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80%高頻或低頻的噪音,使人聲更加清楚。
(九)抗噪型耳機
以TDK ST700為兒童於聽辨訓練中所配戴之耳機,抗噪音且具高性能40mm專業
級驅動器,提供清晰及寬廣的收聽品質。
31
課程後的進步情形;8週的治療課程結束後,立即以「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
及語言樣本收集工具再次檢測兒童於語詞與自發性對話中的構音能力。
圖5 評估流程
治療介入前的評估
「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及語言樣本收集
治療介入間的評估
課程開始前3分鐘:治療活動使用之測驗工具 (建立基準線)
課程結束前3分鐘:治療活動使用之測驗工具 (檢視進步程度)
介入達8週或所有的目標音達80%
治療介入後的評估
「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及語言樣本收集
32
圖6 治療流程
治療課程共可分為三個階段(圖6),每一個階段皆有設定標準,兒童必須要達到
該階段所設定之標準才可進入下一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主要幫助兒童建立聲隨韻母的
概念及聲隨韻母的構音行為,第二階段為目標音於音節的練習,第三階段為目標音於語
詞的練習,並於第三階段加入語詞聽辨的練習;當兒童完成該目標音三個階段的訓練後,
且在無治療師提示下,該目標音之語詞表現連續3個單位達80%的正確率,則可進行 下一個目標音的練習。Rvachew(1994)認為聽知覺訓練仍需要配合構音動作練習才能
增進構音治療的成效,因此本研究所採取的介入方式包括聽知覺訓練及構音動作之練習,
以下將分別詳述各階段之治療步驟(附錄七):
第一階段的治療目標在建立兒童對目標音的語音概念及目標音單音的正確發音。聲
隨韻母共有4個,分別是/an/、/ən/、/aŋ /、/əŋ/;而目標音的選訂則以兒童較易誘發之 語音開始介入。介入活動一開始,研究者先以暗喻法向兒童說明聲隨韻母的概念「後面
跟著像蜜蜂嗡嗡的聲音」,以此建立兒童正確的音節結構,接著進行聽知覺訓練及構音 治療介入
第一階段:建立概念與單音
第二階段:音節練習
第三階段:語詞練習 加入語詞聽辨練習
在無提示下,該目標音語詞 表現連續3個單位達80%的
正確率 練習下一個目標音
33
動作練習,研究者會播放音檔讓兒童聆聽該目標音之單音,兒童在聆聽語音時皆配戴耳
機,且音量固定,在聆聽5次後,再引導兒童發出目標單音。在練習的過程中,兒童若 出現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情形,研究者會再播放一次音檔,並提示兒童注意「後面要跟
著蜜蜂嗡嗡的聲音」,讓兒童再嘗試一次;當兒童發出正確的構音時,則立即給予鼓勵
並告知「你有注意到後面跟著蜜蜂嗡嗡的聲音」,以增進兒童對聲隨韻母的語音概念。
在治療的過程中,研究者以10次為一練習單位,當兒童在不需要治療師的提示下,且 在連續3個單位皆達80%以上的正確率,則可進行下一階段的練習。
第二階段的治療活動著重於音節的練習,當兒童建立目標音的語音概念及正確發出
單音時,便進行目標音與其他子音、介音結合之音節練習,研究者依然以第一階段之說
明為提示後,播放音檔讓兒童聆聽,訓練兒童可正確發出包含目標音之音節,每一個音
檔同樣播放5次,然後再請兒童說出該音節。同樣地,訓練過程中,當兒童在不需要治 療師的提示下,且在連續3個單位皆達80%以上的正確率,則可進行下一階段的練習。
第三階段為目標音語詞的練習,訓練活動除了構音的練習外,還加入了語詞聽辨練
習(圖7),兒童需先完成聽辨訓練後,再進行構音練習。語詞聽辨練習共含15個目標 語詞,以正確與錯誤2:1的比例隨機播放,共計45次。此訓練主要是讓兒童判斷所聆 聽之語詞是否正確,若為正確語音,兒童需選擇與語詞相符之圖片;若為錯誤語音,兒
童便選擇叉叉的符號。以此聽辨訓練不但能增進兒童對鼻聲隨的辨識率,還能促使兒童
瞭解省略鼻聲隨造成的語意差異。完成語詞聽辨練習後,持續以第一階段的說明作為提
示,播放目標音語詞之音檔,訓練兒童正確發出含目標音的語詞。訓練過程中,當兒童
34
在不需要治療師的提示下,連續3個單位達80%以上的正確率,則可進行下一個目標 音的練習。
由於聲隨韻母僅包含4個語音,需治療的目標音較少;而根據研究指出錯誤音較少 時,治療師可選擇每一個語音皆進行教學(Bernthal & Bankson, 2009),因此本研究將
介入治療4個語音,以期能建立更穩固的鼻聲隨概念。以兒童最易誘發的語音開始,接 續的目標音訓練方式與前一目標音相同,需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的練習;當兒童完成8 週的治療課程則結束訓練。
圖7 語詞聽辨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