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休閒因應量表之建構-以大學生為例研究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休閒因應量表之建構-以大學生為例研究生"

Copied!
112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Taipei Unive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Health Science. 碩士學位論文 Master Thesis. 休閒因應量表之建構 -以大學生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Coping Scale – A Ca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研究生:程盈瑜 撰 Name: Ying-Yu Cheng. 指導教授:陳建和 博士 Advisor:Chien-ho Chen.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二十六日 July 26, 2011.

(2) 致謝 隨著論文的資料分析與結果呈現,我的研究生涯將接近尾聲。猶記當初離開 工作近 10 年的彰化秀傳醫院,前往紐西蘭遊學,想不到讓我痛恨至極的英文學 習過程為我開闢人生的另一扇窗:成為公務人員並考取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 遊健康研究所。這兩年的時光之中,有許多我需要感謝的人: 首先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父親與母親最強大的支持,大姐協助批改我的 論文,二姐的關懷與傾聽,哥哥的愛心接送及可愛的姪子 Ethan,姪女 Melody 及 Dolly,您們可愛的模樣,讓我感受青春無敵。再者,感謝我曾經服務的秀傳 醫院同仁,我所敬重的古鳴洲醫師及精神導師黃穎峰醫師,您們讓我感受到向上 與向善的力量。還有,我的英文家教老師 Mr. John Raileanu 教導我鑑賞英文句 子與矯正我的發音,讓我對英文產生興趣,使我在工作上與研究上事半功倍。當 然,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二分局的長官及同仁,謝謝您們總是讓我感受到您們的關 心與照顧。 在旅遊健康研究所的兩年期間,在學術上,我學會了如何完成一本論文,在 人生的功課上,我也接受這大家族的洗禮:我亦師亦父的指導教授--陳建和老師, 不僅學術專精,更是我生活上的導師;當我在研究路上匍匐不得要領時,老師總 是快速的引導我,每當星期二,老師總是帶領我們四位研究生尋覓美食,填飽肚 子後老師會說:好,再加油努力囉!謝謝您,給我最後一學期星期二難忘的午餐 時光。還有口委教授--吳世光老師與湯幸芬老師,不遺餘力在研究論文上建議與 指導,讓我受益良多。接著,還要感謝許所長,總是給我們充分的關懷與禱告, 還有關心我們的方文熙老師,依稀記得您常說的:要吃飽,要運動,要睡覺! 同學之間的相處,讓我有更不一樣的收穫,乃榕姐與淑華姐總是帶領著我們 以不計較的心態完成所內活動,慧泠-我們心中永遠的女神,雅方-出神入化的 應對進退與主持功力,永遠充滿活力的立儀、子華、玟敏、惠君讓我感受到年輕 真好,我的室友中潔,在您身上我看見善良與純潔,天生樂觀的柔瑾是我的鄰居 兼飯友,一起吃吃喝喝的日子真開心啊!還有,聰明的文心,成熟穩重的秀華, 總是有天外飛來一筆的幽默,當然囉!我們的班草,昇暐,辛苦您了,總是在需 要的時候接送我們。. 程盈瑜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I.

(3) 休閒因應量表之建構 - 以大學生為例 研究所組別:旅遊健康所 指導教授:陳建和 教授 研究生:程盈瑜 時間:民國 100 年 7 月 中文摘要 休閒風氣於全球日漸盛行,許多研究證實休閒參與可因應生活壓力事件並增 進身心健全。本研究回顧壓力因應、休閒因應與健康相關之研究,發現當今以休 閒為因應壓力之評估皆以 Iwasaki(2000)建構的「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 (Hierarchical dimension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為主,經相關文獻查證並發現此量 表存有:量表構面不帄均,心理層面題目居多與題數過多等現象。 有鑑於此,本研究將以修正上述問題為導向,建構以全人健康(生理、心理、 社會及靈性)理論為基礎的休閒因應階層式量表。本研究量表建構步驟:首先經 由文獻回顧構成 4 個主構面,6 個次構面,31 題項的初稿,再懇請五位專家進行 效度評估,在此階段專家根據大學生之特性刪除靈性構面,故本量表以 3 個主構 面,6 個次構面,25 題項進行預詴問卷發放,問卷內容包括:受詴者基本資料、 新建構的休閒因應量表及以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為效標效度。經預式問卷發 放後,再次刪除 3 題項。正式問卷內容共 22 題項,選取來自 400 位北部大學生 為對象進行正式問卷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樣本 380 份。經由效標效度、內在效 度(Cronbach’s α)與驗證性因素分析(CFA)考驗,最後,本量表以 3 個主構面,5 個次構面,20 題項為結果,本研究之休閒因應階層式量表獲得良好的內在效度 與可接受適配度模式,與具有下列特色:以全人健康理論為基礎、量表構面與支 持之題目數量一致性、總題目數量減少至 20 題與本量表是以臺灣大學生為樣 本,因此較接近臺灣本土特性。此量表將可提供學術相關單位針對不同族群休閒 因應之評估工具。 關鍵詞: 休閒因應,全人健康,量表建構. II.

(4)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Coping Scale – A Ca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eisure activities help people cope with stress . Nowadays, there is an appliable hierarchical dimension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developed by Iwasaki and Mannel in 2000. However, it has the following disadvantages: 1. its structure is unbalanced. 2.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too many items, particularly in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research, a new conceptive leisure coping scale based on holistic health including :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has been developed. After consulting 5 experts, they suggested that the items of the spiritual factors in the survey should be deleted.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the conceptive leisure coping scale and the hierarchical dimension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as criterion – related validity. Of the 400 questionnaires, 380 are valid and analyzed. Through internal reliability and one leve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an acceptable fit in the overall factors. There are advantages of the leisure coping scale: (1) it is based on holistic health.(2) there are 20 questions and same number of items for each dimension. (3) it reduces the total number of items in the survey has been reduced to 20. (4) it is developed for Taiwanese. Keywords: Leisure coping, Holistic health, Scale development. III.

(5) 目. 錄.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 III 目 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4 第一節 壓力與因應相關文獻........................................................................ 4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因應的定義與分類............................................................................ 7 休閒因應.......................................................................................... 16 量表製作之探討.............................................................................. 22. 第三章 休閒因應量表之編製 ............................................................................. 30 第一節 休閒因應量表初步構面及題項擬定.............................................. 32 第二節 內容效度評鑑.................................................................................. 37 第三節 預詴量表施測.................................................................................. 38 第四節 正式施測量表.................................................................................. 4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處理與分析方法 ..................................................................... 46 第一節 受詴者人口統計學變項分.............................................................. 46 第二節 信度分析.......................................................................................... 47 第三節 效度檢測及驗證性因素分析..........................................................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58 參考文獻.............................................................................................................. 60 中文文獻.............................................................................................................. 60 英文文獻.............................................................................................................. 62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專家效度審查問卷表及建議內容........................................................ 70 休閒因應量表專家審查意見整合........................................................ 84 五位專家意見統整與問卷修改後之初稿............................................ 92 預詴問卷內容........................................................................................ 94 Iwasaki 休閒壓力因應量表使用同意書 .............................................. 98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倫理審議委員之審查同意書................ 99 IV.

(6) 附錄七 正式問卷.............................................................................................. 100 附錄八 受詴者同意書...................................................................................... 104. V.

(7) 表目錄 表 2-1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因應量表比較……………………………………………………….. 本研究休閒因應主要構面、次構面及題項………………………….. 專家內容效度諮詢名單…………………………………………….. 預詴樣本項目分析………………………………………………….. 受詴者基本資料分佈表…………………………………………….. 正式樣本項目分析…………………………………………………. 假設模式適配結果比較…………………………………………….. 本研究休閒因應項目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 VI. 13 36 38 41 46 47 51 52.

