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適切的照顧方式

依照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公佈的托嬰中心托育管理實施原則中指出,托嬰 中心設置方式需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 準」、「私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等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其中 明確訂定托嬰中心機構內相關人員的資格條件及規範、托嬰中心督導機制及評鑑辦 法等(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民105年09月11日)。以上相關法規讓托嬰中心設立 前有一個參考依據,設立後也能依法執行,並配合托嬰中心的相關業務及規定,共 同為嬰幼兒打造一個合法又適合嬰幼兒活動的托育環境。以下針對訪視輔導與評鑑 中與口語互動有關的指標分別說明如下:

壹、訪視輔導與評鑑

台灣目前訪視輔導與評鑑是依據『私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 法』第十九條,規定主管機關為瞭解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狀況,得隨時通知其提 出業務及財務報告,並得派員查核;托育機構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臺北市政府 社會局,民105年09月11日)。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也在『托嬰中心托育管理 實施原則』明確訂定督導管理原則之相關規定及標準(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民105 年09月11日)。國際嬰幼兒教育協會(NAEYC)也強調要維持良好的托育政策其 中相當重要考量在於,須提供完整的教育培訓制度培養合格師資,鼓勵及安排在職 進修學習新知識和技巧外,機構內也應安排督導機制鼓勵同事間分享交流,必要時 要延請專家學者輔導協助(引自洪毓瑛,2000)。可見,要維持良好托育品質需要多 管齊下,除了托嬰中心內部的管理與督導外,還是需要外部資源的介入,共同為嬰 幼兒的托育品質把關。以下分為訪視輔導及評鑑分別做說明。

有關托嬰中心的訪視輔導的實施內容是由各地方政府依照前述法規之規定,應 對轄內托嬰中心辦理聯合稽查、訪視輔導、專業人員職前及在職研習訓練、年度評 鑑、獎勵表揚及其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相關法令規定之事項。且由各地 方政府定期公告托嬰中心訪視輔導、聯合稽查及評鑑結果。且托嬰中心應配合地方

政府之督導管理,並提供相關資料,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民105年09月11日)。

訪視輔導辦理方式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辦理或委託績優之法人團體、法人機構、

設有嬰幼兒保育相關科系所之學校等單位辦理。目前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將訪視輔導工 作,自98年7月起委託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辦理托嬰中心訪視輔導業務,需透過 專任訪視輔導員按季至托嬰中心現場訪視輔導(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民105年09月 11日)。以臺北市訪視輔導為例,說明目前訪視輔導在托嬰中心現場執行狀況,由訪 視單位提供環境設施設備檢核自評表,由托嬰中心每月進行自評。再由訪視單位進行 複評,並即時針對環境設施設備(51項指標)及教保專業照護行為(134項指標)上提供 改善建議,於下次訪視確認改善已否。下表2-4-2為台北市政府托嬰中心訪視輔導有 關『教保專業照護行為』之檢核項目。在社會互動、照顧行為與餵食過程的指標內容 有關照顧者與嬰幼兒口語互動、非口語互動及互動氛圍的相關的項目共有14 項。其 中強調照顧者的敏銳度,且應促進嬰幼兒積極正向的社會互動,及透過與嬰幼兒對話 促進語言發展。其中,包含餵食及換尿布過程中,都應以溫暖親切的態度給予回應,

