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非參與觀察法。為觀察托嬰中心托育人員與嬰幼兒互動的口語互動 的現況,擬透過現場錄影觀察的方式收集資料進行分析。觀察法是針對互動或是一 種現象發生時,以一種嚴謹的眼光,且加以思考的程序來觀察,並將所得資料以具 有目的性、系統性及選擇性等方式處理,做出客觀的記錄並加以分析得到結論。而 觀察法也是了解非口語行為的基本技術,除透過眼睛的觀察外,亦可以使用其他方 法,例如:用錄音、錄影的…等方法來取得資料(陳建和,2003)。研究者必須在現 場透過觀察、仔細地傾聽,將所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或摸到的,並觀察人的動 作及審視物理情境所營造的氣氛,深入觀察及記錄這些細節,是因為有些重要的事 情可能因此而被發現(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與邱怡薇,2002)。
本研究之所以選擇使用觀察法,希望透過觀察過程中,收集到影響托育人員與 嬰幼兒口語互動的相關因素及口語互動的現況。而觀察法不同於一般的問卷調查,
觀察法是需要透過研究者進研究現場觀察某些情境怎麼在進行或互動的、誰或什麼 人涉入其中、事情發生在何時何地、如何發生及發生原因…等(黃瑞琴,1999)。且 需要研究者長時間觀察收集與自己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者進入現場錄影觀察的過程,收集托嬰中心托育人員在日常照顧的不同情 境與嬰幼兒口語及非口語互動的狀況及營造出來的互動氛圍如何,希望將收集到的 現況及資料,未來能提供相關工作人員或其他照顧者參考,以利照顧品質的提升。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選定臺北市及新北市立案托嬰中心的托育人員為研究對 象。經機構主任及負責人同意後,由機構推薦中心內平時在照顧嬰幼兒過程中,與 嬰幼兒互動狀況較好的托育人員為研究對象。另外,托育人員所照顧之嬰幼兒年齡 層也是本研究考量的項目之一,本研究鎖定照顧不同年齡層(小寶班、中寶班、大寶 班)嬰幼兒的托育人員各一位,且至少具有1年以上的托嬰中心工作經驗,年齡設定 在25~45歲之間。以下針對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統整如下表3-2-1所列:
表3-2-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 A B C
班 別 小寶班 中寶班 大寶班
保母人員技術證 有 有 有
學 歷 大學相關科系畢業 大學相關科系畢業 大專相關科系畢業 年 齡 37歲 29歲 36歲
婚 姻 已婚 未婚 未婚
有無育兒經驗 (指未有照顧自己孩
子的經驗)
有 無 無
相關工作經驗 9年6個月 5年6個月 1年 目前照顧月齡 1~16個月 16~26個月 22~36個月大
照顧人數 8~10人 10~12人 5人 班級人數 8~10人 10~12人 25人 過去照顧經驗之
幼兒月齡 1~18個月 15~36個月 19~36個月 資料來源:整理自研究者
貳、研究場域
本研究三位研究對象所屬在兩個不同的機構,其中小寶班與中寶班為同一機 構。因此,不同機構在托嬰中心的經營管理、規模大小、環境規劃及運作模式上都 有所差異,而這些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托育人員與嬰幼兒口語互動的重要因素,以 下則針對照顧型態、空間規劃、分工方式、師生比例、團體大小及嬰幼兒作息安排
48
等。以下分別將兩個研究場域的狀況以表3-2-2來呈現並加以說明。
3-2-2 研究場域規劃說明
班別
小寶班
(1個月至16個月)
中寶班
(16個月至26個月)
大寶班
(22個月至36個月)
師生比例
1:4~5
偶而有大學嬰幼兒保 育系實習生間接提供 協助
1:5~6
中寶班與小寶班屬同 一機構,教室相鄰,會 視現場嬰幼兒狀況調 整兩個班級的師生比 例,整體師生比例符 合法規規定的1:5。偶 而有大學嬰幼兒保育 系實習生參與照顧
1:5
團體大小 8~9人 10~12人 25人
照顧型態
個別或小組活動的照 顧型態
因 嬰 幼 兒 年 齡 差 異 大,會視孩子個別發 展及需求,彈性調整 照顧及互動的模式
個別或團體活動兩種 照顧型態
孩子有較多的時間在 環境中自由探索,部 分時段採取團體活動 的模式
小組或大團體活動的 照顧型態
大多採取團體活動的 模式,進食及部分活 動採取小組方式輪流 進行
作息安排 如附件八所列 如附件九所列 如附件十所列
分工方式
協同照顧 托育人員之間有清楚 分工,研究對象為教 室中的主導者,兩位 托育人員同為主要人 力,皆能視收托幼兒 的需求及狀況適時補 位
協同照顧 托育人員之間有清楚 分工,在自由探索時 段兩位托育人員共同 照顧10~12位孩子,團 體活動則由研究對象 獨自帶領,另一位托 育人員視情況協助
大團體或分組照顧 大團體活動時由五位 托育人員輪流帶領25 位幼兒進行活動,其 他同事則視情況提供 協助;其餘時間大多 由托育人員各自帶開 自己主責的五個孩子 空間規劃 如附件五所列 如附件六所列 如附件七所列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觀察托嬰中心托育人員在與嬰幼兒口語互動的狀況,採用錄影的 方式收集研究資料,資料處理的果成說明如下:
