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包括各個評估工具、修改音檔之電腦軟體、治療活動之教
26
材及錄音設備:(1)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2)兒童基本資料表;(3)修訂學
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4)語言障礙評量表;(5)Adobe® Audition® 3;(6)治療活
動使用之測驗工具及教材;(7)語言樣本收集工具;(8)錄音設備;(9)抗噪型耳機。
以下分別詳述:
(一)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王淑慧、張維珊、童寶娟,2010)
此評估工具是由華語21個聲母結合3個主要韻母/i/、/u/、/a/所產生的語詞組成,
共包含67個兒童常見的語詞,這些語詞中也同時提供施測華語語音中之複韻母及聲隨 韻母之語詞。藉由情境圖卡的呈現,配合對話式的問題引導,以較自然的方式誘發出兒
童的構音表現,整個評估過程約20分鐘內完成。
(二)兒童基本資料表(王淑慧、張維珊、童寶娟,2010)
取自「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由基本資料表可得知兒童的家庭背景、語言
環境、疾病史及語言發展情形。其調查項目包括:出生年月日、家中兄長姊妹數、照顧
者國籍、父母親的教育背景與職業、家中使用語言、疾病史、曾被診斷的障礙及語言能
力等。
(三)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8)
此評量工具施測於未滿6歲的兒童,該測驗分為四個分測驗,總計65題,分測驗 一可評估兒童的聲音狀態、語調及說話時的流暢度,分測驗二為評估兒童的語言理解能
力,分測驗三可瞭解兒童的構音、音韻及聲調表現,而分測驗四為評估兒童語言表達能
力;本研究僅使用此評估工具分測驗二,用此瞭解兒童語言理解能力;該分測驗約可在
27
10分鐘之內完成。
(四)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9)
此評量工具施測於6歲以上的兒童。該測驗同樣分為四個分測驗;本研究亦使用分 測驗二以瞭解兒童語言理解能力,該分測驗約可在10分鐘之內完成。
(五)Adobe® Audition® 3
本研究用於改變聲學訊號之電腦軟體為Adobe® Audition® 3,Adobe Audition提供 有彈性且功能強的工具,以進行錄音、混音、編輯和母帶製作。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所
述,本研究將以此軟體放大聲隨韻母鼻聲隨的音量,使兒童更能覺察鼻聲隨。
(六)治療活動使用之測驗工具及教材
本研究為瞭解兒童於每堂課程起始前與結束時聲隨韻母構音表現的情形,以排除
「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出現的語詞為原則,將聲隨韻母/an/、/ən/、/aŋ /、/əŋ/
結合不同介音/i/、/u/、/y/的情形選出15個語詞(見表4)。其中/an/、/ən/、/aŋ/、/əŋ/單 獨與子音結合有4個,與/i/結合有4個,與/u/結合有4個,而因/aŋ /不能與/y/結合,與
/y/結合的僅3個。15個語詞皆以彩色圖片搭配文字呈現。
另外,於訓練活動中所使用之語詞選取自教育部公佈之國小學童常見詞彙(國語推
行委員會,2002),以兒童能主動命名並包含聲隨韻母/an/、/ən/、/aŋ /、/əŋ/之語詞,排 除「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及治療活動使用之測驗工具中所包含之詞彙,共179 個語詞(見附錄二)。
語音刺激的錄製由1位成人女性於隔音室中,使用數位錄音機錄製。之後使用
28
Adobe® Audition® 3進行語音刺激的改變。Chen(2000)曾指出母音-鼻音分界處是辨
識出鼻聲隨最好的聲學線索,而此分界處的界定可由主觀判斷的方式找出:從觀察母音
到鼻音間前四個共振峰在何時產生變化,其中最大的轉折便可視為分界線。研究者依此
方式先找出母音與鼻音之分界,再利用Adobe® Audition® 3放大自分界起始點至鼻音 結束這段語音,以提高對鼻聲隨的辨識。由於先前研究未探討放大幾倍音量才有明顯差
異,因此研究者比較放大1.5倍、2倍、2.5倍及3倍時,鼻聲隨音量是否有顯著變大,
放大後的語音再由6位成人聽辨改變前後是否有明顯差異,而6位成人皆表示放大至 2.5倍以上的鼻聲隨較明顯,但是有3位成人認為放大3倍時聲隨韻母聽起來有扭曲的 情形。從圖3及圖4可看出改變前後聲學特徵的變化;圖3中橘黃線標記處為母音與鼻 聲隨的分界處;放大後,母音到鼻音起始的振幅並無下滑,鼻音的能量也明顯比未改變
時強(圖4)。
圖3 /paŋ/之聲紋圖
圖4 /paŋ/經放大後之聲紋圖
29
表4 治療活動使用之測驗工具 聲隨
韻母
介音
/i/ /u/ /y/
/an/ 黑板 麵包 玩具 猜拳
/əŋ/ 花盆 蘋果 海豚 裙子
/aŋ / 糖果 金魚 窗戶
/əŋ/ 蜜蜂 大象 馬桶 貓熊
(七)語言樣本收集工具
為了評估構音/音韻障礙兒童是否能在自發性的情境下正確地發出語音,在自然的
對話情境中觀察構音/音韻障礙兒童的構音表現相當重要,且對於探討構音/音韻治療介
入是否具有療效更是一項重要指標(Bankson & Bernthal, 2004)。
過去研究顯示相同的語詞刺激在圖卡命名、重述故事及自發性敘事三個不同活動中,
在自發性說故事的活動中能觀察到較多的語音錯誤量(Dubois & Bernthal, 1978)。因此
本研究除了採「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所收集到的構音表現外,也藉由圖片誘
發兒童自發性的語言樣本。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圖片為研究者所繪之故事圖卡(附錄三、附錄四、附錄五、附錄
六),該圖卡內容為兒童所熟識之童話故事「小紅帽」,此外,每張圖卡內容包括許多不
合情境的地方,例如電話的話筒變成了香蕉或是西瓜長在樹上,藉以誘發兒童自發性說
話表現。圖卡中的故事內容及不合理之處皆經研究者設計,包含聲隨韻母/an/、/ən/、/aŋ /、/əŋ/之語詞、短句,當兒童在描述圖卡時,若未提到相關語詞,研究者會適時以問題 引導兒童說出目標詞彙。
(八)錄音設備
以SONY ICD-UX523F為錄音設備,其內建全方向的麥克風,且內含系統可降低
30
80%高頻或低頻的噪音,使人聲更加清楚。
(九)抗噪型耳機
以TDK ST700為兒童於聽辨訓練中所配戴之耳機,抗噪音且具高性能40mm專業
級驅動器,提供清晰及寬廣的收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