地域性差異(例:天母)。
5. 老師的條件最好加上有帶過特殊需求幼兒經驗,有經驗的老師在觀察上比較 客觀,看到的點也比較不一樣。
6. 在正式取樣上也不一定需要兩位老師進行填寫,就算研究條件符合還需考量 到帶班老師的合作默契。此外,有符合條件之老師如有一人無與特殊需求幼 兒相處之經驗,其想法可能相左。
7. 在測驗評分者間一致性時,最好是整班收,也就是2位帶班老師與班級30位 左右的幼兒,這樣結果會比較穩定且精確。由於條件限制下,本研究收了幾 間不同園所之幼兒,其人數也很零碎,雖然事前有請每位老師針對相同短片 填答,但每位老師雖然對短片看法差異不大,但由於填答風格不同,有的老 師屬於極端填寫,不是1就是4,有些老師則是保留填寫,不是2就是3,以致 於評分者間一致性不是很穩定。
43
附錄一
自製表格:
學校: 老師:
出生年月 男生人數 女生人數
97年 9~11月出生
97年 12月到98年2月 出生
98年 3~5月出生
98年 6~9月出生
44
附錄二(宜人性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結果 Perceiving
Interperson 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 The Case for agreeablene ss
覺察人際 衝突,並反 應。以宜人 性為例。
William G.
Graziano,
Jensen-Ca mpbell A.
Jensen-Cam pbell, and Elizabeth C.
Hair(1996)
研究一的研 究對象 共263位 Texas A&M 心理學學生
(女性187 位,男性76 位)
研究二 共有124得 Texas A&M 大學學生
(62名女性 和62名男 性)參加。
研究一
採量化研究。以人格測驗上使
用Goldberg1992年所使用的
「人格五因素標準」、「衝突發 生情況」及改編至「衝突解決
策略」Sternberg和Soriano
(1984)及Vuchinich(1990)的量
表做問卷調查。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簡單的 效果分析檢測(simple effects
analyses)宜人性與衝突發生情
況和衝突解決策略之關聯。之 後再以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檢 測宜人性、性別、解決類型與 關係的類型之相關情況。
研究二
採量化研究及實驗研究。以「五 大人格量表」、「合作夥伴和互 動的認知量表」做問卷調查。
實驗法則是類模擬一個實際的 法庭案例,他們將閱讀的實際 相同法律案件,但一個人接收 偏向原告一個版本,而另一個 人接收到的偏向被告一個版 本,採隨機分配的方式。
量化分析方式採多變量統計方 式測驗二元社會行為。還有,
以 Hotelling's T2宜人性的互動
效果。實驗法則將影音檔轉化 為文字檔,之後採用一般編碼 格式
整體而言,低認同者似乎 可以區分復雜的衝突策略 比起高認同者。成人在宜 人的差異可能反映出調節 憤怒和沮喪的內化傾向。
有些人是在不同情況使用 一致的衝突的策略。一些 學生當他們被告知明確的 建設性策略是更好的選 擇,但在評估破壞性衝突 的策略還是一致認為破壞 性衝突的策略是有效手 段。
低認同對象{合作夥伴)引 起更多的衝突從他們的合 作夥伴比起高認同合作夥 伴
宜人性的普遍性是由於其 社會評價的連接。
Agreeablen ess as a Moderator
Jensen-Cam pbell, L. A.,
& William
6年級(N
=44),7年
級(N
採量化研究法。以Goldberg於 1992年所用來測量五大人個維 度的標準電腦版和紙本版(採
整體結果大致印證了聯宜 人與觀念的衝突,以及衝 突解決策略有關聯性。此
45 of
Interperson al Conflict 友善性跟 人際衝突 調節之關
係
G. Graziano
(2001)
=47),和八 年級(76)
(69男,98 女)共有167 學生
Likert-type計分),還有衝突情
境量表和自編的「日常評分測 量」做問卷調查法。電腦版由 學生填寫,紙本版由老師針對 學生填寫。
先以描述性統計探討青少年自 我評價及教師評價青少年之宜 人性情況,還有青少年對於建 設性和破壞性策略的看法。以t 考驗檢定不同性別對宜人性程 度的影響情況。之後再以回歸 分析進行五大人格維度與建設 性和破壞性策略的關聯性。再 以重複量數的因素分析 (factorial repeated measures)分 析宜人性程度與九種衝突策略 和性別之關聯性,還有宜人性 程度與性別、五類型關係、八 種衝突策略。最後運用階層線 性模式針對宜人的假設做分 析。
外,不論是自評或教師評 分,宜人性都呈正相關人 際適應。
宜人性高的人比較適合使 用妥協,比較不適用破壞 性的策略。而且宜人性較 高者比較認同建設性衝突 策略,比起宜人性較低 者。
教師評定和自評宜人性的 關聯性偏低。自我評定和 教師評定之間的差異,集 中在女性。可能是因為在 人際衝突,高宜人性的女 孩對於憤怒經驗和受傷情 感,比其他同齡的人更會 控制情緒表達。
Correlates and implication s for agreeablene ss in children 影響兒童 宜人性之 相關因素
CARL. D.
