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乃依本研究目的、假設及研究結果與發現加以討論,共分為以下五節。

依序第一節為研究對象之資料分析;第二節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 健病人之心率變異成效;第三節為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 下肢肌力成效;第四節為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焦慮成 效;第五節為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生活品質成效。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資料分析

研究資料分析顯示兩組顯示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 況、慣用手以及罹患腦中風次數等基本屬性變相,均未達差異性。根據本研究結 果顯示研究對象在整體年齡平均數為62.83±9.0歲,整體性別研究結果男性佔作 多;整體教育程度研究結果以國小(含)以下最多數:整體婚姻狀況研究結果以已 婚佔最多數;整體慣用手狀況研究結果以右手佔最多數;整體罹患腦中風次數研 究結果以1次佔最多數。

本研究結果與廖等人(2006)發表2000年台灣腦中風發生率與盛行率的城鄉 差異研究中指出台灣地區腦血管疾病的盛行率與發生率男性皆高於女性,中風危 險在45-64歲即開始大幅增加。林等人(2008)於腦中風患者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之初探研究中以61-70歲佔4最高,受試者為男性比例最高,以已婚者比例最高,

教育程度則以國小以下或不識字比例最高。劉等人(2009)影響台灣中風病患三 個月生活品質預後的相關因子研究中受試者平均年均年齡63.74歲,共計58位男 性,己婚狀態最高。李等人(2006)改良式侷限誘發動作治療對於腦中風病人之 復健成效研究中收案患者者平均年齡60.91 ± 14.44歲,男性多於女性,教育程度 多為國小,慣用手以右手為最多。李等人(2012)中風病患整體健康相關生活品 質之關聯因素探討研究中,收案患者者平均年均年齡64.9 ± 10.3歲,男性多於女 性,初次中風者佔最多。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是相類似的,,腦中風患者 年齡以中老年人為最多,且男性多於女性,初次中風者也為佔最大多數。

55

第二節 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心率變異成效

本節主要以心率變異器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介入期間 之心率變異(SDNN、HF、LF以及LF/HF ratio)研究成效由下列呈述:

一、兩組心率變異之SDNN重複測量檢定,研究發現單就介入措施而言是沒有 成效,措施後第五天其改善成效優於措施前;但加入介入措施後則成效不顯著了。

二、兩組心率變異之HF重複測量之檢定,研究發現單就介入措施而言是沒有成效,

在時間方面,第一~五天其改善成效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實驗組與時間交互作用 下,僅第一天及第二天其改善成效優於控制組。

三、兩組心率變異LF重複測量之檢定,研究發現單就介入措施而言實驗組成效優 於控制組;在時間方面,於措施介入第五天其改善成效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實驗 組與時間交互作用下,僅第一天以及第三天其改善成效優於控制組。

四、兩組心率變異LF/HF ratio重複測量之檢定,組別、時間以及實驗組與時間交互 作下,皆無成效之別。

本研究結果與Jovanov(2006)進行呼吸法訓練測量其呼吸速率與心率變異,

結果發現可增加高頻功率比(HF),降低低高頻功率(LF/HF ratio)及呼吸頻率。

洪等人(2008)針對心臟手術後病人進行手術前、手術後轉入病房肺功能以及心 率變異之變化,研究結果發現腹式呼吸法有較佳肺功能恢復程度,且能降低低頻 功率比(LF)、低高頻功率(LF/HF ratio)比以及增加高頻功率比(HF)。以上 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在降低心率變異之低頻功率比(LF)及增加高頻功率比

(HF)是相類似的,,僅在低高頻功率(LF/HF ratio)比是不相類似的,雖如此 但由兩組之心率變異SDNN差異結果得知實驗組之變化曲線呈現平穩,而控制組 之變化曲線呈現較不平穩,且有迅速往下降的不穩定呈現,由此也可看出呼吸介 入對於穩定心率變異是有成效的,只是可能因為本研究族群為急性中風者,其疾 病多變性與收案介入措施天數僅為五天而受影響。

Telles等人(2010)針對高血壓患者介入呼吸法練習測量其血壓以及心率變

56

異之變化,發現實驗組於收縮壓以及呼吸速率皆有成效,並改善其心率變異。

Sridhar 等人(2010)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進行為期12個月介入深呼吸之運動

訓練測量其心率變異,發現有利於副交感神經的活躍。Telles等人(2011)針對 男性受試者介入瑜伽呼吸法測量心率變異之變化,結果發現於低頻功率比

(LF)、低高頻功率(LF/HF ratio)比以及高頻功率比(HF)皆可經由呼吸法去 調節顯其成效。Dobrek(2006)針對腸躁症患者介入呼吸法測量其24小時心電 圖與心率變異,結果發現實驗組相對控制組其增加副交感神經、降低交感神經活 性。劉(2014)針對具焦慮診斷之精神科門診個案,比較不同吸-呼比率(3:6吸

