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針對研究結果做一總結,並於臨床護理實務、護理研究以及護理教育三 方面的應用提出具體建議,並分析本研究之限制及對未來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以實證性的研究方法,探討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 人之心率變異與下肢肌力成效,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介入措施後之心率變異
(SDNN、HF、LF以及LF/HF ratio)、下肢肌力、焦慮以及生活品質量表之改變 情形。
茲綜合前述的研究結果,依研究假設提出下列結論:
一、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時間第五天心率變異之SDNN 顯著控制組。
二、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組別及時間交互作用下,心率 變異之SDNN無統計顯著差異。
三、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組別、時間以及時間交互作用 下的第一天與第二天心率變異之HF顯著控制組。
四、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組別、時間第五天以及時間交 互作用下的第一天與第三天心率變異之LF顯著控制組。
五、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組別、時間以及時間交互作用 下心率變異之LF/HF ratio無統計顯著差異。
六、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時間第三~五天之下肢肌力顯著 控制組。
七、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組別以及時間交互作用下之下 肢肌力無統計顯著差異。
八、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焦慮成效顯著控制組。
九、介入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措施後,實驗組於生活品質成效顯著控制組。
60
十、下肢肌力之重複測量檢定,組別方面無統計顯著差異。時間方面,第三~五 天達統計顯著差異。實驗組與時間交互作用下,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第二節 護理上應用
綜合本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及成果,將對護理應用的建議分為臨床護理 實務應用、研究方面的應用以及護理教育的應用,以作為將來有興趣深入該主題 研究人員之參考。
一、臨床護理實務應用
(一)由本研究發現,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介入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心率變 異、肌力、焦慮及生活品質具有改善成效,建議可提供專科性之醫療團隊 作為照護腦中風復健病人的參考及依據;並跨領域與復健科團隊共同合 作,列入照護計畫,提供設計下肢肌力訓練處方的另一項選擇,亦可增進 個案與家屬間的情感交流,讓家屬也感受共同參與照護,達到相互支持與 鼓勵。
(二)本研究引導個案可自我控制調息呼吸的方式,經由簡易的學習,方便、簡 單且無侵入性,用以調控並穩定心率變異,使心跳速率下降、血氧飽和濃 度上升及血壓穩定,使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以及交感神經活性降低,有效 地改善心率變異、增加下肢肌力、減輕焦慮感受,以及提升生活品質。
二、研究方面的應用
(一)本研究僅在北部某醫學中心收案,建議可增在不同地區的醫院收案,探討 城鄉間的差異,以增加實證性的探討與客觀性。
(二)由本研究結果可知,持續性的調息呼吸與衛教指導下肢肌力訓練,對於個 案的心率變異與下肢肌力可觀察到有其短期效果,建議未來研究可探討此 研究介入措施更長時間的追蹤成效。
(三)未來研究者可增長個案呼吸法之練習時間,或可增加生理指標之探討,例
如身體活動功能、氧濃度、6分鐘走路、BMI以及返家後之適應能力。
61
(四)建議可複製研究在其他族群,以測試呼吸法對於心率變異之穩定性,進一 步探討對不同疾病族群的影響。或是運用不同性質的呼吸方式複製研究介 入措施探討其成效。
三、護理教育的應用
(一)應將此方便、易學、安全的呼吸法廣為推廣於臨床,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的 知識與技能,提供健康照護應用於臨床,給予個別且適切性的介入措施,
發揮護理獨立性功能,發揚傳統中醫療法,以提供病人或家屬非侵入性療 法的另一項選擇。
第三節 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因限於時間、人力與物力,在研究過程之缺失及限制做以下檢討:
一、由於此研究僅在北部某一醫學中心收案,且收案時間近於秋冬時節,也因其 區域居民特性及選擇就醫條件的侷限性因素,故研究結果是否可推估應用在 其他醫院的腦中風族群上,需再保守評估並進一步探討,建議未來可擴大取 樣研究個案數或是跨其他醫學中心合作以,始之更具代表性及推論說服力;
也建議未來可以在不同時節收案。
二、由於腦中風其疾病本身的多變性以及健保住院日期的限制,本研究僅追 蹤含個案基準值的六天的心率變異與下肢肌力變化,僅呈現介入措施短期之 成效,建議增長介入措施日數,始之更具推論說服力。
三、因測量個案心率變異時每次需耗時約5分鐘,且下午需測量兩次,間隔須休
息15分鐘後再測量一次,過程中不宜移動或是說話,尤其是實驗組必須配
合呼吸,研究過程中常會因遇到醫生查房、檢查、醫療活動照護或是訪客探 視而受到干擾甚至中斷,此時就須延後測量,而失去的立即性的測量,除了 增加研究員往返的耗時外,也會引起個案的不耐煩,建議往後研究者在設定 測量心率變異時間時,除考量體內自律神經調節分泌時間之外,也須將醫療 照護時間考量下去,方可避免被中斷,使研究之建構效度免於威脅。
62
四、因自主神經會受到時間的干擾,本研究因避免打擾受試者休息時間,故只在
每日早上8-10點與下午2-4點測量其心率變異,建議往後可裝置24小時心
率變異器測量其其變化,較可呈現其客觀性。
五、因本研究於介入措施前後需填寫問卷與兩份量表(HADS、SF12),因收案對 象多為中老年人,發現其多為老花且語言主以台語應對,發現研究員需將 量表內容轉譯為台語讓受試者了解,此過程中耗費很多時間,也擔心造成研 究員的困擾及負擔,在轉譯過程中未用台語充分表達問卷內容所代表的含意 ,故建議需請台語老師先教研究員統一量表問卷內容在轉譯過程中的語法。
六、建議醫院可將呼吸法納入護理人員的年度護理教育課程中,讓其可更了解呼 吸法之概念、原理及操作手法等專業技能,也可增加肌力訓練復健運動之課 程,提升其專業領域與衛教能力。
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4).102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7 47。[Executive Yua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201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102 years of the dea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7 47. ]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4).101年醫療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mohw gov.tw/cht/DOS/Statistic_P.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717
&doc_no=43270。[Executive Yua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2012).Medical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http://www.mohw gov.tw/cht/DOS/Statistic_
P.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717 &doc_no=43270. ]
王瑱瑄(2009).運動對缺血性腦中風之保護機制.大專體育(101),224-229。[Wang, C. H. (2009). Exercis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c stroke.