SNEED
(2002)
三至六年級 學生
(N=76;46
男生,30名 女生)學生 的年齡從8 歲到12歲
(M= 9.5
年)。
採量化研究。以「NEO人格量 表手冊的成人版」、「兒童社 會技能評分系統」及「兒童信 賴量表」做問卷調查。
以t 考驗檢定不同性別對於兒 童社會技能之關係,還有採用 多元回歸分析對宜人性與社交 技巧進行預測,
整體而言,宜人性的社會 技能、同情和信任與性別 具差異性。女孩認為友誼 是重要的, 他們會盡可能 在友誼中保持言行一致。
孩童時期氣質和宜人性之 間的連結指向基本特性的 存在。
Interperson al Conflict, Agreeablen ess,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 nt
Jensen-Ca mpbell A.
Jensen-Cam pbell., Katie A. Gleason., Ryan Adams
& Kenya T.
第一次研究 對象為五年 級兒童
(n=181),
六年級兒童
(n=95),男 生總共有
採量化研究。以「五大人格量 表」、「衝突的解決量表」、「人 際適應量表」及自編的「應對 和自我調節行為的措施量表」
做問卷調查。採兩次研究。
第一次研究其資料分析 以回歸分析預測人格五個維度
總體而言,小學生了解協 商的重要性,甚至連低宜 人性的孩子都看到了它的 價值。
宜人性與建設性策略呈現 正相關,但和破壞性策略 成現負相關。但研究結果
46 人際衝
突,宜人性 和人格發 展
Malcolm(20 03)
136位,女
生總共有
140位。研
究對象整體 人數為276 位。
第二次研究 對象為五年 級兒童
(n=181),
六年級兒童
(n=83),研 究對象整體 人數為234 位。宜人性 在分布在上 下限的兒童
(n=122),
該子集包括 五年級
(n=78)和 六年級
(n=44),其 中女佔了68 位,男生佔
54位。
和衝突解決策略相關情形。以 調節迴歸分析性別和年級與宜 人性和衝突解決之相關情況。
最後,以重複集合回歸分析進 行友善性程度與兒童人際關係 調節之相關情況。
第二次研究採實驗法。衝突的 任務/遊戲方法。仿照Hartup
(1993)遊戲的方法來研究衝 突的朋友和非朋友二人組合在 童年後期。棋盤遊戲是被修 改,以控制兒童的經驗與遊戲 的年齡相適應的混合遊戲。此 外,規則有兩套,但會擇其一,
並花10分鐘任教半數孩子,使 的孩子在玩遊戲時,會有兩套 規則產生衝突。每對兒童的形 成在同性別,同年級的基礎 上,研究會請他們的朋友提名 不是該幼兒最好朋友的人選,
之後會根據他們之前宜人性得 分,分為高高認同組,高低認 同組和低低認同組,之後進行 隨機配對。資料分析方式採用 編碼及二元依賴性分析
也發現具認同度的孩子與 破壞性策略連結性較強,
而低認同度的孩子不缺乏 令所有人皆滿意的解決方 案,而是缺乏控制憤怒和 挫折的能力。
不論合作夥伴的宜人性水 平,認同的孩子會表現出 一致的觀念和衝突的行 為。
宜人性在孩子們的人際衝 突與調適很重要。
國中學生 性格特 質、同儕關 係與偏差 行為之相 關研究
黃小芳
(2010)
以新竹市六 所國中464 名學生為研 究對象(男
222人,女
242人。一
年級152 人、二年級
154人、三
年級158 人。)
採量化研究。以改編至莊耀 嘉、李雯娣(2001),李慧娟
(2004)及張秋桂(2004)形成的
「青少年性格與生活經驗量 表」做問卷調查。
資料分析方式以描述性統計分 析檢測「性格特質、同儕關係、
偏差行為」之施測結果。接著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 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校 型態)在國中學生性格特質、
