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心率變異 與肌力成效。綜合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以「呼吸、下肢肌力訓練」為介入性護 理措施,而在分別以心率變異、焦慮、生活品質等為依變項,探討呼吸與下肢肌 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心率變異與肌力成效。本研究之概念架構,如圖 一。
圖3-1研究架構圖: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心率變異與肌力 病人基本屬性
年齡
性別
婚姻
教育程度
學歷
慣用手
呼吸、下肢肌力訓練
疾病特性
腦中風嚴重度
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1.心率變異
3.焦慮
4.生活品質
26
第二節 名詞界定
針對依變項解釋其概念性定義及操作性定義:
一、心率變異
概念性定義: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跳與心跳R- R間 距長短(Interval)改變的情形,是經由電腦分析心電圖中每一段R-R波間距的變 異,取得心率變異的統計參數,以測量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與失衡狀況(陳等,
2000;Cowan, 1995)。
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監測心率變異之工具使用片型心率變異分析儀,型號:
8Z11,SN:L12090022510,測量心跳變化,由凱佳利國際有限公司出產,台灣 製造,測量心率變異參數(表3-1),其頻率分析是將心跳間期作快速傅立葉(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轉換,將心電圖記錄後,會計算出心跳速率及進 行心率變異性之分析,計算出心跳標準差與平均值,並進行頻譜分析,取得心率 變異之高頻、心率變異之低頻及低高頻比頻譜數值(陳等,2005;王、黃,2007;
林、黎,2008; Kleiger et al., 1991)。
表3-1 心率變異的分析方法---頻譜分析
指標 定義 範圍
HR(Heart Rate) 心跳速率
SD(Standard Deviat -ion of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 ,SDNN)
心率標準差
TP 心跳頻譜分析後之總功率 0.003~3.56 Hz LF 心跳頻譜分析後之低頻成分 0.040~0.15 Hz NL 心跳頻譜分析後之標準化之 LF%
HF 心跳頻譜分析後之高頻成分 0.150~0.400 Hz 二、肌力
概念性定義:指 肌 肉 對 抗 某 種 阻 力 時 所 發 出 力 量, 一 般 而 言 是 指 肌 肉 在 一 次 收 縮 時 所 能 產 生 的 最大 力 量 (王、陳,2013;侯、林,2006)。
操作性定義:採徒手肌力測試(Manual Muscle Testing),測量患側下肢肌肉力
27
量,共分為0-5級(江,2003)。
三、焦慮
概念性定義:北美護理診斷協會定義焦慮為:個案常伴隨自主反應如經常非特異 性或未知而來的模糊感覺(高,2006;Mcneil etal, 1994)。焦慮係指是人的一種 情緒反應,個體對威脅自我狀態事件,由於未知的因素的存在,所產生的主觀、
錯綜複雜的情緒體驗,此體驗會合併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認知、行為的改變
(陳、吳,2006;王等,2007)。
操作性定義: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
測量一般臨床的病人焦慮及憂鬱狀態,主要為評估病人在過去幾天的情緒狀態,
不會被現存的生理疾病狀態所干擾。為一種簡短之自我評量表,作為情緒困擾嚴 重度的評估(Zigmond & Snaith, 1983)。
四、生活品質
概念性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生活品質的定義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 值現象中的感受程度,這種感受與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有關(The WHOQOL Group,1998),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 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範疇態(Zhan, 1992)。
操作性定義:健康生活品質量表採用簡易版健康調查問卷-SF12(Short Form -12 items Health Survey, SF-12)。問卷內容包括身體(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12 )及心智(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12)二大範疇,
共測量八個健康面向包括:身體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身體角色(Role Physical)、身體疼痛(Bodily Pain)、一般健康知覺(General Health)、精力
(Vit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情緒角色(Role Emotional )、
心智健康(Mental Health),共有12題 (Ware, Kosinski, & Keller, 1996)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