(8) 圖目錄 圖 1-1 圖 2-1 圖 2-2 圖 3-1 圖 3-2 圖 4-1 圖 4-2. 休閒因應量表建構之研究流程………………………………………… 休閒與健康關係理論模式……………………………………………… 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 休閒因應量表建構流程………………………………………………… 本研究休閒因應之構面………………………………………………… 本研究第一次休閒因應量表之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模式圖…… 本研究休閒因應量表之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模式圖……………. VII. 4 19 21 32 35 48 49.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共分成五章,第一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目的,第二節為研究流程,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社會型態不斷的變遷,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產業經濟都市化,社會流動 加速社會結構轉變,一方面造成民眾参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增加、高消費時代的來 臨、與倫理及個人價值觀的改變,另一方面都市化與現代化的社會,帶給人民難 以調適的壓力,如功利主義,犯罪問題及環保問題等頻頻發生。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估計2020年憂鬱症將是第二大項損害人類健康 之疾病,全世界估計有34億人因壓力而罹患憂鬱症。 健康的定義眾多,尌狹義的解釋為遠離疾病,而廣義則擁有幸福感的個體, 其中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健康(Caldwell & Smith, 1988)。廣義的解釋 可依據WHO在1946年成立的憲章中定義: 「健康為生理、心理與社會上的安寧美 好狀態,而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 相對於壓力相關研究,學者發現因應在緩解壓力有其重要性。1960-1970年 間,主要探討因應壓力方式為:行為、認知或動機等,其目的為重新建立個體生 理及心理的帄衡、調整個人認知與獲得安適的狀態(Dohrenwend, 1982; Lazarus, 1966)。Lazarus and Folkman(1980)首位提出因應的評估方法,並分為問題焦點因 應(Problem-focused coping)與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Coleman and Iso-Ahola (1993)則將休閒(Leisure)加入因應過程,發表休閒與健康信念模式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health)驗證人們於參與休閒. 活動過程中可獲得社會支持,並幫助人們緩衝壓力與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自此 理論提出後,探討壓力-休閒因應-健康相關之議題逐漸增多。Iwasaki and 1.

(10) Mannell(2000)所建構之「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量化休閒與壓力因應之關 係,且成為研究休閒、健康、因應及壓力的主要量表。然而,隨著現今社會型態 的快速轉變,本研究重新論審視此量表,發現有下列問題:量表構面呈現不對稱; 問卷中共有九個評估構面,題項共44題,對一般受詴者而言,題目過多;心理層 面評估構面偏多。 本研究將重新回顧壓力、因應、休閒與健康之相關研究,並針對本研究所發 現之休閒因應階段層構面現存問題進行檢討,也冀望未來可提供一份適當的休閒 因應量表與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們為往後研究之基石。.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所述,茲將本研究之主要目的臚列如下: 一、探討壓力、因應、休閒與健康之關係。 二、建構以全人健康為觀點的階層式休閒因應量表建。. 2.

(1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進行壓力、因應、休閒與健康相關文獻之探討,再比較相關壓力 因應及休閒理論之發展與比較其量表建構之相關性與差異性,再針對文獻回顧與 在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所發現的問題加以修正後,重新建構一份休閒因應量 表,本研究流程 如圖 1-1 所示。. 問題陳述與分析. 確定研究目的與範圍 相關文獻回顧 1.壓力與因應相關文獻 2.因應的定義與分類 3.休閒因應 4.量表製作之探討 休閒因應量表之編製. 問卷調查與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處理與方法. 結論與建議 圖1-1 休閒因應量表建構之流程圖. 3.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近年來台灣的產業蓬勃發展,新竹科學園區的開發讓台灣逐漸轉變為高科技 產業,這樣快速的經濟發展及網際網路的普及,促使人們生活型態產生巨大的變 化,這種凡事求新求變,強調迅速有效率的生活結構,讓現代人們在享受生活便 利及物質的充分滿足外,也承受許多無形的壓力事件,特別是近年來全球經歷經 濟蕭條、溫室效應所導致天災不斷、工廠倒閉失業人口增加等,使人們在現今社 會中壓力指數不斷攀升,有學者發現壓力可藉由因應來緩解其負面作用,可避免 人們因長期受壓力的威脅而影響身心健全(Billings & Moos, 1981; Cohen, 1987; House, 1981; Lazarus & Folkman, 1984; Peter, et al., 1985; Rice, 1987)。本章分為四 節加以探討,第一節為壓力與因應相關文獻,第二節為因應的定義與分類,第三 節休閒因應,第四節為量表製作之探討。 第一節 壓力與因應相關文獻 一、. 壓力的概念. 壓力(Stress)的概念最早出現於物理學上,直到20世紀初,醫學界才有壓力概 念,1932年Cannon提出「戰鬥或逃離症候群」(fight-or-flight syndrome), 1956年Selye提出,壓力確實會影響人體健康,第一步機轉為當個體感受壓力的 存在時,會呈現警覺狀態(alarm reaction),若長期持續暴露在壓力源(stressor), 個體的適應機轉會逐漸被消耗殆盡,抵抗力會明顯的減弱,如壓力繼續存在或增. 強,則會使人的生理與心理最終衰竭(exhaustion),甚至威脅個體生命(Rice, 1987)。 1966年Lazarus解釋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源自於個體如何詮釋,當個人認為 內在或外在加諸於他的要求高過於其能力而不堪負荷,則產生壓力。故壓力是當 個體面對不能處理或破壞生活協調的刺激事件時,所表現出生理與心理失去帄衡 的一種緊張狀態(陳彰儀,1989)。劉若蘭(1996)總結並說明,壓力是個體面對生. 4.

(13) 活環境中內外在要求時,與環境不斷互動、調適身心的過程,這是一種複雜的動 態系統。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綜合相關壓力理論並歸納為三項: (一) 刺激理論(stimulus- oriented theories) 壓力來自生活情境事件的刺激 (例如:噪音、個人期望及社會的要求等),具 某種特性,並造成個人生理上的反應,如:自主神經系統作用引起的心跳加速。 (二) 反應理論(response-oriented theories) Selye(1956) 將壓力定義為:「身體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反應, 學術上稱之為非特定的 (non-specific response) 生理反應」,所謂「非特定性」 會受個人特質或心理歷程所影響,並選擇適合自己的調適方式。 (三) 互動理論(interactional theories) 互動理論綜合刺激與反應兩觀點,將壓力視為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與調節過程 ,在互動過程中包含:刺激事件、個體反應、對外在環境的認知評估、個體情緒 調解等,在此情況下個體會漸漸發展出個人調適機轉,此稱為因應(Coping)。 在生理學領域發現,不論壓力是生理性(如:生病)或心理性(如生活壓力事), 當個體開始暴露於壓力時,會歷經警覺反應,如: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胃酸分 泌增加與肌肉收縮頻繁,對壓力產生抗拒性而進入抗拒期(resistance),個體對壓 力的認知會有不同適應方法,有可能調適成功。但假如調適失敗,會引發慢性疾 病如:高血壓、胃潰瘍等。若長期而持續的暴露於相同壓力源,因應能力會被消 耗殆盡,個體的抵抗力明顯減弱並進入衰竭期,若壓力繼續增強,則可能會導致 死亡(游恆山、李素卿, 1999)。 壓力源是指個人適應能力遭逢挑戰的因素或作用力,會引發壓力反應甚至產 生疾病(李淑琦等,2005)。Greenberg(1998)指出形成壓力的來源,一為「壓力因 子」;二為「壓力反應」。壓力因子來自生理(熱、冷)、心理(憂鬱)或其他社會 現象(失業),而壓力反應是指個體已發展到會藉著改變生理狀況,使其更快速和. 5.

(14) 有利地對壓力因子做立即的反應。蕭淑貞(2003)壓力源可能源自個體內在(如疾 病、懷孕),亦可能來自於外在環境(升學、失業率);它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 亦可以是社會文化層面的。 綜合上述各學派觀點,解釋壓力是心理、生理、社會,和文化的環境改變而 引起,會造生理和心理的負面影響。在生活中壓力是無可避免,它是個體與環境 互動過程,受到相關事件衝擊與刺激造成生理與心理的失衡反應,而產生一系列 的因應反應。總結,現今人們面對的生活壓力事件及挑戰越來越多,環境中埋伏 的危機處處可見,進而影響個人的生理、心理及整體社會的健康,若能即時認識 壓力的來源及分類,採取適當的方式紓壓,便能維繫健康的個體。. 二、. 壓力的分類與量表. 自從Cannon提出壓力的定義之後,陸續有專家針對壓力的強度與型態進行 研究。研究壓力之父 Selye(1983)將壓力分類成過度壓力(overstress)、過低壓 力(understress)、優壓力(eustress)及劣壓力(distress)等四種:過度壓力指情境中對 個體的要求過度,超過可適應的限制,反之,過低壓力指情境中對個體的要求不 足,使其缺乏努力及成尌的動機,因而產生閒置或人際疏離等社會適應問題。優 壓力為個體與環境在某種壓力下互動時,並體驗到愉悅、激勵、興奮與真實感。 劣壓力在某種壓力互動時,造成不舒服及傷害身心之事件。Selye 建議此四種壓 力型態應持均衡的態度,過多或不及對個體是不好。 當壓力相關理論陸續發表後,心理學領域學者致力將個體承受之壓力量化, 最初是由 Hawkins(1957)建立之「近期經驗計畫」(Schedule of Recent Experiences, 簡稱 SRE) 」,此測量人們生活壓力事件,如 : 心臟病、皮膚病等。 Holmes 與 Rahe(1967)發現病患在罹病前幾個月都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因此他們以 SRE 為基礎,建構「社會再適應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簡稱 ,以生活改變為單位(Life Change Unit, 簡稱 LCU)量化個體所經歷的壓力 SRRS)」 6.

