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一選擇題(每題 6 分,共 24 分)
( D ) 1. 下列文句中標示的讀音,完全正確的是:
(A)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壯士:ㄊㄧ/ㄍㄨ
(B)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ㄆㄧˋ/ㄐㄧ
ˊ
(C)乃「慊」於心。而勢復不能,則雖有山石洞「壑」之奇,往往以寂寞難堪委之去矣:
ㄑㄧㄢ/ㄏㄨㄛˋ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 絕:ㄐㄧㄢˋ/ㄓㄨˇ
*(A)「骷」:ㄎㄨ。陳第〈東番記〉 (B)「庇」:ㄅㄧˋ。余秋雨〈三峽〉 (C)「慊」:ㄑㄧㄝ
ˋ。袁中道〈西山十記.記十〉 (D)酈道元《水經注.江水》。
( A ) 2. 閱讀下文,□□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是: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 鬱,對自然美的□□與對山河主宰權的□□。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 為這兩個主題日夜□□著的滔滔江流。(余秋雨〈三峽〉)
(A)朝覲/爭逐/爭辯 (B)爭逐/爭辯/朝覲 (C)爭辯/爭逐/朝覲 (D)爭辯/朝覲/爭逐
* 「朝覲」指臣子上朝謁見君主,或信徒拜謁聖地、聖像。「爭逐」有爭相競逐、爭奪之意。「爭 辯」為爭論、辯論之意。文章一開始將白帝城區分為兩種聲音與神貌,李白對應的是正向、具有 美感的「詩情」、「豪邁」,而劉備對應的是負面、具侵略性的「戰火」、「沉鬱」。故能接在
「自然美」和「山河主宰權」之後,又要使兩組比較具有相對之意的,便是「朝覲」和「爭逐」。
而江流的滔滔聲,彷彿在「爭辯」著這兩個主題,故選(A)。
( C ) 3. 下列是一段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商朝基本上是個神權文化,對於大事的終極決定權乃在帝左右的諸祖靈。
(甲)田獵漁魚則是受大自然控制的重要生產行為
(乙)一方面可以看出那個時期人的空間移動所牽涉的複雜、不可掌握因素 (丙)而出入行旅竟然和此二者並列為占卜最常問的問題
(丁)祭因此當然是整個統治結構的重心
另一方面又證明了愈是這般危機四伏,人愈是頻繁地渴望進入未知。(楊照〈跨越邊界〉)
(A)甲乙丁丙 (B)甲丙丁乙 (C)丁甲丙乙 (D)丁乙甲丙
*由引文首句「神權文化」、「諸祖靈」的意涵可知,下一句宜接(丁)「祭因此當然是整個統治結構 的重心」;(丙)「……竟然和此二者並列為……」,表示前面句子提及兩個概念,分別是「祭」和
「田獵漁魚」,故(丙)接續在(丁)(甲)之後;由「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可知,(乙)為末句。
故選(C)。
( A ) 4. 袁中道〈西山十記.記十〉:「目解玩山色,然又未能忘粉黛也;耳解聽碧流,然又 未能忘絲竹也。」其中「粉黛」、「絲竹」乃以事物的特徵或材料來代替事物本身,
分別借代為美色及音樂。下列文句亦運用「借代」修辭的是:
(A)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B)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C)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D)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A)「干戈」借代為戰爭,「骨肉」借代為親人。白居易〈望月有感〉 (B)使用「借喻」修辭,以
歲寒比喻逆境,說明君子在遭逢逆境更能充分顯現氣節操守;以風雨比喻亂世、雄雞比喻忠臣,
說明忠臣在亂世中仍堅守職責。顧炎武〈廉恥〉 (C)「晴」諧音雙關「情」。劉禹錫〈竹枝詞〉
其一 (D)使用「疑問」修辭。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二、閱讀題組(每題 9 分,共 36 分)
◎閱讀下文,回答5~6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
