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34

在不需要治療師的提示下,連續3個單位達80%以上的正確率,則可進行下一個目標 音的練習。

由於聲隨韻母僅包含4個語音,需治療的目標音較少;而根據研究指出錯誤音較少 時,治療師可選擇每一個語音皆進行教學(Bernthal & Bankson, 2009),因此本研究將

介入治療4個語音,以期能建立更穩固的鼻聲隨概念。以兒童最易誘發的語音開始,接 續的目標音訓練方式與前一目標音相同,需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的練習;當兒童完成8 週的治療課程則結束訓練。

圖7 語詞聽辨練習

35

治療介入前,研究者以「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王淑慧、張維珊、童寶娟,

2010)篩選出具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歷程的兒童,同時作為治療前語詞構音表現基準線。

研究者依評估工具的指導語以誘發兒童自然的語音表現,若兒童無法說目標詞彙,則使

用延宕仿說技巧引導,若仍無法誘發才採用直接仿說。

納入研究對象後,再進行自發性對話的構音評估。自發性對話的樣本則以4張圖卡 誘發兒童說出目標的語詞、片語及短句,除了讓兒童敘述圖卡的故事內容,研究者還會

請兒童說出圖卡中不合理之處,並引導兒童說出包含聲隨韻母的目標語詞,藉此評估兒

童在自發性對話中的構音表現。若兒童無法自行說出目標語詞時,研究者才會以延宕仿

說的方式讓兒童說出;而自發性對話樣本須至少超過100個字或是超過3分鐘,才可視 為有效的分析樣本(Gordon-Brannan & Weiss, 2007)。

治療介入結束後,立即以「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王淑慧、張維珊、童寶

娟,2010)和語言樣本收集工具收集兒童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的構音表現。如治療前

評估之提示方式,先讓兒童自己說出目標語詞、片語及短句。

(二)評量參數

本研究共可測量3個參數,包含平均治療次數、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及聲隨韻母鼻 聲隨省略出現率。各參數如下所述:

1. 平均治療次數

此參數可反映出哪一種治療方式能較快達到詞彙精熟的程度。本研究所測量的平均

治療次數指的是兒童達到詞彙階段所需花費的平均介入次數。

36

2. 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

本研究欲瞭解兒童治療前後構音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因此採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

比較兒童於治療前後於語詞及對話的構音表現。本研究所得到的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共

有兩個來源,分別是「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及語言樣本收集工具,藉此評估

兒童在治療前後於語詞和自發性對話中構音表現的變化。計算方式如下:

由研究者轉錄兒童的語音表現中,當聲隨韻母出現省略、替代及扭曲現象即標記為

不正確。並計算所有聲隨韻母總數及正確的聲隨韻母數量。其公式:

聲隨韻母正確百分比()=(正確的聲隨韻母數/聲隨韻母總數)×100

3. 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

根據Pena-Brooks和Hegde(2000)對於出現率的定義,並參考劉禹辰(2007)的

計量方式算出治療介入前後的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本研究所得到的聲隨韻母鼻

聲隨省略出現率共有兩個來源,分別是「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及語言樣本收

集工具,以評估兒童在治療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的抑制情形。

由研究者轉錄兒童的語音表現,計算樣本裡可能出現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的語音總數,

及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的聲隨韻母數,其公式:

聲隨韻母鼻聲隨省略出現率()=(省略鼻聲隨數/樣本中聲隨韻母總數)×100

本研究以參考劉禹辰(2007)以20%之出現率為標準,來探討兩組兒童在治療介 入前後於語詞及自發性對話中各聲隨韻母的鼻聲隨省略情形。

37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