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為探討「放大鼻聲隨音量」與否對治療具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歷程兒童治療
成效的差異性。本研究共記錄14位兒童於治療前後在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聲隨韻母的 構音表現,收案時間為4個半月。依據收集之語言樣本,分別探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兒 童達到詞彙階段所需的平均治療次數,並計算治療前後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及聲隨韻母
鼻聲隨省略出現率之改變。
第一節 平均治療次數
本研究治療總次數共8次,平均治療次數是計算每個兒童平均達到詞彙階段所需的 治療次數,由於每個兒童課程進度不同,變換目標音的次數也有所差異,因此採平均治
療次數計算兒童兩組兒童平均達到平均達到詞彙階段所需的治療次數。表5所示為各組 兒童達到詞彙階段的平均治療次數及標準差。
達到詞彙階段平均治療次數的分析採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進行比較,統計結 果顯示實驗組兒童平均需2.36次(SD=.476)達到詞彙階段,對照組的平均次數為3.00 次(SD=.816),相較之下兩組並未達顯著差異(p=.109)。
表5 兩組達到語詞階段的平均治療次數
實驗組(n=7) 控制組(n=7)
Mean SD Mean SD z p
平均治療次數 2.36 .476 3.00 .816 -1.604 .109
39
另外,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達到單音、音節及詞彙階段平均所需 之練習次數,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於單音平均練習次數皆為30次,而在音節、詞彙平 均練習次數實驗組均低於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每位兒童達到單音、音節及詞彙階段
平均所需之練習次數見附錄七)。
表 6兩組兒童達到單音、音節及詞彙階段平均所需之練習次數 單音
平均練習次數
音節 平均練習次數
詞彙 平均練習次數
實驗組 30 31.71 31.71
對照組 30 41.43 39.29
第二節 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
本研究第二個研究問題為探討以放大鼻聲隨音量的方式提升兒童發聲隨韻母的構
音表現是否較未改變聲學訊號的方式達顯著差異。就語詞的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而言,
實驗組兒童後測的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為82.86(SD=20.67),對照組兒童後測的聲隨韻 母正確百分比為66.12(SD=20.76);自發性對話部分,實驗組兒童後測的聲隨韻母正確
百分比為57.68(SD=24.48),對照組兒童後測的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為47.17(SD=18.66)。
兩組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如表7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 組內的前後測分析採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語詞聲隨韻母正確 百分比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差異皆達顯著差異(p=.009;p=.009);在自發性對話中
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差異皆達顯著差異(p=.014;p=.009)。
表7為兩組的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進步程度及標準差,語詞方面,實驗組兒童聲隨
韻母正確百分比的進步程度為42.45(SD=16.45),對照組兒童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的進
40
步程度為17.14(SD=19.66);自發性對話中,實驗組兒童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的進步程
度為19.91(SD=14.44),對照組兒童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的進步程度為12.33(SD=10.54)。
實驗組與控制組進步程度分析使用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組 兒童於語詞的進步程度達顯著差異(p=.022),而於自發性對話的進步程度則沒有達顯
著差異(p=.119)。
表7兩組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之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
實驗組 前測 後測
Mean SD Mean SD z p
語詞(%) 40.41 17.95 82.86 20.67 -2.366 .009* 自發性對話(%) 37.77 17.42 57.68 24.48 -2.197 .014*
對照組
語詞(%) 48.98 15.25 66.12 20.76 -2.371 .009* 自發性對話(%) 34.84 18.99 47.17 18.66 -2.366 .009*