【語譯】泰山到底有多麼地宏偉壯麗?山脈挺拔橫跨齊魯境內,蒼翠連綿不斷。造物主把神奇秀美聚集 在此,峻嶺南北判然有著一明一暗的不同。望著雲氣層層升騰,讓人心胸隨之激盪,看歸巢鳥兒 飛回山中,讓人眼界為之開闊。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頂,舉目四觀,周圍群山在 我的腳下會顯得那樣的渺小。
( A ) 5. 依據上引詩作,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由詩題與詩中所述可知,作者並未登上泰山
(B)岱宗為孔子的代稱,首聯以提問方式,藉孔子使齊魯之地教化大行,以發思古幽情 (C)動詞運用靈活,以「割」字說明它劃分齊魯二地,當地遂以泰山之南北來界定陰陽 (D)「決眥入歸鳥」表現了作者心胸因望嶽而開闊,興起「鳥倦飛而知返」的隱居之志
*(B)岱宗為泰山的別名,非指孔子。首聯在寫泰山的蒼翠綿延不斷 (C)因為泰山山勢高,能因日照
的不同而有向陽背日兩面,因此山前山後的明暗不同,猶如是泰山割開了昏曉,並非劃分齊魯 (D)作者望嶽而胸懷遠大,並未呈顯出隱居的思想。
60605S-R 20-1
20
搭配主題:旅遊雜感(第96~100回)( C ) 6. 下列皆為登高山而興感之作,與「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境界最為相似的是:
(A)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向北迴。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B)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D)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杜甫詩中有期許自己「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凌雲壯志,展現遠大的抱負 (A)此詩在描寫詩人見天 門山雄奇壯闊的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與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語譯:長江流經天門 山將其從中斷開,清碧的江水東流到這裡,又迴旋著向北流去。兩岸青山對峙,直插雲天,一艘 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駛來。李白〈望天門山〉 (B)此詩在表達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會因所處立 場或所持觀點的不同而有所局限,從中體悟到「當局者迷」的哲理。語譯:從橫向看廬山如一道 橫亙綿延的長嶺,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低、遠、近的不同,看到的 景色也千姿百態,各有不同。我無法看清整個廬山全貌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蘇 軾〈題西林壁〉 (C)因詩人所處位置之高,視野也隨之高遠開闊,藉此表達詩人遠大的抱負和堅 定的自信,睥睨天下之姿與呈現出的氣魄,和杜甫詩中的意境相似。語譯:我登上飛來峰上的千 尋塔,聽說雞鳴時能看見太陽冉冉升起。遙望遠方,不必擔心視線會被白雲遮蔽,這是因為自己 正站在塔的最高處。王安石〈登飛來峰〉 (D)寫自己暫拋俗世煩憂,登山觀覽春景,因與寺院僧 人清談,心中因而倍感閒適。語譯:整天昏昏沉沉、神志渙散,似在酒醉睡夢裡,忽然聽說春光 已去,只好勉強打起精神上山。一路信步行來,經過竹林的院子,遇見了寺僧,和他談話,自覺 在這擾攘的塵世中,又得到了半天的清閒。李涉〈登山〉。
◎閱讀下文,回答7~8題:
終於,我還是決定起床,披衣,出去再看一次夜裡的太魯閣。
一輪滿月正靜靜地定在□□乾爽的空中,伴著稀疏閃爍的星辰。空氣清冷香甜,在露溼的草坪上淡 淡瀰漫。幢幢大山的□□剪影映著夜空,卻又彷彿一起要向我俯壓過來的樣子。整個天地是既溫 柔又莊嚴的。
但當我回頭,卻看到祥德寺旁的佛塔邊緣亮著好幾圈庸俗的□□燈光。即使這裡的商店的買賣活動 都已歇息的時候,那些燈光卻仍還在不甘寂寞地招搖著,在黑暗的山水裡顯得多麼地突兀啊。佛 陀說法,千言萬語,無非就在去除人心中的貪嗔痴,但在我看來,那些燈簡直就代表著明目張膽 的痴障。修行人尚且如此,何況一般眾生?
