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省思、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探討癌友主要照顧者的心理諮商經驗,研究者將研究省思、限制、

建議,分為三節討論。

壹、研究省思

一、訪談過程的內心觸動

這五位研究參與者願意接受訪談,是來自於對台癌基金會、S諮商師的信

任與感謝之情,他們願意在百忙之中挪出時間受訪,並在過程中真誠的回應研 究者的提問,這也讓研究者相當動容與感恩,因為要去回顧生命中影響至深的 疾病、死亡、照顧、諮商…等議題,並非易事,有許多時候都是需要重新檢 視,這項重要歷程對其生命所帶來的意義,當受苦的心靈要一次次經歷洗禮的 過程時,背後都是需要夾帶著非凡的意志力。

參與者們與癌友的家屬關係是那樣的多元,有的照顧者是母親、有的是女

兒、丈夫、妻子,這樣不同的角色任務,也帶出了照顧者在與癌友同行當中,

許多苦痛、不捨,但又充滿著愛的情感;而這一次次的訪談分享,也使得研究 者在當下反思起本身的家屬角色,並反覆的感受著身在其中的心情,有時候能 同理參與者所描述的心路歷程,有時又看見了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正是這樣的 相異與相同之處,勾勒出更深刻的訪談內容。

當參與者流露出悲慟、感傷的淚水時,研究者也因此感到難過不已,有時

是因為試著同理參與者的心情,有時來自於對參與者感到不捨,所以在每一次 的訪談完成之後,研究者常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試著沉澱、反思,如何能靠近 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但又能保有研究者的中立位置,而這些考量的目的,也是 為了能夠將參與者提供的珍貴心情,做更深入的整理與萃取,希望能為他們消 化出更清晰的思考脈絡,藉以回報其無私的分享照顧者歷程中的寶藏。

111

二、學習在無常之中安定身心

從參與者的訪談與逐字稿分析中,每一句言談、每一個文字都在傾訴著對

於罹病的震撼,難以置信此事會發生在自己或至親身上,於是這帶給參與者更 多對於生命的省思;而當研究者聆聽參與者分享人生意義的體悟時,也勾起研 究者心中許多的觸動,並且同步去思索著外界的瞬息萬變,若是同樣身處在當 事人的位置上,研究者自己又該如何調適呢?

疾病、意外總是冒然就闖入一個人的生活裡,並且改變原本習以為常的生

活步調,對於這些既有的規律被破壞時,總會掀起人們心中的無助、恐懼、憤 怒,不停的想為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找出可控制的原因,以防下次的無常再次發 生;當研究者也成為無常底下的見證者,承受生活的計畫被失控的打亂時,內 心的情緒是難以言喻的混亂,這時總會想到參與者們曾經分享過的言語,知道 所謂的無常才是正常。

參與者示範著他們如何走在荊棘又艱辛的道路上,每一個步伐的跨越都是

充斥著眼淚的掙扎、對無常的妥協,而這些情感的反應並不是他們特有的,所 以當某一個時刻,研究者也陷入這種受創、悲傷的情境中,因著參與者分享這 段歷程的體會,讓研究者在面對自身的生命議題時,能夠多出一些勇氣、不放 棄的心思來重新看待,並且對於情緒的波動給予多些包容。

三、探見親情的真摯與珍貴

每一位參與者們與癌友都是親近的家屬關係,這樣的連結讓雙方有緊密的

情感在流動著,許多的不捨、責任、心情的起伏都在關係中澎拜展現,也正因 為是彼此最親的家人,所以很多原始、真誠的愛都能在細節之處展露無遺,也 正因為這份情感常是毫無包裝的,除了愛之外,痛苦、悲傷、生氣也都是一五 一十的傳遞給對方看見,於是雙方時而承受著愛,也承擔著壓力。

當參與者分享擔任親屬角色的心路歷程時,也讓研究者反覆感受著,自己

同樣身在此角色上的感觸,以女兒、妻子的視野來嘗試同理參與者的心境,並

112

且也因著這份相同的心思,引發參與者許多的同感,能深刻體會在此親屬角色 上的愛與不捨,在聆聽的當下、訪談之後的反芻,參與者也在反思自己的生命 故事,有些與參與者相似,有些儘管不同卻又相當觸動人心。

有些參與者的親屬角色,儘管研究者未曾擔任過,像是母親、丈夫,但透

過參與者的視野來表述母親、丈夫對於女兒、妻子的疼愛與悲慟,這也讓正在 扮演女兒、妻子角色的研究者,彷彿能聆聽到母親、丈夫想對自己傳達的心 聲,在這種角色對調的情感表露之中,也幫助研究者拓展自身的視野,更多去 感受不同角色想訴說的各式情感,並在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之後,對身邊的重要 親屬有許多認識、覺察,嘗試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且體會到愛與被愛 的珍貴性。

