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施測對象設定為臺灣北部地區大專院校日間部一年級學生,依照 教育部大專院校學校分布比例,以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市為主要抽 樣區域,雖然本研究抽取共 11 間公私立大專院校日間部一年級班級進行整班 學生的問卷填答,基本上符合異質性的多元性群體抽樣,但礙於資源不足及經 費有限,無法做大規模的普查,導致本研究樣本中男生與女生的比例,非教育 部公佈之大專院校男女學生比例 1.03:1,樣本代表性略顯不足。因此,本研
模,也不適合推論到臺灣其他不同縣市、不同背景的大專院校學生。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經文獻彙整後,將休閒活動區分為五種類型:社交型、娛樂型、運 動型、技藝型、知識文化型。再設定以「參與頻率次數」、「持續時間」二個 指標來衡量大學生在生理層面的休閒參與程度,以「認真涉入度」作為大學生 參與休閒活動時的心理層面指標。但是礙於缺乏官方大規模調查之常模做為對 照及參考,所以量表中的休閒活動分類,無法完全 而量表內頻率次數及持續時間的測量尺度,也可能無法代表常模的實際情況。
因為休閒參與會受不同地區的資源影響,而產生不同的休閒活動與個人參 與行為,故本研究可能不適合直接套用臺灣北部地區之外的調查。
二、 研究建議
(一)針對CFA識別問題之建議
本研究從文獻整理出五種休閒活動類型,調查受測者其參與頻率、參與持 續時間和認真涉入的程度,首創以身體實際參與並輔以心理涉入兩部份探討休 閒參與,從編製預試量表到正式量表施測過程後,皆通過重覆的信效度檢驗,
故此量表其信效度是值得信賴。
但是因為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種類難以在量表中全部涵蓋,受測者對於量 表中以休閒活動類型來陳述的題目可能會有認知上的誤差,在調查休閒參與的 現況時易造成誤差,再加上性別、學校性質、同儕影響…等變項,導致本研究 的結構方程模式(SEM)上的整體模式適配度的評鑑仍不甚完美,無法全部達 到建議指標值,後續仍有待改進。
許多應用SEM 為工具之社會科學或心理學相關研究,當其研究過程中部
就本研究而言,每項指標變項,皆是經由文獻蒐集並經過專家效度每題審查而 編成,皆需納入權重估計,故 不採取刪除變數作法,誠實表現研究倫理及實際 調查結果,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不同的休閒活動,發展更合適的休閒活動分 題、題項量表以及驗證模型,相信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二)後續學術研究的建議
1. 本研究為橫斷性調查,未分多次時間點作調查,據文獻指出休閒會受很多 的變項影響,真正因果關係的解釋仍有許多限制,故建議後續研究可回到 多個時間點來衡量此模式。
2. 本研究依身體和心理兩部份作為探討休閒參與之主要架構,量表也透過文 獻蒐集及專家意見審查而成,但是缺乏大規模調查所得之常模做為對照及 參考,所以本量表中頻率次數及持續時間的代表尺度,可能無法準確測量 出實際情況,建議後續研究的深入探討,促使衡量方式及架構更臻於完善。
3. 本研究因時間與財力之限制,僅以北部地區部份的大學院校進行一年級學 生的抽樣,研究結果可能僅適於此區域之特定族群,外部效度會有所限 制,建議後續研究可擴大抽樣範圍,並進行不同族群間的比較。
4. 本研究以量性方法來驗證模式,後續研究建議可結合深入訪談的質性研 究,進而驗證或提出不同的模式,以探究休閒活動及中介及干擾變項間的 關係,將有助於更深一層了解。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梅香、江澤群(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
11,203-216。
朱淑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 以臺北市 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娟、宋壬夫(2004)。已婚婦女休閒活動參與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政大 體育研究,16,69-82。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3-35。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研究。臺中:私立朝 陽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素馨(199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與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2。
李三煌(2003)。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政道(2006)。羽球場館消費者動機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成大體育,39(1),
28-43。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淑女、梁文嘉(1998)。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 係。戶外遊憩研究,11(1),23-42。
吳崇旗、王偉琴(2006)。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3-168。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臺灣教育月刊,523,18-20。臺北:臺灣教 育會。
呂建政(1999)。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181-196。
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 導委員會。
邱皓政(2004)。結構方程模式 — 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雙葉。
邱明潭(2007)。台南市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 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金城(2005)。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畫,10,33-49。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 — 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 雄: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進義(2009)。高高屏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晏涵文(1990)。休閒生活與生命歷程,戶外遊憩研究,3(4),3-11。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臺北: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25-2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69-78。
高俊雄(1996)。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 遊憩研究,12(3),43-61。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中壢:志軒。
南開技術學院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95-106。
徐聖訓(2007)。LISREL 新手入門:在結構方程模式的應用。臺中:滄海。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 關因素。嘉義:國立中 陳彰儀(1985)。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教育與
心理研究,8,191-210。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 北:淑馨。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雲林: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臺灣體育,87,
52-58。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 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萍(2005)。職業軍人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 — 以憲兵司令部為例。
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 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臺中:私立靜宜大
陳紹綿、高筱婷、陳建和(2009)。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 — 以臺 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旅遊健康學刊,8(1),37-56。
陳建和、曾郁喬(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關係之探討 — 性 別差異。運動與遊憩研究,4(2),166-184。
郭晏婷(2001)。臺東師院學生休閒喜好與休閒行為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教 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電子報(2005)。我國學生體適能現況分析。引 教育部統計處(2003)。九十一年大學生時間運用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報告。引
教育部高教技職簡訊(2011)
教育部高教技職簡訊(2011)。100學年度公立大學校院分布圖。引
教育部高教技職簡訊(2011)。100學年度私立大學校院分布圖。引
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桃縣 文教,復刊號,29-36。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 以屏東縣為例。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玲(1999)。無聊啊!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之影響。學生輔 導通訊,60,68-79。
休閒管理學報,3(2),1-18。
張振成(1994)。政府應如何推動休閒活動。臺灣教育,523,30-33。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下)— 提昇生活品質的探索。中國論壇,
15(10),53-56。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修訂版)。臺中:滄海。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行政 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月刊,482,1-6。
黃俊彥、曾中正(2006)。臺南縣基層警察人員的休閒參與度、休閒滿意度與生 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警學叢刊,36(4),272-292。
黃芳銘(2000)。結構方程式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二版)。臺北:五南。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 五南。
黃庭芳(2003)。花蓮市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和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
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38,
56-70。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 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湯凱崴(2008)。探討有機食品消費者健康飲食 行為及影響因子之研究。臺北: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