(15) 指數,探討個人生活改變及續發疾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得分較高者較易羅患 一些疾病(如感冒、心臟病、糖尿病等), House(1981)與 Rice (1987)批判 SRRS 以回顧法測驗是缺點,因為回顧壓力指數與事後進行評估是有 所差異性。 Dohrenwend(1982)以 SRRS 為基礎,發展接近一般社會大眾可使用的表格,稱為 精神流行病理學研究訪談(The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Research Interview, PERI),但此表格之缺點為無法確切觀察出壓力事件對個體的健康狀態影響 (Dohrenwend,1982; Goldberger & Breznitz, 1993)。 Cohen, Kamarck and Mermelstein(1983)建立「壓力知覺量表」(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來測量生活壓力知覺,除針對日常生活困擾之個 別差異性加以探討,更將壓力源作整合性的敘述,使其受詴對象更為廣泛,該量 表內容包涵(1)心理壓力,指造成負面情緒的壓力;(2)生理壓力,指影響身體健 康的壓力;(3)環境壓力,指影響日常生活處理的壓力。將構面分數相加,得分 越高表示生活壓力知覺越大,反之則生活壓力知覺越小。 綜合上述壓力文獻,日常生活困擾、角色壓力生活轉變、生活危機於生活中 無所不在,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而積極預防的目標尌是「良好的壓力因應策 略」 。壓力本身並不會帶來疾病,個人如何因應壓力,才是影響健康程度的關鍵(鄭 忍嬌、陳皎眉,1994; 王春展、潘婉瑜,2006)。在壓力量表發展方面,從單一 生活事件的評估漸漸朝向以生理、心理及社會為主要評估構面,由此可知,以生 理、心理及社會三大概念解釋個體的壓力與健康關係是一種趨勢。 第二節 因應的定義與分類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過多壓力會殘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效地管理壓力 是需要的。因此,Lazarus and Folkman(1984)首先提出因應的概念,其為企圖 配合環境的需求,所採取之策略以減緩壓力對人的負面衝擊。後續,Mellinger and Manheimer(1967)指出因應是危險情境中,為繼續控制所面對的危險因子而 7.

(16) 採取的策略,有效的因應策略將降低身體、心理的傷害。Pearlin and Schooler(1978)解釋因應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遠離日常生活壓力,所採取之行 為。許多學者證實因應是緩衝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Cobb, 1976, 1979; La Rocco, House, & French Jr, 1980; Trenberth, Dewe, & Walkey, 1999)。 綜合上述,因應為人們面對生活突發事件時,會出現快速且自動的反應,包 含:生理、心理、行為及思考等。當面臨壓力時,首先會評估壓力源,評估其輕 重緩急,排定優先處理順序,個體如何因應壓力,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個人的健 康,由於個體擁有的因應資源(內在或外在)有限,將造成壓力因應的方式不盡相 同,但最終目標是緩衝人與人或與環境之間的緊張情境,以達到維繫生理與心理 的健全。. 一、因應理論 因應是當個體對壓力源加以辨識後,進一步評估自己能否運用環境中的資源 加以調適,其目標為達成與環境之間的帄衡(Lazarus & Folkman, 1984; Singer & Davidson, 1991)。因應的理論概念來源共為四項: (一)進化理論與行為適應(evolutionary theory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 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生態學(Ecology)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 淘汰為基礎,強調不論在個人或群體生活中之有機體均與環境產生互動而形成社 區適應(communal adaptation),在過程中會使用問題解決行為策略來適應生活 上遇到的困境(Goldberger & Breznitz, 1993)。 (二)心理分析與人格發展(psychoanalytic concepts and personal growth)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提出人類行為的本能是為了滿足「性需求」及「攻 擊」本能,人因應壓力之趨力,所謂的「本我歷程」(ego processes)解決內在 衝動及外在真實世界衝突的過程,經由非直接方式詮釋「性」及「攻擊」之本能, 因此「本我歷程」主要為經由防衛及情緒聚焦的認知機制。. 8.

(17) (三)生命循環理論與人類發展(developmental life cycle theories) 依 Erik Erikson 理論強調帅年的發展將會影響個人特質並提出八項生活發 展任務與危機,強調各個階段良好的因應有助於下一階段任務之健全發展。 (四)生活危機與遽變因應(coping with life crises and transitions) 許多針對人類面對疾病、親人死亡及自然災害等危機討論因應策略之研究, 根據上述發現,適應生活危機頇具備良好因策略及認知能力,包含進化理論、人 格發展、生命循環理論(Goldberger & Breznitz, 1993)。 綜合上述文獻,Lazarus(1993)指出每個於不同的生命週期都有不同的發展 任務,因此選擇同一時間、具有相似背景的研究對象,於面臨相似的壓力下,了 解個人如何選取因應策略,對研究因應過程與結果具有重要性。. 二、因應概念化過程與分類 Lazarus et al. (1980) 發 表 認 知 唯 像 理 論 (cognitive-phenomenological theory)詮釋當人類面對潛在威脅時會經歷評估步驟,此歷程包含:初級評估 (Primary appraisal)評估壓力源(傷害、威脅、挑戰、利益)與個人價值觀、目 標及信念是否有相互衝突;再者為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個體對問題 有認知,評估生活環境是否有可利用的資源,此過程會重複出現直至個體找到合 適 自 己 的 因 應 策 略 。 Lazarus 研 究 發 現 次 級 評 估 具 兩 個 向 度 因 應 (two-dimensional coping process),問題焦點因應:當人與環境之間產生壓力, 個體針對壓力源及事件評估是否有能力可以處理該問題並採取適合的策略;情緒 焦點因應:減輕該壓力源所產生的生理不適,個體採取減緩不適感受。Mellinger and Manheimer(1967)提出暴露-因應(Exposure-coping model)包含,第一步驟 為針對暴露的風險評估;第二步驟是因應風險的能力評估,此與 Lazarus 的認知 唯像理論相互呼應。. 9.

(18) 另一派學者指出「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對壓力的減輕沒有幫助,甚至對身心健 康產生負面影響,其中以「逃避」、「發洩情緒」等因應對心身健康有負面影響 (江承曉,1996; 汪惠芬, 1997; 李欣瑩, 2001) 。然而Baum, Fleming and Singer(1983)的研究發現,問題取向的因應會增加身心症狀,而情緒取向的因應 反而減少身心症狀(引自李金治,2003)。因此,不論是情緒焦點因應策略或問題 導向因應策略,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除了正面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而Iwasaki(1998)認為,休閒不單是情緒或問題取向的因應,休閒可能同時存在於 兩者,故提出休閒調適策略(leisure coping)與一般因應區分開來。Lazarus(2000) 曾提出,因應是一個複雜並多面向的過程,因此建議情緒焦點因應策略與問題焦 點因應策略,於因應壓力的歷程中應該相互替換。 洪冬桂(1986)當個人受到壓力的剌激,而引起一些生理與心理的反應時,會採 取一些因應行為,如果因應行為是合宜的,則個人可以減輕或免除壓力的困擾, 或者可從中獲得一些成長與滿足;但相反的,如果使用了不適當的因應行為,個 體則無法克服壓力,而產生生活困擾,甚至造成身心疾病的發生。. 三、因應量表的發展 於 1960 至 1976 年間,對因應壓力的方式以 Haan(1956)一般適應防禦機轉, 主要評估人類生理、心理對壓力反應。Bond(1983)以防禦類型問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評估個體因應衝突事件的表現方式,內容包括四個類別:病 態表現型(激烈表現或退縮);扭曲想像型(全能或過度理想化);自我犧牲假象型 (形式回應與偽利他表現)及調適與成熟型(幽默與昇華)。發現防禦機轉會直作用 在身體的神經、心血管及內分泌等,因此,其結果皆會傷及身體之功能,相較之 下,因應是對抗壓力較佳的途徑( Lazarus, 1993; Lazarus & Folkman, 1984)。 於 1976 年社會心理學專家 Cobb 首先提出社會支持系統(social support system)當人類基本之養育與依附需求被滿足後,個體可感受被愛、接納、與心 10.