壹、資料收集
研究者進入現場錄影收集資料,每位被研究者觀察次數為4~5次,每次約1~3
小時不等,每位研究對象收集影片時間及次數如表3-3-1所列。此研究採用錄影的 方式主要是讓研究者可以反覆觀察被研究者與嬰幼兒互動的狀況,研究者將每次收 集回來的影片進行編號,以A1030401(1-1)此影片編碼為例說明如下:
A為第一位研究者的代號 1030401為錄影收集資料的日期
(1-1) 為第一位研究者第一次錄影的第一段影片檔的編碼
表3-3-1觀察次數及時間統計表
研究對象 A B C
觀察次數 4次 5次 4次
影片時間 5小時05分04秒 10小時56分51秒 9小時02分47秒 資料來源:整理自研究者
貳、整理逐字稿
研究者將收集的影片反覆觀看影片內容整理為逐字稿,並以表3-3-2的觀察紀錄 表來記錄每一個影片的內容,其中包含托育人員與嬰幼兒的口語互動外,非口語互 動及互動的氛圍也是觀察紀錄的重點之一,因此研究者需要反覆觀看影片的每一個 片段及小細節,將真實的情境以文字的方式完整的呈現,讓研究者及讀者在閱讀逐 字稿的過程中,腦海中能夠出現影片的畫面。
為區隔三個不同研究對象的資料,以影片的編碼架構來歸納整理三個研究對象 的研究資料,並分別歸檔在不同資料夾,方便研究者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如需重新 透過影片做釐清時,研究者可以快速的找到影像的片段及逐字稿內容進行確認。
50
參、資料分析 一、 編碼
資料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編碼,取得的資料經過初步閱讀就要重複及謹慎地尋找 合適的資料,進一步設訂相關的符碼及類別(codes and categories)將資料進行分類;
接著採取持續比較方法的編碼過程(coding process)找出其中的差異;最後,組織已 登錄的相關資料(organizing coded data-texts),並進一步的分析資料。而資料分析是 研究者透過思考的過程,將取得大量的資料經過檢視與組織,經過知覺選擇、批判 思考與經驗判斷,不斷進行比較、對照與評估,發現與研究相關的問題及重要概念
(潘慧玲,2010)。黃瑞琴(1999)認為編碼(coding)是一種有系統的發展和提煉 資料的方式,編碼的過程是根據研究主題、概念或是解釋的類別來分析和組合取得 的資料。
研究者反覆觀看影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後,透過反覆觀察影片詳細記錄托育人 員與嬰幼兒的互動過程,並參考『嬰幼兒托育環境評量表—修訂版』及相關文獻,
擬定四個不同情境(遊戲時間、進食、清潔及睡眠)的觀察重點,內容涵蓋有語言互 動、非口語互動及互動氛圍三個不同面向的觀察重點(附件四),讓自己在進行資料 分析時能更聚焦。研究者透過反覆觀察影片的過程,在逐字稿上標註觀察發現如表 3-3-2所列,將觀察發現以編碼的方式紀錄,方便研究者歸納統整研究發現,編碼方 式說明如下:
1-1-A所指的是遊戲情境的口語互動中的正向口語互動編碼之一。
第一碼為情境編碼:1為遊戲時間、2為進食情境、3為清潔情境、4為睡眠情境 第二碼為互動內涵編碼:1為口語互動、2為非口語互動、3為互動氛圍
第三碼為互動方式編碼:分為A、B、C、D各自代表不同的觀察重點(如附件四所 列),其中在口語互動及非口語互動出現D則屬於負向口語或動作的編碼,在互 動氛圍出現C跟D的為負向互動的編碼,其他為正向的互動編碼。
二、 引用逐字稿
在書寫研究結果的過程中會引用逐字稿的內容,由於,逐字稿的數量龐大搜尋 不易,研究者在引用段落的末端備皆註該段文字的出處,編碼的方式與影片編碼方 式雷同,以表3-3-2中的(A1-1)為例,所指的是研究對象A第一次錄影的第一段影片 的觀察紀錄內容,需要反覆確認內容時,研究者可以快速找到該段引用文字的原始 檔案進行確認。
表3-3-2 研究資料分析紀錄表
影片內容逐字稿 觀察發現 情境
影片編碼
A1040401(1-1)
影片長度
A引導兩位一歲多的孩子自己拿水杯 喝水,並輪流幫孩子扶著水壺放入 口中喝水,坐在小男孩對面的小女 孩對研究者的相機產生興趣無法專 心喝水,A用手在她面前揮一揮,
並摸摸孩子的臉對孩子說:『○喝 水』(A1-1)
2-1-A提醒喝水 2-2-A手勢引 導、目光接觸 2-3-A愉悅自然 的
進食(喝 水)
A跟兩個孩子互碰水杯說:『乾
杯』。
喝了幾口孩子不想喝,A起身拿著 自己杯子邊倒水邊跟孩子說:「我們 來乾杯喔!」
跟小男孩碰杯子的動作,A跟他 說:『我們來乾杯喔!』A拿起杯子 喝水給孩子看(A1-1)
2-1-A引起興趣 2-2-A動作引導 2-3-A愉悅溫馨
小男孩對A的杯子產生興趣,A說:
『那換小杯子給你,你會喝嗎?』
孩子伸出手要拿A的杯子,A指著自 己說:『我的,這是○老師的杯子,
這才是○○的杯子(指著那小孩杯子 說)』。
孩子伸手拿A的杯子,A又重複 說:『這是○老師的杯子,這才是○
○的』(A1-1)
2-1-B改變引導 策略、詢問意 願
2-1-A重複命名 2-2-A動作引導 2-3-A愉悅自然 的
資料來源:整理自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