Th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101), 224-229.]
王顯智、黃美雪(2007).心率變異度的發展與臨床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1(3),
1-9。[Wang, A. D., Huang, M. H. (2007).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ports Quarterly of China, 21(3), 1-9.]
王秀華(2002).探討肌力訓練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大專體育, 63,172-178。[Wang, X. U. (2002).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rength training for older women. Th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63, 172-178.]
王麗惠、劉芹芳(2005).生活品質概念分析於護理之應用.高雄護理雜誌,22(2), 41-50。[Wang, L.H., Liu, C.H. (2005). Conceptual analysis in quality of lif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Kaohsiung Nursing Journal, 22(2), 41-50.]
64
王蔚芸、王桂芸、湯玉英(2007).焦慮之概念分析.長庚護理,18(1),59-67。
[Wang, W. Y., Wang, K. Y., Tang, Y. Y. (2007). Anxiety: A Concept Analysis.
Chang Gung Nursing , 18(1), 59-67. ]
王慶福、游顯妹、王郁茗、何應瑞、曾淑梅(2007).配合生理回饋之放鬆訓練 對重症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焦慮反應之影響效果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8(2),
241-253。[Wang, C. F., Yu, H. M., Wang, Y. M., Ho., Y. J.,Tseng, S. M.
(2007)The effects of biofeedback-assisted relaxation on nurses working in ICU.
Chung Shan Medical Journa , 18(2), 241-253.]
王秀華(2002).探討肌力訓練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大專體育, 63 ,172-178。
[Wang, X. H. (2002) The effect of strength training for older women. 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63, 172-178.]
王進華、陳慕聰、何國龍(2008)‧老年人肌力訓練之生理意義與基本原則‧北 體學報,16,93-103。[Wang, T. H. (2002)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lderly Strength Training and Basic Principles. Tpec Press, ,16, 93-103. ] doi:
10.6167/tpec/2008.16.9
王姿惠 、 陳五洲(2013).阻力訓練與高齡者肌力及肌耐力之探討‧中正體育 學刊,3,19-26。[Wang, T. H., Chen, W. C. (2013) The Review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Elderly Adults, cheng physical joumral, 3, 19-26. ]
江傳江(2003).徒手肌力測試的原理,肌肉骨骼評估:基礎與技術(20-30頁).
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Jiang, C. J. (2003). Manual muscle testing
principles. Fundamentals of Musculoskeletal Assessment Techniques. page20-30.
New Taipei City: Hop Kee Book Publishing.]
李玲玲、徐少慧、 嚴嘉峰(2012).基層醫療慢性期腦中風治療與預防成效探討‧
臺灣家庭醫學雜誌,22(4),165-176。[ Jiang, C. J. Shu, S. H., & Feng, Y. J.
(2012). The Effect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Chronic Stroke in a Primary
65
Care. Taiwan J Fam Med, 22(4), 165-176.]
李佳宜、吳菁宜、連倚南、許美慧、林克忠(2006)‧改良式侷限誘發動作治療 對腦中風病人之復健成效‧台灣醫學,10(4),429-437。[Lee, C. Y., Wu, C. Y., Lien, I. N., Hsu, M. H., & Lin, K. C. (2006). Effects of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n stroke patients. Medical Journal of Taiwan, 10(4), 429-437. ]
李雅珍、吳姿誼、邱恩琦、涂富籌、謝清麟(2012)‧中風病患整體健康相關生 活品質之關聯因素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30(1),53-67。[Lee, Y. C., Wu, Z., Chiu, E. C., Twu, F. C. Hsieh, C. L.(2012) Factors Predicting Overal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R.O.C, 30(1), 53-67.]
李麗晶、卓俊伶(2007)‧身體活動與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60-69。
[Lee, L. C., Jwo, J. L.(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elderly depression. Sports Quarterly of China, 22(2), 60-69.]
李金和、王俊毅、林怡儒(2012)‧慢性腦中風復健門診患者之健康相關生活品 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6 (2),143-158。[Li, C. H., Wang, J. Y.,
& Lin, Y. J. (2012).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outpatient clinics. The Journal of Long term care,16(2), 143-158.]
何祖華、薛漪平、謝清麟(2000)‧腦中風病人復健入院時平衡能力與出院時日 常生活功能之關聯‧慈濟醫學,12,43-48。[Ho, T. H., Hsueh, I. P., & Hsieh, C.
L. (2000). Relationship between Balance at Rehabilitation Admission and ADL Function at Discharge in Stroke Patients. Tzu Chi Medical Journal ,12, 43-48]
呂萬安(2008).外丹功對中老年人心率變異度的分析.北市醫學雜誌,5(1),
53-64。[ Lu, W. A. (2008). Effect of wai tan kung martial arts exercises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elderly.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5(1), 53-64.]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