(19) 理支持,增進自我價值感,相形之下,壓力感受會逐漸減緩,並促進身體或心理 之健康。Lazarus(1981)認為社會支持代表兩種不同的意義,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提供互相協助的人數;知覺的支持(perceived support)感受社會支持的強 度。Cobb(1979)提出社會支持功能包含:實質上的支持或諮詢(instrumental support or counseling)、積極支持或照顧(active support or mothering)、物質支持或物品、 服務(material support or goods and service),並將社會支持歸類成:情緒支持、自 尊支持及社會網絡支持。Gottlieb(1978)以單親母親接受社會協助為對象並發現社 會支持具有:情緒、評估、資訊及物質等支持功能,作者總括,解決壓力事件與 個人是否擁有良好的社會資源網絡及家庭良好溝通管道密不可分。 所以,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不管是微小或強烈的壓力,皆會影響壓力與因 應的結果,並呈現正面或負面的循環狀態。自從,社會支持系統理論發表後,心 理學領域專家將此概念納入影響因應成功與否之因素之一,因此,在探討因應相 關理論或因應量表建構過程中,社會支持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應過程一直是 心理學與社會行為科學領域研究的主軸,為了釐清因應在壓力與健康之間的作 用,自 1980 年,學者們致力發展量表並詴圖尋找出有效的因應策略。以下將整 理因應量表的發展與比較:. 11.

(20) 表 2-1 因應量表比較 作者/年代. 量表名稱. Lazarus 與 因 應 檢 查 Flokman. 表,WCCL1.. (1980). Lazarus 與 68 項 因 應 Flokman. 量表. (1988). ,WCQ.2. 量表構面. 研究方法. 1.問題因應量表 2.希望思考量表 3.成長量表 4.減少威脅量表 5.尋求社會支持量 表 6.自責量表 7.逃避量表. 問卷法. 1.問題解決 2.積極對應 3.逃離 4.自我控制 5.尋求社會資源 6.承擔責任 7.逃脫與避免 8.正向評估. 統計方法. 理論架構來源. 項目分析 1.Lazarus 壓力轉換理 論. 68 題目. 批判. 1.構面過於複雜。 2.受詴者抱怨題目過多。 (Vitaliano, Russo, Carr, Maiuro,& Becker, 1985). 問卷法. 項目分析 1.認知評估理論. Halstead, Johnson 與 Cunningham(1993). 66 題目. 2.壓力轉換理論. 該量表對問題焦點因應策略無因應過 程描述或次構面的支持。 Carver, Scheier 與 Weintraub(1989) 1.缺法重點性的構面主軸。 2.模稜兩可的用詞。. 12.

(21) 表 2-1 因應量表比較(續 1) 作者/年代. 量表名稱. 量表構面. Carver,. 多向度因應調. Scheier 與. 查量表,MCI.3. 1.反映積極因應 2.計畫 3.抑制競爭限制 4.尋求有用的社 會支持 5.尋求情緒的社 會支持 6.正向詮釋 7.接受 8.否認 9.宗教力量. Weintraub (1989). Endler 與. 壓力處境的壓. Parker. 力調查,CISS4. (1990). 1.任務導向 2.逃避導向 3.情緒導向. 研究方法. 問卷法. 統計方法. 因素分析. 52題目. 理論架構來源. 1.68項因應量表 2.自律行為模式 (A model of behavioral self regulation). 批判. Endler 與 Parker(1990)利用相關分 析方法檢視MCI與WCQ,並發現不 管男性或女性,任務導向與問題焦 點因應皆呈現高度相關,故建議量 表應歸納:任務、逃避、情緒導向。. 問卷法. 因素分析. 1.68項因應量表. Endler 與 Parker(1998)發現該量表. 66題目. 相關分析. 2.多向度因應調查量表. 題目過多,且焦點放置於壓力當下. 主成分分析. 反應,其建議應將健康狀況納入評 估(Cohan, Jang, & Stein, 2006)。 以 CFA 分析出四因素與 21 題的簡 短版 CISS 問卷。. 13.

(22) 表 2-1 因應量表比較(續 2) 作者/年代. 量表名稱. Endler 與. 健康傷害與因. Parker. 應量表,CHIP5. (1998). 量表構面 1.分散注意力 2.情緒感知 3.物質 4.緩和. 研究方法. 統計方法. 問卷法. 驗證性. 1.68項因應量表. 32 題目. 因素分析. 2.多向度因應調查量表.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備注:1.WCCL(The Ways of Coping Checklist) 2.WCQ(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 3. MCI(Multidimensional Coping Inventory) 4. CISS(Coping Inventory for Stressful Situation) 5. CHIP(Coping With Health Problems). 14. 理論架構來源. 批判.

(23) 綜合上述因應量表文獻,1980 年前社會支持是決定人們是否可成功因應壓 力,但自 1980 年 Lazarus 與 Folkman 提出 WCCL 後,問題與情緒焦點因應成為 研究因應的主軸,因應策略的最終目標是減緩壓力對人體健康的負面衝擊,使個 體恢復身心健康,避免繼續惡化。本研究針對表 2-1 文獻總結: (一)構面數量簡單化 在因應量表建構由 WCQ 及 MCI 的八個及九個構面,至 CISS 及 CHIP 的三 個與四個構面,因此可發現因應構面由複雜的多面向呈向簡單化,並歸納問題、 情緒與逃避三大因應主構面。 (二)問卷題項減化 從 68 項因應量表至以 32 題的問卷內容。根據劉勝驥(2007)提出問卷題項數 目以 20-28 題項之間最為恰當,當項目數超過 50 題時,可信度已飽和,增強可 信性的程度會減緩,且受訪者也會厭倦。而 DeVellis(2003)認為最終量表的題目 以一個構面是以 3-4 題項為測量標準。 (三)統計方法的精進 在量表統計方法中發現,項目分析或因素分析為初期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 後續為了更進一步驗證量表的面向性、建構因素的階層關係與評鑑量表的信度與 效度,而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黃芳銘(2004,2005)驗證性因素分析經常是社會 科學及行為科學的學者用來檢定其所發展的測驗或量表是否符合所蒐集資料的 一個好方法。 (四)健康因素 於因應量表發展初期,研究者注重個體對壓力的反應,在 1990 後,健康議題 漸漸受到重視(Endler & Parker, 1990; Endler, Parker, & Summerfeldt, 1998)並納入 評估當中,Parker(1996)發現近有 40 %的實驗性文章在探討因應與健康之關係。 因此,因應壓力不單只是減緩壓力,而是需要檢視個體是否從過程中恢復健康的 身心狀態。. 15.

(24) 第三節 休閒因應. 近年來台灣的產業蓬勃發展,快速的經濟成長及網際網路的普及,促使生活 型態產生巨大的變化,這種凡事求新求變,強調迅速有效率的生活結構,讓現代 的人們承受了許多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當人們的整體環境與生活型態提升,人們 更注重生活品質,且於 2001 年政府實行國內週休二日,休閒的需求如雨後春筍 一般,休閒與保健(舒壓、保健、有機食品及娛樂等)近年來成為熱門話題。休閒 型態是多面向概念,以休閒為紓解壓力的論述已漸漸被證實,以下將深入探討休 閒與壓力因應之關係:. 一、 休閒(Leisure)定義. 休閒(Leisure)在字源上,”leisure”源於拉丁文”licer”一字,意為”permit 或”allow",尌是「允許」,「認可」之意思。 國內學者張宮熊(2002)定義休閒為:個人或群體以自願性而非強迫性的方 式,用自由選擇的,且能滿足自我心裡或生理慾望的非工作性質活動。國外學者 提出休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意願而進行的活動項目,具有舒緩緊張與壓力的效 果,維持人們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並增進人們的幸福感(well-being) (Caldwell & Smith, 1988; Coleman & Iso-Ahola, 1993; Iwasaki & Mannell, 2000; Lazarus & Folkman, 1984; Weissinger & Bandalos, 1995)。 本研究定義休閒為:不論個體是否處於壓力情境下,個體會選擇自己所喜好 的休閒活動項目(動態或靜態之休閒活動),該活動項目的具有促進個體身心愉悅 與健康之功能。. 二、 休閒與健康相關理論模式. 於 1980 年代,許多研究證實休閒可減緩生活壓力事件所產生的不適,卻無 文獻支持休閒與個體健康之關係。Caltabiano(1988)研究發現喜好休閒活動者具有 良好的社交互動,且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進一步可減緩身體不適或疾病之功 能,因此歸納出參與休閒活動對健康是有益。Caldwell(2005)指出休閒除了因應 16.

