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照顧者憂鬱情緒相關因子
Bass & Noelker(1987)的研究指出失能長者與照顧者共享家庭,兩者互相促成 或限制資源的因素是相同的,例如: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非正式支持系統等,
而長期照顧工作將帶來照顧壓力,故本節探討照顧者憂鬱情緒的相關因子,納入 失能長者因子與照顧者因子共同討論,作為研究架構建構的參考。
壹、社會人口因素
一、 失能長者的人口特質
(一)性別
憂鬱症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其所佔比例為5.1%,高於男性所佔比例3.6%。 而臺灣社會則發現女性所佔比例為10.9%,同樣高於男性所佔比例6.9%(張家 銘,2006;WHO, 2017)。吳美惠等(2006)、呂淑妤、林宗義(2000)、林惠文 等(2010)研究結果女性較男性易有憂鬱情緒;鄭偉伸等(2016)、歐威廷等(2017)
研究指出性別是憂鬱情緒的危險因子;林怡君等(2004)、古永利(2014)研究 結果發現性別與老人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綜上所述,過去研究的結果大部分 顯示性別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女性憂鬱情緒顯著高於男性,少數研究則 發現性別與憂鬱情緒沒有顯著相關。
(二)年齡
Erikson 認為老年期的發展任務是統整或絕望,影響老年生活與統整的因素
頗多,例如:老化、喪失親人等,而長者有憂鬱情緒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有些 研究則發現患有憂鬱症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Ashford et al., 2007) 。在臺灣調查 發現年齡層在65歲以上患有重度憂鬱情緒為8.4%(呂淑妤、林宗義,2000;張
家銘,2006)。綜上所述,過去多數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
年齡越大,憂鬱情緒的風險越高;少數研究則發現性別與憂鬱情緒沒有顯著相關
(林惠文等,2010)。
(三)婚姻狀況
Holmes與Rahe (1967)提出的43項量表中,前三位依序為配偶死亡、離婚與
分居,前述生活事件會產生壓力,造成家庭影響,顯示婚姻狀態對個人的重要性。
而婚姻關係隨著年紀有所變化,尤其女性平均餘命較高,老年喪偶對長者生活影 響甚大,失去與伴侶連結容易產生憂鬱情緒,帶著失去親人的失落感逐漸邁向晚 年,長者將與悲傷、哀悼的課題共存。過去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喪偶之長者較易憂 鬱情緒的機率高,部分研究則發現喪偶連帶財務及社會孤獨的議題,加深憂鬱情 緒的徵兆,少數研究則發現婚姻狀況與憂鬱情緒沒有顯著相關(Ashford et al.,
2007;古永利,2014;林君蓉,2018;林禹岑,2018)。
(四)教育程度
呂淑妤、林宗義(2000)、古永利(2014)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與憂鬱情 緒之傾向有關,但教育程度對憂鬱情緒的影響力較小。林惠文等(2010)研究發 現有受過教育者,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上述的文獻回顧顯示過去研究結果顯示 教育程度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主要的研究發現趨向於教育程度低者憂鬱情 緒顯著高於教育程度高者。
(五)社會福利身分別
研究顯示自覺生活費夠用者,長者憂鬱情緒較低,反之個人收入、經濟滿意 度較低者及女性喪偶等,生活較經濟拮据,憂鬱情緒傾向較高,而低收入是長者
的高風險因子之一;一篇關於使用長照服務之家庭照顧者研究,則發現社會福利 身份別中,一般戶近9成,而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則約有1成(Ashford et al.,
