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嬰幼兒口語互動之相關因素

二、 照顧方式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將人類發展分為八個周期,在出生第一年的「嬰兒 期」又稱為信任與不信任感期(Trust vs.Mistrust),嬰兒在此階段如能獲得各種滿足,

持續受到照顧者的關愛,嬰幼兒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可靠,而發展信任感。相反的,

如照顧過程無法持續或不適當的照料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1-3歲的「幼 兒期」又稱為自主對羞愧、疑惑期(Autonomy vs.Shame,Doubt)。幼兒在此時期已是 發展動作能力的重要時期,有助於幼兒建立自信。若照顧者缺少耐心,經常介入幫 孩子完成,幼兒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與羞愧無能的感覺。因此照顧者要引導並 給幼兒機會建立自主的能力(黃志成,1995)。

王秀美、吳珍梅及李長燦於2012年針對7位男孩年齡介於2歲半至4歲之間且有發 展遲緩的男孩及主要照顧者進行研究,男孩都經醫院語言診斷,結果並非生理結構 異常引起的語言發展遲緩,也都經過3個月至2年不等的語言治療。其中,共訪談10 位主要照顧者,年齡從30歲的媽媽至72歲的爺爺、奶奶都有。研究中透過觀察發現

22

照顧者與嬰幼兒的互動模式,普遍出現的有以下四種,可能是導致幼兒語言發展遲 緩的因素:

1. 察言觀色的照顧方式:透過觀察嬰幼兒了解需求,直接給予滿足,與嬰幼兒沒有 語言互動。

2. 獨處的照顧方式:大部分照顧者認為兩歲前還沒有語言,就讓嬰幼兒自己玩、會 看電視或聽音樂,成人可以做其他的工作。

3. 缺乏鼓勵與刺激的照顧方式:照顧者與嬰幼兒互動過程中出現沒有回應或是不在 現場無法回應的狀況,對嬰幼兒表達的語言也沒有及時給予回饋。

4. 過多負向語言的照顧方式:嬰幼兒對聲音有高度敏感,成人使用過當的語言,嬰 幼兒容易受到驚嚇而退縮。

許多托嬰中心為了突顯特色,規劃玲瑯滿目的嬰幼兒課程來吸引家長,其中,

也包含了電視影片教學或電腦動畫…等,聲光、影音刺激較多的活動,除影響師生 互動外,亦會對嬰幼兒往後的專注力及視力,甚至對大腦造成影響。然而,科技發 達雖為我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但無形中科技產品(電視、電腦、手機...等)也成為 照顧嬰幼兒的工具之一。易凌云(2003)提到居住在都市的嬰幼兒孤獨的原因,在於 成人將嬰幼兒交給一個虛擬的生活世界,少了人與人的互動。嬰幼兒是在人與人交 往過程中接受教育的,成人與嬰幼兒的互動過程就是一種教育過程,必須以真實的 交往與嬰幼兒發生真切的關係。真實互動的實現,需要嬰幼兒與教師、父母以及同 伴之間平等、真誠、寬容和理解;在嬰幼兒生活互動中,必須關注互動的形式與口 語互動。

貳、 照顧人數及團體大小

有關師生比例及團體大小,各國訂定標準不依。美國兒童照顧局(Child Care Bureau),在近幾年經由兒童照顧與發展基金(Child Care &Development Fund,簡 稱CCDF)直接以經費補助或獎勵的方式,支援各州政府發展兒童照顧方案及政策相 關的實證研究,目標為提供社區更優質嬰幼兒照顧方案。政府正朝向規範照顧的要 素和品質前進。以指導照顧機構的執行標準為例,在師生人數比例上訂有最低的要

求。以0到36個月大幼兒的團體人數應小於8人,照顧者與孩子的比率應是1比4。每 位孩子都應該指定一位主要照顧者,36個月大以內的孩子應該盡可能和相同的照顧 者相處(楊曉苓、段慧瑩,2007)。而美國華盛頓州國務院早期學習(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Early Learning)則針對師生比例及團體大小有更明確的規定,且細分 為三個年齡層。1個月至11個月師生比為1:4,團體大小最多8人,12個月至29個月 為1:7,團體大小最多14人,30個月至5歲為1:10,團體大小最多20人。德國托育 機構教保服務的國家標準目錄(Tietze & Viernickel 2007)也分為三個年齡層來規範師 生比,1歲以下1:4,1歲至2歲1:6,2歲至3歲1:8。但沒有針對團體大小做出明確 的規定。歐盟兒童托育網(Bertelsman Stiftung 2011)也訂有1個月至24個月師生比為 1:3,而24個月至36個月為1:3-5,團體大小為5-8人歐盟的標準比美國華盛頓州及 德國所訂定的標準更高,師生比例低,團體大小也在8人以內(吳蘭若,2011)。。

我國在托嬰中心的人力配置及師生比例的部份及托育人員資格上在『兒童及少 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都有明確的規定,第十一條中強調托嬰中心應置專任主管人 員一人處理業務,並置特約醫師或專任護理人員至少一人;每收托五名兒童應配置 托育人員一人,未滿五人者,以五人計(全國法規資料庫,民105年09月11日)。法 規內明確的規定機構內托育人員的人力配比,除了針對托嬰中心管理及營運面向的 考量外,也關心到托育人員的體力負擔,托嬰中心雖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經營概念,

有專任主管人員及護理人員的配置,機動性的支援現場照護嬰幼兒的工作。

但由以上幾個國家所訂定之師生比例及團體大小相較之下,明顯比台灣所訂之 1:5的比例來的有彈性,會依不同月齡的嬰幼兒的需求不同定訂不同的師生比例,團 體大小也有明確的規範。而我國目前的法規尚未針對團體大小上有所限制。因此部 份托嬰中心的規劃,甚至有一個班級容納25名嬰幼兒的大團體,幼兒人數多除了有 嬰幼兒疾病交叉感染的疑慮外,托育人員在這樣的大團體中,托育人員要掌握每個 孩子的動態及滿足個別需求是較不容易的。