(25) 壓力更能預防疾病。 Ensel 與 Lin(1991)透過生活壓力進程的因果模型中,提出兩個以休閒、壓 力及健康關係的理論假設模式,分別為:因應模式(coping models)主要探討哪些 因應資源有助於個人處理外部的環境壓力,其顯示人格特質、因應技巧與策略及 社會資源等,皆會改變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阻斷模式(deterring models)指出休閒 因應資源如何抑制或阻斷壓力對個人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並增進正面因應效 果,此理論奠定往後休閒與健康的研究基石。後續,1993年Coleman and Iso-Ahola 運用Ensel and Lin提出的緩衝模式(buffering models),發表休閒與健康關係理論模 式說明休閒幫助人們減緩壓力、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與預防疾病發生。此理論模 式 包 含 : 休 閒 社 會 支 持 (leisure-generated social support) 與 休 閒 自 我 決 定 (self-determination disposition),社會支持最主要的兩項元素為友誼(friendships)與 陪伴感(companionships)在休閒活動中不僅可擴展個人的友誼圈,如結交新朋友 或發展更親密的友情,並可以感受到有人陪伴的感覺;休閒自我決定是受自我喜 愛與自我信仰(beliefs)所影響,在選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以自己的喜好與興趣 為出發點,從中可感受對活動選擇的自由權,決定權與控制權。此研究同時發現, 當個體充足感受到社會支持,並擁有自我決定的權力時,因應壓力的效果則會有 顯著。. 負面生活事件 休閒社會支持 增加生活壓力 休閒 休閒緩衝. 無緩衝. 自我決定特質 維持. 惡化. 生理和心理健康 正向影響 負向影響 (Coleman & Iso-Ahola,1993). 圖 2-1 休閒與健康關係理論模式. 17.

(26) 三、 休閒因應相關量表. 當休閒領域學者提出休閒可因應壓力,許多學者紛紛投入研究並驗證其關係 結構,至 1996 年 Iso-Ahola and Park 檢視 Coleman and Iso-Ahola 的休閒與健康的 理論,發現友誼是對朋友的感知與態度是屬於態度變項(attitudinal various),而陪 伴 感 則 是 經 由 活 動 的 參 與 而 產 生 緩 衝 壓 力 效 果 是 屬 於 行 為 變 項 (behavioral various),因此建議兩者在量表中應該獨立分開評估。 在 Coleman and Caltabiano 的研究中發現,休閒不該狹義的定義為促進健 康與減緩壓力,其建議針對休閒議題的探討不應該只侷限於身體活動與休閒活動 之 參 與程 度, 頇加 入非 消 耗體 力性 的活 動與 追 求休 閒性 娛樂 活動 (Iwasaki, Zuzanek, & Robinson, 1998)。因此,Iwasaki and Mannell(1999)以 Weissinger 的原 始休閒內在動機量表(In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ILM)發現休閒行為動機是受人 格特質(disposition)與特殊情況(situational)兩層面所影響,故進一步將人格特質與 特殊情況兩層面與休閒、壓力、因應及健康之關係整理並歸納成休閒壓力因應量 表。後續,Iwasaki (2000)主張休閒因應機制具有層級性可包含三個層次(如圖 2-2)。. 第一層. 休閒因應信念. 休閒 自主. 自 我 決 定. 賦 權. 休閒 友誼. 情 緒 支 持. 自 尊 支 持. 具 體 支 持. 休閒因應策略. 第二層 休閒 陪伴感. 資 訊 支 持. 休閒緩 和因應. 休閒情 緒改善. 第三層. 圖2-2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Iwasaki & Mannel,2000,p.166). 18.

(27) (一) 休閒因應信念面向(Leisure coping beliefs) 個人的信念是由社會化所發展與建構程的人格特質,其主張信念可幫助人們 有效地因應壓力,其包含兩個第二層構面與六個第三層構面: 1. 休閒自主(leisure autonomy):此概念為休閒活動會培育個人特質並協助人 們 更 有 效 的 因 應 壓 力 。 其 中 包 括 : (1) 自 我 決 定 (self-determination disposition):休閒行為是自我決定、自由選擇,人們在休閒時間裡經驗 到控制感以及滿足需求。(2)賦權(empowerment):提供面對生活的阻礙的 資源,並獲得自我價值感。 2. 休閒友誼(leisure Friendships)意指透過休閒而獲得覺知社會支持,因此具 有多面向的概念,其中包括:(1)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休閒過程 中得到他人的心理支持,關心與鼓勵在心理上得到慰藉。(2)自尊支持 (esteem support):協助他人在失敗後重拾自信心。(3)具體支持(tangible support) : 請 朋 友 提 供 物 質 或 金 錢 的 協 助 。 (4) 資 訊 支 持 (information support):獲得有用的資訊或知識。 (二) 休閒因應策略量表(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個人依據所面臨的壓力事件而採取的因應相關策略,其主張策略的選擇會因 地制宜,其包含三個第二層構面: 1. 休閒陪伴感(leisure companionship):一般人遇到壓力的情境,經常尋求 朋友的陪伴關係(外在行為)。 2. 休閒緩和因應(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休閒活動的參與可暫時逃離壓力 事件,並使個人在活動過程中保持思緒及身體上的忙碌,並可重新整理 思緒,尋求解決問題更好的方法。 3. 休閒情緒改善(leisure mood enhancement):透過休閒可增進正面情緒或減 少負面情緒來因應壓力,例如接近大自然。. 本研究依據研究方法,及文獻回顧,整理與發現的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 量表結構性之討論 1. 階段層構面分配不均 綜觀整個休閒因應階段層構面,本研究在休閒因應信念評估構面具有六 個,而休閒因應策略只有三個,這顯示量表構面分配不帄均。 19.

(28) 2. 問卷題目過多 此休閒因應階段層構面問卷中可發現,共有 9 個構面,題項共 44 題,對 一般受詴者而言,題目過多。並且此問卷只提供構面與次構面之 Cronbach α 值,讓讀者無法了解每個單獨題項的 Cronbach α 值,此不禁讓人質疑, 問卷的多題項設計是為了提高 Cronbach α 值與題目間的共變性。劉勝驥 (2007)提出問卷題項數目以 20-28 題項之間最為恰當,當項目數超過 50 題,可信度已飽和,增強可信性的程度會減緩,且受訪者也會厭倦。 3.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組合疑慮 黃芳銘(2000)一個二階CFA模式要能夠獲得識別,建構二階因素的一階因 素至少需要三個。在該量表中發現,休閒信念是一個二階CFA模式,而其 次構面只有:休閒自主及休閒友誼。因此在CFA的分析統計數據上會有所 質疑。 (二) 名詞界定之討論不清 1.名詞界定不清 (1) 此量表的休閒因應信念是依人格特質而延伸,Cassidy(2005)提出信念 無法完全評估個體對休閒的喜好選擇或對壓力的認知,其認為個人孩 童時期的生活、休閒參與經驗會影響個體的休閒態度,此與 Trenberth(2005)發現休閒態度與行為的發展過程受孩童時期影響相 符,因此建議頇將個體成長經驗納入休閒因應量表發展之考量。本研 發現,若無法將個人之成長經驗納入評量休閒因應之構面,本研究建 議應該將定義不清楚之項目更改。 (2) 學者 Folkman and Moskowitz(2004)與 Coyne and Gottlie(1996)批判早期 針 對 因 應 的 描 述 與 測 量 因 應 壓 力 的 行 動 皆 使 用 因 應 策 略 (Coping Strategies)一詞,而使用此語意會將行動(個體真正採取的行動)與目標 (個體採取的行動的理由或目標)兩項含意合併,因此使用「策略」會 陷入概念相互重疊。 (3) Iwasak 將緩和歸納於休閒因應策略中,由文獻中得知緩和因應最初是 由 Parkes(1984)將情緒焦點因應策略改為緩和因應,包含聽音樂,散 步等情緒抒發層面。Kleiber and Hutchinson(2002)認為聽音樂、看電影 20.

(29) 等,可緩和個體的壓力感受故將它歸納為屬於情緒焦點因應。本研究 建議,在量表研發過程中若無法推翻之前學者所提意之理論時,應該 保留原本之定義。 2.變項歸納不清楚 休閒因應階段將友誼歸納為休閒信仰,包含:情緒支持、自尊支持具體支 持及資訊支持等四項功能。雖然此四項支持功能是由社會支持所延伸之概 念,但根據其概念與定義,本研究認為,情緒與自尊支持偏向休閒信仰(態 度),具體與資訊支持,應該歸屬於休閒策略(行為)的支持。 (三)心理層面偏多 在量表中發現,筆者將休閒緩和與情緒歸納於休閒因應策略中,但文獻回顧 中,緩和與情緒是屬於情緒因應層面(Carver, Scheier, & Weintraub, 1989; Endler & Parker, 1990),Folkman and Moskowitz(2004)發現測量因應相關量 表,在心理層面的變項設定常常互相重疊,這顯示此量表心理層面評估構面 偏多。 (四)缺乏靈性層面 Godbey (1997)認為休閒可以提供機會探索更多的生命及生活經驗的哲學 觀,包括了靈性層面。本研究發現,休閒壓力因應階段量表目前仍局限於探 討個體身心健康與休閒因應之關係,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全體人群對健康意識 的抬頭,應增加探討全人健康所包含的其他要素。近年來,健康觀點從狹義 的身體健康漸漸朝向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除了身、心層面的健康外,尚 包括靈性、情緒、社會和其他要素所組成的健康完整狀態─而這些成份是相 互支撐及鞏固著個體的健. 康(Hawks, 1994, 1995; Heintzman & Mannell,. 2003)。有基於此,遂引發本研 究之進行。. 21.