2007;古永利,2014;陳品元,2017;林君蓉,2018;林禹岑,2018)。綜整過去
研究的結果顯示社會福利身分別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收入低是憂鬱情緒的 危險因子。
(六)居住狀況
長者未與子女同住,減少互動關係及情感維繫,倘若經濟需求與生活起居需 自理,更容易造成生活情緒;但亦可能雖長者與子女同住,反而增加生活摩擦,
衝突事件使長者產生憂鬱情緒。另一方面,晚年獨居生活,對於老年生活充滿孤 獨感,隱藏潛在憂鬱情緒傾向,故對長者而言,心理支持是具舉足輕重的關鍵
(Ashford et al., 2007;林君蓉,2018;林禹岑,2018)。過去研究結果顯示居住 狀況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主要的研究發現趨向於獨居長者的憂鬱情緒顯著 高於與家人同住,少數研究則發現居住狀況與憂鬱情緒沒有顯著相關。
二、 照顧者的人口特質
(一)性別
與失能長者的人口特質類似,邱逸榛等(2004)研究指出性別影響憂鬱程度 不同,女性憂鬱情緒高於男性;Jeffers等 (2021) 研究發現患有主觀認知功能下 降的照顧者較可能為男性、患有憂鬱病史;Hu等 (2018) 研究發現趨向於女性憂 鬱情緒顯著高於男性;Oliver等 (2017) 研究未發現性別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相關。
過去研究結果顯示性別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少數研究則發現性別與憂鬱情 緒沒有顯著相關。
(二)年齡
曾煥裕(2020)根據研究指出照顧者平均年齡介於40至50歲,而約40%照 顧者超過 60 歲以上,WHO (2017) 研究指出憂鬱症罹患率在年齡層有所不同,
最常見發生在老年期,尤其是55歲至74歲的年齡層,當中女性所佔比例為7.5%, 男性則為5.5%。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1)108年統計發現,因焦慮、解離、
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就醫人數,年齡層中以55至59 歲最多(16萬3,090人),其次是60至64歲(16萬83人),而65至69歲則為 第三位(18萬816人)。過去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與憂鬱情緒有顯著的相關,少數 研究則發現年齡與憂鬱情緒沒有顯著相關。
(三)教育程度
曾煥裕(2020)在失智症照顧者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多以高中為主,其次為小 學以下;李逸等(2017)發現高齡家庭照顧者教育程度較非高齡家庭照顧者低。
而陳品元等(2017)在使用長照服務之家庭照顧者研究中,發現照顧者教育程度 多以大學畢業為主。
(四)婚姻狀況
林蕙君等(2017)、曾煥裕(2020)在失智症照顧者發現已婚者居多。吳美 惠等(2006)研究結果發現婚姻狀況在憂鬱情緒上呈現顯著差異,未婚者的憂鬱 量表得分比已婚者來的高。
(五)工作與否
黃秀梨(2007)研究指出超過6成的主要照顧者之工作性質未改變,尤其是 家管與自營工作者;近4成工作性質改變者,大多是離開職場,抑或是工作時數 減少、工作量降低。林蕙君等(2017)研究發現照顧者為退休約佔35%,而兼職 工作、家管或待業也佔35%。本研究考量照顧者原本工作與照顧工作會產生衝突,
讓照顧者產生壓力,進而影響憂鬱情緒,故納入此項目。
(六)照顧年資
林蕙君等(2017)、曾煥裕(2020)研究指出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 資可長達 10年;陳品元等(2017)在研究申請長照服務之家庭照顧者發現,照 顧者平均累積照顧年資為 3.61 年;黃秀梨(2007)在研究接受居家護理之照顧 者,發現其照顧年資中位數為46.5個月;而李逸等(2017)研究結果顯示高齡家 庭照顧者照顧年數較非高齡家庭照顧者高。劉慧雅(2018)研究指出照顧年資越
長,尤其超過38個月以上,照顧者易產生身心疾病,甚至是憂鬱情緒。