陳若琳、涂妙如與朱慧君於2012年透過調查新北市的154位家長中得知,有87.7

%的嬰幼兒父母親,清楚保母目前所照顧的嬰幼兒總數。在托育人員照顧的嬰幼兒

24

的人數方面,由於此研究調查0至2.5 歲的嬰幼兒,因此,照顧人數由2位到15位,

一人平均照顧嬰幼兒人數約為4.79位。以上研究所顯示的師生人數比為1:2至15的 比例,部份業者明顯已違法。因此,更需要透過法規上明確的規範與輔導,才可以 維持良好的照顧品質,托育機構的相關業者也有一個標準可依循,立意的出發點都 是以嬰幼兒的最佳利益為考量,但在實際執行面上,這是政府單位及業者要共同努 力的,才能為嬰幼兒打造及維持溫馨和樂、安全舒適的照顧環境。

Jung於2013年的研究顯示,照顧人數會影響照顧者與嬰幼兒互動的頻率及品 質,例如:當有新生兒加入時,照顧者會將部份時間及精神轉移到新寶寶身上,可 能就減少或改變與原先照顧之嬰幼兒的互動模式及頻率。由於照顧嬰幼兒年齡的差 異,活動區域有所區隔,也許在照顧新生兒的同時,透過語言與另一位或兩位嬰幼 兒互動,會增加語言上的互動,讓每位嬰幼兒同時得到安撫。Brodbeck與

Irwin(1946)研究發現出生3-7個月的嬰兒,由父母親照顧者出現呀語的反應較多,

而在育幼院也許因照顧人數較多,無法受到較好的照顧,嬰兒的呀語明顯較少(引自 游淑芬等人,2004)。Hendrick也強調合理的師生比例,比較容易營造友善的談話情 境(引自林翠湄等人,1996)。劉蔚然(2016)以一家托嬰中心為研究對象,採用調查 法透過實地檢核記錄每一個班級照顧比的變化。研究發現一日作息中實際照顧比低 於1:5的時段佔一天作息中一半以上的時間,主要因托育人員處理瑣碎的事務佔據太 多時間,托育人員大多採取輪流照顧的方式,工作繁忙且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由 以上研究顯示,照顧人數及團體的大小都是影響照顧者與嬰幼兒互動的品質。

參、 照顧者與嬰幼兒之關係

Jung(2013)針對三個照顧嬰幼兒的托育人員進行觀察、訪談、電子郵件及持 續的對話,也參考老師的反思筆記等資料進行分析,所有內容都關注在於老師與嬰 幼兒的口語及非口語行為上,觀察及記錄要包含三個要素:嬰兒的主動、教師的積 極參與及互動開始和結束時間。研究結果顯示,老師在教室中扮演多重角色,會隨 時觀察嬰幼兒不同發展階段及需求提供不同的協助及刺激,滿足嬰幼兒不同的需 求,在語言上也會隨著嬰幼兒理解的程度進行調整。並認為托育人員需具備以下非

常重要的幾項能力:敏銳度、嬰幼兒個別發展專業知識、警覺性和靈活性,以適應 嬰兒的快速發展;須具有創造力,發展新遊戲及技能或策略,滿足快速成長中的嬰幼 兒;給與適當的回應,並配合多個嬰幼兒的不同需求;在不同情況下實踐教學;以溫 暖和深情的態度對待每一名嬰兒。Jung(2013)透過研究發現,托育人員在照顧嬰 幼兒過程中的不同情境下,應扮演各種不同角色與嬰幼兒建立良好關係,並提供適 當的刺激及引導,以下針對十種角色逐一說明如下:

1. 觀察者(Observer):隨時注意嬰幼兒的情緒、日常照顧及發展上的需求,並且提升 與他人互動或自己玩等各方面的技能,適時的介入、協助或釐清嬰幼兒想要什麼,

並主動邀請嬰幼兒參與活動及遊戲,滿足嬰幼兒的需求。

2. 支持者(Play supporter):教師需提供嬰幼兒情感上、物質上的支持,讓嬰幼兒具有 安全感,或是在嬰幼兒作發展的過程中適時的提供協助及支持,鼓勵嬰幼兒持續 發展的更精熟。

3. 評論或翻譯員(Commentator/Interpreter):口頭解釋嬰兒所表達的線索或所描述的 問題,再提出疑問、釐清問題的過程中,可促進嬰幼兒語言的習得。

4. 扮演玩伴及追隨者(Play follower and play partner):當嬰幼兒出現頑皮的動作時,

教師需追隨他引導他注意安全,除可以支持嬰幼兒主動探索外,適時與他互動,

形成一種合作的關係。

5. 輔導者(Facilitator):擴大嬰幼兒的學習經驗,並在發展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興趣和能 力。

6. 主導者(Play leader):教師偶而會對嬰幼兒做出一些俏皮的動作,刺激嬰幼兒的反 應。例如:用手指輕輕戳他的胸口,嬰幼兒會咯咯地笑的。主動積極與嬰幼兒互 動,增加趣味性及刺激,創造與嬰幼兒親密互動的時刻。

7. 安全與衝突管理者(Safety/Conflict manager):因為學習有時需要冒險,安全性和挑 戰之間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適時的介入注意孩子的 安全及解決同儕間的衝突,例如:搶玩具需要教師從中協調,讓嬰幼兒從經驗中 學習解決問題。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