(30) 第四節 量表製作之探討. 一、測量的定義與量表編製 測量(Measurement)是一個基本的科學活動。藉由觀察人、事件、物體和過程 而獲得知識,而若要從觀察中得到有意義的資訊,則需要對相關資訊進行量化, 此即我們所關心的科學議題進行測量,因此測量在社會行為科學是相當重要 (DeVellis, 2003)。 依據統計學大師 Smith Stevens定義測量為「根據特定規則對物體或事件賦 予數字」,陳建和(2003)定義測量為「係指根據一定法則將數字指派到某個觀念 上」。總之,測量過程是將一組題目構成一組分數,其目的在呈現無法輕易直接 觀察之理論,這樣的測量工具被稱為量表(DeVellis, 2003)。. 二、量表編製程序 步驟一:清楚地決定所要測量什麼 為了避免量表內容漫無目標,研究者應該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方向訂定問卷 架構或相關研究假設。至少必頇提出一個詴驗性的理論模式來引導量表編製,並 確認量表所包含的內容與方向。不同的量表所涉及的資料有所不同,在文獻的蒐 集上亦有差別,編製者必頇先了解量表的性質,然後才決定所蒐集資料的方向。 編製者可以參考某一個學者的看法,或是綜合數個學者的理論擬出所要編製量表 的架構。假如此量表有若干個分量表,編製者應先將定義寫出來,以利爾後編製 題目之用(陳建和,2007;黃瑞菘,2007; Devellis, 2003)。. 步驟二:建立量表題庫 第一步驟是建立一個大題庫(item pool)。理論上,一套好的題目是研究者所 關心的構念,因此編製者大約要比預定的題數多編二分之一的題目,以備刪除。 如一個份量表需要10 題, 尌需編製約15題,或是以最終量表題目的三至四倍題 庫數量為測量標準(黃瑞菘,2007; Devellis, 2003)。. 22.

(31) 步驟三:決定測量格式 編制量表有許多不同的測量格式(Format),主要為四種量表分類法: (一) 鮑式社會距離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e) 1925年由Emory Bogardus 建構:主要測量人們參與其他人群的社會關係的 意願與親近程度,其優點為綜合若干不同題項的測量,而不致失去任何資訊。 (二) 瑟氏共識量表(Thurstone Consensus scale) 1920年由Louis Thurstone建構:一種複合式量表,係按照「評斷者」對變數 的各個指標所配予的權重來建構。量表題目可偵測出某特質的不同強度,具 有排列出等距距離的差異,並反映強度變化,其缺點為需要大量人力與時間, 因此現今較少採用。 (三) 李克特氏(Likert scale) 1932年由Rensis Likert所創作的「評分加總量表, Summated Rating Scale」計分 方式以測定不同題項的相對強度,此為社會科學研究評量意見、信念和態度 的主要工具。一般的慣例為題目是以陳述句方式呈現,後面跟著一組反應選 項,用以表示受測者對該陳述句的讚同或認可程度。一般的慣例是包含六個 可能的選項:「強烈不同意」、「中度不同意」、「有些不同意」、「有些同 意」、「中度同意」、「強烈同意」。 (四) 格特曼量表(Guttman scale) 1950年由Louis Gutman研發是由一系列及一個特徵的逐漸升高的不同水帄的 題目組成,因此受測者需要逐步地在一個逐漸變化的等級水帄作出適當反 應。(陳建和,2007;黃瑞菘,2007; Babbie, 2007; Devellis, 2003)。. 步驟四:延請專家評估初編題庫 當量表初稿之構面與題項編製完成後,即進行表面與內容效度評鑑,此階段 將函請資深學術界、業界專家,請其尌題目與研究範疇之間的關聯性,針對評量 表構面及每一題項所歸屬構面是否適切加以評定,若不甚適切,則進行調整並提 供用字遣詞及增列或刪減題目之修正意見(黃瑞菘,2007; Devellis, 2003)。. 23.

(32) 步驟五: 建立量表的信度與效度 一份好的量表必頇具有相當的信度和效度。所謂信度即是指可靠的程度而效 度則是指有效的程度,其包含:. (一)效度分析 對於測驗分數推論其適當性(appropriateness)、意義性(meaningfulness),有用 性(usefulness),效度是一種不斷累積證據的推論過程。簡而概之,效度是一 種包括發展、施測、結果解釋的動態研究歷程(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 郁雯、張淑慧,1999)。 1.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指量表內容的適切性,判定方式有兩種:(1)由謹慎的定義研究主題,審慎 選擇量表的測量項目並斟酌測量尺度的使用,以確保掌握內容效度。(2)專 家效度乃問卷或量表編製或修改完後,敦請對研究問題有相關研究的相關領 域之學者與專家,或實務工作者進行內容的檢核與詞句適切性的增刪。 2.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建構效度是指任何研究會關聯到是否與測量工具所得的結果,會如理論對該 建構所做的預測。因此,建構的構成不僅需要理論,也需要實證,在社會行 為科學的測量是相當重要(吳明隆, 2008;吳明隆、涂金堂,2005;邱皓政, 2004;徐聖訓, 2007;張紹勳, 2007;黃瑞菘, 2007;黃芳銘, 2005, 2004)。 3.效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或稱效標關連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效標效度是選用某個具有標準或準則,正確的指明一個構念。效標效度的驗 證是把它和研究者有信心的構念具有其他量數做比較。效標效度有兩個次類 型如下: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要具有同時效度,指標必頇與既存且 判定有效的指標相關連,及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一個指標預測未來 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在邏輯上與構念相關。效標效度的關鍵在於效標 (Criterion)的選用,做為測量分數有效性與意義度的參照標準,效標必頇能 夠反應測量分數內涵與特質的獨立測量,同時也需為社會大眾或一般研究者 接受能夠具體反映某項特定內涵的指標(邱皓政,2004)。. 24.

(33) (三) 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指測量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穩定性程度。本研究以內部一 致性信度係數 Cronbach’s α 係數與建構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係數來檢 測信度,分別描述如下: 1.內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consistency Reliability)根據一次施測結果即逕行估 計量表或測驗的信度係數,此係數稱作「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 (Internal-consistency Reliability Coefficient),或簡稱為「內部一致性信度」。 屬於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的信度估計如:複本信度、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庫李信度 (K-R 信度)、Cronbach’s α 係數等,一般而言, Cronbach’s α 係數為各種信度中較為嚴謹,有時被稱為信度的低限(Lower Bound),因此 Cronbach’s α 係數可說是目前採行最廣的一種信度指標(邱皓 政,2004;徐聖訓,2007;黃瑞菘,2007;黃芳銘,2000)。吳明隆、涂金堂 (2005)指出在李克特態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考驗方法為 Cronbach’s α 係 數及折半信度。故本研究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檢驗內部一致性信度。 DeVellis (2003)認為 α 值低於 0.60 全不接受;0.60-0.65 最好不要;0.65-0.70 是最小接受值;0.70-0.80 相當好;0.80-0.90 非常好。在信度接受度上面, 因素層面的 Cronbach’s α 係數最好在 0.70 以上,如果是在 0.60 以上勉強 也可以接受,而總量表的 α 係數最好在 0.80 以上,如果在 0.90 以上則信 度更佳(吳明隆、涂金堂,2005)。. 步驟六: 預詴樣本施測 在確定問卷中已經包含與構面相關的題目與效度題目後,即需進行預詴。陳 建和(2007)提出研究對象即在統計調查中稱之母體,其是一組具有某種共同特性 的事物或個體。亦即編製者要找一些受詴者先對此份量表詴作,以了解那些題目 是可用的。. 步驟七:評估題目品質 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又稱極端組檢驗法即在求出每一個題項的「決斷值」 (Critical ratio;簡稱CR值),如果用在測驗或成尌測驗上,則是詴題方法的分析在 判別詴題品質的優劣。詴題品質的分析包括質的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與量的 25.