並與嬰幼兒進行口語上的互動。

表2-4-1:訪視輔導教保專業與照護行為項目表

項目 內 容

社會互動

41 每位嬰幼兒能有機會與其他嬰幼兒進行互動。

42 每位嬰幼兒能有機會與照顧者進行互動。

43 照顧者能對嬰幼兒的哭聲、肢體語言或所發出的聲音給予回應。

44 照顧者經常融入與嬰幼兒積極正向的互動中。

45 照顧者能藉由指物命名、動作或發生的事件來促進嬰幼兒的語言 發展。

46 照顧者能藉由協助嬰幼兒對其他嬰幼兒的注意、一起玩、和溫柔觸 摸另一位嬰幼兒的方式來促進彼此間積極正向的社會互動。

47 照顧者能對嬰幼兒的情緒和反應做敏銳的回應。

48 照顧者能藉由活動和對話來促進嬰幼兒的語言發展。

49 照顧者能藉由對嬰幼兒彼此間互動和合作的協助來促進其社會發 展。

接續下一頁

36

項目 內 容

社會互動 50 照顧者能使用正確的行為引導技巧,如:注意力轉移和正增強的施 予 。

照顧行為

72 照顧者能以輕搖、撫拍或摟抱的方式協助每位嬰幼兒入睡。

73 當嬰幼兒睡醒並且調適妥當的時候,照顧者能適時的將其抱出小床 以便活動遊戲。

餵食過程

107 當嬰幼兒有被餵食的需求時,照顧者能溫暖親切的回應並在照護過 程中進行口語上的互動。

108 照顧者以奶瓶餵奶時能將嬰幼兒摟抱在懷中。

資料來源:摘錄自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民105年09月11日)。臺北市托嬰中心訪視 輔導業務。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也在『托嬰中心托育管理實施原則』中訂定了評鑑方 式,其中,說明可依各縣市托嬰中心數量及規模等實際情形自行成立評鑑計小組,

並辦理自評及評鑑小組初、複評等評鑑作業。評鑑相關規定也載明在98年12月31 日前針對各縣市轄內所有托嬰中心應至少辦理1次評鑑,爾後每3年辦理1次,各 地方政府需視轄內整體托育機構評鑑之規劃調整其間隔期間。以下參考臺北市105 年至107年度托嬰中心評鑑指標項目中包含行政管理、托育活動及衛生保健有三個 面向(臺北市政府托育資訊服務網,民105年09月11日)。針對臺北市托嬰中心評 鑑指標三大項中的托育活動,有關托育人員與嬰幼兒『關係建立及互動』的指標 中,涵蓋有安全依附與情緒照顧;溝通與互動;團隊專業與協助;其他照顧情境的 互動狀況,都強調托育人員與嬰幼兒的口語互動、非口語互動及照顧過程中營造的 互動氛圍…等,都明確列出評估的標準(如表2-4-2),強調在照顧過程中與嬰幼兒 關係的建立,隨時回應嬰幼兒的需求,並以柔和緩慢的速度,簡單且明確的語言與 字彙與嬰幼兒溝通,透過不同情境與嬰幼兒有語言上的互動,促進嬰幼兒語言發 展。由此可見,托育人員與嬰幼兒的口語互動、非口語互動及營造溫馨愉悅的互動 氛圍,托育人員間的合作默契,對於與嬰幼兒建立良好依附關係、嬰幼兒情緒的照 顧,及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上是有幫助的。

