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復原力及其相關研究

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與研究已發展多年,同時也累積了許多相關研究,

其定義與內涵日益加深、加廣。本節將針對復原力的起源與發展、定義與內涵,

分別以探討。

一、復原力的起源與發展

復原力在心理諮商學界與社工界,是常見的專用名詞,指一個人具有的某些 特質或能力,能讓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時,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復原力 一詞源自於拉丁字「Resilire」,有韌性、彈性的意涵,意指人或事物在遭受不愉 快的事情,例如電擊和傷害後,迅速恢復的能力(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2020)。其概念起源於1950年代,Werner與Smith在夏威夷Kauai島進行的一項 長期縱貫研究(1950s-1980s)。研究者發現有三分之一長期處於貧困環境、懷孕 或生產過程中出現併發症、家庭功能不和諧、父母為精神疾患或酒癮患者等多重 危險因子的兒童,長大後仍能健康發展,並未出現適應不良或發展障礙的現象

(Werner & Smith, 1982;曾華源、李仰慈,2012)。而這樣的結果,開始讓學者 去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個體即便處於危機的環境下,仍能克服困境、走 向正向適應。

二、復原力的定義與內涵

早期的研究,將復原力視為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包含了個人身上的保護因子 及危險因子;中期的研究發展則在討論個體因應壓力情境下的反應過程;而近代 復原力的研究,大多走向生態系統的觀點,將復原力視為一種個體與環境因子動 態發展的過程。透過上述的復原力研究發展,可以了解復原力為何至今還沒有一 個明確的定義,而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大多採二種觀點

(一)將復原力視為一種能力

Block & Kreman(1996)認為復原力是一種個體在短暫、不再劇烈呈現的壓 力調適需求影響後,能夠改變且回復到原有自我控制的狀態。Turner(2001)則 認為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能在逆境中回復,並保持良好狀態的能力。復原力可視為 壓力因應的能力(Connor & Davidson,2003);復原力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艱苦環 境中,擁有能夠克服逆境、朝向正向適應發展的能力(白倩如,2012)。陳昺菎

(2014)將復原力定義為正向的個人特質,它會與周遭環境互動後,協助自我克 服逆境與挫折並達成成功的適應。復原力為個體經歷不愉快的經驗,如震驚、傷 害,能迅速恢復好情緒的能力(簡幸慧,2017)。由於此類的觀點認為保護因子 是個體與生俱來的特質與能力,並不會改變,只要擁有這些特質與能力就能克服 困境,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個體並不只是擁有這些特質與能力後就能克服或適應 環境,從此不再受干擾。

(二)復原力是內在、外在因子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Luthar, Cicchetti, & Becker(2000)將復原力定義是個體的一種特質或能力,

在經歷顯著的困境,仍表現出正向適應的一種動態歷程,而此正向適應可能是來 自於個體內在因素、外在環境因素,或者二者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隨著研究 的推進,有關復原力的定義變得廣義且多元,例如從疾病、壓力、創傷、不幸事 件中恢復的正向能力,或成功從負面事件成功自我調適的一種能力,茲將國內外 學者對於復原力定義整理如表2-4-1:

2-4-1 復原力的定義

學者 年份 復原力的定義 Block &

Kreman

1996 個體在短暫、不再劇烈呈現的壓力調適需求影響後,

能夠改變且回復到原有自我控制的狀態。

Luthar, Cicchetti,

& Becker

2000 是個體的一種特質或能力,在經歷顯著的困境,仍表

現出正向適應的一種動態歷程,而此正向適應可能是 來自於個體內在因素、外在環境因素,或者二者交互 作用而產生的結果。

Turner 2001 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能在逆境中回復,並保持良好狀態

的能力。即使個體生活在具有壓力、不被重視的家庭 和社區環境下,他們也可以變得有韌性。

王鴻裕 2011 復原力是一種不畏艱難挫折,百戰不殆與高度耐磨的

特質和能力,使個體能夠因應挑戰,且會隨著個體與 環境的互動,經由經驗、學習與發展的過程而累積或 消長。

曾華源、

李仰慈

2012 復原力是指當個人處在明顯具有威脅性的情境脈絡中

(the context of significant threats),能表現出超乎預料 的功能或行為結果,而成功適應並獲得發展;或指個 人具有的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在危機或壓力情境 中,能夠發展健康的因應策略。

何秀玉、

李雅玲、

胡文郁

2012 復原力的定義為個體察覺有壓力情境時,透過個人特

質及支持系統,使其能朝向正向適應的動態過程與結 果,是一種隨時空異動的社會文化適應的能力,且是 包含身、心、靈及社會等多重面向的概念。

2-4-1 復原力的定義()

學者 年份 復原力的定義

白倩如 2012 復原力定義為個體面對逆境能夠獲得良好適應的過

程,對抗逆境之要素即為保護因子,且其可透過個人 與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而復原力也是個體邁向復元