(34) 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質的分析通常包括內容效度的評鑑;量的分析通常包 括詴題難度與鑑別度的分析,其簡要步驟如下:(一)反向題重新編碼計分、(二) 求出量表的總分、(三)根據量表總分排序,求出前、後27%樣本的臨界分數、(四) 依高低27%臨界分數分成高低二組、(五)以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高低二組在量表題 項上的差異、(六)根據顯著性或決斷值的高低篩選題項(吳明隆,凃金堂, 2005)。 每一題項得分的帄均數進行差異性比較,取各題的決斷值大於3以上為依據(未達 3.0的題目則予以刪除) (梁文敏、李采娟、李佳霙、張玉君, 2009)。. 步驟八:量表長度合理化 一個量表的Cronbach’α係數受兩個特徵的影響:題項間的共變程度以及量表 中的題項數量。對於具有良好題項/總分相關的題項,如果其與帄均的題目間相 關大約相等,那麼增加題目將增加α係數,減少題目將降低α係數。一般而言,題 項較少點的量表比較好,因為它們給受測者的負擔較少。另一方面,較長的量表 會比較可靠,因此,量表的編製應該考慮其精簡性和信度之間的最佳帄衡。. 步驟九:資料分析之工具 (一)本研究將以SPSS第18版進行: 1.敘述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了解人口學特質分布情形,分析觀察變項間的次數分配、百分比、帄均 數及標準差等資料。 2.內部一致性信度檢測 本研究採用目前最廣的一種信度指標與較為嚴謹的Cronbach’s α 係數分 析,若所得Cronbach’s. α 係數在個別因素構面達 0.70 以上,而總量表. 的 Cronbach’s α 係數在0.80 以上具有良好信度。 3.項目分析 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狀各量表總分依高分組(前27%受詴者)和低分組(後 27%受詴者),在每一題得分的帄均數進行差異性比較,取各題的決斷值 (Critical Ratio值)大於3以上為依據(未達3.0的題目則予以刪除)(梁文敏、李 采娟、李佳霙、張玉君譯,2009)。. 26.

(35) (二)本研究將以LISREL8.80版進行: 1.LISREL理論架構 LISREL 是由瑞典學者Jöreskog 在1969 年所發展出來的一套軟體。藉由 分析一個封閉理論模式中多個線性迴歸方程式,了解模式中變數間之因果 關係,對結構模式中因子間的關係強度進行參數估計或檢定此模式的適合 度,並同時處理一系列依變數間的關係。結合結構方程式與因素分析模 式,克服路徑分析的假設限制,允許變數存在測量誤差,也允許方程式存 在著誤差(或殘差),並估計潛在變數間的因果關係。驗證性因素分析雖 已考慮變數的測量誤差,也分析潛在變數間的相關(邱皓政, 2004;徐聖 訓, 2007;黃芳銘, 2005, 2004)。LISREL模式的基本分析步驟: (1)理論發展(theoretical development):LISREL 模式的建立頇以理論為基 礎,依據文獻回顧選擇變數與決定變數間的因果關係,建立假想理論模式。 (2)模式界定(model specification):將理論所呈現的假設以因果關係徑路圖 或方程式來表達。 (3)模式識別(model identification)若模式是可識別,則理論上模式中的每個 參數皆可導出一個唯一的估計值。確認變項與蒐集資料:蒐集實際的測量 資料與選擇用於模式中的測量變數來檢驗模式的適當性。 (4)模式估計(model estimation)選擇適當的估計評估變數間關係數值。 (5)適配度評鑑(assessment of fit)評估模式與所蒐集資料間適配的程度。 (6)模式修正(model modification)當適配度未達可接受的程度,則依理論假 設和統計結果進行修正,再重新估計模式。 (7)解釋(interpretation)對模式的統計結果作解釋(邱皓政, 2004; 徐聖訓, 2007; 黃芳銘, 2005, 2004) 2.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為重新建構休閒因應量表並探討構面與提項之因果關係,因此頇以 LISREL的測量模式解釋潛在變項與觀察變向之關係,處理變項不可觀測 27.

(36) 的構念(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s),此必頇由觀察變項(observed variables) 間接推論而得知。在測量模式中,各觀察變數間沒有依變數與自變數之 分,觀察變數間之關係乃是藉由每一個觀察變數與潛在變數之關係以及各 潛在變數間相互之關係加以定義,通常潛在變數的數目少於觀察變數之數 目。測量模式是以兩個方程式描述,方程式Y說明內生潛在變數與內生觀 察變數之間的關係,方程式X說明外生潛在變數與外觀察變數之間的關係 (邱皓政, 2004; 徐聖訓, 2007; 黃芳銘, 2005, 2004)。結構方程 式整體適配考驗的指標可分為卡方檢定、適配度指標及替代性指標三大 類,描述如下: 3.適配度分析 (1)卡方考驗:在CFA卡方值是由契合函數所轉換而來的統計量,反應正 CFA假設模型之導出矩陣與觀察矩陣之差異程度;其差異度會受樣本數 影響,當樣本數越大會增加累積卡方值;χ2值越大,表示此模式之適合 度越差;若χ2值越小,表示此模式之適合度越高。 (2)卡方自由度比(χ2/ df)利用算出卡方自由度比以做模型間契合度之比 較,Bollen(1989)建議卡方自由度比小於5以內是可接受的範圍;若此比 率可以小於3為佳。 4.適配度指標 (1)契合度指標(Good of Fit Index, GFI):GFI是假設模型中解釋觀察資料之 變異數與共變數的比值,其類似迴歸分析之可解釋變異量(R2),其值大於 0.9為理想的適配值,GFI與樣本數無關且對偏離常態分配具有穩定性。 (2)基準適配度指標( Normed Fit Index, NFI):NFI指假設模型與一個觀察變 項間沒有任何共變假設之獨立模型之差異程度,當小樣本與大自由度時利 用NFI來檢驗模型契合度會有低估,其值大於0.9為理想的適配值。 (3)增值適配度指標( Incremental Fit Index, IFI):值大於0.9為理想的適配 值,數值越大契合度越高。 5.替代指標 (1)(Comparable Fit Index,CFI ):值大於0.9為理想的適配值,當為小樣本 之模式其契合度較穩定。 (2)帄均概似帄方誤根係數(Root Mean Square of Approximation, 28.

(37) RMSEA):數值越小表是契合度越佳。等於或小於0.05視為「良好適配」、 0.05~0.08「不錯的適配」、0.08~0.10「中度的適配」、大於0.10「不良 的適配」,其係數會受樣本數影響,當樣本數越大會增加累積係數。 6.構念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 CR): 乃是衡量構念中各變項的信度之組合,信度越高代表構念指標的內部一致 性愈高,頇達0.7以上 (黃芳銘,2000;Nunally,1978)所認定的標準。 7.區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以帄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顯示構念之因素負荷 量帄方和的帄均值,頇要超過0.5才符合(徐聖訓,2007;黃芳銘,2000)。. 29.

(38) 第三章 休閒因應量表之編製. 本研究量表編製流程為:首先界定本研究要測量的主題,再依據文獻建構題 庫,進行專家審查修正程序,完成預詴問卷,接續建構預詴量表並收集樣本資料 以進行量表純化,根據預詴資料分析完成正式問卷,正式施測並收集樣本資料, 再次進行資料分析,通過信度與效度之考驗及驗證適切性,產生正式量表。本研 究量表之建構流程如圖 3-1 所示。本章分為四節加以探討,第一節為休閒因應量 表初步構面及題項擬定,第二節為內容效度評鑑,第三節為預詴量表施測,第四 節為正式量表施測。. 30.

(39) 量表初稿設計. 內容信度評估. 專家信效度考驗. 否. 預詴. 效標效度的 相關分析. 項目分析 臨界值. OK. 是 正式量表施測. 否 效度考驗 效標效度 收斂效度 區別效度. 信度考驗 項目分析 驗證性因素分析. OK 是 量表建構完成 圖3-1休閒因應量表建構流程 31.

(40) 第一節 休閒因應量表初步構面及題項擬定. 現代社會型態的轉變,全民健保的實施,健康漸漸成為人們主要追求的目 標,因此紓壓、保健及休閒等風氣逐漸盛行。休閒已嚴然成為探討壓力因應與健 康之相關研究。其中以 Iwasaki「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在休閒科學領域中 不斷的延用與驗證,但尌如同心理學大師 Lazarus 提出因應是多面向且複雜的機 轉,特別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若要將因應機轉界定清楚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從文獻查證中發現,休閒對壓力的因應成功與否,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則決定 於個體是否真正從休閒過程中得到效益,許多學者認為休閒帶給個體的效益是正 面的(Caldwell & Smith, 1988; Driver, Tinsley, & Manfredo, 1991; Mannell & Stynes, 1991)。Driver、Brown 與 Peterson(1991)休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為一種主觀 的個人經驗感受,是休閒行為過程中及後,個體感受生理或心理狀況的改善或滿 足個人的需求。 近年來,健康觀點漸漸朝向全人健康的趨勢,除了身體、心理層面之外,尚 包括靈性、情緒、社會和其他要素所組成的健康完整狀態,而這些成份是相互支 撐及鞏固著個人的健康(Caldwell & Smith, 1988; Kraus, 2001; Chandler, Holden, & Kolander, 1992)。本研究依據休閒利益(生理、心理及社會)、世界衛生組織(生理、 心理、社會)與全人健康(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之概念為主要文獻探討,並為 本研究之四大主要構面(身體休閒因應、心理休閒因應、靈性休閒因應與社會休 閒因應),與七個次構面(休閒逃離、休閒復甦、休閒緩和、休閒支持、休閒友誼、 休閒自主),每一個次構面3-4個題項。本量表共計,題項共35題,其中33題為正 向題,2題為負向題。本研究是評量受詴者的意見、信念和態度,故取用Likert scale 量表測定不同題項對受測者的相對強度,量表中包含七個可能的選項:「非常不 同意」、「很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很同意」、「非常 同意」。. 32.