我知道,就在綠水管理站對岸高高的深山裡,一條蜿蜒十餘公里的林區道路幾乎把古老的林木載運 光了。在峽谷口外的那個水泥廠採石場,以及更多分布各處的各種礦場,也正不停地糟蹋著大好 的巒脈。而更荒謬的是,竟然有臺電這樣的公家機構在處心積慮、永不罷休地要截斷立霧溪上游 的各條水流,想以整個峽谷的億萬年美麗生命來換取占全島百分之零點四五的發電量。 (陳列
〈我的太魯閣〉)
( C ) 7. 有關本段文字的主旨,下列敘述最適合的是:
(A)諷刺出家人並未能盡脫世俗名利 (B)著力批判人為光害破壞生態平衡
(C)感歎人類文明對於大自然的迫害 (D)盛讚太魯閣鮮為人知的夜間美景
*(A)雖有提及佛塔邊緣亮著庸俗的燈光,但多作為鋪陳光害之用,並非諷刺出家人未能盡脫世俗名
利 (B)本文不僅講人為光害,還包含濫伐山林等迫害大自然之行為 (D)記錄作者夜間觀察太魯閣 的心得,但旨不在盛讚太魯閣鮮為人知的夜間美景。
( A ) 8. 色彩在文學中的呈現,能帶給讀者視覺上的享受及聯想,文中□□處依序宜填入:
(A)墨藍/黑色/猩紅(B)黑色/猩紅/墨藍
(C)猩紅/墨藍/黑色(D)墨藍/猩紅/黑色
* 夜裡的天空適合以「墨藍」形容之;剪影適合用「黑色」來形容;「佛塔邊緣亮著好幾圈庸俗的
□□燈光」,佛塔邊緣的燈光被作者形容是庸俗的,若以紅塵俗世及燈光色澤的角度來看,宜填 入「猩紅」兩字。故選(A)。
三、多重選擇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 ACD ) 9. 下列各組「 」內的字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B)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C)足蹋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
(D)目解玩山色,然又未能忘「粉黛」/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E)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A)逆水而上。酈道元《水經注.江水》/逆水而上。蘇軾〈前赤壁賦〉 (B)約定。陳第〈東番
記〉/限度。白居易〈長恨歌〉 (C)踐踏、踩。陳第〈東番記〉/踐踏、踩。蘇軾〈後赤壁賦〉
(D)美女。袁中道〈西山十記.記十〉╱美女。白居易〈長恨歌〉 (E)停止。程敏政〈夜渡兩關 記〉╱已經。歸有光〈項脊軒志〉。
( ACD ) 10. 判斷下列詩文,提及「高山險峻或山勢相連,以致遮住天空」之現象的有:
(A)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B)風翻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一線青 (C)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
(D)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E)歷吳會,窮覽越嶠之勝,北走塞上,登恆山石脂峰,望單于而還
*(A)由「夾青天」可判知。語譯:高聳陡峭的巫山像是把青天夾住,峽谷中的巴水依舊不斷東流。
李白〈上三峽〉 (B)描述渡黑水溝時,狂風大作、白浪翻飛之景。語譯:狂風大作,驚濤不斷翻 飛,掀起的白浪橫亙前方就像千座雪白的山一般。海水與遠方的天空相連,水天交接處如同一條 靛青色的絲線。郁永河〈渡黑水溝〉 (C)由「兩峰夾峙」、「仰視不極」可判知。語譯:山口有 兩座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頂。程敏政〈夜渡兩關記〉 (D)由「兩岸連山,略無闕 處」、「隱天蔽日」可判知。語譯:在三峽七百里的範圍中,兩岸高山緊緊相連,幾乎沒有一處 缺口;山巒重重疊疊,形成高險的屏障,遮蔽了天空和太陽。酈道元《水經注.江水》 (E)描述 年少時遊覽山水之經歷。語譯:經歷江蘇、浙江,看盡江浙一帶的高山,向北行經邊疆,登臨恆 山石脂峰,遙望單于而返。袁中道〈西山十記.記十〉。
( AC ) 11. 泰山因其名氣高,時而被題詠、取譬,以下與泰山有關的文句,說明適當的是:
(A)「有眼不識泰山」比喻不知禮敬或認不出權貴者
(B)「登泰山而小天下」抒發居高臨下時,睥睨萬物,孤高自傲之情 (C)「挾泰山以超北海」,以超乎人力所及之事來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D)「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意謂做事專注,即使外在有劇烈變化亦能視若無睹 (E)「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表達人難免一死,但應視之如鴻毛,達觀看待
*(B)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比喻眼界開闊,見識廣遠。《孟子.盡心上》 (C)《孟
子.梁惠王上》 (D)指態度從容鎮定,無所驚懼。原文為:「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 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語譯:當將領的道理,首先應 當培養智謀膽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面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現,也要眼睛不眨,
這樣才可以控制戰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克敵制勝。蘇洵〈心術〉 (E)指死亡的意義 不同,可如泰山般重要非凡,也可如鴻毛一樣微不足道。原文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語譯: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 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為什麼而死,這個趨向不同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 AB ) 12. 下圖為2019年9月來臺目的的人次統計直條圖,敘述適當的是:
(A)縱軸顯示來臺人次,橫軸列出八個類別的來臺目的 (B)在各類來臺目的中,以「觀光」人次為最多
(C)來臺辦理展覽的人次比其他各年齡層為少
(D)2019年來臺探親的人次共計30398人
20-2
(E)2019年9月有11951位陸生來臺求學
*(C)圖中未顯示年齡層,宜更正為「來臺辦理展覽的人次,較其他目的為少」 (D)圖中只顯示
2019年「9月」的來臺探親人次 (E)圖中未顯示來臺求學身分為陸生。
60605S-R 20-3