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三者的差
整體而言,性格特質與同 儕關係及偏差行為有相 關,而同儕關係與偏差行 為也有相關。
不同性別、年級在「性格 特質」、「同儕關係」與「偏 差行為」上有顯著的差 異。
在預測力方面以「不當技 巧」與「年級」對「偏差 行為」具有28.9%預測力。
47
異性比較,若達顯著,則以 Schffe’法進行事後比較。再以 以典型相關來考驗性格特質、
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三者之間 的相關情形。最後以多元迴歸 分析將性格特質及同儕關係做 為預測變項,考驗對偏差行為 的預測能力。
48
附錄三(社交技巧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結果 發展遲緩幼
兒社會行為 及相關問題 研究
鄒啟蓉、
盧台華
(2000)
隨機方式抽取 臺北市公私立 幼稚園及托兒 所的幼兒。
發展遲緩幼兒 則依臺北市教 育局與社會局 提供之安置資 料,請可協助 評量之老師填 寫。
3~5歲幼兒共
計479位,其 中有131位疑 似或已證明有 發展遲緩的幼 兒。
採量化研究。以自編的「學 齡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表」
做問卷調查。
分別以雙因子及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區別分析等驗證 本研究假設中不同群體間 的差異。再以多元迴歸分析 探討幼兒在「學齡前兒童社 會行為評量表」上的表現和 適應結果之間的關係。
1. 發展遲緩幼兒、疑似發展遲緩幼 兒與正常幼兒在5 個適應行為 分量表上的差異顯著,且平均得 分皆低於正常組平均分數1 個 標準差以下。
2. 在不專注/過動及內向性不適 應方面,發展遲緩組及疑似發展 遲緩組與正常組幼兒有顯著差 異,但在外向性不適應行為上發 展遲緩組與正常組幼兒並無差 異,但疑似發展遲緩組與正常組 有顯著差異。
3. 疑似發展遲緩組及確定有發展 遲緩組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型 態不同,在「專注學習」因素上,
疑似組比確定遲緩組表現差,且 有較多「外向性不適應」行為。
4. 不同障礙類別幼兒的社會行為 表現型態略有不同,自閉症幼兒 的表現比其它組差,顯示有較多 社會行為缺陷及問題。
5. 社會行為最能預測教師評「安置 恰當性」的因素規範性及不專注
/過動,還能預測「人際關係」
的互動性及外向性不適應行為。
受歡迎與被 拒絕兒童社 交技巧、生 活適應之比 較研究
李雅芬
(2003)
樣本的取得,
係根據屏東縣 政府教育局所 編印之九十學 年度學校名冊 進行比例分層 隨機抽樣,依 學校所在地區
(市區、鄉
採量化研究。以「社會計量 地位調查問卷」、「兒童生活 適應量表」及「兒童社交技 巧量表」做問卷調查。
其資料分析分別先以次數 分配與百分比分析受歡迎 兒童與被拒絕兒童在班級 中的分布情形。再以卡方獨 立性檢定(X2)分析不同背
1. 兒童的社會計量地位會因性 別、兄弟姊妹數、社經地位的不 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2. 目前國小學童之社交技巧各層 面上的表現普遍良好,其中在
「正向肯定」上的表現最佳,而 在「自我控制」方面的表現程度 較低。且因年級、性別及社經地 位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