統計方法: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p<.05 ***p<.001
表8兩組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之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表現及進步程度 實驗組(n=7) 對照組(n=7)
Mean SD Mean SD z p
語詞(%)
前測 40.41 17.95 48.98 15.25 -.841 .200
後測 82.86 20.67 66.12 20.76 -1.352 .088
進步程度 42.45 16.45 17.14 19.66 -2.028 .022*
自發性對話(%)
前測 37.77 17.42 57.68 24.48 -.169 .433
後測 34.84 18.99 47.17 18.66 -.676 .249
進步程度 19.91 14.44 12.33 10.54 -1.183 .119
統計方法: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p<.05 ***p<.001
再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兩組兒童治療前後於語詞、自發性對話中/an/、/ən/、/aŋ/、/əŋ/
41
個別正確率,表9為實驗組、對照組為/an/、/ən/、/aŋ/、/əŋ/個別正確率(每位兒童/an/、
/ən/、/aŋ/、/əŋ/個別正確率見附錄十)。實驗組兒童在治療前於語詞、自發性對話/an/、/ən/、 /aŋ/、/əŋ/的正確率並沒明顯差異;而對照組兒童在治療前於語詞/an/、/aŋ/、/əŋ/並無明 顯差異,僅有/ən/的正確率較低。
表 9兩組兒童治療前後於語詞、自發性對話中/an/、/ən/、/aŋ/、/əŋ/個別正確率
/an/ /ən/ /aŋ/ /əŋ/
實驗組 語詞
前測 35.72 33.33 34.69 45.46
後測 75.51 90.48 83.67 88.31
自發性對話
前測 38.84 42.45 41.81 33.27
後測 58.18 59.51 52.83 59.03
對照組 語詞
前測 59.18 28.57 44.90 54.55
後測 65.30 47.62 75.51 59.74
自發性對話
前測 42.48 30.52 44.4 31.77
後測 52.42 39.83 37.3 51.57
表10為實驗組、對照組兒童於語詞、自發性對話中/an/、/ən/、/aŋ/、/əŋ/進步程度,
實驗組兒童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各個聲隨韻母皆有進步,而對照組的進步程度則較實驗
組少,且對照組於聲隨韻母/aŋ/在自發性對話中的表現較治療前差。
42
表 10兩組兒童治療前後於語詞、自發性對話中/an/、/ən/、/aŋ/、/əŋ/進步程度
/an/ /ən/ /aŋ/ /əŋ/
實驗組
語詞進步程度 39.79 57.15 48.98 42.85 自發性對話進步程度 19.34 17.06 11.02 25.76
對照組
語詞進步程度 6.12 19.05 30.61 5.19 自發性對話進步程度 9.94 9.31 -7.1 19.8
第三節 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
本研究第三個研究問題為探討以放大鼻聲隨音量的方式對兒童抑制聲隨韻母出現
率是否較未改變聲學訊號的方式達顯著差異。就語詞的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而言,
實驗組兒童後測的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為16.73(SD=19.06),對照組兒童後測的 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為33.88(SD=20.76);自發性對話部分,實驗組兒童後測的 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為41.34(SD=24.61),對照組兒童後測的聲隨韻母鼻聲隨省 略出現率為52.68(SD=18.63)。兩組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聲隨韻母鼻聲隨省 略出現率比如表8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的前後測分析採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語詞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差異皆 達顯著差異(p=.009;p=.009);在自發性對話中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實驗組與
對照組前後測差異皆達顯著差異(p=.014;p=.009)。
表9為兩組治療前後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抑制程度的平均值及標準差,語詞 方面,實驗組兒童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抑制程度為-42.04(SD=16.80),對照組
兒童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抑制程度為-17.14(SD=19.66);自發性對話中,實驗
43
組兒童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抑制程度為-19.71(SD=14.29),對照組兒童聲隨韻
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抑制程度為-12.48(SD=10.89)。實驗組與控制組進步程度分析使