(recovery to self)結果的重要基石。

陳昺菎 2014 復原力為正向的個人特質,它會與周遭環境互動後,

協助自我克服逆境與挫折並達成成功的適應。

張曉筱 2017 復原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具體定義為個體面對逆境

能夠獲得良好適應的過程,能夠幫助個體對抗逆境與 壓力的因素為復原力的保護因素,同時復原力的保護 因素也可以透過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

黃智玉 2017 復原力為多重面向概念,強調個人特質及彈性,其可

復原的調適過程,當個體察覺有壓力情境時,透過個 人的人格特質及支持系統,使其能往正向適應與平衡 的動態過程與結果。

簡幸慧 2017 復原力為個體經歷不愉快的經驗,如震驚、傷害,能

迅速恢復好情緒的能力。

謝為任 2020 復原力係指個體面對風險時,能「積極恢復」至正向情

緒之因應策略,並能透過認知教育訓練或環境改變來加 以強化,視為心理健康的指標之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Murray(2003)指出復原力的內涵包含四個因素:(1)個人特質:例如正向氣 質、內控信念、高自尊、對未來正向期待、中等以上的智能;(2)家庭因素:例如 情緒支持、溫暖關係、有效能的教養方式;(3)學校因素:例如有品質的學校教育、

對學校有歸屬感、良好同儕關係;(4)社區因素:社會性支持、參與社會組織。國 內亦有學者曾提出高復原力者通常具有較為正向的人際互動和能力取向,並將高 復原力者具有的特徵歸納成七項,包括:(1)主動採取因應策略以解決挫折經驗、

(2)具有能夠引起他人正向注意個人的存在之能力、(3)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經 驗、(4)能夠設法使個人生活充滿正向的意義、(5)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6)樂於 嘗試新的經驗、(7)具有延宕需求、自我控制的能力(林清文,2003)。

影響復原力的因素分為內、外在層面,內在層面泛指個人特質,外在層面則 指所處的工作環境(李歡芳等人,2019;黃智玉等人,2014)。擁有復原力並不 代表個體就能抵抗壓力,復原力也不適用於所有壓力情境,復原力的改變或增加,

端看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在復原力的研究發展歷程中,包含了二個基本組成,

第一個是危險因子(risk factors,或稱危機因子、危險因素),指的即是逆境,包 括了生理、心理與環境風險因素,而這些因素會增加個體的脆弱性。第二個是保 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或稱保護因素),包含了個人、社會、家庭和機構安 全網的存在,這些因素可以幫助個人應對和抵禦個人脆弱性和環境危害的影響

(Kaplan, Turner, Norman & Stillson, 1996)。吳竹芳(2017) 在探究照顧塵爆傷者 護理人員的研究結果中指出,復原力為保護因子,復原力越高,悲憫滿足程度愈 高、專業耗竭及次級創傷壓力程度愈低。

曾文志(2006)以已出版英文期刊文獻為主,收集1970至2004年相關復原 力保護因子的研究,將有助於逆境中的個體維持正向適應的保護因子進行統合分 析,研究發現共有14項具有精確效果量的保護因子,涵蓋個人特質、家庭聯結、

康、家人支持、教養一致性;(3)外在系統:家庭與外在聯結、成人支持、社會支 持網、學校興趣。

王鴻裕(2014)認為個體建構復原力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其內涵涉及個人 內在所擁有的各種特質與能力,以及內外在環境中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等各種因 素的運作。研究中將復原力的各個構面之內涵歸類為三個因素:(1)個體本身的因 素:包含各種「特質」與「能力」,例如自信、友善、問題解決能力、時間管理 能力、人際關係的能力;(2)環境影響的因素:包括各種「危險因子」與「保護因 子」;(3)交互作用的歷程:「未來組織風格」指的是對未來計畫目標自我掌控與實 現的自我覺知。陳昺菎(2014)述及復原力的內涵應包括:問題解決、希望與樂 觀、人際互動,以及自我調節等相關的能力。擁有復原力的人具有解決問題、正 向面對、樂觀積極、正向意涵、獨立自主、勇於嘗試、自我控制等特徵。范雅琪 等人(2014)在思覺失調症病患之主要照顧者復原力與健康狀態之探討中提及復 原力的內涵包含了危險因子及保護因子:危險因子係指個人感受到的來自個人或 環境社會層面造成的危機或逆境;保護因子係指保護個體減少受到環境或外在因 素中的傷害,具有緩衝危險因子的功能。

2-4-2 復原力的內涵

學者 年份 復原力的內涵

Murray 2003 復原力的內涵包含四個因素:(1)個人特質:例如正向氣 質、內控信念、高自尊、對未來正向期待、中等以上的 智能;(2)家庭因素:例如情緒支持、溫暖關係、有效能 的教養方式;(3)學校因素:例如有品質的學校教育、對 學校有歸屬感、良好同儕關係;(4)社區因素:社會性支 持、參與社會組織。

(續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