-呼比率相較於5:5 吸-呼比率)之慢速呼吸對門診焦慮患者之影響,結果發現兩

種吸-呼比率皆能提昇心跳變異率,但僅高頻的變化量(HF)達顯著差異。鍾等人

(2008)進行6篇研究統合分析,心肌梗塞後病人接受有氧運動訓練,可以顯著 地降低低頻百分比及低高頻比例,整體心率變異度及高頻功率等副交感神經活性 的增加則未達顯著,但在心臟功能分級較差的患者,其整體心率變異度及高頻功 率有顯著地的成效。呂(2008)針對中老年人配合呼吸調控行外丹功運動,研究 結果發現能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並使得交感神經的活性下降。以上研究結果 與本研究結果相類似的,,皆為降低低頻功率比(LF)以及提升高頻功率比(HF), 呼吸法調控能降低焦慮、放鬆情緒,使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以及交感神經活性降 低,穩定患者之心率變異。

第三節 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下肢肌力成效

本節主要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介入期間之下肢肌力 成效。兩組下肢肌力之重複測量檢定,研究結果發現組別方面相較無成效之別;

在時間方面,於措施介入第三~五天其改善成效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實驗組與 時間交互作用下,亦無成效之別。

本研究結果與陳等人(2010)針對60歲以上之高齡者,進行為期2個月下 肢肌力訓練,結果發現下肢肌力訓練能夠改善受試者下肢肌力表現。顏等人

57

(2012)針對以青少年進行為期連續6週重量訓練操作,有助於提升下肢肌力及 神經控制能力表現。Brach等人(2004)針對70-79歲老年人進行橫斷面研究分 析,結果顯示每日20至30分鐘進行一周的中等強度的運動,運動組在肌力、活 動力比只是動態生活者好,更比靜態生活者佳。陳等人(2012)針對集85位輕 度腦中風個案,運動組接受為期12週的居家運動諮詢與監督、搭配每月返診接 受結構性運動訓練指導(上下肢肌力訓練),結果發現介入後運動組其心肺適能、

行走速率、肌力、平衡功能等各項體適能指標皆有顯著改善。

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是相類似的,於措施介入後第三~五天其可明顯 看到實驗組優於控制組,雖然兩組皆有行下肢肌力訓練,但因實驗組於過程中配 合呼吸法,能穩定其情緒,達到持久性的復健運動,且肌力訓練對動作控制、穩 定與骨骼肌功能皆能顯著改變,並且對身體功能表現有明顯影響,進而對健康狀 態、功能性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顯著提升。

第四節 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焦慮成效

本節主要以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ADS)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呼吸與下肢 肌力訓練介入期間之焦慮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兩組生活品質程度之後測總分,

實驗組改善平均分數成效優於控制組;且前後測總分差距,實驗組改善平均分數 成效優於控制組。

本研究結果與Shirley(2010)等人針對被洪水侵襲且有創傷性症候群之居

民,進行維持一周每天進行一小時的瑜珈與呼吸法訓練,結果一個月後發現實驗 者可明顯減輕其焦慮憂鬱狀態。Li等人(2003)針對腦中風老年門診病患所產 生的焦慮行為,可藉由教導肢體復健知識及呼吸放鬆法,改善其焦慮行為及降低 焦慮程度;王等人(2007)針對重症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焦慮反應之影響效果研究,

進行八週之生理回饋訓練(呼吸放鬆訓練),顯示結果發現能降低焦慮反應;張

(2010)針對未從事任何運動訓練的中年婦女,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 次70分鐘瑜珈運動(體位法、呼吸法和冥想),結果發現實驗組的自評焦慮、憂

58

鬱量表及貝克憂鬱量表實驗期間受試者之焦慮狀態明顯降低。

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是相類似的,,呼吸法其簡單且靠自我意識的控 制及訓練,降低呼吸次數及穩定心率,達到人體放鬆狀態,增進情緒舒緩和注意 力集中的效果,使其肌肉緊張度下降、交感神經敏感症狀降低,進而改善焦慮情 緒,緩解緊張不安情緒。

第五節 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腦中風復健病人之生活品質成效

本節主要以健康生活品質量表(SF-12)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呼吸與下肢 肌力訓練介入期間之生活品質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兩組生活品質程度之後測總 分,實驗組改善平均分數成效優於控制組;且前後測總分差距,實驗組改善平均 分數成效優於控制組。

本研究結果與劉等人(2009)在影響台灣中風病患三個月生活品質預後的相 關因子研究發現中風功能狀態越好的病患,其生活品質的分數越高,其中以功能 狀態為最重要的影響因子;林等人(2008)針對腦中風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結 果發現不同疾病嚴重度皆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顯著相關,尤其是輕、中度之嚴重 程度的疾病,於患病後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患顯現較好。蔡等人(2010)針對社 區中老年人(50歲至59歲)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中老年人之生活品質與 規律運動習慣的表現存在有較優的成效表現,且有規律運動者亦較無規律運動者 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楊等人(2012)針對65歲以上老人,探討老年人日常生 活活動、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結果發現生活品質呈正向成效,日常生活活 動自理者,其感受到幸福感會提升,生活品質也會較高。

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是相類似的,,經由下肢肌力訓練復健運動為介 入措施,讓腦中風患者於住院期間即開始展開漸進式的復健運動訓練,期望能協 助患者恢復患側肢體力量,保有健側的肢體功能,進而提升病人自我照顧生活技 能,改善患者日常活動功能,提升患者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Dalam dokumen 呼吸與下肢肌力訓練對改善 (Halaman 66-71)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