四、心理師扮演鷹架的角色

當事人在經歷受苦、創傷的體驗時,會感受到無助、無望感,但在此刻,

心理師的介入,像是扮演探照燈的功能,陪伴著當事人逐步去探索、照亮其尚 未覺察到的情緒,讓他們有機會去進行內心的整合,進而逐漸能看清楚其他的 可行之路,心理師在此趟的旅程中勝任重要的支持角色,透過陪伴、傾聽、關 懷,讓當事人重拾勇氣,繼續在悲傷之中找到心理復原的跡象。

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就像是扮演鷹架(Scaffolding)的功能,當事人在需

要協助之時,心理師給予支持,幫助他們有更多的彈性去探索自我的情緒內 容,並且學習用心理師的方法來反饋在自己身上,運用更友善、接納的態度面 對內心的情緒,且能嘗試做自我覺察,試著練習去了解當下的心情為何;當事 人在自我照顧能力逐漸轉好之後,心理師的鷹架任務也將能完成,將能逐漸卸 下角色的職責。

113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參與者類型的侷限

研究者原先預計尋找的參與者來源包含台灣癌症基金會、馬偕紀念醫院、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但由於馬偕紀念醫院的癌友家屬婉拒本研究的 訪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服務對象不符合研究參與者條件,因此五位研究 參與者皆來自於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癌友家屬。

若以參與者來源的多樣性來看,本研究確實缺少此特點,因為參與者所照

顧的癌友多為門診定期追蹤的病友,病情相對住院的癌友而言,是較為穩定 的,所以照顧者也較能配合心理諮商的時間,並能長期維持諮商的架構;但若 是正處於安寧病房、住院中的癌友,其照顧者勢必較困難定期接受心理諮商的 幫助,且諮商的模式、經驗,或許也會與本研究參與者有所差異,因此較為遺 憾的是,較難以去了解安寧病房的癌友之照顧者,他們的照顧者角色、接受心 理諮商的歷程。

二、資料呈現的限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照顧者的角色經驗、心理諮商經驗,而瞭解照顧者角色

經驗的後續目標,是為了引導到對其心理諮商經驗的進一步探索,所以研究者 有更多的焦點是在照顧者的心理諮商歷程,因此也不免對照顧者角色經驗的篇 幅有些縮減,過程中也形成了遺珠之憾。

研究參與者在分享照顧者的角色經驗時,有許多深刻又動容的情感體會,

儘管是在悲傷之下所發生的無奈、痛苦感,卻也在他們充滿智慧的回應下,交 織出一幕幕讓人感受到愛、力量的情境;而這些生命故事的體悟,若能更單 一、專注的進行深入研究,想必也會是成為很有價值的內涵,可讓更多正在照 顧者路上的人們,獲得許多的共鳴感。

114

三、研究者工作經驗的限制

研究者的社工師背景猶如雙面刃,一面是可以幫助我更快進入會談、傾聽

的狀態中,另一面則是讓我又太快跳到客觀的分析之中,儘管意識上清楚本研 究是質性研究,但在書寫文字的過程中,卻仍免不了用過度理智的腦袋在做書 寫,使得閱讀的指導老師、口試委員們不斷在告訴我,要用更豐沛的情感來理 解參與者們的心境。

在老師們的點醒之下,我才意識到社工師的辦公模式,看似幫助我克服許

多工作、就學上的挑戰,但卻也在我需要碰觸對方的脆弱、柔軟情緒時,我顯 得遙不可及,而書寫這份論文就是將我的理智樣貌給顯露出來,幸虧在老師們 鍥而不捨的指導下,我才終於有做出一點質性研究的樣子,也幫助我未來在成 為一名心理師時,能夠謹記這份提醒,這也是實務工作者面對當事人時,該存 有的態度。

參、研究建議

一、諮商當事人為照顧者

照顧者是一群義無反顧承擔重要責任之人,這份工作沒有金錢報酬,卻要

一年無休的勞心勞力付出,背後挺住照顧者再堅持下去的理由,無非就是對生 病家人的愛與不捨,期望能在對方需要幫忙的這時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 了表達愛、也為了回饋對方;大部分照顧者較缺乏自我照顧的意識,多是等到 身體和心理熬出病時,才會發現自己過度犧牲、原來自己也只是一般正常人,

身心俱疲也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而願意走進諮商室的照顧者更是少之又少,許多文化的期待、對諮商的污

名化,要讓他們接受自己也需要他人的幫助,這並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情;因 此建議社區的心理諮商工作者,應在照顧者族群上提供更多的衛教宣傳、心理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