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實證研究呼吸運動介入措施包含機械式輔助與自主式呼 吸運動,對心衰竭在改善心臟功能、心率變異、活動耐力及生活品質之成效,研 究方法採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方式,經由搜集、篩選、編碼登錄後,以CMA V2.2 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所得結論如下:
93
第一節 結論
一、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心臟功能LVEF、BNP及NT pro-BNP之統合 分析研究具顯著成效。
(1)機械輔助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心臟功能NT-proBNP統合分析研
究具顯著性但對LVEF統合分析研究不具顯著性。
(2)自主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心臟功能LVEF及BNP統合分析研究
具顯著性但對NT-proBNP統合分析研究不具顯著性。。
二、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心率變異統合分析研究不具顯著性
(1)機械輔助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心率變異統合分析不具顯著性。
(2)自主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心率變異文獻回顧不具顯著性。
三、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活動耐力6MWT、Peak Vo2及Borg scale統合 分析具顯著成效
(1)機械輔助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活動耐力6MWT、Peak Vo2及
Borg scale統合分析研究具顯著性。
(2)自主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活動耐力6MWT、PeakVo2及Borg
scale統合分析研究具顯著性。
四、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生活品質統合分析研究具顯著成效
(1)機械輔助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生活品質統合分析研究具顯著成 效。
(2)自主式呼吸運動對改善心衰竭病人之生活品質統合分析研究具顯著性。
94
第二節 對照護實務上的應用
由於醫療技術進步與新藥研發,雖然可以改善心臟衰竭病人的存活率,但是 仍然有很多的慢性心衰竭的病人長期受到活動耐力不佳、容易疲倦、呼吸困難等 症狀所困擾。彙整質性與量性分析的證據顯示心衰竭患者介入呼吸運動措施,不 僅可以改善心衰竭心臟功能、活動耐力,並且具有提升生活品質之成效。
目前所推行之心臟復健運動,多需至醫療院所方可執行,針對中重度心衰竭 的個案,對於往返醫院所帶來的人力、財力、物力的耗損都將使之怯步,若能運 用簡單方便的呼吸運動訓練模式,再合併飲食療法之介入,讓病人回歸在家庭環 境下,將呼吸運動成為日常生活之習性,將可使心衰竭病人達到最佳的療效。因 此,雖然本研究在呼吸運動的結果證據強度薄弱,仍強力建議心衰竭患者執行呼 吸運動;在醫院時採取電腦式呼吸運動藉由回饋式的儀器設備能有效提升呼吸運 動之訓練成效,在家中時則可選擇的閾值式或自主式的呼吸運動訓練方式,其訓 練方式簡便、費用低廉,具有不受場地與時間之限制之優勢。
整體研究綜合結果可提供臨床醫護專業人員瞭解改善心衰竭病人呼吸運動 介入措施成效,進一步提供給心衰竭病人更客觀的訊息及建議。
95
第三節 對研究上應用
根據研究結果,在學術方面建議如下:目前與心衰竭相關之運動多建議採取 有氧運動之介入措施為主,國內尚無學者針對自主式呼吸運動或腹式呼吸運動用 於心衰竭之研究議題進行探討,在國際間針對於心衰竭患者自主式呼吸運動之介 入在心率變異之研究有限,且對於再入院率之成效亦無相關影響層面之研究,建 議未來相關研究可深耕此一領域。依本研究樣本發表的所在地多為歐美地區,然 而瑜珈及太極氣功等呼吸運動皆起源於亞洲,呼吸運動的相關研究卻未被重視,
因此建議應有東方文化的研究進一步去探討呼吸運動介入改善心衰竭之成效,並 能運用研究結果將其推廣在心衰竭患者之臨床照護服務上。經由文獻回顧與統合 分析方法,釐清呼吸運動的真正效果量外,更期許未來更多具同質性、數據完整、
設計縝密之隨機對照試驗,以增加更多呼吸運動訓練介入之療效證據。另外,在 統計學上若能採用Network的分析將可針對各種呼吸運動方式合併其他的運動模 式中運用直接與間接的分析模式,找出最佳的運動建議方案,以供心衰竭運動之 選擇順序。
96
第四節 對教育的應用
本研究使用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方法,廣泛且系統性地收集呼吸運動實證 研究結果進一步彙整與分析,這不僅有助於單一現有的小型個別研究或論述議 題,亦可以避免造成單一研究所做出有或無顯著性的結論,使其統合結果更具檢 定力與精確性。綜合整體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醫護專業人員瞭解心衰竭病人之呼 吸運動之具體成效,將呼吸運動列入護理教育中。期望臨床護理人員了解呼吸運 動對於心衰竭病人之助益,能將呼吸運動之訊息提供給病人,避免病人因選用不 正確運動措施而造成個人身心的傷害,進而能將呼吸運動這類簡易、便利、可於 家中自我訓練的運動方式供其選擇,以提升心衰竭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將護理專 業發揮到最大護理功能。本文提供日後護理人員若做相關研究時,可以更嚴謹的 方法設計此類呼吸訓練的研究,讓研究結果更具有實證效力,使護理功能由學術 層面再推廣至護理臨床應用,必能造福更多的心衰竭病人及提升護理專業技能。