用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組兒童於語詞的抑制程度達顯著差
異(p=.022),而於自發性對話的抑制程度則沒有達顯著差異(p=.115)。 表11兩組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之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
實驗組 前測 後測
Mean SD Mean SD z p
語詞(%) 58.77 17.75 16.73 19.06 -2.366 .009* 自發性對話(%) 61.06 16.91 41.34 24.61 -2.197 .014*
對照組
語詞(%) 51.02 15.25 33.88 20.76 -2.371 .009* 自發性對話(%) 65.16 18.99 52.68 18.63 -2.366 .009*
統計方法: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p<.05 ***p<.001
表12 兩組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之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表現及抑制程度 實驗組(n=7) 對照組(n=7)
Mean SD Mean SD z p
語詞(%)
前測 58.77 17.75 51.02 15.25 -.841 .200
後測 16.73 19.06 33.88 20.76 -1.183 .119
進步程度 -42.04 16.80 -17.14 19.66 -2.028 .022*
自發性對話(%)
前測 61.06 16.91 65.16 18.99 -.169 .433
後測 41.34 24.61 52.68 18.63 -.676 .250
進步程度 -19.71 14.29 -12.48 10.89 -1.101 .155
統計方法: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p<.05 ***p<.001
44
第五章 討論
本研究為探討「放大鼻聲隨音量」與「未放大鼻聲隨音量」對治療具聲隨韻母鼻聲
隨省略歷程兒童治療成效的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於平均治療次數的比較上無顯著
差異,而兩組在治療介入後,其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的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較治療介
入前有顯著增加,而聲隨韻母鼻聲隨出現率亦有顯著減少。而兩組之間的比較,實驗組
於語詞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的進步程度顯著高於控制組,且實驗組於語詞聲隨韻母鼻聲
隨省略的抑制程度也較控制組佳,其他項目的比較則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以下將由「平均治療次數」、「治療後聲隨韻母之正確率」及「治療後聲隨韻母鼻聲
隨省略之出現率」來探討「放大鼻聲隨音量」與否於治療成效的差異性。
第一節 治療進程
Rvachew, Noeak與Cloutier(2004)於研究中指出將聽辨訓練加入構音治療中可以 加快療程,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達到詞彙精熟階段平均所需之堂數是
否有所差異,並與其他相關研究進行比較,欲瞭解以「放大鼻聲隨音量」的治療方式其
所需之治療次數是否較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達到詞彙階段的介入次數差異不大,實驗組平均約
2.3次治療介入,目標音便能在詞彙階段達到80%的正確率,而對照組平均須3次;雖 然實驗組的所須的平均課程次數較控制組少,但於統計上卻未達顯著差異。顯示以「放
大鼻聲隨音量」的方式於促進兒童達到詞彙階段的治療次數並無顯著差異。造成兩組於
45
平均治療次數無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本研究中的樣本數過小,因此無法顯現兩組之間的
差異。另外,與國內探討構音治療成效的研究相比較,蔡宜霖(2008)與李明純(2009)
的研究結果皆顯示無論是實驗組或對照組達到詞彙精熟階段所需之治療堂數並沒有顯
著差異;然而,李明純的研究中以總治療次數進行比較,其結果卻發現實驗組的治療總
次數顯著低於對照組,而李明純的研究中最後是以達到句子階段作為判斷兒童是否精熟
的標準;本研究的總治療次數同為8次,以平均次數較無法完整呈現每位受試者於每個 目標音的治療次數,若將治療延續至完成所有的目標音或以兒童達到句子精熟階段為標
準可能更能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
從本研究總治療次數與以聽知覺為訓練方式的研究相比,同樣以1週1次的治療頻 率,Rvachew(1994)與Rvache, Rafaat與Martin(1999)的研究中,治療介入6週至9 週後,以聽知覺為訓練方式的兒童於語詞的構音表現皆有顯著改善,與本研究的治療次
數差異不大,且本研究的兒童同樣於語詞方面有顯著的進步。而鄭靜宜(2012)的研究
以1週2次的頻率進行介入,治療介入為6至9週,雖然該研究治療頻率較本研究密集,
但本研究以1週1次的治療頻率仍能有效改善兒童於語詞的構音表現。
另一方面,從練習次數看來,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於單音至音節階段所需之練習次
數皆為30次,意即兩組兒童僅最小練習次數便達到下一階段的標準;而實驗組兒童於 音節、詞彙所需的練習次數較對照組兒童少。雖然實驗組與對照組兒童在達到詞彙精熟
階段所需之堂數並無顯著差異,但兩組兒童在音節、詞彙階段所需之練習次數還是有差
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