(七)照顧者自覺健康狀況
照顧者易有高度憂鬱情緒,主要在兩個特質,首先是照顧者特質,當參與照 顧程度高、自覺負荷大及感覺孤獨等心理社會因素,再者是失能長者特質,針對 出現認知問題及干擾行為等心理因素,另外,針對照顧智能障礙者的研究指出照 顧者對子女產生內疚感影響照顧者心理健康(邱逸榛等,2004;郭孟亭等,2014)。 貳、 失能長者因素
照顧者與失能長者的照顧關係將造成照顧壓力狀況,進而影響照顧者憂鬱情 緒,以下分別討論失能長者失能程度、認知程度及照顧者照顧時數。
在失能程度方面,失能長者超過三分之二的失能程度以重度失能為主;而相 關研究指出用身體健康狀況來預測老人憂鬱症發生,包含嚴重度高的疾病、疼痛、
多重慢性病,或是合併身體失能、行動不良的老人;當身體功能出現問題,造成 行動不便或失能,抑或者從失能長者特質發現其功能障礙程度較高,可能導致憂 鬱情緒;而失能長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ADL) 或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 (IADL) 有障礙者,較易有憂鬱情緒(鄭偉伸等,2016;歐威廷等,2017)。過去研究結 果顯示照顧失能程度高者,也會增加照顧難度,更容易讓照顧者產生憂鬱情緒。
在認知程度方面,歐威廷等(2017)研究指出中老年憂鬱症與認知衰退有共 病關係。邱逸榛等(2004)研究指出失能長者之認知程度較好者,比例超過三分 之一,而無法評估者約佔3成,照顧失智症的家庭照顧者負面情緒高於一般照顧 者,失智症照顧者的憂鬱症發病率約近5成,其中有四分之一恐為重度憂鬱症。
在照顧者照顧時數方面,Hu 等 (2018) 研究顯示每天照顧時數會影響照顧 者憂鬱情緒,每天照顧超過13小時者憂鬱情緒分數高於每天照顧少於8小時者。
本研究歸納壓力源包含失能長者之CMS 等級、認知功能 (SPMSQ) 、日常 生活活動功能 (ADL) 、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 (IADL) 及照顧者照顧時數。
參、 社會參與因素
在與家人或朋友互動情形方面,胡梅(2016)照顧工作影響人際關係與社交 活動,透過家人或朋友的情緒支持,可以舒緩緊張情緒且調適壓力,讓照顧者對 於壓力有因應之道,進而自我成長。
在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方面,Hepburn 等 (2001) 研究顯示接受支持團體的 家庭照顧者憂鬱情緒較未接受者低;而許淑敏、邱啟潤(2003)提及照顧者支持 團體的重要性,對於壓力源及壓力因應有所學習與處理,以及增加社會支持的效 果。
在照顧者支持團體頻率方面,陳景寧(2019)研究指出臺灣社會的照顧者支 持團體採小團體、封閉式的類型,團體頻率約4至6次,參與人數約6至8人,
每次團體時間約3小時;而許淑敏、邱啟潤(2003)提及團體頻率約6至7次,
每次團體時間介於2至3小時。
肆、 社會支持
本研究探討的社會支持項目,包含家庭次要照顧者每週協助主要照顧者的總 時數、照顧者人數及使用長照服務的情形;而有關社會支持的作用與功能包括主 要作用與緩衝作用,分別討論如下。
(一) 主要作用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的主要作用探討的就是社會支持和憂鬱情緒之間的直接關係,Veiel
(1985) 研究壓力與憂鬱情緒之間關係發現,社會支持與個體的正向經驗有顯著
相關。吳美惠等(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程度越高,憂鬱情緒越低,其 中配偶提供的支持約佔4成比例。
Song等 (1990) 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有四種主要類型,相較於實質性或工作 性支持,認知性支持及情緒性支持在健康的社會分配上有較高解釋力;認知性支 持闡述不同關係的支持,包含朋友支持、伴侶支持,有助於減少憂鬱情緒,而情 緒性支持對於保護身體健康有助益。
羅淑芬等(2001)研究結果顯示燒傷患者照顧者所需要的社會支持包括訊息 性支持、情緒性支持,及實質性支持,但所獲得社會支持卻不足;照顧者壓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