9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搜尋包含中英文十個資料庫,設定樣本納入標準及關鍵字搜尋,
經過摘要及全文閱讀後48篇隨機試驗研究符合收案條件,最後僅25篇納入 統合分析研究,但受限於研究數據提供不全,原始研究文章內容數據資料有 限,進一步與原始作者聯繫仍未果,以致無法分析。因此,可能會影響到統 合分析的結果。
雖然呼吸運動介入對於心衰竭病人的心臟功能、活動耐力、生活品質的 改善成效具有顯著差異,但是部份研究呈現高異質性經分析與探討後發現 NYHA 功能分級在訓練之成效有其差異,亦為異質性的來源之一,受限於 部分研究文獻未說明NYHA分級,因此未能深入分析探討。
本研究所採用的效應量是以呼吸運動介入後所測得的結果變項進行統合 分析,對於長期持續進行呼吸運動或停止訓練後之影響或效益如再入院率等,
還需更多的研究證實其後續之成效。
運動對於心衰竭患者自主神經之效果已被證實具有其成效,但是本研究由 於納入心率變異之結果變項的研究僅3篇,除了受限於HRV測量工具與測量時 間之不同,在研究數據提取的部分也受限於原始研究資料所提供的數據有限,
因此僅能提取LF/HF ratio數據,故針對呼吸運動對自主神經的影響無法完整之 評估。
本研究樣本中同時併用多種的運動,以致無法評估呼吸運動之單獨的療效及 不同的疾病嚴重度給予最佳的運動建議方案。期待未來研究,運用直接與間接的 分析模式找出心衰竭患者最適宜的運動方案,能提供心衰竭患者不同等級的最佳 運動建議。
9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秀紅(1999).統合分析的概念及其在護理的運用.護理研究,7 (2),183-190。
方明(譯)(2005).好動份子最健康-強身卻病的秘訣.臺北市:藝軒。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漢文。
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2).活躍老化延年益壽近6成長者有規律運動習 慣,9成長者為了健康而運動.取自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News/News.aspx?No=20131106000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10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取自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_P.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 717&doc_no=43270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Taiwan.
行 政 院 衛 生 福 利 部 統 計 處(2015).102 年 度 國 人 死 因 統 計 結 果 . 取 自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
no=4558&doc_no=45347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Taiwan.
白 璐 (2003).實證護理之統合分析.護理雜誌,20 (1),15-20。
江宗憲 (2011).身體活動誘發自律神經對心率變異的影響.國北教大體育,
(5),32-41。
杜春治、徐康良、黃郁玲(2011).瑜珈運動對身、心靈及體態的影響.成大體 育,43 (2),67-74。
李亭儀、楊仁仁(2011).哈達瑜珈.大專體育,113,1-6。
李明珠(譯)(2010).以系統性回顧輔助實證醫學:如何回顧及應用健康照 護研究之發現.臺北市:台灣愛思維爾。
李啟明(1998).心臟衰竭的診斷與治療.當代醫學,25(5)352-355。
99
李順成(1992).兩岸中醫氣功交流回顧與展望.中國論壇,32(1),86-93。
李宛柔、林怡君、于耀華、賴玉玲(2009).後設分析之介紹.牙醫學雜誌,29,
63-68。
巫靜怡、林麗娟 (2008).瑜珈運動對身心減壓的效益.中華體育季刊,22(1),
47-54。
吳香宜、吳瑞士(2008).運動訓練對心率變異度的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7),239-252。
吳英黛(2009).呼吸循環系統物理治療.臺北:金名。
吳宇暉、李慶孝、阮祺文、蕭慧甄、張萱稜、陳怡秀(2010).心臟衰竭檢測的新 生物標誌:B 型利鈉利尿胜肽(BNP)與心臟衰竭的相關研究.Journal of Biomed & Laboratory Sciences, 22(4), 129.
周嘉裕(2010).急性心衰竭的診斷與治療-準則應用與建議.重症醫學雜誌,
11(3),161-187。
何昭中、劉傳捷(2009).心臟衰竭的生化指標-BNP 與 NT-proBNP 之臨床運 用.護理雜誌,56(5),16-22.
林正常、王順正 (2002).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臺北:師大書苑。
林容萱、林晉利 (2008).瑜伽呼吸法、體位法及冥想之生心理效益探討.大 專體育,(97),154-161。
林佳慧、曾雯琦、蔣尚霖、蔣立琦(2012).心衰竭患者之運動復健.長庚護理,
23(4),455-463。
林佳慧、曾炳憲、蔣立琦、曾雯琦、陳良城、蔣尚霖(2013).有氧運動訓練對左 心室心衰竭患者心肺耐力及左心室功能之成效:前驅試驗.台灣復健醫學 雜誌,41(4), 251-262.
林嘉玲、林君萍、連心瑜(2013).太極拳對慢性病患之血壓、血糖、血脂控制 成效探討-系統性文獻回顧.護理雜誌,60(1),69-77。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