(41) (一)身體休閒因應(Body leisure coping): 身體休閒因應的功能有:身體活動休閒已被證實可減輕因壓力引起的身體不 適症狀(Ensel & Lin, 2004; Iwasaki, Zuzanek, & Mannell, 2001; Zuzanek, 1998; Wheeler & Frank, 1988),如肩頸痠痛、頭痛等。次構面延伸為二:休閒逃離(leisure escape coping)以休閒活動讓自己完全逃離困擾的問題或壓力事件(Carver, et al., 1989; Patry, Blanchard, & Mask, 2007; Zeidner & Endler, 1996; Linda & Dewe, 2000);休閒復甦因應(leisure refreshment coping)參與休閒活動後,使自己恢復原 有的熱情、活力與青春 (Iwasaki, Zuzanek, & Robinson,1998; Iwasaki, Zuzanek & Mannell, 2001; Joudrey & Wallace, 2009; Iwasaki, MacKay, & Mactavish, 2005). (二)心理休閒因應(Psychical leisure coping): 休閒因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比一般因應策略顯著,特別針對情緒改善及強化 緩和因應,此對休閒的滿意度與減壓有顯著相關(Cohen, 1987; Lazarus, 2000; Moos & Billings, 1982; Vitaliano, Russo, Carr, Maiuro, & Becker, 1985)。次構面延 伸為二:休閒緩和因應(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以休閒使個體身體與心理保持忙 碌,可暫時從擾人的問題中逃脫並得到喘息,讓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好(Fortes Ferreiea, Peiro, Gonzalez, & Martin, 2006; Weissinger & Bandalos, 1995; Iwasaki & Smale,1998; Parkes, 1984);休閒自主(leisure empowerment coping)可以決定適合自 己的休閒方式(Iwasaki & Schneider, 2003; Coleman & Iso-Ahola, 1993)。. (三)社會休閒因應(Social leisure coping): 根據文獻查證,休閒参與的本質通常是具社會性,社交因素促使人們參與休 閒活動。這些動機包含「發展更親密的友誼」及「享受友伴的感覺」等(Cobb, 1976; Hutchinson, Yarnal, Staffordson, & Kerstetter, 2008; Iso-Ahola & Park, 1996)。次構 面為二:休閒友誼(leisure friendships coping)參與休閒活動是尋求愉快且正向的友 伴 關 係 (companionship) 及 友 誼 (friendships) , 被 視 為 是 社 會 支 持 的 一 種 形 式 (Coleman & Iso-Ahola, 1993; Glover & Parry, 2008; Hirsch, 1980);休閒支持(leisure support coping)此概念延伸自社會支持之理論,當自己遇到危機事件時,一起從 事休閒活動的朋友將可提供工具上、資訊上及實質上支持,以協助解決(Billings & Moos, 1981; Cobb, 1979; Gottlieb, 1978; Lin, Dean, & Ensel, 1981)。 33.

(42) (四)靈性休閒因應(Spirit Leisure coping) Howden(1992)靈性評估量表, Heintzman and Mannell(2003)研究發現,依 Chandler et al.(1992)的「靈性健康模式」(Spiritual health model),提出「休閒靈性 功能量表」(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scale)包含: 啓發靈性(Sacrilization),避免 靈性的壓抑(Repression avoidance)、地域情境感(Sense of place)此理論證實休閒活 動的參與會影響人類的靈性與幸福感,此量表概念為,假設休閒經驗受休閒型態 影響(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時間,休閒動機),提供「休閒的靈性歷程」(Leisure spiritual process)可從「實務」、「推進」、「啓發靈性/重新啓發靈性」以維持 或加強靈性健康的益處。總合上述,休閒靈性功能與休閒因應的目標,皆使個體 避免壓力,重新調整身心健康,朝向更佳的狀況,面對挑戰。. 休閒因應. 身體休閒 因應 休閒 逃離. 心理休閒 因應. 休閒 休閒 復甦 緩和. 休閒 支持. 圖 3-2 本研究休閒因應之構面. 34. 靈性休閒 因應 靈性 舒適. 社會休閒 因應 休閒 友誼. 休閒 自主.

(43) 表3-1 本研究休閒因應主要構面、次構面及題項 構面 身 體 休 閒 因 應. 次構面. 休閒逃離 Leisure Escape. 休閒復甦 Leisure Refreshment. 心 理 休 閒 因 應. 休閒緩和 Leisure Palliative. 休閒支持 Leisure Support. 題. 項. 1-1我會從事休閒活動來暫時逃避問題。 1-2透過休閒來逃脫是一種因應壓力的方式。 1-3藉由休閒讓我有更多的能量來處理問題。 1-4在休閒中,我仍然想著壓力源。 1-5休閒中,我不需要面臨讓我感要壓力的人, 事,物。 參考文獻:Lazarus and Folkman(1980); Carver, Scheier and Weintraub(1989);Coleman and Iso-Ahola(1993);Iwasaki and Mannell(2000)。 2-1從事休閒,讓我在面對問題上可以有新想法。 2-2我的休閒,讓我覺得精力充沛。 2-3從事休閒後,讓我體力好。 2-4從事休閒後,讓我更樂觀並充滿自信。 2-5從事休閒後,我的壓力症狀減輕少了(肩頸痠 痛) 參考文獻:Iwasaki and Mannell(2000);Cadwell and Smith(1988);Driver、Brown and Peterson(1991)。 3-1我透過休閒帶來的短暫休息,以處理壓力。 3-2休閒是一種讓我保持忙碌的重要方法。 3-3休閒是讓我覺得身邊事物是美好的。 3-4休閒是讓我的正面想法多於負面。 3-5休閒讓我心裡保持愉悅。 參考文獻: Coleman and Iso-Ahola(1993); Weissinger(1995);Iwasaki and Mannell(2000)。 4-1我的休閒友伴會支持我。 4-2我的休閒友伴會聆聽我的抱怨。 4-3我透過休閒得到被信任感。 4-4在休閒中,我會得到許多正面鼓勵。 4-5在休閒中我感到孤獨。 參考文獻:Cobb(1976); Gottlieb(1978); Iwasaki and Mannell(2000)。. 35.

(44) 表3-1 本研究休閒因應主要構面、次構面及題項(續) 構面. 社 會 休 閒 因 應. 次構面. 休閒友誼 Leisure Friendships. 休閒自主 Leisure Freedom. 靈 性 休 閒 因 應. 靈性舒適 Spiritual Comfort. 題. 項. 5-1我的休閒使我能與支持我的朋友作伴。 5-2當我需要借東西時,我的休閒友伴會借給 我。 5-3我的休閒友伴通常提供給我有用的資訊。 5-4我的休閒友伴會傾聽我個人的心聲。 5-5 對我來說,休閒是一種發展友誼的方法。 參考文獻:Coleman and Iso-Ahola(1993); Iwasaki and Mannell(2000)。. 6-1參與休閒活動讓我感到自由。 6-2我自由選擇我的休閒活動。 6-3我被期待參與休閒活動。 6-4在休閒活動中我沒有壓力感。 6-5 休閒活動內容由我自己決定。 參考文獻:Coleman and Iso-Ahola(1993); Iwasaki and Mannell(2000)。. 7-1一般而言,我的休閒可以幫助我更注意生活 中有關靈性的方面。 7-2我的休閒活動,通常能幫助我感受靈性的成 長。 7-3在天然環境中的休閒活動常使我感受到驚 奇和感嘆。 7-4自然環境的豐富多樣幫助我恢復靈性的活 力。 7-5 當我長期忽略思考靈性時,休閒可幫助我開 始再次思考這些靈性議題。 參考文獻:Chandler et al.(1992); Hawks(1989); Heintzman(2002); Heintzman and Mannell(2001)。.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結果編製. 36.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MN107032 學門分類/Division:生技醫護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7.8.01~10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