表2-4-2台北市105~107年度托嬰中心評鑑托育專業評估指標

項目 評估指標

16.安全依附與 情緒照顧

1. 能經常性的摟抱或撫拍嬰幼兒。

2. 能以愉悅、溫柔、正向的方式與嬰幼兒說話及互動。

3. 能主動關心嬰幼兒,配合嬰幼兒不同的需求,適時做出合宜的回 應。

4. 能敏銳發現及適時回應嬰幼兒個別的情緒需求。

17.溝通與互動

1. 能在不同情境中與嬰幼兒進行互動對話,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

2. 對嬰幼兒的口語及非口語表達能等待且專注觀察、聆聽,並合宜 回應。

3. 能使用簡單明確的字詞、適當的速度、柔和的語調與嬰幼兒溝 通。

4.能依嬰幼兒的發展,配合情境鼓勵同儕說話與互動。

18.團隊專業與 協助

1.全體人員以疼惜呵護的態度及穩定的情緒對待嬰幼兒。

31.餵食用餐

1. 依嬰幼兒個別發展需求,採合宜的(個別或小團體)餵/進食方式 2. 維持輕鬆且愉快的餵/進食氣氛,不強迫餵食。

3.能依個別嬰幼兒當時情況,彈性安排餵/進食。

32.更換尿布 1.過程中符合安全原則、氣氛愉悅、互動正向(言語、表情…等)。

33.如廁練習 1.執行過程不強迫,保持氣氛愉悅、互動正向。

35.睡眠與休息

1. 能即時覺察、安撫疲累的嬰幼兒,並營造溫馨的睡眠氣氛。

2. 能尊重嬰幼兒個別化的睡眠需求、考量嬰幼兒身心狀況,給予睡眠 時間的彈性安排。

3.能尊重嬰幼兒在入睡、甦醒過程的個別化需求,提供彈性協助、不 強迫。

資料來源:摘錄自臺北市政府托育資訊服務網(民105年09月11日)。臺北市 105~107年度托嬰中心評鑑指標(進階評鑑)。

陳文齡(2010)指出國外許多托育機構都採用『嬰兒/學步兒環境評估表』

(Infant/Toddler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為評估與研究托育機構托育品質的工具。而 Infant/Toddler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Revised Edition(ITERS-R)是為了評估出生到 兩歲半嬰幼兒的照顧環境,ITERS-R所設計的指標包括嬰幼兒的健康與安全,嬰幼兒 的學習環境是否透過語言、活動提供適當的刺激及給嬰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溫暖支持的 互動環境。ITERS-R的指標內容分為七大類:空間與設備、日常例行照顧工作、傾聽 與交談、學習活動、互動、課程結構及家長與教職員等。研究者陳文齡針對ITERS-R 及台灣的評鑑指標進行比較,發現指標皆涵蓋優質托育環境應涵蓋的條件,部份名稱

38

雖不同但其內容相似。陳文齡(2010)針對家長、托嬰中心主任及托育人員,使用托嬰 中心評鑑指標進行托育品質的調查結果,三方的統計結果顯示整體意見的平均值

2.9087,滿分為3分,這也表示不管是家長或是機構工作人員大部分皆認同評鑑指標

是成為一個優質托嬰中心的重要指標。在 ITERS-R 指標中有關口語互動的指標涵蓋 在傾聽與交談、師生互動及日常例行照顧工作…等,整理至 ITERS-R 評估指標內容 與說明如表2-4-3所列:

表2-4-3嬰幼兒托育環境評量表

項 目 說 明

傾聽與 交談

協助嬰幼兒 了解語言

1. 照顧者每天利用日常活動或遊戲時經常與幼兒說話。

2. 照顧者的話語對幼兒是有意涵的,且討論不同話題。

3. 個別化的語言溝通。

4. 照顧者使用許多簡單明瞭的字與幼兒溝通。

5. 照顧者與幼兒一起玩語言遊戲。

協助嬰幼兒 使用語言

1. 幼兒試圖溝通的時候,照顧者通常會即時給予正向態度 回應。

2. 在一整天的時間裡,照顧者會在他們照護幼兒的動作中 添加相關的語彙。

3. 照顧者能細心解讀幼兒溝通的意圖,且能作適當的回 應。

4. 照顧者與嬰幼兒有許多雙向的對話。

5. 照顧者為幼兒表達的話語,添加更多的字彙與意念。

6. 照顧者詢問幼兒簡單的問題。

7. 照顧者通常在聽跟說之間維持良好的平衡。

互動 師生間的互動 1. 即使照顧者在與一位或一個小組幼兒工作,其注意力仍 會放在所有幼兒身上。

互動 師生間的互動

2. 照顧者能以慰藉及支持的態度迅速處理問題。

3. 照顧者細心觀察督導,並通常在問題發生前就介入制 止。

4. 個別化的照護督導。

日常例 行照顧 工作

正餐/點心

1. 照顧者陪孩子用餐,並利用進餐時間引導學習(例如:

對嬰幼兒說話時,做目光的接觸;說出食物的名稱;鼓 勵幼兒對話並發展自助的技巧)

午休 1. 提供愉悅、溫馨立即回應的監督照顧。

換尿布/如廁 1. 照顧者與幼兒間互動良好。

2. 當發展適當時,鼓勵幼兒培養自理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至『嬰幼兒托育環境評量表-修訂版』(Thelma, Debby

& Richard,2008)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